柞木和白橡木的区别取火的例文

|||||||||||||||||
【滴水藏海】取火
  史杰鹏
  自小看到家里人要生火,都是划火柴,以为这是从古以来天经地义的取火方式。长大后读了一些历史书,才知道火柴竟然是舶来品,在古代是没有火柴的,这才恍然记得,爷爷奶奶并不叫火柴为火柴,而是称为“洋火”。
  话说古代人取火很不方便,如果你穿越到古代,必须掌握三种取火技巧,才能吃上一口热饭热菜。这三种技巧是:木燧、金燧、石燧。
  先说木燧,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钻木取火。古代士大夫,经常在身上佩戴一块小木头,随时可以用来打火。《礼记?内则》上说:“左佩纷、刀、砺、小、金燧,右佩i、捍、管、r、大、木燧。”意思是说,在身体左边佩戴手帕、小刀、磨刀石、小锥子、金燧等东西,右边佩戴玉i、扳指、笔管、大锥子、木燧等东西。可见,古代贵族要讲究的话,腰带上是琳琅满目的,这点没见什么历史剧真正表现过。总之,取火的东西,古人是时时佩戴在身上的,必要时赶紧取下,左手握木,右手握锥,使劲钻木头,钻出火星,就可以燃火了。至于木头的品种,一年四季还有讲究,春天用榆木柳木,夏天用枣木杏木,秋天用柞木A木,冬天用槐木檀木,非常繁琐。如果在某个季节用了不相应的木头取的火,还会有祸患。有一个传统节日,叫寒食节,就是因为要改新火,暂时不许点火吃热的食物。
  钻木取火,当然很难,要是梅雨天,木头有点潮,就打不着。当然,还可以换一种办法,就是“金燧”。这东西也是佩戴在身上的。所谓金燧,其实就是一块金属铸造的镜子,像现在的放大镜,一面凹。碰上有太阳,就可以用凹面对着太阳,把阳光聚焦在木屑上,一会儿,“砰”的一声,火就腾起来了。这种取火方式,也很古老,《周礼》里就记载了,一直到宋代,还这么干。沈括的《梦溪笔谈》里,就详细记载了用金燧(或称阳燧)取火的过程。这说明在宋代,这依旧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取火办法。只是这方法也有条件限制,碰上阴天,就毫无办法。
  至于石燧,也就是敲击石头取火,我相信在原始社会就有了。但史书的记载,要晚到魏晋。潘岳的诗说:“烦如敲石火。”可以证明。唐代则更流行,白居易说:“小盏吹醅尝冷酒,深炉敲火炙新茶。”看来想煮碗茶喝,都是通过敲击石头点火,没准白居易家的厨房地上,堆着一堆石头,随时取用。
  正因为古代取火不便,所以古书上常见借火的记载。汉代的《韩诗外传》里说,某个乡里有妇女被婆婆赶出了家门,因为婆婆怀疑她偷了家里的肉吃。她哭哭啼啼跑去跟邻居老媪倾诉冤枉,老媪安慰她:“你先去外面散个步,我保证待会你婆婆会派人来找你。”说完捏着一束乱麻,就去了妇女的婆婆家,说:“老嫂子啊,麻烦个事。我家有狗偷了肉吃,想借点火去烧它们。”婆婆一听,醍醐灌顶,呆若木鸡,对啊,狗也会偷肉,丢了肉,未必一定怨人,于是赶紧派人去追儿媳。这个故事本意不在讲借火,但从侧面可以看出,借火一事,稀松平常。如果换了现在,你贸然敲开邻居的门,说是为了借火,恐怕他会报警。因为,他实在无法想象,还有骗子用这么拙劣的招数骗他开门。
  (摘自《深圳商报》日)
责任编辑:千帆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取火---深圳商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
第B06版:万象
标 题 导 航
第A01 : 头版
第A02 : 要闻
第A03 : 要闻
第A04 : 公司
第A05 : 综合
第A06 : 科技
第A07 : 区街
第A08 : 专题
第A09 : 城事
第A10 : 关注
第A11 : 民生
第A12 : 天下
第B01 : 财经
第B02 : 上市公司
第B03 : 证券市场
第B04 : 广告
第B05 : 设计之都周刊
第B06 : 万象
第B07 : 文娱
第B08 : 文化广场
史杰鹏(北京)·古日月 自小看到家里人要生火,都是划火柴,以为这是从古以来天经地义的取火方式。长大后读了一些历史书,才知道火柴竟然是舶来品,在古代是没有火柴的,这才恍然记得,爷爷奶奶并不叫火柴为火柴,而是称为“洋火”。 话说古代人取火很不方便,如果你穿越到古代,必须掌握三种取火技巧,才能吃上一口热饭热菜。这三种技巧是:木燧、金燧、石燧。 先说木燧,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钻木取火。 古代士大夫,经常在身上佩戴一块小木头,随时可以用来打火。《礼记·内则》上说:“左佩纷帨、刀、砺、小觿、金燧,右佩玦、捍、管、遰、大觿、木燧。”意思是说,在身体左边佩戴手帕、小刀、磨刀石、小锥子、金燧等东西,右边佩戴玉玦、扳指、笔管、大锥子、木燧等东西。可见,古代贵族要讲究的话,腰带上是琳琅满目的,这点没见什么历史剧真正表现过。总之,取火的东西,古人是时时佩戴在身上的,必要时赶紧取下,左手握木,右手握锥,使劲钻木头,钻出火星,就可以燃火了。至于木头的品种,一年四季还有讲究,春天用榆木柳木,夏天用枣木杏木,季夏用桑木柘木,秋天用柞木楢木,冬天用槐木檀木,非常繁琐。如果在某个季节用了不相应的木头取的火,还会有祸患。有一个传统节日,叫寒食节,就是因为要改新火,暂时不许点火吃热的食物。 钻木取火,当然很难,要是梅雨天,木头有点潮,就打不着。当然,还可以换一种办法,就是“金燧”。这东西也是佩戴在身上的。所谓金燧,其实就是一块金属铸造的镜子,像现在的放大镜,一面凹。碰上有太阳,就可以用凹面对着太阳,把阳光聚焦在木屑上,一会儿,“砰”的一声,火就腾起来了。这种取火方式,也很古老,《周礼》里就记载了,一直到宋代,还这么干。沈括的《梦溪笔谈》里,就详细记载了用金燧(或称阳燧)取火的过程。这说明在宋代,这依旧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取火办法。只是这方法也有条件限制,碰上阴天,就毫无办法。 至于石燧,也就是敲击石头取火,我相信在原始社会就有了。但史书的记载,要晚到魏晋。潘岳的诗说:“烦如敲石火。”可以证明。唐代则更流行,白居易说:“小盏吹醅尝冷酒,深炉敲火炙新茶。”看来想煮碗茶喝,都是通过敲击石头点火,没准白居易家的厨房地上,堆着一堆石头,随时取用。 正因为古代取火不便,所以古书上常见借火的记载。汉代的《韩诗外传》里说,某个乡里有妇女被婆婆赶出了家门,因为婆婆怀疑她偷了家里的肉吃。她哭哭啼啼跑去跟邻居老媪倾诉冤枉,老媪安慰她:“你先去外面散个步,我保证待会你婆婆会派人来找你。”说完捏着一束乱麻,就去了妇女的婆婆家,说:“老嫂子啊,麻烦个事。我家有狗偷了肉吃,想借点火去烧它们。”婆婆一听,醍醐灌顶,呆若木鸡,对啊,狗也会偷肉,丢了肉,未必一定怨人,于是赶紧派人去追儿媳。这个故事本意不在讲借火,但从侧面可以看出,借火一事,稀松平常。如果换了现在,你贸然敲开邻居的门,说是为了借火,恐怕他会报警。因为,他实在无法想象,还有骗子用这么拙劣的招数赚他开门。编者按例文_实用文体_范文先生网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编者按例文
时间:栏目:
  编者按例文(一)
  编者按:愚公者,柞木林是也。渔者两种,垂钩为钓,张网为捕,昔,姜太公垂而无钩,其心非鱼,而在钓意,故不可谓之渔事。愚公钓则不然。愚公垂钓非因雅兴多余,实为避扰而为之。“人生如垂钓,垂钓如人生。垂钓,就会有垂钓的收获;被钓,也不会没有被钓的欢愉。秋塘钓月,如是我思。”好文!推荐共赏!
  编者按例文(二)
  编者按:夏天,草木芊芊,繁花似锦,处处一片生机,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季节。作者借景抒情,有感而发,图文并茂,才情怡然自得。浪漫的文字,浪漫的画面,()在这浪漫的季节,奏响一曲浪漫的歌。一幅行云流水的画卷展现在众人眼前,文美景美,闲适淡雅,让人深深地陶醉。
  编者按例文(三)
  编者按: 在暗夜无边的辗转思绪里,不停地呼唤你,不停地追问苍天让你存在的意义,你之于我,我之于你,这样的思绪为何会这样来到我的生命里,我爱你,如果我不是真的爱你,我不会这样的执意,我不会一遍遍地追问你,你对我的爱为何会这样强烈呢?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苍天的爱一样让我感受在生命里,时空流逝的美丽,是风雨轮回的快慰,更有一种注定的美丽,坚信中,找到自己,执意中,找到你,于是,天与地就这样矗立在那里,不管沧桑与否,一样充满了神奇。好文章,拜读,欣赏并推荐,问作者好。
下页更精彩:1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相关文章:
★小编推荐:
本文标题:
链接地址:钻木取火的来源典故
钻木取火的来源典故
学习啦【历史故事】 编辑:若木
  1993年重阳节,世界华侨华人龙舟赛,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巅,轩辕黄帝陵前,举行了5000余人参加的钻木取火仪式。事后,很多地方青少年来信来访说,他们仿照这一办法,用木柴怎么也钻不出火来,奥妙究竟在那里呢?
  大约在6000千余年前,燧人氏时代,人类还处于蒙昧阶段,燧人氏偶然发现啄木鸟用尖长的嘴在树木身上小窟窿里找虫子吃,由於虫钻得深,啄木鸟嘴巴够不上,只好用尖硬的嘴去钻,不料却钻出浓烟火种。燧人氏受到这个启发后,人类钻木取火就从此开始了。
  可是,不是所有的木头(木柴)都能钻出火种,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木柴要选择品种,还要随着季节变换而变换木柴品种,才能钻出火种。如果随便捡一根木柴去钻,那是钻不出火种的。轩辕黄帝时期,各地都设有专门管理钻火的官员。他们负责常年选用能钻出火的木柴。如春季钻木取火必须选用干榆木、干柳木;夏天必须选用干枣木、杏木、桑木;秋季选用柞木、樽木;冬天选用干槐木、檀木。这些木柴都能钻出火种来。古人把这种取火方法叫&燧&。
  黄帝以后,到西周时期人类就掌握了人工制火技术。人们用铜制作成圆形镜,中间制成凹形,取火时对着太阳,物体立即燃烧。古人把这叫&阳燧&取火。这已经从出土的文物中得到证实,现代人根据古人取火原理,除过用凹凸镜取火外;冰块也能取火。我国40年前曾有一批勘探队员困在遥远的冰天雪地里,无火烧水作饭,勘探队员们急中生智,取来大冰块,经过打磨,制成一个圆形凹凸状的&冰镜&,对着太阳,照样取来了火种,使勘探队化险为夷。随着时代发展,人类又发明了&击石取火&。人人都可能随身携带,这就是乡间农民常用的&火链&。尽管今天人类发展到电子时代,&火链&仍然没有被淘汰。因为它不用火石,不用汽油,把旧棉絮用草汁一染,捡一块花岗岩石,垫上染过的旧棉絮,用月牙铁条一击,火星就燃着了棉絮。随用随击,从某种意义上讲,比现代人使用打火机优越得多。火链在我国沿用了1500多年,至今,偏辟山区农民仍然没有抛弃它。
[钻木取火的来源典故]相关的文章
【历史故事】图文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柞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