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达到害虫的可持续社会治理创新三个方面,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我的QQ是,大家可以加我QQ联系哦
 下载此文档
稻飞虱灾变机理及可持续治理的基础研究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稻飞虱灾变机理及可持续治理的基础研究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9|
上传日期: 20:47:57|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稻飞虱灾变机理及可持续治理的基础研究
关注微信公众号第D13版:土生金周刊
烟台市农科院秉承“科研立院、产业兴院、人才强院、创新状院”的方针,走出了一条“专业对接农民、科研对接产业、成果服务市场”的创新、创业、发展之路。“十三五”期间,烟台农科院面向全市农民重点推广“果园绿盲蝽可持续治理技术”等二十五项实用技术,以期通过五年的努力,让广大农民朋友掌握最前沿农业实用技术,增产增收,分享科研红利。
脱毒烟富3号3年结果 4年丰产早果丰产栽培技术
对于果农朋友们来说,种上果树,都盼着早一年结果,早一年丰产。部分果农认为海棠砧脱毒烟富3号苗木生长量大、树体健壮、扩冠快、抗病力强等,不易达到早果丰产的目的。烟台农科院苹果创新团队,经过多年试验,总结出了脱毒烟富3号苹果乔砧苗木3年结果4年丰产的栽培管理技术,具有包括宽行密植高质量建园,科学合理配置授粉树,自由纺锤形树形或改良主干疏层形整形,合理肥水管理、调控营养生长,严格病虫害防控,强壮树体等,3年即可开花,4年生亩产量在650kg,早果丰产效果显著。
&&&&要了解更详尽脱毒烟富3号早果丰产栽培技术,请持续关注烟台农科院微信公众号和土生金周刊。苹果研究所电话:
以上稿件、图片版权均属水母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母网”。化防对植物园生态系统的影响与病虫害的可持续治理--《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1年
化防对植物园生态系统的影响与病虫害的可持续治理
【摘要】:本文论述了植物园的建设发展与病虫害防治密不可分。过多地依赖化学防治,会破坏植物园生态系统,园林病害防治要采取可持续治理对策。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S763【正文快照】:
植物园有丰富的植物种类,清新幽雅
植物园的首要任务是开展国内外重要的自然环境,对于生活于城市的人来说,经济植物、观赏植物、珍稀濒危植物、乡植物园是接触自然,认识自然,假日休闲 士植物的开发、利用、保存等工作,这些的理想场所。随着植物园事业的发展,植 工作始终离不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于国荷,宋春兰;[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80年02期
И.Н.Рабов
,杨传友;[J];落叶果树;1980年S1期
E·P·阿姆利
,王科;[J];热带农业科技;1980年04期
邓惠勤;[J];植物保护;1980年03期
宋大祥;[J];动物学杂志;1980年03期
余树勋;[J];世界农业;1980年01期
;[J];浙江林业科技;1980年01期
林协;[J];浙江林业科技;1980年02期
毕绘蟾,贺善安,顾生明;[J];林业实用技术;1980年07期
张能唐;;[J];上海农业科技;198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甘明;丁志娟;;[A];第七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曹克清;;[A];'93自然科学博物馆与环境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曹培元;;[A];'93自然科学博物馆与环境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陈新露;赵祥云;Bradley N.WJames S.P;[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园艺学论文集[C];1995年
黄建荣;;[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园艺学论文集[C];1995年
;[A];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第二届年会纪念特刊[C];1985年
张昭;张本刚;;[A];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张佐双;赵世伟;;[A];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张骋;董长根;;[A];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赵长虹;季雪峰;颜银才;;[A];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杨占苍;[N];中国教育报;2000年
胡思勇、特约记者
易伟;[N];湖北日报;2000年
金山;[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0年
刘德灿;[N];江西日报;2000年
金铁祥;[N];科学时报;2000年
华炜;[N];中国绿色时报;2000年
庄绪成;[N];市场报;2000年
邓苏勇;[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吴辉;[N];中国建材报;2001年
;[N];中国旅游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沈文君;[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廖周瑜;[D];云南大学;2002年
王金凤;[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勇;[D];福建农林大学;2002年
王佳;[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封培波;[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杨晓华;[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林国忠;[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孟宪民;[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胡文芳;[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张科;[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张少杰;[D];安徽农业大学;2005年
陈栋;[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您现在的位置: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规划(年)》的通知
发布单位: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日期: 00:00
下载文件:&&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西藏、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
  蝗虫灾害(以下简称“蝗灾”)是严重影响农牧业生产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的重大生物灾害。为了推进蝗灾标本兼治、科学防控,实现可持续治理,我部组织制定了《全国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规划(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实施。
                    & 农业部办公厅
                      日
全国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规划(年)
  蝗虫具有暴发性、迁飞性和毁灭性等特点,蝗灾是危害农牧业生产安全的世界性重大生物灾害。历史上蝗灾频繁发生,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三大自然灾害”,给人民生活造成过深重灾难。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控制蝗灾,有效遏制了蝗虫连年暴发势头,有力保障了农牧业生产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但蝗灾的威胁依然存在,仍是影响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推进蝗灾标本兼治、科学防控,实现可持续治理,特制定《全国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规划(年)》。
  一、我国蝗灾发生与治理情况
  (一)发生情况。目前,我国蝗虫常年发生面积2.8亿亩次左右,分布在20个省(区、市)的1100多个县(市、区、旗、团场)。其中,飞蝗(东亚飞蝗、亚洲飞蝗、西藏飞蝗)常年发生3000万亩次左右,总体发生平稳,但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四川、新疆等常发区和吉林、黑龙江等偶发高密度蝗群危害仍时有发生。北方农牧交错区土蝗(除飞蝗以外其它蝗虫种类的统称,下同)常年发生7000万亩次左右,河北、山西、内蒙古、新疆等部分地区时常出现大量土蝗由草滩地向农田迁移,造成集中危害现象。草原蝗虫常年发生1.8亿亩次左右,内蒙古、新疆等地区连续多年大面积发生,危害草原植被。同时,与我国毗邻的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等国家时有蝗虫迁入我国边境地区危害,对农牧业生产安全乃至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二)治理成效。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治理,初步实现了“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入境蝗虫不二次起飞”的治理目标。据统计,东亚飞蝗孳生地由近8000万亩下降到目前的2200万亩,发生密度持续控制在较低水平,近30年来未出现大规模起飞危害;草原蝗虫危害面积减少35.7%,连续10年未暴发大规模草原蝗灾。同时,随着植物保护工程实施等,蝗灾治理呈防控体系不断完善、防控设施设备不断改善、防控能力不断增强、绿色治蝗技术不断发展、防控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势态。此外,中哈联合治蝗等国际合作也取得积极进展。
  (三)存在问题。一是气候变化导致蝗虫发生不确定性增加,监测任务繁重,防控难度加大;二是过度依赖化学防治现象依然普遍存在,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可持续治理难以为继;三是自动化监测、大型施药器械等仍然缺乏,不能适应新时期蝗灾治理的需要;四是智能化监测和无害化治理技术研究进展缓慢,蝗灾可持续治理科技支撑能力不足;五是蝗灾治理体系尚不健全,尤其是基层查蝗治蝗技术人员比较缺乏。此外,国际交流合作有待拓展。
  二、蝗灾可持续治理意义重大
  (一)蝗虫可持续治理是保障农牧业生产安全的现实需要。蝗虫是迁飞性、暴食性害虫,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以及草原植被均是其喜食植物,一旦暴发成灾,将给农牧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历史上“飞蝗蔽天,禾草皆光”的例子不胜枚举。虽然我国蝗灾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蝗虫孳生地难以根除,发生面积依然居高不下,局部地区飞蝗高密度蝗群、土蝗集中向农田迁移危害,以及草原蝗虫大面积严重发生等现象仍时有发生,对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的威胁依然存在,迫切需要加大治理力度,持续控制蝗灾。
  (二)蝗灾可持续治理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摆在同等重要位置,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中国。蝗灾危害不仅威胁农牧业生产安全,也破坏孳生地植被,致使湖库区、草原等生态环境恶化。同时,长期依赖化学农药防治,导致面源污染、水源污染等问题日趋呈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续,迫切需要改变传统治蝗方式,大力推进绿色防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蝗灾可持续治理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具体体现。历史上蝗虫暴发成灾,常常引发饥荒,造成社会动荡。现代社会蝗虫暴发危害,不仅影响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和农牧民持续增收,还会对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2003年,大量土蝗迁移进入呼和浩特等城市,一度引起居民恐慌。同时,西藏飞蝗、亚洲飞蝗多发生在边境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一旦暴发成灾,将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乃至影响民族团结,迫切需要推进蝗灾可持续治理。
  三、蝗灾治理思路、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监测预警,落实防控责任,大力推进科学防控、绿色防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实现蝗灾可持续治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安全。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属地责任和中央补助相结合。蝗灾治理属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按照“政府主导、属地责任、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治理工作由发生地各级政府负责,中央财政给予必要的补助。二是坚持标本兼治和应急防治相结合。因地制宜进行蝗区生态改造,优先采用生物防治、天敌保护利用、生态调控等绿色治蝗技术,减少蝗虫孳生地,降低发生基数。适时组织应急防治,严防起飞或扩散危害。三是坚持提升能力和创新机制相结合。农科教紧密结合,协同攻关研究,提高蝗虫可持续治理能力和水平。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扶持病虫害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统防统治。
  (三)治理目标。确保“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入境蝗虫不二次迁飞”。力争到2020年,农区蝗虫达标防治覆盖率达到70%以上,牧区达到60%以上;农区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达到80%以上,牧区达到70%以上;农区和牧区生物防治比例均提高到60%以上。同时,蝗灾监控信息系统基本建立,监测自动化技术取得突破,短期预报准确率达90%以上,防治指挥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防控装备明显改善。
  (四)防控任务。力争到2020年,全国累计实施蝗虫防控面积9.5亿亩次,其中生物防治面积5.4亿亩次、改造蝗区孳生地500万亩、航化作业面积1亿亩次。具体分区防控任务:
  飞蝗区:累计实施蝗虫防控面积10850万亩次,其中生物防治面积6290万亩次、改造蝗区孳生地500万亩、航化作业面积2000万亩次。
  土蝗区:累计实施蝗虫防控面积21000万亩次,其中生物防治面积10710万亩次、航化作业面积3000万亩次。
  草原蝗虫区:累计实施蝗虫防控面积63000万亩次,其中生物防治面积37170万亩次、航化作业面积5000万亩次。
  四、分区治理策略和重点措施
  按照我国蝗虫发生的种类、生态区域以及治蝗工作的实际需要,将我国蝗虫发生区域划分为:黄淮海东亚飞蝗发生区、新疆和东北亚洲飞蝗发生区、川青藏西藏飞蝗发生区、农区土蝗发生区、草原蝗虫发生区五个区域。
  (一)黄淮海东亚飞蝗发生区。主要包括天津、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海南、陕西等河滩、沿海和湖库等常发区,以及辽宁、广东、广西等偶发区。该区域是我国飞蝗发生和危害重点区域,宜蝗面积约2400万亩。该区域东亚飞蝗一年发生2代(华南3-4代),分为夏蝗和秋蝗,常年发生面积2700万亩次左右,需防治面积1400万亩次左右。
  该区域坚持改治并举、狠治夏蝗、控制秋蝗的防控策略,在加强监测预警的基础上,以生态改造、生物防治为重点,突出抓好高密度发生区应急防治。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1.推行蝗区生态改造。因地制宜采取植被改良、水位调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改造蝗区,到2020年累计改造蝗区孳生地500万亩左右。
  2.优先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在蝗虫中低密度发生区,尤其是湖库水源区、水源涵养区、自然保护区、绿色农畜产品基地,要优先采用微孢子虫、绿僵菌等生物防治技术,力争生物防治比例每年提高4个百分点,2020年达到70%以上。
  3.及时开展应急防治。当蝗虫发生密度高于10头/平方米时,采取飞机防治与地面防治相结合,及时开展应急防治,确保达标区域防治处置率达100%。
  (二)新疆和东北亚洲飞蝗发生区。主要包括新疆等常发区和吉林、黑龙江等偶发区。该区域自然条件恶劣、植被稀疏,是境外蝗虫迁飞进入我国的主要区域,亚洲飞蝗一般1年发生1代,常年发生面积100万亩左右,需防治面积50万亩左右。
  该区域以监测预警为基础,坚持生物防治与应急化学防治相结合,加强天敌保护利用。重点加强新疆西北部地区防治,兼顾吉林、黑龙江等偶发区苇塘湿地的防控,适时监控境外蝗虫入侵危害。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1.扩大生物防治面积。在蝗虫中低密度发生区、湖库水源区、水源涵养区、自然保护区和绿色农畜产品基地,以绿僵菌、微孢子虫、苦参碱等生物防治技术为主。新疆因地制宜发展牧鸡牧鸭或招引粉红椋鸟防治蝗虫,力争生物防治比例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2020年达到60%以上。
  2.及时开展应急防治。当蝗虫发生密度高于10头/平方米时,及时组织应急防控行动,推广使用大型药械和飞机施药技术,确保达标区域防治处置率达70%以上,高密度区域防治处置率达100%。
  3.加强中哈边境联合治理。进一步完善中哈合作治蝗机制,开展联合监测和蝗情定期交换,组织联合调查和技术交流,积极探索边境地区蝗灾联防联控有效形式,降低境外迁入危害风险。
  (三)川青藏西藏飞蝗发生区。主要包括四川甘孜州、阿坝州,青海玉树地区,西藏昌都、山南、拉萨、日喀则、阿里等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年楚河河谷地带和狮泉河、象泉河、噶尔河流域。该区域属于高原草甸,是长江等江河的重要水源地,生态环境脆弱,人烟稀少,植被覆盖度低,西藏飞蝗一般1年发生1代,常年发生100-150万亩,需防治50万亩。
  该区域坚持生物防治优先,降低发生基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加植被覆盖度,减少蝗虫孳生面积。同时,强化监测预警,适时开展化学应急防治。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1.优先采用生物防控技术。大力推广微孢子虫、绿僵菌、苦参碱等生物防治技术,减少环境污染,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力争生物防治比例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2020年达到70%左右。
  2.适当进行生态改良。支持四川甘孜等地农区因地制宜种植沙棘等植物,增加蝗区植被覆盖度,牧区开展草场改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减少蝗虫孳生面积。
  3.及时开展应急防治。当蝗虫发生密度高于15头/平方米时,及时组织应急防控行动,推广使用大型药械或飞机施药技术,确保达标区域防治处置率达70%以上,高密度区域防治处置率达100%。
  (四)农区土蝗发生区。主要包括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新疆等北方旱作农区、农牧交错区,以及华南、长江中下游、洞庭湖和鄱阳湖稻区周边地区。北方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复杂,草原蝗虫常常迁入危害,蝗虫发生种类多,主要有黄胫小车蝗、日本黄脊蝗、大垫尖翅蝗、短星翅蝗、笨蝗、意大利蝗等土蝗优势种,一般1年发生1代;南方农区蝗虫主要种类有中华稻蝗、竹蝗、蔗蝗、越北腹露蝗等土蝗,大部分1年发生1代,中华稻蝗等少数种类1年发生多代。农区土蝗常年发生面积7000万亩左右,需防治面积3000万亩左右。
  该区域坚持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策略,降低蝗虫发生密度,防止大量蝗虫向农田迁移造成集中危害。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1.推广生物防治措施。在蝗虫中低密度发生区、绿色农畜产品基地,采用微孢子虫、绿僵菌、苦参碱等生物防治技术,力争生物防治比例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2020年达到60%左右。
  2.及时开展应急防控。当暴发高密度蝗虫时,及时组织应急防控,推广使用大型药械或飞机施药技术,确保达标防治处置率达70%以上,高密度点片防治处置率达100%。
  3.结合其他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兼治蝗虫。南方农区土蝗发生区,一般可结合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其他病虫害防控进行兼治。一旦发生大面积高密度蝗虫时,及时开展应急防治,控制扩散危害。
  (五)草原蝗虫发生区。主要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区,分为内蒙古高原南部及其周边蝗区、新疆蝗区和青藏高原蝗区等三大区域,均属于草原生态环境,蝗虫发生种类多,主要有亚洲小车蝗、意大利蝗、西伯利亚蝗、蚁蝗、痂蝗和雏蝗等,草原蝗虫一般1年发生1代,常年发生面积1.8亿亩左右,需防治面积9000万亩左右。
  该区域坚持以生物防治为主,应急化学防治为辅,加强天敌保护利用,同时加强合理放牧,调节草原植被覆盖度,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减少蝗虫暴发频率。在内蒙古高原南部及其周边蝗区,主要采用微生物、植物源和化学农药防治以及牧鸡牧鸭等防治方法;在新疆蝗区,主要采用人工招引粉红椋鸟、牧鸡牧鸭和微生物、植物源和化学农药防治;在青藏高原蝗区,优先选用植物源农药,或植物源农药与微生物农药复配剂进行药剂防治。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大力推广生物防治。在蝗虫中低密度发生区、自然保护区、绿色农畜产品基地,大力推广微生物、植物源农药等生物防治技术,力争生物防治比例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2020年达到65%以上。
  2.加强天敌保护利用。在新疆等北方草原蝗虫发生区,充分发挥天敌控害作用,大力推广人工筑巢招引粉红椋鸟治蝗技术,确保每年控制蝗虫面积400万亩左右。同时,因地制宜推广牧鸡牧鸭治蝗技术,力争防控面积达800万亩以上。
  3.及时开展应急防治。当暴发高密度蝗虫时,及时组织应急防控行动。在地势开阔,地形高差较小地区采用高原直升飞机喷施;地势开阔平坦,发生较为集中的区域,采用大型机械防治。确保达标防治处置率达60%以上,高密度点片防治处置率达100%。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防控工作机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建立健全县级以上蝗灾防治指挥机构,完善应急预案,落实“政府主导、属地责任、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明确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治蝗职责。建立健全蝗灾防控值班、信息报送和蝗灾治理考核制度,对治蝗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表彰和奖励,因工作失职或防控不力,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依法依规给予相应处分。
  (二)稳定增加资金投入。蝗灾治理属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各级政府应将蝗灾治理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经济增长逐步加大支持力度,确保蝗情监测、防控组织、生态改造、应急防控等相关工作正常开展。中央财政重点支持蝗情监测、应急防治物资储备,以及必要的航化作业、大型植保机械等治蝗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地方财政重点支持蝗区生态改造和应急防治等,应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在蝗虫孳生区域垦荒种植或改良草场,逐步缩小蝗虫孳生面积。
  (三)构建监测防控体系。充实监测队伍,确保农区每万亩蝗区有1名查蝗员、农牧交错区每5万亩蝗区有1名查蝗员、牧区每10万亩蝗区有1名测报员。提供经费保障,保持基层测报队伍稳定。在主要蝗区建立一批蝗灾应急防控专业化队伍,做好防控培训和演练,增强突发蝗灾应对能力。加强治蝗人员技术培训,对县级以上植保公共服务机构的治蝗管理和技术人员,每5年轮训一次。强化对查蝗员、测报员以及蝗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从业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服务能力和新技术普及率。
  (四)加强防控设施建设。结合实施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建立全国农区、牧区蝗灾防控指挥调度中心,提高蝗灾应急防控指挥能力。加强蝗情监测田间站点建设,配备自动化程度高的野外监测调查设备和交通工具等。在重点蝗灾发生省(区、市)建设区域性蝗虫应急防治中心,河北、内蒙古、山东、河南、新疆等蝗虫重发省(区)支持配备施药飞机以及大中型防控设施设备;其他省份以配备大中型防控设施设备为主,确保应急防控处置率达100%。加强对现有治蝗和农用机场的管理和应用,完善飞机作业保障设施,支持配置农用飞机或无人植保机,增强蝗灾应急防控能力。
  (五)提升预警与指挥信息化水平。建立覆盖农区、牧区的全国蝗灾监测预警与防控指挥信息系统,与农业应急管理指挥决策系统相衔接,建立蝗灾信息数据库,提高防控指挥信息化水平。加强蝗灾防控标准的制定,提高防控技术规范性。积极配备蝗区勘测与蝗虫调查设备,组织开展农区和牧区蝗区数字化勘测。开展蝗虫物联网监测技术应用试点和远程监控技术探索,提高蝗情自动化监测水平。
  (六)组织开展防控技术攻关。继续强化对蝗虫研究项目的支持,建设农区和牧区蝗虫研究重点实验室,支持蝗虫研究野外试验站建设,加强蝗情监测预警与蝗灾可持续控制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建立治蝗生物农药产业化研究和中试基地,加强对生物农药的生产工艺、制剂加工和包装、储藏、运输以及田间应用技术等研究,完善配套技术。加强蝗虫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开展蝗虫加工工艺和营养物质提取等技术攻关。
  (七)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中哈治蝗双边合作,建立与蒙古、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等邻国的治蝗合作机制。探索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信托基金在周边邻国建立蝗虫监测站,加强对境外迁入蝗虫监测。加强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治蝗合作,通过人才交流、合作研究和技术引进等方式,加大对先进治蝗技术的学习与引进。加强对非洲国家的治蝗技术培训和治蝗援助,协助提高其蝗灾防控技术水平,推动我国先进治蝗技术与产品出口和推广应用。
  (八)推进防控机制创新。坚持“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蝗虫防控机制。在具备条件的蝗区大力开展防控机制创新试点,积极探索政府购买蝗虫防治的服务方式。大力扶持蝗虫防控专业化服务组织,鼓励各类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参与蝗虫防治,优先支持推广全承包防治等服务模式。在新疆等草原蝗区,积极培育牧鸡牧鸭治蝗合作社和服务公司,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推广牧鸡牧鸭治蝗技术。
字体:&&&&
您最近浏览的新闻试论拓宽生物防治范围发展虫害可持续治理--《’98海峡两岸害虫生物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1998年
试论拓宽生物防治范围发展虫害可持续治理
【摘要】:正近来,我国环境污染严重,过多地施用化学农药,对人类及动物(包括天敌资源)影响极大,导致了明显的不良后果,如不及时治理,迟早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讨论如何提高综合防治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虫害可持续治理,具有战略意义。1根据什么标准来评估害虫综合治理水平我国植物保护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发表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S476【正文快照】:
近来,我团瑕境污染服重,遇多地施用化攀震集,封人颊及勤物(包括天敞资源)影粤梗大,筹致了明顾的不良后果,如不及峙治理,迥早含影髻到人颊的生存。封箭如何提高综合防治水平,促造震集可持嫂癸展,盘害可持艘治理,具有载略意羲。1根攘什么镖华来抨估害蠢综合治理水平我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韦石泉;;[J];微生物学杂志;1983年03期
林光国;[J];福建农业科技;1984年03期
蔡保灵;[J];菌物学报;1987年04期
张春明;陆仕华;钱国琛;吴印青;陈龙瑛;;[J];上海农业学报;1988年01期
;[J];生物技术通报;1988年04期
;[J];安徽农业;1996年05期
徐瑞富,刘鸣韬,陈守峰;[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1999年02期
姚英娟,薛东,杨长举;[J];湖北植保;2003年06期
祝明亮;;[J];农药市场信息;2003年23期
谭仲夏,杨龙祥;[J];中国烟草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嚴毓驊;;[A];’98海峡两岸害虫生物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1998年
宣维健;苏建伟;王红托;范伟明;盛承发;;[A];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1995年
王成明;;[A];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1995年
羅幹成;;[A];’98海峡两岸害虫生物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1998年
蘇新章;;[A];’98海峡两岸害虫生物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1998年
刘杏忠;高仁恒;;[A];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1995年
王洪全;;[A];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1995年
丁建清;;[A];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第一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邱式邦;;[A];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1年
张炳欣;;[A];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高峰 邢辉 周荣;[N];周口日报;2008年
彭燮;[N];中国质量报;2008年
;[N];中国花卉报;2009年
曹湘黔;[N];自贡日报;2010年
河南农业大学
李坤;[N];河南科技报;2008年
刘宪亮 耿雅雯;[N];东营日报;2008年
周晗;[N];扬州日报;2008年
通讯员 杜东贵;[N];兵团日报(汉);2009年
孔祥钦;[N];山东科技报;2001年
任文艺?记者
潘锐;[N];吉林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洪友;[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黎起秦;[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高克祥;[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李建成;[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刘志华;[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张翌楠;[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薛梦林;[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刘海明;[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吴小平;[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计红芳;[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小龙;[D];四川农业大学;2002年
沈爱华;[D];浙江大学;2003年
裴海英;[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贾峰勇;[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茆振川;[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朱虹;[D];安徽农业大学;2005年
杨波;[D];浙江大学;2005年
张慧丽;[D];浙江大学;2005年
严占勇;[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巢进;[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ibm公司公司治理方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