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是投入银行划算还是放入消费金融机构资金投资划算?

尚福林: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入股和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财经网
当前位置: &
个股查询:
尚福林: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入股和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
本文来源于 日 09:06
调动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入股和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
  6月29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13论坛上表示,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入股和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
  [尚福林] 二是调动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入股和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允许发展成熟、经营稳健的村镇银行,在最低股比要求内,调整主发起行与其他股东资本比例。允许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民营金融机构,通过相关的制度安排,防范道德风险,防止风险外溢。
(编辑:要雪梅)
财经网微评论
评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财经网观点。
同步您的评论到微博 ×
全部评论(0条)新浪用户评论(0条)腾讯用户评论(0条)
暂时还没有用户评论噢~
有意与本刊合作者,有关合作事宜请与财经网联系。未经财经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即为侵权。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0407号] 京公网安备41号Copyright 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银行理财:中长期投资更划算
新闻爆料:finance@ 电话:(010)
免责声明:中国网财经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财经app
中国财经微信公众号
中国新三板APP
中国新三板微信公众号
作为“金融超市”中曾经的香饽饽,银行理财因收益率不断下滑而惨遭冷遇,银行开始搬运其他金融产品“上架”。日前,北京商报记者在与一位业内人士聊天中获悉,华夏银行现在开始代销保险产品,原因就是自己的理财销售情况不佳,还有一些银行加大了代销的数量和频率。在业内人士看来,银行代销其他金融产品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只要销售规范,就不存在风险隐患。
”陈清源,人大附中朝阳分校国际班的一名高二学生,她话中所提的课程就是光大银行私人银行(北京)西区中心“菁英实践基地”(下称“菁英实践”)项目的一项内容。 “近年来,中国的留学市场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出国留学的门槛虽然逐渐放开,但海外名校的招生要求依旧严格,甚至更加苛刻。根据海外本科大学申请要求和国内国际学校和国际班课程设计,留学学生必须有社会实践课程,而目前业内没有一家机构提供系统化社会实践课程。...
虽然离6月底不到半个月了,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年中效应并不明显。对于6月理财产品收益率能否上涨目前存在分歧,但是分析一致认为中长期来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难大涨。
对于6月理财产品收益率能否上涨目前存在分歧,但是分析一致认为中长期来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难大涨。 面对收益率几被腰斩的银行理财产品,到底该不该买呢?多位理财专家均认为,银行理财产品相比市场上大部分固定收益产品依然是目前投资者较为理想的稳健投资方式,应该成为家庭资产配置的标配。在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破4入3的时代,更要学会如何淘到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记者近日从多家银行调查发现,预期收益率超过5%的理财产品几...
但就目前来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仍然在下降之中,如果投资者在没有购买到合适的理财产品后选择继续等待,则会导致严重的资金站岗问题,一周之后收益有可能会更低,与其继续等下去不如就近购买收益稍微低一点的产品。“有些银行会发售一些非日常理财产品,比如夜间理财产品、手机专属理财产品、直销银行理财产品等,这些产品一般会比同期在售的产品收益。
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高低,长期参与理财的普通投资者都会知道,这与理财产品的发行银行类型有关。一直以来,国有大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偏低、城商行收益率偏高已成为常态,并成为了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的选择因素。
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高低,长期参与理财的普通投资者都会知道,这与理财产品的发行银行类型有关。一直以来,国有大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偏低、城商行收益率偏高已成为常态,并成为了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的选择因素。
点击查看更多
史蒂芬多佛看好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新兴经济体投资前景,特别是信息技术等板块值得长期关注。
暴风集团CEO冯鑫回顾了自己创业到现在的压力,表示大风吹不倒无事之人。
2013年以来,李嘉诚出售旗下在内地和香港资产已超670亿港元,而在英国投资已超300亿英镑。
新三板掉队有些问题是历史遗留,有些是在某发展阶段中难以避免,但也有些是改革力度不够所至。
坚持独立市场定位又与主板错位发展;坚持特点又尊资本市场规律;坚持风险控制又保持适度发展。
新三板为企业提供了资本与创新的激励机制以及公平竞争的市场制度,是创新生态系统中重要一环。
聚集社会闲散资金交给专业投资机构去投资创新创业企业,这个事情出了问题,必须面对和解决。
24小时点击排行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网财经”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电话:81166
传真:81900
邮箱:finance@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2号牡丹科技楼A座2层 北京国新汇金股份有限公司理财产品与定存怎么选 5年期存款更划算
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比定期存款的利率高。在此次降息以前情况是这样,而现在就不一定了。昨日,重庆晚报记者从市内部分商业银行了解到,眼下办五年期存款,获得的收益可能比买银行理财产品还要高。重庆晚报记者 张彬 见习记者 冯于凡5年期存款利率最高5.4%尽管当前投资渠道较多,但将资金存银行定期还是很多人的重要理财手段,来自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的数据表明,截至今年1月末,全市人民币住户存款余额11066.2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活期存款当月减少38.9亿元,定期及其他存款当月增加120.5亿元。而市内多家商业银行传出的信息表明,因为存款利率最高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30%,再加上央行取消了五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所以实际上中长期存款收益率已经达到或超过5%。来自重庆银行的信息显示,从今年3月3日起,该行五年期储蓄整存整取利率已调整为5.4%。而在今年3月1日(此次降息首日),该行公布五年期储蓄整存整取利率为5.1%。除了重庆银行,还有多家商业银行的五年期储蓄整存整取利率在5%及以上,如汉口银行五年期储蓄整存整取利率为5%,成都银行为5.1%,重庆三峡银行为5.4%,恒丰银行为5.225%。虽然当前五年期储蓄存款的收益看似不错,但是在办理时千万别忘货比三家。重庆晚报记者了解到,在市内商业银行中,五年期存款利率最低的为3.75%,最高的为5.4%,以存款10万元为例,五年的利息差距高达8250元。多款理财产品收益偏低一些理财专家认为,在当前可能处于降息通道的情况下,选择中长期存款比直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得到的收益可能更高。重庆晚报记者了解到,市内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多是投资期限在100多天至几十天的不等,鲜有中长期理财产品。某国有商业银行信息表明,该行一款号称元宵节专属特供理财产品,投资期限为122天,给出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2%;某股份制银行的消息也称,该行最近正在销售的一款理财产品,投资期限为6个月,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6%。在市内商业银行中,预期年化收益率比五年期存款最高利率低的理财产品还不在少数。在国内一些地区,个别银行五年期存款利率还要高,据国内媒体披露,有一家外资银行给出的五年期存款利率,一度高达8%左右。市内金融机构人士认为,此举说明在利率市场化推动下,五年期存款没有基准利率限制以后,各家商业银行在五年期存款方面已经开始较劲了。两原因拖累理财产品收益或许有人会指出,五年期存款要比这些银行理财产品的期限长得多,投资期限不同,怎么具备可比性?其实不然。专业人士表示,一方面,当降息周期刚开始时,投资者选择投资产品时,应该选择中长期产品来锁定未来收益,而现在可能正处于降息周期的前端。此时若选择买投资期限在一年甚至更短的理财产品,一旦在理财产品存续期内央行再次降息,该产品到期以后再进行投资,新的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可能更低。另一方面,购买一款理财产品时,申购以后可能要好几天才开始计算收益,到期以后又有好几天的清算时间,前后加起来就会有较长一段时间使得资金闲置,再加上新旧理财产品在衔接上可能存在空档期。这就使得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被平摊得更低。两种理财方式特点大比拼当前办理五年期定期存款,最终收益可能比部分银行理财产品高,但是银行理财产品和定期存款也各有适用的对象,各有各的特点。■银行理财产品:需要空闲时间打理,每款产品到期后要及时申购新产品;期限相对较短一些,资金的流动性可能要高一些。存在一定的风险。■五年定期存款:投资期限长,无须考虑新旧产品的接续问题;期限相对长一些,资金的流动性较差。目前不存在风险。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wycaoye]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214份金融机构人士调查:哪些是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_凤凰财经
214份金融机构人士调查:哪些是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来源:中金固定收益研究;作者:陈健恒、姬江帆、唐薇、但堂华等本期问卷于3月10日面向金融机构从事固定收益领域的人士,共回收214份有效答卷。时隔我们12月份的上一期调查《2016杀鸡儆猴,2017金鸡
来源:中金固定收益研究;作者:陈健恒、姬江帆、唐薇、但堂华等本期问卷于3月10日面向金融机构从事固定收益领域的人士,共回收214份有效答卷。时隔我们12月份的上一期调查《2016杀鸡儆猴,2017金鸡独立》已有3个月,随着全球经济改善和通胀上升,市场对于经济重回周期上升轨道的预期增强,全球主流交易模式都是基于再通胀逻辑,比如看空美国国债、看涨油价、美元、有色金属、股市等。市场也对中国经济前景持有美好的憧憬,周期复辟甚嚣尘上。不过2月份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出口未及预期,CPI超预期回落,金融数据差强人意,而近期国内主流商品期货价格也开始回落。是通胀还是通缩,是周期复辟还是昙花一现,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现在变得模棱两可。目前美联储三月加息的靴子已经落地,未来全球经济如何走?中国经济和通胀是否会持续改善?金融监管政策未来如何落地,有何影响?各类资产表现如何?都成为目前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敬请参与最新一期的市场调查。【调查结果】(1)本期调查中市场最为关注的因素依次为:流动性、货币政策和海外市场,与上期有所不同的是上期流动性是最主要的关注点,本期货币政策成为最主要关注点。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和本期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均正式提到了&货币闸门&,&货币闸门&的出现表明货币政策态度实际上相比于之前已经有所收紧。金融监管方面,在本次调查中,大部分投资者认为今年MPA对商业银行考核压力将偏大,总体可见,市场对第一次纳入了表外理财的MPA考核依然略显紧张,引发对月底流动性的普遍忧虑。(2)关于未来经济的走势方面,年初各地公布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显示部分中西部地区的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目标较2016年有所提高,但投资者对年内基建投资会否超预期仍持有谨慎乐观的看法,大部分投资者认为基建增速难以明显高于去年。对未来经济走势的看法上,大部分投资者认为2017年经济形势保持&L&型的比例继续上升;与上期相比,看未来经济进一步走弱的人数明显减少。(3)春节后,央行上调了MLF、SLF和逆回购等市场操作利率,今日央行再次对公开市场利率进行了上调,本次债券市场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投资者预期年内公开市场利率会小幅上调,金融杠杆风险仍是重点盯防。去年10月份以前,7D回购利率中枢大致保持在2.5%附近, 11月以来,回购利率有了明显抬升,目前7D回购利率中枢中枢大概在2.9%附近。在此背景下,市场对未来7天回购利率的预期较上期有较大幅度的上行。同时投资者对未来债券收益率走势预期也偏谨慎,超过80%的投资者认为高点会超过3.6%,对国债收益率的低点的预期集中在3.0%-3.3%之间。(4)2月份CPI为0.8%,大幅低于市场预期,2月份CPI的走低有食品拖累的因素,也有非食品环比回落的因素,这也说明PPI上涨向非食品传导依然并不顺畅。受此影响,本期市场对今年的通胀担忧明显缓解,超过80%的投资者对通胀并不是十分担心。(5)信用风险方面,17年以来各项宏观经济指标出现了一些向好迹象,以煤钢为代表的产能过剩强周期行业产品价格大涨、企业利润率恢复。但宏观数据的好转和产能过剩行业利润增长并没能根本缓解投资者仍对17年违约风险的担忧,其中主要的忧虑来自于债券发行低迷和到量高峰来临后的再融资风险,同时不少投资者对于发行人资金链情况的分化也很重视,关注低资质企业进一步恶化的风险。(6)资产配置方面,投资者本期对大宗商品的偏好明显下降,股票依然是最为看好的资产。今年供给刺改革仍然会继续,但是去产能力度肯定不及去年,加上目前大宗商品价格普遍处于高位,投资者今年对大宗商品的看好程度大幅下降,但对股票的看好程度仍然较高。目前受货币政策持续偏紧以及短期经济表现较好影响,投资者对债券的偏好仍不高,对低评级信用债和可转债的偏好程度有所上升。一、基本面及货币政策等(问题1-7)问题1:去年年底以来,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有所好转,但这种好转的形势能否持续,还是存在回落风险?投资者中认为2017年经济形势保持&L&型的比例继续上升;看未来经济进一步走弱的人数明显减少,整体市场对未来走势保持中性。 其中64%的投资者认为经济&L型&,上下变动的空间都不大(12月14日的上期调查为45.3%);20.1%的投资者认为全球局势仍不明朗,国内逐步去杠杆后经济可能下滑(上期为42.8%);9.3%的投资者认为在供给侧改革等刺激下,经济将持续复苏(上期为4.5%),可见对经济持中性偏乐观看法的人数在小幅上升。与12月中的调查相比,本期调查显示投资者对经济的看法更偏向于在&L&型附近波动,占比提升明显,同时,认为经济逐步下滑的比例持续降低,有更加稳健的趋势。问题2:近期国内房价整体仍在上涨,一线城市以北京涨幅最高,二线到四线城市也有不同程度上涨。您认为年内后续房价如果演变?随着16年底各地楼市调控政策出台,国内房价经历了短时间的调整(成交明显下降但价格并未调整),不过一线城市需求依然强劲,近期三四线城市的销售、拿地也明显回升,国内房价整体依然在上涨。面对复杂的形势,投资者对后续房价演变的看法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认为&全国房价会逐步分化,一二线回落、三四线继续上涨&的占比达到36.9%;认为后续居民预期开始变化,年内可以看到房价冲高后回落的比例也不小,占到36.4%;同时还有26.6%的投资者认为后续将全线继续上涨,尤其是三四线城市。整体来看,投资者认为后续房价走势的不确定性较大,持有不同观点的比例几乎各占三分之一,且对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走势持有不同看法。短期来看,政府在房地产政策上仍将因城施策,部分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出台调控政策的可能性较大;年内房地产销售虽然在高基数与限购限贷下,增速明显下滑,但销售与新开工或略好于市场预期。同时,房价的上涨也制约了货币政策放松的空间。长远来看,居高不下的房价以及热度居高不下的房地产话题占据了老百姓生活的头条,在挤出消费、打压百姓生活幸福感受的同时,也或无形中赶走社会创新的动力,影响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二胎政策出台后,房子、教育等问题,如何在供给以及供给预期稳定社会,至关重要。问题3:您认为年内基建投资是否会超预期?年初各地公布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显示,部分中西部地区的2017年GDP增长目标或固定资产投资目标较2016年有所提高,尤其是跟一带一路相关的地区,辽宁、新疆、内蒙古、吉林等地目标上调较为显著,其中新疆提出50%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标,似乎显示今年的基建有大干快上的势头。尽管如此,我们的调查显示,投资者对年内基建投资会否超预期仍持有谨慎乐观的看法,其中:57.5%的投资者认为部分省市提出的较高基建目标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全国基建增速应该大体会与去年平行;21.5%的投资者认为基建作为今年稳增长的核心发力点,不可或缺,增速确实会明显高于去年;另有21%的投资者认为往年看来基建通常显示前高后低的特点,故不应过度解读年初的目标,最终年内增速可能低于去年,实际增速更将显著降低。总体看来,债券市场并没有因为年初各地的高目标设定就对基建抱有过度的热情,绝大多数债市投资者都持有谨慎乐观的态度,作为稳增长的重要引擎,基建的后期落地情况还需要持续观望。问题4:您是否担心今年中国的通胀压力?尽管由于春节错位的原因,2月份CPI相比往常偏低,但最终公布时间数据0.8% 还是大幅低于市场预期的1.7%,但同时PPI同比7.8%又创下2008年9月以来的新高。综合来看,2月份CPI的走低有食品拖累的因素,也有非食品环比回落的因素,这也说明PPI上涨向非食品传导依然并不顺畅,表明中上游行业改善,但下游行业暂时受压,未来通胀压力可能凸显。从本期问卷调查来看,受2月份数据影响,相对上期调查数据,市场对今年的通胀担忧明显缓解;但由于对PPI传导效应的不确定性,市场对CPI的总体预期仍有差异:46.7%的投资者对今年的通胀有点担心,认为PPI向CPI有一定传导,加上去年下半年基数较低,CPI今年平均水平可能高于去年,处于温和通胀;33.2%的投资者表示不担心,认为2月份CPI低于预期显示食品拖累较大,且PPI传导也不明显,全年CPI均值难以超过2%,低于去年均值;11.7%的投资者依然比较担心,认为PPI高企向CPI会逐步传导,农业供给侧可能逐步推高食品价格,通胀压力将逐步起来;另外8.4%的投资者认为未来仍存在变数,包括油价和全球粮食价格都不是那么清晰,需要走一步看一步。问题5:美联储3月份加息落地,市场预期今年加息3次,中国今年是否会上调存贷基准利率?美国近期经济数据显示,就业和通胀都较为正面,美联储今日召开的议息会议如期加息。同时,各大机构对美联储全年的加息次数预期也从2次上升到3次,近期全球市场已经对强烈的加息预期作出反应。受到美国的压力,中国是否会相应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呢?大部分投资者认为基于经济环境,中国今年不会跟随加息,或至少存在变数。其中,44.9%的投资者认为存在变数,央行可能也是走一步看一步,今年可能不加息,或者最多加1次;44.4%的投资者认为由于2月份CPI走低,全年CPI水平可控,故今年不会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然而只有10.7%的投资者认为央行考虑到国内经济和通胀上升,可能会跟随美国加息,可能上调存贷款利率1-2次。&&3月4日,央行副行长易纲表示,加息的问题还得以国内考虑为主,以我为主,具体要看经济、物价等方面。&我觉得还得再看一看。&对于是否有降准空间,易纲表示,尽管当下我国外汇占款在持续减少,但应该说,流动性还是很正常的、稳定的。问题6:您认为年内央行在公开市场利率方面会有多大幅度的调整?(目前7天逆回购利率2.35%)?春节后,MLF、SLF和逆回购等市场操作利率的上调,叠加市场对年内美国加息预期由2次升至3次,因而对国内资金利率,尤其是去杠杆政策导向下的金融市场利率走向较为关注。本次债券市场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投资者预期年内公开市场利率会小幅上调: 59.8%的投资者认为,在目前7天逆回购利率2.35%的基础上,年内公开市场利率会上调10-20bp;29.4%的投资者认为会上调40bp;2.3%的投资者认为年内上调40bp以上;仅有8.4%的投资者不认为年内公开市场利率还会做过多的调整。(在本期债市结果统计之后,央行今日对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进行了上调)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关于货币政策的描述就已经提到&调节好货币闸门&,而这次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再次正式提到了&货币闸门&。我们以前也分析过,&闸门&是一个货币政策报告中的专业用词,表明货币政策态度实际上相比于之前已经有所收紧。尽管是相对收紧,但还不能简单认为目前货币政策进入过去传统的紧缩周期,因为有多目标的平衡和取舍问题。货币政策报告中提到,防止资金&脱实向虚&、&以钱炒钱&以及不合理的加杠杆行为。报告最后一句提到,&坚持综合施策,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意味着金融杠杆风险仍是重点盯防。未来货币政策调控的形式将更为灵活多样,不碍于传统的紧缩模式,不希望过度打击了经济,但同时希望控制金融杠杆、防范房地产泡沫、防范通胀风险,因此货币政策仍会遵循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模式,价、量和宏观审慎工具同时使用,综合来达到目标。问题7:年初以来,人民币有所企稳,不过美元仍处于偏强格局中,您认为今年人民币是否还会贬值?对于2017年人民币的走势,投资者多数认为会小幅慢贬,但总体贬值预期已明显弱于2016年底:其中,半数以上(51.4%)投资者认为人民币仍存在一定的贬值压力,但会明显小于去年,全年可能贬值2%-4%;22.9%的投资者倾向于全年仍将贬值4%-6%,因为人民币贬值压力只是暂时消退和被掩盖;同时有19.6%的投资者持乐观态度,认为贬值预期和压力已经明显消退,贬值幅度可能在2%以内;另外仍有6.1%的投资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回升,后续美元可能走弱,人民币今年可能升值。而在上期债全市场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市场对2017年人民币兑美元的预测总体比较悲观,有45.3%的投资者认为可能贬值4%-6%(7.18-7.31),30.8%的投资者认为贬值2%-4%(7.04-7.18)。综合来看,由于年初人民币企稳的势头比较明显,市场预期确实得到了缓解。国务院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则指出:&要坚持汇率市场化改革方向,保持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稳定地位。&同时,在央行记者招待会上,央行行长周小川也表示今年中国经济比较稳定,且更加健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都取得了成绩,国际上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比较足,汇率会有稳定的趋势。
故有理由相信,2017年汇率超预期大幅度贬值的概率很低。对应外汇占款流出压力也减轻二、市场情绪及投资策略等(问题8-15)问题8:您认为二季度债券市场是否存在机会?近期债市上升空间不大,但同时国内流动性仍略偏紧,缺乏持续下降的动力,大部分投资者认为二季度监管偏严格,机会不明显。整体来看,相对于上期调查更显谨慎。37.9%的投资者认为债券是跌出来的机会,不跌没有机会;34.1%的投资者认为监管政策陆续落地,冲击频繁,二季度机会仍不明显,可能得到下半年;18.2%的投资者认为二季度存在相对确定的交易机会:经济和通胀会有所回落,只是幅度不确定; 9.8%的投资者认为可能仍是区间窄幅震荡,机会和风险都不大。而上期调查中,38.3%的投资者认为2017年债市主要靠做波段提高收益;24.9%的投资者认为偏熊;同时24.9%的投资者认为可通过寻找估值洼地或者做相对价值交易来提高胜率;11.9%的投资者倾向于积极配置。问题9:今年金融监管政策将陆续落地,您认为后续的同业存单和理财新规等监管政策对债市是什么样的影响?在面对存单或出监管新规的背景下,2月存单净增量创历史新高,9000亿元,超市场预期。后续最有可能的方式是将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管理,使得同业存单也受到127号文关于同业负债不能超过总负债1/3的约束。如果出台这一政策,部分同业业务占比较高或较为依赖批发性融资的扩张的银行将直接面临硬约束,资产负债表的调整必然会影响市场。另一方面,备受市场关注的理财新规预计将在央行牵头出台大资管管理办法之后颁布,且要求或将比作为最低标准的大资管办法更严格。调查显示,市场对未来监管的态度偏负面,但由于酝酿已久加上具体规则尚不明晰,市场也做了部分准备。其中,43.9%的投资者认为上述政策影响偏负面,但市场也已经有所预期和提防,对债券冲击不会很大,收益率上升空间有限;26.6%的投资者确认未来政策基本都是负面影响,流动性仍将有明显冲击,债券收益率可能仍会走高;17.8%的投资者比较中性,认为政策对债市短期利空,中长期来看也会冲击经济和抑制通胀,中长期利于债市;还有11.7%的投资者认为政策目前仍在多方博弈当中,具体什么影响不好评估,只能等出台后再看。问题10:您认为今年银行理财规模可能出现什么变化?2017年来,控风险、去杠杆将成为未来监管部门对待银行理财业务的主基调,出台全面的、系统性的银行理财业务监管办法是大概率事件。尽管市场主体理财需求还比较旺盛,但受此影响,银行理财规模增幅放缓可能引起市场的担忧。总体来讲投资者对2017年理财规模的增长预期有所下降,大部分持谨慎乐观态度,其中:40.2%的投资者认为今年理财规模增长2万亿以内;29%的投资者认为将与去年持平甚至收缩;25.2%的投资者认为理财规模可能增长2-4万亿,增速在10%附近;更有5.1%的投资者认为可能增长4-6万亿,增速达10%-20%;另外,还有0.5%的投资者认为增长将在6万亿以上。而在上期的调查中,21.4%的投资者认为理财规模会略微增长或者不增长,31.8%的投资者认为理财规模的增长在2-4万亿,另外有30.3%的投资者认为增长规模在4-6万亿;还有10.9%的投资者认为增长规模在6-8万亿, 5.5%的投资者认为增长规模在8万亿以上。明显可见,监管政策即将落地显著地降低了市场对今年理财规模扩张的预期。问题11:您认为今年MPA考核对银行的压力有多大?5代表最大,1代表最小随着季末的临近,银行业将迎来年内首次宏观审慎评估(MPA),这也是自表外理财纳入MPA后的第一次考核。我们基于上市银行16年半年报的测算(详情参考16年11月4日报告《详解mpa考核及对债市的影响》),由于表外理财增速较快,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将导致部分银行MPA不达标(实际资本充足率低于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同时, MPA的考核与奖惩机制均更为严厉,包括提出差别准备金率和差别准备金利率、可能会影响银行从央妈获取流动性、其他业务开展等等,同时,是循序渐进的严格。考核达标压力增大叠加奖惩机制更为严厉,使得更多银行更加重视MPA考核,从而控制广义信贷的增速与规模,尤其是部分中小型银行。对市场而言,体现在MPA严格考核下,后续广义信贷增速放缓,商业银行在表内与表外、信贷与其他资产如同业回购等需有所取舍,从而会导致表外增速放缓、银行季末减少对非银的资金融出,进而影响利差以及资金面。基于本次债市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投资者认为今年MPA对商业银行考核压力将偏大。其中:半数(50.9%)的投资者认为今年MPA考核压力比较大,资金面需引起担忧;31.3%的投资者认为总体会有中等压力;10.3%的投资者认为这次考核的压力最大,另有6.1%的投资者认为或许压力不会太大,1.4%认为完全不大。总体可见,市场对第一次纳入了表外理财的MPA考核依然略显紧张,引发对月底流动性的普遍忧虑。问题12:今年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高点可能到多少?目前就美国经济基本面而言,特朗普之前虽然提出了财政扩张的方案,但其减税和基建刺激目前仍然缺乏细节,实际的推动也并不那么理想。原油价格在之前OPEC减产的推动下出现一波快速上行,带动全球通胀有所恢复,但最近在美国原油库存增加的带动下,原油价格也出现一波下跌,短期内预计原油价格难以快速上行。目前美联储3月已经如期加息,投资者对年内的加息次数预期也升至3次,从美国10年期国债的期货投资头寸来看,目前空头仓位创金融危机以来新高。但是在目前市场主流预期美联储加息3次的情况下,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仍未有效突破2.6%,加上后续通胀预期可能回落加息预期升高和做空力量增强的背景下,美国国债收益率的上行仍然存在较大阻力。关于今年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高点,大部分投资者认为突破3%的可能性不大,仅有18%的投资者认为高点将在3%以上。具体来看,29%的投资者认为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高点在2.6%-2.8%之间,另外52.8%的投资者认为高点在2.8%-3.0%之间;16.8%的投资者认为高点在3.0%-3.2%之间,此外还有1.4%的投资者认为高点将会突破3.2%。问题13:今年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高点可能到多少?(目前10Y CGB=3.405%)国内债券在去年11月份到今年1月份经历了较为猛烈的调整,短短2-3个月内收益率的升幅超过了100bp,在历史上也是较为罕见的调整。在债券收益率上升幅度较大的情况下,债券相对于其他资产(贷款和非标)的吸引力上升,毕竟贷款和非标利率由于央行没有直接调升存贷款利率而上升不明显。对于债券发行人而言,债券发行利率逼近贷款也使得发行债券的吸引力下降,加上监管机构限制房地产企业和城投平台发债,导致信用债供给量明显下降。这些因素抑制了国内债券收益率进一步上升的空间。总体而言,利率大幅走高的风险已经不大。关于今年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高点,投资者看法较为分散,不过整体对未来债券收益率走势偏谨慎,超过80%的投资者认为高点会超过3.6%。具体而言,0.9%的投资者认为高点在3.4%,18.2%的投资者认为搞点在3.5%;46.3%的投资者认为搞点在3.6%,24.8%的投资者认为高点在3.7%,此外还有9.8%的投资者认为高点在3.8%及以上。问题14:今年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低点可能回落到多少?(目前10Y CGB=3.405%)虽然如上题所述,债市收益率缺乏进一步上行的空间,但债券的风险并未完全消除,持续走高的PPI以及相应带来的通胀预期以及通胀压力、金融去杠杆背景下未来陆续出台的新的监管政策、流动性的不稳定性等因素仍会制约市场。这样的情绪也反映在债市调查中,与上期的调查结果相比,投资者在本期明显更为谨慎,对待未来收益率走势也不如上期乐观。关于今年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低点,投资者持有的观点较为分散,大体集中在3.0%-3.3%之间。具体来看,其中24.8%的投资者认为低点将在3.2%-3.3%之间,36.9%的投资者认为低点将在3.1%-3.2%之间,另外31.8%的投资者认为低点在在3.0%-3.1%之间,此外还有6.5%的投资者认为低点将会突破3%。正如我们一直所说,目前在货币政策仍然偏紧、相关部门去杠杆决心坚决以及经济短期走势较好的背景下,收益率难以有大幅的下行。问题15:小伙伴认为未来几个月债市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哪些?(多选)本期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投资者认为债市未来短期面临的主要风险在于监管机构调控杠杆、美国加息和货币政策收紧。相比于上期债市调查,本期投资者对监管机构调控杠杆的担忧有所上行,占比达到80%,是目前债市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美国加息仍然是债市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目前联邦利率期货隐含的加息概率已经达到100%,对17年年内加息次数的预期也由之前的2次上升为3次,有63.1%的投资者认为美国加息是未来主要的风险。上期通胀是投资者主要的风险担忧点之一,本期对于通胀的担忧有较大幅度下行,由上期的62.2%下行至25.7%。2月CPI为0.8%,大幅低于预期,虽然PPI(7.8%)创新高,但正如我们之前多次提到的,今年以来经济的改善主要集中在中上游,在房价持续上涨,居民加杠杆能力受到抑制的背景下,PPI向CPI的传导较为困难。PPI与CPI之间的剪刀差持续存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上期而言,本期债市调查显示投资者对供给压力的担心较之前有明显上升。上期债市调查在12月份,一季度一般都是利率债供给的低点,信用债从去年12月份以来也连续3个月净增量为负。今年中央财政赤字为15500亿元,较16年提高1500亿元,同时今年专项地方政府债为8000亿,较去年增加4000亿,加上新增地方政府赤字,新增地方债合计较去年增加4500亿元。同时考虑到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主要集中在今年完成,今年地方债的供给或较去年有所增加,且集中在二、三季度发行,本期调查中投资者对供给压力的担心也较上期明显上行。具体来看,对监管机构调控杠杆的担忧从72.1%上升至79.9%,成为最主要的风险担忧点。对美国加息的担忧从76.6%降为63.1%,有所下行但仍在高位。对货币政策收紧的担忧从43.3%升至52.3%,随着经济基本面的好转,投资者对经济基本面的担忧较上期有所上行,从42.3%升至49.1%。对通胀的担忧较上期明显下行,从62.2%降为25.7%;但对供给压力的担忧较上期明显上行,从8.5%上行至25.2%。三、未来资产配置及利率水平的看法等(问题16-20)问题16:今年各市场波动都比较大,小伙伴目前的理财资金投向可能偏向哪些产品?(多选题,请选择投资比例较高的产品)本期调查结果与上期一致,个人理财偏好依旧有些分散。整体来看,投资者对股票、货币市场基金、银行理财和期货的偏好增加,而对打新基金、P2P、另类投资和阳光私募/信托/券商资管的青睐下降,对债券的偏好于上期持平,这与上期债市调查显示的结果基本一致,在预期经济好转的背景下投资者对权益性资产的偏好整体回升。具体来看,银行理财仍然是最受偏好的产品,且偏好度从38.8%升至50.5%,今年以来,理财利率一直居高不下且持续上升,对个人投资者而言是较好的投资选择。股票和货币市场基金上期的偏好均为35%左右,此次均上升至40%以上,投资者对这三项的偏好依旧一致。对债券的偏好度与上期22%的低位一致,对期货的偏好从17.4%升至23.8%。此外,对P2P的偏好从上期的7.5%降至3.3%。对另类产品的偏好也从7.5%花呗付中国4.7%。问题17:二季度7天回购利率平均水平可能主要在什么区间波动?(R007)去年11月份以来债市的剧烈调整很大程度上其实是流动性收紧所导致的抛压。2月份以来,尽管春节后央行回笼较大量资金,资金面也局部紧张。春节以来,资金面持续维持紧平衡状态。去年10月份以前,回购利率中枢大致保持在2.5%附近,去年11月以来,回购利率有了明显抬升,目前7D回购利率中枢中枢大概在2.9%附近。在此背景下,市场对未来7天回购利率的预期中枢较上期有较大幅度的上行。上期,市场对7天回购利率的预期主要集中在2.5%-3.0%,占比为65.2%,此外还有25.4%的投资者认为7天回购利率集中在2.0%-2.5%,认为回购利率会超过3.0%的占比仅为9%。而本期投资者认为回购利率会超过3%的投资者占比超过35%,33.2%的投资者认为二季度7天回购利率在3.0%-3.5%之间,此外有2.3%的投资者认为会超过3.5%。问题18:未来三个月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低点可能到多少?(目前10Y国债~3.4%)与问题15针对今年国债收益率低点的调查相比,投资者对未来三个月的预期更为谨慎。具体来说,29.4%的投资者认为低点将在3.3%附近,42.5%的投资者认为低点将在3.2%附近,26.6%投资者认为低点在3.1%附近,而在对今年国债收益率的低点预期上,接近40%的投资者认为今年国债收益率的低点将会在3.1%以下。这说明投资者认为债券短期内缺乏明显的交易型机会,需要等待更为有利的因素出现进行判断。问题19:未来三个月10年期国开债收益率的低点可能到多少?(目前约4.2%)在此轮债市调整中,国开债的调整幅度大于国债,目前隐含税率已经达到16年以来的高位。对于未来三个月国开债收益率的低点,投资者看法较国债更为集中。46.7%的投资者认为未来3个月国开债收益率低点在4.0%,另外21%的投资者认为在3.9%;14.5%的投资者认为在3.8%;此外还有17.3%的投资者认为未来3个月低点在4.1%附近。总体来看,目前投资者对未来国开债收益率的看法仍偏谨慎。问题20:如果未来几个月债市继续出现调整,小伙伴们估计10年期国开债收益率的高点可能回升到多少?对于未来国开债收益率的高点,投资者的看法较为集中在4.3%-4.4%之间,占比为45.3%;此外还有36%的投资者认为未来的高点将会在4.4%以上。认为未来国开债收益率高点在4.3%以下的投资者占比较少,其中15.9%的投资者认为未来国开债收益率高点在4.2%-4.3%,此外2.8%投资者认为在4.1%-4.2%。四、信用利差及信用债投资策略等(问题21-23)问题21:近期信用利差略有恢复,但中长期品种利差仍处于历史偏低水平,您如何看未来三个月信用利差走势?年初以来信用债收益率在利率债的带动下大幅上行,信用利差还有一定扩大,但除短融信用利差能达到历史80%分位数外,中票信用利差整体还在历史1/3分位数以下,成交较少的AA评级基本还在1/4分位数以下。针对未来三个月信用利差走势问题,与上次12月问卷调查时相比,选择&高等级利差压缩或不变,低等级利差扩大&的受访者比例从40%上升到50%,是被选最多的选项。选择&各评级利差均扩大&的受访者比例从上次的45%下降到25%,两项结合来看,认为低等级利差会扩大的比例有75%,比上次调查时的85%有所下降。选择&高等级利差扩大,低等级利差收窄或不变&的受访者有12%,比上次调查时的10%略有增加。如果与各评级利差均扩大结合来看,认为高等级利差会扩大的占比为37%,比上次调查时的55%明显降低。选择&基本维持现状&的有10%,比上次的5%也有所提高。选择&各评级利差均压缩&的只有1%,比上次的3%略有下降。总体来看,市场对于未来信用利差扩大的担忧还是比较明显,认为低评级利差会扩大的比例要明显多于高等级。与上次调查时比较,主要是&各评级利差扩大&的占比有所降低,这部分阵营转移到了&低等级利差扩大&以及&基本维持现状&中。问题22:一季度没有新增违约发行人出现,您如何看待未来三个月债市违约风险?17年以来各项宏观经济指标出现了一些向好迹象,以煤钢为代表的产能过剩强周期行业产品价格大涨、企业利润率恢复。在本次调查问卷发出前,市场上一直没有出现新的违约发行人,只有之前已经违约发行人的存续债券陆续到期形成了一些违约。我们在2月底提示的一些3月到期高危券,如16贵水矿CP001和14铁岭债还按时完成了兑付。但尽管如此,对于未来三个月债市的违约风险,投资者的看法并不算乐观。214位受访者中,55%选择了&信用基本面没有扭转,一级不畅加到期高峰会带来再融资压力&,另外还有22%的投资者选择:&不同企业资金链和再融资环境分化会加大,不能一概而论&。只有23%的投资者认为违约风险降低,其中15%的投资者认为降低的原因是&企业盈利改善、融资环境好转&,只有7%的投资者认为风险降低主要依靠的是&政府和监管维稳力度加强&。总的来看,近期宏观数据的好转和产能过剩行业利润增长并没能根本缓解投资者仍对17年违约风险的担忧,其中主要的忧虑来自于债券发行低迷和到量高峰来临后的再融资风险,同时不少投资者对于发行人资金链情况的分化也很重视,关注低资质企业进一步恶化的风险。问题23:您认为出现何种迹象才意味着金融去杠杆初见成效,货币政策趋紧的趋势有望告一段落?(多选)去年以来,去杠杆一直是央行货币资金政策工作的总基调。关于何时去杠杆初见成效,投资者看法较为一致,76.17%的投资者认为同业存单规模增速放缓、收益率下降代表去杠杆取得一定成效,另外56.54%的投资者认为是银行理财规模增速出现明显放缓。这两个方向都是在围绕去年两个主要的加杠杆方式展开。去年债市加杠杆的两个主要链条为:(1)货币&同业存单&同业理财;(2)银行理财&委外;这两个链条成为主要的加杠杆方式,所以央行去杠杆政策的效果主要也在于能否降低这两个链条的规模。2月的数据显示同业存单的发行量创历史新高,单月发行达到1.9万亿,净增9000亿左右。受此影响,大部分投资者认为对货币政策趋势信号的判断为银行理财和同业存单的规模增速能否放缓。此外,还有41%的投资者认为需要判断回购余额和回购利率是否出现明显下行,春节以来,资金面连续保持紧平衡状态,受MPA考核影响,银行融出资金意愿较弱,非银在资金紧张时融入资金成本明显高于银行类金融机构。另外有22.9%的投资者认为实体经济出现恶化迹象代表金融去杠杆取得一定成效。五、大类资产、风险点及调查对象分布(问题24-26)问题24:未来三个月,您最看好的大类资产是什么?(可多选)本次关于大类资产配置的调查问题,投资者在债券方面的看法与上期差别不大,但是投资者本期对大宗商品的偏好明显下降,股票依然是最为看好的资产。具体来看,去年受供给侧改革影响,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较多,今年供给刺改革仍然会继续,但是去产能力度肯定不及去年,加上目前大宗商品价格普遍处于高位,投资者今年对大宗商品的看好程度大幅下降,从44.78%降为17.76%。受近期公布的数据超预期的影响,对股票的看好程度仍然较高,从上期的51.24%微升至56.07%。债券方面,本期投资者的看法与上期差别不大,目前受货币政策持续偏紧以及短期经济表现较好影响,投资者对债券的偏好仍不高,对低评级信用债和可转债的偏好程度有所上升。问题25:未来三个月,您认为影响债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可多选)本期调查中市场的风险关注较上期有所变化,流动性、货币政策和海外市场因素仍然是最主要的风险点,上期流动性是最主要的关注点,本期货币政策成为最主要关注点。此外,上期债市调查投资者对通胀的关注度很高,本期有所下行,但对经济和金融层面改革的关注度却大幅上行。本期关注度最高的因素依次是货币政策、流动性、汇率、经济和金融层面改革,占比分别为73.4%、60.3%、51.4%、46.3%。年初,央行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近几周央行在公开市场也连续保持净回笼,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货币政策的描述是不紧不松,未来,央行金融去杠杆的决心仍在,虽然短期内很难看到加息等明显收紧货币政策的行为,但货币政策短期内也很难放松。此外,3月将进行MPA考核,此次考核首次将表外理财纳入考核范围,且惩罚力度也较去年加大,预计很多银行将会受此影响减少季末资金融出,季末流动性预计仍偏紧张。海外方面,美国经济持续向好,多位联储官员以及耶伦讲话也指出快速加息是合适的,目前联邦利率期货隐含的3月加息概率已经达到100%,根据央行副行长易纲讲话内容来看,美联储加息不会直接带动中国加息,但在美国收紧货币政策背景下,国内货币政策也很难放松。问题26:最后,英雄要问出处&&请问小伙伴来自银河系哪个神奇的星球?~嘻嘻~本期问卷于3月10日面向银行、保险、基金、券商、信托、私募等金融机构从事固定收益领域的人士,共回收214份有效答卷。其中14.5%来自银行类机构,59.3%来自基金券商私募等偏交易型机构,10.3%来自于保险及社保,8.9%来自农信机构,还有7.0%来自于其他机构如财务公司、政府部门等。
[责任编辑:李愿 PF015]
责任编辑:李愿 PF015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凤凰点评: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凤凰点评: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点评:进可攻退可守,抗跌性能尤佳。
同系近一年收益
凤凰点评:震荡市场首选,防御性能极佳且收益喜人,老总私人追加百万。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播放数:1810615
播放数:439973
播放数:1386719
播放数:58089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全生产资金投入计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