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能eos m微单相机-m是怎样定位的相机

早年毒德大学辍学,创办入魔。喜搞机,喜偷拍,知名键盘摄影师。被授予众多荣誉头衔:佳粉,铁丝,索托...
文字版权:转载需注明“出处”和“链接”两者。
出处链接:相机入魔佳能EOS-M是什么画幅的相机?
佳能EOS-M就要上市了,不知道佳能EOS-M采用的是什么尺寸的感光元件,佳能EOS-M排除的照片质量怎么样?和佳能650D比哪个更好?谢谢。
按时间排序
佳能EOS-M这次采用的是APS-C画幅传感器,所以我们对佳能EOS-M的画质有了一定的信心,如果和佳能650D相比的话,我认为还是佳能650D更胜一筹,不过佳能EOS-M和佳能650D的差距已经很小了,因为它们的硬件配置是很相似的,所以总结一下佳能EOS-M的画质还是非常出色的,至少在微单相机领域来说。下面是一些佳能EOS-M拍摄的样张,供楼主进行参考。
参考报价 即将上市希望以上信息可以对你有所帮助更多摄影技巧和相机产品问答请关注更多关于数码影响的问题可以到进行交流分享
您可以邀请优质答主更快回答您的问题
aiyouwoqu3
擅长领域:
在摄影器材分类下共有2781个回答
擅长领域:
在摄影器材分类下共有2216个回答
擅长领域:&&
在摄影器材分类下共有1680个回答
擅长领域:
在摄影器材分类下共有1564个回答
Oo城管大队长oO
擅长领域:&&&&
在摄影器材分类下共有1086个回答
fishfish1599
擅长领域:
在摄影器材分类下共有1058个回答
加载更多答主
感谢您为社区的和谐贡献力量请选择举报类型
经过核实后将会做出处理感谢您为社区和谐做出贡献
确定要取消此次报名,退出该活动?photosphotos
挑战地上最坚固运动相机名号,卡西欧 G'z EYE 香港登场
timeagotimeago
2017 年 11 月 30 日
Image credit: SaveCanon EOS M 评测:「M」的意义
2012 年 11 月 16 日, 下午 01:31
微单反?类单反?EVIL / ILC 数码相机?无论各位是怎么称呼所谓的可交换镜式无反光镜数码相机的,身为跨足底片乃至于数码机型的相机大厂 Canon,他们对于自家千呼万唤使出来的
所下的定义是:迷你(Mini)单反。该公司将现有的 EOS 产品线的最下层再度切割出一条更为入门的机型,也就是移除了数码单反反光镜构造的这部 Canon 的迷你单反,带来了十分薄型的机身,还有新一代的镜头接环+镜群,将许多人引颈期盼的 Canon ILC 系统端上台面。
不过,这部相机小归小,但单就无反的「入门机型」而言,EOS M 在账面上的规格并不逊色于它厂的同类型产品 -- 几乎所有内在规格都承袭了该公司刚刚进化的
数位单反,带来 1,800 万像素 APS-C 尺寸的 CMOS 感光组件,高感度的范围更是直接达到 ISO 25,600(原生为 ISO 100-12,800),加上透过新一代 EF-M 接环所带来的两颗全新金属质感的 STM 的 KIT 镜,都使人非常期待 EOS M 在画质与性能上的实际表现。
这次我们有机会与这部 Canon 的「迷你单反」相处了约一周的时间,也对于这部稍微晚点进场的可换镜式无反相机有了一点点新的心得与见解 -- 总觉得在定位上而言,好像结论与官方有点不同呢,至于是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别,就请各位点击继续阅读跟着我们的评测报告一起看下去吧。
Gallery: Canon EOS M 機身外觀(Body) | 46 Photos
gallerygallery
Gallery: Canon EOS M 功能選單(MENU) | 111 Photos
gallerygallery
简而言之,EOS M 就是一部移除了反光镜的 Canon 数码单反,但事情是否真的有这么简单?身为该公司首次投入可换镜式无反市场的产品,他们并不打算完全另外开创一个产品线,而是决定将这部相机的定位放在 EOS 系列中最最最低阶的位置 -- 但是却又因为原有的 EF / EF-s 接环过大的关系,而在这部微型化的相机上,搭载了最新一代的 EF-M 镜头接环,缩小了镜头的体积,也使其达成整体重量 / 尺寸的「迷你化」。 外观银色版本 EOS M 的机身,采用的是金属质感的外壳材质(只有采用的是与 S110 类似的钢琴烤漆外壳)整体而言给人相当坚固的印象,甚至连镜头也都统一采用金属质感的设计,使相机的质感一致,甚至单就质感这点这点而言,EOS M 在现有的竞争对手当中都算是名列前茅。机顶的部分相当简洁,只有一个分别负责全自动 / 一般拍摄 / 录像三种模式的功能转盘,而快门则是在这个转盘之上。另外,尽管没有内闪的配置,但 Canon 还是提供了一个自家接点的热靴,而在机身的最另一边则是有一个立体声的内置麦克风在其上。机身背面整体的感觉其实与 相当类似,拥有(或该说「仅有」)一个后转盘 -- 这方面就不用抱怨了,笔者在之前的日本抢先动手玩中便已经有提到,也许将顶端的功能转盘改为调整转盘使用,这样 EOS M 就可以拥有相当直觉的双转盘配置 -- 不过,这显然是迁就于产品定位的关系而有所取舍。简单的说,我们在外观上已经可以看出 Canon 对于产品定位上的难以取舍,我们在这部机身上,还是可以看到很多 PowerShot 消费型数码相机的质感或者是机身设计,但却又可以在许多地方像是选单、LiveView 的接口等等感受到 EOS 数码单反的灵魂存在其中。像是我们可以在 Q Menu 的选单上看到 650D 上就见过的选单配置,但在操作功能与机身的整体设计感觉而言,如果不去看机身正面右下角的 EOS 字样的话,大部份人也许会猜搭载 22mm 的 EOS M 是一部 Canon 的 DC。单就这点而言,其实他们对于产品的定位真的相当成功,但真要讲到拿起来的手感还有操作的部分,却又让笔者对于 Canon 的做法感到有点疑惑,至于是怎么疑惑呢,就在下段让笔者由相机最直接的人机接口部分来谈谈吧。
Gallery: Canon EOS M 機身外觀(Body) | 46 Photos
gallerygallery
手感与操作上图的这块蒙皮,其实在装上原厂为 EOS M 所准备的两颗 EF-M 接环镜头拍摄时,都还是可以保持相当不错的手感,但随着原厂金属机身高质感 -- 机身前半采铝镁合金,后半采用不锈钢材质 -- 而来的必要之恶,就是稍微重手一点的「厚实」手感啊。这方面在一般使用其实没啥问题,但小编在评测期间偶尔会遇到需要单手直拍,此时就会感觉到有点点吃力了呢。毕竟蒙皮突起的并不是很高,再加上有点沉重的机身材质与小巧的机身,会令拍摄者在将手掌置于上方的直拍时感到稍微吃力 -- 是说,其实针对这点,若是与小编有着一样感想的朋友,就只要将直拍的姿势改成手把向下应该就可以解决了才是,噢,其实原厂也有提供皮套供选购,在皮套上你便可以找到更凸起的手把让你握得更为舒适些(但厚度也会增加不少)。另一方面这里要提到的是,由于 EOS M 舍弃了许多数码单反上所拥有的直觉实体按钮,所以很多操作都必须要进入选单中才能切换,像是手动 / 自动对焦的部分,以往在数码单反上还可以透过实体按钮快速切换使用,但在 EOS M 上就必须进入选单才能搞定。同理,像是包围曝光的功能则就被藏在速控选单(按 INFO 切换可以找到)的「曝光补偿」中才能使用,这方面其实有点不太合理,毕竟真正在使用这部没有配备电子式观景窗(EVF)的相机时,切换到,基本上也意味着你完全无法进行构图,这点感觉算是 Canon 还无法真正针对全 LiveView 拍摄接口做出一个比较合乎操作逻辑的 UI。Q Menu 搭配具备四方向按钮的转盘在操作上感觉如预期的优秀 -- 可以透过上下切换选项,再透过转动转盘来左右改变设定,而且在按下 MENU 钮后的主选单中也可以透过转盘切换每个不同的标签页。不过,这方面的便利就仅止于此了 -- 在很多其他的选单之下,你会以为可以像其他同样在机背搭载转盘的 EOS 单反一样(通常为中阶以上),可以直接在几个选项中用转盘来改变选项,很可惜地,可能是因为韧体还是以 650D 为主的关系,所以并没有加入实现这方面的操作逻辑,但笔者也相信这样的操作应该可以透过后续的韧体更新实现 -- 至于官方肯不肯实作,坦白讲这就不是一般消费者可以预测的了。触控屏幕的优势在于可以「无声」地控制相关的选项 -- 甚至还可以透过调整到「灵敏」而有了「悬浮触控」的功能(这点可以在影片的介绍中看到 XD)-- EOS M 在基本的拍摄画面中分别放上了几个触控功能,基本操作与自家同样搭载触控屏幕的新一代入门单反十分接近,不过在 650D 上 Canon 可以豪迈的将都用来作为触控操作的画面,但在 EOS M 上却仅能保持着单反上的 Live View 操作接口,将数值的调整置于画面的下方,并透过点击之后可以做直接触控滑动调整,或是用左右三角箭头的软件方向钮进行数值的微调。画面左下角跟 650D 一样拥有触控快门的开关功能钮,而由于不具备实体的曝光模式转盘,所以 Canon 就将左上角的部分加入了曝光模式的软件按钮 -- 也把场景模式放到了这个位置中,右上角则是 Q Menu 的软件按钮。在此该公司可说是把触控对焦点所不能覆盖的边缘位置都用在了 UI 控制之上了,算是相当充分地利用了屏幕的操作空间。 对焦刚拿到 EOS M 的时候,看到正面的这颗 LED 灯,下意识的就觉得应该只是用于倒数自拍的闪烁灯号而已 -- 毕竟,Canon 只在外闪上面才肯提供对焦辅助灯的做法,相信对大部份使用 EOS 数码单反的朋友应该都不算是新闻了吧?而不知道是 Canon 认为一般使用者应该不会将 580EX 等大颗外闪装在上面用,还是他们自己对于 EOS M 的对焦能力也并不是很有信心的关系,总之,这颗 LED 灯在对焦的时候可是真的会亮起来帮忙的呢!坦白讲,这功能一般而言笔者几乎是拿到相机就会关闭(因为很可能会打扰到被摄者),但在微光的环境中,这颗小小的补光灯其实很有机会拯救不断来回拉风箱的对焦系统呢。说到拉风箱,就不得不提到 EOS M 在对焦上的实际表现了,其实这点我们在之前的动手玩就已经有提及,甚至主站的编辑也下了,而实际与其相处了一周之后的笔者,坦白讲其实也并不觉得 EOS M 的表现感到这么乐观。「但是」个人认为,这方面而言还是取决于 Canon 愿不愿意透过韧体来改进这部机身上的对焦判定能力了,因为在实际使用 EOS M 交换几颗镜头进行拍摄时,其实可以发现单就对焦行程的「速度」而言,除了相对比较缓慢的 22mm 定焦镜头之外,另一颗 EF-M 的 18-55mm 镜头,甚至是转接其他镜头像是 EF 70-200mm f/2.8 IS L 与廉价的 EF 50/1.8 II 时,都可以明确地感受到对焦来回速度其实都是有水平以上表现的。所以笔者自然将影响合焦速度的症结点放在合焦判定之上 -- 实际上单就对焦的精准度来说,EOS M 的表现算是十分不错,但就是对焦点前后迟疑的时间有点过久,加上拍摄照片之后所谓的「黑屏时间」有点久,以致于让整体拍摄的节奏大受影响 -- 这方面当然是相较于一般的 ILC 机型所下的结论,基本上想知道整体 EOS M 在对焦以及操作反应却有苦无身边没有朋友使用这部相机的话,其实只要借到近期的 EOS DSLR 保持单纯只使用 Live View 的方式拍照,应该就能体会到大致上的操作感受。相当值得一提的是,少了那片反光镜所带来的好处就是快门声变得非常小声,这点对于拍摄较为宁静场合时可说是相当具备优势的特色呢。 续航力根据 CIPA 的测试,EOS M 它 230 张的电力表现其实并不是十分亮眼。而实际使用上,采用 LP-E12 电池的它,其实跟标准偏差异不怎么大,大约每次充电可以拍摄 270 张左右的照片,不过,这中间还包括了超过 16 段的录像测试片段,但整体而言受制于仅 875mAh 的电池容量,所以建议外出拍照时还是需要视情况多带几颗备用电池来以防万一才是。 实拍又到了实拍见真章的时刻,坦白讲如果真的好好地用 EOS M 认真拍照的话,它所给你的影像成果绝对能让你感到满意才是,毕竟,1,800 万的像素在目前 APS-C 的感光组件尺寸数码单反机型中,虽然并不算是非常惊人的分辨率表现,但也算是个在画质与噪讯比表现较为平均的像素。以下就让我们挑出几张评测期间所拍摄的实拍照,让我们稍微感受一下这部 Canon 首部无反相机的实战表现吧。 创意滤镜:粗糙黑白尽管已经拥有了与入门单反 650D 甚至是 APS-C 最高阶的 7D 相同分辨率的感光组件,不过 Canon 仍然不会对 EOS M 在影像特效上有所阉割,同样带来了很多有趣的创意滤镜功能。偶一为之,其实可以提升很多拍摄的乐趣才是。不过坦白讲小编所喜欢的黑白照片还是比较偏向保留较多细节,反差比较低的黑白照片,所以与其使用特殊效果中的黑白,个人比较偏好在 Picture Style 调整为黑白,这样也可以透过选单掌握更多相关的影像调整选项 -- 不过,在创意滤镜选项中的很多效果中,其实也都可以透过按下 SET 钮来改变效果的程度,多半是三段左右的程度调整。 EXIF:ISO 100、f/8.0、1/200sec上图这张所使用的镜头是 EOS M 的原厂 22mm 饼干定焦镜所拍摄的,所谓的缩光圈无烂镜在此真的是有很大的体现,实际上在后段我们针对此镜所做的画质实测,基本上 f/8.0 的时候大概就是这颗镜头最佳画质的区段,而相机机身也很聪明的知道这点,所以在光线充足的状况之下,P 模式也选择了保持这样的光圈值得到了这张照片。 EXIF:ISO 100、f/4.0、1/400sec前面才夸奖完 EOS M 的聪明,这张看起来光线依然相当充足的照片(都 1/400sec 了),但是相机却选择了相对大些的光圈值进行拍摄。但我们也可以藉此观察稍微偏离画质最佳表现区段时,这颗镜头搭配 EOS M 画质的衰减程度为何。看起来是没有很差啦,不知道各位觉得如何呢? EXIF:ISO 160、f/8.0、1/40sec22mm 这颗镜头的逆光表现其实还算不错,而且在全局测光的模式下,可以支持对焦点测光联动的功能也算贴心(不过其他测光模式就不支持了),尽管仍然可以在画面中发现隐隐若现的光斑,但整体而言抗耀光的表现在这颗光圈最大来到 f/2.0 的镜头而言还算是可圈可点,这样的表现也让画面的对比整体而言相当稳定,另外也可以注意到的是这棵镜头的星芒(或该说阳芒)尾巴还是偏向比较发散了一点。 EXIF:ISO 1000、f/2.0、1/40sec虽然应该很多人都对于 650D 的夜拍表现都算心里有底了,但 EOS M 的实际表现到底如何呢?看起来在 ISO 1600 以前都算相当稳定,而且自动白平衡在这个光线复杂的夜景(现场光是黄光)中倒是表现相当不错,高光的部分也算保留的相当称职,这个场景笔者也有在实拍影片中尝试了一下 EOS M 在夜间录像的表现,坦白讲,在夜间的对焦其实并没有太明显的退步,整体而言,依然保持着这部相机特有的「步调」。 创意滤镜:玩具相机应该很多人使用这种滤镜的机率都相当高吧?这种仿造 LOMO 效果的玩具相机特效,应用了暗角以及特别的色调来凸显拍摄主题,不过总觉得用这个效果好像有点浪费了 EOS M 的高画质呢。 EXIF:ISO 100、f/5.0、1/100sec放大率可达 1:4.8 的这颗 22mm 饼干镜,平常拍些花花草草,甚至是食记都算是相当方便,唯一的问题就是稍微逊色于 18-55 Kit 的对焦反应这点,如果应付一些会移动的物体(像是被风吹动的花朵),就会有点吃力。 EXIF:ISO 800、f/18、1/1250sec既然提过了很聪明的判断,在此就顺便提一下误判的状况吧,这真的算是比较少出现的状况 -- 一般而言 EOS M 的 P 模式都算相当可用,曝光也放在全区测光就可以拍出不错的照片 -- 但以上这张,虽然说反差真的算是相当大,但这个曝光组合实在是有点不知道 EOS M 是打算要干嘛,无论光圈或者是感度都不算是表现最佳的区段,更别说 1/1250sec 其实还提供了很多的空间可以发挥才是吧(PS:笔者可没接上长镜头用喔 XD),所以,还是要谨记,尽管机身在聪明,有时候还是得要注意一下拍摄时的曝光数值是否合理啰(反省中)。 EXIF:ISO 4000、f/2.0、1/30sec到了 ISO 3200 以上,坦白讲我们再拿 100% 裁切的放大镜来看 EOS M 的表现似乎就太过苛刻了点,但说真的这样的缩图表现其实已经算相当不错了,而且其实在目前这样的缩图大小看不太出来这棵镜头的景深营造,事实上图片稍微放大一点看的时候,这张焦点对准路人的照片透过 f/2.0 的大光圈,其实还是可以拍出一些浅景深的效果呢,更别说单就现场的昏暗程度,个人觉得能够有这样的表现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呢。 EXIF:ISO 100、f/8.0、1/160sec虽然在这一系列贴出来的实拍照中,18-55mm 所拍的照片好像不多,但其实在我们的实拍图集中还是有满多部分是用这颗镜头所拍摄。实际使用上,这颗镜头的防手震功能其实相当不赖,加上很滑顺的变焦手感,也使得 EOS M 在搭配这颗镜头的录像表现上相当不赖,提供了相当稳定的录像成果,比较可惜的可能就还是比较小的光圈值,但搭配 EOS M 不错的高感亮度表现,相信应该已经十分足以胜任大部分的拍摄场景了。 EXIF:ISO 5000、f/5.0、1/80sec在昏暗的场景之下,EOS M 搭配 18-55 Kit 手持或者是要拍人物的因应对策,就还是只有拉高感度一途了(不打闪灯的话)。但搭配了较小光圈的镜头时,实际拍摄要是稍微遇到稍暗的室内,感度真的还是会很容易向上来到了 ISO 3200 以上,而且甚至连接近 ISO 6400 都有可能用上。这张感度来到 ISO 5000 的室内照片,便可以明显感受到照片中有着不少杂点 -- 即使是缩图之下。所以如果会比较常用到这样感度的朋友,也可以稍微观察看看啰。
Gallery: Canon EOS M 實拍圖集(Sample Shots) | 77 Photos
gallerygallery
连拍表现 点击图片开启如果想要克服 EOS M 黑屏时间稍微比较延迟的问题,所以说真的可以考虑看看它的连拍功能,因为即使是在每次都对焦的降速状况下(锁定对焦可达 4.3fps),感觉上可以让拍摄的节奏快上不少。不过必须要面对的一点,就是即使是启动了 Servo 的连续对焦,其实就正常的使用状况下而言,这个设定其实也与锁定对焦没有太多差异(XD)。实际使用连拍功能期间,连续拍摄张数在连续对焦时大约可以连拍到十几张以上都不会变缓慢,而到了近 20 张左右时便会间隔几张变慢(JPG L,使用记忆卡为 95MB/s 的 Extreme Pro)。 Canon EOS M 实拍影片(Sample Video)感亮度比较 100% 裁切、JPG、ISO 12800、多重 NR、f/4.0、1/80sec 场景一:ISO
/ (Hi) 场景二:ISO
/ (Hi)EOS M 的感亮度表现真的跟 650D 非常的接近,而且好用的多张照片合成的多重 NR 去噪声功能也依然有提供,所以只要是在被摄物没有太多移动的状况之下,基本上使用这个功能所得到的照片绝对是在纯净度上可以有着相当优秀的表现。而且单就这次测试中,也可以观察到相当有趣的现象,就是在多重 NR 的照片上,除了更纯净的画质外,似乎连暗部的细节也比一般地拍摄方式要来得多了一些,这点对于希望照片能有更丰富细节的朋友而言,也许即使是在低感度之下的拍摄场合,也可以考虑开启此功能来拍摄看看。而尽管表现上与先前我们便已经评测过的 650D 几乎一致,但在此还是得要提一下笔者对于 EOS M 感度的心得。基本上可用的感度,个人觉得大致上在 ISO 3200 之前都还算 OK,不过从前段的实拍照片中也可以看到,若是超过这个界线,如果使用的是一般的 NR 就会稍微难接受一点了,而若是采用多重 NR 的话,貌似 ISO 12800 应该都还可以拼一下缩图可用呢(真是个好功能)。
Gallery: Canon EOS M 感光度比較(ISO TEST) | 18 Photos
gallerygallery
镜头表现这两颗随着 EOS M 一起推出的镜头,质感也与机身相当一致(当然,白色机身的表面材质就稍微有点不同了),两颗镜头的手感就如同之前在的一样直觉,对焦环的粗细其实直到分开的线那边,都还是变焦环的一部份,所以整体而言比起镜头的轻薄而言,手感说真的还不错。18-55mm 那颗则是在变焦的滑顺度上有不错的表现,而且 STM 镜头对于光圈与对焦的做动声音的抑制也有不错的表现 -- 不过在我们的实拍影片中其实还是可以听得到声音啦,所以外接麦克风还是有其必要性的呢。 100% 裁切、ISO100、22mm、NR 弱 STM 22mm @ f/
STM 22mm @ f/
/ 我们针对两颗镜头在各光圈与各焦段的简单画质测试,整体而言真的就跟一般镜头在单反上的特性很接近,大致上而言都还是在 f/8.0 左右会有最佳的表现,开放光圈的部分画质则是较为普通一点。另外要提到的一点是,针对画质还有镜头失光的部分,原厂镜头也都可以,这方面可以让机身对于拍摄出来的影像予以调整。
Gallery: Canon EOS M with 22mm Kit 各光圈畫質測試 | 8 Photos
gallerygallery
Gallery: Canon EOS M with 18-55mm Kit 各光圈畫質測試 | 10 Photos
gallerygallery
M 的意义Mini这... 是厂方的定义,真的很难想象,一间传统的相机大厂,竟然会有这么直白的造机理念。这部入门的 Canon ILC 看起来就像是把入门的数位单反拿掉反光镜这样单纯,好处是真的很难用什么特色功能去打到自家热销的入门 DSLR 机种,坏处就是好像在这部 Canon 首发进军无反市场的相机上,我们好像看不到太多令人感觉「非他不可」的吸引力存在,这样类似的情况我们也能在
上看到。简单地说,在 Canon 的眼里也许在 PowerShot 消费机上加入大感光组件+把 DSLR 拿掉反光镜=消费者最近所盼望的新机型,嗯... 从某种角度而言,这的确是相当直觉的解决方案啦... Orz不过,事实上 Canon 认为他们 ILC 产品的定位是在入门单反之下,高阶 DC 之上的全新产品线,希望能够在入门单反之下,将这部相机带给「更入门的消费者」。但就目前 EOS M 的实际表现而言,貌似除了感光组件的明显优势之外,许多电子功能、对焦操作等,要是对上自家的 PowerShot 机型(G1 X 除外)都不见得能有多大的优势,而唯一能确保的便是体型「迷你」以及能与数码单反匹敌的高画质表现了,也许这也是他被称为 M 的最好解释了。Manual实际上笔者在使用 EOS M 的过程之中,总觉得这部宣称要主打「入门消费者」的机型,好像并不像是一般普遍认为入门机的那种感觉。至少,单就对焦系统的特性而言,个人真的会有点担心入门的使用者会因为这个对焦系统对于判定上因为「确实」所带来的缓慢,因而不小心错失一些拍摄时机而让许多初学者感到遗憾与挫折。不过,这点也许真的跟 Canon 目前在台湾所打的电视广告很契合,「从前,我只懂得拍照。现在,我开始懂得摄影了」。总觉得易用似乎并非该厂在 EOS M 上的主要概念,但,谁知道呢?在克服了一些小挫折后所拍摄出的照片肯定能让初学者更感到感动,更何况,透过这次的评测,我们也同意 EOS M 所拍摄出的照片 / 影片质量,是绝对不会令人失望的。在此也分享一下笔者如何运用 EOS M 的自动对焦系统。首先要说的是,EOS M 不仅仅是在对焦判定上很追求精确,重点是还不肯让拍摄者在预设的设定之中,强制全快门(完全按下快门)不管合焦状况直接进行拍摄来抢画面,加上配上的两颗 EF-M 镜头在外部也不具备 AF / MF 的切换钮,所以你也无法临时改变对焦方式来强制相机在自动对焦未合焦时进行拍摄。而针对这点,其实可以透过 CFn 设定选单中,对「*」也就是转盘的左箭头键的定义来达到类似效果 -- 透过将此按键设定为「自动曝光 / 自动对焦,无 AE 锁」时,你将可以在自动对焦在拉风箱的过程中,强制暂停(锁定)完成合焦并且直接拍摄 -- 也能在同个位置透过选单达成 AF-On 的功能。所以,不论是不希望自动对焦系统再次合焦,或者是焦点已经十分接近合焦,但 AF 系统看似状况不对,似乎准备要继续拉风箱了,就可以透过此方法强制提早完成合焦,此时拍摄者即可透过轻微的前进后退来微幅调整焦点的精准程度,便能更有效率地取得美丽的照片。Movie笔者在这段时间与 EOS M 的相处过程中,突然想到,也许这部相机反而比起市面上一堆所谓 EOS Movie 的录像单反更要适合应用在录像的领域,具备 、可外接麦克风与 HDMI 外接等,重点还有在少了反光镜所带来的更小机身体积,整体而言真的是超级适合需要将摄影机装置在特殊角度地拍摄用途使用。更别说透过自家的转接环,EOS M 还能支持全系列 EF / EF-s 镜头的自动对焦,甚至是 IS 防手震都不是问题。所以简单地说,EOS M 做为高阶 DSLR 的备机貌似还会让人稍微有点犹豫,但做为录像用途的备机,特别是早已使用 EOS 系统已久的动态团队,看起来可行度便大大地提升,更别说在空间更为狭窄的场景之中,貌似还非 EOS M 不可呢!为此,笔者在评测期间约了一位,早已运用 EVIL / ILC 与可录像单反做为职业拍摄机种已久的专业摄影师,来实际运用 EOS M 试着拍摄看看,并且感受一下这部相机应用在专业市场的优势或缺点如何。而在实战之后,朋友的直接感受是,除了一些以往在 Canon EOS 录像单反上便已经被发现的缺点,像是 Rolling Shutter 等先天条件的问题外,其实在录像工作上 EOS M 都十分可以胜任,更别说它还有着不用每次开机都还得锁上烦人的反光镜开始录像呢~(废话)。回归正题,可以保持静音(甚至还能悬空使用)的触控功能而且也能透过转接环支持其它 Canon 镜头等,都有着不错的优势。但要说缺点也不是没有,首先,电力方面,由于电池比较小颗的关系,所以面对需要一直启动 Live View 进行拍摄的录像工作,它将可能需要更多的电池亦或是可以长时间提供电源的假电池来辅助使用了。另一方面,在操作上由于 EOS M 的定位关系,所以很多功能都还得要进入比较深层的 Menu 才能调整这点,也是比较需要克服之处。整体而言,EOS M 在动态录像这方面的优势比起一般的平面拍摄而言,说不定更应该被厂商拿出来主打,搞不好能像 5D2 一样,也因为在职业录像的优势而带起相当不错的销售呢。 结论EOS M 身为 Canon 的首部无反可交换镜头数码相机,其实光就具备 EF / EF-S / EF-M 镜头系列的完整支持,便已经享尽了优势(重点是透过转接环还能 AF 跟支持 IS 防手震啊!)。但也因为如此,似乎该厂也并不是非常在意机身性能的部分,所以整体而言,比起现有 ILC 市场上的其他机型而言,EOS M 感觉上还是有很多的进步空间存在。消费者能够预期的是,可以透过其 1,800 万像素的 APS-C CMOS 感光组件,配上不论是定焦或者是变焦等高画质镜群后,所得到的稳定质量成像 -- 虽然在取得照片的过程中,很可能需要多一些的基础摄影知识,才比较不会有挫折感,因此,笔者认为 EOS M 也许更适合一些已经从高阶 DC 中毕业,希望寻求更高画质成像,但又舍不得离开轻便机身还有 Canon 优异的人像色调的进阶拍摄者使用。职业用途方面则是满推荐时常拍摄静物商品的职业摄影师做为备机来使用,单就比较静态的拍摄用途而言,EOS M 应该几乎都能胜任 -- 更别说还可以透过连接 EOS Utility 进行联机拍摄的优势,还拥有 Canon 优异的闪灯系统可供支持,也可以分担主要相机的部分快门寿命分散成本。对于一些独立制片专业领域的朋友而言,这部 EOS M 搭配上转接环后,便能轻易地新增一部可作业的摄影机。而且,尽管 22mm f/2.0 的对焦速度并不亮眼,但其画质与景深的营造方面,其实都算是相当可圈可点,如果搭配多是采用手动对焦的动态录像使用,应该不会有太多问题才是,所以也难怪 Canon 会推出将这颗镜头搭配上转接环的销售套餐,相信真的能够吸引很多希望在录像单反作为主力动态摄影机的团队才是。整体而言,EOS M 也许并不如 Canon 所认为的要那么的适合摄影初学者,但透过移除反光镜所带来的好处,倒是很可能出乎意料地比起其它 APS-C 单反如 7D、650D 等,要更有机会出现在许多微电影、广告等拍片场合作为职业用途呢。
timestamptimestamp
3 月 13 日
photosphotos
timeagotimeago
2014 年 3 月 13 日, 下午 03:30
Nikon 1 V3 微单旗舰也来报到:105 点相位对焦搭配带来 20 fps 的「世界最速」AF-C 连拍机能!
Nikon 在上周让我们见识到 DSLR 连拍旗舰的王者实力之后,紧接着在今天又推出了丝毫不逊色于自家微单的高阶相机 Nikon 1 V3。外观上最显而易见的是,跟随 Df 的复古精神,该公司这次...作者: ,
2014 年 3 月 13 日, 下午 03:30
储存timestamptimestamp
4 月 14 日
timeagotimeago
2013 年 4 月 14 日, 傍晚 09:49
Canon EOS 700D 评测:最佳救援 18-55mm STM
Canon EOS 650D 在规格上的跃进,当时让许多人跌破了眼镜,看到了该公司在入门机上的极大诚意;而轮到了最新推出的 700D,某方面而言也让我们跌破了眼镜...(一直换眼镜......作者: ,
2013 年 4 月 14 日, 傍晚 09:49
储存timestamptimestamp
3 月 18 日
timeagotimeago
2013 年 3 月 18 日, 晚上 10:04
Canon「EOS-b」现身 Best Buy 预购页面,定价 US$800、18MP 的新款数码单眼即将发表?
就在对手于 APS-C 感光元件尺寸的数码单眼与消费型数码相机动作频频之后,看来 Canon 也即将端出他们最新的 DSLR 产品了。虽说没有图片可以让我们一窥新机的面貌,但根据这个今天在 Be...作者: ,
2013 年 3 月 18 日, 晚上 10:04
储存Email订阅& 2017 Oath Inc.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佳能eos m微单相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