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吃饭》以感动为题写一篇作文,作者实际在写

下载费用:10 元 &
2015高考考试说明作文示例题解析 2015 年安徽省高考考试说明示例题型解析(作文)例 1:请以“这世界需要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2011 年山东卷)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体特征鲜明。审题指导:1、对“你”的理解。题目中“你” ,乃是题目之焦点,对于“你”的不同理解,决定了作文的主旨趋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根据自己所掌握材料的熟悉度,选择“你”的内涵。可实可虚,可具体可抽象!“你”还可以是抽象的某种精神、价值观、思想体系等,如:爱、大爱、爱心、关爱、博爱、忍耐、坚强、坚毅、慈善、善良、诚信、纯真、真情、亲情、微笑、感动、感恩、良知、团结、竞争、合作、勇气、宽容、希望、目标、规则、自信、宁静、诗意等。在这一类定位中,也有磨难、坎坷、挫折、困难、残缺,这种客观存在而人的主观上排斥的东西,如果表述不当,驾驭材料的能力不够,可能会给人以不太合情理的感觉。2、对“世界”的理解。 “世界”可以是小世界,是一个家庭、一个集体、一个社团组织;也可以是一个大世界,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整个自然界,但不管是大世界还是小世界,这个世界都还不能尽如人意,还存在许多问题 ,还有很大发展和完善空间 ,这是本文写作的前提和基础。3、对“需要”的理解。 “需要”锁定了“世界”和“你”之间的关系,“需要”是“应该有”或者“必须有”,是价值,是责任,是奉献,是人类意识和未来关怀;“你”字言辞恳切、真诚,让你难以拒绝也不能拒绝。当看到这个作文题目的时候,相信每一个充满责任感、使命感和生命意识的“你”,眼角都会湿润起来,内心都会暖暖的,因为“这世界需要你”是忧患与奋起的完美粘合体。关键是如何给“这世界”和什么样的“你”来定位,世界的距离越来越小、世界在腾飞、世界需要绿色、世界需要创新、世界需要和平、世界需要发展……对此需作深层次的思考 ,仅仅作表面空洞的描述,是难以真正说服人的。审题误区:1.对“你”的认识不清。许多人不能给“你”明确定位,只是泛泛而谈,整篇文章没有明确“你”指称谁,更出现了化“你”为“我”的错误。例如:普罗旺斯紫色的薰衣草让我魂牵梦萦,江南水乡盛开的荷花让我心无尘滓,乞力马扎罗山下静卧的雄狮让我敬畏,可可西里奔跑的羚羊让我泪水盈眶,每个生命都非常重要,同样我一样重要,这世界需要我。到这里题目当中的“你” ,已变成了“我” ,转而迷失了主题,成了“这世界需要我”的论证了。还有的对“你”的定位不清。有考生的尾段写道:这世界需要你,用坚强做翅膀,再苦也要飞翔,坚持是成功的保障,只为那蝶舞花间的梦想,诚信是一生的信仰,用生命为它护航,慈善是毕生的追求,再苦都不会停留,亲情是永恒的话题,永不裉色的画卷。本段的“你”到底指什么,是“坚强”还是“诚信” ,是“慈善”还是“亲情” ,杂乱不清。例 2:题目:这也是一种 (2009 年福建卷)请先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形成完整的题目,然后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不得抄袭。审题指导:写半命题作文,创新的突破点在补全题目上。谨慎于前,方能潇洒于后。只有在补题上煞费苦心,才有望一挥而就,写出情文并茂的考场作文。补题之前首先要抓住“这也是一种 ”这一文题中的两个“题眼”:关键词一:这“这” ,指示代词,比较近的事和物。比较近,就暗示你所写的要突出真实、真切,最好是写你自己的感受。把“这”字替换一下,就可以明了写作的内容——如失败、挫折、平凡、缺憾等等。关键词二:也本题写作的内容有很大的自由,关键是如何在行文中巧妙的点题——也。“也” ,表示同样。写的内容表象和实质有差异,但经过写作者个体独特的感悟、认识和升华终于有了感悟。一个“也”字,要求文中有作者认识的转变,你可以不交代这个认识的变化过程,但要有体现“也”字的点题。审题误区:⒈拟题俗套,重复雷同。比如,不少同学的题目可能会拟为《这也是一种美丽》 、 《这也是一种成功》等,好像大家要面对的似乎不是“美丽”就是“成功” 。不难看出,由于思维闭塞、缺乏创新,学生都是按照同样的思路去命题,这岂能不出现“千人一面”、千“空”一“词”的雷同现象!⒉拟题过大,难以下笔。比如, 《这也是一种人生》这类范围就过大了,拟出这样的题目,写起来不易把握,只能泛泛而谈,要写深写透很难,更不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⒊脱离文题,我行我素。半命题作文在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就相当于一篇命题作文了,因此文章的内容就应围绕题目来表现,但有些同学可能会抛开题目,任意为文,与文题相距甚远,造成失分。例 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2012 年江苏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孟郊)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就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罗曼o 罗兰)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文章。. 写作指导:江苏高考作文命题没有在审题上设置障碍,主要考察考生的写作能力。为了帮助考生打开思路,前几年江苏卷的命题者们常常要在题目前加上一段提示语,但提示语也是个双刃剑,提示语框死了或是提示得不周密,反而弄巧成拙。有人因提示语而打开了思路,有人也因提示语而误入歧途。文题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能引发考生对“忧” 与“爱”的深层次的思考,而且这种关系型的作文题更有利于考查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忧”或“ 爱”的对象是什么?应该是同一的。忧是一种社会责任,历史使命,有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生活、家庭、社会就会充满爱。 “忧 ”中要有“爱”, “爱” 中又要有“忧”,忧国与爱国,要写出忧与爱的逻辑联系,先有忧后有爱,爱从忧中来。这是对学子们水平与智慧以及人性与品德的综合大考验,任何一个方面的肤浅与缺失,都或多或少影响着精彩作品的诞生。同时,文题的发散性又很强,既可写小忧小爱,对亲人、对同胞,体现亲人、同学、师生、邻里之间的关心和爱护,对生命个体的忧与爱,也可写大忧大爱,写对祖国、对民族命运忧与爱,不同层次的考生也都有话可说。人们常说“居安思危 ”,实际上就含有“忧与爱 ”的意思,有了忧患意识,忧患的最终是为了爱,这样文章选材比较广阔,自然就会有深度。在文体的选择上还是比较公平的,考生无论选择哪种文体都可成文。写记叙文,你可以叙写生活中的点滴片断;写议论文,你可以纵论“ 忧” 与“爱”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无论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都要扣住两点写,如果阅卷老师能从你的文章中感觉到你的“ 忧” 是因爱而生的,而你的 “爱”又因为 “忧”而显得更加浓烈,那你的文章就一定能获得高分!南京一中特级教师孙芳铭如果考生在考场上不是胡编乱造,不是像往年一样靠引用古人、死人过日子的话,好好去写这个题目,写作过程就会是一次灵魂的洗涤。据我了解,今年考生中很多都是从大的方面来写,写忧国忧民的不少;也有一部分从小的方面来写,写忧父母,比如忧父母年龄大、责任重等,我觉得这些都可以写。但是这样写很可能写出来的就是“大路货” 。考生写自己有真切体验的“ 忧与爱 ”会更好。例如一高二的学生作文 《吃饭》 ,写的是他爸爸在一个大饭店请人吃饭,结果人一个也没来,他爸爸就打电话给他爷爷奶奶,谁知爷爷奶奶开心地一路跟别人说。直到回家后还在讲儿子今天请我吃饭。结果小作者看到爸爸回家后痛哭流涕,感触很深。这种文章就很好。如果考生能够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写一点真切的体验,就能写出动人的文章来。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尉天骄认为这个题目很多学生都有话说,写得好却不太容易。因为很多学生很容易走到套路上,拿屈原、文天祥等等来举例。这个题目要写好,怎么写呢?比如抓住孟郊的诗,是母亲对儿子的爱,可以反过来写儿子对母亲的爱;也可以取自己熟悉的入手,比如农村学生可以写河流的污染、土地的减少,比如“ 我为什么忧患河流污染呢?因为我太爱我门前这条小河了。这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所以看到河流污染忧心忡忡。 ”城市学生可以写因为居住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亲情淡化。但很多学生想不到这些,容易写到套路上。我还担心一个问题,这个题目可能有的学生会把忧和爱写分离了。只写爱不写忧、只写忧不写爱,或者将两者写脱离了都是属于跑题了。例 4: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2014 年上海卷)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写作指导:从审题角度来看,我们首先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然后再抓关键词。这个材料的整体意思是说我们可以有选择穿过沙漠道路的自由,但是没有不穿过的自由,所以这里的自由与不自由是在选择道路的情况下出现的,自由与不自由是附属于这个选择的。通读材料不难提取出关键词“自由” ,材料也很容易想到“自由”和“不自由”的关系。 “沙漠” 又非常容易联想到困难、挫折、人生必须经历的各种无奈与不快等等。总体来看考生比较容易在看到题目的最开始便想到一些可以选择的材料。另一个关键词是“ 选择” ,矛盾在于 “选择”和“不能选择”。我们可以做出很多选择,例如人生该如何度过;但是我们又不能选择生老病死。综合两组关键词来看, “自由 ”在于自己能否作出“选择”。类似的很多话题在孩子们平时的练习中有较多的涉及。只是, “自由”这个关键词比较容易让人联想到哲学和政治,擅长这一学科或对此感兴趣的学生比较容易写出深刻性。从写作内容分析,这个材料依然要求学生由内而外的思考。学生考察这个材料的思路应该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体会这样的感受,然后再由自己及别人、及社会的思考,他关注的必定不仅仅是自己,而是更多的导向外界生活。包括他者的生活、包括生命的思考、包括社会的思考,所以这个材料需要学生较多的积累进行写作方能成就一篇大气之作、深刻之作。比较容易联想到卢梭的“ 人生而自由,却无不在枷锁之中。 ”自由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不自由。可以联想到法律。自由和民主不是百无禁忌,必须在规则下有序进行。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度过人生的道路和方式,但我们也必须经历生老病死。例 5: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2010 年安徽卷)吴兴杂诗(清)阮元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 800 字。注意: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得套作,不得抄袭。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4.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写作指导:这首诗通过写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不能形而上学地搞“一刀切”和绝对化。这首诗总体上看还是比较简单的,描写江南太湖一带的独特的美丽风光,考生应该不难看出这一点。但题目的要求中有“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 ,并“根据你的思考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也就是说,命题者已经告诉考生——这首诗含有哲理,要根据诗的哲理来写文章。但是诗中的哲理大概就不是每个考生都能看到的了。 那么这首诗哪里含有哲理呢?仔细分析,四句诗都是写景的,前两句看不出有什么哲理,而后两句除了写景外,似乎也含有一定的哲理。深水处种菱,浅水处种稻,不深不浅处就种藕,也许可作这样的比喻——天资聪明的学生就强化训练,让他去参加数理化竞赛,然后保送上名牌大学;天资一般的就让他去考个一般大学; 天资中等的就勉励他踏实学习,考个中等的学校。也就是孔子说的,教育要因材施教(或者叫分层教育)。这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的。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说,也可以写“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但要注意阐述角度和语言表述。例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2014 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
文档加载中……请稍候!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元 &&0人已下载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a href="UserManage/CopyrightAppeal.aspx?bid=" title="版权申诉" class="fLeft works-manage-item works-manage-report" target="_blank"
关&键&词: 2015 高考 考试 说明 作文 示例 题解 doc
&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2015高考考试说明作文示例题解析 链接地址:
当前资源信息
类型: 共享资源
格式: DOC
大小: 110.24KB
上传时间:
&& 侵权内容
&& 违法内容
&& 其它类型
&|&川公网安备 12号&|&经营许可证(蜀ICP备号-1)(C)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当前位置: >>
作文的审题、构思2
作文的审题、 作文的审题、构思 一、作文的审题 有这样一个作文题,题目首先介绍了一名叫张进的同学的故事,然后说:“在你周围也会有张进那样既 有长处、也有缺点的同学,请你以《我最了解他(她)》为题,把他(她)写出来。”要求:1、要适当穿插 一些抒情和议论。2、不少于 4 字。 由于审题不周密,可能出现的跑题情况:严重跑题――写父母、老师;基本跑题――只写优点,未写缺 点;一般跑题――没写出“了解”(与我的关系);“马大哈”式的跑题――没有抒情和议论、用第三人称 写。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拿到文题之后,首先要有一个意识――一定不要跑题。包括文体、范围、人称、引 伸意义、关联因素、字数、特殊要求等,都要紧密扣题。 扣题,首先要分析题目规定了什么、没规定什 么,规定的,你一定要“遵命”; 如何看出规定的什么 规定的什么? 如何看出规定的什么 1、 分析题目的结构 纵观各地中考所出的作文题目,多数情况是一句或是一个词语。词与词的组合搭配决定于题目的意义。 因此,分析题目的结构,弄清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题目的要求。 一般来说,题目的中心词提示的是写作的对象,是作文的立足点,可以独立存在。而修饰、限制性词语 是用来修饰限制中心词的,具有依附性,不能脱离中心词而独立存在。依附性并不说明它们不重要,没有它 们,描写的对象便失去了代表性和特殊性,也就是说失去了特色。而描写对象的特色,正是作文时所应当刻 意追求的。因此可以说,题目的中心词是作文的立足点,修饰、限制性词语的着眼点。就上面两个题目来说, 我们应当立足于写“事”,而要着眼于“先进人物”和“难忘”。 2、 分析题目的关键性词语 仔细分析题目的关键性词语,正确理解它们的含义,这对考生作的立意和确定体裁很有帮助,是一个简 单而又行之有效的审题方法。 不过,有些时候给出的作文题目字数极少,甚至只有一个字。它们没有什么限制性的词语,比如《路》 《灯光》《春天》等。这样的题目因为没有限制词语,看上去好写,但实际上稍不留意就会下笔千言,离题 万里。对这类题目,考生在下笔之前,可以自己给它拟定几个关键词语,文章的中心意思就变得突出而明晰 了。写起来自然就不容易跑题或漫无边际了。 3、 分析题目涉及的内容 在命题作文中,判定作文体裁是至关重要的。文体不对,没有不跑题的。有些题目从字面上看很容易识 别是何种体裁。但有时,所给的题目没有标示字,粗粗一看,很难判定它的体裁,这时就需要分析题目所涉 及的内容。 一般来说,凡包含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的题目为记作文。当然作文题 目字数有限,不可能同时涉及这些要素,但只要涉及其中两三项,它的文体基本上就可以确定了。 如果题目涉及的内容是有关观点、看法、关系等方面的,一般是议论文。 而当题目涉及的内容是一种原 理,一种方法,一种习俗,一个过程,一种实验,一条建议,一件物品时,则此题目多采用说明文体。 总之,在审题时,不应当单纯从字面上理解题意,对于它所涉及的内容也要细加分析。这样,不仅有利 于判定作文体裁,也有助于作文的立意和选材。 没规定的,就给了你一个自由 创造”的天地,一定要利用好。 你一个自由“ 没规定的,就给了你一个自由“创造”的天地,一定要利用好 以下一些文题,规定了什么?为了使作文写得生动、写得实在,你准备在题目规定之外写些什么? 《这次失败给我的启示》、《失败给我的启示》、《我的一次失败》、《吃一堑,长一智》;《一件小 事》、《一件新鲜事》、《同年趣事》、《校园新曲》;《在雷锋精神的鼓舞下》、《路标》; 二、作文的构思 作文的构思 审清了题目,确立了深刻的主题,选取了新颖的题材,接下来就应该进一步地精巧构思。只有构思精巧 得当,我们才能塑造出更好的艺术形象,表达更深刻的主题。 如何使自己的构思精巧呢?下面我就介绍几种基本的方法? 1. 选择巧妙的表现角度 构思的精巧,常常表现在表现角度的巧妙。苏轼曾在诗中说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的就是同一事物,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就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越是常人不易想到的角度,越是奇妙无 穷。故作文时,可选择的角度很多,然而从常人不易想到的侧面甚至反面落笔,切入生活、表现生活,常常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的叔叔于勒》就是通过我,一个纯真的孩子的视角来观察我的父母、叔叔、 整个社会,从而揭露了这个人与人之间只有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冷酷社会。 先看下面的文章。 大 人 跻身于三室一厅的大单元之间真不是滋味。 敞开门, 瞧东家, 瞅西家, 皆是
平方的大面积。 唯独我―― 楼梯口,干瘪瘪地压缩于中间,且又悬空二楼,是上下必经的交通要道,愈加窄不可言。 可万没料到,我这几平方米的小口子竟成了二楼三家房主的必争之地,饱受青睐。这不,你瞧: 左边角 上是一列浩浩荡荡的酒瓶子仪仗队,显然这该归功于那家男户主的赫赫战绩。据称,这位男主人的酒史已达 3 年之久,口味又极高,好品瓶酒,“黄汤”一类的自是不在眼中。在 3 年的熏陶下,他的老伴不知不觉 养成了“集瓶痹”,既不想贱卖更不愿舍弃,只能把它们集合起来以备后用,为节省空间,以免做不必要的 浪费,她便在我身上打开了主意,几经迁移,这列仪仗队便在左边角上安顿下来。看那势头有增无减,想是 还要从中扩展的。 与酒瓶遥遥相对的右角上堆满了煤饼,外加煤炉子。煤气中毒效率之高人人皆知。为安全起见,防患于 未然,这家房主理所当然地把“危险品”移到了我身上,好在我是水泥钢筋身,要不然早就中毒身亡了。 居 中的那户原本是无物可摆,家中既有煤气,又无人喝酒。不过眼瞧左右两边各占地盘,自家门前光秃秃的, 1 只觉丢了威势,矮人几分,便急忙从卫生间提了拖把出来。砍山大斧似的横劈于当中,又往其腰上顶了只畚 斗,方觉有了平起平坐之感。 听了我的自述,你觉得怎样?小材大用,岂非妙不可言。有心还要唠叨几句,不行,有人上楼了…… “我是好儿童,放学就回家……”一听这裹着油花花似的童音,我便知道是三楼的小依依从幼儿园回家 了。不多久,她就蹦上二楼。习惯地踮起脚尖,斜插着身子,费劲地从那些耀武扬威的挡道者中间挪过去。 没曾想探探身而出的炉钩勾住了裤脚,站立不稳,有心想扶一把墙,手又碰着了正眈目以待的酒瓶子。“骨 碌碌”,“咚”,人随瓶倒。“砍山大爷”受了震动,就恶狠狠地往她的脚脖子砸下来。 三间房门应声而开,三位房主翘首而观,小依依在哇哇大哭。 左边的那位开言了:“这孩子,真皮!” 右边的那位也说;“连走路都横冲直撞!” “是啊,太不安生了!”中间的附和道。 我一阵抽搐,瞪着这些叉手而立的大人们茫然不知所措…… 简评:本文选择角度独特,以拟人的手法,通过“楼梯口”的视角叙写一个普通楼层的日常生活,以活泼的 方式巧妙地批评了某些人为了自我利益不惜侵害他人利益的阴暗心理。 2. 独特的行文思路 精巧的构思除了表现在角度的选择外,还表现在行文思路的独特上。如《荔枝蜜》明明是颂扬蜜蜂和具 有蜜峰精神的劳动者,然而开篇却说不喜欢蜜蜂,之后又荡开一笔,写荔枝树、荔枝蜜,由香甜的荔枝蜜引 出酿造它的蜜蜂,对蜜蜂的感情也因此发生变化。其行文思路独特别致,收到的艺术效果自然不错。独特的 行文思路往往体现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人物形象的设计化,以及人物的描绘等方面。 下面所举例文《一双布鞋》就体现了独特的行文思路。文中叙述的是“我”的家境富裕了,父亲已经是 西装革履了,“我”却还要买一双布鞋作为礼物送给父亲,而且不是为了穿,只是为了让父亲重温“布鞋的 故事”;当家庭生活窘迫,无钱供我上学时,父亲对我的学习极为关心,卖牛也要让我读书,而生活好了, 有条件让我读书了,父亲却不再关注我的学业了;一般情况下,谁也不会愿意挨家长打,而现在的“我”却 多想再挨一次父亲的“布鞋雨”,这实在是很反常。然而这种种反常之中又处处透着真实与合理:现实生活 中也存在着人在贫穷时格外关心孩子,而富裕了却无暇顾及孩子。文章的巧妙构思,就在于这种反常与合理 的交织。 一 双 布 鞋 像杨柳盼春风,像小河望解冻,我日夜盼望着考上大学参加工作的那一天,因为只有那时,我才能真正 拥有自己的“工资”,我才能用自己的钱给父亲买一件礼物――一双新布鞋。 许多年来,尽管家里已经拥有电视机、录音机、电冰箱等现代化家电,父亲也一改往日的土布衣服,终 于西装革履,但我用自己的钱给父亲买一双新布鞋作为礼物的欲望却愈加强烈。 小时候,家乡总是闹旱灾, 勤劳淳朴的父亲终日忙碌在黄土地上,但一年到头,贫瘠的土地赐给人们的总是少得可怜的半袋麦子。生活 是这样的艰难,想上学简直是做梦。然而,如此窘迫之中,父亲毅然卖掉了爷爷分给的老黄牛,送我去乡里 上学。父亲不识字,但他希望他的女儿能够读很多书,父亲没有太多的知识,但他希望他的女儿能够有知识。 第二天,当我从父亲手里接过学费的时候,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不敢抬头,不敢去看父亲那希望与疲惫交 织的眼睛。扭转身,我故作平静地走了。到了半路,我实在忍不住了,靠在一棵大树上痛哭起来,我想起了 父亲穿着烂鞋在田地里挥汗如雨的情景,想起了父亲粗糙的双手,想起了体弱的弟弟饿得直哭的情景……我 跑到镇上,用父亲给我的学费买了半袋米回到家中。然而,父亲却一下子暴怒了,他脱下脚上的烂鞋,劈头 盖脸地朝我打来,还不停地骂我“不争气,没出息”。第一次见父亲这样生气,第一次挨父亲的打,我惊呆 了,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躲在墙角,任凭父亲的“布鞋雨”落在肩上,背上…… 长大了,逐渐懂得了父 亲的良苦用心,便拼命地读书、学习,只为让父亲欢心,只为了让父亲脸上有光――他有一个识字的女儿。 贪玩的时候,便会想起父亲那双打我的布鞋;懈怠的时候,便会想起父亲那场无情的“布鞋雨”。然而,年 少的我毕竟容易受诱惑――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城里的一个姑娘,于是我开始追随她上影院,进饭店, 打电子游戏机……学习忘了,父亲的希望也置之脑后。待期末考试,拿着分数少得可怜的成绩单,我才有了 一丝慌乱。回到家里,不容辩解,我又挨了一顿打,这是父亲第二次打我,仍是用布鞋。于是,从那时起, 我便觉得自己再也不会忘记父亲的布鞋…… 13 岁的时候,我考进了重点高中,父亲却因去广州做生意未能 与我分享快乐。后来几个月回家一次,总发现家里变化神速。父亲不再穿布鞋,换了银亮的皮鞋;对我的成 绩,也不再时时关心,他每次出差回来,带给我的不再是书,而是昂贵的服装。有好几次,当我拿着成绩单, 准备去迎接“暴风雨”的时候,父亲却什么也没有说……我只有一个感觉――父亲变了,再不是那个生活窘 迫却要让女儿读书的时候,再也不是那个视知识为珍宝的父亲。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父亲有钱了吗?我无法 明白。 我多想再听一听父亲的教导;多想在我懒惰的时候,再挨一顿父亲的“布鞋雨”;多想再看一看父亲充 满鼓励、充满怒火的眼睛。然而,每次我都失望了,父亲太忙了,忙得无暇爱他的女儿――他曾经引以为荣 的女儿。 于是我便常常盼望,盼望能在发工资的那一天,用自己的钱给父亲买一件礼物――一双新布鞋,让 父亲在无言之中重新回味那个遥远的“布鞋的故事”,告诉父亲,女儿仍然需要他的“布鞋雨”…… 3. 情节的起伏设置 “文似看山不喜平”,巧妙的构思还体现在情节的设置上。所谓情节,就是记叙文中人物的活动和一些 生活事件的产生、发展和解决的全过程。在记叙文中,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都要在故事情节中刻画和展示。 情节的设置具体表现在: 第一. 设置悬念 文章情节必有高潮,没有高潮情节就没有起伏,就缺少波澜,就难以吸引读者。而情节高潮需要组织, 需要铺垫,靠什么来铺垫,就靠制造强烈的悬念,为高潮蓄势,它就好比把一条河拦腰堵上,堤坝上游必将 积蓄起更大的能量,这样开闸放水时才会形成更壮观的景象,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 出人意料的结局 2 结局即矛盾得到解决的阶段。结局在文章结构上一般处在高潮之后,但也有一些作文,情节发展到高潮 就结束了,形成异峰突起、情节陵转的结局,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 第三. 制造波澜 一篇作文除了高潮、结局可写得起伏跌宕,其它部分情节应该组织起一些波澜,一波三折,从而增添作 文的意趣,也升华了作文的主题。 啊!五元钱 星期天下午,我从家里回到学校,就和李斌他们一块儿去司务长那里买餐票。轮到我时,一摸兜,天啊! 兜里的钱呢?我紧张地摸遍浑身上下,最后只能面对这样的不幸:兜里的
元钱不知何时已“不翼而飞”了。 我心中难受极了,因为这
元钱还是爸爸上山砍柴换来的,为此,他还砍伤了手。想起爸爸那只血淋淋的手, 我鼻子一酸,忍不住“唏嘘”起来。 回到教室,我坐在位子上发呆,心中好不懊丧。李斌兴冲冲地走进来,大声地说:“小双刚才我在学校 路边捡到
元钱,一定是你的。”我惊喜着望着李斌,但看到他放在课桌上的那两张 2 元和一张 1 元的票子, 我又沮丧了。我拿起那些钱递回给他:“我丢的是张
元钱的票子,你去问问别的同学吧。” 食堂快开饭的时候,王平凑到我身边神秘地说:“小双,请客吧!你丢的这钱是我在厕所里捡到的。” 说着,递给我一张
元的钞票。我感激地接过钱一瞧,不由地叹了口气说:“这钱不是我丢的。我那
元钱 是旧式的‘捅锅炉’,不是这种新式的‘双人图’。你去问问别班的同学吧。”王平一愣,露出几分尴尬。 突然,他塞给我张餐票就一溜烟地跑了。我望着那张餐票,望着王平远去的背影,心里的懊丧顿时少了许多。 晚自习时,我打开文具盒,准备温习功课。奇怪,盒子里怎么冒出个纸包包?我好奇地拆开纸包,啊! 是一叠整整齐齐的毛票。纸包上还写有字,我急忙展开一看: 胡小双同学: “一方有困难,八方来支援。”这是全班同学的一点心意,望收下! 班长 江林 我抬起头看看四周,李斌、王平和其他同学正微笑着望着我,哦,我全明白了,全明白了。不知怎么, 我擅抖着的嘴唇竟说不出一句话来,只觉泪水早已夺眶而出…… 还有什么好犹豫的,我拿着笔,翻开课本, 心里暗暗对自己说,一定要好好学习,为可敬的同学,也为我们可爱的班集体争口气。猛地我眼睛一亮:乖 乖!那
元钱正安祥地躺在课本里。瞧我,自己把钱夹在课本中,怎么竟忘得一干二净? 简评: 简评 一波三折,开篇设置悬念,爸爸辛苦换来的钱被我弄丢;李斌拾到
元,却不是我的,掀起一波;王平 拾到
元,又掀起一波;晚自习时全班同学凑了一叠毛票给我,将行文推向高潮,主题一下突现出来。结尾 陵转,原来五元钱没丢。但寻觅五元钱的过程、展现的却是一个班互助互帮的可贵友情。 三、作文练习 作文题: 1、作文题:我经历的一次小波折 2、 引导学生审题、构思 我 的 老 师 有谁知道,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子第一次出门时的心情吗?我可是有体会。暑假里,从没离开过父母的我, 提着一只小皮箱,到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去上夏季学校。当时我心里真是忐忑不安。俗话说:“在家靠父母, 出门靠朋友。”我独自生活在那陌生国度的四十多天里,我真的交上了许多朋友,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至 今,最令我怀念的,是我的夏季学校的辅导老师开罗尔斯登尔斯。 因为飞机晚点,我到达学校时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刚进校门,一位老太太就焦急地迎上来问:“你是 穑俊蔽业愕阃贰K芨咝说馗嫠呶遥骸拔业攘撕镁谩N医锌薅沟嵌梗悄愕母ǖ祭鲜ΑD憬形 开罗尔吧。”灯光下,我看见她高高的个子,穿一套黄色的连衣裙,显得气质高雅。她大约快五十岁了吧, 头发有点花白。她皮肤很白,大大的深陷的蓝眼睛,透着和蔼、慈爱,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大眼镜,微微 上翘的嘴角,总好像在微笑。典型的美国白人。 这是我和开罗尔的第一次见面。她的真诚,打消了我心中的疑虑;她的自我介绍,使我觉得她很可亲。 以后的六个星期中,她在学习和生活中给我―― 一个异国学生――发自内心的帮助,使我始终把她当作知心 的朋友。 第一天开学,开罗尔就告诉我:“你是外国学生,可能会有困难,我会帮助你的。”果然,当天晚上, 我就抱着几本讲义, 敲开了开罗尔的宿舍。 她知道我是因为听不懂她的英语而发愁, 想想说: “我来给你讲。 ” 她怕我仍然听不懂她的英语,又楼上楼下地跑,找来两个新加坡学生做翻译。她翻开讲义,一页一页,尽量 用简单的语言讲下去,她尽可能不通过翻译,因为“这样做对你没有好处”。统计学里老有“average”这个 词儿,她就告诉我:“有几个数,用它们的和除以个数,你就得到 average。”我恍然大悟:“噢,平均值!” 新加坡同学对我点点头说:“对了,对了!”这真是一种新奇的教学。新加坡同学的中文也不很好,有时候 遇着一个词,难以解释,开罗尔着急,我也着急,大家都着急。开罗尔很倔,她宁可麻烦,费很大劲,也一 定要让我懂。那天晚上,我们一直干了四五个小时,才算基本解决。我和新加坡同学都松了一口气,开罗尔 却皱皱眉头:“这样做占用的时间太多了,在语言方面花去整个晚上不值得。”我问她:“那怎么办呢?” 她想了想,一摆手说:“OK,你先去休息吧。” 过了两天,两位美国同学交给我一卷纸,印着上课常用的词汇。事后知道,是开罗尔嘱咐他们把这些词 编了一个简单的字典给我。当时我除了深深的感激,还对开罗尔油然而生敬意。她是一位成功的女性,取得 了博士学位,在中学教化学。今年暑假,夏季学校从全美聘请了六位出类拔萃的中学教师,她即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位职业妇女,我想她成功的原因除了耐心细致,她的毅力和高度的责任感也是必不可少的。 开罗尔不仅在学习上给我多方指点, 而且对我的衣食住行也很关照。 有一天晚上, 她来找我, 问道: “ , 你今天没有吃晚饭吗?”我想为这一点事还让老师操心,真不好意思,就回答说:“嗯,不要紧的。”她马 上接着说:“你是不习惯吃美国饭,对吗?你应该告诉我才对。我给你带了些东西。”说完,她奇迹般地拿 3 出了两盒方便面和两双精巧的台湾筷,开罗尔得意地笑笑:“怎么样?”我真是喜出望外,倒不是因为肚子 饿,而是能在这异国看见家乡的东西,多亲切啊!我高兴得跳起来,和开罗尔拥抱在一起。她拍拍我的肩膀 说:“现在,你去拿两杯热水。”我顺从地照办了。她把面和作料放进热水里,找不到盖子,就顺手从写字 台上抽出两本书遮住杯口。一会儿,面泡开了。可惜我那单人宿舍只有一把椅子,干脆两人都坐在地毯上, 把椅子当饭桌。她扶了扶眼镜:“现在,你教我用筷子。”我先教她像握铅笔一样握住一根,再插上另一根。 “OK,可以吃了!”对我来说,这真是驾轻就熟,开罗尔就不行了。开始她是用筷子卷着吃,然后试着像我 那样地夹,好几回夹起来又滑下去,她坚持不肯用我给她的叉子。最后,她终于夹起几根,送进嘴里,像孩 子似地笑了:“行,我成功了!” 可惜,我只当了她四十天的学生。现在,我们远隔重洋,可是我们的情谊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她的 敬业精神,她的待人热情,都使我深深地感动。临别,开罗尔对我说:“我多希望永远做你的指导。”而我, 将永远记住这一位不同寻常的老师和朋友。 导师点评 本文最大的特色是选材新、构思巧。 本文最大的特色是选材新、构思巧。一个人的良师益友很多,但作者写的是只相处了四十天的一位异国 老太太;可赞颂的事迹很多,但本文只选取了与开罗尔太太的第一次见面,开学第一个晚上的教学科技英语, 用筷子共餐一顿方便面的情景。作者感受到的是良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慈母般的温暖,作为读者,我们却从 作者充满动感的描述中,看到了一位集严谨、负责与热情、活泼于一身的异国职业妇女形象。 生活好比蜜还甜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全家一共有五口人:奶奶、爸爸、妈妈、我还有弟弟。一家人和睦相处,日子过 得比蜜还甜。 一次爸爸出差回来了。老远就看到他提着的那个大包鼓鼓的,准又是什么好吃的。我和弟弟都抢着跑过去要 帮爸爸拎包,爸爸满脸笑容地说:“你们猜猜我带回的是什么东西?”弟弟抢着回答:“是机器人、玩具 狗……”但都被爸爸摇头否认了。我、奶奶、妈妈也猜了很多,但都错了。 爸爸在弟弟和我们的期待中,打开了包。我们的眼睛都注视着包里。里面还有几层塑料袋,爸爸一层一 层的解开……“啊!龙虾!”我首先叫了起来。弟弟高兴得手舞足蹈:“我们可以吃龙虾喽!” 一会儿,妈妈便把龙虾倒在盘子里端上了桌。我们大伙一边抢着吃虾一边听爸爸介绍:“这可是正宗的 十三香龙虾,它可以说是畅销全国甚至海内外,我排了两个小时的队才从宾馆里买来的……”我突然看见奶 奶,她正用两手握住一个龙虾吃力地剥着外面的壳,两眼睁得老大,我看着差点笑了起来。我赶紧从盘里拿 出一个大龙虾,麻利地剥开了壳,把肉递给奶奶:“奶奶,给。”奶奶笑眯着眼睛用手接了过去,乐哈哈地 说:“孙儿真乖。”这时,爸爸妈妈把早已剥好的肉都递给了奶奶,奶奶眯着眼说:“行,你们吃吧!” 噢,天哪!坐在我身边的还是个人吗?只见他满嘴是油,满身都是虾汤,满手都是虾汁,从头到脚没了 个模样,我笑着说:“看,你还像个人吗?简直是一头小猪!”弟弟立刻反驳道:“你是我哥哥,如果我是 一头小猪,那么你可是一头大猪哦!”大家听了这话都大笑了起来。 我们家就是这样,总是笑话不断,笑声不绝,整天沉浸在幸福之中。我们一天一天地享受着这幸福,生 活过得比蜜还甜。 [简评]文章选取一个细小的生活场景,从细处入笔,生动地展现了家庭的温馨和快乐,文笔活泼流畅, 文章选取一个细小的生活场景, 文章选取一个细小的生活场景 从细处入笔,生动地展现了家庭的温馨和快乐,文笔活泼流畅, 感情真挚,很有生活气息,清新自然,讲述了“同学们自己的故事” 感情真挚,很有生活气息,清新自然,讲述了“同学们自己的故事”。 校 园 秋 色 人们常说:“秋天是金色的,是绚丽的,是充满生机的。”而我们校园内的秋色却是最浓最浓的。 秋天是金色的。小草黄了,像金色的地毯,地毯上的一星星野花,像波涛上的浪花,一阵金浪涌过来, 小花不胜害羞似地藏到了草浪下面,但又不时好奇地探出头来。一片片金色的树叶快活地从树上飘下来,没 有惋惜,没有悲哀,“明年还会长出嫩绿的叶子来的”是它们的“口头禅”,一位老教师站在它们面前,沉 思着,仿佛自己是一片金色的落叶。太阳似乎为了参加这金色的行列,一反夏日的炽热,射出金色的光芒, 和瑟瑟秋风应和着。 秋天是绚丽的。不必说盛开着的野花,坚贞不屈的松柏,也不必说娇莺恋恋不舍地飞离校园,花圃里一 些叫不出名的花仍在争奇斗妍。单是那傲霜斗雪的菊花就有无限趣味。那颀长的枝干,如亭亭玉立的少女的 腰肢,盛开的花瓣一片片向外展开,一层层的,直至把那金黄的花蕊裸露在外面,花上还带着点花粉,如浓 妆艳抹的美女。一阵微风吹来,花随风摇摆,就连那春天的垂柳也要逊色几分。丹桂飘香,不错的,远远地 闻见一阵桂花的香味,它直往你鼻子里钻,容不得你不闻,像一位殷勤的主人, 使你难以拒绝这种热情。 校园的秋天是充满生机的。瞧,操场上,那篮球队员们的手里仿佛铁碰到了吸铁石,你争我夺,好不热 闹,那情景一定会使你想起那捧着金杯的体坛健上;乒乓球桌上,小小的银球,来回跳动;排球场上,调皮 的排球打着滚儿,落到了对方没有想到的空当,落地开花;草地上,同学们坐着,躺着,打两滚,踢几脚球, 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更有那教室里的琅琅读书声;考场上的埋头苦思;音乐课上的歌声在校园里回 荡…… 最浓的秋色总是在校园! 导师点评 小作者抓住秋天具有代表性的景物,从秋的“金色”、“绚丽”和“充满生机”三个角度入手,极其细 从秋的“ 绚丽” 充满生机”三个角度入手, 从秋的 金色” 腻地描摹了一幅校园秋色园。文中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手法,语言形象、生动而可感;最可贵处是小作者 巧改散文名篇《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佳句,恰到好处,为文章增色不少。本文不足之处是在 描写校园的“充满生机”时未能紧扣秋而突出“秋色之浓”。 送 别 早晨,我起床后,习惯地撕下一张日历。呵,多快,又到星期六了。转身刚想走,突然想起了什么,仔 细看着日历。日历上有个记号,那是我几天前加上的。秦玲玲同学由于父母调动工作,要到南京去上学,大 家约好了今天晚上到她家去给她送行。 4 吃过晚饭,我和小王带着我们的礼物来到了秦玲玲家。一进门,呵,屋里早来了一群人,有小陈、小萍、 小吴、小庄等,还有那个最爱笑的、最活泼的小顾。这会儿,她们正挤在一张桌子旁边抢着看各自拿出来的 礼物。我也挤上去看,礼物还真不少,有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笔记本,有钢笔、小镜子、画册、书签,还 有一只大头不倒翁,这是小顾送的。我把我们的礼物拿出来,放在桌子上,碰着不倒翁,那不倒翁便悠闲自 得地左右摇摆起来,惹得大家一阵哄笑。笑得最响的要数小顾。这时,不知谁冒了句: “小顾,亏你拿得出手, 这不倒翁送给幼儿园的小孩子玩玩还差不多。 ”小顾不笑了,一本正经地说: “可别小看它,寓意深着呢:我 是希望秦玲玲今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像不倒翁一样决不倒下。 ”听了她的话,大家都佩服地看着 她。 接着,大家便坐下,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起来。有的说: “嗳,秦玲玲,到了南京别忘了来信。“还要寄 ” 几张照片来。 ”有的说: “把你的学习情况、学校的情况告诉我们,特别是有什么学习的好经验,一定来信告 诉我们。 ”……谈啊谈,自然而然地就谈到了将来,谈到了各自的理想,谈到 2 年中国会变成什么样子, 大家都憧憬着那美好的未来;谈啊谈,谈到最后就天南海北地乱扯起来。小顾的俏皮话可多了,边说边做样 子,不时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正谈着,笑着,小顾的眼睛突然一亮,像发现了什么新奇东西似的,大家顺着她的眼光寻去,原来在一 架大书橱上放着一只精巧的小提琴。于是大家又闹起来了,一定要秦玲玲拉两段,因为早就听说她会拉琴, 可还没听过。秦玲玲倒也爽气,说拉就拉,拿起小提琴,头一偏,下巴抵着琴托,试了下琴音,想了一下便 拉起来。顿时从琴弦上迸出了悦耳的琴声,琴声抑扬顿挫,在房里荡漾,在耳畔缭绕。一会儿轻柔、悠扬, 仿佛在明月当空美如画的夜晚,晚风在轻轻地吹拂;一会儿激越、奔放,仿佛鼓角齐鸣,万马奔腾;一会儿 低沉、粗犷,仿佛是劳动场地上雄浑有力的号子声……我们大家凝神静听,似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完全沉 浸在美妙的琴声里。随着一个高潮过后,琴声越来越低微,越来越幽细,最后消失了;可是大家谁也没出声, 仍静静地坐着。周围是这样的静谧,连一根针掉下来也听得见。 秦玲玲看我们都不讲话,倒把她愣住了,她瞪大眼睛看着我们: “咦,怎么了?是我拉得不中听吧?! ” “不,你拉得很好。 ”我看她误会了,急忙说: “我们感谢你‘临别献技’ 。拉琴需要有知音,你看我们不说话, 都在回味你的琴艺,不都是知音的人吗?”我这么一说,本来早就“啧啧”称美的小顾现在又故意摇头晃脑 地说: “嗯,对,对,拉得好,拉得好! ”为了加重语气,她连身子都颠动起来。小王看她这样子,忍不住“噗 哧”一声笑起来: “你们看,小顾不仅是秦玲玲的知音,而且还是不倒翁的化身呢,瞧她像不像不倒翁?”大 家听了都不由得大笑起来,不用说小顾笑得最响的。顿时,室内气氛又活跃起来。大家又把小歌手小王拽出 来,唱了《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这支歌,秦玲玲为她伴奏。唱过后,大家热烈地鼓掌,正嚷着要她再唱一 首,突然门被推开了,笑嚷声戛然停止,十几双眼睛“刷”地一下都盯住了来人,原来是秦玲玲的爸爸回来 了。他一进门便笑着说: “呵,好热闹! ”小顾伸了下舌头,朝大家做了个鬼脸。我们一看钟,哟,都快九点 了,于是我们起身告辞了。 导师点评(张贞忠) 导师点评 送别”本是一个令人伤感的主题。 黯然魂销者,惟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 》),是千古传诵的名 “送别”本是一个令人伤感的主题。“黯然魂销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是千古传诵的名 但在今天,时代变革了, 送别”的调门也变了。看这篇题为“送别”的文章, 句。但在今天,时代变革了,“送别”的调门也变了。看这篇题为“送别”的文章,一群年轻的中学生聚在 一起,没有伤感,没有眼泪;相反,他们却在热热闹闹地送礼品,谈未来,欣赏音乐,互相劝勉和祝福, 一起,没有伤感,没有眼泪;相反,他们却在热热闹闹地送礼品,谈未来,欣赏音乐,互相劝勉和祝福,洋 溢着青春的气息和时代的精神。读了有一种催人向上、努力奋进的力量。 溢着青春的气息和时代的精神。读了有一种催人向上、努力奋进的力量。 作文指导课 [作文题] 生活在集体之中,你一定有过与人合作的经历,如相互切磋学习经验,一起参与科技制作,分工办班级小 报,共同夺取球赛胜利等等。在交流中学会学习,品尝快乐;在协作中学会做事,分享成功。请选取你生活 中的一段经历,以“合作”为题,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真切体验。 [题解] 这一类题目属于“提示与+全命题”类型,既有一定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又隐含着必要的限制和要求。写好这 类作文,必须抓住下列三点: 一、 审题:准确把握要求。 题中 “请选取你生活中的一段经历” 就隐含了两点要求, 一是行为主体必须是 “你” (文中的 “我”, ) 必须是“合作”的双方的一方。如果只是“合作”旁观者,把行为主体全让给别人,那就偏题了。二是 所写内容必须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不是想象的饿。如果是写与外星人的合作,就不行了。 (如果题目换 成“以‘合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就可以这样写) 。 “表达自己的真切体验”也隐含了两点要求:一是写“合作”之事不能满足与客观的记叙,而应该 融入“真切体验” ,包含情感体验(如果提示语中的“品尝快乐”、审美体验、人生感悟(如提示语中 ) 的: “分享成功” )等。二是如果写议论文,也应该以“我”的亲身经历和“真切体验”为立论的主要依 据。 二、 立意:注重“体验”创新。 “体验”能否创新,关系到立意是否深刻。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例如,考生中写 “合作”中的尊重人,理解人,善待人,延伸到“合作”中的宽容大度、真诚奉献这些人生感悟,那么 你的文章就能避开撞车,闪出创新的色彩。 三、 构思:善于“以小见大” 。 首先, “以小见大”的“小”不仅指事件的过程之简,更指其内容的指向性和典型性; “小”而寓旨,才 能“见大” 。例如写篮球比赛中的“合作” ,可以只写终场前的两分钟的精彩“合作”把比分了;拉开。 只要是事例典型,可议性强,就能“以小见大” ,给人以启迪。其次, “见大”要相机引发,自然流畅, “见大”不是牵强附会的说教,而是让感悟的“活水”从“小事”的“源头”自然流出;要给读者行云 流水般的流畅感。 年江苏省南通是中考优秀作文) 例文 (22 年江苏省南通是中考优秀作文) 合作 5 “这次领导来我校检查,大家要好好配合老师,给领导留下好印象……”就在班主任讲得唾沫横飞之时,校长 尾随几位领导走进了教室。 “ 同学们好! ”其中的一位领导跟我们打招呼。 “领导好! ”我们异口同声地答到。 顿时,班主任喜笑颜开。 “同学们热爱什么?” “我们热爱学习! ” 其实,小
还想说她喜欢绘画,小 B 还想说他爱踢足球。只是班主任朝我们瞪了一眼,谁也没吱声。校长冲 着领导笑得仿佛满脸只剩下牙齿。 “同学们课间喜欢干什么呢?” “我们课后抓紧复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母校。 ” “我们课后读文学作品,使自己的灵魂得到过滤和升华。 ” “总之,大家是热爱学习的。 ”班主任来了个小结。 这时,领导、校长、班主任都笑了。我也笑了,只是有点苦苦的味道。 “大家是怎样对待合作这一问题的呢?”这位领导又问到。 同桌碰了碰我的肘部: “老师没问过这个问题,我们没排练过,怎么答呀?” 我笑而不答。 很久,教室里没人吱声。班主任像焉了的茄子,无精打采的,校长的脸上更是青一块,紫一块的。 “我相信大家不是克隆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领导打破沉默。 我心一横:反正 出去了! “我们不需要如此千篇一律的作答,不需要如此天衣无缝的合作。对话本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需要真诚, 需要用心去沟通。事先准备的作答是心灵的封闭的交流;越是“完美” ,越是虚伪。我们无须“完美” ,只要真 诚! “ 这时,我已经不在乎班主任的瞪眼。看着他们青灰色的脸,我又笑了。等我回过神来,领导带头为我鼓掌。 “对!这个同学说得太好了!我们需要用灵魂来交流,用真诚来合作! ”问话的那位领导激动地说。 话题作文训练 一、知识点 1、要明白话题作文中“导引”的作用,准确理解题意。 要写好话题作文,首先要明白话题中的“导引”,写作前要认真阅读、细心审察材料,进而读懂、吃透 材料,然后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把握材料要点及含义。要多做一些审题方面的比较练习,明白“导引”作 用,还应注意将命题“要求”(或“注意”)上的用词进行分析比较,以减少作文盲目性, 如,22 年扬州试卷作文题 对 8 年代出生的人,有人总是担心:“这一代人不能吃苦,缺乏意志,不会合作……怎么得了。”但 也有人说:“这代人见识广,肯动脑筋,有闯劲……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对此,我们 8 年代出生的青少 年有什么看法?请以“我们这一代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可以从某一方面反映我们这代人的特点,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围绕一个主题反映我们这代人 的特点;可记身边的观点,也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怀。 2)或反映自身的缺陷,引起我们这一代人正视;或显示几身特点,展示我们这代人的风貌。 3)自选文体,自选题目,不少于 6 字。 文题分析:1)导引部分包含的信息: .对八十年代的青年人的看法 B.看法有两种 C.文题要求我们思考 D.主题:我们这一代;主体:我们。 2)要求部分 . 写作内容:可以是“我们这一代”的特点,也可以是自身缺陷。 B. 写作角度: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注意构思。 C. 文体特点:根据写作内容,选取合适的文体。 2、要紧扣题意展开记叙、描写。 写好话题作文要以“导引”为基础,紧扣题意,然后较自由地选取角度和文体,有理有据地展开,不必 像材料作文那样从材料中展开想象,也不必把材料用于作文中去。但作文中也有不少的学生未把握这些特点, 拘泥于材料,犯偏离题意的毛病。 22 年辽宁卷作文试题 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生活中的美景随处可见:校园中寻求知识,是一道富有诗意的每景;家庭中感受亲 情,是一道充满温 的美景;社会中奉献真爱,是一道多彩多姿的美景…… 请你结合你的生活实际,选取感受最深的某个方面,以“美景”为话题,写一篇内容最体,有真情实感 的作文。 容易出现的毛病: . 复制话题。面面俱到,导引中的内容全部用到文章中去。试题给的是话题,要求围绕话题“做文章”。怎 样做文章?就是要引发新的议论,展开新的联想,讲述新的故事,抒发新的感情。总之,不能停留在原处。 原处仅仅是个起点,如果在原处转磨盘,就没有创造,只有复制而已。要既不脱离起点,又不止于起点,要 从起点走出来或说扩展开来:既可以从起点向远处延伸,也可以围绕起点纵横驰骋。须知,犹如母体和子体 之间的关系,起点以外的东西才是你自己的创造,这才是“做文章”。 B. 文意散漫文题写得大,没有把大题化小,内容空乏,因而写不出感受最深的某个方面,没有真情实感。 6 C.文体与内容不符合题意,不作思考,随手掂来,写成:“四不像”没有扣住“生活实际”来写。 二、练习: 生活中,人人需要掌声。取得成绩和荣誉,掌声会给人以褒奖,给人以鼓励,给人以再创造的活力; 面对困难和考验,掌声会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奋进的动力。应该说,掌声就是一种肯定,是一种鼓励,也是 一种尊重。因此,我们要学会鼓掌,为自己鼓掌,为丰富多彩的人生鼓掌。 请围绕“掌声”这个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可写出你的体验和见闻,也可以写出你的见解和 认识。 提示和要求: 1) 写你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2) 不要忘记拟一个题目。 3) 文章不少于
字。 4) 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话题作文训练 1,教师作为参与者提供话题: 我们的课堂给学生留下什么? 在一次《老师,我想对您说》的征文活动中,一位同学的文章给了我很大启发。他在文章中问道:“老师, 既然我将来不想做数学家,为什么还要学那么深奥难懂的代数、几何呢? 老师,您曾说这些知识 将来随时有用,可我高中毕业的舅舅,他工作 1 年了,却一次也没 用过函数和方程。”学生提出的问题 在老师中间引起了很大反响。 事实上,学生的困惑,也是相当一部分老师的困惑。即使我们的老师,除了本专业的知识之外,中学阶段学 到的许多知识不是也抛到九霄云外了吗?下力气学会了,然后再全部忘掉,不应该是我们的最终追求。爱因斯 坦说,什么是素质,当我们把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全都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那么,我们的教学到 底应该给学生将来剩下什么呢? 我想起了部队指挥员告诉我的一件事:在操场上解放军战士操练时天天喊“一二一”,立正、看齐、向右转, 可在哪个战场上是喊着“一二一”的号子向敌人冲锋陷阵的呢?指挥员说,“一二一”的号子战场上是不需要 的,但通过号子训练出来的一切行动听指挥、一丝不苟的作风却是战场上少不了的。 我们的数学老师说,学习函数,以后生活中不一定用到函数,但是变量的思想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却是至关 重要的,而通过函数教学是培养变量思想的一条最佳途径。学习函数, 变量的思想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 固。这就是我们的教学追求。我们的学科教育,可能不会对学生未来选择职业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他们 从中学会了读书学会了思考,形成了对科学文化深深的依恋,这样,教育就变成了一个人的终身需要。 美国国际教育中心主任萨达特说过一句话:“我们应该教我们七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天都来问老师一句话,现 在教给我们这些东两,我们将来哪一天有用?”如果我们的老师都站在这样的高度来备课、思考教案、研究每 一节课,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可能提高一个层次,才有可能给学生留下最可宝贵的东西。 (中国教育报 22-4-4 李希贵) 2 让学生自己从中选定两个话题.设置题目,进行话题作文。 同学们提供的话题我们都可以拿来展开,但如果只选两个话题来讨论的话,你们想选哪两个? 3 为话题作文准备材料。师生共同来出主意想办法提供。 话题作文比较自由、开放,既可以议论,也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展开想象。如果我们 只从议论、思辨这个角度来写这个话题,你们最需要什么,最缺什么? 我们一起来丰富话题作文所需的材料,行吗? 4 利用材料,组织文字,展开口头话题作文。
教师提供一个有问题的文例,让学生发表评介,进行优劣对比。 我也写了一篇文章,你们大家给提提意见?打打分? 记叙的顺序 写记叙文,要有个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安排得恰当,才能叙述得条理清楚,适应表达中心思想 的需要。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采用这种方法, 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就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顺叙的方法可分为 以下几种: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如《老山界》一文,就是按照时间(当天下午――天黑――当天夜里 ――第二天黎明――第二天下午两点――两点以后)的推移,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二是以地点的 转换为序来叙述事件,如《藤野先生》一文,就是从作者到东京开始写起,再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相处中 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如《谁 是最可爱的人》中,作者用三个事例,从三个方面歌颂了志愿军的高贵品质。第一个事例重在表现志愿军战 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第二个事例表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热爱,第三个事例则展示了志愿军崇高的精神境 界。这三个事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告诉读者,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在叙述一个事例时,由于时间变化 与空间地点的转换顺序往往是一致的,所以在一篇文章中常常是几种顺叙的方法兼而有之。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 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我们读过不少倒叙的文章,如《一件 珍贵的衬衫》《一件小事》《回忆我的母亲》《记一辆纺车》等。使用倒叙方法应注意的是:文章开头交代 、 、 、 了事件的结局后,要转回到事件的开头,从起因写起;在叙述完事件的经过后,还要回到结局上来,这样才 能首尾相合、结构完整。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 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鲁迅的《故乡》中有两处插叙。一处是当“我”的母亲 7 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 ”引出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另一 处是对杨二嫂形象的回忆。这两处插叙使闰土、杨二嫂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生活境况形成鲜明对比, 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入开掘了主题思想。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 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 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那么,什么时候用顺叙,什么时候用倒叙,又什么时候用插叙?这是没有固定的模式的。 总的前提是服务于 文章的立意,服务于文章结构的完整和条理性,服务于文章的生动,能使文章引人入胜。 以下的看法可供同学们 参考: 如果让读者重视事情的过程,往往用倒叙,例如《一件珍贵的衬衫》,重点是歌颂周总理,不是作者的衬衫 现在怎么样,所以用了倒叙写法。 如果让读者重视事情的结果,往往用顺叙,例如下面的例文 1,开头写“我”离家出走,按顺序写下去,读者 关心事情的结果,自然会继续读下去。……妈妈终于火了,抬手给了我一巴掌,我捂着火辣辣的脸,一转身跑了出去。 天又黑又冷,我裹紧大衣,漫无目的地在大街上走着。我一边走一边和自己赌气:“我决不回去!决不!” 就这样,路越走越长,天越走越黑。哎,去哪儿呢?,反正连家都不要了,去哪儿都无所谓。我的脚步渐渐慢下 来,最后,索性找个地方坐下。以后怎么办?我摸遍全身,只找到一角钱,哼哼,乞丐都比我富有,我自潮。抬头 一看,月亮已经升得很高了,怕是半夜了吧,我有些胆突突地,万一碰上坏人怎么办?想到这里,我随手捡起一 块石头抱着。“咕噜噜――”是肚子在抗议了,可我实在无力填饱它,无奈,只得站起身,继续走下去。 起风了,我不住地哆嗦,真该死,晚上怎么这么冷呀,我赶紧跑起来,希望能增加热量,结果没跑几步,就累 得上气不接下气了。风越刮越大,我忙找了个旮旯躲进去,把头缩进大衣里,不知是饿的还是累的,我竟蹲着睡 着了。不一会儿,被恶梦惊醒,便再也不想睡了。衣服外面寒风刺骨,肚皮里面饥肠辘辘,此刻我多么希望能有 人来关心我呀!可是,街上连个人影也看不到。我总算是体会到了当个流浪着的滋味,不过,我跟他们不一样, 他们是无家可归,我是有家不回。哎,何必和妈妈顶嘴呢,她说她的,我听着就是了,其实,我也知道她说的对, 就是烦她太唠叨了,我真是太任性了。 也不知道现在爸妈在干什么?是满市找我,还是等我回去?说不定,妈妈 把喷香的饭菜都做好了。 还有,我出来这么长时间,小鸟有人喂吗?今晚还有好节目呢,况且我的作业还没写呢, 明天可怎么上学呀!我受不了了,回家,回家!我站起身,拼命地往家跑。 跑着跑着,我看到站在十字路口的一个人影,没错,是妈妈! 她站在寒风里,两手搭在嘴边,一声一声地呼唤 着我的名字,嗓子都喊哑了。我鼻子一酸,心里热辣辣的,“妈妈――”我大声答应着,直向妈妈奔去…… 这是我第一次离家出走,可也是最后一次了。妈妈,您能原谅我吗? [评析] 这篇作文,选材新颖,详略安排得当,主要情节记叙细致入微,在记叙中,恰当地插入了心理描写、行 为描写,从“我决不回去”到“拼命地往家跑”,再到“直向妈妈奔去”,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离 家出走的情景和心理变化过程,从离家出走这一反面事例,体现了作者对母爱的感受,本文的立意也是深刻的。 文章采用顺叙写法,比较适合读者更关心后果的这一类事件,假如把后果(回家)先写出来,就减少了读者往下 读的兴趣。 分 房 武汉的夏天热得出奇,晚上纳凉成了武汉人的习惯。自从我家搬进了二室一厅的房子,有了阳台,我更 喜欢纳凉了。你想,一家四口人围坐在阳台上,沉浸在夜色中品茶尝瓜,谈天说地,那是多惬意的事!有一 天晚上,天边出现第一颗星星,我就把纳凉的小天地安排妥了。我让妈妈躺在竹床上,我和姐姐坐在竹椅上, 一把躺椅空着,那是特意为爸爸准备的――只要他一回来,往上一靠,把扇子一摇,就会说起新闻趣事来的。 “文联又要分房子,三室一厅的! ”爸爸一回来就喜冲冲地喊开了。 “真的?”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是真的,我们又要搬房了。 ”望着乐呵呵的爸爸,我想得很多很远...... 我出生在动乱的年代。小时候,我们全家挤在一间七平方米的小屋里。光床就占了一大半,家里甚至摆 不下一张大书桌,连椅子也只能用床来代替。那时,我们最怕过夏天,因为一到夏天,小小的“鸽子笼”就 成了 “蒸茏” 我和姐姐全身长痱子, 。 别提有多难受了。 每天我们都盼望夜晚快快降临, 好让我们走出 “笼子” , 到外面纳凉。一天,夜已经很深了,因为露水重,蚊虫多,妈妈催着我和姐姐进屋。 “不,我们就睡在外面。 ” “听话,快进去。“不,不进去......”我和姐姐竟哭起来了。这哭声划破了夏夜的宁静,也撕裂着父母的 ” 心。妈妈终于顺从了我们。这一夜,我听到爸爸长吁短叹,看到妈妈无力地为我们打着蒲扇偷偷地流泪。那 时,我对着繁星点点的夜空在想:如果我们 能有一间像样的房子,那该有多好哇...... “莹莹,吃西瓜! ”妈妈递来一瓣西瓜打断了我的思绪。 “你在想什么?想新房子?还没有呢,要等下个 月才能搬。 ”是的,妈妈,我确实又想到了房子。 “爸爸,妈妈,姐姐,你们还记得吗?五年前,也是一个夏 天的晚上,我们正在纳凉,是谁给我们带来了好消息?”我的话竟有点严肃了。他们怎么能忘记呢?那天, 爸爸单位的书记李伯伯骑着自行车赶来,车还没有停稳,就喊开了: “老涂!老涂!房子分下来了!照顾你们 两个知识分子,街道口新宿舍有你的一套,四楼的二间房,这下可好了......”说着,拿出两把银光灿灿的 钥匙。朝思暮想,一旦实现,我们全家都喜呆了。爸爸用颤抖的双手接过那二把沉甸甸的钥匙。那夜,我们 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中,爸爸使劲地吸烟,妈妈眼里闪着泪花,姐姐乐得手舞足蹈。一家人激动得久久不能平 静,彻夜谈论着房子。从此,我们家有了像样的房子,坐北朝南,一间十三平方米,一间十二平方米,有厅、 有阳台。那年夏天,我们感到特别凉爽,坐在阳台上纳凉,全家谈笑风生。我们感到从来没有这样喜悦过啊! 房子,又是房子,今天你勾起了我们新的憧憬。 “新房子就在东湖边,我上班更方便了。环境好,孩子们 在那里学习真是没话说。 ”――这是爸爸兴奋的话语; “房子大了,家里缺少一个写字台,一人一个写字台, 晚上才能好好地工作和学习。 ”――妈妈的眼里充满了美好的希望。 “客厅用来接待客人,三间房,我和妹妹 一个人一间......”――姐姐指手划脚地计划开了。这欢声笑语在夏夜里显得格外清晰。 8 我心里也很激动,不禁仰望天空,啊,千里婵娟,万家灯火,凉风沁人,心旷神怡。我出神地遐想,明 天的纳凉之夜,爸爸又将带回什么好消息呢? [评析] 住房问题,是社会生活中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这篇作文通过小作者的笔,写出了一个普通知识 分子家庭住房的变迁。从一家四口人挤在一间七平方米的小屋到刚刚分到的三居室。作者对这变化未加任何 评论,但读者从中自然会感受到国家的发展,时代的脚步。 本文没有按照时间的先后展开情节,而是把好几年的事情浓缩在夜晚纳凉的回忆中。运用两次插叙记述 了记忆中的往事。文中插入的两段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描述了无房之苦和有房之乐,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运用插叙时与文章的主体部分衔接自然、过渡流畅、浑然一体。 写作训练 一、分析两篇例文,思考文章的写作顺序,如果换成其它的顺序写可以不可以?为什么? 二、作文参考题: 1.一张照片忆友情 2.长留在心中的歌 3.我第一次…… 指要: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按一定的顺序记述事件,可用顺叙、倒叙、插叙。 记叙的中心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选材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这里所说的中心,就是记叙文的中心思想,也有人称为主题或主旨。写文章时确立中心思想的过程就叫 做“立意” 。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是指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主要看法,或赞成、 或反对、或歌颂、或批评。在一篇记叙文中,确立中心思想是很重要的。清朝作家姚鼎说过: “诗文美者,命 意必善。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中心思想确立得好,写出文章才能有神。 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必须做到鲜明和集中。鲜明,指文章的褒贬必须明确,不能含含糊糊;集中,指要将 所有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表现一个中心思想。 我们在初中第一册中学过萧乾先生的《枣核》一文。这篇短文写了一位海外的旧时同窗托付作者从家乡 带几颗生枣核的故事。文中写了这位同窗住宅中的种种景物:垂柳、睡莲、假山石、凉亭、白塔,以及他对 家乡枣树的怀念、托带枣核的用意。这一切都是为了表现一个中心,即海外华人的思乡之情。文章很短,却 非常感人。 杨朔的《荔枝蜜》写了作者对蜜蜂的思想感情上的变化:从小时候见到蜜蜂的“疙疙瘩瘩,总不怎么舒 服” ;到喝了荔枝蜜后“动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 ;再到听老梁介绍蜜蜂的习性后对蜜蜂的赞 叹; 直到文末 “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这一系列的描述和渲染, 。 都是为了突出一个中心――赞美蜜蜂 “对 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的高尚品质,并通过这一赞美,歌颂了像蜜蜂一样默默无闻做奉献的劳 动者。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光彩首先在于要有发光的思想。一篇感人的记叙文在思想见解上总 要有过人之处,也就是“立意”要立得好。有的同学写作文时,往往没有认真考虑中心思想就忙于动笔,结 果写出的文章纵然有千言万语,却缺乏明确的中心,这是文章失败的主要原因。 一篇好的记叙文的中心思想除了要鲜明、集中之外,还要做到新颖深刻。文章,特别是考生的作文,最 忌千篇一律。这样的作文,容易使阅卷的人感到乏味,甚至于厌倦,是不会得到太高的分数的。反之,如果 在“一律千篇”之中突现出一篇立意新颖深刻的文章,其他方面即使是上等水平,也会得到优良的成绩的。 例如有一年的高考作文,要求考生对圆展开联想。很多人写到太阳、地球,这就不够新颖;有的人联想 到“风雨中的小红伞” ,又由此写出“圆圆的火红的身躯在雨中顽强前行……” ,歌颂不畏困难、顽强奋斗的 精神,这就比较新颖深刻;还有人联想到水上的石拱桥,就更加新颖了。 请你想一想,如果你是一名阅卷人的话,在其它条件都接近的情况下,你会给立意新颖深刻的作文高分 还是低分呢? 春天的色彩 春天的颜色真是五彩缤纷,太阳是红灿灿的,天空是湛蓝的,树梢是嫩绿的,迎春花是娇黄的……难怪 诗人爱吟咏春天,画家爱描绘春天,因为春天是世界一切美的融合,一切色彩的总会。我很奇怪,这五彩缤 纷的色彩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选择春天来到大地? 春天的雨是连绵的、柔和的,它滋润着大地,抚摸着大地,小声地呼唤着大地,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时候, 他们竟悄悄地汇成了小河,积成了深潭。啊,原来是春雨给潭水带来绿色的生命。 风和雨总是结伴而来的。早春的,带点儿寒气的风,吹醒了万物,树梢绿了,大地绿了,连高耸的楼房 的平台也绿了。宋朝的王安石有诗云: “春风又绿江南岸。 ”说的多么好啊!但又何止是“绿”? 在风的吹拂下,满山满坡的野花睁开了眼,一朵、两朵,一丛、两丛……连成片,汇成海。人们面对这 蓝的、红的、黄的……气势磅礴的色彩的海洋,烦恼没有了,萎靡没有了。感谢春天的色彩给我们带来向上 的力量和信心。 再看看春天的天空吧。怎么天空也是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啊,那是孩子们放的风筝。在蓝天白云 映照下,千姿百态的风筝潇洒自如地飘舞着,飞升着,多么使人心旷神怡的景象啊!春天属于孩子们,天空 属于孩子们,然而他们不是同时也在努力地打扮着春天,增添着春天的色彩吗? 但是,如果你俯下身子去仔细审视,你会发现在悦目的色彩中,还有零星的枯黄,那是残冬留下的痕迹。 你也许会叹息: “真是美中不足啊! ”是的,望着那几茎折肢断臂、垂头丧气的小草,谁还会有好心境?可是, 你不妨削去枯黄的冬衣,你会有更新奇的发现,嘿!里面却是绿的!原来外表枯黄的小草也在孕育着,孕育 着更美的春天。 9 我终于明白了春天的色彩为什么这样丰富:是春姑娘手中的彩笔勤奋地挥动着;是稚气的孩子们天真地 打扮着;是被人们忽视的小草默默地孕育着。尽情地享受着春的色彩的怡悦的人们啊,你为春天的色彩贡献 了什么? [评析] 本文观察细致,取材丰富、生动。文章以描写春天的色彩开头,又在开头设问:“这五彩缤纷的色 彩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选择春天来到大地?”以回答这个问题为线索,对春天做更深一步的描写,构思新颖, 引人入胜。 作者在描写春天的色彩的同时,还注意中心思想的深化。在提出春天的色彩“是被枯黄的小草孕育着” 这一很新颖、很深刻的立意后,又在篇末提出了“你为春天的色彩贡献了什么”这样的问题,给读者以“欲 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思考余地。 二、写作训练 1、字典对“意”字是怎样解释的?“立意”的“意”属于哪一种解释? 2、下面一道作文题目可以从那些方面立意(至少列举两个)? 《父亲的脸色》(或《母亲的脸色》) 3、读下面一段文章。这段文章能够表现什么中心思想(至少列举两个)?确立什么中心思想能使文章立 意更深刻、更新颖? 暑假里,我和爸爸、妹妹一起游了长城。我和妹妹爬到长城最高处时,发现几位外宾正在比比画画地大 声说着什么。经过导游同志的解释,我才知道这几位外宾只顾欣赏长城的宏伟景象,结果将照相机遗失了。 我想,他们千里迢迢来到中国,机会难得,不能摄影留念,实在遗憾,难怪他们那样着急年呢。这时有位阿 姨领着一个小男孩也来到这最高处,一面走一面举着一架照相机在招领。当导游同志问清情况,将照相机交 到外宾手中时,几位外宾对这位阿姨非常感谢,对她的行动赞叹不已。 4、下面这篇作文立意不鲜明、不深刻。试把它修改成一篇立意较好的文章。 (题目不变,字数在 4―6 字。 ) 我找到了春天 春天来了,冰雪融化了,雪水流成了一条小河。我来到江边发现柳树发芽了,柔软的枝条上缀满了绿色 的嫩芽,仿佛用翡翠粒穿成的门帘。一阵春风吹过,柔软的枝条随风飘荡。我一低头发现有几棵小草探头探 脑从泥土里钻出来。好象在说: “春天在这儿,春天在这。 ” 我抬头看见几只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叽叽喳喳的叫着,好象也在说: “春天在这儿,春天在这。 ” 小朋友们脱下棉衣换上毛衣。背书包高高兴兴的上学。 啊,我找到了春天。 开头和结尾 开 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篇文章的开头是很重要的。文章有了好的开头,不仅能带动全篇,使文 章顺利展开,而且能抓住读者,引人入胜。古人说的文章的“凤头、猪肚、豹尾”就含有这个意思。这里, 向大家介绍几种比较好掌握的记叙文的开头方法: 一、开门见山法 (1)交代事件基本要素的叙述法 《挥手之间》的开头,交代了事件的时间、地点: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清早,从青凉山望下去,见 有不少人顺着山上大路朝东门外飞机场走去。 ” 《记一次乒乓球赛》的开头,交代了时间的人物、起因和时间。 (2)开门见山、揭示主题的点题法 《背影》一文的开头写到: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多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 《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就说: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 《美好生活的剪影》的开头使用的也是这种方法 。 (3)把事情的开头作为文章开头的自然起笔法 一篇题目是《记一堂生物课》的作文开头是这样的:“上课铃声响了,大家都走进了生物实验室。” 二、非开门见山法 这里所说的“非开门见山法”,并非无“门”,而是使用写作技法(如议论、描写、抒情、引用等)、修辞 方法(如设问、 比喻等)或其它的方法(如设置悬念等)把“门”装饰的更美一些,使文章更添文采,进而更深刻、 更生动地表现主题,更引人入胜。如: (1)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的描写法 《驿路梨花》的开头描写了自然环境: “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色群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 失在迷茫的春色中。 ”渲染了哀牢山中深远迷茫的气氛,对后文写边疆军民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起了衬托的作 用。 例文《逝去的岁月》《分房》开头使用的是这种方法。 、 (2)深化主题的议论抒情法 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 、例文《不寻常的考试》都是用了这种开头方法。 (3)名言、警句、诗歌的引用法 《人民的勤务员》的开头: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 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这是雷锋日记中一段著名的话,以这段话开头,对后文记述雷锋的事迹,无疑 是起到了“文眼”的作用。 冰心的《每逢佳节》一文开头引用了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 : 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入题新颖、感情真挚,点明了思念海外亲人的题旨。 (4)引人入胜的提示法 《第二次考试》的开头提出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引起读者的注意,自然会使人想到: “这是为什么?”急 10 于从后文中寻找答案,因而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吸引读者的设问法 有一篇作文的题目是《我的家乡》,它的开头是这样的:“朋友,你到过我的家乡吗?你登过我家乡的山、 游过我家乡的水、吃过我家乡的肥鲤鱼吗?” 文章开头的写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不过提示了其中常见的几种。在写作当中,有时并不能单一地使用 某一种方法,而是几种方法兼而有之。究竟使用什么方法开头,要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考虑,要从表现中 心思想的需要出发,通篇安排整体设计,选择最恰当的开头方法。 结 尾 与开头一样,文章的结尾也是相当重要的。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 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选择结尾的方法, 也必须从全局来考虑,要使记叙的事件完整清楚,使文章的结构首尾呼应,以求得更好地表达中心,达到写 作的目的。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结尾方法。 (1)自然顺畅的结果交代法 聂华苓的《人,又少了一个》 ,写了一个女乞讨者三年前后的不同形象与神态,表现了人格的堕落这一深 刻的主题。文中作者未加任何评论与分析,只是用白描的手法,记述了事件的经过。结尾写道: “砰地一声, 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这一不加修饰的 自然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考余地,令人回味无穷。例文《记一次乒乓球赛》使用的也是这种结尾方 法。 (2)照应开头的首尾呼应法 结尾要呼应开头,这是记叙文的一般写法,很多文章都体现了这一特点。郭沫若先生的《白鹭》一文开 头就说: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结尾又说: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白鹭是诗” ” , 这一不寻常的比喻,特别是结尾具体化为“散文诗” ,突出了白鹭的平凡而美好、朴素而高洁的特点,赞颂了 白鹭的美。 (3)画龙点睛的全文总结法 这种方法, 一般是用议论或抒情的方式概括全文中心或对文中的人物、 事件加以评论。 《谁是最可爱的人》 一文的结尾段就属于这种类型,这段文字兼用议论与抒情的方式结束全文,最后一句话点题: “你一定会深深 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例文《春天的色彩》《分房》的结尾也是这样的。 、 有时,用来总结全文的还可以是名言、警句或诗句,这样的结尾更是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驿路梨花》的末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驿路梨 花处处开’” 。 (4)含蓄深刻的启发联想法 鲁迅先生的《故乡》的结尾是最典型的例子: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段话含蓄、深刻,一语双关。启发人们为创造新生活勇敢 地开辟道路,使全文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体现了鲁迅“韧”的战斗精神。例文《逝去的岁月》在结尾就做 了这样的尝试。 ()激励读者的感叹法 有些文章结尾既不是总结中心,也不是启发联想,而是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爱与憎。 《白杨礼赞》 的结尾就大声疾呼道: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 挺秀颀的) ,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 文章结尾与开头一样,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而且没有固定的模式,以上提供的方法仅供参考,写作时 要根据内容与中心的需要恰当运用,不能生搬硬套。 我的“倔脾气” 我就是有这么一个倔脾气,凡事总爱“叫劲” ,上中学以后,与同学更是互不相让。本来嘛,都是血气方 刚的“小子” ,谁服谁?不服,比嘛! 一次,老师在课上表扬了×××同学坚持每天早起读外语的精神。于是,我和他又“叫上劲”了,你每 天五点半起,我就五点钟起,你每天读二十个单词,我就背三十个。还有一次,一名同学闲谈中无意谈起, 他每天在家里干不少家务。这下,又把我的“倔脾气”挑起来了。当天晚上,我一回到家便郑重宣布, “今天 的饭我包了。 ”弄得家里人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你瞧,我就是这么一个“倔脾气” 。 记得刚上初二时,我还曾挑起过一次“竞赛”呢。那就是开学不久的一天,在与老师谈话时,我获悉: 初二将建立团支部,发展团员啦!听了这个喜讯,我真是激动不已。早在初一时,我便向往有朝一日能戴上 团徽,因为那是成熟的标志,那是先进的象征。于是,我急忙写一份入团“申请书” ,郑重地交给老师。不料, 我的行动在班里反映很大,很多同学争先恐后地递交了入团申请书,不少同学写得很深刻,读起来很感人。 不行,我的那份比起他们差远了,于是,我用了整整三个晚上,查阅了大量资料,终于写成了一篇更生动、 深刻的申请书……这场竞赛的结果是,平均每个同学递交了三份半的申请书,你瞧,比着呢! 最“精彩”的一次莫过于那次“学习竞赛”了。初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据有关人士透露,本班另 外一名同学的平均分,仅超过我零点一分。我一听,立刻没话说了。但转念一想,本来这次考试我的确发挥 得不理想,考得不好也应该。不过,咱们初三再见! 自从一上初三,我便憋着一口气,一定要超过他。临近期中考试,我做了周密、系统的复习。就连平时 要求我严格的父亲也不住夸我: “真知道读书了。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成绩单一张贴出来。我急忙跑 去看,哈,我荣登榜首。正欢喜时,人丛中有人拍我肩膀,原来正是我的“老对头” 。他向我一笑,说: “祝 贺你” 。说罢,大大方方地伸出了手, “不过,咱们期末再分高低。 ”我也伸出了手,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会心 地一笑……真是,谁松一口气也不行。 转眼间,三年过去了。回顾我所走过的人生道路,我深深地体会到:这种向上的精神,这种进取的性格, 在我的成长道路上,起了多么大的作用啊!它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催我去追求更高的目标。九十年代的今 11 天,不正需要这种性格吗?它使人振作,它使人奋进,她鼓舞人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我将继续保持这种性格。并在它的鞭策下,努力去学习、工作,力争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评析] 这是一篇考试作文,考题只给了一个范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请用一件或几件 事,写出自己的长处或短处。 ”题目是作者自拟的。文章开头的写法是“开门见山” ,直接点题: “我就是有这 么个倔脾气,凡事总爱‘叫劲’”文章通过几件小事,写出了这股“倔”劲儿的表现:别人早起背单词,自 。 己起得更早;积极申请入团,申请书要比别人写得好;学习竞赛中,更是“荣登榜首” 。描述生动,语言风趣, 选材能围绕中心。只是结尾稍显一般,若能新颖些则更好。 我最喜爱画奔马 课余时间,我最大的爱好是画画,飞禽走兽、山光水色、花卉草木,都成了我笔下的对象,但我最喜爱 的还是画奔马。 你一走进我的小房间,便会发现满墙贴着画,这全是我画的奔马图。画上的奔马有的健躯腾空、有的狂 奔长嘶……形态不一,各具特点。靠窗的桌子,放着笔墨和一堆画纸,纸上也全是我画的奔马。 为了画好奔马,我常常在星期日,带着笔和画纸到校外的村庄去。那里有来往不绝的马车。我便坐在村 口,仔细观察拉车飞跑的奔马的动作和神态,手中的笔也飞速地画着,勾勒出一匹匹的骏马。这样一画就是 半天,有时忘了吃饭,把妈妈急得到处找。 另外,我还注意搜集一些名画家的奔马图。在我的小柜里,堆满了名画家的奔马。一到假日或星期天, 我就取出这些画放在桌上,反复琢磨,反复临摹,努力揣摩他们画马的技巧。不管在哪里,只要见到奔马图, 我就一定要把它买下来。有一次,我听说公路旁的商店里有奔马图,立刻顶着炎炎赤日,一路小跑到商店。 当满身是汗的我抢着买下了它,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热和累也顿时烟消云散了! 由于我认真地画奔马,所以我画的奔马挺有精神。每次学校举行画展,都有我的奔马图。有一次参加全 县中小学画展,还得了二等奖呢!难怪同学们都叫我“小悲鸿” 。 我爱画奔马,是因为它能给人以力量和鼓舞,是使人热血沸腾、斗志昂扬;是因为它能唤起暂遭挫折的 人去克服困难,使已经取得某些成功的人更加奋进。 其实,我们的祖国不也是一匹奔马吗?解放以来, 我国像奔马一样,踏上了新的征途,向前快速飞奔。虽然在十年动乱中被四个妖魔挡了道,但它们最终被“奔 马”踩在脚下。现在,祖国这匹骏马,正以新的姿态,在通向共产主义的大道上飞驰。 我爱奔马,我爱画奔马,我更要当“奔马” ! [评析] 这是一篇考试作文,要求写记叙文,题目是填充式《我最喜爱______》 ,此文首段就提出中心: “我最喜爱的是画奔马”。怎样表现这个中心呢?文中写了自己的小房间里贴满了奔马图;假日到村庄里去 看马,画马;千方百计搜集名家的作品……选材恰切,语言简洁。更值得称道的是,文章没有止步于对这一 爱好的记述,而是更进一步揭示了爱画奔马的原因,用奔马比喻祖国飞速发展的英姿。结尾的“我爱奔马, 我爱画奔马,我更要当‘奔马’,直抒胸臆,使主题得到了升华。 ” 写作训练 1.试以“爱说爱笑的爸爸这两天怎么忽然变得少言寡语了呢?”为文章的首句,口头写一篇记叙文。 2.试以“最不爱唱歌的爸爸今天下班回来突然哼起了小曲”为文章的首句,口头写一篇记叙文。 3.试以下面一句话为文章的结尾,在其前边写一片断,或描写情境,或描写人物心理。 “此刻,响亮的‘嘟嘟嘟’的汽车喇叭声在她听来,真好象一首欢快而悠扬的乐曲。 ” 4.以下面一句话作为文章的结尾,写一篇记叙文。 “唉,有些东西渴望得到它时,往往憧憬得无比美好,可一旦拥有后,才会发现,它给你带来欢乐,同 时也带来烦恼。 ” 作 文 训 练 ---------------模仿范文仿写 一、阅读范文,揣摩写法 我的一个好习惯范文赏析 我有一个好习惯,那就是写日记。有人说日记是人生的轨迹,它描绘着天真烂漫的童年,五彩斑斓的青 少年,幸福安康的晚年。啊,日记,一杯最纯真、最温馨的茶。 说起写日记,轨迹的起点在小学五年级。那时,语文老师为了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规定我们每天要写 一篇日记。起先,我日记中的内容无非是烧饭、洗碗、扫地之类,因此,老师的评语也往往是内容平平淡淡, 似记流水账。后来呢,或许是习惯成自然吧,写日记对我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一天下来,夜晚不在心爱的 日记本上吐露那么几句话,心里就感觉不舒畅。我总要写上那么几句,让日记与我同享欢愉,苦恼的时候, 忧愁的时候,发泄几句,顿时觉得心情好多了。 上初三时的一个寒假,老师要我们写篇寒假日记。后来,我从日记本里选了十篇给老师看。你猜老师的 评语是什么?啊哈--猜不到吧,告诉你吧,那是一句多么优美的话:读你的日记,就像是与你谈心,有种美 的享受!我不知道老师会给我如此高的赞美。我陶醉了,从这以后,我更爱写日记了。即使在学习最繁忙的 时候,我也不会忘记写日记。每晚做好作业,翻开心爱的日记本,桔黄色的灯光照在上面,周围一片寂静。 此时,我的感情的潮水便倾泻在心爱的日记本上。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由于坚持写日记,我的作文水平日益提高。我的作文常常被当做范文在班上 朗读。此时,我最幸福了,老师夸我的作文有生活气息、生动、富有感情;同学们都向我投来羡慕的眼光。 好友带着佩服的眼光问我:有什么秘诀吗?我把她叫到一边,神秘地说,因为我有一个好习惯--写日记。 好友听后若有所悟。晚上回到家,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向日记老弟报喜讯,因为它是我的功臣。 朋友,你也有写日记的好习惯吗?如果有,相信也会有我一样的收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幸福为题写一篇作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