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神经元能活多久中医病因?

运动神经元病_运动神经元病治疗_中国中医科学院_赖安妮主任专家组
专题:WW/WWWWWWW
WWWWWWWWWWW
您的位置:
运动神经元病[运动神经损伤]
运动神经元病[运动神经损伤]
运动神经元病简介:什么是运动神经元病? 运动神经元病系指选择性损害脊髓前角、桥延脑运动神经核和锥体束的慢性变性疾病,临床以上或(和)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以瘫痪为主要表现,运动神经元病其中以上、下运动神经元合并受损者最常见,运动神经元病主要表现为受累部位肌肉萎缩无力。运动神经元病中年起病者占80%,多见于男性,男女之比为3:1。
 什么原因引起运动神经元病?
  运动神经元病病因至今不明。虽经许多研究,提出过慢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异常、遗传因素、重金属中毒、营养代谢障碍以及环境等因素致病的假说,但均未被证实。
  脊髓前角和桥延脑颅神经运动核的神经细胞明显减少和变性,脊髓中以颈、腰膨大受损最重,延髓部位的舌下神经核和疑核也易受波及,大脑皮质运动区的巨大锥体细胞即Betz细胞也可有类似改变,但一般较轻。大脑皮层脊髓束和大脑皮层脑干束髓鞘脱失和变性。脊神经前根萎缩,变性。
 运动神经元病有什么症状
 根据病变部位和临床症状,可分为下运动神经元型(包括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和进行性延髓麻痹),上运动神经元型(原发性侧索硬化症)和混合型(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三型。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清楚,部分患者乃系这一单元疾病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如早期只表现为肌萎缩以后才出现锥休束症状而呈现为典型的肌萎缩侧索硬化,但也有的患者病程中只有肌萎缩,极少数患者则在病程中只表现为缓慢进展的锥体束损害症状。
  一、下运动神经元型
  多于30岁左右发病。通常以手部小肌肉无力和肌肉逐渐萎缩起病,可波及一侧或双侧,或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因大小鱼际肌萎缩而手掌平坦,骨间肌等萎缩而呈爪状手。肌萎缩向上扩延,逐渐侵犯前臂、上臂及肩带。肌力减弱,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束颤动常见,可局限于某些肌群或广泛存在,用手拍打,较易诱现。少数肌萎缩从下肢的胫前肌和腓骨肌或从颈部的伸肌开始,个别也可从上下肢的近端肌肉开始。
  颅神经损害常以舌肌最早受侵,出现舌肌萎缩,伴有颤动,以后腭、咽、喉肌,咀嚼肌等亦逐渐萎缩无力,以致病人构音不清,吞咽困难,咀嚼无力等。球麻痹可为首发症状或继肢体萎缩之后出现。
  晚期全身肌肉均可萎缩,以致卧床不起,并因呼吸肌麻痹而引起呼吸功能不全。
  如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前角者,称为进行性脊骨萎缩症,又因其起病于成年,又称成年型脊肌萎缩症,以有别于婴儿期或少年期发病的婴儿型和少年型脊肌萎缩症,后两者多有家族遗传因素,临床表现与病程也有所不同,此外不予详述。倘病变主要累及延髓肌者,称为进行性延髓麻痹或进行性球麻痹。
  二、上运动神经元型
  表现为肢体无力、发紧、动作不灵。因病变常先侵及下胸髓的皮质脊髓束,故症状先从双下肢开始,以后波及双上肢,且以下肢为重。肢体力弱,肌张力增高,步履困难,呈痉挛性剪刀步态,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若病变累及双侧皮质脑干,则出现假性球麻痹症状,表现发音清、吞咽障碍,下颌反射亢进等。本症称原发性侧索硬化症,临床上较少见,多在成年后起病,一般进展甚为缓慢。
  三、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型
  通常以手肌无力、萎缩为首发症状,一般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随病程发展出现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损害症状,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一般上肢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较重,但肌张力可增高,腱反射可活跃,并有病理反射,当下运动神经元严重受损时,上肢的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症状可被掩盖。下肢则以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症状为突出。球麻痹时,舌肌萎缩,震颤明显,而下颌反射亢进,吸吮反射阳性,显示上下运动神经元合并损害。病程晚期,全身肌肉消瘦萎缩,以致抬头不能,呼吸困难,卧床不起。本病多在40~60岁间发病,约5~10%有家族遗传史,病程进展快慢不一。
 运动神经元病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
  运动神经元病需要做哪些检查?
  运动神经元病理化检查
  1、脑电图、脑脊液检查:无异常改变。
  2、血清酶检查:一般均正常,严重肌萎缩患者可以出现部分指标轻度异常,无特异性。
  3、肌电图检查:表现为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明显减少。静止时出现典型的不规则纤维颤动电位。周围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正常。提示脊髓前角细胞损害。
  4、肌肉活体检查:呈现去神经性肌萎缩的典型病理表现。此外,可行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PK)、Ca2+、T3、T4、促甲状腺释放激素(TRH)以及血清重金属含量、VitB12含量检测及脑脊液常规检查,有时查尿特殊蛋白。但这些只是排除相关疾病的手段,对本病无特殊诊断价值。有条件者可检测神经节苷脂抗体。
  根据发病缓慢隐袭,逐渐进展加重,具有双侧基本对称的上或下、或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损害症状,而无客观感觉障碍等临床特征,并排除了有关疾病后,一般诊断并不困难。
  根据发病缓慢隐袭,逐渐进展加重,具有双侧基本对称的上或下、或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损害症状,而无客观感觉障碍等临床特征,并排除了有关疾病后,一般诊断并不困难。
  本病脑脊液的压力、成分和动力学检查均属正常,少数患者蛋白量可有轻度增高。虽有肌萎缩但血清酶学检查(磷酸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等)多为正常。
  患肌的针电极肌电图可见纤颤、正尖和束颤等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宽、波幅高、可见巨大电位,重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的募集明显减少,作肌电图时应多选择几块肌肉包括肌萎缩不明显的肌肉进行检测,有助于发现临床下的肌肉病损,少数病人周围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可减慢。有条件时可作脊髓磁共振象检查,本病可显示脊髓萎缩。
 运动神经元病程及预后
  本病为一进行性疾病,但不同类型的病人病程有所不同,即使同一类型病人其进展快慢亦有差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平均病程约3年左右,进展快的甚至起病后1年内即可死亡,进展慢的病程有时可达10年以上。成人型脊肌萎缩症一般发展较慢,病程常达10年以上。原发性侧索硬化症临床罕见,一般发展较为缓慢。死亡多因球麻痹,呼吸肌麻痹,合并肺部感染或全身衰竭所致。
 运动神经元病西医治疗
因病因不明,西医西药尚无有效疗法。
  一、VitE和VitB族口服。
  二、ATP 100mg,肌注,1/d;辅酶A100μ,肌注,1/d;胞二磷胆硷250mg,肌注,1/d,可间歇应用。
  三、针对肌肉痉挛可用安定2.5~5.0mg,口服,2-3次/d;氯苯氨丁酸(Baclofen)50~100mg/d,分次服。
  四、根据致病因素的假设,介绍过可试用于治疗本病的一些药物,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变构蛇毒酶,干扰素,神经节苷脂,卵磷脂,睾酮,半胱氨酸,免疫抑制剂以及血浆交换疗法等,但它们的疗效是否确实,尚难评估。
  五、患肢按摩,被动活动。
  六、吞咽困难者,以鼻饲维持营养和水分的摄入。
  七、呼吸肌麻痹者,以呼吸机辅助呼吸。
  八、防治肺部感染。
  九、采用中医中药治疗疗效较好,
 运动神经元病的中医治疗
  现代医学的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空洞症、肌肉萎缩、肌无力、侧索硬化、运动神经元病、周期性麻痹、肌营养不良症、癔病性瘫痪和表现为软瘫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遗症等,均属于“痿证”的范围,“痿证”是肢体筋脉弛缓软弱废用的病证。
  痿证是指筋骨痿软,肌肉瘦削,皮肤麻木,手足不用的一类疾患。临床上以两足痿软、不能随意运动者较多见,故有“痿辟”之称。
  由运动神经元病、全身营养障碍、废用、外来损伤、内分泌异常而引起的肌肉变性、肌肉结构异常,遗传、中毒、代谢异常、感染、变态反应等多种原因均可引起肌无力、肌肉萎缩等。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中医痿症,其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先天禀赋不足,精亏血少不能营养肌肉筋骨,逐渐出现肌肉无力、萎缩。同时,脾胃为后天之本,化生气血,营养五脏六腑、肌肉筋骨,且脾主肌肉,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肌肉无以营养导致肌营养不良、肌肉萎缩、肌无力。治疗该病以脾、肾为根本,肝主筋,主人身运动,且肝肾同源,故以健脾益气,滋补肝肾,生肌起痿,强筋壮骨为主要治则,采用人参、黄芪、全虫、龟板、当归等数几十种名贵中草药,研究出“免疫方剂”系列,经长期临床实践证实,该药可使萎缩、无力的肌肉有不同程度的康复,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变形,疗效理想。
  无论是在《内经》、《类经》、《素问B痿论》还是《景岳全书》等等著名医书内,众名医家一直论证“痿证”的主要病因是由于外来损伤或者患者禀受父母之肾气不足,导致患者精气不足、肝肾亏损(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肝肾虚致精血亏损,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而废);后天失养、脾气虚弱而致病。而腰为肾之府,先天肾之精气不足,不能荣养腰府。
  故患者见腰背无力;肾精不足可累及肝阴之虚,肝肾阴亏,不能濡润筋脉而出现肢体、肌肉无力;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四肢及肌肉,若脾气虚弱,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化生气血,则酿生痰浊,从而导致各种肌无力症状。多种肌无力症状形成恶性循环,久病不愈,日渐气血衰败,五脏俱亡,最后阴阳衰败导致死亡。故主要治则:益气健脾、补肾养肝。
  根据“痿症”的这一论证,专家组历经多年潜心钻研治疗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运动神经元病等痿证的不同的方案,并把每一套方案科学地运用于临床,反复比较,终于研究出治疗重症肌无力、肌肉萎缩、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运动神经元症等“痿症”的纯中药系列方剂。
  该疗法以滋肝补肾、强壮筋骨、祛风通络、养心益气、濡养生肌为治疗原则,并选用30多位名贵中草药,研究出“免疫方剂”,它可以调节化解沉积物,调整免疫功能,改善痿证患者的症状,如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眼睑下垂、复视斜视、言语不利、行走困难易跌等症状,使治疗效果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专家组参阅了祖国中医典籍刻苦探索研究并吸取了国内外专家的经验和教训,制定出了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肌肉萎缩等痿证辩证论治的最佳治疗方案。筛选出30多味名贵物特效中草药,研究出治疗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肌肉萎缩、运动神经元病等病症的“免疫方剂”系列。该方剂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滋补肝肾,开窍醒神,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使患者得到早日康复。
  专家经多年探索和研究的纯中药“免疫方剂”系列,分别治疗重症肌无力、肌肉萎缩、肌营养不良、运动神经元病等病症,已取得非常好的疗效和患者良好反馈,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并发病症、治疗的反馈情况等,可加处方中药,水煎后配主药一起服用;治疗期间根据疗效和患者病情再调整处方。
  运动神经元病与中医中草药螯合剂治疗
  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组病因未明,选择性侵犯运动神经系统功某一部份的进行性变性病。病变范围包括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皮质锥体细胞、皮质延髓束和皮质脊髓束。临床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及相应肌群的萎缩、无力、延髓麻痹和上运动神经元(锥体束)损害体征。感觉系统一般不受侵犯。
  根据病变部位和临床症状,可分为下运动神经元型(包括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和进行性延内存麻痹),上运动神经元型(原发性侧索硬化症)和混合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三型。由于运动神经元病病因未明,所以目前西医治疗运动神经元病只是对症治疗,疗效不佳,无法阻止病情的发展。
  运动神经元病与阿尔茨海默病、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类似,病因未明,同样都可采用中医药纯中药方剂进行治疗,都可达到异曲同工的治疗效果。事实上,既往的临床实践治疗也证明:运用中医药纯中药方剂治疗运动神经元病、阿尔茨海默病、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系统性硬化症等许多种原因未明的疾病,都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有不少患者达到临床治愈。对于运动神经元病,采用整合中医药疗法治疗,功效卓著。
  采用中医药纯中药方剂作为螯合剂治疗运动神经元病,为什么会取得良好的治疗功效呢?
  中医纯中药方剂作为螯合剂治疗痿症,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肌肉萎缩、运动神经元病等病症属中医痿症,痿证”是肢体筋脉弛缓软弱废用的病证;目前西医尚无特殊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手段。及药物。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骨生髓。中医痿症,其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先天禀赋不足,精亏血少不能营养肌肉筋骨,逐渐出现肌肉无力、萎缩。同时,脾胃为后天之本,化生气血,营养五脏六腑、肌肉筋骨,且脾主肌肉,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肌肉无以营养则肌肉萎缩、肌肉无力等。
  治疗该病以脾、肾为根本,肝主筋,主人身运动,且肝肾同源,故以健脾益气,滋补肝肾,生肌起痿,强筋壮骨为主要治则,采用人参、黄芪、全虫、龟板、当归等数几十种名贵中草药,研究出“免疫方剂”系列,经长期临床实践证实,该药可使萎缩、无力的肌肉有不同程度的康复,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变形,疗效理想。
  采用中医药纯中药方剂作为螯合剂治疗,运用适宜的中草药作为螯合剂,能够跟人体组织、器官内沉积的、过多的、有害的自由基、钙质、脂质、胶原蛋白、粘多糖、铅、汞、砷、铝、铜等物质螯合,排泄掉体内蓄积的种种致病因子,去除患者血浆中的抗体、免疫复合物等致病因素,消除了病症;同时,通过螯合剂的螯合作用,排泄掉了体内大量物质,致使机体内的这些有害的或无害的物质急剧减少,通过这些的物质锐减,刺激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等中枢系统,进行应激反应,产生了一系列内源性物质(简称人体内药)如神经递质、激素、免疫因子等,使机体“推陈出新”、“脱胎换骨”等效应,为整个人体解毒,恢复了机体的代谢平衡,从而祛除了机体内的种种隐患和病灶,最终达到了防病治病之目的。
  所以,采用纯中药方剂的解毒作用疗法治疗,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疗效远远胜于中西医常规方法的治疗。该疗法以滋肝补肾、强壮筋骨、祛风通络、养心益气、濡养生肌为治疗原则,并选用30多位名贵中草药,研究出“免疫方剂”,它可以调节AchR,化解沉积物,抑制抗AchR抗体的产生,调整免疫功能,改善痿证患者症状,使治疗效果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运动神经元病基本知识
 运动神经元病等中医痿证常识
  现代医学的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空洞症、肌萎缩、肌无力、侧索硬化、运动神经元病、周期性麻痹、肌营养不良症、癔病性瘫痪和表现为软瘫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后遗症等,均属于“痿证”的范围,“痿证”是肢体筋脉弛缓软弱废用的病证。
  痿证是指筋骨痿软,肌肉瘦削,皮肤麻木,手足不用的一类疾患。临床上以两足痿软、不能随意运动者较多见,故有“痿辟”之称。
  由运动神经元病、全身营养障碍、废用、内分泌异常而引起的肌肉变性、肌肉结构异常,遗传、中毒、代谢异常、感染、变态反应等多种原因均可引起肌无力、肌肉萎缩等。
 运动神经元病饮食疗法
  1、泥鳅炖豆腐: 活泥鳅500g,豆腐250g,食盐少许。功效清热利湿,调和脾胃。适用于湿热浸淫,两足痿软无力之痿证。
  2、猪肚升芪粥:
猪肚500g,枳壳50g,升麻20g,黄芪30g。功效补中益气,升阳健脾。经常食用有利于运动神经元病患者脾胃亏虚证见肌肉萎缩,舌萎语謇者。
  3、枸杞羊肾粥: 鲜枸杞叶500g,羊肾1对,大米250g,葱、姜、盐等调料适量。功效补益肝肾。适用于肝肾亏虚,精血不足所致痿症兼有腰酸足软者。
菟丝山药汤圆:
生山药150g,菟丝子30g,白糖150g,糯米粉250g,胡椒粉少许。功效补精益肾,健脾生肌。适用于肾精阳虚之痿证证见腰膝酸软、肌肉萎缩、全身削瘦者。
 相关专题
推荐疾病: |
Copyright& 中国中医科学院_赖安妮主任专家组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鼓楼东大街113号
邮编:100009
联系电话:010-62138(兼传真)运动神经元病中医病因病机与治法综述_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运动神经元病中医病因病机与治法综述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中医治疗运动神经元病医案汇总
我的图书馆
中医治疗运动神经元病医案汇总
  \  中医治疗运动神经元病医案汇总   17:03阅读:1,147  以下医案仅供参考,务必到正规中医辨证治疗  朱进忠治疗运动神经元病资料  运动神经元疾病  1.固胶西医之名,不敢知难而上,不审时令,不审脉象,何者能治?  孙××,男,40岁。  2年多以前的夏天在地中劳动时,突然感到两下肢发僵,步行困难,但并没有引起注意,但其后日渐感到走路不稳,走路时足尖着地,跌跤,且四肢亦感发僵。乃至某院检查治疗。诊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先以西药治疗近一年不效,后又配合养阴补肾之剂近7个月亦无明显效果。特别是近4个月来,不但四肢僵硬,活动困难,而且日渐感到吞咽不利,言语不清,经常出现强哭强笑的情绪变化。察其两下肢不能走路迈步,但能屈伸,两足瘫软。两上肢能上抬10度,两手十指均不能活动,言语不清,强哭强笑,纳呆食减,舌苔薄白,脉濡缓。因思病起暑湿之季,且脉见濡缓,必为湿热伤筋所致。乃予宣气通阳除湿。  处方:半夏15克,杏仁10克,薏米15克,桂枝10克,厚朴10克,通草10克,五加皮10克。  某医云:此非鞠通《温病条辨》杏仁薏苡汤乎?《温病条辨》云:“风暑寒湿,杂感混淆,气不主宣,咳嗽头胀,不饥舌白,肢体若废,杏仁薏苡汤主之。”又云:“杂感混淆,病非一端,乃以气不主宣四字为扼要,故以宣气之药为君。既兼雨湿中寒邪,自当变辛凉为辛温。”即统而言之此方乃治风暑寒湿,杂感混淆之瘫,而其何能治运动神经元病?运动神经元病乃选择性损害脊髓前角、脑干运动神经元和锥体束的慢性疾病,也就是说其主要损害的部位在脊髓和脑,中医均称由肾所主,然先生何不用补肾,而反施宣气除湿之药乎?  答曰:辨证论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标本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素问—标本病传论》中有较详细的论述。本病究竟何者为本?何者为标?标本不明,治必大错。若从起病时的季节和脉象来看,应为湿邪是主,而其他诸证均是衍化发展而来的问题,所以仍应以宣气除湿为主要治法。至于为什么采用《温病条辨》之方,我认为还是注意它的实质为好,而不要管它的出处。至于为什么不用补肾之法,我有两点想法:一不要以西医的理论推导中医的理论,因为中、西医理论是两种概念不同的理论,如果强拉在一起进行讨论,常常铸成大错。二前医的实践已经证明了采用补肾法是行不通的,实践是衡量正确、错误的标准吗。  服药20剂后  精神、食欲明显好转,两臂、两腿活动较前有力,且偶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而在他人的搀扶下能走10步左右,言语也较前稍清楚。舌苔白,脉濡缓。  处方:半夏10克,厚朴10克,桂枝10克,通草6克,白蒺藜6克,薏米15克,晚蚕砂10克。  某医云:如此小方微剂,岂能挽此危疾重症?答曰:君不知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之训乎?此病正衰邪实,祛邪则易伤正,补正则容易留邪,才以小方小剂以除邪,恐其过用伤正耳。  其后,服药近一年,果愈。  2.先后不分,标本不清,徒施补肾,反壅其邪  贺××,男,24岁。  腰腿困僵而冷,站立,行走均感困难7~8年。医诊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先用西药治疗数年,不但效果不显,反见日益加重,后又配合中药补肾之剂、针灸按摩治疗2年多,诸证亦不见改善。细审其证,除腰腿困重冷僵,走路、站立困难,在别人搀扶下才能走路100米左右外,并见面色萎黄,神疲纳呆,头晕头胀,咳嗽,舌苔白,脉沉弦细缓。思之:脉弦细缓者,寒湿郁阻经络,筋脉失养也。治宜宣肺除湿通阳。处方:杏仁10克,薏米10克,桂枝1.5克,生姜3片,厚朴3克,半夏4.5克,防己5克,白蒺藜6克,木瓜9克,淫羊藿3克。  服药8剂后,神疲纳呆,头晕头胀,腰腿困僵好转。继服28剂,两腿走路较前明显有力,在别人的搀扶下可走路200米左右,自己走路亦可走50多米,体重增加4千克。再审其脉弦细而尺大。因思两尺脉者,肾与命门也,尺脉大者,肾与命门虚衰也。治宜补肾益肝,强筋壮骨。处方:生地15克,山萸肉10克,石斛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菖蒲10克,远志10克,茯苓10克,肉苁蓉12克,附子6克,肉桂6克,巴戟天10克,薄荷3克。  某医云:此刘完素《医学六书》治瘖痱方也。余曾以此方80剂不效,老师何以再用?余思吾久用地黄饮子治之不效,乃误用之也,及至老师用鞠通杏仁薏苡汤而取效,余更坚信不移也,今老师又突改地黄饮子为方,实有不解?请明示之。答日:你前用地黄饮子而不效乃因湿邪阻滞也,今所以用地黄饮子者,乃湿邪已除,尺脉大而肾虚也。仲景著《金匮要略》列先后为诸章之首,乃言杂病先后治法之重要也,今先用宣肺通阳除湿,邪气已除,当治其本耳。故治从补肾为主之地黄饮子。然患者仍疑信参半。  服药50剂,走路较前明显稳健,言语近于正常。再服30剂,诸证消失,愈。  3.不分主次,或求补而助邪,或治邪而忽补,方不合拍,徒施不效  赵××,男,40岁。  两腿发僵,日渐加重6年多。医诊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先以西药治疗3年多,不但不效,反见加重,后又配合中药杏仁薏苡汤,地黄饮子加减,针灸等治疗2年多亦无明显效果。审其除两腿发僵,走路困难之外,并见其疲乏无力,自汗盗汗,面色皓白而两颊微嫩红,舌苔白,舌质嫩红,脉虚大弦滑。因思脉虚大者气阴俱虚也;舌质嫩红,阴虚有热也;弦滑脉者,痰湿郁热也。综而论之,乃气阴两虚,湿热蕴结也。治宜补气养阴,除湿清热。处方:黄芪15克,当归6克,党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生地15克,苍术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石斛10克。  某医云:老师见此症多用杏仁薏苡汤,地黄饮子为方,其取效者甚多,然本例却用之而不效,其故何也?答曰:杏仁薏苡汤主用于脉濡缓模糊者,即所谓湿郁证;地黄饮子主用于脉弦细尺脉大者,即所谓肝肾俱虚证。今本证脉虚大弦滑,两方均不可用,只可补气养阴为主,佐以除湿清热为方;故今以芪麦地黄汤法治之。  服药30剂,精神倍增,走路较前有力;继服60剂,愈。  4.知其筋病,治从养阴除湿舒筋得愈  弓××,女,40岁。  右腿酸困六七年,右膝抽筋,肌肉萎缩3年多。医诊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先以针灸、按摩、西药、中药等久治不效。细审其证,右腿酸困,右侧膝后肌腱时而突然抽动而从自行车上摔到地下,小腿肌肉稍见萎缩,精神、食欲正常,舌苔白,脉弦缓。综合脉证,思之:筋者、肝之所主,宜柔忌刚;弦缓脉者,肝阴不足,湿邪复伤。治宜养肝阴,除湿舒筋。处方:白芍10克,赤芍10克,五加皮9克,晚蚕砂9克,木瓜15克,甘草9克。  服药12剂,下肢酸困明显好转,且1月来没有出现抽筋现象,继服上方30剂,追访半年,未见任何症状出现,愈。  重用补气药治疗运动神经元病  运动神经元病(MND)是一组病因未明,选择性损害脊髓前角、桥延脑颅神经运动核和锥体束为主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以进行性骨骼肌肉萎缩、无力,直至呼吸肌麻辟而死亡为特征。目前尚无特殊疗法,50~70%患者在发病后3~5年死亡,其中有脑干损害者存活  结果表明,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达74.19%;随访2年,显效3例,有效12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达48.39%.全部病例治疗过程中,无肝肾功能损害等副反应.  MND属中医痿证范畴.《内经》中早有“治痿独取阳明”的记载。刘茂才教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病以元气亏虚为主要病因,病位涉及肝、肾、脾。治疗上以“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为法则,强调重用大剂补气药,兼以养血益肾。其中黄芪超大剂量用至140克,此外尚有党参、太子参等益气药,经多年临床观察,无不良反应。由此可见气能生血,气旺血旺,血可化精,精能生髓,可使脾健肾充,肝得滋养,肌体能用。其次,刘茂才教授还重视本病病程迁延的特点,“久病必虚,久病必淤”。且脾虚生湿,湿聚成疾,痰淤互结而壅塞气机,故在补益治疗中适当选用涤痰开窍药,如石菖蒲、马钱子、全蝎等;在补肾方面,注重选择温而不燥、补而不滞的药物平补肝肾,用药旨在温阳,但配以滋阴药以求补阳而不伤阴,如选择紫河车、杜仲、巴戟天与山茱萸、白芍、鸡血藤的搭配,何首乌、狗脊与玄参、生地黄的搭配,以求刚柔相济、温润并施,利用中药持久和缓的药理作用,缓图调治,从而达到治疗痼疾的目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大量补气药治疗运动神经元疾病近期疗效总有效率为74.19%,远期疗效总有效率为48.39%,无1例死亡.  本病病因未明,可能与营养障碍、遗传因素有关。文献报道肌萎缩侧索硬化(MND的一型)是因体内自由基平衡痿乱及通过活性氧形式产生神经细胞毒性引起运动神经元死亡,使用清除自由基的药物对其有一定效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党参、太子参等补气药及养血益肾药丹参、何首乌、杜仲、巴戟天、生地黄、狗脊具有较强的抗氧自由基作用,能清除超氧阴离子(02-),提高SOD活性作用;此外,紫河车、丹参、黄芪、山茱萸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作用。非终期运动神经元病治疗效果满意,可能与益气养血补肾中药通过抗氧自由基作用以保护残存的神经细胞、调节机体免疫、减少肺部感染等合并症的发生有关。  加味黄芪建中汤合黄芪注射液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16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加味黄芪建中汤合黄芪注射液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疗效。方法:16例患者均口服加味黄芪建中汤(处方:黄芪、饴糖、白芍、桂枝、淫羊藿、炙甘草、大枣、生姜),静脉滴注黄芪注射液。结果:治疗后部分症状改善明显,其中流涎、行走等症状积分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运动神经元病辨治一得  运动神经元病(MND),是指选择侵犯脊髓前角细胞和下位脑干运动神经核以及大脑运动皮质椎体细胞的一组进行性变性疾病。MND属中医学痿证范畴。笔者将本病分为3型辨证论治,疗效满意。  1 肝肾亏虚  症见肢体软弱,活动不灵,甚则肌肉消瘦萎缩,腰脊?软,头昏目眩,舌红、少苔,脉细数。若病久阴损及阳,肾阳亏虚,则见肢体痿弱发凉,脉沉细。治宜补益肝肾,用虎潜丸加减。处方:龟板、熟地黄各25g,白芍、陈皮、虎骨(狗骨代)、锁阳各10 g,黄柏、知母、干姜各6 g,紫河车粉(冲服)3 g,制马钱子粉(冲服)0.5g。肾阳虚衰者,可用加味金刚丸(萆?、怀牛膝、木瓜、巴戟天、肉苁蓉、杜仲、乌贼骨、淫羊藿、菟丝子各100g,全蝎、天麻、僵蚕、制马钱子、乌梢蛇各50 g,蜈蚣50条,共为末,制成水丸),每服12 g,日3次。  2 脾胃虚衰  症见肢体软弱,支撑无力,倦怠乏力,甚则肌肉萎缩,精神萎靡不振,舌淡、少苔,脉细弱。治宜益气健脾,方用补中益气丸或十全大补丸化裁。处方:黄芪、熟地黄、丹参各20g,党参、白术、当归、陈皮、赤芍、白芍、桃仁、红花、川芎各10 g,升麻、柴胡、肉桂、甘草各6 g,紫河车粉(冲服)3g,制马钱子粉(冲服)0.5 g。  3 邪伤肺金  症见肢体痿弱,面色少华,久之发音不清,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甚时呼吸努动,胸闷咳嗽,或出现呼吸肌麻痹,舌淡、少苔,脉虚细而涩。治宜益气养肺,保元汤合清燥汤加减。处方:人参、五味子,肉桂、黄柏、桔梗各6g,黄芪、生地黄、麦冬、茯苓、沙参、橘络各15 g,白术、当归、川贝母各10 g,蛤蚧粉(冲服)3 g,紫河车粉(冲服)4g,制马钱子粉(冲服)0.5 g。倘若肺气虚衰,出现瘀阻经络之症,治宜益气养营,活血行瘀,方用圣愈丸加味。处方:黄芪、熟地黄各15g,人参、穿山甲、川芎各9 g,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各10 g,紫河车粉(冲服)、三七粉(冲服)各4 g,制马钱子粉(冲服)0.5g。  4 病案举例  杨某,女,55岁。3年前曾在某省医院诊为运动神经元病,给予药物治疗1年,病情仍进展。刻诊:语言不利,发音不清,饮水呛咳,咽下困难,四肢活动不利,小便困难,咀嚼无力,舌淡红、少苔,脉细弱。查体:伸舌不利且右偏,上肢肌肉萎缩,远端为甚,肌张力不高,肌力Ⅱ级;下肢张力增高,肌力Ⅲ级,肌肉萎缩较上肢轻。神经反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反射亢进,霍夫曼氏征阳性,双膝腱反射亢进,双侧巴彬斯基氏征阳性,感觉正常。西医诊为运动神经元病,中医诊为痿证,证属肝肾亏虚,肺金失养,络脉痹阻。治宜补益肝肾,养肺通络。处方:人参、当归、鹿角胶(冲)、巴戟天、锁阳、豹骨各10g,怀牛膝、黄芪、熟地黄、龟板各20 g,炮穿山甲9 g,杜仲、肉苁蓉、淫羊藿各12 g,菟丝子15g,全蝎粉(冲)、紫河车粉(冲)各3 g,马钱子粉(冲服)0.5 g,蜈蚣1条(研末冲),炙甘草6g。每日1剂,分2次服用。另行理疗、针灸、按摩配合治疗。经治疗4周,语言清晰,饮水不呛,精神欠佳,四肢活动较前有明显好转。按上方加减配成粉剂又服半年,诸症好转,2年后追访,病情稳定。  5 体会  中医学认为,MND病因病机多由肝肾亏虚,脾胃虚衰,邪热伤肺所致。临床以肝肾亏虚者为多见,以正虚为本,邪热为标。故治疗时应予以补益肝肾,益气养血健脾,补肺,佐以通络为其大法。代表方有虎潜丸、加味金刚丸、补中益气丸、十全大补丸、保元汤合清燥汤、圣愈丸等。笔者临证必加马钱子粉和紫河车粉,其疗效更为显著。现代研究证明,马钱子有选择性阻断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的突触后抑制的作用,这与改善运动神经元病的病理非常吻合。马钱子有毒,其用量为0.3~0.9 g,使用时必须经过炮炒后去皮毛,碾末冲服。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紫河车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免疫力,有明显抗感染作用,有多种激素作用,对血凝有一定影响。所以运动神经元病,长期服用以上两药,对改善症状,稳定病情都有一定的疗效。  运动神经元病中医病名探讨  1、运动神经元病以肌肉萎缩、肌无力、肌肉跳动为主要症状,伴有构音不清、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延髓麻痹症状.对于本病中医病名,根据本病具有的肌肉萎缩无力等特点,大多数中医学者将本病归属于痿证范畴,但这一认识在临床及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提出以'?NFDC1?痱证'作为运动神经元病的中医病名更切合临床实际,论述如下:1、萎病等于ALS是一个误区,中医虽然提出ALS具有肌肉萎缩无力等特点,临床很多中医学者将本病归属于萎症范畴,但这有一定局限性,《内经》指出,“萎症是指肢体筋脉弛缓,手足萎软无力的一种病症,以下肢不能随意运动或行动者较为多见”这一定义包括了很多疾病出现的肌肉萎软无力,比如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脊肌萎缩症等,强调的是肌肉萎缩无力,不包括肌肉跳动,麻木,更未反映运动神经元的构音不清,饮食呛咳等延髓麻痹症状,因此认为,以萎症来代表ALS过于泛泛,难以反应其全貌。  2、如果要在中医中找出对应ALS的病例,只有“痱症”,“痱症”一词并非原病名,是从《内经》中提出结论,《奇效良方—风门》对痱症临床进行的概括:痱之状,舌痱不能语,足废不为用。”这一病名提出包括了ALS的基本特征,一是肢体萎废不用,二是延髓麻痹的构音不清,《内经—灵枢—热病》中进一步对痱症提出详细说明:“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这段话讲的是ALS病具有四肢萎废不用的特点,提出“身无痛”证明ALS开始时无感觉障碍,符合西医观点,神智清晰无意识障碍,又明显区别于中风病导致的四肢不用,所以用“痱症”来代表ALS在中医理论体制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3,中医认为,如果用痱症来研究的话,它的病因机制就是——肾阳虚,从临床实践来看,大多数患者属于身虚,肾阳不足,出现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筋骨萎软等症,在《内经—素闻—脉解》云“内夺而厥,则为痱,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以肾阳虚为主,比较符合ALS的中医病机,以著名的地黄引子来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以萎病理论来治疗ALS是没效果的  运用地黄饮子治疗瘖痱的经验  刘涛用地黄饮子加味治疗神经免疫性疾病41例,其中脱髓鞘疾病20例,包括多发性硬化1例,视神经脊髓炎7例,急性脊髓炎3例;变性疾病21例,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4例,进行性脊肌萎缩症3例,原发性侧索硬化2例,进行性延髓麻痹7例,阿尔茨海默病5例,服药1个月显效21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2%。  陈丽鸽用地黄饮子加减治疗104例运动神经元病,75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总有效率为88%。王才党治疗假性球麻痹22例,均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地黄饮子加减,每天l剂,于早晚2次鼻饲,15d为1个疗程,治疗l一3个疗程后,8例治愈,11例有效,2例无效,1例无效。葛保立等以地黄饮子加减治疗脑卒中假性球麻痹60例,15d为l疗程,治疗3~5个疗程,总有效率达95%。陈广义用中药地黄饮子加减结合针灸治疗假性球麻痹30例,针灸取穴:廉泉、百会、风府、哑门、水沟、颊车,有效率93%。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运动神经元病45例临床观察  运动神经元病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慢性变性疾病,包括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原发性侧索硬化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进行性延髓麻痹。5年来,我们以针灸配合中药辨证治疗本病45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①起病隐匿,进展缓慢;②有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多无感觉障碍;③肌电图证实为神经源性损害;④脑脊液检查、颈椎X线摄片和颈段脊髓核磁共振检查排除脊髓压迫或其他疾病。  1.2 一般资料 45例中,男32例,女13例;年龄20~29岁12例,30~39岁22例,40~49岁5例,50~59岁4例,60岁以上2例;病程在1年以内者10例,1~2年者14例,3~5年者15例,6~7年者6例;进行性脊肌萎缩症10例,原发性侧索硬化症6例,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29例,合并进行性延髓麻痹者15例。  2 治疗方法  2.1 针灸治疗 取手足阳明经穴、背俞穴、督脉经穴、华佗夹脊穴。主穴:足三里、髀关、伏兔、解溪、肩髎、曲池、合谷、手三里、阴陵泉、脾俞、肝俞、肾俞、大椎、身柱、华佗夹脊穴。配穴:脾弱气虚配气海、胃俞;脾肾阳虚配关元、命门;肝肾阴虚配太溪、三阴交、悬钟;痰热瘀阻配丰隆、内庭、膈俞;延髓麻痹配风池、风府、廉泉。  每次选8~12穴,风池、风府、廉泉用平补平泻法,太溪、三阴交用补法,丰隆、内庭用泻法,均留针30分钟。其余穴位用温针灸法,每穴灸2壮,共灸30分钟。每天治疗1次,3个月为1疗程。  2.2 中药治疗 脾弱气虚型(13例):症见四肢无力,肌肉萎缩,甚则四肢不用,倦怠,纳呆便溏,舌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弱。治宜健脾益气为主,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黄芪60  g,党参、五爪龙、千斤拔各30 g,白术12 g,茯苓、山药各20 g,当归、柴胡、升麻各10  g,陈皮6 g,炙甘草5 g。  脾肾阳虚型(18例):症见四肢无力,肌肉萎缩,畏寒肢冷,不思饮食,腰痛阳萎,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治宜温补脾肾为主。方用益髓汤加减。处方:黄芪45  g,高丽参、熟附子、肉桂、锁阳各10 g,白术12 g,茯苓、鹿角胶(烊)、淫羊藿、巴戟天、杜仲、补骨脂各15  g。  肝肾阴虚型(5例):症见肢体僵硬乏力,肉筋惕,消瘦声嘶,遗精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治宜滋养肝肾,清热柔筋,方用虎潜丸加减。处方:熟地黄20  g,白芍、枸杞子、菟丝子、紫河车各15 g,龟板(先煎)、鳖甲(先煎)各30  g,山茱萸、阿胶(烊)、黄柏、甘草各10 g,知母6 g。  痰热瘀阻型(9例):症见肢体乏力,肌肉萎缩,喉中痰多,吞咽不利,口苦口臭,大便秘结,纳呆,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除痰,活血通络,方用涤痰汤加减。处方:黄芩15  g,法半夏、茯苓各12 g,制南星、陈皮、石菖蒲、竹茹、枳实、全蝎、僵蚕、地龙、桃仁、川芎各10  g。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肢体肌肉较治疗前丰满,肌力提高Ⅱ级以上,肌束震颤基本消失。有效:临床症状有较明显改善,肌束震颤明显减轻,自觉肌力有较明显提高,但肌力提高不足Ⅱ级者。无效:病情无好转,或病情继续加重者。  3.2 治疗结果 45例中显效15例,有效2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2.22%。各证型与疗效的关系见表1。  表1 各证型与疗效的关系(例)  证型  显效 有效 无效  脾弱气虚 13 5 6 2  脾肾阳虚 18 7 9 2  肝肾阴虚 5 1 3 1  痰热瘀阻 9 2 4 3  合计   45 15 22 8  各证型与疗效的关系经χ2检验(χ2=2.79,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4 病案举例  李某,男,37岁,工人,日就诊。患者四肢乏力、肌肉萎缩进行性加重8月余。诊见:四肢乏力,双上肢肌肉萎缩,双下肢僵硬,面色晦暗,神疲纳呆,阳萎,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检查见双手大小鱼际肌、骨间肌及前臂、上臂、肩胛带肌群均萎缩,双上肢肌力Ⅱ级,肌张力下降,双下肢肌力Ⅱ~Ⅲ级,肌张力增高。四肢肌腱反射亢进,巴彬氏征阳性。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损害。西医诊断:运动神经元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中医诊断:痿证(脾肾阳虚型)。治宜温补脾肾。针灸按上法治疗,中药以益髓汤加减。处方:黄芪45  g,高丽参、熟附子、肉桂、锁阳各10 g,白术12 g,茯苓、鹿角胶(烊)、淫羊藿、巴戟天、杜仲、补骨脂各15  g,炙甘草10g。每天1剂,水煎服。治疗3个月,诸症显著改善,四肢较前明显有力,肌围增粗,四肢肌力Ⅳ级,疗效显著,随访1年病情稳定。  5 讨论  本病与病毒感染、植物毒素或重金属中毒、微量元素缺乏、免疫功能异常或遗传等因素有关,一般采用支持疗法及神经营养药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本病属于中医痿证范畴。痿证的发生主要与脾、肝、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素问.痿论篇》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针对痿证的治疗,又曰:“治痿独取阳明”,《灵枢.经脉》曰:“陷下则灸之”,根据这些原则,针灸取穴以多气多血的阳明经穴及调补脾、肝、肾的相应背俞穴为主,配合“阳脉之海”的督脉经穴和邻近督脉、脊髓的华佗夹脊穴,再辨证选取相关的穴位,以灸为主,针灸并用,补虚泻实,疏通经脉。正如《素问.痿论篇》指出:“各补其荣,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诸穴合用共奏疗疴起痿之功效。  根据观察,本病以脾弱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痰热瘀阻4型多见,尤以脾肾阳虚、脾弱气虚型最为常见,但也有表现为虚中夹实,寒热兼杂,如脾弱气虚兼痰湿中阻、脾肾亏虚兼痰瘀阻滞、肝肾不足兼邪热内蕴等,临证时应灵活辨证施治,或攻或补,或温或清,或攻补兼施,温清并用,不可拘泥于一型一方。本病呈进行性发展,疗程较长,患者必须树立信心,坚持治疗,适当配合患肢功能锻炼,方能获得较佳疗效。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的临床治疗与思考  如果有人问,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天文学家是谁?答案一定是霍金。他长期坐在轮椅上,骨瘦如柴,且全身只能活动一个食指和眼球。那么他到底得了什么病呢?答案是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如此顶尖的科学家生病了,现代医学居然无能为力,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可怕疾病呢?让我们以中医的眼光来看看,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到底是不是不治之症。  l 是不是不治之症?  按照西医的诊断,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是一种运动神经元疾病,以肌肉无力、肌肉挛缩、肌束颤动以及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会影响咽喉部肌肉,使患者出现言语和吞咽困难;亦可累及呼吸肌,导致呼吸困难而死亡。起病隐袭,进展缓慢,以40岁以后多见。本病病因不明,一般发病数年内死亡,但智力完全正常。目前,现代西医学尚无有效措施阻止本病的进展,也就是说,这是个绝症。  目前国际上非常重视此病的研究,并且把每年的6月21日定为“国际运动神经元病日”,以唤起世人对该类疾病的关注。  但事实上世界上有没有医学能治这个病呢?根据我自己的临床经验,我认为中医可以帮助病人改善症状,逆转病情的恶化,并且促进恢复。如果说目前能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的话,我的答案是中医,只有中医才有可能治愈此病。  有人会说,西医都治不好的病,肯定是非常顽固而且不可能治愈的,所谓的治疗不过是缓解而已。中医怎么可能治得了这种重病。其实大家有所不知,临床上真正创造奇迹的往往是中医。请耐心读下去,看针灸是如何让病人产生效果的。为了使我的经验有可重复性,我尽量忠实地记录了每个病例的完整治疗过程,这样可以方便搬用此法。  l 针灸治疗病例  我曾经于2005年在南宁同时找到三例此病患者,都是疾病后期,症状极为沉重,且都瘫痪在床。当时限于条件,只能到医院以及家庭走访病人,主要用中药治疗,但效果不理想。当时我在伤寒论坛上发表了数篇关于此病的思考,以期能引起更多的年轻中医去研究它。最近几年来我也一直不停地在思考此病,幸运的是,2009年我在奥地利临床上共遇到三例此病,用针灸疗法,却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虽然治疗断断续续,但仍是极大地改善了病情,病人反应很好。本来应该等此病完全治愈后再发文章上来,但考虑到目前还有很多的此类病人在生死线上挣扎,如果有病人因及时看到我的这篇文章而得到帮助,则即使未是十分圆满的文章,亦觉善莫大焉。故不揣简陋,先拟此文以广于天下。  病例一,SEDLACKCHRISTIAN,男,38岁,意大利人。日初诊时告知,两年前未明原因发现两手合谷穴处肌肉萎缩,去医院检查后诊断为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西医认为只能再活半年至一年。病人渐而肩部开始肌肉萎缩,伴有持物无力。左脉略沉软。  脾主四肢,主肌肉。此症必是脾阳不振,导致肌肉失养而萎缩。当先扶阳通阳以治其根本,继而健脾益气以通经络。先取督脉,自尾骶向上到大椎穴,根据酒精消毒后的皮肤反应点,自下而上用一寸半毫针顺序刺入,针刺至骨面即略作提插而出针,不留针。并针风池,天柱,安眠三穴,亦是针入略提插而出针,以开窍醒神,促进脑气血循环。继针灵骨,大白,足三里,清冷渊,消泺。灵骨和大白属手阳明经穴,《内经》有言“治痿独取阳明”,从手足阳明入手当合经旨。三焦为原气之通道,清冷渊,消泺通三焦元气,亦是治本之道。此病人针入而周身发热,且自觉安静下来。5月20日二诊时,精细动作好转,身体略觉暖和,但针后觉累。一般针刺之后,元气被调动起来开始祛邪,病人往往会出现一过性疲乏的感觉,这时仅需要休息即可,不需担心。以后数次治疗,继续取督脉,脐针坎位,腹针引气归元以及气穴,百会,灵骨,大白,天枢,下脘,气海。天枢,下脘和气海此为腹四穴,可以培元固本,补益正气,对于各种体弱虚损病人我经常使用,效果不错。  至七月底,如此治疗十余次,病人自觉症状大减,周身发热,力量增加,身体更加放松,更安静,两侧合谷穴处萎缩的肌肉略微有所恢复。且病人自述周身十分舒服,精力提高不少。其脉左侧已起而不沉。其间曾用过督脉,风池,安眠,天柱,灵骨,大白,下三皇,足三里,曲池,百会,腹四穴,太冲诸穴。且6月16日来诊时说左足踝关节扭伤而疼痛,为针右侧小节,针入而痛立即消失。  今年夏天我们回国而结束治疗,9月22日病人继续来诊,自述两个月未行针刺治疗,但症状平稳,未觉不适,亦未觉加重。继续按上法治疗十一次至今,每周两次。病人左手合谷穴处肌肉萎缩已经有很大程度地恢复,但右手合谷处仍明显萎缩,且伴右手无力。除用上穴外,曾增加上三黄以养肝血。并配合用艾箱灸脐中神阙,以及艾条温灸百会,足三里,曲池两次以温通阳气。此病人从初诊至今已经半年多了,不但没有出现西医所说的生命危险,反而越发地好转了起来,且已经恢复了工作。  病例二,2009年10月接诊一女病人TIPOTSCHANDREA,48岁,奥地利人。病人表现为下肢抽筋四个月余,渐而左足抬起不能,走路不平衡。伴双下肢无力,但双手未见明显萎缩。当地西医高度怀疑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但至今未能完全确诊。曾经西医治疗,没有任何效果,且病情持续加重,病人亦自认为是绝症,已经无可能再恢复。病人来诊时步履艰难而缓慢,抬腿困难,需拄杖而行。且西医做检查时曾经腰部穿刺,导致腰痛数天一直未减。其脉沉略软,舌象正常。  此证当属督阳不振,髓失所养,筋骨不任。先振奋其阳气,亦取督脉,按上法刺之。并针风池,天柱,安眠,以开窍醒神,促进脑气血循环。再针太冲,足三里,灵骨,大白穴,以疏理周身气机,健运中焦,温补阳气。。同时配合灸脐中的神阙穴,用艾箱,并用艾条灸百会,足三里以温通阳气,扶正固本。  三天后二诊时病人自述十分舒服。回家后鼻子略出血,这是阳气温通而上化寒浊的排邪的反应,嘱勿担心。再为针腕骨,大叉,足三里,灵骨,大白,太冲。自述针时两膝下有流水感,极是舒服。且针后有冷的感觉,稍后即热起来,周身温暖而舒畅。有气自头向下,至右侧腹部呈S型流动感,然后气至右侧腹部排出体外。自觉象是磁铁一样把寒气吸了出去,然后有热水感自后头冲向足而出到体外。留针三十分钟后出针,自觉走路马上感觉轻松许多。再诊又为针大叉,灵骨,大白,百会,神庭,太冲,足三里,三阴交。自述每次针后都有有气感上下走动,温热通畅,且每次针后走路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至日,此病人已经治疗14次,基本上是每周两次。目前该病人感觉良好。自述身体右侧略为安静,左侧有气动感,且晚上都会有排气的感觉,十分舒服。且每次针入稍等五六分钟即觉周身温暖舒服,然后即产生排邪的上述类似反应。以前是大腿上部不适,无力,后来这种不适逐渐向膝移动,目前在膝上出现较为略痛以及明显的跳动和排邪反应。这是正气渐足而邪气外出,自上而下退出的反应。现大腿下部仍时有跳动感,但病人自觉舒服。此病例尚在治疗之中。但按目前的反应,经过更多的治疗后,病人当能取得相当不错的效果。  治疗其间主要以下述穴位为主:大叉,下三皇,三叉三,百会,太冲,丘墟透照海,灵骨,大白,足三里。其穴义大家可以自己分析。  病例三,TUTZERREINHARD,男,59岁,意大利人。11月14日初诊,周身肌肉抽搐,僵硬而沉重感数月,西医确诊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三个月。目前病人膝略痛,躺下起来时困难,且平衡差。曾经在意大利找家庭医生做过针灸,但无效。其左脉软,左寸尺沉。  针上三黄,肾关,太冲,百会,神庭,叉三,灵骨,大白。并灸百会,脐中。四天后继针灵骨,大白,叉一,叉三,上三黄,肾关,然谷,太白,公孙。28日三诊时自述略累一二天,然后力量大增。肌肉僵硬大减,十分高兴。继针上穴并灸。今日四诊,下肢抽筋已经近于消失,膝已不通,躺下起来已经十分顺畅,但仍觉乏力。继续按上法治疗。  此例只用针灸治疗四次,效果已经不错。用百会配合神庭穴,可以安神定志,以缓解诸症。中医讲五脏各有神,神和而五脏功能协调。此二穴可以安五脏之神而平衡阴阳,升提阳气,于此类虚损病人用之实有不错效果。然谷,太白,公孙此三穴并排成列,可以温补脾土而升阳举陷,又可引浮火下归肾水之中。  以上病例都没有完成治疗,目前仍然在治疗之中。我所依之理,主要是扶阳安神,兼以调整五脏六腑气血阴阳平衡;所用之法,或针或灸,针则多深刺,以深取阳气,灸则温阳固本;所用之穴,既有正经穴位,亦有其他奇穴,包括董氏奇穴及腹针等穴法。虽然有些杂乱无章,诸法杂施,缺乏主次,或可被明达者诟病,但能取得疗效,亦不计毁誉。  l 病人的希望  以上虽只三例,但居然都取得了效果,疗效百分之百。由此可见,针灸对于此类病症当是可用之法。当然此三例患者尚属初期患病,行动尚属方便,可以自由来诊。而以前我治疗的三例病患都是疾病后期,全部已经失去行动能力。  如果能进一步加大病例数量,并系统地观察研究,相信针灸疗法可以帮助更多的此类病患。我的观点是,患了绝症,千万不可气馁,不要放弃希望。往往现在的人只相信西医,西医说不能治,就认为真的不能治的。事实上,就我数年的临床所见,西医认为不能治的,中医却时时收到奇效。比如肿瘤、重症肌无力、脑干炎症引起全身肌肉萎缩、高年术后感染而生命垂危、心血管病垂危期、肾病综合征以及尿毒症等,用中医的方法都可能挽救病人的生命。还是《黄帝内经》说的好:“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所以说,不管患了何病,永远不要轻易放弃。  用中医治疗这些肌肉萎缩性难治病往往有不错的效果,就我最近几年所治,如肌营养不良性肌肉萎缩,重症肌无力,脑干脑炎性肌肉萎缩等等,几近治愈。而且在国外用针灸多发性硬化亦是屡见奇功,病人脑内的硬化灶极大地缩小,被当地西医认为不可思议。对于此类疾病,中医多称为痿证,且有其独特的辨证体系和治疗思路,临床我喜欢用伤寒六经来辨证治疗,颇觉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  如此大病,针灸居然能轻松地取得疗效,可见针灸治病之神奇。在国外我每天用针灸治疗了大量病例,疗效也都不错,而且经常能见到奇迹。如果说有当前哪种医学能创造奇迹的话,我认为首先是针灸,也只有针灸才真正算得上是世界上最为高明的医学手段,特别是对于症状极为明显的疾病,往往可针入而速效。虽然我比较重视应用中医中药治疗各种杂病,但我自己心里明白,只有真正通晓了针灸才算是掌握了中医的精髓。古人有言“学医不明经络,开口动手便错”,但目前所见的多数中医内科医生极少有重视并精通针灸的了。如此临床,如何能把握经络,又如何能取效,这不得不说是当前中医的倒退。  让我们回到文章的开头,至今霍金患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40多年,他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但我们看看他是如何评价自己的:  “我是一个乐观的、浪漫的,并且顽固不化的人。”  “我还有很多事情想做,人如果什么梦想都没有,就等于死亡。”  “我在各方面都非常幸运,除了患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之外。并且就是这个病对我也不是多么重大的打击。患此症仍能成功,我感到满意。我现在真的比发病之前的那个我远为快乐。我无法说它是一项恩典,但已经够幸运了,它并没有比预计的更坏。”  “有生命就有希望。”  “如果梦想都没有的话,我们就彻底死掉了”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的临床治疗与思考之二  以下所论是2005年以来我对于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的思考,其间几次补充资料,自觉对于此症颇为用心,亦有所得。虽然从理论上讲只是探索,尚未能找到切实的治疗思路与方法,但如果学者能循我所思,进而用功,则或可因此而登堂入室,一旦打开此病的大门,亦未可知。以下所思,只作抛砖引玉之用,以寄望各位从医者奋发图强,努力攻克世界难题。中医的希望不仅仅是能治几个常见病和多发病,也要拿得下疑难大病,如此方可让中医真正扬眉吐气。  此文当时发表在论坛,内容有些杂乱,但基本意思倒也明了清晰,现略为编辑整理于此。自觉读来颇有益于此病的进一步的探索。即使是普通病患亦可努力读一读,虽其文词汇简涩,且言不达意,但或可明白些许中医治疗杂病的道理,然后取得一个对中医的信字,则最是有获。  l 中医治疗痿证的病例分析  痿证,是一个难治病,对于中西医皆如此。但对于西医,基本上是不治之症,应用中医,反而可以取得相当不错的效果。我最近治疗了一个脑干脑炎的痿证病人,经过大量应用生附子,病人基本上康复了。下面想就痿证谈些想法,希望能够启迪一下临床思路。  痿证,中医传统就是独取阳明的说法,认为阳明虚,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这一条讲的是从阳明来治痿。其观点,如果是阳明湿热,就是葛根芩连汤。关于这个方子,建议读一下《经方实验录》姜佐景有非常明白的论述。  再者,从阳虚立论,是郑火神的观点。阳虚不能温煦,则足痿不用。其观点甚为明确。可观其文:  东垣、丹溪道《内经》“肺热叶焦,发为痿痹”,“治痿独取阳明”之旨,专主润燥泻火,但《内经》所论,当是肺热叶焦之由,起于阳明也。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生精生血,化气行水之源也,《内经》谓阳明虚则宗筋弛,明是中宫转输精气机关失职,精气不输于脏,则痿生。以此分处,则治痿独取阳明一语方成定案,即不能专以润燥泻火为准。即有邪火太甚,亦未见即成痿证,果系火邪为殃,数剂清凉,火灭而正气即复,何得一年半载而不愈。法宜大辛大甘以守中复阳,中宫得复,转输如常,则痿证可立瘳矣,如大剂甘草干姜汤、甘草附子汤、参附、芪附、归附、术附,皆可酌选。  临床上我也是应用郑氏的方法治疗脑干脑炎,肌痿缩性侧索硬化、多发性硬化等症,效果还不错。这里提出几个治痿的观点。  痿证,从五脏来看,究竟是哪一脏出了问题?是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出现这些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下痿证的症状,举个例子,以肌痿缩性侧索硬化为例。前两天包括今天,接诊了三例这样的病人。  以第一个病人为例。  男,42岁,大学电脑教师。五年前未有任何诱因出现打篮球时投篮不准,且逐渐加重。不痛。去北京检查,最后确诊为肌痿缩性侧索硬化症。症状进行性加重。  会诊时病人躺卧于医院病房床上,已经三年。不能说话,因出现呼吸肌痿缩医生以气管插管。面色苍白略痿黄,四肢完全不能动,肌力0级,伴见四肢肌肉明显痿缩。四肢肘膝以下冰凉,摸上去如冰块。病人没有明显的畏寒。脉沉细不可及,舌淡胖。神志清醒,思考清晰。二便自知,小便可自己排出,大便无力排出,不干。  第二例病人,女,40多岁,坐于椅上。四年前,逐渐出现声音嘶哑,多方治疗不见好转。最后才确诊为本证。病人伴进行性加重的四肢无力以及肌肉痿缩,且胸大肌亦见明显痿缩。刻诊,上下肢尚略能动,四肢肘膝以下冰凉。病人天天脚放在地磁砖上,亦不觉寒凉。脉沉细。说话困难,音哑。神志清醒,二便自知。  今天上午看的第三例病人,四年前,先是无明显诱因出现音哑,继而下肢痿缩,无力站立。眼睑出现开裂,眼睛瞪开,露出白精。上肢略见肌肉痿缩,运动尚自如。脉右沉细弦,左沉细不弦。  对于这种病例,我同意郑氏的观点,以补阳为法。但这里我的问题不是从症状上分析是否应该补阳。我想就痿证提出思考,但需要结合病人的症状进行讲述。  l 临证思考与理论探讨  1、这样的病人,神志都正常,而且神思并不受影响。更明显的例子是当代最了不起的天体物理大师史蒂芬霍金,他只能用一个手指和眼球的转动来描绘宇宙物理的画卷。他的聪慧并没有因这个疾病受到任何影响。  问题由此而来:五脏中,心主神志,神志正常,也就是说心的功能正常。心主火,也应该说,阳的旺盛的功能应该正常。心火温煦五脏六腑的功能也该正常,但病人出现了四肢末端的明显的冰冷。这又与心火功能正常相矛盾。因此,我在思考,是不是从心到脾(脾主四肢),到肾(肾阳不足)的能量传递通路出现了问题,就是说,该通的门却关上了。由此导致心阳不能温煦脾与肾。  从这个角度出发,治疗肌痿缩性侧索硬化症,是不是就是要寻找这个门,并且把它打开,症状自然就缓解了。新的问题是,如何寻找这个门径?它应该不是心包,因为心包代心主神志,也不是三焦,三焦是水液的通道。病人不出现水肿。这个通路是什么呢?如何打开这个通路呢?我初步地理解,虽然不知道哪儿的通路出了问题,但可以说,可能的治疗穴位应该在背部太阳经或者督脉上。  为什么?太阳主表,上至头顶,下至头底,通行人身上下阳气;督脉主一身的阳,司生命之本。还有一个阳,就是阳维,维系诸阳。这三个阳出了问题,出现了阳的诸多症状:阳不振,阳不通,阳不维,阳不足。因此,从这个角度去思考,也许我们可以从针灸穴位中找到某些启发。  附子肯定可以治疗这样的病,但附子主要是补阳助阳通阳为法。阳气足了,机体会自动地修复不通的门径。但如果能找到打开这个门径的关键,也许配合附子可以取得惊人的效果。  2、哪个方子是肌痿缩性侧索硬化的主方?  当归四逆加四逆汤如何?应该可以。仲景在少阴症里谈到这两个方子。从方子来看,病人是少阴证。但少阴证的主症是什么?脉微细,但欲寐。问题跟着就来了。病人没有出现但欲寐的表现。病人表现的是神志的正常,仅仅是肢体的,包括呼吸的、讲话的功能异常。这个算不算是少阴证呢?  当然应该算是少阴证!太阴以腹泻,痛为主,病人没有;厥阴以,寒热并作,四肢厥逆为主。有点象。但是不是厥阴病呢?厥阴病的主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传统的观点认为,厥阴病是六经传变的最后一经,处于阴尽阳生之际,是正邪交争,进退消长的关键时期。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症情多表现为寒热交错、上热下寒等症,基本上不符合。  讲话功能的异常,这是言之异常。什么主言语?是心。也就是说,心在主言语方面的功能出现了异常。而其主神志的功能却丝毫不受影响。这么大的一个慢性的病,出现这么重的症状,在一个脏上确有如此反常的表现,这是为什么?当然,我们可以说,本脏病变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症状都出现,但见一症即是,诸症不必悉具。这样的理解,能不能完全说明这个问题呢?是不是显得太单薄了些。  我的观点:心主火的功能虽然不受影响,但心主血脉的功能一定异常。这依然表现为心的阳气不足!心神虽然不受影响,但我认为是机体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而作出的勉强之举。也就是说,是王佐断臂,为了保全大局。因此,心收缩其心阳,只在躯干部分,而四肢无关生命,只能放弃了。这个理解有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出现了心阳的不足?什么原因导致心之神要“王佐断臂”?这个问题如果思考清楚了,这个病也就能治了。西医不能,仲景能,我们也能。  3、致病原因分析  病属少阴。但病邪由何路而入少阴?如果是太阳,为什么发病时没有太阳症状?三个病人在发病之前,都没有明显的发热或者恶寒反应。这样理解的话,是邪气直入少阴了。那它是通过什么途径呢?是通过督脉还是太阳?西医把病变部位定位在脊髓,那是督脉的领地了。也就是说,督脉病变了,对于督脉来说,就是阳的问题出现了,根据症状分析,应该是阳的不足。  接着我们再分析。治疗这样的病,要不要开太阳?一般来说,邪之进路即邪之出路。邪气入了督脉,它如果要出去的话,是通过什么路径?麻黄开太阳一途需不需要?前不久我治疗脑干脑炎出现的四肢痿缩,我没有用到麻黄开太阳,主要以助阳为主,效果也非常地明显。但病人在康复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太阴症状:腹泻、腹胀、呕吐等;少阳症状:口苦、头晕、目眩,现在还有这些症状;阳明症状:发热;太阳症状:循太阳经疼痛、恶寒,发热等。也就是说,邪气逐渐从里透表,出现一个接一个层面的症状,这些症状有反复,但毕竟病情正在减轻。联系到侧索硬化症,如果我们治疗得法,是不是也会出现这类似的反应呢?其机理是不是说邪直入了少阴,但要由阴及阳,由里及表,一步一步而出。会不会可以直接从督脉直接出来呢?这样的效果应该快于邪气逐渐出来。  如果是这样,是不是可以用麻黄开表?  关于痿证,近来治疗的比较多,包括在欧洲也用针灸治疗了多发性硬化,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下次我再继续发些自己的思考上来。希望能借助伤寒论坛,我们放开思路,打开中医两千年的沉迷局面。  我认为“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古人讲得非常清楚,我们得努力才行。  作医生的,特别是象我们搞中医的,而且是学习经方的,无谓的放弃努力就相当于杀人!!!因为西医无能为力,病人的唯一希望在我们身上。  l 不可伤精  曾经治疗数例此类病人,以上法开始都曾有些效果。但继续下去,则效果很差,以至于病人往往不能继续治疗。  分析其原因,我认为肾精虚损当是主要原因。肾精为人生命之根,是人体占胜疾病并促进恢复的根本保证。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肾精不足,则病情可能恶化。  记得后来我临床上又治疗一例男性肌痿缩性侧索硬化症病人,效果非常明显,诸症渐减。但西医要求做脑脊液检查,当天在腰部抽取脑脊液后即觉腰酸不适。第二天病情开始恶化,以致于不起。  现在想想,腰穿之法,实在是损精之法。肾精为萎证或能治愈之本,肾精一伤,则百无可治。若扶肾精,必得血肉有情之品方可。  另外,李可老中医特别强调久病在肾的道理,并发明肾四味,肾十味之法。如果中焦气机得运,亦可为扶先天之配合之法。此病如果专守先天之本,持之以恒,或可收功。  l 痿者,脾病而四肢不用  以上从六经以及肾精论痿证。内经亦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论,其认为,痿者,阳明太脾不能升清降浊,阳气不能而于四末也。若从此理出发,则其治在中焦。  再看清代名医黄坤载的观点,亦认为中焦脾不左升,胃不右降,是诸病之源。因此,主张从左升右降来调其枢机。如此则肝木左升而肺金右降,则诸经络血脉可上下通畅而无病。  如按此理,则我想起另一个方子:古今录验续命汤。其方以治下肢痿证极效。如急性脊髓炎,或格林-巴利综合症等,都可取效甚速。其方义则以余国俊先生的老师江尔逊老中医解释的最为到位。现抄录《中医师承实录》中此段妙语来看看。  江老认为,经言“脾病而四肢不用”,不言“脾虚而四肢不用”,“病”字与“虚”字,一字之差,含糊不得。可惜今之医家大多在“虚”字上大做文章,是囿于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江老指出,脾病而四肢不用至少有两种情形:一是脾胃久虚,四肢渐渐不得禀水谷之气;二是脾胃并非虚弱,却是突然升降失调,风痱就是如此。  [学生丙]既然如此,就应调理脾胃,复其升降之权。但方中并无升脾降胃药物,换言之,治法与方药是脱节的。这又当怎样解释?  [老师]你所说的“方中并无升脾降胃药物”,大概是指李东垣升脾降胃的常用药物吧?  [学生丙]是的。  [老师]那是另一条思路。现在继续谈江老的见解。江老认为,治疗风痱,应当依顺脾胃各自的性情。脾喜刚燥,当以阳药助之使升;胃喜柔润,当以阴药助之使降。干姜辛温刚燥,守而能散,大具温升宣通之力;石膏辛寒柔润,质重而具沉降之性。本方以此2味为核心,调理脾胃阴阳,使脾长胃降,还其气化之常,四肢可禀水谷之气矣,此治痱之本也。  由此看来,若能透析脾胃的生理病理特性,以及干姜、石膏寒热并用的机制,则本方的神妙,便不是不可思议的了。  至于方中的参、草、芎、归,乃取八珍汤之半(芎、归组成佛手散,活血力大于补血力)。因风痱虽非脏腑久虚所致,但既已废,便不能禀水谷之气。气不足,血难运,故补气活血,势在必行。方中麻、桂、杏、草,确是麻黄汤。风痱之因于风寒者,麻黄汤可驱之出表;其不因于风寒者,亦可宣畅肺气。“肺主一身之气”,肺气通畅,不仅使经脉运行滑利(肺朝百脉),而且有助于脾胃的升降。况“还魂汤”(麻、杏、草)治疗猝死,古有明训。若拘泥单味药的功效,则很难解释本方的精义。  可以说,从这个角度来思考痿证,能方便地打开一个便门。这个门便是脾之升机与胃的降机的平衡。如果此理成立,则不单单是急性脊髓炎可以治疗,即如慢性的各种痿证也当有这个法门。侧索硬化症表面看上去没有任何生机,那是量变未能转为质变,应该抓住中焦这个病机,坚持治疗下去。则或能见效。  江老似乎比较重视石膏与干姜的配伍方式,对于此二位药对,我另有一个理解。数年前我曾在伤寒论坛谈过这两味药,现引用过来。  “干姜、石膏两味药。这是我常用的一个小组合方。我自己命名为小理中汤。  这个方子来源于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由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二两,杏仁四十枚,共九味组成。  方中以麻黄汤辛散为开太阳之法,配以两组辛药以行气。当归、川芎以行气上下,除血脉之邪;干姜、石膏辛以散,姜温以入太阴,膏寒以入阳明。更以人参为佐,补益气阴,使麻黄汤开表而不伤阴,使两组辛药行而不损气。这个方子诸家解释不宜明白,但临床好用。我一般用来治疗急慢性脊髓炎、小脑之共济失调等症,配合六经层面辨证组方,效果非常明显。  方中我拿出两味药,干姜和石膏。姜辛温,入脾以散以升;入胃以温以润。膏辛寒,入胃以清以降;入脾以解以开。  姜辛温入肺、脾、胃经。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肺胃属阳明,功在降浊;脾属太阴,功在升清。以易而论:天一生水,为寒;地四生金,为寒凉。地二生火,为热;天三生木,为温;天五生土,为温。辛开则为天三之木,以升为本;辛降则为地四生金,以降为本。姜入二、三、五,膏归一与四。天道左旋,自三而二,干姜居之;地道右旋,自四而一,石膏居之。则五行之运,二者得其全气,故可运天地之气而理中焦、和阴阳。天地之生气,以动为本,故二药辛以运之;天地各有阴阳所偏,故二药一温一寒以配之。天地之运化,本于中焦土气,以土为本,故姜左升至天而入土,膏出土而右降于地。二者所运化,全在脾胃土气为根。  小理中汤可调整中焦阴阳寒温之平衡,是治疗各种慢性病、疑难杂症有关乎中焦调理的一对佳药。临症我多配伍他方治疗内外杂症,有不错的效果。其用量,一般等量即可。如若要调其偏寒偏温,则可随证而用量,不用拘于成数。”  如此分析,则似可从录验续命中找到治疗各种痿证的契机。这个关键就是中焦。关于用方,仲景有开太阴的理中法,重在扶中阳,后世有四君法,重在扶中气。更有二陈化中焦之气机运变,补中益气升中焦之清气。似可遵而守之。  上文仅仅是思考。治病与读书,往往不能统一,读书时头头是道,临证则左右挚肘。此医之难也哉。诸同道有以教我。  l 大师的思路  补充一网友提供的病例:刘渡舟教授曾经有一个典型的医案,患者没有经过西医诊断,刘老也没有考虑什么西医病名,但是从症状判断,应当就是肌痿缩性侧索硬化症,患者项肩手臂出现肌肉萎缩,腋窝拘急,不能抬举,抬则疼痛。刘老根据中医辨证为“柔痉”,运用“栝楼桂枝汤”,居然十剂而肌肉恢复正常,医案云“家人讶以为神”!值得大家深思!  l 从虚论治  2008年我在上贴后面再作补充:数年临证,苦于思考,再看旧贴,颇觉亲切。还是再谈一下关于痿证的治疗思路。上文我是从六经来辨证的,分析出是少阴证,但苦于治疗无功。  最近再思考,也许,就是虚损病。这个虚损不是常规的一脏一腑的虚损,是诸脏皆虚,诸腑皆损。因此,救一两处没有用处,要救就得五脏六腑全部用功夫。  我觉得如果想治好此病,当从慎斋派医理来思考。除了周慎斋的书外,还有一本他的徒弟的《慎柔五书》,其中对于虚损病有非常详细地论述,对于痿证,也许是没有办法中的唯一的办法了。  单纯扶阳不行,滋阴更不行,那就应该从元气入手。如能细细地体会脉的变化,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只是最近没能见到此类病人,但提供一个思路,供大家参考。  在此我也建议,如果哪位中医临床者于此病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一定要及时放到网上来。大家可以就此病一起研究,也让此类病患抓到救命的稻草。如此必是苍生大德。  中药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一例  蔡某,男,56岁,1999 年 5月12日初诊。  自1998年起,患者由左上肢无力渐发展至全身肌肉进行性萎缩,在当地医院确诊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经利鲁唑治疗1疗程后,病情加重,转送我院病区诊治。入院诊见:全身肌肉萎缩,四肢无力,肌束震颤,吞咽困难,只可进食少量流质饮食,饮水反呛,痰多难咯,张口困难,舌缩不能伸,眼眵多,口臭,烦热不渴,排便困难靠泻药或灌肠,舌淡嫩、苔少,中根腻,脉右手反关,左脉轻取浮弦,沉按弱而无力。体检:,被动体位,心肺未见异常。四肢肌力1级,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巴氏征阳性,双踝阵挛。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心肌缺血。肌电图:神经元损害。  1。治疗经过:本病属中医痿证范畴,证属脾肾阳虚夹痰夹瘀。予补中益气汤加减,静滴黄芪注射液 ,每天 !次,配合悬灸百会、足三里、三阴交,并取黄芪注射液,交替穴注脾俞、肾俞、大肠俞、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等穴位。  内服方:黄芪 ,党参、桑寄生、白术、五爪龙、鸡血藤,地龙、半夏、巴戟天、当归头,赤芍 ,川芎、水蛭、全蝎、僵蚕,柴 胡、升麻,陈皮。每天 ! 剂,水煎服。  外洗方:海桐皮、生川乌,吴茱萸 ,细辛 ,艾叶、当归尾,续断、羌活、独活、  防风各 ,荆芥、红花各 &=,生葱 ' 条,米酒、米醋。每天 1剂,外洗并用药液浸左上肢  灌肠 方:五爪龙 ,枳实 ,玄明粉 。保留灌肠,每天 1 次。  服药 2剂,眼眵除,饮水反呛止,口臭、痰多症亦减,进食量增,可进 2 碗流食。继续上法治疗,黄芪渐递增至180mg,温阳药如巴戟天、杜仲、桑寄生、续断、菟丝子、肉苁蓉等交替使用,白术及水蛭、全蝎、蜈蚣、土鳖虫、僵蚕等虫类化痰祛瘀药交替使用。同年 7 月,患者四肢肌力增加,张口自如。曾于 6 月 23日、7月 16日2次外感,出现鼻流清涕,咳嗽,痰多。辨证为体虚外感,以桂枝汤合止嗽散加五爪龙治愈后续以上  法治疗,症状明显改善,肌张力由亢进渐减弱,至11月可在他人的搀扶下站立 。  11月:另拟灌肠方:桃仁、石菖蒲、川芎、牡丹皮,当归尾、川红花,地龙,川牛膝、赤芍,大黄后下,朴硝,冬瓜子。2方交替使用。  2000年 1月:停用灌肠方。此后大便畅通,1天排便 1 次。复查心电图正常。  2000年 3月 11日:患者又出现吞咽困难,晨起痰涎多等症。正值春夏之际,雨多湿重,根据病情变化,选加化湿行气之品。处方:黄芪,五爪龙 ,党参、白术,巴戟天 ,续断、僵蚕、茯苓、全蝎、当归,炙甘草 ,柴胡、升麻,陈皮 。每天 !剂,水煎服。悬灸百会,每天1次。药后患者痰涎减少,吞咽困难改善,食量增加。至5月患者可自行抬腿,肌力增至3级。此后,维持原治疗方案,选加蜂房、益智仁等温阳之品交替使用。  2000 年 9月:再次外感,予以桂枝汤合止嗽散加减而愈。  2000年 11 月:考虑秋燥伤阴,在补益脾肾基础上加生地黄、枸杞子,余药同前。此后病情稳定,每餐进流食 2 碗。  2001年4月:外感咳嗽痰多,痰黄,质粘稠,午后为甚。辨证为体虚外感风寒,肺有痰热,拟方如下:紫苏叶、甘草、川贝母,枇杷叶、龙利叶,紫菀、百部、橘络、胆南星、木蝴蝶,五爪龙。服 12剂,诸症消失。续以治本,用温补脾肾之方,虑其外感伤阴,故加生地黄、熟地黄、枸杞子、石斛。2001年 5月至12月:病情稳定,每餐进食 2碗流食。中药基本方:黄芪 ,山药 ,五爪龙,党参 ,白术 ,法半夏、当归,巴戟天、续断,柴胡、全蝎,升麻,橘络 。加减药物有僵蚕、全蝎、何首乌、水蛭、枸  杞子等。患者现仍生存,时间已达 5 年以上。  2。经验总结: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属运动神经元疾病,预后极差,国外权威学者认为平均存活时间仅 2年.,国内学者统计平均为 2年,认为其病因机理不明,无合理治疗药物。迄今国际上公认能 够延长患者生命的药物为利鲁唑。该药研究者认为:“虽然利鲁唑可延长生命,但却无法控制变质性神经疾病,不能修复神经系统,甚至病人没有好转的感觉。  我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运用中医虚损理论学说、脾胃学说、痰瘀相关学说指导临床。本例病人工作环境差,长期接触农药化学之品,起病后拖延日久,致脾肾虚损,痰瘀内生,元阳大虚且有虚阳外越之势,故见气短懒言,四肢萎缩,纳呆,大便秘结,舌淡嫩、苔薄滑等脾肾虚症状,临床见症有大虚似实之处,见口臭、眼眵多,齿缝流血,为真阳失司,运转力弱,兼有积滞内停,脉轻取弦大有力,  沉取微为元阳大虚,虚阳外越之势。治疗该病临床用药特点,初期脾虚便秘,后期便秘改善。初期便秘用温阳药肉苁蓉,并且多种温阳药交替使用,如桑寄生、菟丝子、杜仲、续断等,此类温阳药温而不燥;化瘀用虫类药,取其入络,如土鳖虫、水蛭、全蝎、僵蚕、蜈蚣等交替使用。并结合四季气候选药,如广东春夏多雨季节,化痰祛湿之品选用苍术、法半夏、陈皮、橘络、胆南星、白芥子,秋冬干燥少雨之季,上述化痰湿之品酌减,加用山药,以补脾之阴,取阴中求阳之意。还重视外用药及艾灸、穴注、按摩等多种方法,配合辨证治疗。如用外洗方熏洗化痰通络;便秘配合灌肠方;穴注、悬灸取阳明经穴、督脉穴等,以提升阳气;用捏脊疗法,行补手法按摩等。  在治疗过程中,还处理标证。患者在 2年住院期间,曾先后 3次外感,均出现发热恶风,鼻塞流涕、咳嗽痰多等症状。前 2次辨证为表虚外感风寒兼肺气郁滞,予桂枝汤合止嗽散加五爪龙治愈。第3次外感,症状以午后为甚,涕稠,痰黄,辨证为表虚外感有化热之势。故以桂枝汤合止嗽散加五爪龙,并加龙利叶、胆南星而治愈,均未用抗生素、激素。除上述辨证用药治疗外,强调情志、饮食因素,鼓励患者,激发战胜疾病的信心,医者尽量多与患者沟通。饮食以温补而富有营养之品为主,如  牛奶、牛肉、黑五类食品’黑芝麻、黑米、黑豆、花生粥(、炖鸡汤、猪骨髓汤、麦片粥等,未用抗生素、未用激素、未用利鲁唑等西药治疗,患者能够生存至今,确属奇迹。  邓铁涛教授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经验介绍  摘要:邓铁涛教授认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基本病机是脾肾亏虚为本,肝风内动、痿阻血瘀为标。治疗以健脾益肾为主,熄风化痿、祛瘀通络为辅,并注重培补阳气,化湿通阳,调督脉,善用虫类药熄风解痉,以藤类药通络舒筋,后期则从瘖痱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277.7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9 -02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侵犯上下两级运动神经元的慢性变性疾病。临床特征为隐袭起病,慢性进行性发展。。主要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肌束颤动和锥体束病理征阳性,一般无认知、智能和感觉障碍,属难治病症。邓铁涛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介绍如下。  1脾肾亏虚为本,风动、痿阻、血瘀为标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医医籍中虽无此病名,但根据本病首发症状与中医学痿证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当属痿证范畴。《素问·痿论》指出“治痿者独取阳明”,强调阳明脾胃在痿证中有特殊意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痿叙论》曰:“痿壁证属内脏气不足之所为也。”《临证指南医案·痿》谓:“痿证之旨,不外乎肝肾肺胃四经之病”,指出四脏气血津精不足是导致痿证的直接因素。由此可见,痿证是内脏亏虚,气血津精不足所致,这是痿证的共同病机。邓铁涛教授根据本病首发症状是渐进性手足痿弱无力,病前无明显外感温热之邪灼肺耗津的过程特点,结合中医学脾主四肢、肌肉,先天禀赋不足等理论,认为ALS基本病机是脾肾亏虚为本,风动、痰阻、血瘀为标。《素问·太阴阳明论》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说明脾不健运是痿证发生的根本。然而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肾中元阳的推动,故有“脾阳根于肾阳”之说。肾气旺,助脾健运,脾胃纳化有权,四肢肌肉不断得到气血精津的充养,则健壮有力。若肾气亏虚,无力助脾健运,脾胃纳化失职,气血精津化生乏源,则其一,脾不主四肢肌肉,四肢肌肉失养而痿弱无力;其二,先天肾气得不到后天脾胃气血精津的充养,肾精血亏虚,精虚不能灌溉诸末,血虚不能荣养筋骨肌肉,出现四肢肌肉痿弱无力。所以说脾肾亏虚是ALS的基本病机。  脾肾亏虚,纳化失职,精血化生乏源,肾精不能化生肝血,加之病程日久患者多有情志抑郁,化火伤阴耗血,致水不涵木,肝失所养,肝阳亢逆而致虚风内动。患者可出现肌束颤动,肢体关节僵硬,肌肉痉挛,键反射亢进和锥体束病理征阳性等,这又是AIS特有的与一般的痿证不同之处。,且这些症状和体征越明显,表明病情进展越快。此时虚风内动之征是标,其根本原因在于脾肾亏虚。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内停反为痰浊,肝风夹痰走窜经脉,痹阻经脉窍道,则可出现舌睿不能言、吞咽不利、喉间痰鸣等。脾虚日久,气血化生乏源,胸中宗气日渐亏虚,无力“走息道以司呼吸”和“贯心脉以行气血”,从而呼吸和行血功能减退,瘀血内停,痹阻经脉,可见气短、少气和舌质紫暗等,终至呼吸肌麻痹而亡。可见,脾肾亏虚是ALS的基本病机,贯穿病程始终,风动、痰阻、血瘀是病变不同阶段所派生的标象。  2辨证论治  2. 1健脾益肾为主,熄风、化痰、祛瘀随症配用ALS基本病机是脾肾亏虚,治以健脾益肾为主。方以四君子汤合右归丸化裁。处方:黄芪30一120g,五爪龙30一100g,白术12g,茯苓、杜仲、川牛膝、白芍各15g,熟地黄20g,山药、鸡血藤、菟丝子各30g,胆南星、山茱萸各I0g,全蝎(研末,分2次冲服)6g。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加减:伴纳差、腹胀、便塘等脾气虚明显者,去熟地黄加砂仁(后下)6g,鸡内金12g,炒白扁豆15g;伴肢冷、尿清、腰酸痛、舌淡嫩、脉沉细无力等肾阳虚症状者,加用鹿角霜(先煎)30g,巴戟天、狗脊、肉苁蓉各15g;伴肌束颤动、肢体关节僵硬等肝风症状者,加生龙骨(先煎)、生牡砺(先煎)各30g,制龟板(先煎)15 -30g,蜈蚣(研末分2次冲服)1一2条;伴吞咽不利、呛水、舌睿、言语不利等风痰上扰、痹阻经脉窍道者,加法半夏、僵蚕、石菖蒲各log,远志6一12g;伴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脉络迂曲紫暗、四肢固定疼痛性痉挛等瘀血痹阻经脉者,加赤芍15g,水蛭、桃仁各10g 。  2.2注重培补机体阳气《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是说机体阳气充沛,内化精微,充养神气,则人就表现精神而灵敏,外能帅气血以温养肢体筋脉,则肢体活动灵活而有力,其强调阳气在人体的重要作用。邓教授认为,ALS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阳气不足。阳气虚内则不能化精微养神,出现神疲、精神萎靡不振,外则不能帅气血以温肌肤、柔筋脉,出现肌萎无力、僵硬、肌束颤动,四肢不温。治疗时可选用2一3味如杜仲、巴戟天、肉苁蓉、菟丝子、吴茱萸、狗脊等品,此类药物温而不燥,无伤阴耗液之弊,以培补机体阳气。应避免选用附子、肉桂、干姜等温燥之品。  2.3化湿通阳以疏通经络《素问·痿论篇》日:‘.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伤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湿为阴邪,性黏滞,易伤阳碍气,久则阻滞阳气运行,经脉不畅,肢体失养,发为痿证。因湿阻阳虚,故患者多见舌淡胖,脉濡细。此时湿邪内阻,气机不畅,经络痹阻是主要病机,邓教授常在上方基础上加用芳香化浊、渗湿醒脾之品,如霍香、薏苡仁、白豆蔻等以祛湿运脾通阳,使湿去脾运,气机通畅,经脉气血流畅,四肢肌肉得以濡养。待标证湿祛后再从本图治之。  2.4重视督脉的作用奇经八脉具有加强经络间的联系并对正经气血有蓄积与渗灌的调节作用,督脉贯脊属肾人脑,为阳经之海。督脉既受正经经气的涵养,又促使脏腑气血灌注正经,调节正经经气,营养四肢筋脉。四肢为诸阳之本,与总督阳经之督脉密切相关,若督脉功能失调,脏腑气血不能顺利通过正经营养四肢,出现肌萎无力、手足拘挛、僵硬等。AIS的基本病变在脊髓侧索、延脑桥脑,正是督脉经循行分布的部位,其临床表现也与督脉经病变相似。邓教授治疗ALS病人时注重触摸病人的脊柱,常可发现该类病人有脊柱骨的歪斜变形,因此,邓教授认为ALS与督脉经病变密切相关。临证常配伍鹿角霜、紫河车、狗脊、淫羊藿等温通督脉经气。此外,配合捏脊疗法,每天2一3次,每次15一20分钟。艾灸疗法也以取督脉经穴为主,以培补和调节督脉经气,恢复其对正经筋经的调节荣养功能,增强肌肉筋经的荣养,有利于控制和缓解病情,甚至向愈。  2. 5善用藤类药物ALS病变在中枢,临床表现却以四肢为主,且病程较长,中医有久病入络和久病多瘀之说。瘀血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肢体失于濡养,可致肢体日渐萎弱无力。临证除选用虫类活血化瘀通络之药物外,邓教授还常配伍大剂量藤类药物以增强活血祛风、通络止痛之功,尤其是患者伴见痛性挛缩时更是如此,取“以枝达肢”、“以藤通络”之意,他观察到藤类药物对肢体疼痛、僵硬、挛缩、肌萎等有良效,常用药物有鸡血藤、夜交藤、忍冬藤、络石藤、海风藤、桑枝、桂枝等,随症配用。  2.6后期从瘖痱证论治后期出现手足痿废不用,舌肌萎缩,舌睿不能言,短气,脉沉细无力等,此时属中医瘖痱证范畴,是由于病久下元虚衰,虚阳夹痰浊上扰,堵塞窍道所致。临证时宜温补下元,摄纳浮阳,化痰开窍,宣通心气为法。方选地黄饮子为主,去附子,用肉桂1g,研末分2--3次冲服,引火归元;配黄柏5 -8g,以泻相火;重用黄芪、五爪龙、太子参等健脾益气,使脾健运。  病案举例  林某,男,54岁,2002年10月初诊。患者两年前无明显诱因相继出现双下肢乏力,肌肉跳动,无肌肉萎缩,尚可行走,乏力进行性加重。10个月前开始出现双上肢乏力,肌肉跳动,右上肢不能进行持碗、持筷、系纽扣等精细活动。相继在广州各大医院治疗,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均于病情稳定后出院。出院后坚持中药治疗。6个月前尚能右手持笔写字,但4个月前肢体乏力再次加重,右手不能持笔。诊见:二便尚调,睡眠差,舌淡红、苔白,脉细。察体:神清,言语尚清晰,舌肌萎缩,可见肌束颤动,伸舌不能,咽反射迟钝,右侧胸锁乳突肌肌力下降,颅神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双侧大鱼际肌及冈上肌萎缩,双上肢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肌张力高,左上肢肌力2级,右上肢肌力1级,双下肢肌力1级,深浅感觉无异常。腱反射亢进,双侧罗索里莫征(),双侧髌阵挛、踝阵挛(),双下肢病理征未引出。肌电图示:右下神经及右正中神经运动传导波幅偏低,其余所查神经传导未见异常改变。所查肌肉见神经电位,轻收缩明显延长,波幅高,重收缩募集少,峰值可;双股四头肌、右第一骨间肌、右胸锁乳突肌示神经源性损害,右正中神经运动传导周围性损害,以轴突损害为主。  请邓老会诊,认为本病属中医痿证范畴,证属脾肾阳虚夹瘀。予补中益气汤加减口服,静滴黄芪注射液,加服强肌健力口服液,配合艾灸百会、足三里、三阴交。内服方:黄芪120g,党参、五爪龙、桑寄生、鸡血藤各30 g,白术20 g,巴戟天、当归头各12 g,赤芍15 g,川芎、水蛭、全蝎、僵蚕各10g,柴胡、升麻各9 g,陈皮6 g,水煎服。每天2剂,每次久煎至1h。经治疗后患者有肌肉跳动感,纳食尚可,二便调,守上方加地龙、土鳖虫各10 g,以活血通络。  2002年11月复诊:患者出现外感咳嗽,咽痛,恶风。邓老辨证为体虚外感风寒,拟方:豨莶草12 g,北杏、桔梗各10g,紫苏叶、薄荷叶、防风、甘草各6 g,大枣6枚,五爪龙30 g,一次服2剂,诸症消失后,续以初诊方治本。  2002年12月复诊:患者出现吞咽困难、痰黏难咯等症,邓老根据病情变化,选加化痰行气之品。处方:黄芪150 g,五爪龙60 g,党参、白术各30 g, 巴戟天15 g,续断、僵蚕、茯苓、全蝎、当归头各12 g,紫菀、百部、桔梗、炙甘草各10 g,柴胡、升麻各9g,陈皮6g。每天1剂,水煎服。悬灸百会,每天2次。药后患者痰涎减少,吞咽困难改善,食量增加。至12月底患者可自行抬腿,肌力增至2级。此后,维持原治疗方案,选用巴戟天、杜仲、菟丝子、肉苁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运动神经元病10 自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