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县域经济发达研究有什么重要性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doc】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对策,研究,经济,DOC,经济的,发展的,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doc】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11.2.4以主导产业推动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
周维现&张司飞
日08:27&&&来源:
E-mail推荐:
  郡县治,则天下安。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县域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新形势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对于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迫切需要加快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加快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关键在于培育主导产业、强化产业支撑。
  培育主导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县(市)是我国行政区划和社会治理中的基本单元,功能比较完整,作用承上启下。县域经济既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又有独立的功能系统;既有城市经济特征,又有农村经济特色。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以来,在中央支持和各地努力下,我国县域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和内地大城市周边涌现出大量经济强县(市)。然而,在广阔的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山区及老区,还有很多县(市)经济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改变这些县(市)的欠发达状况,根本途径和当务之急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升整体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进而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产业是经济的基础支撑,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影响。欠发达县(市)经济之所以欠发达,与缺乏产业支撑或产业结构不合理密切相关。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欠发达县(市)经济和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其主要表现是:第一产业占较大比重,有的县(市)甚至仍以传统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由于受自然和市场双重因素影响,生产波动性大;工业基础薄弱,简单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大众产品多、名牌产品少,规模企业较少、高科技企业更少,难以形成市场占有率高和科技含量高的优势产品;第三产业主要是传统服务业,受农业和工业发展水平的限制,与现代农业和工业配套的现代服务业还很弱小。因此,推动欠发达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一个重要着力点。
  调整和优化欠发达县域产业结构,关键在于立足县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培育能够带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导产业。欠发达地区生产要素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实力不强,财政比较困难。在这种背景下,尤其需要合理选择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比如,如果能抓住有利时机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或者将有限的资金、资源集中用于发展特色产业,就可能吸引外部优质生产要素进入并促其发展壮大成为主导产业,进而产生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
(责编:万鹏、朱书缘)
热点导航[新闻热词]
&&&推荐新闻
& |&& && &|& && &&& &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
1.2.3.4.5.6.7.8.9.10.
&&?频道精选
? ? ? ? ? ?
基础|||会议|||文献|||事件|||专题|||图集|||视频|||当前位置:
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与领导决策
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与领导决策方  波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县域为基础的国度。春秋时期,县制已具雏形,秦统一后,在全国确立了“郡县制”的行政管理体制,县制从此以后逐步巩固和完善。当今的中国,县级政府具体管理着全国的农民,在一定意义上讲,农村经济就是县域经济,县域经济也就是农村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县域经济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从县域管辖的人口总量上讲,县域经济是中国最重要的“民生经济”,从县域资源的占有量和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上讲,县域经济是名符其实的“国本经济”,从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上讲,县域经济是当前中国的“稳定经济”。壮大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因此,研究县域经济,尤其是研究欠发达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思路和途径,是我们学习经济管理学的重要任务和主要目的,对于一个担任县级领导职务的学员来讲,更是如此。基于以上认识,我运用这几年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本职工作实际,撰写这篇论文,力求在思与行两方面都有所裨益。  一、欠发达县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及制约因素  县域经济属于行政性区域经济概念,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层次,是国民经济的区域基础和基本支柱。据第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分析,2003年,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有2861个(香港、澳门、台湾除外),参加第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县域单位有2102个,县域内人口总数9.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88%,县域生产总值6.45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55.15%。县域人均GDP6770元,相当于全国人均GDP9057元的74.75%。若按小康水平人均GDP800美元计算,约合人民币6500元,到2003年底,全国县域人均GDP与小康水平相当,但县域经济总体水平落后,人均GDP在小康水平以下的县市占全国县市总数的64%,大部分人均GDP在3500元左右,应当说,这些县(市)经济都属于欠发达县域经济。  (一)主要特征  欠发达县域在区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多数县域自然资源丰富,但深度开发利用不足;大多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经济以内向型为主,外向发展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1、农业占GDP的比重偏大,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农业生产效率不高。  ⑴农民收入增长主渠道不宽,且受制于自然、政策和市场。欠发达县域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是农业种植业,首要的保障条件是“天”,由于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农业生态环境较差,“望天收”的情况比较普遍,风调雨顺收成就好,农民收入自然增长,反之,则可能是收不回成本。其次,政策因素,主要是粮食价格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也至关重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采取粮食提价政策,使粮食价格翻了一番,对农民收入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2004年以来,国家进一步放开粮食价格,同时,实行减免农业税和粮食直补政策,使农民收入增长达到了1987年以来的又一个高峰。其三,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也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农产品结构性过剩,导致全国农民收入总体水平连年下降,年,农民收入增幅分别为4.6%、4.3%、3.8%、2.1%。近两年农民收入虽然保持较快增长,但是,由于农产品价格增长引发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也部分地减少了农民收入,降低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  ⑵农产品供求的数量矛盾已基本缓解,但品种和质量的矛盾更加突出。欠发达县域农业普遍存在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化水平低的问题,农产品的品牌意识不强,规模化经营严重不足,绝大部分仍是以家庭为主的、高度分散的小农民经济,加之,科技水平低,市场信息不畅,农产品主要是质次价廉的品种,高质量、高价格的优质农产品规模不大,产量不高,导致农业效益比不高,农民收入增长不快,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2、中小工商业发展不足,县域财源结构不合理,县乡财政困难  ①欠发达县域大多处于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县域财税结构失衡,县级财力十分薄弱。据统计,全国约有55%的县依靠国家的财政补贴。在中西部的绝大部分县,县级税收中工商税比重偏低,农业税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等非税收入占重要地位,农业税减免后,县乡两级就主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由于税源不足,县乡财政难为“无米之炊”,不仅无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连维持县乡政府正常运转都捉襟见肘。  ②特色经济规模不大,发展缓慢。县域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特色经济。考察发达地区的经验,关键在于形成自己的特色,壮大支柱产业。欠发达县域农业基础比较好,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形成资源禀赋的优势,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潜在的资源优势并没有形成现实的经济优势,特色资源的发掘、生产、加工、营销等方面都还不够。由于特色经济发展缓慢,使本地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或处于闲置状态,或以低附加值的原材料销售,或处于低效率利用中。  ③工业布局分散,缺乏企业的集群效应。欠发达县域工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分布散,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缺乏竞争力。尤其缺少上规模、上层次的大企业。近几年,全国县级工业开发区星罗棋布,各地在招商引资上各出奇招,但总体上看,大多数县级工业园区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  ④第三产业层次低,发展速度不快。欠发达县域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基本处于第三位,其层次水平也较低,主要集中在小商品、餐饮、服装等传统服务业领域。新兴服务业,特别是商贸业、金融业、物流业、旅游业等虽然有所发展,但进展缓慢,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县域经济活力的发挥。  3、城镇建设规模小,城镇化水平低,城镇的极化效应难以发挥。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推进小城镇发展战略以来,县域城镇化进程得到了快速推进,2002年,全国城镇化水平达到34%(赵晓《“三大周期”劲推中国经济增长》2003年)。在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一大批中小县城和乡镇,发展成为崭新的现代化中小城市,而且其辐射带动能力越来越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县域城镇建设也有长足发展,一些县城立足自身优势,努力扩大规模,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建设已经成为欠发达县域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但是,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结果,由于欠发达县域工业化水平普遍不高,且分布较散,严重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改革开放初期,为发展乡镇企业,县域农村大搞“村村办厂,户户冒烟”,鼓励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虽然形成一时的繁荣,但也造成了严重的后患,由于这种做法人为地割裂工业化和城镇化,导致工业化没能有效地促进城镇化。城镇规模过小,导致城镇的极化效应难以发挥,同时,带来一些不良影响:比如供水、供电、供气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趋于高昂,不利于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城镇企业的经营活动;市场容量狭小,企业分工协作程度和专业化程度较低,居民消费在总量上也达不到足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规模。  4、对外开放不够,以内向型经济为主,难以融入全国经济大循环。  欠发达县域由于经济基础较差,加之政策的滞后效应,在招商引资上一般都缺乏吸引力,吸引外资十分困难。经济运行上以内循环为主,进出口贸易极少,经济发展的外向度很低。  (二)制约因素  1、体制制约  体制的障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普遍的,但对欠发达县域表现得更为严重。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县政府的“四大职能”存在缺位和弱化现象,从经济调节上看,县级没有汇率、税率等经济杠杆;从市场监管上看,具备监管职能的部门及有权的部门上收,问题及包袱甩给地方政府,县级政府责任大权力小;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看,新的财税体制,造成县乡留成少,财政困难,靠争取转移支付维持正常运转,无力解决公共事业投入。同时,县级政府在统筹经济发展上处于十分被动地位。上级政策往往不分区域、不分贫富状况搞一刀切,搞平衡发展。这对欠发达县域来讲尤其不公平。比如,搞园区开发,发达地区确实出现大范围圈地、开发过热的现象,但欠发达地区很多是刚刚起步,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虽说是“有保有压”,但事实上已给欠发达县域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和障碍。目前,一些省、市政府提出了“放权让利”,但能够下放的权利不外乎是项目的直接申报权、出入境管理权、户籍管理权、车辆管理权等,最多也就是产生局部性的影响。即使是下放全部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象某些省市那样,由于人事管理权没有下放,客观上造成县级受省、市两级直接管理、不上不下的尴尬局面,反而更难协调。  2、资金制约  近年来,由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撤并、权力上收导致县域金融服务越来越薄弱,将县乡政府推到一个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一方面要对县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负责,但对信贷资金不足却又无能为力,另一方面,县级政府虽然对县域内金融问题没有发言权、决策权,却又要为一方金融安全与稳定承担“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事实上成为吸储机构,县域资金外流严重。仅以河南省固始县为例,2003年,全县金融系统存款余额473374万元,增长18.7%,贷款仅有324973万元,增幅仅为7.5%,有15亿元被抽走。2003年,固始邮政储蓄余额为38824万元,较上年净增6172万元,这些资金有1/3以上被其上级主管部门抽走使用。同时,由于现行信贷管理体制的制约,对农村贷款要求过高,小额信用贷款面窄、额度小、期限短,农信社小额信用额度一般在3000元以下,这对于承包5亩地以上经济作物的种植户就不够。超过3000元的信用贷款,按规定都要有抵押物,不得采用信用方式,大多数农民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只有住房,但由于是建在集体土地上,没有国有土地的“三证”,金融机构不予认可。扶贫贷款也同样存在这些问题。  3、基础设施制约  欠发达县域大多处于内陆,生产条件比较差。从农业基础设施讲,欠发达县域多数地方,农业生产抗灾能力较差,农业灌溉排涝设施不完善,很难抵御较大的旱涝灾害。河南省固始县坚持多年大兴水利,连续13年夺得全省“红旗渠精神杯”,农业生产条件有很大改善,即使如此,全县旱涝保收田面积只有110万亩,高产田面积68万亩,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65%、40%。从交通条件上看,多数欠发达县仅有一、两条公路同外界联系,没有进入立体化的现代交通网络,有的山区县甚至连公路都还没有通到乡镇驻地,交通设施的落后,使欠发达县域经济无法和现代市场经济有效接轨。从电力设施上看,欠发达县域电力供应普遍不足,尤其是近两年,由于全国电力供应紧张,县域农村通常成为拉闸限电的对象。从通信设施上看,欠发达县域电话、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很低,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不畅,实现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还有很大的距离。  4、技术和人才制约  欠发达县域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受教育程度很低。据统计,全国县域单位6岁以上人口中平均受教育年限比大城市低一年,医疗、教育、科技支出不足大中城市的1/5,欠发达县域就更低。现阶段,专业技术人才向大中城市集聚的趋势还要延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从欠发达县域走出去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很少回家乡工作。固始县近几年每年平均向全国各地本科院校输送新生2100多人,每年回家乡工作的本科毕业生近几年虽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平均每年也只有80多人,全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5万人,每万人仅有专业技术人员92人,与2001年全国相比,每万人少149人。  二、欠发达县域领导决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加快发展是欠发达县域的根本任务和当务之急,作为欠发达县域的政府领导,在决策中必须遵循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博采众长,广泛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密切结合自身实际,走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路子,从而推动县域经济走上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  (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1、科学发展观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更是欠发达县域的主题。所谓发展观是指关于发展问题的基本观点和主张。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是指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关于发展问题的正确认识和科学主张,是在放眼世界、立足中国、把握机遇、正视挑战的时代背景下,关于中国、未来与发展的科学的认识和指导。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将这个科学的发展观确立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首先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区别于其他一切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所在。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科学发展的基本内涵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其中包括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还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以及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完善等);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是指社会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如经济、政治和文化,我国东、中、西部)之间以及社会系统与自然、人等其他系统之间在发展的速度、比例、顺序等方面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欠发达地区才能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发展。  2、可持续发展观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功能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运用的发展理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科学发观已经涵盖了可持续发展观,在这里之所以单独提出,是因为可持续发展对于欠发达地区尤为重要,正确运用可持续发展观,可以避免走弯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县域是我国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的集中区域,也是我国国土资源的维持基点。县域经济发展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县域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欠发达县域由于工业化水平较低,所以生态环境没有或较少受到破坏,这正是欠发达县域的优势所在。但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也会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将会变得十分严峻。因此,欠发达县域在选择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技术政策,乃至社会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必须考虑资源约束和环境承载能力。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加大投入,标本兼治,突出重点,有步骤地进行环境治理和建设;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资源开发与节约,依法严格保护环境与生态;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可持续发展。要大力发展县域循环经济,坚持清洁生产,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的文明县域社会。  3、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思想路线和优良传统。加快发展,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千差万别,经济基础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产业发展现状不同,县域资源不同,发展的模式和措施也会不同,绝不能盲目照搬别人的成功经验,即使是经济条件完全相同的县域,也可能由于政治因素、干部条件、群众观念等其他因素的不同,同样的措施产生不同的结果。要正确把握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稳定的程度,绝不能超越现实,急于求成,那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拔苗助长。要敢于改革,善于创新,绝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根本的一点在于解放思想不够,改革开放不够,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找准差距,扬长补短,奋起直追。  (二)可借鉴的发达国家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理论  1、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是舒尔茨针对20世纪6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对待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上的主流观点,即只有通过工业化才能实现经济起飞,而农业是停滞的愚昧的,农业不能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充其量只能是为发展工业提供劳动力、市场和资金等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农业并非不能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关键在于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欧洲各国和日本、墨西哥等国正是通过农业发展而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发展。  舒尔茨认为改造传统农业的出路就在于寻找一些新的生产要素作为廉价的经济增长源泉。他提出,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引进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这些要素可以使农业收入流的价格下降,从而使农业最终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促进整个经济增长的关键是技术的变化,技术的变化就是生产要素的增加,所以,改造传统农业的根本途径是应当对农业进行技术引进,包括技术本身、农业制度;发展中国家应当向农民投资--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以改善农村的人力资本结构。  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理论,对中国县域经济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事实上,忽视传统农业改造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第一,迫使经济增长停滞,经济结构的转换困难重重,城市受到过多人口的压力,既要安排劳动力,又要增加城市建设费用,就会拖经济发展的后腿。城市拥有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之后,经济结构转换无法顺利进行,发展高新技术缺乏必要的动力;第二,致使社会结构中存在很多矛盾,收入差距拉大,城市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贫困人口;第三,造成城乡互相埋怨,城乡关系、工农关系无法协调。  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一些国家实行了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单一的工业经济增长,忽视了对传统农业的技术引进和组织改造,没有处理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节奏和速率,于是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1980年墨西哥过度发展工业和城市,城镇化达到了72%,高于发达国家如瑞士、意大利、芬兰、奥地利等,与美国相当。但是,伴随着高度城镇化而来的是:(1)农业的衰败。20世纪80年代末期,农业出现了负增长,19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竟然养不活8460万人口,粮食从自给有余到大量进口;(2)大量进口发达国家先进设备,造成对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生产设备和原材料上的严重依赖;(3)城市失业问题严重,导致了严重的城市贫困化。这可以说是改造传统农业理论的反面例证。  2、借用技术理论  借用技术论是日本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提出的。速水佑次郎主要用比较制度的方法和他对东亚,尤其是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和知识,从人口增长、资源耗竭、资本积累和技术变化等方面,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社会与文化传统,由资源禀赋和技术变迁引起的制度演进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发展机制潜在于表面落后之中,一旦这种机制被开发出来,发展中国家就有可能实现赶超目标。经济增长不仅仅取决于资本积累率,还取决于资本在各种投资机会中的配置,特别是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之间的配置。一个国家和地区开始工业化的时间越晚,所积累的可以供它借用的技术就越多,它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速度就会比先行国家更快。如果发展中国家能够沿着由发达国家积累的科学和工程知识扩展的创新可能性边界,采用适合它们资源禀赋的新技术,就能在成本节约方面获得巨大的收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发展上的差距正是其加快增长的潜力。开发这种潜力的关键是在市场结构、产业组织、营运管理和研究、教育、培训等领域进行制度创新,使其适应自身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以避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发生灾难性的冲突。借用技术理论对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是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大量要素,包括资金、人才、技术等在县域内严重缺乏,本地的原有要素也“孔雀东南飞”。县域经济要获得持续发展必须大量引进外来经济要素,这些要素除了资金以外,主要是要大量引进技术,实现经济发展的飞跃。  3、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是法国经济学家费朗索瓦?佩鲁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增长极理论的基础是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增长极既可以是部门的,也可以是区域的。关于区域经济发展,他认为,发达地区--城市或增长极--产生两种效应,一是发达地区(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的阻碍作用或不利影响,称为极化效应,另一种则是发达地区(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或有利影响,称为扩散效应。极化效应是指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的过程。这种集中过程既造成周围地区因人力、物力、财力的减少,而降低发展速度的极化效应,同时也包括发达地区经济实力增强到一定程度以后带来的劳动力、资金、技术、设备、信息等经济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从发达地区(增长极)向外扩散,而又流回落后地区,从而带动不发达地区发展的扩散效应。增长极理论作为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分支,已被广泛地运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中国三大经济增长极: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三大地区中部分经济强县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了增长极理论的重要性。  (三)国内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1、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是以混合型经济为主体,以规模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为支撑,以鲜明特色和优势产业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苏南模式”的形成有其必然性。从大的政治经济背景看,“苏南模式”形成时期,我国还是计划经济一统天下,“左”的束缚严重,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争论还未得到解决,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发展的体制和社会阻碍很多,而以地方政府出面办集体企业比较容易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可和支持。从经济角度看,“苏南模式”是植根于“单一农业”及“单一集体”基础之上的,民间基本上没有资本积累,以乡、村两级在农业方面的积累作为发展乡村工业的起步资本是顺理成章的。从文化传统看,苏南农村经济历来比较发达,早在封建社会末期就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农民有着爱土地、爱家庭、爱办实业的传统,丰富多样的家庭手工业和传统小工业成了苏南农村就地办工业的“根”。从经济地理位置看,苏南地区地处东南沿海的“金三角”地区,靠近上海等大城市,易于接受大中城市的经济、技术辐射。  但是,从实践情况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今天,“苏南模式”的一些弊端日益显露,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产权不明,政企不分,谁对集体资产真正负责的问题没有解决。二是投资主体过于单一,集体的负债率普遍较高,甚至有个别地方是全乡(镇)性的资不抵债,同时民间资本积累又相对不足,无论是所有制结构调整还是经济结构调整,要迈出大步伐都存在着较大的难度。三是由于长期以来地方政府无所不包,因而使相当一部分农民养成了一种依赖心态,自主自立意识、竞争风险意识不强,缺乏一种资本投入的冲动。四是狭隘的“社区拥有”观念严重束缚着各级政府,阻碍着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社会流动。  (2)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一样,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并被理论界所推广,它是通过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而带动县(市)域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模式。“温州模式”代表了中国农民在条件落后、交通闭塞、缺乏城市带动和辐射的地区,通过自发地发展商品经济,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路子。“温州模式”的形成是由三种因素直接促成的:一是温州地区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过剩劳动力必须要另外寻找出路;二是政府的行政性干预较少;三是温州地区历史上的“重商”传统。  “温州模式”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一开始就建立了明晰的、排他性的产权制度,它以家庭性企业为主体,以外向型经营为特征,重视品牌经营,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区域产业集群。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温州家庭式私营经济形成了明确的社会分工和协作,使每个中小企业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成本潜力的挖掘,形成强大的企业品牌群,进而结成强大的行业或产业品牌优势,最终汇集成区域品牌优势。大量的企业聚集加之合理的分工协作以及品牌、技术专长等无形资产的共享,产生了诸多协同优势。目前,“温州模式”发展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后;二是产权主体过于单一,股份过于集中,给企业的资产兼并、联合及股权转让带来诸多麻烦。  3、农安模式  “农安模式”是通过狠抓农业产业化经营从而带动县(市)域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模式,以吉林省的农安县为代表,江西省的遂川县、江苏省的射阳县等也属于此种类型。这种模式的形成条件包括:一是农业资源较为丰富,农业发展条件较为优越;二是除了农业资源外没有别的资源优势;三是一般远离大中城市,接受城市辐射较少;四是县级主要领导没有受到“无工不富”的思想束缚。这种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主要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因而附加值偏低,影响了资金积累;二是产业科技开发投入偏少,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够健全,农产品更新换代步伐过慢。创新的方向是:加快培育、引进新品种,继续向专、高、特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深度,迅速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由于县域经济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职责,农业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基本保障,县域经济发展必须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农安的经济条件与大多数欠发达县域相似,因此,“农安模式”是需要重视并值得欠发达县域学习借鉴的模式。  4、巩义模式  “巩义模式”是通过抓好县属工业而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工业强县”模式。巩义把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的先导和中轴,县内外优势资源都锁定和聚集在这个中轴配置。项目建设集中于煤炭电力、金属冶炼、水泥建材、化工化纤、机械制造、耐火材料和电线电缆等七大行业,形成工业企业6700多家,已建成企业集团25家,上市企业2家,纳税超千万的企业10家。工业的发展使巩义的综合实力居河南省县域经济的首位。  5、义乌模式  “义乌模式”是通过兴办专业市场带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的模式。该模式的形成条件主要有四个:一是区位条件好,基础设施完善,可保证商品充分流通;二是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能够支撑大流通所需要的特色产品;三是有聚集优势;四是历史上当地有经商传统。  三、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中领导决策的思与行  欠发达县域如何加快发展?或者说,如何通过科学决策推进县域经济走上跨越发展之路,不同的县域肯定会有不同的答案。这几年,我把本人供职的河南省固始县当作一块实验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固始概况  固始县位于河南省东南边陲、豫皖两省交界处,南依大别山、北临淮河,县域总面积29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70万亩,辖33个乡镇,156万人,是河南第一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县。  固始历史悠久,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夏、商时期为蓼国故地。东汉初年,光武帝封大司空李通为固始侯,意取“通与帝首事,欲其坚固初始欤”,固始由此得名。固始人才辈出,楚相孙叔敖、“开漳圣王”陈元光、唐末闽王王审知、民族英雄郑成功、著名植物学家吴其?、爱国华侨陈嘉庚祖根地都在固始。特别是陈元光、王审知两次率将士一万多名及其眷属南下闽越,开漳定闽,历经数代,其后裔遍布闽、台、东南亚,现今福建、广东、台湾、港澳和海外侨胞中的陈、林、黄、郑等58姓民谱谍上,都记载“先祖自光州固始入闽”,固始因此被誉为“中原侨乡”。  固始地理位置偏僻,地势起伏很大,南北落差1000米,全省最低处就在固始的三河尖。因地处沿边,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过去十年九灾,非旱即淹。洪水季节,承接着上游三省七县3.8万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泄洪任务,很容易形成内涝;旱季,由于处在安徽梅山灌区的渠尾,境内无大型水库,所以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1951年固始被确定为苏区县,解放后,更是因灾因贫出名。55年来,共发生大的旱灾13次,洪涝灾害14次。  固始地上缺资源,地下无矿藏,加上自然条件的制约,工业经济始终比较薄弱,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固始是一个典型的老、大、边、穷县,经济发展缓慢。  (二)固始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做法  改革开放以来,固始历届县委、县政府励精图治,艰苦奋斗,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合固始县情的快速发展之路,尤其是近几年,固始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大胆创新,开创了一条贫困大县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2004年,固始县内生产总值达到72.18亿元,比“九五”初增长170.1%,是改革开放初的2.7倍,年均增长1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24.89亿元,比“九五”初增长350%,是改革开放初期的230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97亿元,是“九五”初的3.6倍,年均增长17.4%;农民人均纯收入2460元,是“九五”初的2倍,年均增长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88元,是“九五”初的2.3倍,年均增长10.8%;居民储蓄余额48.21亿元,是“九五”初的4.64倍。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排序由“九五”初的73位上升到44位,在第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序中居B级全国第325位。2004年,被河南省确定为5个规划建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享有与省辖市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总结固始的发展主要做法:  1、创新发展理念,壮大县域经济增长极  按照增长极理论,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可以是一个城市,也可以是一个产业。它的核心就在于不平衡发展,固始作为欠发达地区,要加快发展,既要走个性化发展道路,在部分行业率先发展,保持领先优势;又要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取长补短,统筹发展。近几年固始狠抓城镇化、劳务经济和教育卫生产业化,形成了三大增长极,既加快了县域经济增长,又形成了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统筹发展、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一,抓住一个龙头,率先发展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五个统筹发展,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最具辐射力、带动力、牵引力的还是统筹城乡发展。只要抓住城镇化这个龙头,就等于牵住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固始县按照建设鄂豫皖三省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定位,使人口向城市集中,项目向城镇集结,产业向城镇集群,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重点向城镇倾斜,使城镇成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几年来,县城面积由6.15平方公里增加到2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加到27万人,农村中心集镇镇区面积59.5平方公里,集镇常住人口总数25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33.1%,中等城市框架已经拉开,被国家建设部命名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秀县城”,获得“河南省人居环境范例奖”和省级卫生城市称号。2002年以来,固始在县域农村大力实施以“五改一建三入户”(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改庭院,建沼气池,电线、电话、有线电视入户)为主要内容的文明村庄建设,并连续三年列为全县十件实事之一,全县已建成文明村庄示范点60个,沼气示范户近万户,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了循环经济和节约生产,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第二,培植一个支柱,率先发展劳务经济,统筹县域内外经济协调发展。固始人均耕地仅为1.3亩,农村劳动力隐性失业严重。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农民外出务工,到九十年代形成规模。近几年,固始大力实施“走出去,引回来”战略,积极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通过到发达地区创业,挣票子,换脑子,学技术,同时,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吸引外出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创业,并以外出务工人员为桥梁,为固始招商引资、扩大开放牵线搭桥。目前,固始常年外出务工人员50多万,集中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京津唐地区,全年劳务收入总额达到35亿元,因为统计上的政策因素,这一部分收入只有极小部分计入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全县生产总值,如果全部计入,固始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将翻一番。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已达2.1万人,累计投入30多亿元。由返乡人员创办的百万元以上企业已达331个,增加就业岗位10万人。2004年,固始县委、县政府对20名回乡创业有功人员进行了表彰,授予他们首届“创业奖”、“奉献奖”,并刻碑纪念。这20人中,大部分资产在亿元以上。劳务经济已经成为支撑固始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既为固始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提供了资金、技术、人才的支持,又为固始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加快了固始融入全国经济大循环的进程。  第三,打造一个中心,率先发展教育卫生事业,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固始周边近200公里没有大城市,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相对发达,吸纳了周边县区的群众到固始就医、就学,固始立足这一优势,着力把固始打造成区域性的教育文化卫生中心。为此,固始借鉴高校后勤改革的经验, 推行中小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4年吸纳社会资金2.9亿元, 解决了2万多名在校学生的吃住问题。 全县共创办民办学校222所,在校学生近3万人 。医疗卫生事业采取买断、租赁、参股控股等形式,4年吸纳社会资金2.5亿。县人民医院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有限责任医院,并控股部分乡镇卫生院,每年新增收入都在千万元以上,形成了集保健康复、特色专科为 一 体的区域性医疗集团 。广播电视打破行业的行政分割,将 广播 电视台 与广电局行政职能剥离,实行政事、政企分开, 组建广播电视有限责任公司,率先在河南省完成县级信息产业化开发基础工程,形成了覆盖全县33个乡镇的广电信息网络。  2、创新特色经济发展思路,壮大县域经济支撑力  长期以来,由于体制的关系,行政区划几乎等同于经济区划,县域经济在运行上有着明显的“诸侯经济”特征,各县域大搞“小而全”、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低效或无效投资,客观上,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本质上是特色经济,必须走“一县一色”的特色经济发展路子。欠发达县域尤其要发展“个性”,只有如此,才能赢得自己的发展空间。  固始县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县,基本没有污染工业,这就是固始的最大特色。因此,固始县这几年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确立了把固始建成绿色食品供应基地的目标,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全力培育和壮大了一批支撑县域经济的生态产业和龙头企业。“双低”油菜种植面积稳定在80万亩,是全国最大的“双低”油菜生产基地;优质水稻140万亩,“顺心莲”大米在豫南首家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003年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柳编之乡”,现有柳编专业生产厂家48家,产品品种5万多个,年产能力2000万件(套),年出口创汇近3000万美元,位居河南省农业企业创汇之首,产品畅销86个国家和地区。固始鸡是中国“土鸡之王”,固始鸡和固始鸡“笨蛋”双双荣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和原产地认证,由地方名牌变为国家名牌。固始的九华山、?天雪绿、十八盘、青峰云雾等茶叶获得了国家有机食品认证,“嫩头青”、“王脑”萝卜被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绿色食品商标。“绿色固始”已经成为固始名片。  3、创新机制,激活县域经济发展动力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破除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各种体制和机制障碍,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这方面,固始探索出了一系列成功经验。  一是确立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主体的理念,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非公有制经济通过收购、兼并、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企改革,把广电、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产业化开发作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领域,让非公有制经济的创业激情在固始充分燃烧。把民营工业城、援生、工业城、柳编工业城建设成为发达国家和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基地和融资平台,带动了资本集聚、人才集聚和信息集聚。2004年,全县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达到46%,非公经济的主体地位逐步呈现。  二是加快国企改革步伐,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通过股份制改造、产权出让、资产重组和依法破产等多种形式,实现了产权多,元化、经营民营化、管理现代化的目标。通过改制,经营困难的化肥厂、黑石山水泥厂、七O七厂等企业实现了资产整体租赁和国有股出让,吸引北京、广东、浙江等境外资本近亿元。七0七厂改制后成立的华通民爆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全省一流的民爆企业。开开援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资产重组,总资产突破2亿元成为全国500家通过GIMP认证的制药企业之一并跨入全省医药行业前列。  三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固始改变了县级政府在资本市场发展上无所作为的状况,充分挖掘全县50多亿元居民储蓄的巨大潜力,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行业协会及民间经济组织建立担保机构,探索融资办法,激活了社会资金。近几年,通过项目融资,为国道312改线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筹资20多亿元,极大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4、创新发展环境,全方位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  市场经济的竞争,实际上是环境的竞争。固始近几年,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生产力,抓开放就是抓发展的意识,实施了环境创新战略,靠良好环境弥补了区位、资源等方面的不足,提升了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构筑了全方位、高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  一是大力强化投资硬环境,构筑固始对外开放平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先后实施了312国道县城段改线、史河大桥以及信叶高速公路、宁西铁路等重点工程建设,打通了固始出省、出县大通道。实施了城乡电网改造,陈族湾大港口圩区治理、西气东输、光纤传输等重点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全县交通、电力、通讯、水利等基础条件。其中,水利建设连续13次夺得省红旗渠精神杯,全县通车里程达1360公里,程控电话总量突破14.5万户,移动电话超过8万户,均位居全省前列。在城市建设上,按照“巩固、完善、充实、提高”的要求,重点围绕医、食、住、行、购、教、乐、安八个方面配套设施,完善功能,5年来,共投入资金1亿多元,绿化城区面积150多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达8. 3平方米,兴建了秀水公园、陈元光广场、迎宾园等群众休闲娱乐场所,优化了县城环境,提高了城市品位,增强了固始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说服力。  二是全力优化软环境,营造政策“洼地”。固始制定了一系列内容具体、操作性强的投资优惠政策,标明政策的含金量,提高外商投资的回报率。全面推行了“三条龙”服务制度(企业和外来投资项目办理注册申报手续一条龙、企业每月接待检查收费一条龙和土建工程项目审批一条龙),并从严落实纠风治乱、优化环境部门和领导责任制,对干扰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上追一级责任,下延一级处理,提高了服务水平。超前推行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率先在全市建立了政务公开、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在33个乡镇建立了便民服务大厅,并实行首问责任公开承诺制、委托代理制和一站式管理、一条龙审批、一口径收费、放审批权限,全程式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事项,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办事程序,真正从源头上堵住了“三乱”行为,被中纪委、省纪委确定为政务公开工作联系点和示范县。  三是大打侨乡牌,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固始注重整理挖掘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厚实的文化积淀,广泛宣传固始作为“中原侨乡”和客家人祖根地的人文优势,提高了固始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近年来,港澳台和东南亚各地的陈氏、王氏、施氏、何氏、方氏、尹氏、潘氏等宗亲纷纷到固始寻根祭祖,考察投资。  (三)固始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体会  1、必须正确处理统与放的关系,解决体制问题  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包揽天下,权力统得过死,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这种现象虽有改观,但还不彻底,不完善。固始县这几年,在统与放的关系上,处理比较得体,该统的统,该放的放,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尤其在关系县域经济发展的人、财、权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打通了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关节”和“脉络”。一是打破“吃大锅饭”的用人体制,加快机构改革,着力解决“人”的问题。大胆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试行“三分之一工作法”,鼓励自主创业,引入竞争机制,极大地激活了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同时,积极招才引智,实施“人才强县”战略,2004年,引进本科毕业生150多人,充实到全县行政、科技、教育等领域。二是打破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旧观念,拓宽融资渠道,着力解决“钱”的问题。为解决资金制约,固始大胆借鉴国际BOT、TOT、BOO投资方式,彻底打破行业垄断经营,放宽市场准入机制,全面推行建设权、管理权、经营权、使用权“四权”拍卖,近年来,共吸纳社会资金10多亿元,投入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三是打破政府投资、政府包办的思想误区,加快社会事业改革,着力解决“权”的问题。社会事业既有社会公益性,又有一定的市场竞争性,对于社会事业,政府要做到统揽不包揽,改变政府对社会事业统得过多、包得过死的体制,该加强的加强,该放权的放权,对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电等社会事业实行产业化开发,实现社会事业管理权、经营权的有效剥离。通过放权于市场,放权于社会,充分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作用,2001年以来,全县吸纳社会资金8亿多元,用于社会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公办、民办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  2、必须正确处理多与少的关系,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固始人口多、耕地少,农民多、市民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农村一度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民“一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八个月蹲闲。”不解决这个问题,“三农”问题就无法破解,农民富不起来,农村经济也发展不起来,县域经济就上不去。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固始县按照走非农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输出一批;大力发展城镇化,转移一批;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安置一批。靠一化带三化,三化促一化,实现了从民工潮到创业潮的转变,实现了从穷人到富人的转变,许多打工仔成了大老板,纷纷回乡投资创业,进一步促进了固始经济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固始是一座打工者建起来的城市,农村经济在劳务经济的带动下,也有快速发展,全县70%的农户住上了“小洋楼”,农话用户达10万户。  3、必须正确处理大与小的关系,解决工作职责落实问题  大,各级干部议大事,谋大事,干大事,就是全力以赴抓经济,抓发展,不在细枝末节上做文章,不在非原则问题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不争论,只发展。比如,在“三农”工作上,县委、县政府改变传统的催种催收的工作方法,只做服务和引导工作,农民愿种什么就种什么。这种“无为而治”反面带来了农业生产大发展,全县农业结构调整按照“让优的多起来,多的优起来”的思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不仅前几年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而且特色产业规模逐步壮大,农民收入稳步提高。  小,就是把工作重点放在解决投资商发展中所遇到的每个细小问题上。如水、电、路、证照办理等,为企业创造最佳的生长环境。县委县政府将两办督查室、优化环境办公室、行政审批中心合并组建县委、政府督查局,凡是投资商需要办的证照,由督查局一条龙办理,实现“两个零接触”,即:投资商不与群众接触,不与部门接触。把固始打造成全省“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的地方。所以投资商一进入固始,就想在固始投资。2004年签约244个项目。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正大集团、跨国公司--美国最大的天潮茶叶公司、世界何氏宗亲会、浙江王子集团都选择在固始投资,中国第四届十大青年农民万正和把公司办到了美国,现回乡创办柳编工业城,由返乡人员创办的水暖器材城、医疗器械城也竣工投产。  4、必须正确处理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解决民生问题  县域经济发展必须适度把握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稳定的程度,在稳定的前提下保持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几年,通过固始的实践,我体会最深的是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巩固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两级经费紧张,固始县政府坚持多予少取,把上级转移支付的资金全部划到乡镇,把教师、干部和村里主职的工资上划到县里统一发放,减轻了乡镇压力,从源头上杜绝了农民负担反弹,保证了基层政权稳定。  二是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密切关注弱势群体。固始县从上世纪末开始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近几年逐步建立了覆盖全县的养老、医疗、失业、再就业、低保等七条保障线。在农村从2003年开始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全县有123万农民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截止2004年底,争取中央财政1591万元,省财政369万元,市财政369万元,县本级配套490万元。全县受益农民88.15万人,共兑付基金3420.88万元。其中有168人获最高8000至1万元的医疗补偿,有效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目前,全县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符合条件的“双女户”、“五保户”已全部由政府缴纳了养老保险金,城镇规划区内耕地被征用的农民也全部由政府购买了养老保险。县政府正在全力推进计划生育户小康工程建设,通过“奖、优、减、免、救、助”等各种措施,支持农村计划生育户率先致富。  三是要建立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固始警力在全省最少(只有万分之二点九),县政府充分依靠群众,动员全社会力量,上下一致,共同努力,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县四家领导手机号一律向社会公示,群众随时要随时通;群众来访,领导随时接访,把各类矛盾解决在基层。全县粮企职工、工商管办脱钩人员、企业军转干部均为全省最多,但都解决的很好,都很稳定。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县,去年还被评为全省综治工作先进县。  四是要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固始农业生态恶劣,群众生活困苦。为改变这种状况,县政府坚持不懈大修水利,先后修筑大堤590公里,主要防洪河道抗洪能力达到了10年一遇。抓住国家治淮机遇,实施移民迁安,将在淮河沿岸圩区内的群众迁到生产生活条件好的地方,高标准兴建移民新村,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支持。同时,在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关系群众生活的基础设施上,县里每年投入都非常大。农村的公益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县的社会环境也因而呈现大好局面。  (四)固始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下步工作思路  固始作为一个人口大县,经济基础较弱,经济发展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如资金短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基础设施仍嫌落后等,很难满足固始快速发展的需要,而且工业支撑县城经济的局面还没有真正形成,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比较落后,属欠发达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人均指标在全省仍处于中下游水平,人们的思想观念解放程度不够,固始的潜在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作为欠发达地区,固始更重要的还是准确定位,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强力发展,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努力打造特色固始、魅力固始、实力固始、活力固始、和谐固始,擦亮河南面向华东的窗口。  打造特色固始就是要打响全国生态示范区和固始劳务品牌,把固始建成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和劳务输出基地。  打造魅力固始就是继续推进城镇化建设。全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争创“国家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城市”和“全省文化先进县”,增强固始的魅力和吸引力。  打造实力固始就是继续做大做强工业。加大项目工作力度,积蓄实力,增强发展后劲。  打造活力固始就是建好“四个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文化、休闲、生态、旅游中心,教育卫生中心,融资中心。  打造和谐固始就是以人为本,解决好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护群众的切身利益,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与领导决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重大命题,以上只是结合工作实际,学习了一些资深专家教授的著作,汇集了与之相关的一些理论、观点,简单地梳理了本人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对这一命题,只是管窥蠡测,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参考书目:  ① 樊纲:《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② 闫思虎:《县域经济论纲》  ③ 《公共行政概论》(全国干部学习读本)  ④ 王乐夫:《领导学通论》&
+- 中央政府部门网站 -+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发展改革委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劳动保障部
国土资源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卫生计生委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安全监管总局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知识产权局
发展研究中心
社保基金会
自然科学基金会
国防科工局
测绘地信局
煤矿安监局
南水北调办
+- 各省市政府网站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 省内地市政府网站 -+
中国.郑州门户网站
开封市人民政府
洛阳市政府门户网
平顶山市人民政府
安阳市人民政府公众信..
焦作市人民政府网站
鹤壁市公众信息网
新乡市人民政府
濮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漯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
南阳市政府门户网站
商丘市人民政府
中国茶都.信阳
周口市人民政府
驻马店之窗
+- 县市级政府网站 -+
+全国百强县市
中国.昆山市
中国.顺德区
中国.张家港
中国.南海区
中国.常熟市
中国.绍兴县
中国.鄞州区
中国.义乌市
中国.荣成市
中国.慈溪市
中国.余杭区
中国.龙口市
中国.晋江市
中国.余姚市
中国.文登市
中国.宜兴市
中国.三水区
中国.石狮市
中国.海宁市
中国.诸暨市
中国.东胜区
中国.胶州市
中国.嘉善县
中国.平湖市
中国.桐乡市
中国.富阳市
中国.海盐县
中国.玉环县
中国.温岭市
中国.增城市
中国.高明区
中国.迁安市
中国.即墨市
中国.德清县
中国.乐清市
中国.寿光市
中国.瑞安市
中国.蓬莱市
中国.扬中市
中国.上虞市
中国.永康市
中国.丹阳市
中国.兖州市
中国.章丘市
中国.新会区
中国.邹城市
中国.巩义市
中国.招远市
中国.乳山市
中国.崇明县
中国.长兴县
中国.海城市
中国.奉化市
中国.惠阳区
中国.金坛市
中国.丰南区
中国.库尔勒市
中国.象山县
中国.莱西市
中国.诸城市
中国.溧阳市
中国.莱州市
中国.新泰市
中国.福清市
中国.靖江市
中国.任丘市
中国.河津市
中国.六合区
中国.桓台县
中国.遵化市
中国.平度市
中国.斗门区
中国.新昌县
中国.温江区
中国.海门市
中国.武安市
中国.桐庐县
中国.广饶县
中国.邹平县
中国.东阳市
中国.肥城市
中国.三河市
中国.通州市
中国.宁海县
中国.惠安县
中国.密云县
中国.临安市
中国.延吉市
中国.长沙县
中国.迁西县
中国.嵊州市
中国.大石桥市
中国.高淳县
中国.双流县
中国.新郑市
+省直管县市
邓州市人民政府
中国.永城网
+- 省直管县(市)-+
+- 县区单位 -+
番城办事处
固始县商务局
固始县工商联
固始县采购中心
固始县教体局
固始县团县委
版权所有:固始县人民政府 |
主办单位:固始县人民政府  备案:豫ICP备号  地址:河南省固始县陈元光大道
联系电话:    建议使用分辨率 16位以上颜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县域经济研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