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跑步的平均速度度为什么等于中间时刻速度,而不是中间位移速度

轻松一扫,精彩不停
扫描下载APP
正在学习:
感谢你的评价,我们会继续努力!
恭喜,你已学完本节课程!
感谢你的评价,我们会继续努力!
写点什么吧,你的感受对其他同学有很大帮助噢
字数限250字以内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
终结者之高中物理3-1(基础原理+经典习题+全程答疑>1对1)
为什么学习物理
购买后可以学习整个课程
&课程信息&
课程价格:268.00元
购买人数:39人
学生满意度:0%
直播倒计时:09小时52分15秒
上课时间:
线下课倒计时:09小时52分15秒
扫码下载APP
2.7.1 【中间时刻速度与中间位置速度公式】中间时刻速度公式
请选择购买章节
终结者来了:
授课老师:
学习建议:
学习时长:
第1章运动的描述 (答疑QQ或微信:)
1.1.1 【质点】什么是运动?
可试听整节
1.1.2 质点的概念
可试听整节
1.1.3 (随堂练习5题)
可试听整节
1.2.1 【时刻与位置】 定量表示时刻
1.2.2 定量表示位置
1.3.1 【时间与位移】 时间与时刻
1.3.2 时间即时刻变化量
1.3.4 位置变化量
1.3.5 位移即位置变化量
1.3.6 路程
1.3.3 变化量
1.3.7 矢量、标量
1.3.8 直线运动中用正负号表示矢量方向
1.3.9 物理中用到的希腊字母读音及英文字母读音
1.3.10 (随堂练习3题)
1.3.11 (随堂练习6题)
1.4.1 【速度】平均速度的定义
1.4.2 平均速率是什么?
1.4.3 瞬时速度的概念、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1.4.4 状态量与过程量
1.4.5 (随堂练习4题)
1.4.6 (随堂练习4题)
1.5.1 【加速度】速度变化量
1.5.2 变化多与变化快不同
1.5.3 加速度的定义
1.5.4 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1.5.5 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
1.5.6 (随堂练习4题)
1.5.7 (随堂练习5题)
1.6.1 【运动图象】直线的斜率
1.6.2 位置—时间图象(x-t 图)
1.6.3 x-t 图的斜率表示速度
1.6.4 速度-时间图象(v-t 图)(斜率表示加速度)
1.6.5 (随堂练习4题)
1.6.6 (随堂练习3题)
1.7.1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周期与频率
1.7.2 什么是打点计时器?
1.7.3 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
1.7.4 光电门测速度
【第1章经典习题集易】易第1题 求雷电生成处的距离?
第1章易第2题 一质点在x轴上运动
第1章易第3题 求位移和路程?
第1章易第4题 骑自行车的人沿直线行驶
第1章易第5题 当加速度减小时,速度怎么变?
【第1章经典习题集中】中第1题 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第1章中第2题 已知前一段时间和后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第1章中第3题 已知前一段位移和后一段位移的平均速度
第1章中第4题 三个物体同时同地出发运动
第1章中第5题 两物体的x-t图象如图所示
第1章中第6题 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x-t图象如图所示
第1章中第7题 同一条直线上运动的A和B两个质点的x-t图象
第1章中第8题 物体做往返运动吗?
第2章匀变速直线运动
2.1.1 【认识匀变速直线运动】从v-t 图中认识匀变速直线运动
可试听整节
2.1.2 了解变加速直线运动
可试听整节
2.2.1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时间公式】匀变速直线运动v-t公式
2.2.2 例题1
2.2.3 例题2
2.2.4 例题3:运动的截止性问题
2.2.5 (随堂练习4题)
2.2.6 (随堂练习3题)
2.3.1 【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时间公式】 v-t 图象的面积表示位移
2.2.7 (随堂练习3题)
负位移与负面积
2.3.3 匀变速直线运动x-t公式
2.3.4 例题1
2.3.5 例题2:再次遇见运动的截止性问题
2.3.6 例题3
2.3.7 例题4
2.3.8 (随堂练习3题)
2.4.1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位移公式】匀变速直线运动v-x公式
2.4.2 例题
2.5.1 【三大基本公式综合应用】运动学问题解题三件事
2.5.2 例题1
2.5.3 例题2
2.5.4 例题3
2.5.5 例题4
2.5.6 例题5
2.6.1 【平均速度公式】匀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公式
2.7.1 【中间时刻速度与中间位置速度公式】中间时刻速度公式
2.7.2 中间位置速度公式
2.7.3 大小比较
2.7.4 例题
2.8.1 【差值推论公式】相邻位移差值推论公式
2.8.2 求加速度、不相邻位移差值公式
2.8.3 例题
2.9.1 【比值推论公式】相同时间间隔比值推论公式
2.9.2 相同时间间隔比值推论公式续
2.9.3 相同位移间隔比值推论公式
2.9.4 相同位移间隔比值推论公式续
2.9.5 比值推论公式总结
2.9.6 例题1
2.9.7 例题2(前半路程与后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之比)
2.10.1 【公式总结】运动学公式“3、3、4”总结
2.11.1 【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逐差法求加速度介绍
2.12.1 【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亚里士多德对落体运动的论断
2.12.2 从落体运动到自由落体运动
2.12.3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12.4 所有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
2.12.5 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
2.13.1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自由落体加速度
2.13.2 自由落体运动基本公式
2.13.3 例题1:全链通过所用的时间
2.13.4 例题2:两小球间细绳长度为多少?
2.14.1 【竖直上抛运动】什么是竖直上抛运动?
2.14.2 分段法处理竖直上抛运动
2.14.3 整段法处理竖直上抛运动
第3章常见三种力及力的合成与分解
3.1.1 【力的概念】什么是力?
可试听整节
3.1.2 牛顿第三定律
3.1.3 二力平衡原理
3.1.4 力的图示与受力示意图
3.2.1 【重力】什么是重力?
3.2.2 重心
3.3.1 【弹力】什么是弹力?
3.3.2 常见几种弹力
3.3.3 常见几种弹力(续)
3.3.4 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大小
3.3.5 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劲度系数
3.5.1 【滑动摩擦力】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3.5.2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方法
3.5.3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计算公式
3.5.4 水平传送带上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3.6.1 【静摩擦力】什么是静摩擦力?
3.6.2 静摩擦力的方向判断方法
3.6.3 静摩擦力的大小分析
3.7.1 【矢量】回顾目前学过的矢量
3.7.2 矢量相加的三角形定则
3.7.3 矢量相加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7.4 矢量相减的三角形定则
3.8.1 【力的合成】什么是力的合成?
3.8.2 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8.3 力的合成也遵循三角形定则
3.8.4 两分力夹角越大,合力越小
3.8.5 当两个等大分力的夹角为120度时
3.8.6 勾股定理计算两个垂直分力的合力
3.8.7 介绍余弦定理
3.8.8 余弦定理计算任意夹角两分力的合力
3.8.9 多个力合成的基本方法
3.8.10 多边形定则求多个力的合力
3.8.11 能构成封闭三角形的三个分力合力为0
3.9.1 【力的分解】什么是力的分解?
3.9.2 正交分解
3.9.3 把重力沿斜面和垂直斜面正交分解
3.9.4 “找平行”、“找垂直” 确定角度
3.9.5 “先分解再合成”求合力
第4章牛顿运动定律
4.1.1 【牛顿第一定律】亚里士多德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论断
可试听整节
4.1.2 伽利略斜面实验
4.1.3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4.1.4 什么是惯性?
合力的概念
4.1.6 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公式
4.2.1 【牛顿第一定律基本应用】平衡问题
4.2.2 弹簧平衡问题
4.2.3 平衡问题中的整体法与隔离法
4.2.4 大整体与小整体
4.2.5 假设法判断有没有弹力
4.2.6 假设法判断有没有摩擦力
4.3.1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三大定律的关系
4.3.2 具有加速度就要改变速度
4.3.3 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
4.3.4 用因果关系理解加速度的定义式与决定式
4.4.1 【牛顿第二定律简单应用】理解重力加速度
4.4.2 静摩擦力提供加速度
4.4.3 加速问题中的整体法与隔离法
4.4.4 接触力不能隔物给力
4.5.1 【超重与失重现象】什么是超重现象?
4.5.2 什么是失重现象?
4.5.3 什么是完全失重?
4.5.4 最多可举起多大质量的物体?
4.5.5 升降机上升的加速度为多大?
4.6.1 【变加速直线运动问题】小球落在竖直弹簧上
4.6.2 小球落在竖直弹簧上(续)
4.6.3 蹦极运动
4.6.4 空气阻力下雨滴的极限速度
第6章附录 误差、有效数字、科学计数法、数量级、单位制、单位词冠
6.1.1 偶然误差与系统误差
6.1.2 有效数字
6.1.3 科学计数法与数量级
6.1.4 国际单位制
6.2.1 (随堂练习6题)
课程暂无资料
课程暂无评价
该机构的热门课程
102 人已学
102 人已学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15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精品】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速度及其在纸带上的应用
下载积分:820
内容提示:【精品】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速度及其在纸带上的应用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44|
上传日期: 05:02:01|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82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精品】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速度及其在纸带上的
关注微信公众号为什么不能用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_百度知道
为什么不能用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我有更好的答案
因为瞬时速度指的是某一时刻的速度
而平均速度是指这一时间段的平均速度
书上有概念的,不难,加油
大娱乐家ll
来自:作业帮
你算得出中间时刻在哪吗?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瞬时速度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首页百年名校校务公开价格服务进校园党建园地管理部门教务平台教师主页新课程网络资源德育频道国际部校长信箱校友网明厨亮灶
必修一1-3章运动学部分知识点整理
发布者:游永永&&&发布时间: 19:27:20&&&阅读次数:679
运动学公式整理
1-3章 运动学部分复习
1、平均速度定义式:&
①当式中取无限小时,就相当于瞬时速度(一般简称速度)。
②如果是求平均速率,应该是路程除以时间。请注意平均速率是标量;平均速度是矢量。
2、两种平均速率表达式(以下两个表达式在计算题中不可直接应用)
③如果物体在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率为,后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率为,则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率为
④如果物体在前一半路程内的平均速率为,后一半路程内的平均速率为,则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率为
3、加速度的定义式:
⑥在物理学中,变化量一般是用变化后的物理量减去变化前的物理量。
⑦应用该式时尤其要注意初速度与末速度方向的关系。
⑧与同向,表明物体做加速运动;与反向,表明物体做减速运动。
⑨与没有必然的大小关系。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关系式
⑩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⑪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涉及时间优先选择,必须注意对于匀减速问题中给出的时间不一定就是公式中的时间,首先运用,判断出物体真正的运动时间,也就是物体停下来的时间.)
⑫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不涉及时间,而涉及速度)
一般规定为正,a与v0同向,a>0(取正);a与v0反向,a<0(取负)
同时注意位移的矢量性,抓住初、末位置,由初指向末,涉及到s的正负问题。
注意运用逆向思维: 当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止,可等效认为反方向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但在做题时要加以说明)
(1)深刻理解:
(2)公式& (会“串”起来)
 根据平均速度定义==
∴Vt/2 ===(注意:只针对匀变速运动两者才等效.)
‚ 推导:
第一个T内& &&&第二个T内&
∴Ds =xⅡ-xⅠ=aT2&&
故有,下列常用推论:
a,平均速度公式:
b,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c,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
d,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
关系:不管是匀加速还是匀减速,都有:& 中间位移的速度大于中间时刻的速度
以上公式或推论,适用于一切匀变速直线运动,记住一定要规定正方向!选定参照物!
&注意:上述公式都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即:加速度大小、方向不变的运动。
注意,在求解加速度时,若计数点间间距不满足“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位移之差为常数”,一般用逐差法求加速度比较精确。
2、和 逐差法求加速度应用分析
(1)、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若加速度为a,在各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发生的位移依次为S1S2S3Sn,则有S2-S1=S3-S2=
S4-S3==Sn-Sn-1=aT2
&即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差相符,可以依据这个特点,判断原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或已知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求它的加速度。
解:S2-S1=1.60 S3-S2=1.55
&S4-S3=1.62&S5-S4=1.53&S6-S5=1.63
由于题中条件是已知S1S2S3S4S5S6共六个数据,应分为3组。
(2)、若在练习中出现奇数段,如3段、5段、7段等。这时我们发现不能恰好分成两组。
考虑到实验时中间段的数值较接近真实值(不分析中间段),应分别采用下面求法:
(3)、另外,还有两种特殊情况,说明如下:
S2-S1=S3-S2=S4-S3=……。
(4)求纸带上某点的速度: ,: ,
3、一组比例式
&&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典例:自由落体运动)
(1)在1T末 、2T末、3T末&……ns末的速度比为1:2:3……n;
(2)在1T内、2T内、3T内……nT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2;
(3)在第1T 内、第 2T内、第3T内……第nT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 (各个相同时间间隔均为T)
(4)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
&&& 1::…… (
(5)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位移的平均速度之比:(在讲卷子时提到,自己推导一下)
(6)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末速度比为1::……(要求会推导)
4、自由落体运动的三个基本关系式
&& (1)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 (2)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 (3)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5、竖直上抛运动:(速度和时间的对称)
分过程:上升过程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过程初速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全过程:是初速度为V0加速度为-g的匀减速直线运动。适用全过程S= Vo t-gt2;
&Vt = Vo-gt ; Vt2-Vo2=-2gs (s、Vt的正、负号的理解)
上升最大高度:H = &&上升的时间:t=
①上升、下落经过同一位置时的加速度相同,而速度等值反向&
②上升、下落经过同一段位移的时间相等 。
&& 从抛出到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t
注意:自由落体运动就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故有下列比例式均成立:
(1)在1T末 、2T末、3T末&……ns末的速度比为1:2:3……n;
(2)在1T内、2T内、3T内……nT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2;
(3)在第1T 内、第 2T内、第3T内……第nT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 (各个相同时间间隔均为T)
(4)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
&&& 1::…… (
(5)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位移的平均速度之比:
(6)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末速度比为1::……
6、一题多解分析:
学完运动学一章后,问题是公式多,解题时无法选用合适公式。并用多种解法求解,达到巩固公式、灵活运用公式的目的。
【例题】屋檐定时滴出雨滴,当第5滴正欲滴下时,第1滴刚好到达地面,而第3滴与第2滴正分别位于高为1m的窗户的上下沿。取g=10m/s2,问
(1)此屋檐离地面的高度。
(2)滴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
首先,要画出题设情景的示意图,如图所示,然后在图
中标注有关物理量,从中找出几何关系。
要引入一个参数,即设两滴
雨滴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然后列方程求解。
解法一:常规方法
第2滴与第3滴雨滴之间的距离等于这两个雨滴的位移之差。
即S32=S2S3。
雨滴2下落的时间为3T,运动的位移为&&&& &&(1)
雨滴3下落的时间为2T,运动的位移为&&&& &(2)
由几何关系,有&&&&&&& s32=s2s3 &&&&&&&&&&&&&&&&&&&&&&&&(3)
由(1)(2)(3)解得&&&& &&&&&(4)
此屋檐离地面的高度为&& &&(5)
对本题也可以这么看:把图中同一时刻5个雨滴的位置,看成一个雨滴在5个不同时刻的位置。即某一雨滴在t=0时在位置5,到达位置4、3、2、1的时间分别为T、2T、3T、4T,因此本题又有以下解法。
解法二:用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求解——比例法
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比为1:3:5:…
因此有 s54s43s32s21=1:3:5:7
所以&&&&& &
由&&& ,得&&&&
解法三:用位移公式求解
雨滴经过位置3时,速度为& &&&&&v3=g&(2T)=2gT &&&&&&&&&&&&&&&&(1)
由位移公式,有&&&&&&&&&&&&&&&
&&&&&&&&&&&&&&&(2)
由(1)(2)得&&&&&&&&&&&
&&&&&&&&&&(3)
此屋檐离地面的高度为&& &&&&(4)
解法四:用速度位移公式求解
雨滴经过位置3时,速度为&&&&&&&&&&&&
v3=g&(2T)=2gT&& &&&&&&&&&(1)
雨滴经过位置2时,速度为&&&&&&&&&&&
&v2=g&(3T)=3gT&
&&&&&&&&&&(2)
由速度位移公式,有&&&&&&&&&&&&&&&&&&
&&&&&&&&&&(3)
由(1)(2)(3)得&&&&&&&&&&
&&&&&&&(4)
此屋檐离地面的高度为&& &&&(5)
解法五:用平均速度等于速度的平均值求解
雨滴经过位置3时,速度为&&& &v3=g&(2T)=2gT& &&&&&&&&(1)
雨滴经过位置2时,速度为&&& &v2=g&(3T)=3gT
&&&&&&&&&(2)
则雨滴经过位置3、2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3)
又&&&&&&&&&&&&&&&&&&&&&
&&&&&&&&&&&&&&&&&&&&&&&&&&(4)
由(1)(2)(3)(4)得&&&& &&&&&&&&&(5)
此屋檐离地面的高度为&& &&&(6)
解法六:用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速度求解(先求时间间隔)
雨滴运动到位置3、2中间时刻的时间为 &&t=2.5T
此时雨滴的速度为&& &vt=gt=2.5gT& &&&&&&&&&&&&&&&&&&&&&&&&&&&&&(1)
由于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所以雨滴在位置3、2间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
&&&&&&&&&&&&&&&&&&&&&&&&&&&&&&&&&&&&&(2)
又&&&&&&&&&&&&&&&
&&&&&&&&&&&&&&&&&&&&&&&&&&&&&&&&&(3)
由(1)(2)(3)得&&&& &&&&&&&&&&&&&(4)
此屋檐离地面的高度为&& &&&(5)
解法七:用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速度求解(先求高度)
雨滴在位置3、2间运动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过程中间时刻的速度,即
&&&&&&&&&&&&&&&&&&&&&
雨滴在整个运动中的平均速度等于全过程中间时刻的速度,即
&&&&&&&&&&&&&&&&&&&&&&&&&
有&&&&&&&&&&&&&&
&&&&&&&&&&&&&&&&&&&&&&&&&&&&&&&&(3)
由(1)(2)(3)得&&&& &&&&&&&&&&&&&&&(4)
由&& ,得& &&&&&&&&&&&&&(5)
解法八:用图象法求解
画出某一雨滴运动的v-t图象如图。在v-t图象中,
面积等于位移。
由图可知 (1)
屋檐离地面高度为&&& &&(2)
由(1)(2)解得&&& T=0.2s&&& s1=3.2m &&&&&&&&&&&(3)
从以上解题过程可以看出,用运动学公式解题,方法具有多样性。要注意以下几点:一、首先要画出运动的示意图,并注意几何关系;二、公式要熟练,才能灵活运用;三、可以适当引入一个参数,便于求解。
7、S-t图象
(1)物理意义:描述物体相对位移参考点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图象包含的物理信息
①点-----某时刻物体的位置(状态)
②线段---某短时间内物体的位移(过程)
③斜率---位移随时间的变化率即速度(大小、方向)
④截距---出发时刻、出发位置。
(3)典型的位移图像:
(4)注意:
①图象不是轨迹
②两图象相交表示该时刻两物体相遇
③图象只能描述直线运动
8、V-t图象
(1)物理意义:描述运动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图象包含的物理信息
① 点——某时刻物体的速度(状态)
② 线段——某段时间内物体速度的变化&&&&&&&&&&
③ 面积——某段时间内物体的位移(大小、方向)
④ 斜率——速度的变化率即加速度(大小、方向)
⑤ 截距——开始计时的速度
⑥ 物体运动的类型
(3)分析右图中各物体的运动规律
(4)注意:
①V-t图象不是轨迹
②V-t两图象相交表示该时刻两物体速度相等
③V-t图象只能描述直线运动
9、s—t图像和v—t图像的比较
专题& 直线运动中的追及和相遇问题&
研究的两物体能否在相同的时刻到达相同的位置的问题。
1.速度小者追速度大者:
2.速度大者追速度小者:
开始追及时,后面物体与前面物体间的距离在减小,当两物体速度相等时,即t=t0时刻:
①若,则恰能追及,两物体只能相遇一次,这也是避免相撞的临界条件
②若,则不能追及,此时两物体最小距离为
③若,则相遇两次,设t1时刻,两物体第一次相遇,则t2时刻两物体第二次相遇
匀速追匀加速
匀减速追匀加速
说明: ①表中的是开始追及以后,后面物体因速度大而比前面物体多运动的位移;
②是开始追及以前两物体之间的距离;&&& ③
④是前面物体的速度,是后面物体的速度.
五、典型例题分析:
(一).匀加速运动追匀速运动的情况
【例1】一小汽车从静止开始以3m/s2的加速度行驶,恰有一自行车以6m/s的速度从车边匀速驶过.求:(1)小汽车从开动到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多长时间两者相距最远?此时距离是多少?&&&& (2)小汽车什么时候追上自行车,此时小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二).匀速运动追匀减速运动的情况
【例2】当汽车B在汽车A前方7m时,A正以va =4m/s的速度向前做匀速直线运动,而汽车B此时速度vb =10m/s,并关闭油门向前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m/s2。此时开始计时,则A追上B需要的时间是多少?
(三).匀速运动追匀加速运动的情况
【例3】一个步行者以6m/s的最大速率跑步去追赶被红灯阻停的公共汽车,当他距离公共汽车25m时,绿灯亮了,汽车以1m/s2的加速度匀加速启动前进,问:人能否追上汽车?若能追上,则追车过程中人共跑了多少距离?若不能追上,人和车最近距离为多少?
(四).匀减速运动追匀速运动的情况
【例4】汽车正以10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前进,突然发现正前方有一辆自行车以4m/s
的速度做同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汽车立即关闭油门做加速度大小为 6m/s2的匀减速运动,汽车恰好不碰上自行车。求关闭油门时汽车离自行车多远?
(五).匀加速运动追匀加速运动的情况
【例5】如图所示,直线MN表示一条平直公路,甲、乙两辆汽车原来停在A、B两处,A、B间的距离为85m,现甲车先开始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1=2.5m/s2,甲车运动6.0s时,乙车立即开始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2=5.0m/s2,求两辆汽车相遇处距A处的距离.
(六).匀减速追匀加速运动的情况
【例6】甲车从某地以10m/s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其后方64m处以20m/s的初速度并以0.5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求二车经多长时间相遇,相遇点在距乙车出发点多远处?两车追赶过程中(零时刻除外)何时相距最远,最远距离是多大?
主办单位: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
&&&地址:泉州市桂坛巷49号
&&&服务电话:6
请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分辨率以上(建议用IE6.0、分辨率为)、16位以上颜色
&Copyright
版权所有 R&Z网络工作室 Tel:
互联网备案记录&闽ICP备号百度题库旨在为考生提供高效的智能备考服务,全面覆盖中小学财会类、建筑工程、职业资格、医卫类、计算机类等领域。拥有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备考全阶段的高效服务,助您不断前行!
京ICP证号&&
京网文[3号&&
Copyright (C) 2017 Baidu}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均速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