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智能居家养老平台服务更科学,更具效果

  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
  “养儿防老”、“养老靠政府”等传统观念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实际,但是,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依然存在着服务效果不显著、资源来源单一等问题。
  如何才能让让居家养老服务更科学、更具效果呢?
  在政府和养老服务机构之间,需要一个第三方来对整个养老服务项目进行评估,根据此项评估,一方面为推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时提供参考依据,另一方面对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进行跟踪评价与监督,保证政府民生项目落到实处,让老人真正受益。
  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是坚持以人为本,关注老年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敬请阅读】
亲爱的网友们,、有更新哦!
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特别是免除或者限制责任的条款、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条款。免除或者限制责任将以粗体标识,您应重点阅读。
【特别提示】
如您继续使用我们的服务,表示您已充分阅读、理解并接受《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全部内容。阅读《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过程中,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向平台客服咨询。如您不同意《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任何条款,可立即停止使用服务。
南京西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的全部内容!让金华城区老人享受更优质居家养老服务_四版_金华日报_金华新闻网
关注我们:
让金华城区老人享受更优质居家养老服务
加大投入优化服务
健全机制持续发展
提示: 近年来,我市居家养老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初步构建了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那么,市区城市居家养老建设情况如何,还存
志愿者在红湖路社区看望老人
市区一社区老年人打腰鼓
近年来,我市居家养老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初步构建了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那么,市区城市居家养老建设情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该如何破解?昨天,本报&市民问政&栏目邀请市卫计委副主任周国彪,市民政局党组成员郑永峰,市民政局救助福利处处长、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主任傅国荣,金东区民政局局长邵理能,婺城区民政局副局长朱建明,金华开发区社会发展局副局长吴旭军,婺城区城东街道青春路社区主任郑跃进做客新闻演播室,进行探讨交流。
首席记者 张华钢 张 帅
城区居家养老服务成效如何
主持人:目前市区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有多少家、社区覆盖率是多少?
郑永峰:截至2015年底,市本级共建社区居养中心626家,其中婺城区220家,金东区292家,金华开发区114家;在居养中心就餐11091人,其中婺城区4281家,金东区6504人,金华开发区2349人,主要服务对象是80周岁以上老年人。市区累计建设城市居养中心93家,市区拥有城市社区124个,覆盖率是75%。
主持人:与农村相比,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有哪些亮点和特色?
郑永峰:和农村相比,城市里面公共服务比较多,企业、社会组织各方面配套都比较齐全,其亮点和特色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社区活动开展得比较好,社会组织志愿者团体比较多,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慰老服务活动,比如慰问演出,上门修理、照顾,爱心微心愿活动。第二,老年人参加的活动比较多,社区每年、每月有一个大的活动,每周一个小的活动,娱乐活动比较丰富。第三,慰老服务的企业多,政府对生活困难老年人,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他们的养老服务进行补贴。第四,去年在城东街道、东孝街道、江南街道三个街道试点8890虚拟养老院,目前已有6000多名老人入驻。
居家养老中心运行有何难点
主持人:对于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规模、服务项目等,是否有相应建设标准和要求?
郑永峰:我们跟农村居家养老中心的标准和要求一样,建筑面积要求200平方米以上,五室一堂,有独立的办公室,配套的洗衣室、文体活动室、阅览室和日托休息室,还有便民食堂。要求设置统一标志标牌,环境安全卫生,食堂需要取得卫生许可证,服务人员有健康证持证上岗。我们今年按照星级照料的评定、规定,从服务内容、服务项目方面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主持人:目前,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行情况如何?难点有哪些?
郑永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运行总体良好。目前存在的困难,一是社区工作人员比较少,事情比较多,与社区老年人服务需求差距还比较大。从发展来看,养老服务还是要实行社会化,让政府、社区、志愿者和企业共同为老人开展多样化的居家养老服务。二是居家养老从2013年开始大面积推广,时间还比较短,内容扩展得比较快,但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设备设施需要。在城市社区找一个合适地方也比较困难,需要各部门、社会各界共同支持。
场地过小问题如何解决
主持人:针对阳光社区这样的老旧小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提出的活动室、食堂等场地过小的问题,有无解决举措?
吴旭军:阳光社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2013年投入运行。阳光社区属于老旧小区,由于历史原因,照料中心养老技术设施配套比较滞后。我们将采取4条措施,逐步解决场地过小问题:一是将一些利用效率高的基础设施,通过志愿者的优化配置,改造成养老服务设施。二是积极引导社区力量参与,鼓励企事业单位、共建单位部门、社会组织在条件允许时无偿或低偿把资源提供给社区。三是在新建小区或者已纳入城中改造的老旧小区,按照规划部门要求,将养老特别是养老基础服务设施纳入市政公共配套的范围,优先规划科学布局。四是政府出台政策,支持社会力量投入养老服务基础建设。针对我们开发区自身实际,2016年还要建成居家养老照料中心40家以上,其中城市社区11家,覆盖率达85%,总共46个社区。截至2016年,我们城市可以建设39家,覆盖率很高。对没建成的城市社区,我们实行布点,自建配套服务,今年,在省、市财政资金补助的基础上,我们自身财政投放1326万元。
&医养结合&如何破题
网友&北山闲人&:针对水电工、上门看病等服务人员相对不足的现状,政府部门能否牵头组织举办居家养老服务应用知识方面的培训课目,定向培养未来养老的专业人员?另外,能否招募更多志愿者?
傅国荣:居家养老服务要突破,首先要靠人。老龄化非常严峻,现在全市达19.8%,将近94万名老人。我们正开展三方面工作。第一是政府做好主导和引导,出台相应的政策。第二是建立公共服务设施平台,提供一些专门服务。第三是专业的培训。确定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和市社会福利中心作为养老技能培训基地,已先后开展了50个批次的养老服务考证,职业技能考证为主,培训了1000多人次,进家庭进社区的知识性培训,我们也培训了4万人次。我们每年组织考试,考试以后取得初级和中级证的,可以在社区设立社会工作室。
主持人:不少社区老人反映,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卫生院设备落后,药品较少,希望在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增加医养服务的内容。据了解,我市相关部门在积极破解&医养结合&难题。有何破解之道?
周国彪:数据显示,80%以上的老年人有各种疾病,主要是慢性疾病。对医养结合,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个提高基层卫生院的服务能力。市政府五年里面每年拿出2000万元来补助,主要用于乡镇卫生院的设备设施改造,另外一块是省里资金。二是开展值日医生签约服务,去年开始推行。值日医生组成一个团队,跟社区居民开展签约服务,服务内容主要是包括基本的医疗、公共卫生、巡诊服务,还可以设家庭病床。通过签约服务,能够解决一些居家养老基本医疗跟基本健康管理问题,这项工作也已列入今年市政府为民实事内容。今年的目标任务是签约率达到20%以上。希望到2020年,基本上做到每个家庭一个值日医生或者家庭医生。第三,鼓励各个卫生院包括医疗机构,开设康复老年护理床位,另外鼓励社会医疗体也面向这些领域,解决一些机构的养老问题。第四,我们跟民政、人社部门对接怎么样进行尽快落地。特别是在医保这块,解决怎样提高养老护理,还有康复床位常规的报销标准。
设法筹措资金增加投入
主持人:相关地方和部门每年对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有无资金扶持,一年大约多少费用?据大多社区工作人员反映,社区每年都会贴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大笔费用,长此以往,恐怕难以维持。
邵理能:金东区对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的资金有&四个一点&的筹措办法,政府财政补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村级集体贴一点、服务对象家庭成员自己再出一点。政府财政现在对每一家居家养老中心每年运行经费补助基数是2万元,在此基础上,每位用餐老人每天补贴2元钱,去年开始制订了居家养老星级评定办法,星级的居家养老照料中心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再补每人2元/天,每家居家养老中心每年基数补贴2万元,像东景社区去年测出70个人左右享受服务,我们总共补了将近12万元。
傅国荣:总的建设和运行分两块。省市补除外,区里配套,运行上考量运行正常的服务对象时间和质量,考核也是这样,建立一个建设标准和运行标准。运行标准很严格,每年的开放时间是多少,要有服务台账、财务支出明细表、服务场景、老人情况的记录和满意度。考量后,市一级2014年开始补助,平均2.2万元一家,2015年达到2.6万元一家。前面金东区讲到的区里产生的配套,实际上省市的配套是转移到区里面的。
如何发展老旧社区居家养老
主持人:当年规模、口碑不错的青春路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如今冷冷清清,食堂运转也不正常,该如何发展?
朱建明:青春路社区是一个老旧社区,老年人口比较多。对此,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做好工作。其中,对老年人提供服务,通过以娱乐、活动、健身方面为主题开展活动。要抓好空巢老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来解决特殊困难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要照顾老人的生病等服务。对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要求社区人员及时了解并解决上门送餐的措施,根据婺城区的特点,每餐我们补贴一元钱。配餐不一定要社区专门成立食堂,可以通过社区快餐店进行配送。
郑永峰:现在政府大力提倡年龄互助活动,用优惠政策解决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政府也通过一些购买服务的形式吸引社会组织加入社区服务,目前也有一些社会组织跟我们进入商谈联系阶段。新的慈善法已经出台,我们也想通过这些项目,如果有法人组织通过公益平台对这些为老服务进行慈善捐赠,我们将支持他们更好地延续下去。
健全机制保障持续发展
记者:如何健全机制,保障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长效发展?
郑永峰:机制方面,要从信息化社会化和标准化方面落实,理清政府企业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的关系:政府主要是规范监管和支持企业、家庭、社会进行养老工作。家庭的支持也非常重要,家庭需要给老人提供更多的支持。我们养老企业列入金华市五大千亿产业的内容,这块也要深入挖掘。比如兰溪刚刚投放老人定位仪,防止老人走失,这个东西放在老人身上,在子女手机上装个APP,随时可以知道老人在哪里。我们实行了四方面举措,一个是拓展8890虚拟养老院的建设,打造智慧养老平台。二是开展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的星级评定,通过星级评定来规范和标准居养中心发展。三是提升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内容和范围,支持企业和社会提供更多的养老产品服务。四是引进社区服务参与养老服务。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相关信息相关政策热点推荐"居家养老模式与服务内容"相关资讯
2016年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是鼓励捐赠,规范捐赠和受赠行为,保护捐赠人、受赠人和受益人合法权益,促进公益
婚假是劳动者结婚时依法享受的假期,根据2016年最新计划生育法与劳动法规定,职工本人结婚,可向单位提交资料并提出3天的婚
网站声明:社保查询网刊载内容均来自当地社保机构或网络,主要以学习交流为目的,包括但不限于问题和政策等内容,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将链接反馈给我们,核实后会尽快处理。居家养老栏目推荐养老保险热门信息推荐
最新社保资讯
社保精选导航特色服务居家养老模式与服务内容 2010- chasheb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传我的文档
 上传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17
一线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师,测绘工程师,多年遥感摄影技术航空摄影工作经验
 下载此文档
我国科学家揭示镇痛药为何会产生耐受性参考文献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我国科学家揭示镇痛药为何会产生耐受性参考文献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11:28:36|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5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国科学家揭示镇痛药为何会产生耐受性参考文献
关注微信公众号日起,北京市以立法形式对老人就餐陪护就医等作出制度性安排&
调查:居家养老&效果咋样
记者&&贺&&勇
&&来源:&&
  现阶段,北京90%的老人在家养老。《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出台后,着重从吃饭、照护和看病三方面发力解决需求最迫切的问题,受到老年群体的肯定和欢迎,但也存在政策碎片化、资源和资金使用分散的情况,需要深入研究进一步整合。
&&&&&&&&&&
  1月24日,北京市第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向社会通报《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实施情况。该《条例》是全国首部居家养老地方法规,自去年5月实施以来,北京市调整养老服务工作重点,将77%的养老服务专项资金投入到居家养老,由过去政府直管包办向“政府购买服务、引导市场服务、激活社会服务”转变,初步隽饲惺悼尚械难戏瘛氨本┠J健保夏耆舜丛旄玫木蛹已匣肪场
  北京立法保障居家养老,实施效果怎样?记者进行了调查。
  助餐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8个区投入4495万元,21.9%的老人享受过社区餐桌等服务
  在丰台区西罗园街道养老照料中心的老年餐桌“总部”,刚过11点,工作人员就基本完成了菜肴的制作,卷好的肉饼已经下锅,热腾腾的包子、花卷、发糕、红薯刚端出后厨没几分钟,点餐的老人及家属就排起了长队。
  该中心负责人曹明明介绍说,老年餐桌按照“街道建中央厨房、社区设立分中心”的模式运行。“中央厨房”每天会将即时制作的饭菜在用餐时间前送达西罗园二区、海户西里北社区等6个分中心。
  75岁的刘洪喜老人和老伴是这里的常客,“老年餐桌饭菜可口、价格不贵,吃完抹嘴走人,比自己做方便多了!”刘洪喜老人赞许道。
  许多老人下不了楼、买不了菜,买回来以后自己做不了,怎么解决吃饭问题?2015年,北京市从解决老人吃饭问题入手,投入资金4495万元在城六区和顺义、房山共8个区开展养老助餐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为老年人提供配餐、助餐和送餐服务,力求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
  根据“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状况及需求调查”报告,在受访的3100余名老人中,21.9%享受过社区老年餐桌等各种方便老年人的用餐服务。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大督查、指导和推进的工作力度,建立健全养老助餐服务的长效机制,鼓励更多品牌企业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
  瞄准专业化服务供给和质量
  ■鼓励96个养老照料中心开展10类助老服务
  68岁的刘大勇住在西城区月坛街道汽北社区11号楼3层。这栋老楼建成已有60多年了,没有电梯。他的老伴想去医院看病,却无法下楼。刘大爷也没办法扶老伴下楼。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情急之下,刘大爷拨打了设在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电话。很快,日间照护中心的几名工作人员到场,帮着把刘大爷老伴抬下楼,然后陪着老人去医院看病。除了陪同看病,这家日间照护中心还提供上门洗头、洗澡等一系列服务。这正是北京市针对老年人日间照料实施的创新举措之一。
  谁来为老人服务?北京市民政局、老龄办根据《条例》精神,决定依托养老日间照料中心和其他养老机构来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解决专业化服务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
  2015年,北京市投入资金5720万元,对已建的96个养老照料中心开展短期托管、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10项重点服务内容进行扶持。预计到2016年底,北京市养老照料中心将达到200多个,实现街道全覆盖。
  今后,北京市将进一步对已建成的养老照料中心提供支持,引导其就近为辖区内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将其服务资源纳入全市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服务交易数据作为政府奖励的依据。
  在北京300万老年人中大约有60万为失能老年人。对他们而言,长期雇用护理人员照料花费不菲,但这又是生活必需。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副巡视员徐仁忠介绍说,该局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政策,支持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长期护理保险,并在海淀区进行试点,为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障提供支持。
  记者了解到,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试点采用商业保险和政府合作的模式运作,通过政府补贴、个人缴费、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形成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累计资金池,通过商业保险公司的市场运作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为保障对象享受长期护理照料买单。
  医养结合尚难落到实处
  ■167.94万老年人签约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
  早上7点半,齐大爷准时来到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陈烁家庭医生工作室,做完血压和血糖检查后,陈大夫告诉齐大爷,“状态挺不错的,下次2月14日左右来吧,我已经给您约好号了!”
  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李玉玲告诉记者,该中心已经成立了3个家庭医生工作室,患者第一次来,由护士建立健康档案,同时进行健康评估,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指导。
  医疗问题是老年人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条例》提出,“开展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对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进行综合管理,开展医疗、护理、康复服务指导。”北京市卫计委副主任耿玉田介绍说,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市社区卫生机构家庭医生式服务签约老人达到167.94万人。
  目前,全市运行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1918个,基本实现城镇居民出行15分钟、远郊平原地区居民出行20分钟,山区居民出行30分钟可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目标,有效促进了老年人的就医便捷性和可及性。
  为方便老人就医用药,北京市采取多种措施,丰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配备,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品种达到699种、4000多个品规,社区医保可报销药品达到1435种,远多于国家卫生部门规定的520种基本药物目录品种。
  在医保政策上,北京市对社区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含养老照料中心)内设医疗机构实行政策倾斜,在2015年新增的277家定点医疗机构中,社区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有202家,占新增定点数量的73%,退休人员在社区就医费用报销水平达到90%。
  不过,尽管出台了诸多方便老人就近就医的政策,但离老百姓的期待仍有距离。比如医院与社区养老机构签订医养结合的协议,由于现有政策解决不了医生激励问题,医院不积极、医生不愿去,很难落到实处,存在“一方需求、两方供给,衔接断档,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袁芳认为,目前在居家养老的顶层设计还很不够。各部门出台了各自的政策,但各成体系,存在政策碎片化、资源和资金使用分散的情况,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记者手记
  紧抓完善服务体系“牛鼻子”
  养老,过去是一个特定群体的事,因为家里有子女;现在随着大量“421”家庭的出现,子女往往有心无力,就必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科学界定政府、家庭、社会、市场等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构建并完善各方共同参与的养老服务体系。
  在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虽然《条例》实施时间较短,与之配套的政策尚不完善,但《条例》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已然显现,以助餐配餐、家政照料、紧急救援等为内容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得到方方面面的认同,走在全国前列。相信随着该体系的逐步完善,人们“优雅地老去”并不是一个梦想……
  《 人民日报 》( 日 06 版)&
(责编:权娟、许心怡)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智能居家养老平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