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全诗 的第2句话的红旗对什么,

第八组《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第2课时)
施茂枝&&集美大学
一、教学目标
1.以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教学突破口和主线,并借助彰显诗句意象和引进课外文字、视频资料等手段,让学生领悟长征的艰难险阻、红军的英勇无畏精神及其精神源泉。
2.通过师生合作朗读引导学生感悟诗句的对仗和对比,并体会其好处。
3.在领悟诗句所蕴含感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内化诗歌语言。
【设计意图】一共八句的诗歌,本来一课时可以完成教学。但教学《七律&长征》有特殊性:其一,必须更多地补充课外资料。由于诗句所反映的生活发生于七十多年前,距离现实生活,尤其是小学生的生活太遥远。第一课时除了常规的教学内容,如教学生字词,了解地名&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读准、读顺诗句,疏通诗句大意外,应适当补充有关长征的背景、长征的故事或影像资料以及长征路线图等,这样才能拉近小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为学生真正走进诗句、走进诗人奠定基础。其二,这是学生迄今所学容量最大的旧体诗词。本诗词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里的第一首七律,一共八句,此前教材中的旧体诗词全都只有四句。同时,本诗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按惯例此类课文也都安排两课时。所以这里做了两课时的安排,本设计为第二课时,以上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二、课前准备
播放《七律&长征》歌曲。
三、教学过程
(一)重温感受,初读诗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七律&长征》,课间又听了歌曲。长征和红军将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预设:长征艰难、艰险,红军英勇无畏&&)
师:长征艰难,长征艰险;红军英勇,红军无畏。让我们带着这种种感受,一起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诗眼&为线,显象悟情
1.提领主线,感悟&诗眼&。
(1)设疑问,引诗句。
师:漫漫长征,千难万险;红军将士,英勇无畏。诗中有两句就表现了这一点。这两句是?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齐读)
(2)合作读,悟写法。
师:现在,我们来合作读。
师(读):红军不怕远征难,
生(读):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读):远征难。
生(读):只等闲。
师(读):难。
生(读):闲。
师:读着,读着,你发现了这诗句中藏着什么秘密?(预设:&远征难&和&只等闲&运用了对比的方法。)
师:你从这对比中,感悟到什么?(预设:尽管长征中遇到了种种艰难险阻,但红军战士却毫无畏惧,勇往直前。诗人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
师:谁来读这两句,要读出红军战士藐视困难、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指名读,评价。)
师:让我们一起读!(齐读)
【设计意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揭示了全诗的主旨,其中的&远征难&&只等闲&更是全诗的&诗眼&。本设计率先把它拎出来作为解读诗句和教学的突破口,并贯穿全诗教学的始终,成为一条教学主线或总纲。这样,教学过程便焦点明晰,层次清楚,不枝不蔓。教法上,努力变常见的教师设问为师生合作朗读、读中发现,不仅让学生感悟到诗句表达的内涵,也让学生领悟诗句运用的写法,实现意文兼得。
(二)合作朗读,领悟颔联
师:那么,漫漫征途上,红军战士把哪些&难&视为&等闲&之事呢?诗中有几个画面,形象描绘了远征之难。这几个画面是?──(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桥横铁索;岷山千里雪。)
2.走进&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师:让我们先走进&五岭逶迤&和&乌蒙磅礴&这两幅画面中。谁来读?
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指名读,齐读。)
师:什么是逶迤?请看──
师:透过这画面,你看出逶迤的五岭是怎样的五岭?(预设:绵延不断的五岭、连绵不绝的五岭、连绵起伏的五岭、看不到边的五岭。)
师:我们一起来读──&五岭逶迤&,请读出那种连绵不断的感觉来。(齐读)
师:看,这就是磅礴的乌蒙──
师:伟人毛泽东在长征途中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师:看到这样的画面,读到这样的诗句,你能为&磅礴&换一个词吗?(预设:高大、巍峨、雄伟、高耸入云&&)
师:通过换词,老师觉得,同学们已经直观地感受到什么是&磅礴&。现在让我们一起读&乌蒙磅礴&,请读出乌蒙山的高大、巍峨、高耸入云的气势。(生齐读)
师:在这&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中,红军会遇到哪些困难呢?请大家结合上节课学到的和课外了解到的,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同桌交流)
指名交流。(预设:道路难走;缺吃少穿;山区气候炎热或寒冷;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生病、伤亡&&)
师: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了解和想象,述说了红军遇到的困难。《长征组歌》中有几句歌词做了这样真实而概括的描述。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突破封锁线》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
横断山,路难行。敌重(zh&ng)兵,压黔(qi&n)境。──《四渡赤水出奇兵》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述说了种种困难,这些歌词也描绘了种种困难,真是千难万险哪!用诗句中的三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生:远征难。
3.了解诗句写法,感悟红军精神。
师:同学们,你知道吗?这上下两句之间,藏着一个秘密。现在我们来合作读。通过读,看看大家是不是能够发现。
师(读):五岭逶迤腾细浪,
生(读):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读):五岭逶迤。
生(读):乌蒙磅礴。
师(读):腾细浪。
生(读):走泥丸。
师:现在,我们换个方式再次合作读。(读)五岭。
生(读):乌蒙。
师(读):逶迤。
生(读):磅礴。
师(读):腾。
生(读):走。
师(读):细浪。
生(读):泥丸。
师(读):五岭逶迤腾细浪,
生(读):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就这样读着、读着,在这两句之间,你发现了什么?(预设:上一句用名词,下一句也是名词,上一句用动词,下一句也用动词。上下两句是相对的,好像在二年级课文《对对子》里学过&&)
师:是的,这两句就是对对子,两两相对,用词和结构都是对称的。现在,同学们合作读,全体男生读上句,全体女生读下句,要读出对称的整齐之美。
五岭逶迤腾细浪,(全体女生)
乌蒙磅礴走泥丸。(全体男生)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上下两句之间的秘密。其实,这两句中的每一句,都还有一个秘密。现在,我们再来合作读,看看谁还有新发现。
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
师(读):逶迤。
生(读):细浪。
出示──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读):磅礴。
生(读):泥丸。
师:你发现了什么?(预设:诗句运用对比的写法。)
师:是的,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深究起来,这两句都隐含两个字:&大&和&小&。哪些词隐含了&大&?哪些词隐含着&小&?(生述)
师:逶迤、磅礴,写出在现实中的山是多么的&大&;细浪、泥丸,写出红军心里的山是多么的&小&。&大&和&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透过这对比,你体会到什么?(预设:红军的坚忍不拔、乐观无畏、英勇顽强&&)
师:写山的&大&,显示红军长征之难;写山的&小&,显示红军之不怕。极大和极小的对比,充分地表现了红军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让我们带着自己的发现,带着自己的感受,一起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起的细浪;高大巍峨的乌蒙,在红军眼里不过是滚动的泥丸。用诗句中的三个字来概括,就是──
生:只等闲。
师:面对艰难,红军是如此毫不畏惧、从容不迫!难怪诗人这样赞叹──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齐读)
【设计意图】这两句写&山&,从一个层面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内涵具体化。与所有律诗一样,颔联写法上运用了对偶。此外,这一联还运用&五岭逶迤&和&乌蒙磅礴&等意象显示&远征难&,用&细浪&&泥丸&等意象显示红军的&只等闲&,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根据这一联的表达特点,本环节的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合作朗读让学生直观了解对偶和对比,并体会其好处。用意象传情达意是诗歌的共性,显象得意是体现诗歌个性的教法。但本诗一共有八句,句句、处处显象得意,不可能也不必要。为了因句而异,也为了不平均使用力气,这一联的&意象&显现不作为教学的重点,但也有所涉及,做法有二:一是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五岭逶迤&和&乌蒙磅礴&,并想象红军通过时的艰难,二是借助其他诗句或歌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等,使&五岭逶迤&和&乌蒙磅礴&的意象更加丰富和丰满,&远征难&也就变得触手可及,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三)呈现情境,感悟颈联
师:&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除此之外,红军还将其他种种困难视为等闲之事。让我们走进另外两个画面。
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请同学们自己轻声读一读。
2.引导质疑。
师:读了这两句,你有什么疑问?(预设:云崖为什么会&暖&?铁索为什么会&寒&?)
3.引用资料感悟&暖&。
师:现在,我们先来看同学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水拍云崖&为何会&暖&呢?下面有一段资料,相信大家看了以后,会有所感悟。
师:读了这则资料,谁来说说,红军靠什么渡过金沙江?(预设:勇气、智慧。)
师:尽管金沙江地势险要,又有敌人重兵把守,但红军将士凭借超凡的勇气和智慧,顺利渡江。想一想,此时此刻,红军将士的心情怎样?(预设:高兴、喜悦。)
师:这种心情,诗中用了一个字来形容,这就是──
师:我们一起读,要读出红军将士此时此刻的心情──金沙水拍云崖暖。(齐读)
4.显现意象感悟&寒&。
(1)感悟&寒&意之一。
师:那么,&桥横铁索&为什么会&寒&?这&寒&字到底包括了什么意思?请看──
师:假如你就站在这横跨大渡河的泸定桥桥头,往下看,你会看见了什么?(预设:奔腾的江水翻卷着滔滔的白浪&&)
师:假如你就站在这泸定桥桥头,往前看,你会看见了什么?(预设:只有十三根寒光闪闪的铁索横在江面&&)
师:人行走在这样的桥上,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生述)
师:假如你必须马上走过这座桥,你的心情怎样?(预设:胆战心惊──胆寒。)
师:翻着白浪的江水,闪着寒光的铁索,足以让人心惊,使人胆寒。全体女生们,大家一起读,要读出心惊胆寒的感觉──大渡桥横铁索寒。(女生齐读)
(2)感悟&寒&意之二。
师:除了&胆寒&外,&寒&字还包括了什么意思呢?相信同学们看了下面的视频,会有新的感悟。播放&飞夺泸定桥&电影画面片段。
师:看到这段视频,你会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这场战斗?(激烈、惨烈、残酷&&)
师:这是一场关系到红军生死存亡的殊死搏斗,这是一场激烈、残酷的战斗!战斗结束后,看,这泸定桥的铁索上似乎还残留硝烟、弹痕和战士们的鲜血。面对这铁索,你的心情怎样?(难过、悲痛、悲伤&&)
师:诗中有一个字,就概括了同学们的这种种心情。这个字就是──
师:全体男生们,大家一起读,请读出&寒&所概括的种种心情──大渡桥横铁索寒。(男生齐读)
师:同学们,&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难;&金沙水拍&&桥横铁索&,更难。但面对不同的困难和战胜困难的不同结果,红军战士也会有不同的心情。我们一起读这两句,要读出两种不同的心情。
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齐读)
师:但是,千难万险──无论是险恶的山水,还是猛烈的炮火,都无法阻挡红军前进的脚步。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齐读)
【设计意图】教学本诗,领悟&暖&和&寒&的含义是公认的难点。虽然&暖&和&寒&都是表达心境,但造成理解困难的原因却不完全一样。&桥横铁索&画面就可让人产生&寒&之心境;而&暖&却源自&金沙水拍&背后的故事,仅凭画面不足以让人产生&暖&之感。所以,用以破解难点的方法也不一样。教&暖&引述背后的故事,教&寒&则用彰显意象的方法──而这正是体现诗歌特点的教法。
(四)想象画面,感悟尾联
师:同学们,关于长征,有这样一组数字。
翻越了18条山脉,其中5条山脉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河流;穿越了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个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行程2万5000里。红军从瑞金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有3至4位战士壮烈牺牲。
师:尽管&&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难;&金沙水拍&&桥横铁索&更难&,但都不是长征途中的最难。现在,让我们走进&岷山千里雪&的画面中,这是长征途最艰难、最悲壮的征程之一。──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出示,齐读)
2.想象练笔。
师:这就是岷山千里雪──
(在这两幅画的基础上,再配上风声大作、大雪纷飞的具有动态效果的画面或狂风大雪的音效。接着幕后响起《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开头几句作为背景音乐──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
师:同学们,面对此情此景,请你用耳聆听,用眼细观,你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结合课前的了解,并发挥你的想象,想一想,行进在这覆盖着皑皑白雪的高山上,红军将士将发生什么?然后把听到、看到和想到的写下来。
出示练笔卡──
写后交流。
3.感悟精神。
师:同学们,透过刚才的练笔,我们看到了红军翻越雪山时那艰难和悲壮的一幕幕。但诗中有两个词却告诉我们,红军将士怎么面对&岷山千里雪&。这两个词是?──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再次出示)反馈:&喜&、&开颜&。
师:苦难成为过去,欣喜洋溢心间。我们一起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齐读)
师:透过这&喜&字,你体会到什么?(生述)
师:同学们,这种种感受和体会,用诗中的话说,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出示,齐读。)
【设计意图】这里的教学有两个要点:一是,首先引述资料,将诗中的五个典型画面引向纵深,让学生对长征之难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二是,在想象基础上练笔,既丰富了&岷山千里雪&的画面,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长征之难,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三)适度延伸,升华主题
师:学到这,老师有一个问题──远征如此艰险,红军却能等闲视之,他们的精神力量来自何方?(预设:这是一个有深度的问题,小学生一般难以作答。)
师:我们先来读一读《长征组歌》中《过雪山草地》的歌词,读后应该会有所发现──
过雪山草地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zhān)扎营盘。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师:&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他们为什么能做到这样?诗中有一句话就揭示了答案。这句诗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生答)
师:结合当时的背景,请大家想一想,红军的理想是什么?先在同桌之间交流交流。
先同桌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预设:推翻旧社会、旧制度;消灭世上所有的不平;建设新中国;让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师:推翻旧社会,建设新中国,让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这就是红军的理想。正是这种理想,让红军有了坚韧顽强、百折不挠的意志,有了乐观进取、英勇无畏的精神。红军正是在&高于天&的崇高理想的支持下,才跨过万水千山,战胜种种天险,粉碎敌人围追堵截,用毅力和意志、鲜血和生命,创造出人类历史上不朽的奇迹。
【设计意图】现有的教学设计都没有这个环节。若删去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对主题的感悟便仅仅停留在红军英勇无畏即&红军是非常之人&上。而红军为什么是这样的人?这对于长期生活在和平年代和优裕生活环境中的小学生,可能也难以理解。增加了这个环节,红军的精神来自何方便得到清楚揭示,诗歌的主题便得到升华。
(四)背诵诗句,内化语言
师:《七律&长征》是英雄的颂歌、胜利的颂歌,是撼人心魄的精神颂歌,也是视死如归的慷慨悲歌!让我们满怀感动和崇敬,重温诗句,跟随伟人毛泽东重走一次长征。
师:面对跨越半个中国的漫漫征程,面对千山万水中的千难万险,伟人毛泽东用了两句诗表达他和红军将士的豪情。这两句是──红军不拍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学生背)
师(出示──五岭山脉、乌蒙山图片):连绵不断、巍峨险峻的群山,见证了长征的艰难,也见证了红军藐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全体女生们──五岭逶迤腾巨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女生背)
师(出示──金沙江、泸定桥图片):这两条水记录着两次让人难以忘怀的战斗,也抒发了毛泽东和红军将士们的两种不同心境。全体男生们──金山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男生背)
师(出示──岷山千里雪图片):这是最艰难的一段历程,但战胜艰难,胜利就在前头!全体同学──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全体学生)
【设计意图】以灵动的方式,让学生背诵课文,内化语言。其中,教师的提示语和引导语,具有对全诗和全课进行小结和回顾的作用。同时,本节课从诵读全诗开始,在背诵全诗中结束,有首尾呼应之美。
原载施茂枝《课例中的儿童本位理念&&有机教育思想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14:53:54&&&来源:人教网
相关热词搜索:
延伸阅读: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您的访问出错了(404错误)
很抱歉,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1、请检查您输入的地址是否正确。
进行查找。
3、感谢您使用本站,3秒后自动跳转至网站首页文档分类: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
下载前请先预览,预览内容跟原文是一样的,在线预览图片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进度条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七律长征2.doc
文档介绍:
七律·长征(2)一:导入、释题1、导入课题。同学们,70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军史奇迹,这就是二万五千里长征。(板书课题:25长征)齐读课题,注意“长征”是后鼻音,跟老师读。长征是一首七律,所谓七律,诗体名,八行,每行七字,故此得名。边板书课题。谁来读课题?中间有个间隔号,稍微停顿一下。(示范读)2、检查预习,交流资料。对于长征,你了解多少?预设:***长征故事长征行程、路线、时间、战役是的,长征途中发生了很多故事,长征是非常艰苦的……1935年10月,长征的亲历者***挥笔作下了这首《长征》。二:初读感知1、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次长征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诗句读通顺。(生自由读文)2、会读了吗?谁来读第一二两行?这两句是整首诗的眼睛,一定要读好它,他读正确了,我们一起来一遍。3、下面两行难度有点大,谁愿意挑战一下?读顺了,可惜的是有两个字音读错了,就是“wúlǐng”他读成了“wǔlíng”。当两个三声字在一起的时候,第一个字的三声要变成———请你再来读一遍。开小火车读一次。这两行中藏着好几个生字,老师把它们抓出来了,你们先读读看。指名读2人逶迤磅礴泥丸谁能跟我说说这几个词的意思。“磅礴”在这里指乌蒙山气势很雄伟,很高大。所以有一个词叫“气势磅礴”,你明白了吗?“逶迤”知道是什么意思吗?“逶迤”就是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对了,大家发现了没有,这两个词语都是形容——(都是形容山的。)你还知道哪些形容山的词,老师也找了几个(巍峨、绵延、险峻、崇山峻岭、高耸入云、重峦、叠嶂)我们把生字送回诗句中,谁愿意再读?真好!一起来一遍。4、五、六行谁来读?这两行中藏着一对反义词,看谁的眼睛最亮,最快找出来。5、最后两行谁来读?他不但读正确、读通顺了,而且读的很有感觉。掌声送给他!6、谁愿意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遍?这有点难度,要不要练一练?他很努力地读好了,掌声也送给他!我们一起再来读一遍!(生齐读整首诗)板块三:聚焦“难”,感受“远征之难”1、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长征呢?谁能用诗中的一个字来说一说?(难。)是呀,远征难呀!从诗中的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远征之难”?默读诗歌,圈圈画画有关的诗句,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生默读圈画,师巡回指导)2、我们来交流一下。(1)“五岭逶迤”,那弯弯曲曲的山路很难走,走过去非常的艰难。(2)是呀!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乌蒙磅礴”看出来,山高大险峻,山路很难走。红军战士穿着草鞋,脚都磨破了。(3)“大渡桥横铁索寒”,战士们手握着铁索,望着脚下的江水,让人觉得很害怕。想一想,脚下是什么?(滔滔不绝的江水。)对岸是什么?(对岸是敌人乌黑的枪口。)让我们回到当时去感受一下。(录像)你有什么感受?(想要过去非常不容易,比上刀山,下火海还难。)战士们面对十三根寒光闪闪的铁锁(读)——攀着寒光闪闪的铁锁,红军战士浴血前进,(读)——后有追兵,前有顽敌,在枪林弹雨中,红军战士们还——在——前——进,(读)(4)是呀,真让人心惊胆寒!还有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从“千里雪”可以感受到。岷山到处都是雪,非常的寒冷。红军战士的衣服又那么的单薄,很难走过去。同学们,读着“千里雪”这个词,你们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我眼前仿佛看到了一望无际的白雪,听到了风呼呼刮过的声音。皑皑白雪,狂风呼啸)(那是一片白雪皑皑的世界,雪连着天,天连着雪。我听到战士正鼓励身边的战友:“坚持住,坚持住,一会儿就到了。”)真好!让我们静心想象一下,我们的红军战士脚上穿的是什么?身上穿的是什么?(红军战士身上穿着单薄的衣服,脚穿草鞋,每走一步都是那样的艰难。寒风吹来,就像是针刺进了骨头里。)你体会得很深。战士们饿了——渴了——(饿了,渴了就抓一把雪塞进嘴里。饿了,就吃一个辣椒;渴了喝一口辣椒水。)要翻过这千里雪山,容易吗?同学们。(5)“金沙水拍云崖暖”出示图片,同学们,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3、大家谈得很好。我把大家找到的这些词语都打到了课件上。把我们刚才的体会带进这几组词语中,好好的读一读。(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千里雪山)4、红军战士仅仅是翻过这几座山,淌过这几条河吗?请大家读读课后的“资料袋”,特别提醒大家关注那几组数字。(红军翻越了18座大山,淌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行程约25000里。)是呀,红军走过了江西的信丰河、湖南的潇水、贵州的乌江、赤水河、云南的金沙江、四川的大渡河、小金川、甘肃的渭水等。翻过的险峻高山有十八座,主要有越城岭、苗岭、大娄山、乌蒙山、夹金山、岷山、六盘山等。走过的是——(万水千山)万水千山,谈何容易呀!把这种感觉融入到这几组词语中——5、我们的红军战士面临的仅仅是大山、大河这些自然方面的艰难险阻吗?不着急,静静地看一段文字。(课件出示:湘江战役是红军有史以来进行的最为惨烈的一次战役。1934年11月,中央红军与数十万国民党军在湘江边展开激战。经六天血战,红军终于冲过了敌人的封锁线。但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长征途中,红军遭遇的战斗在400场以上。平均每三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在漫漫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中,平均每300米就有一个红军战士牺牲。)你看到了什么?(仅湘江战役,红军战士就从8.6万人锐减到3万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五万将士血洒湘江呀!(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还要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还要进行残酷的战斗。)6、前有拦敌,后有追兵,空中是敌机的狂轰乱炸。我们的红军战士就这样跨过了一座座大山,淌过了一条条大河,翻雪山,过草地,走过了二万五千里。同学们,这是怎样的一次长征呀?(这是一次艰难的历程。这是一次考验红军意志的长征。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长征。)把我们现在的这种感觉再次放到这几组词语中读一读。板块四:聚焦“闲”,体悟“长征精神”1、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在长征的亲历者***的眼里,长征又是怎样的呢?默读圈画。(生默读圈画,师巡回指导)2、交流(1)从“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里“腾细浪”、“走泥丸”这两个词知道了红军根本不怕这万水千山。连绵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就像细小的波浪。走的是那样的——轻松自在。在红军眼里,翻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就像走过泥丸那样简单。那样的——悠闲自在。谁能把红军的这种悠闲自在的感觉给读出来?真好!掌声。男同学读前面四个字,女同学读后面三个字。明白了吗?男生齐:五岭逶迤——女生齐:腾细浪。男生齐:乌蒙磅礴——女生齐:走泥丸。有没有明白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男生的声音比较大,把“五岭逶迤”、“乌蒙磅礴”读得很有气势,很艰难。女生声音较小,就可以把“腾细浪”、“走泥丸”读得感觉很简单,好像很轻松自在,很悠闲。)真不错!声音一“大”、一“小”,就突出了一“难”一“闲”。我们再来一遍!(2)读得真好!还有哪些地方感受到?我从“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只等闲”三个字中看出,红军经历了那么多困难,可在他们的眼里,这些困难只不过是平平常常的小事。(“等闲”就是平平常常的意思。这句话连起来就是万水1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律长征全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