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平面上有n个半径为r的圆,第i个圆的定圆心等半径拱坝为(x,y),每个圆至少与其中的一

已知圆M:(x-)2+y2=r2=r2.若椭圆C:+=1的右顶点为圆M的圆心.离心率为.(I)求椭圆C的方程,(II)若存在直线l:y=kx.使得直线l与椭圆C分别交于A.B两点.与圆M分别交于G.H两点.点G在线段AB上.且|AG|=|BH|.求圆M半径r的取值范围.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成绩波动大?难提高?听顶级名师视频辅导,
& 题目详情
已知圆M:(x-)2+y2=r2=r2(r>0).若椭圆C:+=1(a>b>0)的右顶点为圆M的圆心,离心率为.(I)求椭圆C的方程;(II)若存在直线l:y=kx,使得直线l与椭圆C分别交于A,B两点,与圆M分别交于G,H两点,点G在线段AB上,且|AG|=|BH|,求圆M半径r的取值范围.
【答案】分析:(I)设椭圆的焦距为2c,由椭圆右顶点为圆心可得a值,进而由离心率可得c值,根据平方关系可得b值;(II)由点G在线段AB上,且|AG|=|BH|及对称性知点H不在线段AB上,所以要使|AG|=|BH|,只要|AB|=|GH|,设A(x1,y1),B(x2,y2),联立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消掉y得x的二次方程,利用韦达定理及弦长公式可得|AB|,在圆中利用弦心距及勾股定理可得|GH|,根据|AB|=|GH|得r,k的方程,分离出r后按k是否为0进行讨论,借助基本函数的范围即可求得r范围;解答:解:(I)设椭圆的焦距为2c,由椭圆右顶点为圆M的圆心(,0),得a=,又,所以c=1,b=1.所以椭圆C的方程为:.(II)设A(x1,y1),B(x2,y2),由直线l与椭圆C交于两点A,B,则,所以(1+2k2)x2-2=0,则x1+x2=0,,所以=,点M(,0)到直线l的距离d=,则|GH|=2,显然,若点H也在线段AB上,则由对称性可知,直线y=kx就是y轴,矛盾,所以要使|AG|=|BH|,只要|AB|=|GH|,所以=4,==2,当k=0时,r=,当k≠0时,<2(1+)=3,又显然>2,所以,综上,.点评:本题考查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椭圆方程的求解,考查分类讨论思想,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弦长公式、韦达定理是解决该类问题的基础知识,要熟练掌握.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数学
题型:解答题
已知圆M:(x+)2+y2=的圆心为M,圆N:(x-)2+y2=的圆心为N,一动圆与圆M内切,与圆N外切.(Ⅰ)求动圆圆心P的轨迹方程;(Ⅱ)在(Ⅰ)所求轨迹上是否存在一点Q,使得∠MQN为钝角?若存在,求出点Q横坐标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0128 模拟题
题型:解答题
已知圆M:(x+)2+y2=36,定点N(,0),点P为圆M上的动点,点Q在NP上,点G在MP上,且满足。(1)求点G的轨迹C的方程;(2)过点(2,0)作直线l,与曲线C交于A、B两点,O是坐标原点,设是否存在这样的直线l,使四边形OASB的对角线相等(即|OS|=|AB|)?若存在,求出直线l的方程;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学年山东聊城市东阿县曹植培训学校高三(上)12月月考数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理)已知圆M:(x+)2+y2=36,定点N(),点P为圆M上的动点,点G在MP上,且满足|GP|=|GN|(1)求点G的轨迹C的方程;(2)过点(2,0)作直线l,与曲线C交于A、B两点,O是坐标原点,设,是否存在这样的直线l,使四边形OASB的对角线相等(即|OS|=|AB|)?若存在,求出直线l的方程;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
科目:高中数学
来源:2011年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高考考前热身数学试卷(理科)(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已知圆M:(x+)2+y2=的圆心为M,圆N:(x-)2+y2=的圆心为N,一动圆与圆M内切,与圆N外切.(Ⅰ)求动圆圆心P的轨迹方程;(Ⅱ)在(Ⅰ)所求轨迹上是否存在一点Q,使得∠MQN为钝角?若存在,求出点Q横坐标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如图4-16水平面上有一个半径为r的圆形木板.在圆心的正上方h处有一个点光源.光线射入水中后.在水底平面上形成半径为R的圆形阴影.水深为H.水的折射率为n.当h发生变化时.求证明影的最大半径——精英家教网——
成绩波动大?难提高?听顶级名师视频辅导,
如图4-16水平面上有一个半径为r的圆形木板.在圆心的正上方h处有一个点光源.光线射入水中后.在水底平面上形成半径为R的圆形阴影.水深为H.水的折射率为n.当h发生变化时.求证明影的最大半径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物理――选修3-5](27分)(1) (5分)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连续经过三次α衰变和两次β衰变.若最后变成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核Y,则新核Y的正确写法是A.B.C.D.(2) (6分) 现有一群处于n=4能级上的氢原子,已知氢原子的基态能量E1=-13.6 eV,氢原子处于基态时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静电力常量为k,普朗克常量h=6.63×10-34J·s.则电子在n=4的轨道上运动的动能是&&&&J;这群氢原子发出的光子的最大频率是&&&&&Hz。(3)(16分)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辆质量为M=1 kg的小车,小车的上表面有一个质量为m=0.9 kg的滑块,在滑块与小车的挡板间用轻弹簧相连接,滑块与小车上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整个系统一起以v1=10 m/s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弹簧长度恰好为原长.现在用质量为m0=0.1 kg的子弹,以v0=50 m/s的速度向左射入滑块且不穿出,所用时间极短.已知当弹簧压缩到最短时的弹性势能为Ep=8.6 J.(g取10m/s2)求:(ⅰ)子弹射入滑块的瞬间滑块的速度;(ⅱ)从子弹射入到弹簧压缩最短,滑块在车上滑行的距离.
[物理――选修3-5](27分)(1) (5分)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连续经过三次α衰变和两次β衰变.若最后变成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核Y,则新核Y的正确写法是A.B.C.D.(2) (6分) 现有一群处于n=4能级上的氢原子,已知氢原子的基态能量E1=-13.6 eV,氢原子处于基态时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静电力常量为k,普朗克常量h=6.63×10-34J·s.则电子在n=4的轨道上运动的动能是&&&&J;这群氢原子发出的光子的最大频率是&&&&&Hz。(3)(16分)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辆质量为M=1 kg的小车,小车的上表面有一个质量为m=0.9 kg的滑块,在滑块与小车的挡板间用轻弹簧相连接,滑块与小车上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整个系统一起以v1=10 m/s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弹簧长度恰好为原长.现在用质量为m0=0.1 kg的子弹,以v0=50 m/s的速度向左射入滑块且不穿出,所用时间极短.已知当弹簧压缩到最短时的弹性势能为Ep=8.6 J.(g取10m/s2)求:(ⅰ)子弹射入滑块的瞬间滑块的速度;(ⅱ)从子弹射入到弹簧压缩最短,滑块在车上滑行的距离.
[物理――选修3-5](27分)(1) (5分)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连续经过三次α衰变和两次β衰变.若最后变成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核Y,则新核Y的正确写法是 A.&&&&&&&&B.&&&& C.&&&&&&&&D.(2) (6分) 现有一群处于n=4能级上的氢原子,已知氢原子的基态能量E1=-13.6 eV,氢原子处于基态时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静电力常量为k,普朗克常量h=6.63×10-34 J·s.则电子在n=4的轨道上运动的动能是&&&&J;这群氢原子发出的光子的最大频率是&&&&& Hz。(3)(16分)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辆质量为M=1 kg的小车,小车的上表面有一个质量为m=0.9 kg的滑块,在滑块与小车的挡板间用轻弹簧相连接,滑块与小车上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整个系统一起以v1=10 m/s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弹簧长度恰好为原长.现在用质量为m0=0.1 kg的子弹,以v0=50 m/s的速度向左射入滑块且不穿出,所用时间极短.已知当弹簧压缩到最短时的弹性势能为Ep=8.6 J.(g取10m/s2)求:(ⅰ)子弹射入滑块的瞬间滑块的速度;(ⅱ)从子弹射入到弹簧压缩最短,滑块在车上滑行的距离.&
[物理――选修3-5](27分)(1) (5分)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连续经过三次α衰变和两次β衰变.若最后变成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核Y,则新核Y的正确写法是 A.&&&&&&&&B.&&&& C.&&&&&&&&D.(2) (6分) 现有一群处于n=4能级上的氢原子,已知氢原子的基态能量E1=-13.6 eV,氢原子处于基态时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静电力常量为k,普朗克常量h=6.63×10-34 J·s.则电子在n=4的轨道上运动的动能是&&&&J;这群氢原子发出的光子的最大频率是&&&&& Hz。(3)(16分)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辆质量为M=1 kg的小车,小车的上表面有一个质量为m=0.9 kg的滑块,在滑块与小车的挡板间用轻弹簧相连接,滑块与小车上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整个系统一起以v1=10 m/s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弹簧长度恰好为原长.现在用质量为m0=0.1 kg的子弹,以v0=50 m/s的速度向左射入滑块且不穿出,所用时间极短.已知当弹簧压缩到最短时的弹性势能为Ep=8.6 J.(g取10m/s2)求:(ⅰ)子弹射入滑块的瞬间滑块的速度;(ⅱ)从子弹射入到弹簧压缩最短,滑块在车上滑行的距离.&
第一部分 &力&物体的平衡第一讲 力的处理一、矢量的运算1、加法表达:&+&&=&&。名词:为“和矢量”。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如图1所示。和矢量大小:c =&&,其中α为和的夹角。和矢量方向:在、之间,和夹角β= arcsin2、减法表达:&=&-&。名词:为“被减数矢量”,为“减数矢量”,为“差矢量”。法则:三角形法则。如图2所示。将被减数矢量和减数矢量的起始端平移到一点,然后连接两时量末端,指向被减数时量的时量,即是差矢量。差矢量大小:a =&&,其中θ为和的夹角。差矢量的方向可以用正弦定理求得。一条直线上的矢量运算是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法则的特例。例题:已知质点做匀速率圆周运动,半径为R&,周期为T&,求它在T内和在T内的平均加速度大小。解说:如图3所示,A到B点对应T的过程,A到C点对应T的过程。这三点的速度矢量分别设为、和。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得:=&,=&由于有两处涉及矢量减法,设两个差矢量&=&-&,=&-&,根据三角形法则,它们在图3中的大小、方向已绘出(的“三角形”已被拉伸成一条直线)。本题只关心各矢量的大小,显然:&=&&=&&=&&,且:&=&=&&,&= 2=&所以:=&&=&&=&&,=&&=&&=&&。(学生活动)观察与思考:这两个加速度是否相等,匀速率圆周运动是不是匀变速运动?答:否;不是。3、乘法矢量的乘法有两种:叉乘和点乘,和代数的乘法有着质的不同。⑴ 叉乘表达:×&=&名词:称“矢量的叉积”,它是一个新的矢量。叉积的大小:c = absinα,其中α为和的夹角。意义:的大小对应由和作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叉积的方向:垂直和确定的平面,并由右手螺旋定则确定方向,如图4所示。显然,×≠×,但有:×=&-×⑵ 点乘表达:·&= c名词:c称“矢量的点积”,它不再是一个矢量,而是一个标量。点积的大小:c = abcosα,其中α为和的夹角。二、共点力的合成1、平行四边形法则与矢量表达式2、一般平行四边形的合力与分力的求法余弦定理(或分割成RtΔ)解合力的大小正弦定理解方向三、力的分解1、按效果分解2、按需要——正交分解第二讲 物体的平衡一、共点力平衡1、特征:质心无加速度。2、条件:Σ&= 0 ,或&&= 0 ,&= 0例题:如图5所示,长为L 、粗细不均匀的横杆被两根轻绳水平悬挂,绳子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在图上已标示,求横杆的重心位置。解说:直接用三力共点的知识解题,几何关系比较简单。答案:距棒的左端L/4处。(学生活动)思考:放在斜面上的均质长方体,按实际情况分析受力,斜面的支持力会通过长方体的重心吗?解:将各处的支持力归纳成一个N ,则长方体受三个力(G 、f 、N)必共点,由此推知,N不可能通过长方体的重心。正确受力情形如图6所示(通常的受力图是将受力物体看成一个点,这时,N就过重心了)。答:不会。二、转动平衡1、特征:物体无转动加速度。2、条件:Σ= 0 ,或ΣM+&=ΣM-&如果物体静止,肯定会同时满足两种平衡,因此用两种思路均可解题。3、非共点力的合成大小和方向:遵从一条直线矢量合成法则。作用点:先假定一个等效作用点,然后让所有的平行力对这个作用点的和力矩为零。第三讲 习题课1、如图7所示,在固定的、倾角为α斜面上,有一块可以转动的夹板(β不定),夹板和斜面夹着一个质量为m的光滑均质球体,试求:β取何值时,夹板对球的弹力最小。解说:法一,平行四边形动态处理。对球体进行受力分析,然后对平行四边形中的矢量G和N1进行平移,使它们构成一个三角形,如图8的左图和中图所示。由于G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变,而N1的方向不可变,当β增大导致N2的方向改变时,N2的变化和N1的方向变化如图8的右图所示。显然,随着β增大,N1单调减小,而N2的大小先减小后增大,当N2垂直N1时,N2取极小值,且N2min&= Gsinα。法二,函数法。看图8的中间图,对这个三角形用正弦定理,有:&=&&,即:N2&=&&,β在0到180°之间取值,N2的极值讨论是很容易的。答案:当β= 90°时,甲板的弹力最小。2、把一个重为G的物体用一个水平推力F压在竖直的足够高的墙壁上,F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如图9所示,则在t = 0开始物体所受的摩擦力f的变化图线是图10中的哪一个?解说:静力学旨在解决静态问题和准静态过程的问题,但本题是一个例外。物体在竖直方向的运动先加速后减速,平衡方程不再适用。如何避开牛顿第二定律,是本题授课时的难点。静力学的知识,本题在于区分两种摩擦的不同判据。水平方向合力为零,得:支持力N持续增大。物体在运动时,滑动摩擦力f = μN ,必持续增大。但物体在静止后静摩擦力f′≡ G ,与N没有关系。对运动过程加以分析,物体必有加速和减速两个过程。据物理常识,加速时,f < G ,而在减速时f > G 。答案:B 。3、如图11所示,一个重量为G的小球套在竖直放置的、半径为R的光滑大环上,另一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自由长度为L(L<2R),一端固定在大圆环的顶点A ,另一端与小球相连。环静止平衡时位于大环上的B点。试求弹簧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解说: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矢量总是可以平移到一个三角形中去讨论,解三角形的典型思路有三种:①分割成直角三角形(或本来就是直角三角形);②利用正、余弦定理;③利用力学矢量三角形和某空间位置三角形相似。本题旨在贯彻第三种思路。分析小球受力→矢量平移,如图12所示,其中F表示弹簧弹力,N表示大环的支持力。(学生活动)思考:支持力N可不可以沿图12中的反方向?(正交分解看水平方向平衡——不可以。)容易判断,图中的灰色矢量三角形和空间位置三角形ΔAOB是相似的,所以:& & & & & & & & & & & & & & & & & &⑴由胡克定律:F = k(- R) & & & & & & & &⑵几何关系:= 2Rcosθ & & & & & & & & & & ⑶解以上三式即可。答案:arccos&。(学生活动)思考:若将弹簧换成劲度系数k′较大的弹簧,其它条件不变,则弹簧弹力怎么变?环的支持力怎么变?答:变小;不变。(学生活动)反馈练习:光滑半球固定在水平面上,球心O的正上方有一定滑轮,一根轻绳跨过滑轮将一小球从图13所示的A位置开始缓慢拉至B位置。试判断:在此过程中,绳子的拉力T和球面支持力N怎样变化?解:和上题完全相同。答:T变小,N不变。4、如图14所示,一个半径为R的非均质圆球,其重心不在球心O点,先将它置于水平地面上,平衡时球面上的A点和地面接触;再将它置于倾角为30°的粗糙斜面上,平衡时球面上的B点与斜面接触,已知A到B的圆心角也为30°。试求球体的重心C到球心O的距离。解说:练习三力共点的应用。根据在平面上的平衡,可知重心C在OA连线上。根据在斜面上的平衡,支持力、重力和静摩擦力共点,可以画出重心的具体位置。几何计算比较简单。答案:R 。(学生活动)反馈练习:静摩擦足够,将长为a 、厚为b的砖块码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最多能码多少块?解:三力共点知识应用。答:&。4、两根等长的细线,一端拴在同一悬点O上,另一端各系一个小球,两球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已知两球间存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斥力而使两线张开一定角度,分别为45和30°,如图15所示。则m1&: m2??为多少?解说:本题考查正弦定理、或力矩平衡解静力学问题。对两球进行受力分析,并进行矢量平移,如图16所示。首先注意,图16中的灰色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设为α。而且,两球相互作用的斥力方向相反,大小相等,可用同一字母表示,设为F 。对左边的矢量三角形用正弦定理,有:&=&& & & & &①同理,对右边的矢量三角形,有:&=&& & & & & & & & & & & & & & & &②解①②两式即可。答案:1 :&。(学生活动)思考:解本题是否还有其它的方法?答:有——将模型看成用轻杆连成的两小球,而将O点看成转轴,两球的重力对O的力矩必然是平衡的。这种方法更直接、简便。应用:若原题中绳长不等,而是l1&:l2&= 3 :2 ,其它条件不变,m1与m2的比值又将是多少?解:此时用共点力平衡更加复杂(多一个正弦定理方程),而用力矩平衡则几乎和“思考”完全相同。答:2 :3&。5、如图17所示,一个半径为R的均质金属球上固定着一根长为L的轻质细杆,细杆的左端用铰链与墙壁相连,球下边垫上一块木板后,细杆恰好水平,而木板下面是光滑的水平面。由于金属球和木板之间有摩擦(已知摩擦因素为μ),所以要将木板从球下面向右抽出时,至少需要大小为F的水平拉力。试问:现要将木板继续向左插进一些,至少需要多大的水平推力?解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力矩平衡的例题。以球和杆为对象,研究其对转轴O的转动平衡,设木板拉出时给球体的摩擦力为f&,支持力为N&,重力为G&,力矩平衡方程为:f R + N(R + L)= G(R + L)& & & & & &①球和板已相对滑动,故:f = μN & & & &②解①②可得:f =&再看木板的平衡,F = f 。同理,木板插进去时,球体和木板之间的摩擦f′=&&= F′。答案:&。第四讲 摩擦角及其它一、摩擦角1、全反力:接触面给物体的摩擦力与支持力的合力称全反力,一般用R表示,亦称接触反力。2、摩擦角:全反力与支持力的最大夹角称摩擦角,一般用φm表示。此时,要么物体已经滑动,必有:φm&= arctgμ(μ为动摩擦因素),称动摩擦力角;要么物体达到最大运动趋势,必有:φms&= arctgμs(μs为静摩擦因素),称静摩擦角。通常处理为φm&=&φms&。3、引入全反力和摩擦角的意义:使分析处理物体受力时更方便、更简捷。二、隔离法与整体法1、隔离法:当物体对象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有必要各个击破,逐个讲每个个体隔离开来分析处理,称隔离法。在处理各隔离方程之间的联系时,应注意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关系。2、整体法:当各个体均处于平衡状态时,我们可以不顾个体的差异而讲多个对象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处理,称整体法。应用整体法时应注意“系统”、“内力”和“外力”的涵义。三、应用1、物体放在水平面上,用与水平方向成30°的力拉物体时,物体匀速前进。若此力大小不变,改为沿水平方向拉物体,物体仍能匀速前进,求物体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素μ。解说:这是一个能显示摩擦角解题优越性的题目。可以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法一,正交分解。(学生分析受力→列方程→得结果。)法二,用摩擦角解题。引进全反力R&,对物体两个平衡状态进行受力分析,再进行矢量平移,得到图18中的左图和中间图(注意:重力G是不变的,而全反力R的方向不变、F的大小不变),φm指摩擦角。再将两图重叠成图18的右图。由于灰色的三角形是一个顶角为30°的等腰三角形,其顶角的角平分线必垂直底边……故有:φm&= 15°。最后,μ= tgφm&。答案:0.268 。(学生活动)思考:如果F的大小是可以选择的,那么能维持物体匀速前进的最小F值是多少?解:见图18,右图中虚线的长度即Fmin&,所以,Fmin&= Gsinφm&。答:Gsin15°(其中G为物体的重量)。2、如图19所示,质量m = 5kg的物体置于一粗糙斜面上,并用一平行斜面的、大小F = 30N的推力推物体,使物体能够沿斜面向上匀速运动,而斜面体始终静止。已知斜面的质量M = 10kg ,倾角为30°,重力加速度g = 10m/s2&,求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大小。解说:本题旨在显示整体法的解题的优越性。法一,隔离法。简要介绍……法二,整体法。注意,滑块和斜面随有相对运动,但从平衡的角度看,它们是完全等价的,可以看成一个整体。做整体的受力分析时,内力不加考虑。受力分析比较简单,列水平方向平衡方程很容易解地面摩擦力。答案:26.0N 。(学生活动)地面给斜面体的支持力是多少?解:略。答:135N 。应用:如图20所示,一上表面粗糙的斜面体上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斜面的倾角为θ。另一质量为m的滑块恰好能沿斜面匀速下滑。若用一推力F作用在滑块上,使之能沿斜面匀速上滑,且要求斜面体静止不动,就必须施加一个大小为P = 4mgsinθcosθ的水平推力作用于斜面体。使满足题意的这个F的大小和方向。解说:这是一道难度较大的静力学题,可以动用一切可能的工具解题。法一:隔离法。由第一个物理情景易得,斜面于滑块的摩擦因素μ= tgθ对第二个物理情景,分别隔离滑块和斜面体分析受力,并将F沿斜面、垂直斜面分解成Fx和Fy&,滑块与斜面之间的两对相互作用力只用两个字母表示(N表示正压力和弹力,f表示摩擦力),如图21所示。对滑块,我们可以考查沿斜面方向和垂直斜面方向的平衡——Fx&= f + mgsinθFy&+ mgcosθ= N且 f = μN = Ntgθ综合以上三式得到:Fx&= Fytgθ+ 2mgsinθ & & & & & & & ①对斜面体,只看水平方向平衡就行了——P = fcosθ+ Nsinθ即:4mgsinθcosθ=μNcosθ+ Nsinθ代入μ值,化简得:Fy&= mgcosθ & & &②②代入①可得:Fx&= 3mgsinθ最后由F =解F的大小,由tgα=&解F的方向(设α为F和斜面的夹角)。答案:大小为F = mg,方向和斜面夹角α= arctg()指向斜面内部。法二:引入摩擦角和整体法观念。仍然沿用“法一”中关于F的方向设置(见图21中的α角)。先看整体的水平方向平衡,有:Fcos(θ- α) = P & & & & & & & & & & & & & & & & & ⑴再隔离滑块,分析受力时引进全反力R和摩擦角φ,由于简化后只有三个力(R、mg和F),可以将矢量平移后构成一个三角形,如图22所示。在图22右边的矢量三角形中,有:&=&=&& &&&⑵注意:φ= arctgμ=&arctg(tgθ) = θ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⑶解⑴⑵⑶式可得F和α的值。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其他试题
您感兴趣的《》试卷
Copyright ? 2011-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17教育网站 版权所有 备案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已知弦长半径求圆心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