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胖提到的'母爱算法'和'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算法'对家庭教育有哪些启发

服务升级——父爱算法在餐饮行业是否成立? &回顾一下罗胖关于“服务升级”理论的精髓:母爱算法 = 用户要什么你就给什么;父爱算法 = 我告诉你什么叫好,听我的。如果站在餐饮行业的角度考虑,我倒是和罗老师有一些善意的分歧,并不是我不同意父爱算法的观点,而是“父爱算法”的成立着实需要一些很重要的前提。餐饮行业里,我认为“母爱算法"的典型代表之一是北京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成都小吃”。走进这些几十平方的小店,你会发现菜单是密密麻麻的两页纸,多的甚至能有几百个 SKU。这些异常丰富的选项笼罩在母性的光辉下:我不知道你爱吃什么,但你喜欢吃啥我都给你做。大多数成都小吃的典型归宿是偏安一隅,不温不火地活下来,撑不死,饿不着。而“父爱算法"的两极分化就会比较严重:一种是世界知名的一些米其林三星,比如小野二郎的寿司店,相信 99% 的人是怀着朝圣的心情而非饕餮的目的前往就食,专精于几十年寿司的巨匠拥有对此 360 度无死角的审美高度及究其一生都在精进的操作技法,分分钟升华你感动你教你做人的节奏,至于寿司到底对不对你的胃口谁还好意思去关注。另一种就像曾经名噪一时的一种高逼格牛腩,靠 500 万的噱头炒火自己,面世没有几日就变成了皇帝的新衣——“其实。。。真的不太好吃呀!”,此时一句强撑高冷的答复“你们丫味蕾没打开”只会徒增群嘲而已。“父爱算法”的关键点并不在“算法”,而在于谁有资格做“父”?窃以为,对于餐饮行业来说,你需要比大多数受众的认知超前很多,并且审美高度达到俯瞰苍生的程度才可以获取“为父的资格”。 &所以,罗胖的理论听归听,但当你对一个行业涉猎不深之时,千万不要妄谈“父爱算法”,餐饮领域尤甚。无论是父爱算法还是母爱算法,更重要的是从用户的角度考虑:智能革命——离餐饮不远了 & &罗胖对人工智能的表述逻辑我持保留意见,不过我同意人工智能是数据喂养大的物种。那么人工智能要怎样影响餐饮行业呢?先说结论:外卖一定是人工智能在餐饮业的先头阵地,快餐型堂食次之,正餐品类会最后一个被攻占。外卖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各个环节可以很方便地全盘数据化,这就相当于给人工智能一份直接可食用的饕餮盛宴,消化吸收再利用无障碍。甚至优粮生活目前部分功能已经在利用简单的人工智能来优化了,你说它离外卖近不近。而快餐型堂食,数据化目前还有一些不方便(主要是一些数据化手段与消费体验之间的矛盾),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问题一定会被解决(日本目前做的就很不错)。况且快餐的生命线是运营效率,而人工智能刚好很适合用来做提升效率的事情,本身有强烈需求,就一定会加速这个融合过程。至于正餐和特色餐饮,主要追求的价值体现在用感性上的体验来打动用户,而不仅仅是运营效率那么简单,所以人类感性上的事情至少现在看来对人工智能来说还过于复杂,因此这一品类应该是人工智能最难渗透的一块了。不过历史的车轮一旦启动就不会停止,假以时日,我相信人工智能一定会渗透到餐饮行业的每一个角落。哪种业态先和人工智能握手言欢?认知迭代——餐饮品牌塑造的大机会罗胖把“认知”和“迭代”这两个词放在一起的顺序非常耐人寻味,因为这意味着本题的关键点不在“认知”而在“迭代” & ——因为人们并不是之前没有认知,而是人们之前认知的方式与现在不同。在“恒源祥”和“脑白金”的时代,知名度 = 信任,所以央视广告动辄就出现让人不明所以的“标王”,而这种标王还真的可以大卖特卖。这就造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前大家把流量奉之为王,却没人关心内容的情景。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认知明显迭代了一层——现在人们不光要“知道你的存在”,更要“知道你是什么”,双重过滤下来,货不对板的品牌就会流失很多客户,所以像以前那种拿大喇叭喊话的模式就行不通了。这就是为什么罗胖说“互联网到来之前人们认为未来的世界一定是平的,互联网真的到来了人们却发现这个世界是碎的”。餐饮品牌如何在这个“碎”的世界里生存? &首先要做好内容打造,让你的目标客户能够轻而易举地“知道你是什么”。内容打造好了,再去寻找合适的流量去触及你的目标用户,一切都需要以精耕细作的方式来进行,摒弃粗放式的推广方式。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流量是有钱就可以买来的,认知却是花钱买不来的,所以打造内容比寻找渠道要重要得多。央视标王们已是明日黄花,但餐饮品牌在这个时代却大有机会。因为餐饮是刚需行业,离用户最近,离钱也最近,这在用户资源越来越宝贵的现在,别的行业可能需要花大价钱买来的用户资源,我们搞餐饮的却可以一边赚钱一边就把用户给获取来了。这使得餐饮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的价值越来越大。美景易逝,时不我待。让我们做好内容,利用现成的流量,步步为营,打造餐饮超级 IP。关于后真相——餐饮行业没有所谓“正确玩法”。这是整个罗胖的演讲中我最不同意的一点了,过去大家就关心事实,现在大家只被情绪所左右,是这样吗?我认为,我们从来就没有过只关心事实的时代,从古至今,大家都是在虚构的故事和概念中沟通协作的,从宗教到法律再到股票,无一不是虚构的东西,大家相信则正常运转,大家不相信则瞬间崩塌,就连罗胖在这里强调的“共同体意识”,也是虚构的,被情绪所左右的事物。所以基于上述理由,我认为 2017 年与 1017 年并无不同。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将此概念应用到餐饮行业中去。既然大家都在虚拟概念中生存,那么餐饮业中的所谓“正统”、“正宗”其实也是虚构的。所以我们并无必要执着于所谓的正统、正确、正常,因为这本身就是人们为了争取更多的“共同体”所提出来的虚拟概念。我们如果向本质再靠近一步,直接去追求“共同体”,也许会取得新的突破。只要用户们广泛认同,还有什么是不能尝试的? &这在历史上也有很多成功案例的,例如:四川火锅是街头文化,讲究的是味儿正,气氛好,那么为什么不能以服务作为亮点去做呢?油条豆浆是路边早餐摊做的东西,为什么不能挪到高大上的三里屯去做呢?盒饭本身是没时间吃饭凑合一下吃的东西,为什么不能做得很精致,打造不输于堂食的体验呢?——现有的餐饮业,还有太多的想象空间等待你我去突破。罗胖的演讲掀起了转发热潮,但潮水还没退去,便有各种抠字眼的同学开始攻击罗胖,私以为这种行为很没意思。本人虽然也难以认同罗胖这次演讲的很多观点,但是我觉得一场演讲的贡献并不在于它的错与对,而在于它是否对其他人产生了启发。在这一点上,我认为罗胖做到了。最喜欢本次演讲的最后一句话:“凡是过去,皆为序章。”&餐饮同仁共勉。“知小大,求至尖”餐饮视觉研究室原创编辑(ID:cysjstudio) 图片来源:网络总监微信:jdviper餐饮视觉研究室(cysjstudio)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cysjstudio专注餐饮品牌设计、标志设计、餐饮策划一站式服务热门文章最新文章cysjstudio专注餐饮品牌设计、标志设计、餐饮策划一站式服务&&&&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
Copyright(C)2016 大不六文章网
京公网安备78你想读的,我们有数 - DT财经「罗胖」的跨年演讲背后,你必须知道的经营常识... 分享 - 博客姐姐「罗胖」的跨年演讲背后,你必须知道的经营常识...点击复制内容
作者|闫寒 微信大众号:baowenxiangzi
今年的据说让深圳卫视创下了收视率全国的纪录,着实令人震撼。这也代表着互联网这股新的势力经过无数人、无数行业经年累月的充实,终于从一个比脸还大,比肾还虚的东西,变成了一个可以和传统世界分庭抗礼的巨大实体。
(、罗振宇)
罗胖的观点,我部分持保留意见,但是我们如果将这个内容投射到餐饮行业上,会发现很多有趣的值得讨论的点。下面请与我一起进入脑子风暴:
光阴战场――光阴对餐饮行业的意义
罗胖提到的光阴战场概念,我想在餐饮行业是可以得到最直观的映射的。但我并不觉得是光阴本身值钱了,而是用户在不同场景中对光阴的质量有了更明晰的要求。
因此,餐饮也将出现越来越明显的两极分化――以快餐和外卖为代表的“餐饮工业”,以及以正餐及特色餐饮为代表的“餐饮服务业”。
所有属于“餐饮工业”的品类其实可以看做是“光阴的配角”。用户在点外卖和吃快餐时往往处于工作场景,既然是工作场景,工作就永远是主角,那么快餐和外卖就要做到“别让我想,别让我等,别让我烦”。
所以快餐和外卖菜单一定不要繁杂,页最好就是几种经典加几种常换常新的套餐――别让我想。
快餐和外卖需要使尽浑身解数优化供应链和后厨流程以及配送管理,使得从加工到出餐到送达的光阴收缩到最短――别让我等。
快餐和外卖一定要先把饭老老实实做好,不要搞各种噱头来喧宾夺主――别让我烦。
我信任这会成为 2017 年快餐和外卖的自我修养准则。
正餐及特色餐饮则相对应,它们是“光阴的主角”。因为用户此时往往处于休闲和社交场景之下,所以文化氛围以及仪式感就会变得无比首要。
异域风情的沉浸式体验、让宾主都脸上有光的高逼格排场、无微不至的服务关怀,此时往往会比菜品本身更首要。而用户最关切的是能否让主宾双方在这段愉悦的时光里把盏尽欢,纵情谈笑。
在光阴的战场上,餐饮工业和餐饮服务业会分化得越发明显,但终将会是并肩作战的关系,为人们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而奋斗毕生。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服务升级――父爱算法在餐饮行业是否成立?
回首一下罗胖“服务升级”理论的精髓:母爱算法 = 用户要什么你就给什么;父爱算法 = 我奉告你什么叫好,听我的。
如果站在餐饮行业的角度考虑,我倒是和罗老师有一些善意的分歧,并不是我不同意父爱算法的观点,而是“父爱算法”的成立着实需要一些很首要的前提。
餐饮行业里,我觉得“母爱算法"的典型代表之一是北京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成都小吃”。
走进这些几十平方的小店,你会发现菜单是密密麻麻的两页纸,多的甚至能有几百个 SKU。这些异常丰厚的选项笼罩在母性的光辉下:我不你爱吃什么,但你喜爱吃啥我都给你做。大多数成都小吃的典型归宿是偏安一隅,不温不火地活下来,撑不逝世,饿不着。
而“父爱算法"的两极分化就会对比严重:
另一种就像曾经名噪一时的一种高逼格牛腩,靠 500 万的噱头炒火自己,面世没有几日就变成了皇帝的新衣――“其实。。。真的不太好吃呀!”,此时一句强撑高冷的回覆“你们丫味蕾没打开”只会徒增群嘲而已。
“父爱算法”的关键点并不在“算法”,而在于谁有资格做“父”?
窃以为,对于餐饮行业来说,你需要比大多数受众的认知超前很多,并且审美高度达到俯瞰苍生的程度才可以获取“为父的资格”。
所以,罗胖的理论听归听,但当你对一个行业浏览不深之时,千万不要妄谈“父爱算法”,餐饮领域尤甚。
(无论是父爱算法还是母爱算法,更首要的是从用户的角度考虑 )
智能革命――离餐饮不远了
罗胖对人工智能的表述逻辑我持保留意见,不过我同意人工智能是数据喂养大的物种。那么人工智能要怎样影响餐饮行业呢?
先说结论:外卖一定是人工智能在餐饮业的先头阵地,快餐型堂食次之,正餐品类会最后一个被攻占。
外卖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各个环节可以很方便地全盘数据化,这就相当于给人工智能一份直接可食用的饕餮盛宴,消化吸收再利用无障碍。甚至优粮目前部分功能已经在利用简单的人工智能来优化了,你说它离外卖近不近。
而快餐型堂食,数据化目前还有一些不方便(主要是一些数据化手法与消耗体验之间的抵触),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一定会被(日本目前做的就很不错)。
况且快餐的生命线是运营效率,而人工智能刚好很适合用来做提升效率的事情,本身有强烈需求,就一定会加速这个交融历程。
至于正餐和特色餐饮,主要追求的价值体现在用感性上的体验来打动用户,而不仅仅是运营效率那么简单,所以仁攀类感性上的事情至少现在看来对人工智能来说还过于繁杂,因此这一品类应该是人工智能最难渗透的一块了。
不过历史的车轮一旦启动就不会停止,假以时日,我信任人工智能一定会渗透到餐饮行业的每一个角落。
(哪种业态先和人工智能握手言欢? )
认知迭代――餐饮品牌塑造的大时机
罗胖把“认知”和“迭代”这两个词放在一起的顺序非常耐人寻味,因为这意味着本题的关键点不在“认知”而在“迭代” ――因为人们并不是之前没有认知,而是人们之前认知的方式与现在不同。
在“恒源祥”和“脑白金”的时代,闻名度 = ,所以央视动辄就出现让人不明所以的“标王”,而这种标王还真的可以大卖。这就造成了互联网时代之前大家把流量奉之为王,却没人关切内容的情景。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人们的认知明显迭代了一层――现在人们不光要“你的存在”,更要“你是什么”,双重过滤下来,货不对板的品牌就会流失很多客户,所以像以前那种拿大喇叭喊话的模式就行不通了。这就是为什么罗胖说“互联网到来之前人们觉得未来的世界一定是平的,互联网真的到来了人们却发现这个世界是碎的”。
餐饮品牌如何在这个“碎”的世界里生存?
首先要做好内容打造,让你的目标客户能够轻而易举地“你是什么”。内容打造好了,再去寻找适宜的流量去触及你的目标用户,一切都需要以精耕细作的方式来进行,摒弃粗放式的推广方式。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流量是有钱就可以买来的,认知却是花钱买不来的,所以打造内容比寻找渠道要首要得多。
央视标王们已是明日黄花,但餐饮品牌在这个时代却大有时机。因为餐饮是刚需行业,离用户,离钱也,这在用户越来越宝贵的现在,别的行业可能需要花大价钱买来的用户资源,我们搞餐饮的却可以一边赚钱一边就把用户给获取来了。这使得餐饮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的价值越来越大。
美景易逝,时不我待。让我们做好内容,利用现成的流量,步步为营,打造餐饮超级 IP。
(奉告别人什么之前,先搞清楚自己是什么)
后本相――餐饮行业没有所谓“正确玩法”
这是全部罗胖的演讲中我最不同意的一点了,过去大家就关切事实,现在大家只被情绪所左右,是这样吗?
我觉得,我们从来就没有过只关切事实的时代,从古至今,大家都是在虚构的故事和概念中沟通协作的,从宗教到法律再到股票,无一不是虚构的东西,大家信任则正常运转,大家不信任则瞬间崩塌,就连罗胖在这里强调的“共同体意识”,也是虚构的,被情绪所左右的事物。
所以基于上述理由,我觉得 2017 年与 1017 年并无不同。
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将此概念使用到餐饮行业中去。既然大家都在虚拟概念中生存,那么餐饮业中的所谓“正统”、“正宗”其实也是虚构的。
所以我们并无必要执着于所谓的正统、正确、正常,因为这本身就是人们为了争取更多的“共同体”所提出来的虚拟概念。
我们如果向本色再靠近一步,直接去追求“共同体”,,也许会取得新的突破。只要用户们广泛认同,还有什么是不能尝试的?
这在历史上也有很多成功案例的,例如:四川火锅是街头文化,考究的是味儿正,气氛好,那么为什么不能以服务作为亮点去做呢?油条豆浆是路边早餐摊做的东西,为什么不能挪到高大上的三里屯去做呢?盒饭本身是没光阴吃饭凑合一下吃的东西,为什么不能做得很精致,打造不输于堂食的体验呢?――现有的餐饮业,还有太多的想象等待你我去突破。
罗胖的演讲掀起了转发热潮,但潮水还没退去,便有各种抠字眼的同学开始攻击罗胖,私以为这种行为很没意思。本人虽然也难以认同罗胖这次演讲的很多观点,但是我认为一场演讲的贡献并不在于它的错与对,而在于它是否对其他人产生了启迪。在这一点上,我觉得罗胖做到了。
最喜爱本次演讲的最后一句话:“凡是过去,皆为序章。”餐饮同仁共勉。
(本文为掌柜攻略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大众号掌柜攻略:zggonglue)
来源:博客姐姐罗胖说的都对,但跟你有嘛关系?
​罗胖讲了五只黑天鹅,不过你自己分析一下,也许能看到不太一样的思路。
罗胖开了第二次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如同《三都赋》,洛阳纸贵。各路大咖小咖各种解读如雪片般捷报飞来。这场盛宴,每年到最后这个时间都会开下来。
我虽然没亲临现场,但是追看了视频。我深深的感觉就是:
说的全都对!
他主要讲到的几个观点(五只黑天鹅),有些观点确实开脑洞,扩展了思维的视野。得按是,有些说的也并不是那么回事。更关键的是,我们需要知道:罗胖讲了这些跟我们到底有啥鸟关系。
下面我给大家把这五只黑天鹅一一聊聊,权当我个人不成熟的小想法。
第一只黑天鹅:时间战场
罗胖观点:
时间会成为商业的终极战场。
消费者花的不仅仅是钱,是他们为每一次消费支付的时间。
商机从空间转向时间。
未来有两种生意的价值变得越来越大,一是帮助用户省时间,二是帮助用户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
这话不但对,而且是真的对到家了。在消费领域:吃喝玩乐、教育医疗、旅游酒店、文化传媒,用户的时间就是钱。
但是,这并非什么黑天鹅,因为这话在吃喝玩乐、酒店旅游、文化传媒以及医疗教育这类领域都已经对了几十年几百年了。过去,你花的时间在电视上,电视台就站住了市场,想想当年央视竞标的惨烈;然后,你花时间在打电话发短信上,运营商就站住了市场,想想当年中国移动一天赚3个亿、大象也能快跑的豪气,我当年在中国移动,正好是话务量最高的那几年,那时候,因为话务特别忙,很多大学恋人在打电话时怕一旦挂机别人就接不通,索性一晚上不挂机,就占着线路,说白了,就是占着时间啊;而今,你把时间花在微信和淘宝上,腾讯跟阿里就站住了市场。罗胖认为张小龙说的『让用户用完就走』是『呸』,张小龙背后的野心才不是用完就走,而是用完走了,回来还得用。你想想中国人的医疗费用,如果你仅仅去医院看病,医生就光给你聊两句,开点药就回去,你一辈子万不能花这么多钱。而中国很多家庭80%的医疗费用都用在了你住在医院里的那几天,那几天你是一天一万甚至几万往里烧啊。这似乎也是在抢夺消费者的时间诶。所以我说,这个黑天鹅确实对,但并非什么黑天鹅。
而且问题在于,你即便知道了又能怎样?这个规律都存在几百年了。他跟你又能有啥关系呢?
且住,如果你琢磨一下,就会知道,实际上罗胖自己未必不知道这第一个观点是绝对政治正确的,他只不过是想引出他的第二个观点。
第二只天鹅:服务升级
罗胖观点:
怎么能占用用户的时间呢?
一个是让他上瘾,拖住他的时间。一个是提供服务,优化他的时间。
同时,罗胖还提出了两种新的概念:"母爱算法"和"父爱算法"
父爱算法:市场上有一种叫做"父爱算法"的需求。将来会诞生很多伟大的公司。背后的精神就是六个字:你不用懂。听我的。真正的机会不在于付费还是免费,而在于你是不是在提供服务。
把知识变成服务
母爱算法的核心是按照消费者的行为推荐消费者的服务,比如我特爱研究心理啊历史啊职场啊经济啊,于是网络知道了我的行为,给我打了一堆标签,然后就给我推各种心理历史职场经济类的文章。
而父爱算法的核心是有个牛人给你背书推荐给你更多的可能。罗胖讲了和菜头给他推荐潮汕火锅的故事,于是他提到每个人都需要御膳房,于是就有了美团点评;每个人都需要御书房,于是就有了『得到』。好吧,父爱算法确是如此。有人给我背个书,推荐我一些产品,我就花钱了。且不说这是作为媒体老游击队员的一种行云流水的营销。这对你的职业影响在哪里,你是否也想做"父爱算法"的生意呢?哪怕是参与一下也好。但是,你做什么?请注意我所看到的父爱算法叫『牛人背书』,你要么是『牛人』,要么能链接到『牛人』。但是,职业典型的交换思维告诉我们,假如你真的能链接到『牛人』,你自己也得是『牛人』。这样你就能撬动牛人资源,给普罗大众提供『父爱算法』了。
所以,归了包堆还得是,你得成为『牛人』。
这话我先放这里不表,且听我继续跟你扯。
第三只天鹅:智能革命
罗胖观点:
智能革命这个话题,比脸还大,比肾都虚。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机会相当大。
的人工智能的核心是数据和算法。
也许只要5到20年,在我们还没有退休的时候,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极其陌生。未来社会什么样?推荐你看2017年最重要的一本书《未来简史》
人工智能不是人的延伸,而是人的替代。
用20%的精力去掌握80%的新领域是一种应对方法。
这段是罗胖以一个媒体人给大家讲的理工科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你,如果学工科,学跟人工智能沾边的,学算法,你会被需要。而如果你之前没干过人工智能,没干过算法,甚至不是理工科的,怎么转场到这片草地里呢?我来告诉你四个可能。
科技:你如果依然对科技有想法,想攻克这个高山,去花时间学技术,学开发,然后搀和进产品中,这需要一段时间
设计:人工智能的产品需要设计感。这样用户才会为之花时间。你可以去学工业设计、平面设计、视觉设计
营销:如果你过去做的是营销和运营,无非换汤不换药,把汤换成人工智能这样的东西。
媒体:写点关于人工智能的文章,拍点人工智能的直播博博眼球吧,你大致需要了解人工智能的知识体系,技术皮毛就好。这似乎就合了用20%的精力去干80%的事情的说法。
但我的疑问是,如果大家都用20%的精力去干那80%的相对容易的事,那剩下20%最难的难关谁来干,总得有人来干,难道是人工智能来干吗?那假如人工智能能干那20%最难的部分,那剩下的80%的容易部分对它们而言岂不是毛毛雨吗?
事实上我对人工智能是抱持悲观的,有一回古典老师跟我们聊天时说,现在的人工智能已经能产生基本的情绪了,这意味着奇点来临是可能预见的了。此时,我的预测就是:未来如果不发生小行星撞地球,核战争这种毁灭人类的偶发事件,人类进化的下一步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会成为地球的新主人。至于人类去干嘛?人工智能不知道,也未必care。其实,你站在所有生物角度来看,凭什么人就是万物之灵长,凭什么就许其他生物灭绝,就不许人这种生物灭绝,这些观点还不都是人类建构出来的『文化』吗?
第四只天鹅:认知迭代
罗胖观点:
2016年,有一种气氛在弥漫,叫事情正在起变化。
面对这个全新的庞然大物,你有两个选择:交越来越贵的"共识税",或者打越来越残酷的"认知战"。
抢认知变成下一个战场。
谁能提出新认知,谁就占领未来。阿里和京东就是最好的例子。阿里创造了双11的认知,京东创造了『阿里唯一对手』的认知。
而罗胖自己也在干认知迭代的事,这个『时间的朋友』就是罗胖建立起来的新认知。
你要么来花钱把这个认知买走,要么你创造一个,战斗。
认知就是一种新的讲故事,两千年前我们用《论语》、《史记》、《世说新语》、《理想国》建立认知;60年前我们用『意识形态』、『五讲四美』、『阶级斗争』来建立认知;而今我们从商业角度用『双十一』建立认知,用『网红』、『IP』建立认知,用《时间的朋友》建立认知,用『得到』上的各种语言建立认知。
这是一种语言建构,甚至,按照福柯的『话语权力』观点,这种认知也意味着某种权力。当『事情在起变化』,过去的话语权力被消解之后,你迭代出了一个新认知,你就拥有了一个新话语,你的王国把这个认知和话语推广出来,你就拥有了权力。这点被罗胖提出来,我觉得太TM对了,同时,也突然觉得有点可怕。权力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
第五只天鹅:共同体危机
罗胖观点:
这是后真相时代。后真相(post-truth)的意思,不是没有真相,而是对这个世界来说,情绪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事实。
当"后真相"蔓延时,文明的共同体就被削弱。当共同体被削弱时,之前所建立出来的血缘、阶层、阶级、单位等构成共同体的依据也在被削弱。
这很可怕。
所以,创业者要建立一种新的共同体。他们折腾、犯错、挫败,因此,如果他们不是共同体的话,创业者这个群体就出现了危机。
创业者不黑创业者。
罗胖在为创业者『代言』,而且不光是代言,还是打了一个预防针。他看到了黄太吉的衰败,也产生了一种同情,借此提出一个新的认知『创业者不黑创业者』,全世界创业者联合起来。
这点,我双手支持,毕竟,臣妾我也算个创业者。
你看了半天,能学到什么?我给你用我的话表达一下啊。
第一、你要么做个『父亲』,要么认识很多『父亲』
首先,赚用户花时间的钱,这点古已有之,关键是怎么赚。即便『父爱算法』听上去很牛逼,但是对你而言,关键在于:
你要么做个『父亲』,要么认识很多『父亲』。而问题就在于,那些能认识很多父亲的人,本身就是父亲。
这也是各种知识网红、网红们所面临的困惑。我怎么做一个『父亲』?于是很多小伙伴就想用这样的方法,就是这个段子。
普朗克的司机
大物理学家普朗克老到各处演讲,有一次,在路上,他的司机说,我听你说的那些个话,我耳朵都起茧子了,我也能讲。普朗克说,哎呦你小子行啊,那这回给你,反正现在也没电视电影,谁也不知道我长啥样,我做你的助手在台下。于是,这司机就真冒了回大胆,上台讲的有模有样。但是,没想到的是,过去很多次演讲,没人提问题,这回,底下有个人举手提了个物理问题,这一下把这司机难住了,毕竟司机只是懂了普朗克演讲的文字,并不懂物理啊。不过这司机灵机一动,用手指了指普朗克说:您的这个问题有点太简单了,我让我的助手来回答吧。
现在出现的知识变现,似乎给了更多人一个『可以通过做普朗克司机』来知识变现的方式。
这事也许能行,但这个时间不会长。时间一长,就会出现越来越多『提问的人』,所以各位想知识变现的,快捞一把。
而真正的大牛,他们都是普朗克啊!你去看看罗胖在『得到』里请的那些个『父亲』们:
李笑来,那是在新东方折腾了7-8年,之后又在比特币折腾了几年,然后又做开发、做产品的老江湖了。
李翔、王烁和最近刚出台的熊太行,那都是十几年混迹纸媒的老游击队员,文章都是引经据典,一篇文章引了大量故事数据段子。罗胖是念兹在兹,自己红了赚钱了,总得先让自己这帮媒体牛人们也跟着红吧。
古典,那也是新东方的第二波雄起的人物,从教英语就一堆粉丝,到出书,做生涯规划培训,折腾十六年了。当年古典做生涯规划培训,这根本没市场,没几个人听,他就一边教英语,然后把教英语的钱烧到生涯规划培训里,到现在发展几万个学员,这TM绝对不是一个『普朗克的司机』所能玩得转的。
其他人我就不一一描述他们的历史了,但是,我所看到的是。罗胖说知识变现知识变现,其实知识根本没变现,而是这帮子玩了知识很多年,把玩知识玩成核心能力的人变现了。
如果你仅仅是普朗克的司机,你可以玩,变变小现。但是,如果你玩的时候底下出现个提问的好事者,请确保自己有个如普朗克一般的『助手』。
否则,倒不如踏实一点点走下去。这点我最佩服秋叶大叔,我从他第一本书《大项目售前售后的30个实战技巧》就开始关注他,一直到他最近在做的知识IP训练营。这个一步步让自己变牛的时间过程很长,但却是最可以复制的过程。
想好自己想做的,踏实一点点走下去,更踏实。
第二、学IT的人可以往人工智能、算法模型这方面发展
两年前,一个曾经找我做咨询的人,他当时在一家国企做电气工程师一年,觉得很无聊,他找我,说想做数据分析,他在读研期间自己设计过不少数学模型。我的咨询言语里明显诱导他不妨去投投简历,试试看,不行也有后路。没想到一投就中了,这两年他一直做数据分析。我们一直保持联系。这确实是他的一个改变自己一生的重大选择。
而我想说的是,未来的几年里,也许是人工智能、机器人、数据分析的天下,如果你有软件基础,正在读书,不妨往这方面靠一下。哪怕略懂一些皮毛,用20%的精力去了解80%的内容,也会有机会。
第三、我得到了一种知识感
请注意,我看了整个4个小时,得到了一种知识感。一种我有了知识的感觉,一种我变聪明了的感觉,这确实很HIGH,但是却值得警惕。
在我参与的一个社群里有个名人叫Schalers,此人是清华学霸。他在自己的公众号里写过一篇文章讲《学到知识和学到知识的感觉》,其中有一段话,很有意思。
如果想要在知识创业时代做出好的商业,其实更多应该着重给消费者营造一种“我学到了知识的感觉”,这个其实和知识没有半点关系。真正知识的产生是很重资产的产业链,以前看过一个数据,一篇Nature/Science的论文背后的投入是16万美元(数据可能不准确,欢迎提供引证),而“学到知识的感觉”,其实是一种像焦虑一样,可以批量生产、快速分发、规模收割的虚拟商品经济形态。
所以,知识变现其实还是感觉变现,是一种体验经济,是情感营销,和知识,其实没有什么关系。
Scalers这话跟针一样,锋利。
不过,也许『学到知识的感觉』就是人们的一种需要,甚至没准是刚需,那罗胖用这种方法来满足这种刚需,也是美事一桩,你满足了需求,他赚了钱。
第四、你真的有那么焦虑吗?
实际上,我看了罗胖的演讲,除了有种知识感上身之外,还能看出他传递给我们一种强烈的焦虑感。
比如这张片子
再比如这张片子
事实上,从2000年以来,媒体里就充斥着焦虑感。从一定要考公务员的焦虑,到房价一直在上涨的焦虑,再到互联网爆发和寒冬的焦虑,再到网红一波波你都不认识的焦虑。这种焦虑感弥漫在每个人周围。上次有个人问我怎么赚钱,需求在哪里?
我说中国现在最大的刚需就是:焦虑感!
而罗胖这个演讲,几乎每隔几张就有一张会给你一点焦虑感。你不信再复盘一遍看他怎么设计的,里边他这背后是有一条情绪线埋藏其中的,你会一直焦虑一直焦虑,然后,嘿嘿,你就会花钱了。
你焦虑,所以才会学习,才会买东西,才会转型,才会『成长』。那些终南山的隐士们没有这个焦虑,也就没有这个需求。这是巨大的市场。因此,无论你打算干啥,先问问你的那堆用户的焦虑感的根源在哪里?
比如:我的焦虑感根源在于自己的能力,我对能力有着本能的焦虑;所以我就得花各种钱去平复这种焦虑,一方面我会学一些能力,一方面我又会花钱参加心理工作坊去学习如何面对自己的焦虑。
而我老婆就没有我的焦虑,她对自己的生活相当满意(窃以为那是因为她嫁的好)。但是,不要以为她不焦虑,有一回数学老师给他发了几次孩子的数学作业,错好多还没改,她马上就急了。她焦虑的是孩子的发展。因此,只要是孩子学习的钱,她觉得好就不过脑子,整!
讲真,虽然媒体里说这是一个充斥着焦虑的年代,但我的回应是『呸』,这是一个焦虑感最低的年代。想想几百年前,人类的时间有一半都是战争。而过去的战争,动辄就是几百万,几千万人死。那时的焦虑才更严重。即便不是几百年,几十年前,你的焦虑也依然比现在严重的多,你那时随便说错一句话,就会被……(此处省略几十字),你有真的设身处地想想那个状态吗?现在社会的焦虑其实是最不严重的焦虑。你焦虑的不是怎么活下来,而是怎么活的好一点,这已经爽多了。好不好?
所以,如果你是个消费者,你可以体会一下自己的焦虑感,看看它到底来源于何处,你焦虑感背后的追求是什么。我不是说你不要花这些钱去购买各种产品(毕竟臣妾我也得请各位交钱买我的课我的产品),而是,你花这个钱,到底是仅仅平复一下焦虑感,还是有什么其他目的和价值。
第五、感谢罗胖,让我有了更多的认知
我一篇文章讲,人的改变是四个步骤,第一步就是认知改变,你看到了很多新的认知,然后你才会跟进信念的调整,再之后才会有行动改变,折腾时间长了才产生结果改变。
罗胖干的事就是,让更多人产生了新的认知。他用一种更让你觉得容易的方式增加了你的新认知。这是第一驱动。
关于『得到』,我订阅了不少。有些也看了不少和听了不少。但是,我也清楚,这仅仅是给我增加了认知而已。真正产生变化,还是得靠行动。
罗胖的这次演讲还可以做更多的分析,以及他推荐的那本《未来简史》真的值得关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父爱母爱的名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