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增强文化软实力与文化自信

如何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软实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涉及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的重要课题。三者相互作用、有机统一,其中文化自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树立文化自信,才会有坚守的从容,才会有奋发的勇气,才会有创新的活力,才能让文化真正获得强大的世界影响力。那么,基于历史和现实的文化积淀,我们所要培养和确立的文化自信缘何而来?如何铸就高度的文化自信?
  缘于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
  中华文化的自信缘于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一个民族只有借助于历史和文化传统,才能顽强生存并积极走向未来。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精神命脉,就会丧失文化的特质。就此而言,我们无法真正摆脱自身的文明基因和文化传统而“净身”进入现代化世界。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艰苦卓绝的创业进程中,先辈们用生命和汗水凝聚成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文化传统和文化体系,既包含思想观念、礼仪制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深层次的文化内核,又包含着独特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间风情。这些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绵延不绝地维系着民族成员的文化心理结构,培养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精神。它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统一和稳定以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被誉为伟大奇迹,就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强劲传承力和非凡生命力。这是我们民族振兴和文化发展的基石与起点,是文化自信的历史财富与资本。
  处于一定历史阶段的民族既要传承传统文化,也要弘扬发展民族文化。但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绝不意味着回到过去、守旧复古,而是要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为此,我们有必要树立正确的态度,既要反对故步自封、抱残守缺,也要反对文化虚无主义,而应坚守责任,肩负起文化复兴的使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文化发展的强国之路。
  在这方面,我们还要认识到文化自信包含着对于长期积淀下来的优秀民族传统的认知与热爱。只有加强民族文化的教育,才能真正树立起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形成对振兴中华文明历史责任的认同与使命意识。因此,有必要通过学校课堂教育、社区文化熏陶以及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使广大青少年理解和承继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同时,积极树立民族文化创新意识,处理好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活力,增强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缘于开放包容的文化品质
  中华文化的自信缘于开放包容的文化品质。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考验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对外来文化拥有开放包容的胸怀,才能尊重差异、相互欣赏,才能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开放、联结、贯通、吸收和整合,促进多元文化的和谐与活力。正所谓:“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
  由于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的差别,人类文化上的差异,不仅在历史的时空中铸就了形态多样的文明,而且往往会导致民族兴衰的不同命运。许多文化随着某种文明的兴衰而兴衰,直至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中华文化却是少数几个能够发展到现在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是一个开放体系,能够与时俱进,能够包容、自重。数千年来,我们依靠本民族自身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族群间的交流与融合并逐渐吸收周边民族的优秀成果,形成了多元一体、多样共生的灿烂文化。这说明,中华文化是一个充满生机和自信的文化系统,在创新、吸纳和兼容并蓄上有着广阔的胸怀,闪烁着超越自我的伟大。
  我们提倡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并不是要排斥外来优秀文化。任何国家要在世界文化之林拥有一席之地都不可能独守一隅。但开放包容不是盲目崇外,学习借鉴也不是照抄照搬,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辩证地加以取舍,决不能良莠不分,盲目模仿,决不能丧失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更不能丢掉民族精神、民族特色和党的优良传统。不仅如此,还要强化融合,实现中国化、本土化。世界文化多元多样、各有所长,只有兼纳百家之精华,融合各种文化之所长,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发展。要把优秀的外来文化同我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使外来文化能够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此外,开放和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互动的。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在更好地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加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这就需要我们在坚持民族性的基础上,对那些具有普适性的文化要素进行及时的总结并使之发扬光大,以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认同。
  缘于伟大的社会实践
  中华文化的自信缘于伟大的社会实践。伟大的文化来自伟大的社会实践,推进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现实的经济社会条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使中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提高、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康庄大道,是不断孕育新的思想文化的光明通途。
  过去的30多年里,我们实现的每一次大突破,经历的每一次大考验,取得的每一项重大成果,都孕育着新思想、新观念、新意识。有伟大的事业,就必然要求有伟大的文化;有伟大的社会实践,就必然要求有崇高的文化追求。胡锦涛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新的发展阶段,只要我们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的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灿烂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立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民生活实际而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善于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探索文化建设的路径、方法和原则;要善于联系群众生产生活来阐释文化的基本内涵,用群众熟悉的语言解释现实问题;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推进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创新,创造出站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加强和改善我们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找准历史方位和坐标,充分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清楚现阶段我国文化一元与多样、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本土与外来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构成状况和复杂性,更加自觉地立于文化潮头、担当文化先锋,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发展战略,构筑精神文化高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缘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
  中华文化的自信缘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处于文化最深层的价值观念体系,是决定文化性质、方向和特点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这一有机整体中,马克思主义居于指导地位,指明了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国家文化乃至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了聚合民心、凝聚力量的支点;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旋律;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着全社会的基本道德风尚。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规定了它在文化建设中担当树旗帜、指方向的历史使命。
  新形势下,要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关键是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效应。首先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发挥信息时代大众传媒的独特优势,采取多种方式全覆盖,融入生活实际,营造舆论氛围,使其真正为人民所感知、认同、接受,进而内化为人们的价值准则和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其次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每个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镜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群众做到的,党员干部自己应带头做到;要求老百姓不做的,干部和党员要坚决不做。最后要建立健全制度。没有制度的支撑,任何作为观念形态的核心价值体系都会成为空话。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从制度设计、制度安排、制度运行上自觉推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指导、规范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缘于“为民兴文”的不竭追求
  中华文化的自信缘于不断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人民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追溯文化起源,无论是作为观念形态的价值理念、道德情操,还是作为艺术形式的音乐舞蹈、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都源自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人民不仅创造文化,也不断传承发展文化。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一脉相承,靠的就是一代代中华儿女薪火相传、接力推进。
  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共建共享是其根本特征。这是文化自信的坚实内核。那种认为文化是少数人把玩、少数人享用的观点,同社会主义文化观是完全背离的。在文化建设上,一定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摒弃“小众”意识,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不断催生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反映新时代中国人民心灵追求并能够有效发生影响的丰富文化产品。只有不断提供有益于人民思想进步、社会文化繁荣的思想文化成果,才能够在汹涌的世界文化竞争浪潮中,特别是在与发达国家的文化碰撞中交汇,做到保持文化特色,并积极参与和影响世界文化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要追求“以文化人”,更要追求“为民兴文”.要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及增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高度出发,切实担当起文化建设的主体责任和主导作用,切实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抓实、抓具体,加大投入力度,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解放日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史文清:以高度文化自觉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
  以高度文化自觉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
  开创赣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崭新篇章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史文清在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的讲话摘登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核心内容。赣州文化资源富集,文化积淀厚重,文化特色鲜明,具有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坚实基础和独特优势。要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强大动力,以强烈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开阔视野、创新思路、勤奋务实,大力增强赣州文化软实力,为推进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提升文化传承力
  唯有对自己的文化拥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韧和坚守的从容
  文化传承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没有文化传承,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无从谈起。唯有对自己的文化拥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韧和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传统文化代表和反映了我们祖先的心灵和智慧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代表和反映了我们祖先的心灵和智慧。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研究和创新,继承和弘扬和谐大同、为政以德、道法自然、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文化精髓。要加大政策扶持、资金投入,通过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大力促进传统文化开发,实现传承与开发互促互动,把传统文化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发展优势。
  让红色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华
  红色文化独具特性、独富特质,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号召力和向心力。赣州是一块红色沃土,这里留下了无数的红色传奇和永远的红色记忆,要大力弘扬以苏区精神和苏区优良革命传统为内核的革命精神,让红色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华。要推动红色文化创作,把红色精神、红色故事融入文学艺术中,打造一批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优秀作品。要广泛开展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读红色经典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使红色文化融入群众生活,成为时尚追求。
  大力发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原创文化,打造一批具有民族气派、赣州特质的“文化名片”
  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人文光辉和经济价值。要挖掘客家文化、宋城文化等区域文化资源,加强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大力发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原创文化。在城市建设中要注重文脉传承,保护历史街区、文物建筑等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存。要通过与旅游、文博、节庆、民俗表演等行业联动,打造一批具有民族气派、赣州特质的“文化名片”。
  提升文化生产力
  大力提升文化生产力,铸造赣州最根本、最持久、最难以替代的竞争力
  文化生产力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发展最终将以文化来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终目标。”马克思曾经指出,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两种生产力——物质方面的生产力和精神方面的生产力。文化生产兼具这两种属性,即物质形态和价值形态相兼容,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要大力提升文化生产力,铸造赣州最根本、最持久、最难以替代的竞争力。
  促进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增加经济中的文化含量和文化中的经济含量
  积极创新文化业态,推行“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金融”,促进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增加经济中的文化含量和文化中的经济含量,加快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要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培育壮大报刊传媒、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印刷出版等重点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网络视听传输等新兴文化产业。要积极培育资金、产权、信息、技术等文化产业要素市场,通过靠大联强、跨地区跨行业联合重组,吸引知名文化企业前来设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或企业总部,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快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性、高成长性产业。
  塑造人的灵魂,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激励人们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也是重要的文化生产力
  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讲,塑造人的灵魂,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激励人们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也是重要的文化生产力。要充分发挥文化的教化、塑造功能,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培育崇德崇文、宽容包容、苦干实干、创新创造等人文精神,进一步凝聚起推进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精气神”。
  进一步扩大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辐射力,使赣州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熠熠生辉
  文化传播是文化生产力的重要方面。在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的文化产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要深入研究文化传播的新趋势,加大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建设和应用,推动传统媒体与现代手段融合互动,进一步扩大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辐射力,提升赣州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使赣州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熠熠生辉。
相关文章列表
·( 21:52:31)·( 9:20:11)·( 9:36:09)·( 8:38:50)·( 8:38:49)·( 8:43:37)·( 9:00:22)·( 11:49:21)·( 9:04:44)·( 11:16:09)
最新房产资讯排行
最新图文资讯
最受关注房产资讯排行
客服热线:  摘 要:文化自觉是指一定主体对文化的意识、觉醒和觉悟。文化自信是指对中华民族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其生命力的坚定信"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培养青年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014年34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文化自觉是指一定主体对文化的意识、觉醒和觉悟。文化自信是指对中华民族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其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培养青年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此,要利用新兴科技的力量,帮助青年深度认识文化发挥的作用;坚持科学发展的道路,帮助青年理性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拥有开放包容的胸怀,帮助青年自觉担当文化建设的责任。 中国论文网 /1/view-6334505.htm  关键词:青年;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面对文化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强调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八大报告则强调“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我们党和国家在今后很长时期的一个重要目标。而青年作为未来国家的主人,帮助青年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涵义   (一)文化自觉的涵义   “文化自觉”这一概念是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其对文化自觉概括可以理解为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学术界将其解析为“文化自觉是指一定主体对文化的意识、觉醒和觉悟,包括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理性把握、对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责任担当。”①   (二)文化自信的涵义   湖南省委党校周正刚教授认为“文化自信”,是指对本民族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②可以说,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必要前提和思想准备,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必然结果和理念升华。   培养青年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是使青年认识到文化的地位作用、把握好文化发展规律、担当起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责任,进而能够正确对待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坚信中华文化自身的价值及其生命力。   二、帮助青年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帮助青年具备主人翁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文化要从一代代青年的手中传承下去。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青年人是未来世界的主人,培养青年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可以帮助青年更好的继承传统、建设国家,对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都有深远的意义。   (二)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作用   马克思哲学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现如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培养青年树立高度文化自觉和自信,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进而可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有助于更好地抵御西方敌对势力文化的渗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自觉和自信是民族自立、国家自强的历史呼唤。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各种思想蜂拥而至,崇洋媚外的现象时有发生,极端民族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卷土重来。青年人最容易接触到这些观点并很容易受其影响,培养青年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是抵御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的文化屏障和思想堡垒,是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有力回应。   三、帮助青年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建议   (一)利用新兴科技的力量,深度认识文化发挥的作用   要使青年认识到文化的重要地位,首先要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重视文化的氛围。同时针对青年的特征,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能力,利用科技的力量,用事实证明、用数据解释、用多种方式传播,使青年充分意识到文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人民幸福的衡量标准;既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又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有力保障。此外还要培养青年从网络化、信息化的潮流趋势中把握我国文化发展前景,促进文化的长远发展。   (二)坚持科学发展的道路,理性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   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影响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状况,推进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现实的经济社会条件。广大青年认真学习和理性把握文化的发展规律,就能充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拥护文化体制的深化改革,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培养广大青年着眼未来,不仅从文化建设自身的良好局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把握我国文化发展前景,还要从世界发展大势中把握我国文化发展前景。   (三)拥有开放包容的胸怀,自觉担当文化建设的责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培养青年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要培养广大青年自觉地承担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礼敬自豪地对待优秀传统文化,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倍加珍惜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要培养广大青年以开放包容的胸怀、辨证取舍的态度和转化再造的能力对待和吸收外来文化,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丰富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不可否认,培养青年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青年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以及对中华民族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其不断发展的坚定信念。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对于青年来说,更要从自身出发,提升自我意识,认真学习文化知识、领悟文化规律、汲取国内外优秀文化的精髓,提高自我能力,努力培养创新能力、锻炼实践能力、发挥接班人的别样风采。这样内外兼修,美丽中国的梦想便会早日成真。   参考文献:   [1] 王公晓.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J].科技风2011,(20):255―256.   [2] 周正刚.谈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J].党建研究2012,(8):28―30.   [3] 冯引军.浅谈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10):314.   注解:   ① 冯引军.浅谈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10):314.   ② 王公晓.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J].科技风2011,(20):255.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在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自身文化基础上,对自身文化价值和生命力给予充分肯定和无比信任,进而推动自身文化自强自立和繁荣发展。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既要充分认识、准确把握自身文化的特点规律,主动担当起发展自身文化的历史责任,也要防止和克服对自身文化的盲目自大、自以为是或者自惭形秽、自我否定,以客观公正、清醒理智的认识,判断处理好影响自身文化建设的各种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全面理解把握文化的精神实质费孝通先生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培养高...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的文艺复兴是一个思想与观念的开放过程。既是对自身与外部的开放,也是对过去与未来的开放。只有通过这样的双向开放,中国才有可能再一次变成一个百家争鸣、自由自尊的国...
《中国新闻周刊》2013年15期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
《中国出版》2012年03期
如何身体力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积极投身&文化强国&的伟大实践,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中找准定位、发挥作用,是出版社在2012年需要直面破解的课题。就新疆青...
《新疆新闻出版》2012年01期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概念出发,论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在...
《学理论》2013年15期
我目前的兴趣在于回溯20世纪后五十年中我们走过的历程,以及这个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我们曾经干过的最愚蠢的事情
《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42期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对克服当前文化领域中的失范与浮躁、浅薄与虚火,对于广电工作者保持和提升广播电视的文化品位与文化尊严无疑具有...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年01期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当代中国人的&集体表情&,文化自信无疑是个恰当的选择。这种自信,既来自历史的深处,更来自今天的成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自信的深厚底气...
《军事记者》2011年12期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两个关键词。文化自觉是指对文化本质、功能、地位和发展规律的客观和全面认识,文化自信是指对文化力量、作用和传统的历...
《出版科学》2012年02期
日摘自:人民网-文化频道人民网北京3月9日电(记者文松辉)&提升文化软实力,最核心的就是要培育民族精神。&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接受人民网记者采...
《西域图书馆论坛》2011年01期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承担着传承、发展、创新文化的历史使命。当前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文化自觉不足和文化自信缺失的现象。分析这一问题的现状及成因...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增强文化软实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