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媒体转型出来,有哪些转型方向

传统媒体转型,出路在哪里?
 来源: 
  “在人们还没弄懂传统互联网的时候,移动互联网来了;在人们还没弄懂移动互联网时,大数据时代又来了。”在日前于成都举行的“首届网络视听大会”的开幕式上,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会长杨波在演讲时如是说。
  近10年来,传播理念、渠道、方式发生的深刻变革,让传统媒体的生存日益艰难。相比新媒体,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时效性”“互动性”等方面都存在“短板”,限制了传统媒体的转型和发展。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相比有哪些劣势?转型的出路又在哪里?
  “媒介融合”已成现实状态
  “媒介融合”是近几年来传媒界常提到的概念。什么是“媒介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又该如何,成了值得媒体人思考和厘清的首要问题。
  “‘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一种现实状态。”在凤凰新媒体副总裁陈志华眼中,“媒介融合”就是从硬件、渠道、软件、服务等方面实现媒体产业边界的模糊化,即用最佳的渠道和终端把最好的内容传送给受众,实现信息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在人民网副总裁唐维红看来,近几年,“媒介融合”已经在悄无声息地进行。“现在的一种现象是,报纸越来越厚,说明在无法与网络媒体比速度的时代,传统纸媒逐渐向做深度、调查性报道转向;新闻越来越动,说明移动终端的普及让新闻不再是单向的传播;记者越来越强,说明新媒体时代要求记者成为‘能写、能拍、能主持、能出镜’的复合型新闻人才。”
  “从统计数据上看,2013年年初开始,广播的广告增量在3.4%左右,互联网的广告增量为36%。虽然近几年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加快了在视听新媒体领域的布局,但广告增量远远不及互联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王晓晖认为,互联网在广告收益上一骑绝尘,单从媒介经营的角度上看,传统媒体与网络融合、向网络方向转型是大势所趋。
  转型应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
  内容是媒体的立足之本,在“用户创造内容”的新媒体时代,媒体如何为受众提供喜闻乐见的内容,是摆在传统媒体从业者面前的一大挑战。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介绍,到2013年9月,中国网民已经超过6亿人,在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网络媒体的移动化、泛载化、个性化发展,使得网民信息需求量越来越大、形式也越来越丰富。
  “传统媒体的转型应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总编室视频网络处处长唐晓菁看来,“媒介融合”的第一步是传统媒体观念的转变,这样的转变在于,要把“受众”变成自己的“用户”,把自己高高在上的“权威发布者”变成更加亲近群众的“信息提供者”。
  “过去,主流媒体往往只看到‘用户创造内容’中的‘草根性’,看到它‘粗糙’‘幼稚’的一面,对其不屑一顾。”新华网总裁田舒斌说,不去问一问老百姓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一股脑儿把东西强塞给人家,传播效果肯定不好。
[责任编辑:丛芳瑶] 1
一周图片排行榜
48小时点击排行
光明网版权所有致媒体人: 我们为什么要转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们现在都认为新媒体是增量,以增量为抓手去改革存量,但是有没有想过,其实将来所有传统媒体的东西要被装到新媒体中去,所有现在的存量并不是“改”那么简单。
我曾经在《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部实习,这个部门给我留下最深的影响,就是我认为,如果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记者,至少应该不停地写出优秀的报道。
后来,我因为工作的原因,被放到了一个新媒体部门,每天做的事情就是要更新微博、要思考怎么做一个客户端、要和从未打过交道的技术人员设计人员商量UI和UE。有人说很羡慕我的新工作,因为这代表着新方向,意味我已经开始了&华丽丽的转型&。
但我内心又觉得,这又不是写优秀的报道,真的值得高兴吗?于是,我开始纠结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定要转型。
为什么一定要转型
很多人说,因为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冲击,受众需要我们发生变化。那么,要变化的是什么呢?我做了新媒体后发现,其实新媒体并未在提供的内容上有太大的创新&&优质内容依然稀缺。所以,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不是内容本身做得不够好,而是生产方式太不好了。
大家都会说,新媒体到来之后我们对深度化的内容需求是在下降的,我们都喜欢碎片话。真的是这样吗?
2013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了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调查显示,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量,从2011年的38.6%增加到2012年的40.3%;而电子书的阅读,更是从2011年的人均1.42本增长到了2012年的2.35本。
此外,相比于微博、微信的火爆,各个客户端的下载量同样客观,搜狐、今日头条等客户端的下载量都早已过亿,日活用户也在数千万。而客户端提供的,恰恰是介于碎片化微博微信与图书之间的相对深度的内容。所以说,对于深度内容的需求,依然是旺盛的。
那么,就深度新闻而言,受众想看,传统媒体可以提供,为什么我们就要觉得,传统媒体不行了呢?究竟怎么不行了?哪里不行了呢?
传统媒体哪里不行了?
我们不妨把新闻信息传播的过程拆开来细细看个究竟。
第一个环节,生产,新闻信息要生产出来。
第二个环节,组织。生产出来之后需要用一种合适的方式把它组织起来,比如,放到一个版面上,或组装到一个网页上。
第三个环节,分发。组织好后,通过新闻信息的分发到达受众。传统媒体的分发方式大家都很熟悉了,比如有报纸的发行、电视台电台的播出等等;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出现后,分发环节发生了非常大的颠覆。第四个环节是反馈,其影响着新一轮生产组织分发这个循环的进行。
下面我们就一个个环节来看新媒体究竟对传统媒体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造成的影响,首先是在生产环节上。移动设备和网络的普及,使得新闻众筹的成本越来越低,这也消解了传统媒体在速度和广度上的优势。
在以前,对美联社、路透社等国际知名的新闻机构而言,速度是他们非常重要的杀手锏。一些西方的&百年大报&可以说记者遍天下,点多面广,报道一切。但在新媒体出现后,受众才是真正&无处不在&,传统媒体在速度和广度上的优势都被消解了。
其次,在新闻信息的组织上,新技术使媒介的融合变为现实,融合,就意味着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可能。那么,将来单一类型的媒体是不是会难以为继?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而在分发环节,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等技术的发展,会使个性化搜索得到最广泛的运用。你想要看到的东西会以你最能够接受的方式、最快的速度、最便利的渠道,到达你。受众不再像以前一样,拿着报纸五分钟翻阅一下,发现自己最喜欢的内容后再慢慢看。
最后,在反馈环节,以前的交流方式是单一、单向单维度的,现在几乎每个时刻,受众都可以用十分便利的方式来对新闻信息品头论足,不仅与生产者交流,更可以加入到新闻生产的各个流程。
分析完后,每个环节我发现都有一些问题需要回答,有一些我自己也找不出答案,我们可以来一起探讨。
首先,在生产环节,传统媒体的生产流程是需要再造的,这点已经不需要多说。但有两个问题是要思考的,第一,时效真的还很重要吗?这个问题是上个月,我母校的老师周庆安在一次沙龙上提出的。
我们会发现,新媒体时代到来后,很多传统媒体的记者依然在为时效而执着地努力,甚至比其他媒体提前几秒钟发布某一消息,都是值得花大代价、并深以为自豪的。
那么作为一个新媒体的受众,我想象着平时自己的生活,我不会每时每刻都关注着手机上新闻的变化,一条惊天的消息,我是11点01分知道的,或是11点02分知道的,对我来说有什么区别吗?我想,只要我12点吃午饭之前能了解到,午餐时能加入和大家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就可以了吧。更何况,与无处不在的&自媒体&比,时效还能比得过吗?
那么不比时效,我们比什么呢?可以比&标准&。
《纽约时报》董事局主席小苏斯伯格在参加新华社主办的世界媒体峰会、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谈到过:传统媒体的优势也许在一个词,就是&标准&。这个标准是只有新闻机构严格流程才能够去保证的。
我曾梳理过,马航事件发生后,从早上出事到下午16点以前出现了十余条重大的谣言,在谣言广泛传播后,基本都是由传统媒体进行核实,才进行了辟谣。因此不难发现,新媒体时代受众并不缺乏信息,但他们缺乏&准确&的信息。
那么,如何在准度与速度之间找到平衡呢?这里就涉及第二个问题了&&流程再造。
我们可以看一下一个传统的新闻机构生产流程是怎样的:有线索&&报社或编辑部派任务&&&记者采访&&&成稿&&&编辑、签发、送审&&见报、上网等等。这些流程中,哪些环节是可以优化的?哪些环节是可以去掉的?
比如,是否记者采访后产生的碎片化信息就可以进行一次传播,然后由后方编辑部对多个记者的多条碎片化信息进行二次加工,迅速发布。这样,就不必等待记者从现场返回办公室写稿了;同时也顺畅地处理了碎片化信息和深度信息之间的关系。当然这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举例。
另外,如何将用户的力量加入到再造的流程中。用户不等于受众,他们不光消费内容,他们也可以生产内容。比如,将新闻的线索征集、采访、成稿等多个过程都展示给用户,欢迎他们的加入,可以提供线索、参与采访、发表观点,将一篇稿件的单次新闻传播,变成一场有开始有结束、有播发有反馈的新闻行动。甚至,可以直接由用户来决定要不要做这个新闻,这就是新闻众筹的模式。
总之,在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中,既需要保留传统媒体在&标准&方面的优势,又要想法设法地将受众的力量吸纳进来。
然后我们来看看组织环节能做什么。目前国内外媒体有这么几类探索。第一类是集成报道,第二类是基于LBS技术的地图式报道,第三类是数据新闻报道。
集成报道中,纽约时报的《雪崩》,卫纸有关斯诺登的报道,都是非常典型的集成报道样式;新华社从去年也开始集成报道的探索,比如《三北造林记》《面向未来的赶考》《改革时代人物志》等等。这些集成的制作需要巨大的人力、技术、设计等力量保障,因此也将成为媒体机构的另一个优势所在&&将个体受众无法表现的深度内容,用媒介融合的手段表达出来,使受众得到更多元的选择、更广泛的延伸阅读,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LBS地图报道,目前国内我还没有发现做得太好的,但是北京7 21暴雨时,有一个企业做了一个开放的地图,请大家来标注哪个地点积水大约多深,这个路子是值得借鉴的。
数据新闻,这个不仅指大数据新闻,也包括了可视化新闻。我们在春运之前做过一个&揭秘12306&的报道。通过12306后台的一些数据,分析春运很多现象背后的根源。因为我们觉得,每年春运都在报12306,但这个网站的背后究竟是怎样的,为什么票就是买不到,究竟有没有黄牛&&一系列的问题,最好的解答、最客观的答案,都来自数据。所以数据分析出来之后,我们自己都很震撼。
第三个环节上,分发,目前各个媒体都在开发客户端,这是需要的。但是做了客户端不等于你就&达到了受众&,开发客户端也需要遵循5个W&&Who给谁看?When受众一般什么时候时候看?Where看什么地方发生的事情?What什么是目前稀缺的内容?Why人家为什么要看你?
举个例子,我们有一款客户端叫&我在现场&,让各家媒体的注册记者,以及经过后台确认的确实在现场的用户,发布新闻事实,还能用LBS显示的位置信息来给受众更多的现场感。
为什么做这个产品呢?因为我们觉得,大家有时候在微博上对一件事情真假不明时,需要有权威的信息源给你提供准确的信息。所以我们就做了一个由记者和少量可信度高的受众的发布平台。
即便这样,所有的发言都需要经过后台核实。在新媒体的时代,真相往往只有少数人能够知道,并且是容易变质的,只有大家一起来搬运,才能够保证它的不变质。
还有一个细节,我们做了地图化的呈现。你可以通过地图看到,有哪些新闻&现场&就发生在你的周围,甚至你走几步就能加入到这个现场,这种感觉是很奇妙的。
这个产品就是很好地回答了5W的问题。我们希望给大家提供一个有速度又有准度的东西,我们的目标受众就是对&事实&和&真相&很关心的人,我们的受众在碎片化的时间里看我们提供的碎片化事实,他们往往对身边的事情更有兴趣。
此外,这个产品也是为新闻界提供了便利。我跟很多同行聊天时都会发现这样的问题,采访时得到的大量素材,在成稿时只有一部分可以用进去,大量的素材最后被遗憾地抛弃了。这里面,有版面的问题、稿件形式的问题、文风的问题。
但这些事实,对你的稿件没有用,并不意味着对受众没有用、对别的媒体没有用。所以,记者得到的碎片化内容都呈现在这个平台上,也是方便了本媒体和其他媒体的编辑了解事实的各个方面、各个细节,便于他们选取合适的素材,用合适的方式呈现给大家。
另外一点,也促进了&小记者+大编辑&的工作模式。很多西方媒体,记者并不是最厉害的,编辑才是最厉害的,出思路、出作品。而且一个新闻事件,前方的记者往往要忙于突破消息,采访不同的知情人,很难有功夫再腾出来写作一篇篇完整的稿件。那么&我在现场&就是希望记者专注于获得信息,通过这个APP公布的同时也让后方的编辑看到,编辑根据不同记者的不同素材,综合分析、深入思考,得出真正具有深度的新闻作品。
时间差不多了,最后我就谈谈我想向各位请教的几个问题吧。
请教的几个问题
第一,盈利模式。我曾经问一个从传统媒体转型出来做新媒体的人,我说你的盈利模式是什么?那个人忽然怒不可遏,他几乎是咆哮着对我说:你们为什么总要谈盈利模式呢?传统媒体又有什么盈利模式呢?不就是卖广告吗?我想他说得有一定道理。
但另一方面,新媒体确实存在一个盈利悖论。我记得两年前跟一个运营商的手机报负责人探讨,他说:你想一想,到现在为止所谓的新媒体里面,其实只有手机报有清晰的盈利模式,但我们又都认为手机报不是未来发展方向;相反,被我们认为是未来发展方向的东西,却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这是为什么?
他提的这个问题也是我觉得我们可能在做所有新媒体产品的时候都是需要去问的。有人说,把用户圈起来就是目的啊,就能盈利啊,如果是这样的话,不就只是传统媒体卖广告的升级版吗?
第二,传统媒体最引以为傲的&优势资源&,还有没有用?比如说,优秀的采编队伍。现在,一些新媒体团队(不是自媒体,而是有数个人甚至数十个人组成的媒体团队),虽然不属于任何媒体机构,但已经有了非常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也在一些新媒体平台上获得了可观的受众。那么,将来媒体机构内的新闻生产者队伍,还有优势吗?再比如,传统媒体强大的发行渠道,以后还有用吗?
第三,传统媒体做新媒体,是为了什么?前几天微信升格为事业部时,我认为其最大的意义在于,腾讯借由微信完成了一个无痛的转型升级,我甚至觉得可以想象下,将来有可能腾讯会被整个装到微信里面去。但是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有多少领导会有这样的魄力。
我们现在都认为新媒体是增量,以增量为抓手去改革存量,但是有没有想过,其实将来所有传统媒体的东西要被装到新媒体中去,所有现在的存量并不是&改&那么简单。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陆宗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科技官方微信
播放数:42131
播放数:86471
播放数:132494
播放数:47254
48小时点击排行新浪媒体平台转型三大方向:自媒体+电商+视频
在新浪联席总裁兼COO杜红看来,社会化媒体时代,在表现形式上,除文字之外,还将有图片和视频等更丰富的内容;在PC和移动等不同的终端领域,也会有更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新浪作为传统老牌门户向媒体平台转变过程中,也将充分利用&跨屏&和&跨产品线&的方式来完成转型。
  面临社交化和移动化的双重冲击,老牌门户网站新浪也深感危机,欲进行变革寻求转型。
  近日,新浪联席总裁兼COO杜红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互联网经历了以门户作为互联网入口、搜索作为互联网入口的阶段之后,现在已经进入了社会化媒体时代,而新浪正借由微博,从门户向互联网平台转型,其中自媒体平台、视频、电子商务均将是未来发展重点。今年4月份,新浪门户开始&变脸&,对沿袭15年的门户首页进行了全面调整,同时,公司内部也开始了一系列机制改革。
  由门户到媒体平台
  在新浪联席总裁兼COO杜红看来,社会化媒体时代,在表现形式上,除文字之外,还将有图片和视频等更丰富的内容;在PC和移动等不同的终端领域,也会有更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新浪作为传统老牌门户向媒体平台转变过程中,也将充分利用&跨屏&和&跨产品线&的方式来完成转型。&
  据杜红透露,新浪的媒体平台转型有三个大方向:更加丰富、更加立体、更加平台化。
  何为更加丰富?杜红表示,主要是内容来源的丰富性。除了传统媒体内容的转载外,还会有更多原创和来自自媒体的内容;其次是内容展现形式的丰富性,除了文字之外,视频和图片的丰富程度也会提高,而这些内容很可能来自于自媒体。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目前新浪把自媒体分为三个层次:一层是大众原来就知道的&塔尖上&的专栏作家,中间一层是目前数量最庞大的中端自媒体人,目前这些自媒体人多为传统媒体从业者,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写作,第三个层次的自媒体,则是那些更草根、产生内容的普通人。
  据了解,为了扶持自媒体产业的发展,新浪还在开发一套供自媒体使用的系统平台,包括内容生产工具、专栏、博客、微博以及传播途径等解决方案,而最具诱惑力的是,新浪还将推出配套的广告分成政策和系统。
  今年初,新浪基于微博平台推出了微任务平台。杜红表示,这一广告分成模式未来会在微博、博客、专栏等不同产品端之间打通,形成更好的广告效果。关于未来自媒体与新浪的广告分成模式,杜红表示,目前还不便透露。
  所谓的更加立体,杜红解释,新浪能够跟重点领域所对应的行业有深度的捆绑,以目前试点的新浪体育为例,新浪将改变以往单纯地转播赛事,而变成产业链之间的纽带。
  具体而言,新浪在签署NBA网络直播、转播协议基础上,首先会加强社交化,观看比赛时,用户不仅可以看直播、转播,还能参与竞猜游戏、买彩票、NBA社区互动等,由此,新浪将构建起连接厂商、球迷、明星(厂商的代言人)、用户的体育消费生态圈。
  &除了广告,围绕着彩票、游戏,其实有非常多的机会。&杜红对记者表示,上述模式一旦产生效果,新浪未来将不仅仅依靠网络广告这一单一收入,而将变成&广告+电商+增值服务&的多元化收入模式。
  对于平台化,杜红认为,新浪最核心的竞争力仍然是媒体平台,包括门户、微博,自媒体都会是全媒体平台的一部分,而新浪未来要做的是打造大平台,为平台上的内容生产者提供各种生产、营销工具,帮助内容方变现。
  &阿里浪&未来在C2B
  此前,外界普遍认为,新浪此次的转型或许是受了阿里巴巴入股的影响,而新浪微博跨界涉足电商也被认为是吃力不讨好的活,变成了&美丽说第二&或&蘑菇街第二&&&满屏的广告和购物推荐。
  对此,在&阿里浪&整合120余天后,杜红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新浪的改变不是为了阿里巴巴来设计的,也不是为了消耗掉阿里入股的3.8亿美元资金。现在天猫、淘宝上的商家都会来新浪微博平台上打广告,无论两家合不合作,这些商家都有需求。&
  那么,杜红眼中的&阿里浪&的未来到底是什么?
  杜红表示,与阿里的合作,新浪的目标很明确,是希望通过合作进一步探索C2B模式,而这才是电子商务的未来。
  杜红的想法与阿里不谋而合。关于C2B模式,天猫总裁张勇曾表态:&C2B一定是电子商务的未来。&现在的电商平台,包括天猫、京东在内,与消费者的互动方式还是原始的橱窗式展览方式,商家把实体店搬到互联网上,消费者通过搜索浏览购买商品,实际上是还原线下购物的过程。
  而C2B模式通过与消费者的互动,充分利用社会化媒体精准定位的优势,通过柔性化的生产和高效的工业组织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以销定产、零库存的最优化,这也意味微博拥有尝试C2B模式的天然基因。
  &用户消费决策的变化,和微博的特点结合起来,这才让我们有了做C2B的想法。&在杜红看来,新浪微博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涉及兴趣、流行趋势;二是个性化的定制、做限量版,这比较适合C2B的形式,对于库存的压力是零。
  对于双方合作的推进,杜红认为,两家公司最值钱的就是海量且优质的用户及数据,但将它们整合起来相当不易,因此数据打通是合作的第一步。杜红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是三个月以来我们做得最耗时,也最重要的一件事,而且需要持续去做,到现在我们仅是经历了第一阶段。&
  据了解,涉及到产品技术开发、数据打通等问题时,一体化办公非常重要。&阿里浪&双方不仅建立了联合团队对接数据,还在北京、杭州办公室互派常驻人员。
  杜红强调,打通了数据,&阿里浪&才有创造未来的基础。它必然不愿意简单地将阿里的东西迁移到新浪,或是将微博内容复制到淘宝。杜红说,&我们在和阿里寻找新的共鸣点,希望能创造出一些新功能、产品给用户和中小企业主使用。&比如淘宝微博版、新浪PAGE以及几款新营销产品,作为尝试推出。
  而基于大数据挖掘,&阿里浪&会花更多时间在某一个群体购物行为和微博内容的比对上。
  目前双方在C2B领域的探索已经在体育、娱乐和文化等频道展开,未来新浪还将搭建一个C2B平台,平台中包括授权方-设计师-生产方-消费者全产业链。
  互联网专家曹悦平认为,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很多制造、零售企业已经意识到C2B的市场价值,只是还未有完整雏形,离实际使用尚需时日,目前各企业也都在摸索,这给新浪C2B模式的探索提出了现实的难题。
  &淘宝拥有庞大的用户购物信息,但在社交信息领域进展缓慢,在入股新浪微博之后如何弥补社交信息短板,是C2B模式发展的基础。&曹悦平表示。
  搭建视频平台
  在新浪看来,从PC到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需要寻找一个跨屏的连接点,视频内容就是一个好选择。&未来,在视频这一块还有很大空间,我们在考虑,要跟新浪自身定位更契合。&杜红表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视频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各家大公司的&标配&,腾讯、搜狐重金投入,百度体外孵化爱奇艺,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则是视频行业的长久耕耘者。但是新浪在视频领域一直没有明显布局和太大建树。
  杜红称,新浪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视频领域会在体育赛事的基础上进行,且不打算切入长视频。&新浪不打算自己拿版权做影视剧,(因为)一方面竞争很激烈,是红海;(另一方面)从经营角度看,我感觉是一道无解的题,大家看得越多,成本越高。&
  杜红认为,目前各家竞争重点都在影视综艺娱乐内容,相比之下,同样拥有大量用户的体育视频尚是处女地。因此新浪决定将视频跟体育资产结合,除了单纯的广告主模式,还能围绕彩票、游戏进行深度和立体捆绑。
  杜红表示,新浪计划在今年尝试做一个视频平台,内容方在平台播放,收入方面版权方拿大头,用户可以看影视剧,对版权方来说,多一个收入来源,除了版权方,就连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也可以把内容放在新浪的平台上。由此来看,新浪要做的是版权大全,通过引导流量,吸引广告,并与内容方分成。
  除了视频平台,新浪还将重点放在了移动视频领域。知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日前新浪悄然以2500万美元投资了一家名为&炫一下&的移动视频技术公司,未来在手机视频分享领域,该公司将与新浪微博深入合作,通过秒拍APP,推动微博用户进入10秒短视频。
  互联网专家陈志刚认为,随着智能手机普及和网络基础建设完善,短视频将是下一个移动互联网热门领域,而短视频形态可以为新浪微博移动端补充优质内容。&基于目前视频领域的激烈程度,新浪此举无疑是以最低成本介入的最好方式。&陈志刚说。
消息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谢晓萍
&后参与评论
微信公众号:梅花网·今日陆先高:媒体融合发展是传统媒体转型方向
乌镇11月19日电(记者 燕帅 赵光霞) 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今天在浙江乌镇正式举行。光明日报副总编辑陆先高在分论坛“新媒体新生态”上发言,以下是全文内容:各位来宾,各位同行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来乌镇参加世界互联网大会,并且在新媒体新生态分论坛与大家交流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话题。全球互联网迅速发展,全球的媒体同行都在思考如何应对互联网的挑战,中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如何在融合中发展,也是当前媒体界最热门的一个话题。今年8月18日中央全民深化改革小组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确定了媒体融合发展的工作理念,实现了路径、目标和总体要求,使其成为一致的行动。今年是互联网20年,一批中国网站进入了全球排名前100的行列,有,、之外,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等一批中国媒体网站也进入了前100的行列,这是中国网络媒体对全球网络传播的巨大贡献,20年前英语内容在互联网上占据绝对优势,没有人说中国网站可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并成为网上优质内容的主要提供者,其原因有中国网民增长,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的因素,更有中国网络媒体在内容、技术、市场、业务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但是移动互联和社交网络的新技术给媒体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必须看到的是冲击不仅仅是传统媒体,经常有人会问是哪个网站谁融合谁,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今天纸媒和网媒都是媒体,都必须探索新的发展路径。融媒体是创新的技术平台,是新媒体内容的加工基地,承担所有新媒体领域的技术支撑,并负责产品设计和市场对接,我们从8个方面统筹媒体的发展。第一是理念的融合,光明日报是面向知识界、文化界的中央媒体,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园。光明日报和光明网站媒体品牌新闻理念核心价值上高度统一。第二个是流程的融合。以前的流程是两张皮,没有交集,现在必须要把内容采编和发布统一在一个技术平台上,根据新闻事件的特点和过程来布置采集的方式,协同作业。第三是技术融合,只有将最新的技术和媒体的技术设施融合起来,融媒体才有发展的动力。第四是产品的融合。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是要创新业态,创新产品,以产品为轴心,重组资源。近年来光明网先后推出了光明云媒等等新媒体产品,这些产品在新闻价值上与光明理念一脉相承,用户特色各有细分。第五个是人才的融合,需要建设一支业务水平高,反应速度快的新闻队伍。第六是渠道的融合。现在已经发展到内容与人才并重,就是要解决新媒体,新技术的局面下如何保持对新的渠道的关注和应用,并具备策划全新渠道的能力。10月我们做了一个统计,来自移动端的访问量已经超过了PC端,我们希望在更多新的渠道实现突破。第七是市场的融合,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过去光明网主要是依赖传统报纸,现在广告收入呈现了良好的态势。
第八是资本的融合。现在仅仅依靠报社自身的积累显然不现实,我们通过资本运作实现了产业化的布局,提升市场的能力。我们认为媒体融合发展是传统媒体的转型方向,也是新媒体的发展机遇。新闻网站,新闻聚合,同质化的困局,促使网络媒体品牌特色的差异化。光明日报有着深厚的思想积淀,一直具备着强大的影响力,发行量连续几年在增长。我们希望新的媒体渠道传播给受众媒体,我们不仅要整合内部资源,更希望通过新媒体的融合,研发新媒体产品,增强内容的传播力和市场的运营能力,和业界一起建设新的生态环境。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人民网
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8778条
评论4463条
评论3592条
评论3555条
评论3471条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统媒体转型案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