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生松竹翠萝寒古诗词网

您的位置:&&&&&&&&&&&&正文
写作素材:描述秋天的古诗词之《早秋》
来源于网络&& 11:15【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1、泛:弹,犹流荡。
  2、还密:尚未凋零。
  3、淮南两句:用《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暮&和《楚辞&九歌&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意。
  漫漫长夜中泛流着琴瑟的清音;
  青萝轻拂好象有西风飕飕而生。
  白露凝珠的野草栖留几只残萤;
  秋之晨雁群掠过银河向南飞腾。
  高大的树木拂晓看来尚未凋零,
  阳光下遥望远山层次格外分明。
  淮南子有一叶落而知岁暮之句;
  我悟到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情。
  这是咏早秋景物的咏物诗。题目是&早秋&,因而处处落在&早&字。&残萤&、&早雁&、&晓还密&、&一叶下&、&洞庭波&都扣紧&早&字。俯察、仰视、近看、远望,从高低远近来描绘早秋景物,真是神清气足,悠然不尽。【】 责任编辑:生如夏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本文转载地址:
数学思维课200元/门
一至六年级,分级教学更具针对性
人大附中一线教师倾情讲授
剑桥少儿英语200元/门
预备级、一到三级,逐步提高
全程动画教学,教学方式生动活泼
特别说明: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中小学教育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华杯赛:|||
高中: | |
高考精品课程: |当前位置:>> >
&&诗人:&&&&朝代:唐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该阅读地址
发给你的好友或粘贴到你的博客,QQ,论坛上。
早秋古诗赏析
①遥夜:长夜。
②翠萝:攀缘植物,女萝。
③玉露:白露。
④晓:破晓。
  长夜中荡漾着清冷的瑟音,西风从翠萝那边吹过来。残落的萤火虫停歇在晶莹的露水上,早雁掠过银河。高大的树木在曙光中看起来更浓密,远山在晴空下更多一些。淮南落下一片树叶,自已就感觉到了洞庭湖的秋天来了。
  诗人写景咏物,寄托自已的情怀,颇多感慨,描绘了一幅秋色图。全诗句句写景,字字切中“早”字,生动细致,用典贴切,主旨明确,清新优美,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
帝王也风骚
元曲四大家
唐宋八大大家
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祝允明徐祯卿
明代三大才子《热点聚合》: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热门课程推荐
小升初语文国学课程提高班
小升初语文阅读课程6-10讲
小升初语文阅读课程1-5讲
高一英语听说突破提高班
学大教育文章版权及声明
初中课程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关于学大教育您当前位置: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注释】:
一叶下:此句典出《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简析】:
写早秋的景色和感触,能自出新意。末句从屈原《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点化,与前句天衣无缝。
酒酣轻别恨,酒醒复离忧。远水应移棹,高峰更上楼。簟凉清露夜,琴响碧天秋。重惜芳尊宴,满城无旧游。
曾经黑山虏,一剑出重围。年长穷书意,时清隐钓矶。高斋云外住,瘦马月中归。唯说乡心苦,春风雁北飞。
又携刀笔泛膺舟,蓝口风高桂楫留。还似郢中歌一曲,夜来春雪照西楼。免费
夜醉晨方醒,孤吟恐失群。海鰌潮上见,江鹄雾中闻。未腊梅先实,经冬草自薰。树随山崦合,泉到石棱分。虎迹空林雨,猿声绝岭云。萧萧异乡鬓,明日共丝棼。薄暮缘西峡,停桡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爱树满西津,津亭堕泪频。素车应度洛,珠履更归秦。水接三湘暮,山通五岭春。伤离与怀旧,明日白头人。秋风吹渭水 落叶满长安——古诗词秋之意象十一:秋风
秋风吹渭水 落叶满长安——古诗词秋之意象十一:秋风
& & & & & &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 & & & & & & & & & &——古诗词秋之意象十一:秋风
& & & & & & & & & & & & 川 & &雪
是则具自然力量。在古诗词中,也把秋风称作西风或金风,是墨常见意象
战国“”(九歌·湘夫人》),汉武帝“”(《秋风辞》)三国曹操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观沧海》),“”(《燕歌行》)
唐代大诗人李白对秋风特别敏感,他的《秋风词》写得如此哀婉: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词的意思是:秋天的风是如此的凄清,秋天的月是如此的明亮,落叶飘飘聚了还离散,连栖息在树上的鸦雀都心惊。想当日彼此亲爱相聚,现在分开后何日再相聚,在这秋风秋月的夜里,想起来真是情何以堪。走入相思之门,知道相思之苦,永远的相思永远的回忆,短暂的相思却也无止境,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牵绊,不如当初就不要相识。
在深秋的夜晚,主人公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主人公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悲伤和无奈,这存留于心底的不可割舍的恋情和思念,反而让人后悔当初的相识。这首词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加上诗人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得凄婉动人。
此种思念,在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中表现得更为深切: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陈玉兰是唐代诗人王驾的妻子。此诗写丈夫远征的妻子对她丈夫的关怀和想念。&&&&此诗突出的特色表现在句法上。全诗四句的句法有一个共同处:每句都包含两层相对或相关的意思。在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又有变化。“夫戍边关/妾在吴”,这是由相对的两层意思构成的,即所谓“当句对”的形式。这一对比,就突出了天涯相隔之感。这个开头是单刀直入式的,点明了题意,说明何以要寄衣。下面三句都从这里引起。“西风吹妾/妾忧夫”,秋风吹到少妇身上,照理说应该引起她自己的寒冷之感,但诗句写完“西见吹妾”一层意思后,接下去不写少妇自己的寒冷之感,而是直接写心理活动“妾忧夫”。前后两层意思中有一个小小的跳跃或转折,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少妇对丈夫体贴入微的心情,十分形象。此句写“寄衣”的直接原因。“一行书信/千行泪”,这句通过“一行”与“千行”的强烈对照,极言纸短情长。“千行泪”包含的感情内容既有深厚的恩爱,又有强烈的哀怨,情绪复杂。此句写出了“寄”什么,不提寒衣是避免与下句重复;同时,写出了寄衣时的内心活动。“寒到君边/衣到无?”这一句用虚拟、想象的问话语气,与前三句又不同,在少妇心目中仿佛严冬正在和寒衣赛跑,而这竞赛的结果对她很关紧要,十分生动地表现了少妇心中的操心。这样,每一句中都可以划一个分节号,都由两层意思构成,诗的层次就大大丰富了。而同一种句式反复运用,在运用中又略有变化,并不呆板,构成了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韵律。
构成此诗音韵美的另一特点是句中运用复字。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词的重复。但是,有意识地运用复字,有时能使诗句念起来朗朗上口、动人心弦,造成音乐的美感。如诗后三句均有复字,而在运用中又有适当变化。第二句两个“妾”字接连出现,前一个“妾”字是第一层意思的结尾,后一个“妾”字则是第二层意思的起始,在全句中,它们是重复,但对相联的两层意思而言,它们又形成“顶针”修辞格,念起来顺溜,有“累累如贯珠”之感,这使那具有跳跃性的前后两层意思通过和谐的音调过渡得十分自然。而三、四两句重叠在第二、第六字上,这不但是每句中构成“句中对”的因素,而且又是整个一联诗句自然成对的构成因素,从而增加了诗的韵律感,有利于表达那种哀愁、缠绵的深情。&&&&此外,第一人称的表现手法也值得提出。诗中的“妾”(古代女子自我称呼)当然并不等于诗人自己。采用第一人称,并完全用内心独白的表现手法,通过寄衣前前后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从念夫,到秋风吹起而忧夫,寄衣时和泪修书,一直到寄衣后的挂念,生动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此诗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直接描写来表现主题,是运用得比较成功的。
李白《忆秦娥》中的西风,留下一种苍凉之感:&&&&&&&&&&&&&&&&
词句“”“”“”
王国维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人间词话》)这个“气象”,我们只有在盛唐诗人那里才能看到。然而,这首词中的气象,与人们常所说的开元时代的“盛唐气象”已有很大不同,但它又确实是盛唐气象之一种。它博大深厚、意境开阔、气韵沉雄,又带有悲凉之气。这种“气象”我们在李白天宝后期的作品《古风》(四十六)、《远别离》、《夕霁杜陵登楼寄韦繇》等诗都可以看到。后诗写道:“浮阳灭霁景,万物生秋容。登楼送远目,伏槛观群峰。原野旷超缅,关河纷错重。”与这首《忆秦娥》格调气象十分近似。这首词可能作于天宝后期。词人以比拟的手法,托秦娥抒情怀,把直观的感情与意象浑融在一起,上片由个人的忧愁写开,下片过渡到历史忧愁。秦代、汉代过去了,只剩下悠悠的古道和孤独的陵墓,面对着西风残照。这固然是过去的遗迹,然而它又是实实在在的实景,同时,这“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实景又必然使人联系到王朝的未来。于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界限被取消了,浑融在一起,历史的时序给人们留下的只是一种表象——“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造成一种悲壮的历史消亡感,或者说是毁灭感,填塞在人们心头,这就是历史反思的结果。因而上片的个人忧愁只能被取代,作为下片的陪衬。
唐代诗人岑参笔下的秋风,也写得极有气势:
&&&&白露被梧桐,玄蝉尽夜号。
&&&&秋风动万里,日暮黄云高。
&&&&&&&&&&&&&&&&&&&(《巩北秋兴寄崔明允》前四句)
梧桐树上落满了白露,寒蝉昼夜不停的哀鸣。秋风兴起,吹动万里草木;黄昏时分,天空中的阴云显得特别高。秋风势大,所以当它吹过去时,远近的草木都在摇动。日暮以后,野外寂静,显得空旷,所以黄云也仿佛特别高。诗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旷野日暮风急的秋景。
唐代诗人许浑《早秋》中的西风,奏出了美妙的清瑟声音:&&&&&&&&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这是咏早秋景物的咏物诗。首联运用想象的手法,把整整一夜都听到的轻轻秋风,想象为在一条条悬挂着的青翠藤蔓间,秋风拂过,奏出了清脆悦耳的琴瑟声音。接下来具体写早秋景物。颔联由俯察到仰视,颈联由近看到远望;从高低远近来描绘早秋景物,层次井然,境界开阔。题目是“早秋”,因而所写景物处处落在“早”字上。“残萤”、“早雁”、“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都扣紧“早”字。尾联引用典故并加以想象,一片树叶,被荡人心扉的秋波所感召,情不自禁,奋不顾身,展现了一叶追随洞庭波的诗情画意。
唐代诗人贾岛《忆江上吴处士》中的秋风,营造了凄清的抒情环境: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贾岛在没有中进士前,在京城长安时结识了一个隐居不仕的朋友吴处士。后来吴处士离开长安到闽地,贾岛特别思念他,于是写了两首诗。《忆江上吴处士》是其中的一首。&&&&首联的“闽国扬帆去”即“扬帆闽国去”。“蟾蜍”指代月亮。诗人一开始就情深意长地说,友人离开长安坐船去闽地,已经一个月了,到现在还未得到他的消息。这里,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
颔联的“秋风”描写了萧瑟景象,更营造了凄清的抒情环境。“渭水”即渭河。诗人说,朋友别后,长安已进入秋天。这一联是对偶,上句写水。长安在渭水南岸,渭水又是送别友人的地方。离开时,还是夏季,渭水还没有秋风,而今却是秋风吹着渭水的时候了。下句写落叶,从“秋风扫落叶”的角度来写秋天,是说而今黄叶落满了长安。两句联系起来,不但从时空的变化中,表明诗人对友人的怀念,而且也提高了诗歌的审美境界。
颈联将视角退回到分别时。“此地”即分别之地,也就是渭水南岸的长安。“雷雨”暗示分别时还是夏季。这两句意思是说,想起在长安这地方聚会谈心的那个晚上,忽然下了一阵大雨,雷电交加,虽然是夏天,当时心里也不禁感到一阵寒颤。其中的“寒”字用得很妙,不但表明了时节已是夏季末了,也暗示了诗人因朋友远去而心中生寒。而今朋友远去这样长时间了,秋天也来了,一种思念情感萦绕心头,难以释怀。
尾联的“兰桡”即以木兰木作的船桨,这里代指船。“海云端”即海云生处。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由于友人坐的船还远远不见回来,没有音讯,只好极目南望那遥远而又渺茫的闽海之边了。这里,诗人集中表现了自己的情感,朋友还在远方未归,还在那“海云端”,还在天涯海角,没有音讯,这样,更好地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情感,怀念之情尽在言语之中。  全诗语言简朴自然,很好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殷殷忆念之情。景物描写很有时节感,尤其是“秋风”、“落叶”这两个描写秋景的句子,自然而工整,既描写出了深秋的典型景物,又气势苍凉,景象广阔。
唐代诗人杜牧在《齐安郡中偶题》中描写荷叶在西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诗的前两句纯写景物:落日映溪桥,岸柳含轻烟。但从诗人所选中的落日、烟柳之景,令人感到画面的景色不是那么明快,而是略带暗淡的;诗篇的情调不是那么开朗,而是略带感伤的。这是为引逗出下半首的绿荷之“恨”而安排的合色的环境气氛。
三、四两句写从溪桥上所见的荷叶受风之状。这两句诗,以问语“多少”两字领起,使诗句呈现与所写内容相表里的风神摇曳之美外,上句用“相倚”两字托出了青盖亭亭、簇拥在水面上的形态,而下句则在“回首”前用了“一时”两字,传神入妙地摄取了阵风吹来、满溪荷叶随风翻转这一刹那间的动态。这两句诗把风荷的形态写得极为飞动,不仅笔下传神,而且字里含情。
这里,诗人既在写景之时“随物以宛转”(《文心雕龙·物色篇》),刻画入微地曲尽风荷的形态、动态;又在感物之际“与心而徘徊”(同上),别有所会地写出风荷的神态、情态。当然,风荷原本无情,不应有恨。风荷之恨是从诗人的心目中呈现的。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到无生命的风荷之中,带着自己感情色彩去看风荷“相倚”、“回首”之状,觉得它们似若有情,心怀恨事,因而把对外界物态的描摹与自我内情的表露,不期而然地融合为一。这里,表面写的是绿荷之恨,实则物中见我,写的是诗人之恨。
联系杜牧的遭遇来看,其所表现的是一种芳时不再、美人迟暮之恨。杜牧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和主张的人,而不幸生在唐王朝的没落时期,平生志事,百无一酬,这时又受到排挤,出为外官,怀着壮志难酬的隐痛,所以在他的眼底、笔下,连眼前无情的绿荷,也仿佛充满哀愁了。
唐代诗人张籍《秋意》中的秋风,是浓郁乡思的触媒:&&&&&&&&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又含蓄。秋风是无形的,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容可见,却处处可见。羁旅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旅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对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含蓄的“见”字,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米、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不能效仿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很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欲”字,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緖,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为“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上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折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细致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了一句。“临发又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写的是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这首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正好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北宋词人晏殊《蝶恋花》中的西风,展现出一片萧瑟之景: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
&&&&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
&&&&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的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此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出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次句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有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委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句“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句“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摇曳不尽的情致。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北宋词人秦观《鹊桥仙》中将秋风写成“金风”,营造了优美的相会环境:&&&&&&&&&&&&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
&&&&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本词的内容也正是咏此神话。&&&&&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宋代的欧阳修、柳永、苏轼、张先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纤云弄巧”二句,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聚会渲染气氛,用墨经济,笔触轻盈。“银汉”句写牛郎织女渡河赴会推进情节。“金风玉露”二句由叙述转为议论,表达作者的爱情理想:他们虽然难得见面,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而一旦得以聚会,在那清凉的秋风白露中,他们对诉衷肠,互吐心音,是那样富有诗情画意!这岂不远远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下片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柔情似水”,就眼前取景,形容牛郎织女缠绵此情,犹如天河中的悠悠流水。“佳期如梦”,既点出了欢会的短暂,又真实地揭示了他们久别重逢后那种如梦似幻的心境。“忍顾鹊桥归路”,写牛郎织女临别前的依恋与怅惘。不说“忍踏”而说“忍顾”,意思更为深曲:看犹未忍,遑论其他?“两情若是”二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震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显然,词人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从而使所有平庸的言情之作黯然失色。&&&&&&&这首词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元代散曲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西风,烘托了古道的荒凉:  &&&&&&&&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散曲的代表作之一.这首小令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它字字写秋光秋色,又字字写人意人情,以“秋”染“思”,又以“思”映“秋”,紧紧扣住“思”字,含蓄深挚地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凄寂、苦闷和无法解脱的“断肠”之情。&   首句“枯藤老树昏鸦”,很形象地写出了晚秋和晚秋黄昏的景与境。深秋时节,万物肃杀,青藤枯老,黄叶落尽,被枯藤缠绕着的老树上,栖落的一只乌鸦瑟缩着,在傍晚的静寂中,不时发出几声嘶哑的叫喊。这里的“老”字,既是言树木年轮之“老”,枝干之“老”,形态之“老”,又是形容秋天片叶不存的树木饱经风霜,几历沧桑的萧疏、凄凉的状态,从而透视出结句“断肠人”当时的心境和经历。“昏鸦”的“昏”字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黄昏时分;二是形容乌鸦觅食一天,黄昏时已无力、没精打采,幸好找到一处栖息之地,那昏昏欲睡的样子在游子的眼中是可怜又甜蜜的。因为它们毕竟还有个“巢”啊!&   次句,在昏重得几乎叫人难以喘息的时候,忽现“小桥流水人家”。只见一架小桥,桥下一弯秀水,潺潺流淌,水边桥头,几间小屋错落有致,小屋上缕缕炊烟袅袅飘起,显得那么安恬、温馨。这一切使游子的眼睛一亮,但马上又黯淡了。他的孤寂与这温恬显得是那么格格不入,他企盼的、看到的,恰恰是他不可能得到的!这里的“小”,并不是实写桥的大小,而是就视觉形象而言的“小”。“流水”只写水动而未闻水声,也是因水远之故。从构图上讲,“流水”又恰与“小桥”动静相对,动静相生,无声之动更显其静。“人家”一语,用得极妙,由于距离极远,又在黄昏中,房屋、人物分辨不清,只是炊烟袅绕才告诉天涯游客,那是有人居住的屋舍。这一句全为远视所见,不仅写景上有了新的扩展,而且在心理上很细微地传达了羁旅天涯者对安居家乡的生活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受。接着现出“古道西风瘦马”的画面。在一条黄尘漫漫、秋风飒飒的古驿道上,一匹瘦骨嶙峋、精疲力竭的马迟缓地走着。一个“古道”。让人马上想到路途的曲折而漫长,古往今来这古老的道路上不知走过多少匹这样的“瘦马”,拨响了读者心中那通往遥远过去,与古人共鸣的琴弦,“瘦马”一词在全曲中的地位比较重要。秋高草长的时日刚刚过去,按理马是不该“瘦”的,但作者这里是以马自比,写马旨在托人,马瘦人更瘦。马都很难再忍受背井离乡的飘泊之苦,骑在它背上有思想、重感情的人就更无法坚持了。&  前面都是写地上的景物,接下来作者把笔锋一扬,画出“夕阳西下”的天空,为地上的景物绘就了一轮血红的西坠夕阳作景幕。落日残照,本易引人惆帐、感伤,却又偏偏“西下”,就更增添了一层怆神寒骨的迷离之意。“夕阳西下”又与“昏鸦”“西风”一起点明时光紧迫,已到暮晚,季节上到了游子归家的季节,可这个时节、这种时辰却仍有“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怎不叫无家可归之人痛断愁肠?一个“断肠”。把“天涯沦落人”的无法言传只可意会的感受与苦楚传达得淋漓尽致。&
马致远就是以这样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心灵的艺术感受。
清代词人的·中也写到秋风:&&&&&&&&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开头两句的意思是:,,处了代“”“”&&&&“”的:;
“”“”“”&&&&“”&&&&词题中的“柬友”应该是写给一位朋友,可能是为安慰一位失恋的男性朋友而作,是从女性的角度写一首词来安慰朋友的。最后两句明写女子遭遗弃后的抱怨,暗写当初两人山盟海誓,而女子迫于某种压力,不得不另嫁他人,而男方无法接受。所以作者劝他,宽慰朋友接受现实,并引用典故,说明感情的事自古如此,要想开些。
秋风萧瑟,西风残照,金风玉露……古诗词中的秋风意象,承载着诸多历史文化的信息,蕴含着丰厚的审美意蕴。我们徜徉其中,含英咀华,将会借秋风荡涤污浊,净化渐趋浮躁的心灵。
发表评论:
馆藏&175712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翠萝寒为什么叫芳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