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铜毒性加水产生的气体毒性多大

#葡国新闻#里斯本儿童之家发生硫酸泄露事件导致四人中毒_葡华报-爱微帮
&& &&& 【葡国新闻】里斯本儿童之家发生硫酸泄露事…
据《晨邮报》报道,里斯本一所儿童之家发生硫酸泄露事件导致四人吸入酸性气体中毒,其中包括一名儿童之家的主管和三名员工,年龄在43岁至56岁间,事发时四人正在对儿童之家进行清扫。发生事故的这所名为“新方向”的儿童之家是Misericórdia 仁慈堂的下属机构。事故发生后消防员迅速赶到现场对伤者实施救治。现场有六辆消防车,30名消防队员以及相关环境控制设备车辆。目前伤者已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 刺激性气体主要对呼吸道粘膜、眼及皮肤有直接刺激作用。呼吸道是有害气体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吸入后,轻者表现为上呼吸道刺激或支气管炎症状,重者产生中毒性肺炎或中毒性肺水肿,且可发展为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损害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浓度及暴露时间的长短。  常见的刺激性气体有:酸类,如硝酸、盐酸、硫酸;氯及其化合物,如四氯化硅、三氯化锑、三氯氧磷、三氯化砷等;光气,氨,氟化氢;氟代烃类化合物,如八氟异丁烯、氟光气、聚四氛乙烯的裂解产物等;氯氧化物;二氧化硫;卤烃类,如溴甲烷、氯化苦等;酯类,如硫酸二甲酯、醋酸甲酯等;醛类,如甲醛、乙醛等;羰基镍等。这些物质可因蒸发、升华及挥发后产生的蒸气、烟雾而刺激呼吸器官。  如不慎吸入刺激性气体,应立即脱离刺激性气体环境。对成酸性气体可用5%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成碱性气体用3%硼酸溶液雾化吸入,起到中和作用,以减轻呼吸道刺激症状。如咳嗽频繁,并有气急、胸闷等症状,可用O.5%异丙基肾上腺素lml和地塞米松2mg,加水至3ml雾化吸入,需要时应用解痉、祛痰、抗感染药物。吸入水溶性小的刺激性气体后,即使当时临床表现轻微,亦应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密切观察72小时。&葡华报&李威 编译&&图片来源:Correio da manha郑重声明:《葡华报》原创文章或编译文章,版权归《葡华报》所有,欢迎转帖分享;如需转载或改编,敬请发送电子邮件联系确认,并在文章开头和结尾分别注明:本文转自《葡华报》微信公众账号:puhuanews
点击展开全文
《葡华报》于1999年正式注册发行,周报。葡萄牙历史最久,发行量最大的资深权威中文媒体。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环境工程:急性刺激性气体中毒实例
用圣才电子书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也可分享给你的朋友。
  作者:不详
  第一节 氯气中毒
  氯气,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的气体。可溶于水和碱溶液,易溶于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氯气遇水后生成次氯酸和盐酸,再分解为新生态氧。在高压下氯气液化成液氯。氯气有强烈腐蚀性,设备及容器极易被腐蚀而泄漏。工业上接触氯的机会有:氯的制造或使用过程中若设备管道密闭不严或检修时均可接触到氯。液氯灌注、运输和贮存时,若钢瓶密封不良或有故障,亦可发生大量氯气逸散。主要见于电解食盐,制造各种含氯化合物、造纸、印染及自来水消毒等工业。
  氯气对人体的作用有急性中毒和慢性损害两种。急性中毒临床上又可分为刺激反应、轻度、中度、重度中毒。其表现为:(1)氯气刺激反应:出现一过性的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2)轻度中毒:主要表现为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周围炎,有咳嗽,可有少量痰、胸闷等,两肺有干罗音或哮鸣音,可有少量湿罗音;(3)中度中毒:主要表现为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水肿或局限的肺泡性肺水肿。咳嗽、咳痰、气短、胸闷或胸痛,可有轻度发绀,两肺有干性或湿性罗音;(4)重度中毒:临床上表现为①咳嗽、咯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呼吸困难,胸部紧束感,明显发绀,两肺有弥漫性湿罗音;②严重窒息;③中、重度昏迷;④卒死;⑤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气胸、纵隔气肿等,只要具有其中一项即为重度氯气中毒。氯气对人体的慢性影响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眼结膜、皮肤方面的刺激症状及神经衰弱综合证、氯痤疮,牙齿酸蚀症等。
  凡有明显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明显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不宜从事氯气作业。
  氯气中毒的防治要点有:
   ①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防止跑、冒、滴、漏,保持管道负压;
  ②含氯废气需经石灰净化处理再排放,也可设氨水储槽和喷雾器,在跑氯时和中和氯气;
  ③检修时或现场抢救时必须佩戴防毒面具;
  ④执行预防性体格检查。
  实例1 某区镇办水厂,加氯消毒工艺较为原始,即用液氯钢瓶置于水泵吸水口滴加消毒。1984年12月9日下午6时许赵某(男,34岁)当班抄表时,嗅及氯气间有氯气味,查见钢瓶接头处橡胶管破裂,遂戴防毒口罩去关钢瓶,未成,即上门通知有关同事请求帮助时,因胸闷、咳嗽、心悸继而昏倒在同事家里,即由同事送往医院救治。当日下午7时许,同事万云祥(男,47岁)在上岗帮助关阀维修后离开时,因呼吸困难、剧咳,小便失禁而昏倒在厂门口,也被送往医院救治。赵、万二人均被诊断为急性氯气中毒。
  原因分析:生产工艺落后,操作原始,个人防护用品性能不佳或使用不当是造成本次氯气中毒的主要原因。
  实例2 1984年12月13日,上海某化工厂生产漂粉精工段操作工朱某在通漂粉液时,事先未放置冷水,又未检查阀门开关,等到发现4号氯气桶飘出强烈刺激的氯气味时,桶内浆液已经外溢,通氯已超过工艺用量。朱某赶紧用水去冲,大约冲洗了了5分钟,在冲洗过程中,含有浆液的污水溅在他的套鞋内,现场环境的严重污染和氨气的大量逸散,造成氯气中毒。
  事故原因分析:化工生产作业必须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对生产的全过程应严格控制,精确计算原料的使用量,细化操作过程的每一步。该操作工未严格按照工艺要求操作,事先未检查阀门开关,导致通氯量超过标准,在发生浆液外漏时,违反常规用水进行冲洗,造成一起不该发生的氯气中毒事故,暴露出患者对安全卫生知识方面的薄弱。
  实例3 1984年8月28日上午6时,某染化厂二车间合成工段液氯钢瓶和管道装置连接处的隔膜阀损坏,氯气外溢,工人章某赶忙上去修理,情急之下未戴防毒面具,致使,该患者因氯气中毒引起肺水肿住院治疗。
  氯气泄漏时,抢修人员首先应做好个人防护,配戴好防毒面具,氯气量大时,应配戴供氧式防毒面具。抢修中,应充分利用现场机械通风设施,降低空气中氯气浓度。
  实例4 上海某染化厂需要拆迁,在拆迁过程中与浦东某公司达成协议,由其处理染化厂的废酸和废碱。8月21日该公司借用某纺运单位的槽车(包括1名驾驶员和装卸工)前来运走该染化厂9吨废硫酸(浓度70%),并将其中的7吨送至有关工厂进行处理,此时槽车内还余2吨废硫酸。8月22日上午11时,该公司准备再用该槽车将染化厂一车间剩余的废硫酸装入槽车内,并打算先移送至该染化厂生化车间进行中和处理。当日下午1时45分,槽车开至一车间硫酸泵口,此时该车间空无1人,槽车装卸工在染化厂无人在场的情况下,擅自将槽车皮管误放入该车间次氯酸钠贮槽,并将槽车阀门打开,这时余存槽车内的废硫酸返流至次氯酸钠贮槽,瞬时产生了的剧烈化学反应,氯气大量外溢。在整个事故发生和抢救过程中,共有13名职工和消防队员发生不同程度的氯气吸入刺激反应。
  事故发生原因:染化厂对有毒物质管理不善,次氯酸钠槽和硫酸泵口未设置明显标志,某纺运单位装卸工不了解化学危险品装卸的有关规定,在不明情况下未经厂方同意,擅自将废硫酸误放次氯酸钠贮槽,造成了此起氯气中毒事故的发生。
  实例5 1996年2月14日上午10时左右,上海某农药厂装卸液氯钢瓶时,从本厂码头用卡车将液氯钢瓶驳至厂内三氯化磷存氯场地(每只钢瓶载重量1000公斤),车子倒入地下斜坡车道后,将钢瓶滚至地面。由于车子装货面与地面有位差,该位差用一个橡皮垫圈作避震。当装卸工胡某和候某在装卸第四车最后一只钢瓶时,钢瓶从卡车上滚至地面平台上时橡皮垫圈跳了一下,钢瓶斜转滚下时,撞到边上一只氯气钢瓶的针形阀,导致针形阀齐根开裂,大量氯气外溢。厂消防队员迅速赶至现场抢险,跑氯得到有效控制。在事故发生和处理过程中共有43人不同程度氯气吸入,其中有2人属氯气轻度中毒。
  事故发生原因:装卸钢瓶平台高度与橡皮垫圈位差5CM,钢瓶落地时发生碰撞,导致钢瓶阀门根部断裂,氯气外泄;其次钢瓶缺少钢瓶阀门安全帽,违反&氯气安全规程&,同时装卸现场不规范,通道不畅等。厂方加强化学危险品装卸管理,装卸现场应配置必要的抢修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
  实例6 1987年5月14日晚上10时,某乡镇化工厂操作工在混甲酚车间加料。混甲酚车间位于氯乙酰氯车间的下风侧,由于氯气塔氯气外逸,造成下风侧的混甲酚车间操作工作曹某中毒。事故原因:设备跑、冒、滴、漏,未及时检修。
  实例7 1987年9月17日上午8时左右,某自来水厂尹某发现加氯工段氯气钢瓶的开关不能关紧造成氯气外逸,随即上前进行修理,由于吸入外逸的氯气而发生中毒。事故原因: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缺乏安全卫生意识和教育,未使用个人防护用具。
  案例8 1987年10月7日,奉贤县某漂染厂运进五吨次氯酸钠,存放在新建水泥池东侧小格内,仅仅过了二天,次氯酸钠液体大部分已渗漏至西侧的大格内。10月20日上午,该厂又运来十三吨碱式氯化铝,拟放至水泥池的大格内,但发觉大池内已渗漏有次氯酸纳,即派人清除,但未能清除干净。有关人员即认为二种溶液均含氯,又都是水净化剂,放在一起不会有问题。于是即于当天上午9时30分左右开始用泥浆泵将碱式氯化铝灌入池中,约5分钟左右(这时已灌入碱式氯化铝一吨多),管理员杨某发现池内泛气泡,并有黄绿色气体逸出。于是,厂长朱某与厂三废处理人员裴某前去探望,刚上水泥池顶盖不久,突然发生爆炸,裴某及朱某分别掉入池内。车间主任朱某闻声赶来,欲翻墙进去抢救,但因毒气太浓而绕道过来抢救。此时,厂长朱某已撑起身,将其救出后能自行用自来水冲洗;裴某掉在池内,被拉出时已口吐血性泡沫、昏迷,裴某在被送医院途中即死亡。杨某在奉城医院诊断骨折即送市六医院,厂长朱某因急性重度肺水肿而送县中心医院救治,在现场抢救过程中车间主任朱某及另二名抢救人员因受氯气刺激感到不适,留观于医院。
  厂方不了解化学物品贮存保管有关规定,错误地将碱式氯化铝放在含次氯酸钠的同一水泥池内,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氯气,同时产生一氧化二氯爆炸性气体,导致发生爆炸,此外在抢救和事故处理过程中,也未按照职业卫生防护要求,佩带跟人防护用品,结果造成职工1死6伤的惨剧。
  实例9 1987年7月23日上午9时30分,上海某制药厂胺基物操作工周某在SMZ车间操作时吸入氯气中毒。这主要是由于胺基物反应中需不断地通入氯气,因加氯超量,使氯气经安全阀外逸,受当天风向影响,反流入车间,导致周某中毒。事故原因:生产设备工艺设置不合理。
  实例10 1994年10月21日,中国水产上海某公司第二分公司辛某及奚某清洗二只原用于消毒的0.5吨液氯旧钢瓶。他们将钢瓶倾斜放在地面,在瓶两头分别接上橡胶管,注水清洗,观察到水由黄变白,认为瓶内已无氯气,拔下进水管时,突然有氯气喷出,两人吸入氯气。经诊断,奚某为急性轻度氯气中毒,辛某为氯气吸入。中毒原因分析:该公司领导缺乏防护意识,钢瓶清洗方法不当.操作工人思想麻痹,未使用个人防护用品,这些均是造成中毒的原因。
  实例11 上海某化纤厂浆粕车间一年一度的大检修又要开始了。1986年10月13日上海,浆粕车间副主任吩咐代理工长陆某,安排人员清洗漂洗工段的高位槽,包括盐酸池和次氯酸钠池,每个池的容积约为9个m3,陆随即将任务派给了四位工人,两人一组,分别清洗盐酸池和次氯酸池。盐酸池和次氯酸池内留有残液,冲洗后各形成约一吨左右的废水,清洗完毕,两组工人几乎同时开阀放水。由于下水道平时就有堵塞,流水不畅,因此,两股废水冲到下水道后积聚在一起,混合后便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氯气。氯气从阴沟中逸出,并逐渐扩散到车间男子更衣室和过道处,导致在场的十多名员工不同程度地吸入氯气,分别出现咳嗽、流泪、气急、胸闷、恶心、头昏、心悸、流涕等症状。这些员工纷纷来到医务室就诊,厂医给他们服用了氨茶碱后,将其中9名症状较重的员工送往医院治疗,经检查诊断为急性轻度氯气中毒。
  事故原因,主要是厂方没有制订清洗化工料槽的安全卫生操作规程,车间副主任和代理工长在布置任务时,也都没有讲清冲洗池槽的要求和有关的防护知识,清洗盐酸池和次氯酸池时也没有安全卫生干部到现场监护,而4名清洗工人均不是漂洗工段的工人,是临时召集起来的,缺乏相应的防护知识,上述原因凑在一起,便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实例13 1997年7月25日下午3时左右,上海自来水公司某水厂请上海某控制机器有限公司(合资企业)来该厂加氯车间检修、测试在线的DR-20K电子磅称,下午3时10分左右,日班的加氯工使用氯气钢瓶仓库的3吨行车,起吊在电子磅称上的氯气钢瓶,由于该行车单边刹车不灵,致使被吊钢瓶晃动,碰擦相邻钢瓶,引起钢瓶互撞,撞击到最后一只接在加氯歧管上的钢瓶,脱离支架,造成DN10mm连接管拉脱,引起液氯泄漏,当时在场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关闭氯气电动阀,切断加氯机氯源,3时45分左右,漏氯得到控制。在抢险过程中,有3名职工轻度吸氯,被送往有关医院观察治疗,诊断为氯气吸入。
  由于行车安装质量存在问题,刹车不灵,加上加氯设备本身的缺陷,在处理液氯泄漏过程中,现场人员又未佩带个人防护用品,厂内缺乏运输化学危险品的管理制度,危险物品操作时现场也无监护措施等,造成了事故的发生。
  第二节  氯化氢中毒
  氯化氢,HCl,是一种无色气体,具有强烈刺激气味的气体。在空气中呈白色的烟雾,易溶于水,成为盐酸,能与多种金属及非金属作用。工业上接触氯化氢的行业有化学、石油、冶金、印染等。
  氯化氢对人体的影响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损害。急性中毒多见于意外事故中,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昏、恶心、咽痛、眼痛、咳嗽、声音嘶哑、呼吸困难、胸痛、胸闷,有的有咯血。严重者可引起化学性肺炎、肺水肿、肺不张等病症。长期在超过15mg/m3浓度的环境下操作,会造成牙齿酸蚀症、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病变。
  对于氯化氢的防治,应做好局部通风排毒,同时加强个人防护。
  实例1 1984年2月25日上午,上海某试剂厂锑盐小组,两名早班工人观察到通氯反应锅温度记录仪指示为80℃,即将200公斤锑块投入反应锅,检查温度记录仪指示温度仍在下降,又继续投入锑块322公斤。此时他们发现有少量气体溢出,再次检查温度时,发现温度记录仪已达130℃。两名操作工刚撤离现场,大量的氯化氢气体和部分氯化锑液体冲出加料口外溢,并随风扩散,处于下风侧的该厂化验室的12名女职工、离反应锅仅7米的4名南汇工程队的油漆工和8名绿化农民工,没来得及躲避,吸入了氯化氢气体,致使眼、呼吸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刺激,出现了声嘶、咳嗽、咳血、胸闷等症状。
  事故原因分析:生产管理不严谨,投入料的量、反应的时间均设有严格控制和一定规范,加料有随意性。同时现场作业场所和生产设备无事故警报救援装置和紧急防患措施,发生氯化氢泄漏后操作工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即逃离现场,因附近的其他生产员工茫然不知,以致造成无关人员多人发生氯化氢中毒。
  实例2 1988年2月22日,上海某洗涤剂厂&209&车间烯氯工段,因一名操作工违反操作规程,在规定时间内过量地将三氯化磷注入油碱中,引起罐内剧烈反应,大量氯化氢气体冒出,致使附近车间及浴室的9名工人不同程度吸入氯化氢气体,引起不同程度的氯化氢中毒。
  原因分析:主要是厂方管理制度混乱,劳动安全卫生制度规定形同虚设,对职工上岗前技术和安全卫生教育不重视,职工不严格执行工艺规程,最终危及职工健康。
  实例3 1987年7月8日上午9时30分,上海某电化厂按计划,由中试室、三车间启动F11试产装置。当班反应工陈某启动上3号反应釜,试验工徐某、高某启动氯化氢分离和中和工序,情况均属正常。运转到下午1时55分,因上3号反应釜内夹套腐蚀,反应釜中约150公斤五氯化锑催化剂及氟致冷剂、少量氟化氢、四氯化碳漏入蒸汽夹套内,遇水分解产生大量氯化氢气体,从回汽水管中溢出。在场人员思想比较松懈,未采取措施,直到造成气体积聚,白茫茫一片,在操作室内的15名操作和试验人员被困,吸入氯化氢等混合气体。后这些人员被救往医院,作进一步观察治疗。
  事故原因分析:反应釜的蒸汽夹套腐蚀留下事故隐患,试生产时未对生产设备进行全面检查,思想上对氯化氢泄漏估计不足。
  第三节  氮氧化物中毒
  氮氧化物因氧化程度不同而品种各异,并具有不同的颜色(黄至深棕)和比重。氮氧化物中除二氧化氮(NO2)外均极不稳定。一氧化氮遇光、湿、热变成二氧化氮。生产中主要接触二氧化氮(常温下与四氧化二氮N2O4混合存在),系红棕色气体,较难溶于水且具有刺激性气味。接触氮氧化物的行业和工种有:制造硝酸、硝基炸药、硝化纤维、苦味酸等;利用硝酸进行零件酸洗;苯胺染料的重氮化过程;焊接、气割及电弧发光操作等。
  氮氧化物的中毒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急性中毒又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刺激期,表现为在刚接触时,有鼻和呼吸道刺激、咳嗽等,易被忽略;第二期为潜伏期,一般为4~12小时;第三期发作期,表现为有典型的肺水肿症状和体征,严重者同时可有亚硝酸盐中毒出现,青紫、变性血红蛋白症、血压下降等。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及慢性上呼吸道或支气管炎症。
  凡是制造和应用硝酸的生产场所,除了加强密闭外,还应当有充分的抽风排毒设备。对进入可能存在氮氧化物的场所及在狭小不通风的空间进行电焊等工作的,应有局部抽风设施,必要时应戴能供给新鲜空气的头盔进行工作。
  实例1 1985年10月4日,上海某冶炼厂五车间钴粉工段B班唐某等4人做中班,按岗位分工,2人做化工工作,2人做还原工作,班长唐某负责化工工作,上班后,4人一起做好了钴粉的出炉、筛粉、成品包装等还原岗位的工作,化工岗位本班的任务只需加温加水继续溶解、调整PH值。唐某为了增加本班产量,没有按照工艺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于晚上8~9时间在溶液中加了上清液(含有硝酸、草酸、钴等),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产生剧烈反应,于9时10~25分间大量冒槽,唐某在关闭蒸气和上清液阀门时,双腿被溶液烫伤(二度伤,面积14%),同时吸入大量氮氧化物气体和酸雾,呼吸衰竭,中毒窒息死亡。
  本次事故原因为车间在承包生产指标中没有安全指标,工艺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规程不完善,设备安全设施有缺陷,专用劳防用品针对性不强,在贯彻执行现有规章制度很不严格。
  实例2 上海某铜棒厂酸洗车间共有9只酸洗槽,每只酸洗槽容积约3.5m3。1995年1月19日上午9时,酸洗车间清洗酸洗槽,在将东侧第一只酸洗槽内的五只盛放硫酸铜、硝酸铜废渣的塑料桶吊上来时,有二只桶把手损坏,致使桶内物散落在槽内,操作工王某见状,便带二只桶进入槽内,用铁锹将散落的废渣装入桶内,共入槽四次,每次约30秒钟,间隔约15分钟,并在离槽约1.5米处吸烟,在下槽时只戴普通纱布口罩。上午10时自感胸闷停止工作,下午5时胸闷加剧,出现呼吸困难,送市职业病防治所,诊断为急性轻度氮氧化物中毒。
  因该厂正在筹建中,操作规章制度尚未建立与完善,作业工人在未佩戴防毒面具的情况下,将含有氮氧化物气体的废渣装入桶内,造成氮氧化物的吸入,并在工作场所吸烟,增加了氮氧化物的吸入量,引起急性轻度氮氧化物中毒。
  实例3  1984年9月15日,某氧化铁颜料厂对开发的新产品(磁性材料)做扩大试验,该产品用硝酸和铁皮作原料,副产品是二氧化氮。当天助理工程师周某在反应锅旁观察了一天,次日,周感到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状痰,医院诊断为二氧化氮中毒。
  事故原因分析:在新产品、新工艺的生产或试验中,要在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充分预见各种职业中毒发生的可能,生产时做好有害气体的检测,生产现场的工作人员应带好防毒面具。由于操作人员未预计到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二氧化氮,对二氧化氮对人体的毒性不了解,没有采取防护措施,造成了急性二氧化氮中毒。此外生产设备密闭条件差,作业场所缺乏良好的通风条件,是发生这类事故的常见原因。在生产和使用硝酸中,以硝酸制取硝基盐、硝基化合物等反应过程中,会有氮氧化物的产生,应注意对它的排放处理。
  第四节  氨气中毒
  氨气,分子式NH3,为无色具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成为氨水(又称氢氧化铵),呈弱碱性,1%水溶液PH值11.7,28%水溶液称强氨水,氨气与空气混合时具爆炸性,爆炸极限为15.5~27%。常温下可加压成液氨。工业生产涉及石油精炼、氮肥、合成纤维、鞣皮、人造冰、油漆、塑料、树脂、染料、医药以及氰化物、有机腈等制造和用于金属热处理等,又是食品、副食品等冷库的冷冻剂。
  本品主要对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高浓度时可危及中枢神经系统,还可通三叉神经末梢的反射作用而引起心脏停博和呼吸停止。人对氨的嗅觉阈为0.5~1mg/m3,浓度50 mg/m3以上鼻咽部有刺激感和眼部灼痛感,500 mg/m3以上短时内即出现强烈刺激症状,1500 mg/m3以上可危及生命,3500 mg/m3以上可即时死亡。缺氧时可加强氨的毒作用。国家卫生标准为30 mg/m3。
  急性中毒多见于管道破裂、阀门爆裂等意外事故,症状依氨的浓度、吸入时间及个人耐受性等而有轻重。刺激反应表现为一过性的眼和呼吸道刺激症状,肺部无明显阳性体征;轻度中毒表现为眼结膜充血流泪、咽痛、咽部充血水肿、声音嘶哑、咳嗽、咯痰及肺部干性罗音,胸部X线符合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表现,血气分析其动脉血氧分压在呼吸空气时可低于预计值1.33~2.66kpa(10~20mmHg);中度中毒表现为声音嘶哑、剧烈咳嗽、伴血丝痰、胸闷、呼吸困难频速,并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轻度紫绀、肺部有干、湿罗音,胸部X线符合肺炎或间质性肺炎表现,血气分析在低浓度吸氧时(&50%氧)能维持动脉血氧分压大于8kpa(60mmHg);重度中毒表现为剧烈咳嗽、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气急、胸闷、心悸等,并常有烦躁、恶心、呕吐或昏迷等,体征呈呼吸窘迫、明显紫绀、双肺满布干、湿罗音,胸部X线符合严重肺炎或肺泡性肺水肿,血气分析在吸高浓度氧(&50%氧)情况下动脉血氧分压仍低于8kpa(60mmHg),还伴有严重喉头水肿或支气管粘膜坏死脱落所致窒息或较重的气胸或纵隔气肿或伴较明显的心、肝、肾的损害。
  急救处理原则:迅速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合理吸氧,解除支气管痉挛,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立即用2%硼酸液或清水彻底冲洗污染的眼或皮肤;为防治肺水肿应卧床休息,保持安静,根据病情及早、足量、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在病程中应严密观察以防病情反复,注意窒息或气胸发生,预防继发感染,有严重喉头水肿及窒息预兆者宜及早施行气管切开,对危重病员应进行血气监护。此外注意眼、皮肤灼伤的治疗。
  预防措施:主要是生产过程中加强密闭化,防止跑、冒、滴、漏,液氨管道、阀门等应经常检修,移液胶管应定期做耐压试验,老化者及时更换,应有严格的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对作业人员上岗和定期的职业安全卫生知识培训,重点企业应编制防治氨中毒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并组织演练,作业环境定期测定氨浓度,对工作人员执行定期体检制度。明显的呼吸系统疾病、肝、肾疾病、心血管疾病均列为职业禁忌证。
  实例1 上海某制药厂于1989年7月27日上午8时45分,对新装的8AS-17型主机和250m2蒸发式冷液器进行试压捉漏和氨系统工艺调试,在检查1号氨储罐排气阀门时,由于该管道安装时管道丝口壁过薄,强度不够,开启阀门时管道齐根断裂,当时1号氨储罐处于工作状态,罐内氨压力达12.5Kg/cm2,以致高压液氨气从裂口处大量喷出,顿时现场氨雾弥漫,操作工员无法靠近抢救,后在消防人员的协作下,用大量高压水封住外逸氨气,操作工人未戴上防毒面具冲进现场关闭阀门,于上午10时15分现场抢救结束。至此约有4吨左右液氨外逸造成环境污染。在抢险过程中有7人送医院救治,其中有4人留院观察。
  经现场测试,上午11时20分时1号氨储罐排气管断裂处的上、下方的氨浓度为6~86mg/m3。
  事故发生原因:设备检修时未充分认识到可能发生的以外事故,工艺调试前对有关设备未作全面严格检查以消除隐患,生产现场也未按规范要求配置足够有效的带氧防毒面具。
  实例2 地处虹口区的上海某食品厂于1988年初因基建施工,临时铺设一根通1000吨冷库的液氮输送管道。9月30日上午10时05分,该管道在穿墙的管段部分发生断裂,至11时左右抢关阀门的1小时内,约有7吨液氨以10kg/cm2的压力向外冲出,厂区氨气弥漫,并累及周围居民区。医疗救护及消防部门接到报告后最先赶到现场,先救出被困职工、关闭阀门,后用消防龙头喷水抑气,使环境空气污染逐渐得到控制。
  经市和区卫生监督监测机构于当日上午11时45分对厂区不同距离环境氨气浓度的监测,距事故点约10米处氨气的浓度为200.0~586.7mg/m3、30米处为40.0~93.0 mg/m3;中午12时45分监测,分别为96.0~108.0 mg/m3和20.0~24.0 mg/m3。
  受害职工和居民共31人,分送五家市、区有关医疗机构救治。其中该厂职工10人、居民21人,年龄最大77岁、最小为出生仅24天的婴儿,症状严重的4人(均为该厂职工、)其中1人为怀孕7个月的女工。
  输送危险化工品的管道不执行定期巡检制度,查找安全隐患,并及时加以维修,此为该起氨泄漏工厂和环境、危及人群健康事故的主要起因。
  实例3 地处闵行地区的市机电局所属的上海某机器厂,于1982年6月21日下午2时30分,检修工许某(男,24岁)进冷饮室为冷冻机加致冷剂氨水时,由于加药用的橡胶管老化破裂,吸入大量氨气。出现咽喉部充血、胸闷、气急等一系列中毒症状。经区级医院职业病科诊治,诊断为急性氨气中毒。
  输液橡胶管没有严格的安全性测试和定期更换的制度,由于老化破裂而致中毒的事故屡有发生,本厂的冷冻机加氨中毒事故也属此列。
  实例4 上海某溶剂厂的检修工朱某(男,30岁),于1982年11月30日上午9时在冷库检修冷冻机时,因机内留有氨的残液,拧开螺丝后,氨气逸出而经呼吸道吸入,出现胸闷、气急、咳嗽、咯出泡沫样痰等症状,并有面部皮肤局部灼伤。送市有关职业病专业机构诊治,诊断为急性氨气中毒。
  检修冷冻机前,对机内有否残液不作测试,在不明安全性的情况下盲目拆卸机件行检修作业,且无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必然会发生中毒事故。
  实例5 1982年3月15日下午2时,上海某化工厂在将液氨灌装入槽车时,槽车上方回气管(橡胶材料)突然爆裂,当即大量氨气外逸,现场灌装工均出现流泪、咳嗽等眼、上呼吸道刺激症状,送医院急救,诊断为急性氨气中毒7例、氨气吸入2例。这些患者分属五个单位,可见该起事故影响范围之广。
  事故原因主要是:灌装作业前未巡视检修管道设备,橡胶管老化,且灌装工均未佩带防毒面具而引起事故。厂方应建立设备定期检修制度,输液用橡胶管应作定期强制性耐压试验,为防老化应定期更换,灌装工人应配备防护用品并进行职业卫生知识培训。
  实例6 1982年7月14日上午10时,上海某染料化工厂的合成氨车间,液氨槽在放液氨时,由于橡胶管老化,接口处受压发生脱落,使大量液氨溢出,操作工卢某(女,20岁)在未佩带防毒面具的情况下在现场处理外逸事故,即发生咳嗽、咽喉充血等症状,经医院救治诊断为急性氨气中毒。
  事故原因,操作工在生产作业前未对老化的皮管进行检查和更换,在处理外逸事故时也未佩带防毒面具而引起中毒。
  第五节  光气中毒
  光气,COCl2,常温下为无色气体,有腐草气味,微溶于水,可水解成二氧化碳和氯化氢,易溶于醋酸、氯仿、苯和甲苯等。可加压成液体贮于钢瓶中使用。由一氧化碳和氯的混合物通过活性碳而制得。光气通常用于有机合成、制造染料、塑料和其他中间体(如异氰酸酯),制造农药和制药等行业,也曾用作军用毒剂。
  光气属高毒类,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急性中毒,而慢性影响迄今未见报道。光气所致急性中毒的临床表现分为四期:(一)刺激期(立即反应期):吸入光当时即出现呛咳、胸闷、气促和眼结膜刺激症状,还可有头晕、头痛、恶心等;(二)症状缓解期:吸入光气后一般有3~24小时的症状缓解期,这时刺激期所表现的症状可缓解或消失,但肺部病变仍在发展;(三)症状再发期:肺部病变逐步发展为肺水肿,可有怕冷、发热、头昏、烦躁不安、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紫绀、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甚至出现休克等症状,此期可持续1~3天;(四)恢复期:经积极救治,肺水肿逐渐吸收,3~4天后基本恢复,在恢复期中可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急性中毒痊愈后,一般无后遗症。
  对于患有精神病、心脏病、活动性肺结核、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者,均不宜从事光气作业。
  凡接触光气的单位,必须加强领导,做好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把防毒知识交给广大工人群众并建立必要的制度。
  实例1 上海某农药厂生产农药速灭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光气作为生产原料。1986年2月日下午1时10分,该厂酯化工段早班操作工蔡某在作业时,闻到车间内有光气味,经检查未发现原因。1时30分反应结束,蔡某停机准备下班,在交班时就该情况向中班操作工刘某作了交待,刘随即向车间值班人员作了汇报。车间值班人员于下午2时左右到车间巡回检查,走进酯化工段即闻到了光气味,便打开窗户戴上防毒面具进行检查,检查了近一个小时未发现泄漏处,即通知开机生产,一开机室内又有了光气味,再次进行检查,发现进入室内的一根光气总管的弯头有白色雾状气体,说明有泄漏,因此再次吩咐停机,并通知检修工卢某进行检修。卢接到通知后,未戴任何个人防护用品,即进入现场作业,用黑胶布在泄漏处包扎止漏。值班人员在复查时发现总管仍有光气泄漏,再次吩咐卢进行检修,卢某又进入现场检修,发现管子上有一黄豆大的洞,两人商量后决定采取临时措施止漏,以维持中班的正常生产,待明日早班后再调换管道。随即,卢便用自行车内胎进行包扎加固,基本堵塞了光气的泄漏。当日下午7时,检修工卢某出现了呕吐症状,过了一小时,到厂医务室就诊,即进行对症治疗并急送职业病专科医院进行抢救,经检查两肺弥漫性肺水肿,并且病情有进一步加重趋势,诊断为重度光气中毒。经过近一个星期的治疗和精心护理,病人才脱离了危险,得以生还。
  通过调查,事故的原因主要是企业安全卫生意识淡薄。光气作为生产原料,厂方是了解其危害性的,并在操作规程中明确了安全卫生防护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管理人员和生产工人均没有遵章办事。检修工进入现场检修光气泄漏时,未戴个人防护用品,在场的管理人员也未进行阻止。当其吸入光气后,在场的管理人员也未采取强制措施,送其就诊,而是反复多次进入泄漏现场继续作业,任其发展,结果延误了病情。这一事故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也是可以避免的。
  实例2 上海某农药厂绿麦隆工段因原料缺乏停工半月后,准备开车恢复生产,为开车顺利,保证产品质量,首先要排除冷酯化甲苯光气吸收锅内积水。1989年5月6日中午12时15分,该车间以常规处理办法,将冷酯化锅底考克打开,将锅内积水放到低位的热反应锅中进一步处理,让残余的光气缓慢地介释出来,进入光气尾气催化破坏塔碱洗后,由45米高烟囱排放。但因在冷酯化锅中还残存着光气甲苯液,当它放入热酯化锅中后,冷的甲苯光气液受热,造成阵发性的光气释放,来不及进入高排破坏塔,有一部分光气从酯化轴封中跑出,向该厂东南方向散发,光气外溢时间约2~3分钟,造成该厂毗邻三个工厂的86名职工发生光气吸入,该农药厂现场作业的2名职工发生光气中毒现象。
  事故发生原因:排除冷酯化甲苯充气吸入吸收锅内积水的操作方法原始,在未仔细检查有关设备及对酯化锅内液体残存不明的情况下,匆忙开车作业;职工应急能力差,安全生产认识不足,思想麻痹大意,忽略了光气中毒的可能性。
  第六节  硫酸二甲酯中毒
  硫酸二甲酯,分子式(CH3O)2SO2,无色,略有洋葱气味的油状液体,18℃以上时易溶于水,溶于乙醇和乙醚,50℃时的气雾极易水解生成硫酸和甲醇,稀碱液可使其迅速水解。工业上本品主要用作甲基化剂,见于制药、染料和香料等工业。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职业危害常见于设备泄漏或爆炸,或运输装卸过程中的容器破损,或清洗、检修带有残液的设备等。
  本品属高毒类,作用与芥子气相似,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用作化学毒剂,可影响机体氧化还原酶系统的甲基化反应,引起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肌损害,具有迟发性生物效应,并是可疑的人类致癌物。国家卫生标准0.5mg/m3。
  急性硫酸二甲酯中毒常经过6~8小时的潜伏期后迅速发病,潜伏期越短症状越重,人接触500mg/m3(97ppm)10分钟即致死。刺激反应表现为有一过性的眼结膜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肺部无阳性体征。轻度中毒表现为明显的眼结膜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羞明、流泪、眼结膜充血水肿、咳嗽咳痰、胸闷等,两肺有散在干性罗音或少量湿性罗音,肺部X线符合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中度中毒表现为明显咳嗽、咳痰、气急、伴有胸闷及轻度紫绀,两肺有干性罗音或哮喘音可伴散在湿性罗音,胸部X线符合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或局限性肺泡性肺水肿。重度中毒表现为咳嗽、咯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明显呼吸困难、紫绀、两肺广泛湿罗音,胸部X线符合弥漫性肺泡性肺水肿,严重者可导致呼吸窘迫综合征,或窒息(喉头水肿、大块坏死的支气管粘膜脱落),或出现较严重的纵隔气肿、气胸、皮下气肿。
  急救处理,首先迅速将中毒病人救移至空气新鲜处,脱去污染衣服,彻底清洗皮肤,对刺激反应者至少观察24~48小时,及时吸氧,给予镇静、祛痰及解痉药物等对症治疗,眼部受污染时现场及早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彻底冲洗,再用5~10%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再用可的松与抗生素眼药水交替滴眼,早期、适量、短程的糖皮质激素疗法可有效防治肺水肿。皮肤灼伤采用抗感染及暴露或脱敏疗法。要时刻警惕迟发性中毒效应的发生。
  预防措施,加强设备检修,防止跑、冒、滴、漏,生产、使用和运输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对作业人员进行生产性安全卫生教育,坚持上岗前安全培训制度。主要接触岗位附近应设置用于眼和皮肤清洗的喷淋装置,应穿工作服上岗作业,进入较高浓度作业区或设备检修及事故抢险人员必须佩戴有效的防毒口罩、防护眼镜和手套等。执行现场作业环境定期测定制度及职工上岗及定期健康检查制度,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明显的皮肤、眼部及心血管疾患者不宜接触本品。
  实例1 上海某制药厂的硫酸二甲酯中毒事故发生地为氨替匹林中间体工段的泵房间。生产工艺为将原料吡唑酮投入甲基化反应釜,再加入硫酸二甲酯,经反应合成为氨替匹林中间体。
  1983年1月6日下午4时,即泵房操作工谢某上班后启泵将硫酸二甲酯由储罐压料到生产车间约1个半小时后,室内嗅及似葱味的硫酸二甲酯气体(该工人曾在甲基化工序工作过,熟悉该气体)。经室内检查未见有气体渗漏现象,即继续工作。下班回家后,第二天自觉有喉痛、声音嘶哑、眼结膜充血、胸闷、气急、脉快、血压升高等症状,自己即去市职防专业机构就诊,经检查即入院治疗。同室夜班女工陈某下班后也出现类似症状,即到厂保健站门珍,由于保健站已知谢某住院,随即将陈某送至同一职防专业机构-并入院治疗。二者均诊断为急性轻度毓酸二甲酯中毒。
  位于泵房墙外壁的硫酸二甲酯输液管因年久腐蚀裂口,压料后硫酸二甲酯液由裂口沿墙壁下流,经气化产生的气体几根管道从穿越墙壁的缝隙逸散入泵房操作室,而致中毒。此渗漏点在事故发生后经厂方重新压料后仔细查找才得以发现。平时无严格的巡视查漏和设备定期检修制度是造成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经追索,该厂1981年前发生类似的生产车间硫酸二甲酯泄漏事故先后达10余起。
  实例2 上海某染料化工厂的染料产品之一&X-红&,其工艺流程为,三氮唑经重氮化、甲基化(加硫酸二甲酯)、压滤、烘干,即为成品。
  1983年6月16日上午9时,反应工何某(男、27岁)在X一红车间反应岗位当班时,因见反应釜结料拟进釜铲刮,先用真空泵抽气,因压力不够,改用硫酸二甲酯料管的压力,致使管内硫酸二甲酯漏出,何某尚未入釜即吸入硫酸二甲酯气体后即有流泪、喉烧灼不适,至夜间症状加重,第二天晨自行去职业病专业机构急诊,经27天的住院治疗,方趋痊愈。
  原因分析:严重违反操作规程,随意用硫酸二甲酯料管压力代真空泵抽气压力,为此起中毒事故的直接原园。岗位未配备相应固定使用的结料消除设施,导致操作人员随手移用其他不适宜的工具,这是造成中毒或其他意外事故发生的诱发原因。
  实例3 上海市南汇县某乡办化工厂生产三甲氧基苯甲醛化工品,需用硫酸二甲酯作原料。1997年3月29日上午6时30分,工人上班开工时,生产车间的硫酸二甲酯抽料不能正常进行,操作工猜想可能管道堵塞,于7时左右叫机修工闵某(男,46岁)来进行检修。当闵某把管道阀门放松时,硫酸二甲酯残留液体溅到他的面部和眼睛,当时他仅用清水一般洗一下后就回家了。下午1时45分左右,他感到眼痛、气急、胸闷等全身不适,于是送市职防专业机构就诊,诊断为硫酸二甲酯中毒。
  违反设备检修时的安全操作规程,在不明管路残液的情况下盲目打开阀门,又不使用个人防护用具,是造成检修人员中毒的主要原因。
  实例4 1987年7月29日下午3时,上海某农药厂六车间阳离子染料工段操作工王某、陈某、张某三人在对硫酸二甲酯底部出料&考克&漏料进行检修时,由于吸入硫酸二甲酯而先后出现头晕、双眼疼痛、流涕、胸闷、喉痛、声音嘶哑等症状,急送至所在区职业病防治专业机构救治,诊断为急性硫酸二甲酯中毒。
  事故原因:生产设备跑、冒、滴、漏,对职工缺乏安全卫生意识的教育,操作者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未使用个人防护用具而盲目从事对漏料&考克&的检修作业。
  实例5 上海市青浦县某乡办企业,主要为上海某真空泵厂生产的泵体进行喷油漆作业。按工艺要求,在进行喷油漆前需对泵体用松香水进行洗刷。1989年6月7日,该厂从县化轻供应站购进二桶&松香水&(每桶160公斤),进货时即见色泽不对,嗅味异常,即向供货方提出,供货方认为无误。6月19日该厂开始使用这批&松香水&,至21日止,同车间42名职工中有35名陆续出现眼睛红肿、怕光、流泪及咳嗽、气急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鉴于时值农忙季节,工人白天生产,晚上下田,为免误农时,患者忍住不去就诊,厂领导也没有关心,直延至26日下午再也支持不住,由厂方才先后分二批将35名职工急送县人民医院救治和留观,其中3人因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严重症状而转送市职业病专业机构住院进行抢救。
  对二只桶作外观检查,桶体锈蚀斑斑,无任何产品标签说明,也不表明生产单位。经对二桶&松香水&的检验分析,肉眼见呈酱油色,一桶含有硫酸二甲酯,一桶含有几十种化合物成分,主要有脂肪烃、芳香烃杂环化合物等。根据检验和临床症状分析,确诊为一起集体性急性硫酸二甲酯中毒事故。
  经追踪调查,&松香水&产于邻省某地一小化工厂。该厂根本不具备生产化工品的条件,所谓&松香水&实为无技术标准的大杂烩,并用原来装过硫酸二甲酯的旧铁桶未清洗干净就改装&松香水&;二是中间经销单位违法供销无生产单位、无品名、无产品说明书的&三无&化工品;三是工厂轻信供货单位的口头介绍任意进货&三无&化工品,由于厂方缺乏安全管理制度,进货渠道混乱,给伪劣化工品进入市场以可乘之机,最终酿成了此起集体性中毒事故的发生。
  实例6 上海某化工厂以硫酸二甲酯为主要产品,其工艺为二甲醚与三氧化硫反应,即生成硫酸二甲酯。1984年5月20日上午6时30分,操作工袁某在硫酸二甲酯岗位工作时,硫酸二甲酯从管道里逸出,袁未戴防毒面具,引起硫酸二甲酯中毒。同年6月5日,该厂成品车间工人蒋某误把硫酸二甲酯的槽车当作硫酸槽车清洗,再次发生硫酸二甲酯中毒。追索历史,于1982年1月22日,该厂同一成品车间也有过同类中毒事故的发生。
  上述中毒事故反映了该厂硫酸二甲酯生产车间的管理紊乱,容器管路等设备的漏损时有发生,运输化工品的槽车没有装载品名的明显标识造成误操作,操作工在紧急处理跑、冒、滴、漏情况时个人防护用品得不到保证,进入槽车等特殊环境作业,虽有审批制度及现场监护制度规定,但形同虚设,执行不力,中毒事故发生后又不能严明查处,吸取教训,认真整改,因而必然导致类似中毒事故的频繁发生。
  实例7 1985年6月1日中午12时30分左右,地处普陀区的上海某化工研究院,从某化工厂运至该院的液氨槽车的第二车液氨(内装液氨2.8吨)按计划来到硝酸车间现场卸氨,12时40分左右,操作工接好胶管后向系统输液。约15分钟,输液胶管壁突然爆裂开5毫米左右的小孔,大量液氨逸出,迅速气化,随风扩散,约持续了20分钟才停止,估计逸出液氨300公斤。当时是东南风,使处于下风侧的硝酸吸收工段第二、三层框架上正在进行拷铲油漆的外包工(卢湾区某街道劳动服务公司劳务工,女性居多)造成不同程度的吸入,其中死亡2名、重度中毒2名、轻度中毒6名、吸入2名;参加抢险的化工研究院职工重度中毒1名、轻度中毒1名,吸入7名。共计罹患者21人(外包工12人、本院职工9人)。
  中毒病人主要症状为气急、呼吸困难、胸痛等、重者咳出红色泡沫样痰、继发肺水肿、心力衰竭,4人行气管切开术,其中外包工王某(女、53岁)于6月3日晚上7时40分抢救无效死亡,外包工吴某(女、51岁)于6月4日晚上9时45分抢救无效死亡。
  6月2日,按照6月1日现场事故分析会的意见,认为输氨橡胶管使用时间较长,已经老化,改用同一批加工的新胶管进行试放液氨,结果发现漏液,立即停止。再取第二根新胶管试用,在微开阀门试通情况下,胶管与管头突然弹脱,当即切断阀门,但也造成三人氨气吸入。
  分析事故原因,既有胶管使用时间过长致老化的问题,也有胶管的质量问题,更有装卸化工危险品的安全操作与管理制度问题。胶管的内层渗氨、溶解、老化,进而使胶管中承受压力强度的镀铜丝遭受液氨及其所含的微量水分和其他腐蚀性介质的腐蚀,直至不能承受正常工作压力而引起爆裂,这是事故的第一原因;胶管生产单位在胶管总成时金属接头的扣压质量不符合要求,出厂前未经过试验,造成这次调用新胶管时口端管头突然弹脱,这是酿成第二次事故的主要原因。化工研究院生产管理不严,硝酸车间没有完整的输氨胶管储存、使用、检查等管理制度,液氨槽车卸料也无现场监护制度,对处其下风侧的人员预先无任何临时性管制措施,现场防毒面具配备也不够,这是造成此次集体性重大中毒事故的又一主要原因。
  实例8 1983年12月14日,上海某香料厂全厂停产大检修。当日下午机修工施某(男,20岁)、朱某(男、22岁)等4人在对生产葵子麝香产品的葵子麝香甲基化工段的一台反应锅进行检修时,反应锅虽已清洗过,但置于反应锅上方的滴加硫酸二甲酯的阀门有渗漏,导致施、朱二人在检修时因吸入硫酸二甲酯气体而出现眼结膜发红等中毒症状,待连续工作12小时下班回家后,先后出现胸闷、咳嗽、气急等刺激症状,即急送市职业病专业机构住院救治,诊断为急性硫酸二甲酯中毒,病程长达1月才逐渐痊愈。
  化工生产设备大检修,应事先做好对设备的清洗、强制性通风、抽吸、排空、巡检及对有关人员培训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确信一切含物料的反应锅、管路等都已阻断及无残气、残液,并待各项应急救援措施全部到位后,有关人员方可进入现场实施设备检修。此起事故反映了该厂设备检修前的一切准备工作还未到位,出现顾此失彼,清洗了反应锅而忘却了硫酸二甲酯的滴加系统。硫酸二甲酯属刺激性气体,鉴于其溶解度相对较弱,所以其吸入后表现出的一段时间潜伏期尤为明显,患者由于缺乏对其毒性知识的了解,既不佩带个人防护用品,待眼结膜发红症状出现时又未及时知觉而停止作业请求治疗,经一定潜伏期后由于硫酸二甲酯深达肺部而导致严重中毒危象症状出现,短时间的延误治疗甚至可导致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此起事故为该厂领导和广大职工敲响了有力的警钟。
  实例9 地处闵行区的上海市化工局所属某化工厂,硫酸二甲酯为其重要的化工产品之一。1982年1月4日上午,槽车清洗工许某(男、30岁)进入铁路槽车的储罐内清洗用于装载硫酸二甲酯的储罐,虽穿了防护衣但未戴防毒面具,约工作5~10分钟后,许某自感头晕、目眩、咽痛,声音嘶哑,继而不省人事,同事将其扶起急送市有关职业病专业机构,经吸氧及地塞米松、葡糖糖酸钙等药物及其他对症治疗,患者得救,诊断为急性硫酸二甲酯中毒。
  清洗储罐车这是密闭狭窄空间的特殊作业环境,理应在清洗前排尽残液,强制通风,并经测定确认已处于安全状态,在佩带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及严密现场监护措施条件下方可入罐作业。但由于该厂未予重视,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在对罐内安全性毫不知晓的情况下,轻率地组织人员入罐行清洗作业,很短时间内就发生严重中毒事故。从本次事故中应吸取哪些教训,如何认真整改并落实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制度,厂方确系应认真思考并加以重视。
  实例10 上海某制药厂缩醛车间操作工李某(女,45岁),于1982年7月19日上午10时,在行硫酸二甲酯抽料作业时,由于管道阻塞,硫酸二甲酯溢漏在地面上。李某在冲洗被污染的地面时未佩带防毒口罩,又身处下风侧,大量吸入硫酸二甲酯气体,迅即出现眼结膜充血、咽喉红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一系列症状。先在厂保健站治疗,后见病状严重,于当日下午4时转市有关职业病专业机构作进一步治疗,诊断为急性硫酸二甲酯中毒。
  该厂对抽料管道这类设备的安全性缺乏必要的定期安全检修制度,职工对阻塞漏料沾染地面的冲洗处理又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才导致了中毒的发生。
  实例11 1988年4月7日下午,上海某化工厂的酯化反映工段3名操作工操作时,在PH值未调至所规定的终点的情况下即停止酯化反应,并开始脱水的工艺操作,导致反应釜中局部还未反应完全,硫酸二甲醚逸出。操作工在吸入该有害气体后引起轻度中毒伴双眼化学性结膜炎。
  由于操作工缺乏上岗前的培训,对生产工艺每道工序技术要求的重要性缺乏了解,安全作业意识不强,管理措施不力,是本次中毒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化工厂因生产原料、产品及生产工艺过程的特殊性,厂方从上到下职业安全意识一定要有,要重视管理,经常维修设备,对职工切实做好上岗前培训,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才能杜绝此类事故的发生。
  实例12 1998年8月5日上午9时30分,上海某制药厂安乃近车间甲烷化岗位操作工胡某在放料过程中,离开岗位去搬运FAA料桶,致使硫酸二甲酯投放过量溢出,该小组组长魏某协助其清理现场,结果2人均出现双眼发红、流涕等症状,附近工作的另2名操作工人也发生类似症状。遂送医院,诊断为硫酸二甲酯吸入。
  安乃近车间生产现场无局部排风装置,操作工人未佩戴防毒口罩,岗位安全操作规程中对在放料时严禁擅离岗位不作明文规定。制药业的操作工一心两用,既放料又搬桶,不出事故才怪呢!
  实例13 1998年9月23日凌晨4时20分,松浦大桥北侧桥堍、收费站南50米处,发生两车相撞的交通事故。其中一辆为上海化工物品汽车运输公司某分公司的10吨货车,装载40桶(每桶200公斤)的硫酸二甲酯,另一辆为浙江桐庐某纸盒包装印刷厂的3吨货车,装有满车的长毛绒玩具。相撞后大量化学品桶与长毛绒玩具撒在地上,其中2只化学品桶严重破损,大量硫酸二甲酯流淌在公路上。事故发生25分钟后,松江区某交通队8人及附近的某汽修厂6人即赴现场,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未使用任何防护用品在现场处理交通事故,并参与搬运撒在地上的物品。9时30分某汽修厂将两辆肇事车就近拖回厂里修理。10时30分上述14人均先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眼睛红肿,其中某汽修厂1名职工情况较重,感恶心、头晕。14人先后被送松江区医院诊治,其中6人又转至市有关职防专业机构住院治疗。
  实例14 上海某化工物品汽车运输分公司于上午6时30分接司机电话报告后派4人赶赴事故现场处理,他们同样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参与现场清理,对流淌在地上的残液仅用干土吸附后铲到路边了事。此后,连同驾驶员共6人于上午10时左右回单位后,同样出现了眼睛红肿等症状,也遂到市有关职业病专业机构诊治。在事故现场20米范围内因收费站车道拓宽施工,上海某实业公司10名民工从上午8时起在挖土筑路,到下午5时30分也被发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其中3人转市有关职业病专业机构就诊。
  本次事故共发生硫酸二甲酯中毒罹患者30人,其中2人属重度中毒、15人为轻度中毒,到医院治疗;另13人为轻度反应,未到医院治疗。
  当日下午5时30分左右,市和松江区卫生监督机构赴现场勘察发现,松浦大桥收费站南侧10米处的公路东侧有二块面积各约1平方米以上的残液痕迹,路东沟内有约10多米的长湿土,现场空气中有明显刺激性气体,湿土附近更是气味刺鼻。空气采样检验结果,路东侧空气中硫酸二甲酯浓度为68mg/m3,路西侧为64mg/m3,虽然离事故发生当时已有14小时,但仍超过国家卫生标准(0.5mg/m3)100多倍。
  这次化学品事故的发生,有偶然因素,但造成人员中毒,特别是后续中毒病人的发生,主要是人为因素。现场处理人员包括化学品专业的运输单位和消防队都缺乏必要的化学品毒性知识及防护意识,在处理事故时未采取任何必要防护措施,是导致中毒的主要原因,现场处理人员几乎全部出现中毒症状。有关单位特别是化学品专业运输单位忽视对现场有毒化学品污染的有效处理,更无人关注由此造成的现场其他人员的中毒,是造成中毒人数进一步增多的又一原因。
  本起事故涉及面广,告戒人们应该加强有毒化学品从生产、销售、储存、运输到使用的整个过程的全面管理,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以了解化学品对人体的危害,在类似的事故中尽量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实例15 1982年7月9日下午5时,上海铁路分局某危险物品专用装卸运输车站的职工陈某在堆场搬运倒置的硫酸二甲酯空桶时,因残留的原液在倒置后外溢,故工作衣裤均被污染,左侧大腿也受沾染,致使左侧大腿湿疹、肿痛及咳嗽等,于当日下午7时去医院检查,肺部有湿罗音,诊断为硫酸二甲酯皮肤灼伤、急性硫酸二甲酯轻度中毒。
  事故原因分析,主要是将留有硫酸二甲酯残液的空桶倒置堆放,系违反了安全操作制度。陈某在搬运化学品桶时未戴防毒面具、橡胶手套和围裙,从而引起本起中毒事故。
  实例16 1992年1月13日中午12时,上海市嘉定区某乡办化工厂硝基甲烷车间,2名工人在调换装有硫酸二甲酯的桶、以备由真空泵抽入反应锅时,不小心碰到旁边的抽液管,管内残留的硫酸二甲酯即喷到1名操作工的面部,出现胸闷、眼痛等症状,经冲洗后送医院,诊断为急性轻度硫酸二甲酯中毒。
  事故原因分析,主要是工人缺乏职业安全知识,对硫酸二甲酯的毒性缺乏了解,抽料时未佩带个人防护面具而引起中毒。
  实例17 上海某制药厂于1992年3月18日发生一起严重的急性硫酸二甲酯中毒事故(中毒18人、其中死亡1人)。
  事故发生在该厂供销科泵房操作间,该泵房有5台串联而成的真空泵,用于从储罐中抽取硫酸二甲酯入计量&坦克&,然后再输送到车间供使用,&坦克&容量为2吨,抽取900公斤容量约需15分钟,抽液过程由一专职操作工按所需定量控制阀门。
  3月18日下午1时,该操作工按需抽取硫酸二甲酯溶液入计量&坦克&,但在抽取过程中擅自离开岗位,在连续抽取40分钟后,造成爆满的计量&坦克&内的硫酸二甲酯溶液从真空泵中溢出。此时,泵房内一女工出现眼睛不适、发红,惊动了操作工,才关闭了抽液阀门,由于泵体吸入硫酸二甲酯,下午4时,由13名外包工组成的抢修队先用约2吨氨水冲洗,然后用高压消防水龙头冲洗,最后用排风机吹干,当晚9时泵体全部冲洗、装配完毕。现场有六套防毒面具,但工人认为现场进行了冲洗,不存在危险了,所以在装配泵体时都未戴用。抢修队离开现场回去时,厂方曾提醒他们如有不适需去职防所就医。晚上10时,13名外包工和4名本厂职工相继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眼睛红肿、喉部不适、呼吸不畅等,当即赴市专业职业病防治所诊治。另一位家住浦东的64岁外包工朱某误以为慢支复发送某区中心医院救治,于19日凌晨3时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原因主要是,泵房操作工擅自离开岗位,违反了操作规定,厂方对硫酸二甲酯的毒性认识不足,在对污染现场及泵体紧急洗消处理中没有落实各项有效的防护措施,职工长时间作业已出现不同程度症状也不及时组织医治,&坦克&计量又无安全限量监控装置,才酿成这起恶性中毒事故。
  第七节  甲醛中毒
  甲醛,分子式为HCHO,别名蚁醛,为无色气体,有辛辣刺鼻气味。易溶于水、醇和醚。甲醛具有很活泼的化学和生物学活性。其40%的水溶液称为&福尔马林&。工业接触甲醛的有:皮革、造纸、塑料、树脂、人造纤维、橡胶、药品、染料、炸药、油漆等行业。也用作生物体防腐剂及物件消毒等。
  甲醛对人体的影响主要为粘膜和皮肤的刺激作用。主要表现为眼部烧灼感、流泪、结膜炎、眼睑水肿、角膜炎、鼻炎、嗅觉丧失、咽喉炎和支气管炎等。严重者可发生喉部痉挛、声门水肿和肺水肿。长期接触低浓度甲醛蒸汽,可有头痛、软弱无力、消化障碍、视力障碍、心悸和失眠等。此外长期皮肤接触可发生湿疹,主要好发于手、指和面部。
  甲醛中毒的预防,包括生产过程应严加密闭,甲醛灌注应做到机械化,并装设局部排气罩,加强工作场所通风,此外应做好职工的个人防护。
  实例1 1987年6月4日,上海某石化公司维纶厂整理车间保全工应某在检修阀门时,吸入甲醛,一天后感到不适即去医院就诊,诊断为甲醛中毒。
  事故原因: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缺乏安全卫生意识和教育,未使用个人防护用具
  第八节  溴气中毒
  溴,Br,常态下是一种红棕色发烟液体,具有独特的窒息感臭味。易溶于乙醇、乙醚、氯仿、苯和二硫化碳等有机溶剂,在室温时易挥发。工业上溴主要用于制溴化物、药物、染料、烟熏剂、火眼抑制剂等原料,也用于制造化学试剂、照相材料等。
  溴是一种对粘膜有强烈刺激性和腐蚀性的物质,组织损害程度一般较氯明显。吸入低浓度溴后可引起咳嗽、胸闷、粘膜分泌物增加,并有头痛、头晕、全身不适等,部分人可引起胃肠道症状;吸入较高浓度后,鼻咽部和口腔粘膜可被染色,口中呼气有特殊的臭味,有流泪、怕光、剧咳、嘶哑、声门水肿甚至产生窒息;部分患者可发生过敏性皮炎,接触高浓度溴可造成皮肤重度灼伤。长期吸入溴,可有蓄积性,除表现粘膜刺激症状外,还伴有神经衰弱综合征等。
  溴气的预防,主要应做好生产设备及管道密闭,加强局部通风,注意个人防护。
  实例1 染料分散红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溴素,在水解反应中溴素又会大量脱放。为了节约原料,防止环境污染,因此,上海某染料化工厂通过技术改造,在染料分散红生产过程中设置了专门的回收装置,以便回收溴素,重新利用。
  1986年3月28日上午,在该化工厂水解溴素回收灌装岗位,水解操作工瞿某发现溴素回收锅放料管口有溴素外滴,空气中有浓重的溴气味,当即向组长和回收操作工沈某反映,但未引起重视。下午另1名溴化操作工在溴化岗位发现溴气味浓重,立即通知回收操作工沈某来开始回收溴素。沈戴好防毒面罩,开启回收锅底阀,准备回收溴素,不料放不出溴素,即关照关闭回收锅并用水冲泵,同时自己将阀门口关闭,致使回收锅内真空降至零,然后再去放溴灌瓶,开始仍然放不出溴素,沈某进一步开大阀门,此时出口管处橡皮塞突然脱落,大量溴素外逸,沈当即面部被溅灼伤,立即用自来水冲洗面部,然后迅速撤离现场,半途走不动坐了下来,旁人见状立即将其送入医务室。给予接氧后,立即用救护车将其送入医院抢救,经医院抢救,病人终于脱离危险,诊断为溴气急性中毒伴脸部局部灼伤。
  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溴素回收的出口管被沉淀物堵塞,沈某在开启阀门放不出溴素时,未意识到其原因是管道堵塞,因此采取了错误的措施,关闭回收锅真空,开大回收锅阀门,致使管道压力增加,导致橡皮塞滑脱,引起溴气外逸。此外厂方对溴素回收岗位的职业卫生工作不重视,既不制订溴素回收安全
  卫生操作规程,又无应急救援预案,同时对溴素回收操作工也不进行必要的安全卫生教育。
第九节  氢氟酸中毒
  氟化氢,HF,常成二分子状态H2F2存在,为无色气体,在潮湿的空气中能发烟,易溶于水,其溶液为氢氟酸,能与水混溶。氟化氢及氢氟酸是氟化学工业中的一种基本原料,用于制造各种无机和有机氟化物,包括有机氟塑料、冷冻剂&氟利昂&、杀虫(杀菌)剂等,还用于清洗玻璃、清洗金属、用作有机合成的催化剂、提炼特种金属等。
  氢氟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和毒性。人体吸入大量氢氟酸气体可引起急性中毒和慢性损害。急性氢氟酸中毒,按照接触毒物浓度高低,其临床表现有差别。接触低浓度氢氟酸时,因刺激眼结膜和鼻粘膜,可产生流泪、流涕、喷嚏、鼻塞等症状,皮肤接触后可出现疼痛及皮肤灼伤,疼痛渐剧至难以忍受,2~3天后可开始缓解。接触高浓度氢氟酸时,可引起鼻、喉、胸骨后烧灼感、嗅觉丧失、咳嗽、声嘶,严重时引起眼结膜、鼻粘膜、口腔粘膜顽固性溃疡、鼻衄、甚至鼻中隔穿孔、支气管炎或肺炎,有时有恶心、呕吐、腹痛、气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严重时甚至可引起反射性窒息、中毒性肺水肿或呼吸循环衰竭。皮肤接触高浓度氢氟酸,立即发生疼痛,初期皮肤潮红,逐渐转暗红、干燥,创面苍白、坏死,继至呈紫黑色或灰黑色,也可形成水疱,内含咖啡色液体。不及时处理则造成溃疡,不易愈合,处理不当时可影响骨膜和骨质。慢性损害主要表现为牙酸蚀症、牙龈出血、干燥性鼻炎、鼻衄、嗅觉减退及咽喉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对于患有进行性加剧的鼻窦疾患及慢性喉炎,肺硬化,反复发作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活动性肺结核,及骨病的人不宜从事氢氟酸作业。
  氢氟酸中毒预防措施有:生产设备的密闭并经常检修,装置局部排风设备,操作工人应使用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对职工进行职业卫生知识的培训,并定期实施预防性体格检查。
  实例1 1984年2月10日上午10时55分,上海某化工厂生产三氟三氯乙烷工段工人张某(女)正在正常操作,因该工段的三氟三氯乙烷回收塔出口的三氟薄膜由于受到氢氟酸的长期腐蚀,其抗压能力减弱,突然发生破损,此时其回收塔中的大量氢氟酸喷出,正在操作的张某不幸被全身灼伤,并吸入了大量的氢氟酸气体引起严重中毒,经送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于1小时后中毒死亡。
  由于氢氟酸有强烈的腐蚀性,因此生产、存储和运输氢氟酸的设备有特殊要求,应该经常进行检查。这起事故的发生与该厂缺乏对设备完善的检查有关;此外从事氢氟酸操作的工人应了解其对人体的危害性,掌握事故的应急预防和处理知识,对日常操作和应急措施要经过全面的培训。操作现场应配置急救设施及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操作工人应做好严密的个体防护,包括长袖工作服、保护眼和面部的面罩或化学安全护目镜、安全帽、手套和脚套等。如果能做好上述预防措施工作,张某的死亡也许是可以避免的。
  第十节  硫酸中毒
  硫酸,H2SO4,是一种无色油状具有腐蚀性的液体。不挥发,有强烈吸湿性。与水混溶可释放大量的热。工业上广泛应用于化工、制药、化肥、冶金机械等行业,工人有较多接触机会。
  硫酸对人体的危害可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损害两个方面。急性中毒分为吸入中毒、皮肤及眼灼伤、口服中毒。吸入中毒表现为上呼吸道刺激症状,严重者发生喉头水肿、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甚至肺水肿。皮肤及眼灼伤表现为皮肤接触浓硫酸后,局部后刺痛,如立即冲洗,皮肤仅现潮红,否则由潮红转为暗褐色,继而破溃,溃疡多较深;眼溅入硫酸后可引起结膜炎和水肿,角膜浑浊以至穿孔,严重者可引起全眼炎以至完全失明。口服中毒表现为误服硫酸后,口腔、咽部、胸骨和腹部立即有剧烈的灼热痛,唇、口腔、咽部均见灼伤以至溃疡形成,呕吐物中伴有大量棕褐色物和食道与胃粘膜碎片,病人烦躁不安、嗜睡、吞咽困难、声音嘶哑、便秘或腹泻,严重者发生喉痉挛、声门水肿、胃穿孔、腹膜炎、肾脏损害、休克乃至死亡。硫酸对人体的长期影响表现为鼻粘膜萎缩伴有嗅觉减退或消失,慢性支气管炎和牙齿酸蚀症等。长期接触高浓度硫酸雾的工人,可发生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硬变,出现胸痛、胸闷、气喘等症状。
  发生二氧化硫和硫酸雾的生产过程应加以密闭,通风排气,加强设备检修,重视容器安全落实运输装卸作业的安全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实例1 上海某皮革化工厂主要生产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甲酯生产的化学反应: 水(33l)+硫酸(200l)+丙烯腈&丙烯酰胺+丙烯酸;丙烯酰胺+甲醇&丙烯酸甲酯,经蒸发、精馏,成为丙烯酸甲酯精品。
  1989年12月23日,该厂聘请5名大学教师进行丙烯酸甲酯试生产,生产现场约10名职工在旁观看。当丙烯腈加至六分之一时,反应锅发生了冲料,大量气雾喷出,10名职工有明显呼吸道刺激症状和皮肤、眼晴刺激症状,医院诊断为硫酸雾吸入和化学性眼灼伤。
  事故发生原因:试生产工艺不规范,水温和硫酸浓度超过反应要求,造成硫酸雾外喷,职工缺乏防护和现场抢救知识,车间安全通道不畅。
  实例2 1997年10月6日上午8时30分,上海某化工公司粘胶保全工高某在粘胶酸站例行巡检时,酸站挡车工张某向他反映旋流器(用于稀释浓硫酸的容器)的浓硫酸管道坏了,使一部分浓硫酸流入酸槽与墙之间一宽0.65米、长3米的夹弄内,加之原有积水,地上有约4cm厚的积液。高某与组内人员商量后,径自走向夹弄查看。上午9时许,检修工刘某发现高某光着上身,摇摇晃晃走过来,刘某即到保健站汇报情况,等保健站医生赶到,见高某仰面躺在离夹弄口20米左右的污水沟内,双手撑地但无力坐起,面部左下侧及胸前、四肢处有些发白。保健医生当即将他拉出,用清水冲洗后立即送医院抢救,经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原因分析:缺乏安全教育,危险作业时无现场人员监护。
小编工资已与此赏挂钩!一赏一分钱!求打赏↓ ↓ ↓
如果你喜欢本文章,请赐赏:
已赐赏的人
我的电子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硫酸铜毒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