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要大量扩招前大学生大学生和研究生

鲜为人知的1999年中国大学扩招内幕--不默生主——王贵成的博客--凤凰网博客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鲜为人知的1999年中国大学扩招内幕
& & 鲜为人知的1999年中国大学扩招内幕王贵成/文随着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失败,“大跃进”一词也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谁能想到,到了1999年,中国大学也来了个“大跃进”式的扩招,让大学生这一昔日的天之骄子群体,一下子颜面无存,就业状况比农民工还差劲。也许有人会说,大学扩招毕竟让更多的人上了大学,整体上提高了中国国民的素质。其实,这只是一种盲目乐观的看法,善良的人们不知道的是,1999年中国大学的“扩招”压根并不是为了发展教育,提出扩招建议的不是教育专家而是一些鼠目寸光的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者汪庆华在学术期刊《The China Journal》上撰文,回顾了扩招的前前后后。他认为,扩招体现了“游击队决策风格”。所谓“游击队决策风格”是与机制化的正常官僚决策机制相对的,其特点是政治挂帅、重意识形态,多采取群众动员方式,不确定性强。本来,这种决策风格更多的存在于改革开放前。那时,继承的是延安时期的教育风格,削弱职业教育家的权限,实施群众路线和群众运动,采取基于阶级的教育观。这种教育管理风格到了改革开放时期有了明显的变化:虽然仍坚持政治挂帅,但非职业教育人士对决策的干预频率和程度减少。在20世纪90年代,教育决策逐步走向标准化和常规化。那时,教育政策的决策有几个层级。教育部作为日常政策的最高行政决策机关,得到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政策支持。同时,教育部经常性征求学者、主要教育机构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当然,重要决策仍需最高领导层拍板。 中国大学扩招的政策于1999年6月出台。此前,按照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上世纪90年代初制定的规划,高等教育需“稳步发展”,到2000年,规模达到600~650万人,到2010年发展至1000万人。“高等人才供应应适当小于需求数量。”现在看来,这个规划是非常合理的,高等教育只能是“稳步发展”,如果突然来个“大跃进”,那样造成的灾难不是人们所能想象和应付的。 可是,事情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从1996年开始,人们开始热议:如何让18岁至22岁的中国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百分比达到15%,并有人攻击教育部的政策过于保守。一些学者更进一步主张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提出2003年入学率达到18%,2010年达到34%。 教育部对此进行了回应:扩招时机未到。第一、财政拨款不足,需要多元化资金来源,如发展民营大学。但这种方式也需逐步开展,而且要避免民营大学学费过高、教育资源不足、盲目开设热门专业等情况。第二,就业存在潜在危机。中国大学生传统上被理解成精英,应在大城市工作,毕业生大规模增加可能危及社会稳定。第三,当时,教育的计划经济色彩依然强烈,学生包分配,急需整套市场化改革,之后才能谈扩招。 不过,为了回应批评,教育部还是提出了新的振兴计划,修改高教发展口号为“积极稳步发展”,打算入学率在2000年达到11%,到2010年接近15%,同时推行教育市场化改革。按规划,1999年入学大学生比1998年增加23万,提升20.4%,就业由学生自行解决,学费适当上涨。但是,教育部的教育振兴计划赶不上形势的发展,更顶不住外界的政治压力。 1997年,中国开始进入社会震荡时期。国企改革开始,大量职工下岗。随即发生亚洲金融危机,私企同样受到冲击。再加上城市化进程发展,整体社会矛盾加剧。1998年失业率达到7.9%到8.5%,是1949年以来最高的一年。面对经济困难,中央提出拉动内需。此时,经济专业分析人士提出,教育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供小于求的领域。 1999年2月9日,《经济学消息报》刊登经济学家汤敏及夫人左小蕾的公开信,建议“有关领导”推动在此后三到四年中让高校学生数量翻番,新增学生自行支付每年1万元学费。他们相信这会带动240亿学费及其他相关消费,并刺激10000亿相关投资,使GDP增长0.5%。公开信引发社会的热烈讨论。3月,发改委在一份涉及当时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任务的文件中,第一次把扩招列为刺激国内需求的一揽子计划中重要组成部分。紧接着,国务院4月要求教育部修改1999年高校招生计划。 事实上,教育部门对扩招一直持保留意见。为了避免政策过度超前,教育部委托北京大学高等教育中心做可行性报告。这份报告提出,扩招对经济刺激作用有限。与汤敏和左小蕾的结论不同,北大高教中心认为,在全国119个经济部门中,教育对国内消费和经济的刺激排名在100名之后。学费收入增加估计131亿元,带动其他投资309亿元。 但这份报告没有对最终的政策制定产生影响。6月初,最高领导层在短时间内作出了扩招决定。最高领导决定了事情,教育部只能不折不扣地执行。尽管时间紧迫,最终还是决定当年立即实施扩招计划,“摸着石头过河”。1999年,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52万人,增幅高达48%,增长速度是1994年至1998年年增长速度的15倍。 就这样,中国大学的扩招开始了,以后每年的扩招都如一匹脱缰的野马,一发而不可收拾。正如汪庆华认为的那样,扩招这一重大教育决策的作出没有遵循正常的决策流程。最初的建议是由经济学家,而不是教育专业人士提出;政策方案是由发改委,而不是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提出。决策时间过短,政策形成、决定、实施三步几乎同时进行。为了刺激国内需求,为了发展经济,竟然要中国的大学付出“大跃进”的扩招代价,这样的大手笔大动作,除了我们中国,哪个国家敢与我们媲美呢?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随心所欲读闲书,自以为是写文章。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2008年搜狐教育十大名博,2013年凤凰网十大文化历史博主。欢迎批评交流!刊用或转载本博文章请联系本人,工作邮箱:.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我们需要这么多大学生吗-中国青年报
09版:教育周刊
新闻排行榜 热点新闻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 & 往期回顾 & && &&&
我们需要这么多大学生吗
中国青年报
&&&&2014年教育公报发布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37.5%,比上年增加了3个百分点。看上去,这是一个值得欣喜的成就。但是,如果我们回顾一下近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增长变化情况,恐怕就难以释然。&&&&2003年,教育部第一次在年度教育公报中公布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经过一轮扩招,毛入学率已经跨过了15%这个节点,达到了17%。到2011年,8年时间里,毛入学率从17%增长到26.9%,每年平均净增长仅有一个百分点,最快一年仅有2个百分点,最少的年份仅增加0.3个百分点。但是自2011年开始,毛入学率增长明显加速,最近3年,分别提高了3.1%、4.5%、3.0%,共提高了10.6个百分点,创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纪录。&&&&开创这一纪录的,已经不再是扩招,而是人口基数的下降。最近3年高等教育的招生总量并没有明显增长,3年前,招生计划为698万,今年也仅仅是700万。这3年,毛入学率大幅度上升的根本原因,是适龄人口数量的绝对减少。&&&&因为种种原因,人口出生率会存在一些误差,但有一个数据是比较接近真实人口数据的,即小学一年级入学新生。在国力逐渐强盛、教育投入大幅度增长的背景下,因家贫而无法就读小学的人数,几乎可以忽略。&&&&1997年,大扩招前夕,我国小学一年级入学新生有2462万人,但从2004年起,小学一年级入学新生一直徘徊在1700万人左右,2014年仅有1658万。这批学生陆续成长到18岁,还需要5~6年,也就是说,我们适龄人口基数还没有探底。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毛入学率还将大幅度增长5~6年,很快逼近甚至超过50%这个敏感的指标,并将很长时间保持在这个高位上。&&&&毛入学率超过15%,高等教育就进入大众化阶段,超过50%,则进入普及化阶段。如果继续按此增长速度,中国高等教育迈进普及化时代,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一个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会带来什么?&&&&2013年,大学应届毕业生逼近700万,2014年,大学毕业生数量为727万,2015年,这个数字是754万。事实上,最近20多年,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都在稳定增长,年年都在说大学生就业难。&&&&根据人社部门公布的数据,2014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应届大学毕业生占据新增劳动力的55%。2015年预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口1500万人,大学毕业生749万人,正好占到50%。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新增劳动力的绝对主力,也成为国家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即劳动力供给的高层次化。&&&&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是有重要且积极作用的,也是目前国家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但是超过一定限度,不匹配,就不一定是好事情。&&&&每年到底有多少大学毕业生失业并没有一个权威的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称,在毕业两个月后,接受调查的应届毕业生失业率为17.6%。按此比例,2014年有127万“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每年积累下来,会有多少?未来高等教育普及化后,情况可能会更糟糕。&&&&大学生就业难,有复杂的原因,比如人才培养质量与结构的问题。但是,有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必须重视。&&&&人才永远是分层次的,一定要形成梯度,不应该在一个层面聚集。对于一个美国人而言,读完研究生再去开出租车没有什么,但对中国人来说,却是难以接受的。中国人极其重视子女的教育,但伴随着这种重视的,是对子女的职业期望也非常高。多数父母不会接受子女本科毕业后还从事端盘子、开出租车等服务业工作。目前大学生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就深刻地反映了这一问题。一方面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制造业、服务业,招不到人,出现大面积招工难、用工荒。&&&&始于1999年的高校大扩招曾经引起激烈的争论。今天,虽然大扩招已经告一段落,但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与战略问题,仍然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中国需要这么多大学生吗?高等教育还需要继续大发展吗?显然,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讨的问题。&&&&对比发达国家的一些数据,我们的答案可能是,我们还远远不够,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但是,我们不能只是做简单的数据比较。就如以上谈到的文化因素,其他国家是不存在的,却是我们必须重视的。&&&&当年的大扩招有着特殊历史背景与原因,支持方提到的一些想法,实际上未能实现,比如宽进严出。这些年高等教育“宽进”了,却没做到“严出”,于是伴随招生量的增加,高等教育质量直线下降。同时,当年反对方提出的一些问题,已经逐步显现出来,比如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当年主管高教的教育部前副部长周远清曾明确表示:十多年后,我们如何应对这么多大学毕业生?&&&&事实上,最近两年,无论是本专科生还是研究生,都遇到了严重的招生困难,学生与家长已经用脚对过度发展的高等教育投出了反对票。2013年,绝大部分省市都没有完成高招计划,河南、山东等生源大省,均有超过10%的招生计划没有完成。2014年,研究生招生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大量上线考生不愿意调剂到普通学校,只钟情于985等著名高校与部分名导师与专业,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读完也找不到一个体面的工作,为什么还要去读?”&&&&高等教育是继续大发展,还是做一定的调整?这个问题必须面对并作出回答,因为,这已经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社会的大问题了。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发达国家我们没去过,世界潮流我们也不知道,经你提醒是;到哪里,没有钱都不行!对吗?
上了大学同样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weisiqi_1981
同意,实质就是这样!
yunzhonghe121
说的好!!!!!!
说的对,就是为了谏财。
爱因斯坦小时候
思想先进,要保持!!!!
今天不建学校过几年就得建监狱
说的很有道理啊
今天不建学校过几年就得建监狱
这句话说的真有意思:)
真的苦恼,大学毕业就下岗!
红色的祈祷
上了大学素质就不低了吗?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国家发展需要更多的大学生,从这点看,大学生并不多。就业难所学专业可能和社会需要不对路,大学生就业的思路和社会需要不对路。所以应该调整学校...
大家还关注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1942',
container: s,
size: '1000,60',
display: 'inlay-fix'为什么现在很多的大学生感到迷茫?
进入大学已经一年多了,慢慢的所有的激情都已经损耗不见了,现在的自己也和身边的同学一样,过着不知所谓的生活,却不知道自己接下来的路应该如何去走。我知道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状态,而光靠我一个人的力量也无法去改变什么,我应该做的,就是去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可是,我该怎么做?
按投票排序
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学扩招了。
要做的也很简单:少天马行空幻想,多脚踏实地干活。
因为迷茫的人不上知乎。
-------------广告的分割线-----------
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迷茫,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如何不迷茫。
把你迷茫的时间用来做一点实事。这是道理,也是空话,下面我就说说具体的做法。
1:你是二代么?如果是的话,你好再见有幸一面,如果不是的话转第二条。
2:你有父母么?如果有的话,请你想一下他们的样子,然后回忆一下他们的心愿,然后把这个当做自己的心愿。
3:你有女朋友么?如果有的话,请你想一下你对她的承诺,然后告诉自己说到的要做到。
4:你有理想么?其实这个有没有无所谓,但是你总要生活吧?你总有自己想做的事情吧?既然如此,你总要做些什么准备吧?
对的,我的方法就是这么俗,但是我不迷茫,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现在大部分大学生还不如一个中学辍学工地打工的小工的原因。
如果今天你迷茫了,你就没有时间去做事,然后就要饿肚子,父母就要为你操心,女朋友就要为你哭泣,你还会迷茫么?
总结:迷茫就是闲的。
迷茫是人生的常态,特别是在大学的时候
不同时的时候迷茫有不同的状态,但是这个时候的原因还是——找不到真正爱做的事情。
推荐一个问题:你的第一桶金是如何赚到的?
做点有意思的东西去吧,多尝试,少颓废,生活才会变得更有意思。
其实不是迷茫,是一种焦虑心态,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坚定的一面,每个人都有自己努力不懈的一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积极的一面,但是我们没认清自己的价值,确切的说是我们能够给这个社会带来什么,这个社会有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没搞清楚,因为这个社会给我们展现的价值取向不够清晰,特别是在社会上出现一些和我们学习到的不符合的时候,让我们怀疑自己从前所认为的一些东西,还要怀疑自己将来的路会不会和自己过去的想法接轨,我们从不希望自己失败,所以在矛盾面前我们选择停留,停下来看看要怎么做才会成功,但是答案不会在没有经过试尝的时候出现的,这时我们生活的环境不但没有给我们启示,反而会发生一些更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事,这时效果出现了,你是愿意从后就一直相信"不可思议的事"会一直发生呢?还是继续相信自己以前学到的那些事物的发展规律呢?相信前者将会否定以前的自己和自己学到的千百年来传承的文化,然后生活在"不可思议"的不确定中,你有这个勇气吗?相信后者就要否定眼前的事实,除非你愿意做一个傻子,你不会有勇气的!这时你就焦虑了,但焦虑不好受啊,你选择了逃避这种"不好受",选择了一种折中的情感——迷茫。其实想想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后的景象,就知道并不是每个时期都是像现在这个时期的。我认为解决"迷茫"问题的方法除了从自身改变外,还要有一个好的社会价值导向。就让我们为促进一个好的社会导向而团结努力吧!
谁说迷茫是个贬义词呢?
大多数的迷茫也来自于高估自己,放低自己一些,迷茫自动消失。比如,你愿意去街边摆个摊吗?老秦我摆过,还真被城管赶过。我性格的弱点、能力的劣势、心理素质的不足……在当时摆摊时一览无遗。就算撇开这些不谈,单说体会体会赚钱的艰辛和压力,被城管欺负欺负,你回学校后必定满血复活,还迷茫个鬼啊。
迷茫,并不是真的找不到方向,而是有了一些实际的目的,然后被它们所折磨。大多数,在还未毕业之时就已经想到,我要找一份好的工作,我要买房,我要在爹妈压力之下娶媳妇儿~~~~~~当你还在大学这原本最美好的时光里,原本可以肆无忌惮地享受学习、生活与爱情的时候,你已经被很多现实问题给框在里面。
由于工作的原因,接触的人大多是大一的同学。和每个同学交流的时候,我都会问到这样一个问题“觉得大学里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得到的回答大同小异,“不适应”、“时间太多,不知如何去利用”,最多的回答还是:“我觉得现在很迷茫”!!
其实,我想说。现在这个阶段迷茫是很正常的,正年少,谁的青春不迷茫。其实归结起来,为什么会迷茫呢?【环境的差异】
高中的时候,每天的生活就是上课、自习、做题、作业,这几个关键词充斥着每个同学的每分每秒,“破釜沉舟,拼他个日出日落。背水一战,干他个无怨无悔!”、“你要记住,累死你一个,幸福你全家”!老师在后面拿着教鞭不断的催促着你的同时,还在给你画着你个听起来诱惑无比的美味大饼,“到了大学你就幸福了”、“到了大学可以自由的谈恋爱了”、“到了大学就没有老师管你了、”“到了大学你就可以尽情的玩了”。于是,当你抗住了压力,怀着对大学生活的无限憧憬走进了大学的校门之后。迎来的‘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的无聊生活瞬间将你的憧憬击打的支离破碎。所以你觉得自己受骗了,觉得自己的理想破灭了,觉得自己迷茫了。
【对未来的恐惧】
人之所以痛苦,无非就是过去的不可改变性,人生的短暂性,和未来的不可预知性。到了大学,你不知道自己的专业学出来究竟有什么用,社会压力这么大,不知道自己将来的生活到底会怎么样。现在的就业这么困难,不知道自己毕业后究竟能不能找到工作。高数这么难,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学好它,好多课没有去上,期末考试挂科怎么办?。。。太多太多对未来的不知道让你恐惧,让你心慌,让你无所是从,所以,你又迷茫了。【自我的认知】
所谓的“三人成虎”,所谓的人云亦云。当你周围的同学都说自己迷茫的时候,你还好意思说自己不迷茫么?那样会脱离群众的,那样会没有朋友的。其实,有没有问过自己,迷茫究竟是什么?能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么?现在的生活状态就一定是迷茫么?你现在所做的,所经历的,真的就是没有意义的么? 你对于未来真的是没有思考的么?
不是你迷茫,只是你没有对自己认真的思考罢了!
只是大多数同学的生活状态都这样,他们都说自己自己现在的状态叫迷茫,所以,你也就觉得自己迷茫了。。。
引用刘同老师书上的一句话,正年少,谁的青春不迷茫。
上大学为什么迷茫?(其实不只上大学,临近毕业找工作,甚至毕业后更加迷茫。)一般人家都会告诉你,因为你没有明确的目标。问题是,为什么会没有目标?为什么没有目标就很迷茫?也许有人会说,以前上中学也不见得目标多明确啊,但也没感觉那么迷茫啊。嗯,对于我们当初来说,高中基本上是毕业上大学一条路,几乎没有分支。那来到大学呢,我们知道毕业后的方向大概有这几种:考研、出国留学、找工作、创业……大致方向可能还比较好确定,但即便是决定了方向,还是迷茫,为什么?其实可以想象一下,这个情况就好像是我们只知道自己高中毕业后是会上大学的,但是既不知道中国有哪些大学,也不知道去这些大学到底具体有什么条件,于是你缺乏一个标准去衡量自己做的事到底有没有用,衡量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事。所以你迷茫了。所以,很多人会告诉你,无法确定目标,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而我想说的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是因为不知道自己可以要什么,目标是不能够凭空捏造出来的。我自己选的是毕业后找工作这条路,而且大部分人也是,那我们就拿找工作来说。很多同学等到大四找工作的时候对找工作的概念还很模糊,行业那么多,岗位那么多,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哪个行业,可以做什么岗位,翻看招聘要求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这个能力不符,那个要求不符,感慨大学四年不知道都干了什么。至此,我们已经弄清楚自己为什么无法为自己设定目标,因为根本不知道有哪些目标可以设定。
因为见识太少。迷茫和没有明确的目标都是因为这个原因。脱离迷茫,不外乎培养一个目标或者找到一个热爱的行业,但首先你得接触到一个方面的事物,才能谈它能不能成为你的目标或者值不值得自己热爱。有的人到了大学,接触到的事物中恰好就有那么一两件引起了他的兴趣,于是他不迷茫,全身心投入到这个事物当中。有的人就比较不幸,在他从小到大的认知圈子中,并没有出现过那样闪光的事物,于是每天过得浑浑噩噩,不知道该干什么,没有目标,没有热情,就算能干好手头的事情,取得一定的成绩,也免不了觉得迷茫。
更不幸的是,这些人中还有很多人每天都在做着千篇一律的事情,看不到一点改变的可能。而要摆脱这种情况,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多接触新鲜的事物,感受各行各业的不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长自己的见识,这样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机会才会更多。具体点的话,如果题主时间还比较充裕,可以尝试找几份实习,最好是不同类型的。也可以学点其他专业的知识,比如上Coursera或edx跟几门课。还可以学一门新的外语。有条件的话出国交流一个学期或旅游,都很有帮助。尽可能让自己随时处于接触新事物的状态就好。至于我本人,同样也是一个迷茫的大学生,而且已经到了大四了,不过慢慢认识到了问题所在,开始积极地做一些改变,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跨专业申请了研究生,算是有所突破吧。 :D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或许颇有偏激之处,但还是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中国教育部酝酿扩招研究生_新浪教育_新浪网
不支持Flash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中国教育部酝酿扩招研究生
  据《北京晨报》报道 针对明年严峻的就业形势,教育部正在考虑采取一系列促进明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措施。记者了解到,教育部将统一制定对参加现有各类基层项目的毕业生实行考研加分政策。另外,明年研究生招生还将增加部分专业的招生规模。教育部学生司负责人表示,这些促进就业的措施目前正在研究当中,下一步将进一步细化。
  据悉,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教育部正在协调有关部门制定落实办法,对到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达到一定年限的高校毕业生,由国家代为偿还其学费和助学贷款。
  伴随就业“寒冬”临近,预计明年考研大军的队伍将大幅扩容。明年研究生招生将增加工学、农林水地矿油等相对紧缺学科专业和生源较好学校专业的招生规模,适当增加现有专业学位招收全日制研究生的规模。同时适当扩大普通高校第二学士学位招生规模,适当扩大成人高等教育本科二学历的规模。
&&& 更多信息请访问: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 、、、、的精彩内容
电话:010-
不支持Flash
更多关于&&的新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扩招前大学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