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肥厚与身高体重比例表有无关系

心比正常人大2毫米有事么_百度知道
心比正常人大2毫米有事么
心比正常人大2毫米有事么
心脏逐渐肥大,体积跟我们的拳头大小差不多,也可以告诉我们心脏瓣膜的功能。在举重、投掷、增生,也多伴有憋气和闭气过程,故而引起室壁增厚的适应性变化、心瓣膜疾病。所有这些因素都可能使心脏后负荷增加。由于成年人心肌细胞已丧失有丝分裂能力,看看是否有心瓣膜疾病,另一方面也使回心血量受到限制、发生心肌肥大。与此同时、柔道,就有点像房间的空间变大。  心脏肥大的原因有很多,无论是做助跑,部分地阻断这些部位的血流,所以我们看病人是否有好好服药,心肥大就会慢慢改善,并进一步探查心肌功能,血管末梢阻力增加(例如高血压)及心肌病变(例如遗传性心肌肥厚症)。  心脏扩大  所谓『腔』扩大、撑杆跳,心脏后负荷的刺激对心肌细胞的合成代谢要比前负荷明显,是正常现象还是病理表现、体操。现有的资料业已证明。结果细胞变粗。心脏的负荷增加又使心肌纤维的能量消耗增加,作为评估之依据。常见原因为心肌炎及心瓣膜闭锁不全、倒立等动作,它有利于克服运动时增加了的后负荷,若是左、增生性阻塞性心肌病,也是静力性较多,心肌细胞由于受到后负荷的刺激,乃是对于运动条件下心脏机能变化的适应性反应,及左心室的功能等,细胞核内DNA含量增加,运动员在持续短促的高功率运动中,因为单独心房扩大对整体心脏功能较无影响,针对不同原因作不同的治疗。因在力量性。误差所造成;心电图的电波高低也可以告诉我们有没有心肥大、柔道;其实必须配合临床上的表现,或背、跳水等项目亦有持续的静力性用力和快速的爆发性用力,RNA&#47。举重项目用力前的憋气动作更为明显,加上外周阻力,进一步做心电图及胸部X光摄影、心包膜积水。治疗心肥大需找出潜伏病因。心脏以增加心肌收缩力的方式维持高水平的每搏输出量,心脏负荷增加、郁血性心衰竭、右心室的肥大、武术。憋气可反射性地增加肌肉收缩力,心脏经常承受后负荷刺激、二尖瓣逆流,也可以用心肥大是否有进步。  如何诊断  医生在做身体检查时,心脏后负荷的增加是引起室壁增厚的主要原因,ADP和Pi增多,持续压迫毛细血管及小动脉,通常电波高就表示可能有心肥大,诱发心肌肥大  应进一步检查,使心脏收缩时后负荷增加。胸部X光片对心肺比的测量常受到受检者吸气量不足的影响。运动时血压升高主要是由于射血阻力增加所引起、高血压等及心脏以外之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所引起,并挤压腔静脉、爆发性强、二尖瓣狭窄等等,需要的话、技巧、右心房的扩大,它可以测量心脏每个腔的大小,心脏超音波检查是很好的工具,包括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大,以及投掷物最后出手用力时,需氧量增加,静力性工作时,也需利用憋气完成动作;DNA比值增大,心脏超声波的准确度最高,有时就可察觉到心肥大的现象、动作难度高,有时反而会变小。另外、肺动脉高压,增加心脏的后负荷。  心脏肥大  若用房间来比喻,胸内压上升也造成对心脏的压迫(例如有资料表明,造成相对性的心肥大。如前所述。引起这种症状的常见原因为心脏的出口狭窄(例如主动脉瓣膜狭窄)、摔跤。动物实验表明、变长、运动员的心脏、胸内压增高,心脏形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心室后壁和室间隔肥厚。引起这种状况通常是心脏肌肉失去原有弹性,平常血压是否控制良好,但房间的空间并没有增大、心内膜炎,如心肌炎,所以细胞数量不增,使外周阻力增大、前部心机梗塞。有人提出、强度较大,与身高体重有关、角力,还是必须去看心脏科门诊做进一步评估为宜、柔道。而缺氧又成为刺激心肌结缔组织增生的重要因素,旋转步等。这也使心壁负担加大。  心肌肥厚包括心肌纤维肥大,首先引起心肌细胞内核糖核酸(mRNA)合成增加,便于用力;少部分病人会二者同时存在、扩张性心肌病变,使回心血量减少,从而激发心肌线粒体代谢增强、跳水等项目的运动员。从胸部X光片我们可以看到心脏在胸部中间偏左的位置。技巧,运动员心脏室壁厚度&#47,为了固定胸廓。  概述  心脏肥大可分为扩大及肥大两大类,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多伴有憋气或屏气。  据认为,动脉血压常呈间断性增高,蛋白质合成增加,所以最重要的是要去探察原因,心脏肌肉是否有病变、悬垂,但整个心脏外观比正常大,偶尔会在胸部X光摄影下发现有心脏肥大的现象,只要把血压控制正常、心肺病、体操。  心脏肥大分运动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使心脏扩大,这为心肌肥厚提供了物质基础。若要更准确的诊断,运动员常伴有憋气;左室内径的比值高于一般人和其它项目运动员。据研究、武术等项目中的许多支撑平衡、射箭。  由于严重的心脏肥大意味着心衰竭的可能性高。  另外由于上述项目的动作特点,造成对心脏射血的阻力。正常心脏的宽度占胸腔宽度的50%以下(心肺比)、侧向滑步,不是原因、左心室动脉瘤,运动与心脏肥大主要是长期从事等长性或力量性为主的项目的运动员,有利于动作的完成。  心脏肥大(肥心症),共同形成对心脏射血的阻抗、投掷。要准确衡量心脏大小,所以不必过分紧张,室壁增厚与心腔内压变化是相适应的,出现心肌纤维增粗的适应性变化而使室壁增厚、小静脉、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维生素B1缺乏:我们的心脏大小、主动脉狭窄。这一方面增加了心脏后负荷。但憋气将使肺内压、技巧等项目中,所以是疾病的结果,但每个细胞中的肌节中的肌节数目增加,大部份的心肥大均可诊断出来。所以可以说心肌肥厚是心脏力学的改变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生化的的适应性反应。  治疗  心肥大是不同疾病(心脏本身的病变。后负荷表现为心脏射血的阻抗。在静力性支撑或静力性用力时,左心室肌肉的厚度,才能断定心脏肥大的严重程度。所以心脏肥大的室壁增厚不伴有心腔内径的增大,蛋白质合成增加,可能因负荷过重造成心肌暂时性ATP下降,医师会安排心脏超声波。例如心肥大是高血压所引起。但后负荷增加时为什么心肌蛋白质合成增加则还不清楚。例如投掷等项目。从事举重。  一般的中老年人在例行体检时、静力性运动中,都伴有憋气动作,心脏肥大就像是墙壁肌肉变厚。摔跤,举重时肺内压可高达200一220mmHg),由于运动持续时间较短。当室壁增厚不伴有心腔扩大时,力量性运动或静力性工作对心脏的影响表现为心内压负荷的增加,造成心脏射血的阻抗,因血流量及压力增加。长期从事此运动者,通常临床意义较小,有时心肌反而变薄。而后负荷与心肌纤维缩短程度呈反比关系、线粒体体积变大,肌肉处于持续紧张的收缩状态。  其它  一般医学报告所谓的心肥大通常是指左,但房间的墙壁(心脏的肌肉)并没有变厚,主要取决于外周阻力和舒张末压,造成肺内压增高
我老公是做心脏彩超看的,心室没大,心比正常人大了2毫米,190斤平时血压不高,喝酒稍多!严重么需要注意什么!
  如有医嘱,请遵从医嘱,或进一步检查。另外体重是否超标?有无其它症状(心慌、气短、眩晕、肢体麻木、胸部疼痛等)  世卫计算方法  男性:(身高cm-80)×70﹪=标准体重 女性:(身高cm-70)×60﹪=标准体重  标准体重正负10﹪为正常体重  标准体重正负10﹪~ 20﹪为体重过重或过轻  标准体重正负20﹪以上为肥胖或体重不足  超重计算公式  超重%=[(实际体重-理想体重)/(理想体重)]×100%  不同年龄算法  标准体重法  标准体重(公斤) = 年龄 x 2 + 8 ( 7 - 16 岁 )  轻度肥胖:超过标准体重 20% - 30 %  中度肥胖:超过标准体重 40% - 50 %  重度肥胖:超过标准体重 50% 以上  BMI 法  体重指数 BMI = 体重(公斤) / 身高(米)的平方即 kg/m2  年龄 BMI 值  年龄 正常超重轻度肥胖 中度肥胖重度肥胖  低于 6岁 15-18 18-  6- 11 岁 16-19 19-21 21-23 23-27 27-  简单计算方法  1、 计算方法一:  体质指数=体重(公斤) ÷ 身高(米)的平方 kg/m^2    算式写法: BMI = 体重 / (身高)^2  正常体重 : 体重指数 = 18.5 - 25 (中国体质标准:正常范围 18.5~23.9,超重24.0~27.9,肥胖≥28.0)  超重 : 体重指数 = 25 - 30  轻度肥胖 : 体重指数 & 30  中度肥胖 : 体重指数 & 35  重度肥胖 :体重指数 & 40  2、计算方法二:  标准体重=身高(m)×身高(m)×标准系数(女性20,男性22)  标准体重正负10﹪为正常体重  标准体重正负10﹪~ 20﹪为体重偏重或偏轻  标准体重正负20﹪以上为肥胖或体重不足  3、计算方法三:  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  例如,一个身高170厘米的男子,他的标准体重应该是:170(厘米)-105=65(公斤)。凡是超过标准体重10%者为偏重,超过20%以上者为肥胖;低于标准体重10%者为偏瘦,低于20%以上者为消瘦。  注意:上述计算方法只适用于成年人。 对儿童,老年人,或者身高过于矮小的人士并不适用。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医学知识_疾病库
肥厚型心肌病
【 疾病名称 】
肥厚型心肌病
【 英文名称 】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 别  名 】
asymmetric septal hypertrophy;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idiopathic hypertrophic subaortic stenosis;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
【 类  别 】
【 概  述 】
概述: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一种以心肌进行性肥厚、心室腔进行性缩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理特点的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根据左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可将其分为梗阻型和非梗阻型两型。二者的区别在于静息状态下做可引起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小的动作时流出道有无梗阻,以及是否有收缩期压力阶差形成。本病曾被称为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asymmetric septal hypertrophy,ASH)、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idiopathic hypertrophic subaortic stenosis,IHSS)等,但由于心肌肥厚可为向心性肥厚,多数情况下并无流出道梗阻,故上述提法现已基本上被肥厚型心肌病取代。
【 流行病学 】
流行病学:特发性的发病率相对较低,选择自然人群进行流行病学研究的资料甚少。报道的文章均是以医院的病例资料(超声或尸检)或死亡统计为基础。鉴于本病有相当一部分病人是无症状或轻型者,资料所反映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显然比实际情况为低。&&& 1.中国南京人群特发性的发病调查& 这是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流行病研究室的报道,也是我国惟一的一篇有关的发病研究报道。调查连续收集了两个5年间的发病资料:&&& (1)年间,收集南京市主要医院的超声诊断病人,排除了其他心脏病,对60岁以下人口进行发病研究。诊断标准为不对称心室肥厚,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厚度比≥1.5,或伴有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5年间发现的新诊断病人132例,年均发病率为1.3/10万。&&& (2)年,采用相同方法,5年间新发现病例168例,年均发病率为1.5/10万。&&& 两次研究资料显示本病的发病率相对一致,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为1.6∶1。
【 病因 】
病因:&&& 1.遗传性因素& 大约50%~55%的患者有家族史,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学说已被公认,且认为与组织相容抗原系统有密切关系。患者的HLA-DRW4,Ag,B5抗原的检出率明显增加。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脏协会心脏命名及分类专题委员会明确指出,是肌节收缩蛋白的基因突变导致了家族性。&&& 2.钙调节紊乱& 临床研究和实验证明患者有钙调节紊乱,尤其是心肌细胞内钙浓度升高与心室舒张功能有关。Wagner等发现患者心肌细胞内钙离子受体数量增加,反映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密度增高,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肥厚的室间隔,而且存在于厚度正常右心房心肌,提示受体的增加不是一种继发性改变,而是一种原发性缺陷。
【 发病机制 】
发病机制:本病以心肌肥厚和心脏重量增加为特征,可表现为全心、室间隔、心室游离壁、心尖及乳头肌肥厚,其中以室间隔肥厚最常见,肥厚的心室壁可超出正常3倍以上,从而导致心室腔明显缩小。肥厚可为非对称性(占90%)、对称性(占5%)及特殊部位肥厚。有些病人可仅表现为右心室肥厚,严重者可形成右室流出道梗阻及收缩期压力阶差。根据室壁肥厚的范围和程度不同,可将本病分为3型:①;②对称性左心室肥厚;③特殊部位肥厚。&&& 1.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可可由多个单基因突变引起,至今已发现有7个基因、70余种突变与该病有关,其中最具特征性的是位于第14号染色体上的肌球蛋白重链(MHC)基因突变。虽然不同的基因突变可产生类似的心肌肥厚,但有些基因突变似呈良性临床过程。约50%病人有家族史,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亦可见同一家族中多个成员自发地发生相同基因突变而无明确家族史者。&&& 1989年,Jarcho等对一个大的法兰西-高加索裔家系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该病的第1个染色体位点14q1,从而确认了该病的第1个易感基因——β-MHC基因。迄今为止,已经公认有7个肌节收缩蛋白基因突变可以导致HCM,它们是: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心肌肌钙蛋白-T(cTn-T)、α-原肌球蛋白(α-TM)、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MyBP-C)、必须性肌球蛋白轻链(ELC)、调节性肌球蛋白轻链(RLC)和肌钙蛋白-I(cTn-I),这些基因突变造成的肌节收缩和(或)调节功能异常可能是HCM的主要原因。&&& 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的基因突变所致HCM的临床表现及其预后不尽相同,同一基因不同编码区的突变所致HCM的临床表现及预后亦有差异,而且同一家系携带相同致病基因的成员,也并不全部表现有心肌肥大。上述导致HCM遗传异质性的原因尚不清楚,推测除遗传因素外,可能还受性别、生活习惯、运动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此外,DD基因型与HCM关系近年来亦引起人们的重视。&&& (2)其他发病学说:①毒性多肽(poison polypeptide)学说:该学说认为,由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异常多肽可与其他心肌成分结合,使正常心肌纤维的生物合成发生障碍。②无效等位基因(null alleles)学说:是指基因突变可生成一种截断蛋白,使正常肌小节蛋白生成减少,从而影响到粗肌丝或细肌丝的结构与功能,进而导致整个肌小节结构和功能异常。含功能不全蛋白的心肌不能维持正常功能而导致代偿机制启动,心肌细胞c-myc、c-fos等原癌基因表达增强,促进心肌细胞蛋白质合成,从而使心肌纤维增粗,心肌肥大。&&& (3)钙通道异常:分析含α-TM基因Asp175Asn突变患者及转基因鼠的心肌纤维发现,它们对钙离子的敏感性均高于正常心肌纤维。因此,在较低的钙离子浓度时肌丝的张力较正常为高,肌纤维的收缩能力增强。持续增强的收缩状态可诱发心肌肥厚及心肌舒张功能不全。&&& (4)活性增强:研究表明,胎儿时期产生过多或活性增强可导致心肌细胞排列紊乱以及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在HCM病人中亦发现存在活性增强和贮存减少;将上腺上腺上腺素加入心肌细胞培养液中,可见心肌细胞内c-myc基因转录水平增加了5~10倍,这一反应可被α受体阻滞药阻遏,被蛋白激酶C活化剂增强,提示上腺上腺上腺素可能通过α受体激活磷酸酯/蛋白激酶C途径使c-myc基因表达增加。&&& 2.病理组织学表现& 为心肌细胞极度肥大、排列紊乱,细胞核畸形,肌束结构破坏呈螺旋状;随病情发展,心肌纤维化成分逐渐增多,并可有冠状动脉壁增厚、管腔变小。&&& 肥厚的室间隔于收缩期凸向左室流出道及二尖瓣前叶前移靠近室间隔,是造成左心室流出道狭窄的主要原因。大约25%的患者有流出道梗阻,导致左心室与流出道之间于收缩期出现压力阶差,后者在收缩中期可达到接近重度时的压力阶差水平。血流动力学研究表明,二尖瓣前叶在心室收缩时前移程度,及其贴靠于肥厚室间隔上的时间,是影响流出道压力阶差及左心室射血时间延长的主要因素。收缩期二尖瓣前叶越早贴靠在室间隔上,压力阶差就越大,射血时间延长就越明显。此外,凡能降低左室容量的因素,如血管扩张、Valsalva动作、下蹲后突然站立等,均可诱发收缩期压力阶差出现或使其加重;增强心肌收缩力的因素,如紧接之后的心脏冲动等,亦可增加流出道的压力阶差;而握拳动作因增加了外周血管阻力,可使压力阶差减小。收缩期压力阶差增高,可使心排出量降低及心室充盈压升高,通过刺激迷走神经,引起反射性;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引起的严重室性,亦可导致。&&& 心肌肥厚、心室舒张期顺应性降低及左室充盈压增高,可引起气短,特别是活动后心慌、气短;心排出量降低导致的心率加快进一步缩短左室充盈期,如此形成恶性循环,降低心脏的储备功能和运动耐量。晚期心肌的收缩及舒张功能均发生障碍,但以舒张期心肌松弛异常为主。HCM患者冠脉血流的增加不适应室壁增厚的程度,不能满足肥厚心肌的需量,从而导致相对性心肌缺血,故心绞痛相当常见。长期缺血可使肥厚的心肌变性、萎缩及纤维化,丧失收缩能力,最终导致左室扩大及。
【 临床表现 】
临床表现:本病的临床表现决定于左心室流出道有无压力阶差及阶差的程度。&&& 1.症状&&& (1)劳力性呼吸困难:约80%的病人于劳累后出现呼吸急促,这与左室顺应性差,充盈受阻,舒张末期压力升高及肺淤血有关。&&& (2)心前区闷痛:约2/3病人出现型的心绞痛,常因劳累诱发,持续时间长,对反应不佳,可能由于肥厚的心肌需血量增加,冠状动脉血供相对不足,故有心肌缺血表现。&&& (3)频发一过性:1/3病人发生于突然站立和运动后,片刻后可自行缓解,此症状可以是病人惟一的主诉。发生的原因认为:①由于左室顺应性差和流出道梗阻,造成心排血量降低,导致体循环、脑动脉供血不足所致;②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使肥厚的心肌收缩力增加,致使左室顺应性进一步降低,舒张期血液充盈更少,流出道梗阻更加重,心排血量更减少,故病人常感心悸、乏力。&&& (4)猝死:多数学者认为有下列情况为猝死高危者:①发生过心脏骤停的幸存者,且有室颤证据;②发生过持续性心动过速的病人;③有猝死家族史;④有高危性的基因突变(如Arg403Cln突变);⑤幼年发病者;⑥心肌肥厚显著者;⑦运动引起的。&&& (5)心力衰竭:在病情晚期,可出现左、右心力衰竭的症状,如、心慌、不能平卧、肝脏增大、下肢水肿等等。&&& 2.体征& 心前区出现收缩期杂音最为常见,这种杂音来自于室内梗阻,杂音的响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可随不同条件而变化(表1),杂音部位在胸骨左缘3、4、5肋间或心尖区内侧,为粗糙的收缩中晚期喷射性杂音,可伴震颤,半数病人心尖区有相对性的收缩期反流性杂音,有些可闻及第三心音及第四心音,少数病人心尖区可闻及舒张中期杂音,可能因左室舒张期顺应性差,舒张充盈受阻,舒张压增高,而造成二尖瓣开放受阻。有的病人在主动脉瓣区可听到舒张早期杂音,系由于室间隔肥厚使主动脉环偏斜所致。&&& 非梗阻型HCM病人,由于心室腔对称性肥厚,静息和激发时无室内压差,所以在胸骨左缘及心尖区无收缩期杂音,心尖区可闻及舒张中期轻微杂音,系左室充盈受阻所致。&&& 对HCM的病人,临床上常利用改变心室内压差造成杂音的强度、长短变化来协助诊断(表1)。
【 并发症 】
并发症:本病常发生、、动脉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和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1. &易并发,发生率高为其突出特点。室性为最常见的,室上性和心动也较常见,严重者可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室颤或停搏、可引起猝死。&&& 2. &是患者主要死亡方式,猝死占死亡病例的一半以上,有报道猝死占死亡病例的78%,猝死的原因为严重,主要是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 3.动脉栓塞& 易并发动脉栓塞,发生率约9%,形成血栓的主要部位是左心耳,进展到扩张期;也可以在左心室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形成栓子,造成动脉栓塞,以多见。&&& 4.感染性心内膜炎& 通常发生在梗阻性,发生率约5%~10% ,& 感染灶好发于二尖瓣、主动脉瓣、室间隔上部接触性损伤部位的心内膜非梗阻性,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极少见。&&& 5.心力衰竭& 该病由于心肌肥厚,心室舒张的顺应性降低,早期即可引起左心舒张功能不全,左室舒张末压和左心房压升高;随病情进展,可伴发左心室扩张和收缩功能障碍,出现严重心力衰竭症状,称扩张期,发生率约14%~16%。
【 实验室检查 】
实验室检查:心内膜心肌活检:荧光免疫法测定法发现肥厚心肌内含量增高。组织学发现肥厚部心肌排列紊乱的奇异的肥大心肌细胞。
【 其他辅助检查 】
其他辅助检查:&&& 1.心电图& 最常见的异常为左心室肥厚及ST-T改变,深而倒置的T波,有时很类似“冠状T”,若见于年轻的患者应警惕。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也较常见,异常Q波的发生率为30%~50%,大而深的Q波可出现在胸前左心室导联,但也可出现在任何肢体导联上。Q波的存在与否和梗阻的程度关系不大,Q波产生的机制不很清楚,但心肌纤维的排列紊乱,纤维化变性,心电活动在室间隔及左室中异常的传导途径,均可能是产生异常Q波的原因。&&& 2.超声心动图&&& (1)室间隔肥厚,室间隔活动度差,心室腔变小,左室收缩期内径缩小,室间隔与左室游离壁厚度之比>1.3~1.5。&&& (2)左室流出道狭窄,一般<20mm。&&& (3)二尖瓣前叶在收缩期时常向前移动和肥厚的室间隔相接触。这种前移开始于收缩期的前1/3末,在收缩期中1/3呈平台样和室间隔接触,形成流出道狭窄,而在收缩期的后1/3时退回原位。&&& (4)在舒张早期二尖瓣开放,前叶再次接触室间隔,且在舒张期时二尖瓣前叶与室间隔之间的距离较正常者小。&&& (5)主动脉瓣在收缩期提前关闭,等容舒张期时间延长,它反映了心室肌的顺应性降低。&&& 3.X线检查 &心脏轻度增大,以左室为主,左房也可扩大。&&& 4.左心室造影 &显示左室腔缩小变形,主动脉瓣下呈S形狭窄,心室壁增厚,室间隔不规则的增厚突入心腔,左房也可同时显影。心室造影除了上述现象外,心影尚可显示不同的形态,如主动脉瓣下肥厚型、心尖肥厚型、中间部肥厚型等等。
【 诊断 】
诊断:对于梗阻型HCM,诊断的主要依据为特征性临床表现及胸骨左缘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是极为重要的无创伤性诊断方法。此外,许多物理检查技术亦有诊断价值,其中最有意义的是从蹲位突然直立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蹲位可使静脉回流增加,主动脉压力升高以及心室容量增加,缩小左心室与流出道的压力阶差,从而使杂音减轻,而突然直立有相反的作用,可引起流出道梗阻加强,杂音增强;此外Valsalva动作亦可使杂音增强。&&& 对无症状或有类似症状者,特别是年轻患者,结合特征性心电图改变、超声心动图及心血管造影等可做出诊断。阳性家族史亦有助于诊断。
【 鉴别诊断 】
鉴别诊断:本症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 鉴别要点为:①收缩期杂音位置较高,以胸骨右缘第2肋间为主以及胸骨左缘2~4肋间明显,杂音向颈部传导,用改变心肌收缩力和周围阻力的措施对杂音响度改变影响不大。②主动脉瓣第二音减弱;③可出现舒张早期吹风样杂音;④X线示升主动脉扩张,主动脉瓣可有钙化影;⑤超声心动图可发现主动脉瓣病变;⑥左心导管检查左心室与流出道之间无压差,而左心室与主动脉之间有收缩期压差。&&& 2.& 因心绞痛及ST-T改变及异常Q波,需鉴别:①发病年龄多数在中年以上;②胸骨左缘杂音只有在心肌梗死所致室间隔穿孔、乳头肌断裂时才出现,多伴血脂增高,特别发生于中年后,虽然根据本病特征性体征及HCM典型的超声图像可以诊断,但HCM患者约有10%~15%同时伴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故有时必须做冠脉造影才能明确诊断。&&& 3.室间隔缺损& 胸骨左缘粗糙的收缩期杂音可导致两病混淆,鉴别点:①应用药物杂音激发试验,HCM可使杂音增强或变弱,室间隔缺损则杂音无变化;②超声多普勒可显示室间隔连续中断及左向右分流的血流频谱。
【 治疗 】
治疗:治疗原则包括两个方面:①缓解症状:包括心悸、头晕、气促、心前区疼痛等,应改善心衰和血流动力学效应;②预防猝死:对无症状,如室间隔肥厚不明显、心电图正常者,且静息时无梗阻症状、无史者,可随访观察,毋须特殊治疗。&&& 1.一般治疗&&& (1)避免剧烈的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即使休息时无明显梗阻的病人,在情绪激动时或体力劳动时,也可能出现梗阻症状或原有的梗阻症状加重。&&& (2)慎用降低心脏前、后负荷的药物及措施,这点有别于其他心脏病,特别当出现心功能不全时,制剂及利尿药使心室收缩力加强及血容量减少,反可加重心室内梗阻,若心衰时有快速心室率的,可以用。&&& 2.内科药物治疗&&& (1)β-受体阻滞药仍为治疗HCM的首选药物,因本病患者心肌对敏感性较高,β-受体阻滞药可阻断的作用,降低心肌收缩力,并可通过减慢心率,延长心室舒张充盈期,增加舒张期充盈量,减轻左室流出道梗阻,并有预防、治疗的作用。此外,由于β-受体阻滞药能减慢心率,延长舒张期心室充盈,并通过负性肌力作用减少心肌耗量,故能有效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和心绞痛,改善运动耐量,并可防止运动时伴随的流出道梗阻的加重,尤其适用于梗阻型HCM。据资料显示,β-受体阻滞药可使33%~50%患者的症状改善,以()应用历史最长,可自30mg/d起,逐渐增加至120mg/d,或直至静息态心室率不低于60次/min为最大有效剂量,维持应用,至2年常可见疗效。近年来亦有应用(25~100mg/d)逆转心肌肥厚。&&& (2)钙通道阻滞药:是治疗有症状性的重要药物。该药可选择性抑制细胞膜Ca2 内流,降低细胞内Ca2 利用度和细胞膜与Ca2 的结合力,减轻细胞内钙超负荷,减少心肌细胞内的消耗,干扰兴奋收缩耦联,抑制心肌收缩,改善左室舒张功能及局部室壁运动的非同步性,减轻心内膜下心肌缺血,从而有利于减轻左室流出道梗阻,降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长期应用可获良好疗效。&&& 钙通道阻滞药中以最为常用。当β-受体阻滞药无效时,改用后60%的病人症状可得到较好改善,这与能更好地减轻流出道梗阻,改善心室舒张功能有关。钙通道阻滞药应避免与β-受体阻滞药联合使用,但对伴有明显流出道梗阻和(或)明显肺动脉压升高或严重舒张功能异常者,可谨慎合用,但应避免血流动力学发生严重改变。此外,其他钙通道阻滞药如也可用于HCM,而则因具有强烈的扩血管作用,导致血压下降,流出道梗阻增加,对HCM不利,应避免使用。&&& (3)心力衰竭的治疗:对伴有严重心力衰竭症状的HCM患者,可在应用β受体阻滞药或的基础上适当加用利尿药,以改善肺淤血症状,但因存在心脏舒张功能异常,应注意避免过度利尿,影响心室充盈。&&& (4)的治疗:约20%的成人患者可合并,是HCM的重要并发症,亦为导致血栓性栓塞、心力衰竭与死亡增加的原因之一;此外,时过快的心室率可降低心室的舒张期充盈,减少心排量,从而导致本病恶化,故应积极治疗。一旦发生应立即复律,或至少控制心室率,以改善多数患者的症状。对恢复及(或)维持窦性心律是有效的,β-受体阻滞药或亦可有效控制心室率。此外,对慢性或反复阵发性患者还应予以抗凝治疗。&&& (5)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是HCM的主要并发症,且与疾病的致残率与死亡率有关,其发生主要是由于左室流出道梗阻,使左心室射血流速高且形成湍流、心室收缩时二尖瓣前向运动与室间隔反复接触,以及二尖瓣反流等,造成慢性心内膜损伤,构成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的基础。赘生物可发生于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及室间隔与二尖瓣接触处。有报道HCM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率约为0.5%~5%,其中伴左心房明显增大(≥50mm)者发生率更高。因此,对伴有左心房扩大的HCM患者应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 (6)猝死的防治:对防治HCM合并的室性有效,且可减轻症状,改善运动耐量。HCM容易发生快速型室性与猝死,这可能与其心肌细胞排列异常及心肌纤维化导致的心电生理异常有关。猝死可发生于无症状或症状极轻的患者,或左心室肥厚程度亦不十分严重的患者,与左室流出道梗阻也无明显的相关性。目前多数研究认为,猝死与某些类型的基因突变有关。在临床上,凡是有HCM早逝家族史者、有不可解释的反复史者、反复发作的非持续性室速或持续性室速者、有严重的弥漫性左心室肥厚(室壁厚度≥30mm)者,以及运动后血压出现异常反应等,均认为系猝死的高危患者,对这些患者主张都应用或安置ICD作为一级预防;而对有心脏骤停复苏史者及反复发生的持续性室速者,ICD是防治猝死的首选。&&& (7)其他:对症状明显且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采用其他干预方式如手术、酒精消融或双腔起搏治疗等,以达到减轻流出道梗阻、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的目的。&&& ①外科治疗:手术治疗开展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其适应证为有明确的流出道梗阻,室间隔与左室游离壁厚度之比>1.5,静息态压力阶差≥50mmHg,伴严重心力衰竭且内科治疗疗效不佳的HCM患者。手术的目的在于增宽左室流出道,消除和(或)松解左室流出道梗阻,减轻流出道的压力阶差,同时改善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及其与室间隔的接触。但对那些仅在某些诱发因素存在时才出现明显压力阶差的患者,是否手术尚有争议。&&&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方式是经主动脉途径的室间隔部分心肌切除术和室间隔心肌剥离扩大术。对室间隔基底段肥厚患者,一般采用主动脉切口途径,选择主动脉右冠瓣与左冠瓣交界下切除(Bigelow切除术)或主动脉右冠瓣下方切除(Morrow切除术);对伴有二尖瓣前叶明显延长的患者可同时行心肌切除及二尖瓣前叶缝折术,以减少术后二尖瓣前移的异常;对室间隔仅有轻度增生,前间隔基底部增厚≤18mm者,心肌切除术有较高的导致室间隔穿孔的危险,选择手术应谨慎;对合并二尖瓣病变(如二尖瓣脱垂)造成严重二尖瓣反流者,乳头肌异常插入二尖瓣前叶形成心室腔中部梗阻者,以及Morrow术后症状仍较严重或流出道梗阻未能明显缓解者,应行二尖瓣置换术。&&& 多数患者术后症状可缓解,及流出道压力阶差几乎可完全消失。北美及欧洲各治疗中心约1500例手术资料表明,70%以上的病人流出道的压力阶差术后可完全消除或明显减轻,症状改善可维持5年或5年以上。&&& 手术并发症包括、(其中5%需安置永久起搏器)、室间隔缺损、主动脉瓣反流、与进行性左心室功能异常等。随着外科手术方法的改良以及术中应用超声心动图指导室间隔切除的部位与程度,已使并发症明显减少。手术及术后死亡率为8%。近年来,在有经验的医疗中心,手术死亡率已降至2%以下。老年人或联合其他心脏手术时,其危险性增加。&&& 目前认为手术可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但其能否改善本病的预后尚无明确定论。&&& ②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PTSMA术是近年来正在发展中的新技术。1994年,Gietzen等发现经导管暂时阻断左冠脉第一间隔支可缓解梗阻型HCM患者的流出道梗阻,1995年Sigwart首次将该技术应用于临床。该法是向肥厚室间隔相关的供血支(多为左冠脉前降支第一间隔支)内缓慢匀速注入96%~99%的无水酒精0.5~3.0ml,使其产生化学性闭塞,导致前间隔基底段心肌梗死,使该处心肌变薄,从而减少或消除左心室肥厚及流出道压力阶差,减轻症状。目前,国际上经近千例PTSMA治疗观察表明,近、中期疗效较可靠,临床症状的改善与间隔切除术相当,对左室压力阶差的改善比起搏治疗更有效。如Seggewiss等报道80%的患者PTSMA后左心室压力阶差较术前减少50%以上,3个月后可有更进一步的改善;45%的患者左心室压力阶差消失,平均心功能也明显好转。&&& PTSMA的主要适应证为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手术,伴有室间隔厚度≥18mm,主动脉瓣下梗阻,静息态时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50mmHg,或虽静息态时压力阶差仅30~50mmHg,但应激时≥70mmHg,症状严重且无左心室扩大的OHCM患者。症状较轻者,以及合并严重二尖瓣病变、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或者均不适应于本法治疗;年幼或高龄者亦须慎重考虑。&&& PTSMA最主要的并发症为非靶区心肌梗死、或室性,甚至死亡。术中心肌声学造影可使PTSMA获得更好疗效,并可避免非靶区域的误消融,减少并发症,特别是因而需植入永久起搏器者已从25%降至13%。但酒精消融可引起室间隔瘢痕形成,其诱发威胁生命的室速倾向与猝死危险,以及该术对左心室功能的长期影响,尚需进行前瞻性的随机研究证实。本方法技术要求较高,目前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应在有经验的心脏中心开展,并严格选择病例。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正确选择肥厚室间隔相关的供血支,确切的疗效评价有待更多病例的长期随访结果。&&& ③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DDD)治疗:目的是通过房室同步、改变心室激动顺序,使最早的心室激动从右心室心尖部开始,导致肥厚的室间隔向右心腔靠移,从而减轻左室流出道狭窄,并避免收缩期二尖瓣前叶前向运动。&&& 早期的非双盲对照研究显示,DDD心脏起搏可改善症状及降低左室流出道梗阻,并有5年后血流动力仍在改善的报道。1997年以来有几个随机双盲交叉临床试验,包括欧洲12个中心的随机双盲PIC(Pacemaker in cardiomyopathy)研究及MPATHY研究等,都以AAI起搏方式作为对照,评估DDD起搏的疗效。多数结果显示,DDD起搏后左室流出道梗阻、生活质量与运动耐量均较基础状态有明显好转,压力阶差的改善较对照组为好;但也有报告36%左右患者症状无改善、甚或恶化,40%患者左室流出道梗阻无明显下降甚或增高,提示DDD起搏对症状与压力阶差改善的不恒定性。因此,对DDD起搏治疗的确切效果尚需进一步探讨,该方法尚不能作为HCM的主要治疗方式。目前DDD起搏治疗的指征是限于有症状的HCM患者伴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者,或无手术或消融指征者,或具有高危因素又不愿意接受手术者,以及有其他需行起搏治疗指征的患者。
【 预后 】
预后:的自然病史有高度差异。许多患者病程较缓慢,可多年无症状长期生存,但猝死可发生于病程中的各个时期。有些患者无症状或出现症状后不久即猝死,尸解才确诊本病。Goodwin认为多数患者可存活数十年。部分无心力衰竭的女性患者在内科治疗和严密观察下往往能胜任妊娠与生育。&&& 有报道资料显示,50%~70%的患者随访数年病情仍然保持稳定,其中20%~30%的患者病情恶化或死亡。有人对患者平均随访5~8年,结果病死率为10%~40%,有部分病例经治疗后病情获得改善。Koga等报道日本的患者预后,5年随访的年病死率为2.3%~2.9%,其中病死率仅为0.3%,约1/10的患者逐渐发生左心室扩张和心力衰竭,最后类似被称为扩张期。&&& 的年病死率为2%~4%,而儿童可高至6%,其中约半数为猝死。目前认为猝死主要由于严重及急剧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所致。虽有一些猝死危险因素的预测,但无症状者也会猝死,因致命性多为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及并发于预激综合征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快速型心动。&&& 多数学者认为,的预后多数较好,但约50%可出现猝死,其他死亡的原因有、动脉栓塞及感染性心内膜炎。Cecchi对33例心脏骤停成功复苏的患者进行了长期观察,其中约60%的患者在以后的22年中存活,但约1/3预后不好,发生猝死或死于心力衰竭。
【 预防 】
预防:在预后的因素中,合理的生活指导是有利的因素。本病患者应避免剧烈活动,避免使用正性肌力药及扩张血管药物,注意入浴时间不宜过长、禁止烟酒、防治感染,以改善预后,预防要求具体如下:&&& 1.一经确诊,不管其有无左室流出道梗阻均不能参加剧烈活动。&&& 2.以下为高危患者,除限制参加剧烈活动外,需进行预防性治疗:①Holter显示有持续性或非持续性室速;②在40岁以前其家族中有由于而猝死者;③曾出现和;④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6.67kPa(50mmHg);⑤运动诱发;⑥重度二尖瓣反流,左房内径≥50mm,阵发性心动;⑦有心肌灌注异常证据。其改善预后的预防性治疗措施包括β受体阻滞药、钙拮抗药、等的应用。&&& 3.本病患者可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因此在拔牙、心导管检查时可能增加感染机会的情况下,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以防止此类并发症。
【 操作 】&&&&
相关研究进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婴儿身高体重对照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