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婴儿依恋类型有关的恐惧 。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刘华清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焦虑障碍患者的依恋关系特点
&来源:北京安定医院 杨蕴萍
& 焦虑障碍是指在没有脑器质性疾病或其他精神疾患的情况下,以精神和躯体的状为主要的、突出的异常状态[1]。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中,焦虑障碍包括惊恐障碍(PD)、广场恐怖症、特定恐怖症、社交焦虑障碍(SAD)、广泛性焦虑障碍(GAD)、(OCD)、急性应激障碍(ASD)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 焦虑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据2009年发表于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四省(山东、浙江、青海和宁夏)焦虑障碍的现患病率为5.6%(5.0%-6.3%)。由于焦虑障碍与多种其它精神障碍共病,所造成的疾病负担相当沉重,被称为最昂贵的精神障碍[3]。迄今为止,有关焦虑障碍的病因学及病理心理学机制一直是精神病学家和临床心理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约翰.鲍尔比(Bowlby J)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依恋理论及其后继者们在临床中的应用,是理解焦虑障碍病理心理学机制的一个独特视角。
& 所谓依恋,是指个体与某一特定客体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是持久稳固的,并且具有显著的情感需求性,渴望与该客体保持亲密关系,在与该客体分离或丧失该客体时,会感到悲伤,甚至出现心理紊乱状态[4]。良好的依恋关系是个体从幼年至成年完成心理成长的“安全基地”,使得个体能够进行外部探索以及最终发展出独立应对环境的能力(Ainsworth, Blehar, Waters, & Wall, 1978) [5]。Bowlby认为,个体在婴幼儿期与主要照料者的依恋关系中逐渐形成对自我、他人及相互间关系的一种稳定认知和内部工作模式,这种稳定的认知和内部工作模式会影响其成年后人际交往的情感、情绪、认知和应对环境的行为[6]。
& 1978年美国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用“陌生情景法”将婴儿的依恋类型区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矛盾型三种类型。安全型的婴儿把母亲(或照料者)作为安全基地;回避型的婴儿倾向于压抑和减少消极情绪的表达;矛盾型的婴儿在母亲离开时表现出过分悲伤、生气和阻抗,但当母亲回来时又显出矛盾行为, & 既想亲近又要拒绝母亲 [7]。1991年Batholomew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成人依恋区分为四种类型,即安全型、专注型、回避型和恐惧型。其中安全型的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能够自如放松,感受自己值得被爱,他人也是值得信赖的;专注型的个体总是努力去赢得他人的接纳,并以此支持消极的自我形象,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但他人是值得信赖的;拒绝型的个体会以避免与他人发生亲密联系来免受伤害,认为自己值得被爱,而他人是不可靠的;恐惧型的个体常常处于害怕他人的拒绝而避免亲密联系,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他人也是不可靠的[7]。
& Bowlby认为孩子的焦虑水平与照料者的可获得性密切相关,也有学者认为焦虑源于婴儿对照料者的不确定感。有研究表明早期的依恋关系特点或质量对童年期的焦虑与恐惧有预测作用。一项由Ollendick TH(2002)等人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婴儿期有不安全依恋关系(焦虑-矛盾型)的青少年较对照组有2倍的可能发展出焦虑障碍[8]。Carl等人(2002)报告,在青少年和成年早期的具有不安全型依恋类型(尤指专注和恐惧型)的个体,其焦虑敏感性得分显著高于安全型的个体[9] 。Bar等人(2007)在一项追踪研究中发现,早期表现为焦虑-矛盾型依恋特点的儿童更易患学校恐怖症[10]。
&& Laura等人(2004)对依恋类型与焦虑水平的关系研究表明,专注型和恐惧型的大学生在焦虑得分上显著高于安全型和拒绝型的大学生[11]。吴薇莉等(2005)对82名社交焦虑障碍(SAD)患者的研究发现,SAD的成人依恋类型以不安全型(恐惧型30.5%与专注型34.1%)为主,因此提出不安全依恋关系特征是SAD发生的重要病理心理学基础 [12] 。魏征新等(2009)对99名患SAD的大学生的研究结果发现,恐惧型依恋类型对SAD发生的影响作用最大,与吴薇莉(2006)的研究结果一致 [13,14] 。
& 婴幼儿期对母亲或主要照料者的依恋关系是人类个体最早体验的一种社会关系,也是建立和发展对他人及环境的安全感与信任感的至关重要的基础。如果个体在生命早期遭遇到了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及养育环境且得不到及时的干预和治疗,则所形成不安全性的内部工作模式会导致个体的焦虑特质及/或特质,并会延续到青春期和成年期,甚至会贯穿一生[15]。
Manassis, K等(2001)提出,焦虑-矛盾型依恋的婴儿易于在日后的生活中产生慢性焦虑的原因与照料者的不可预测的、不规律的反应相关联。这种依恋类型的婴儿生活在不断担心被遗弃和孤单的感觉之中。这种持续性的对分离的恐惧使之产生慢性警觉的应对策略,即由于孩子缺乏对照料者的信任,他们的依恋系统便处于慢性的激活状态下,甚至即使是在一些安全的情境下也缺少对环境的探索。这种回避和过度的谨慎行为被认为是孩子各种焦虑情绪或障碍的核心症状,可持续整个儿童青少年期,如果未加有效干预的话,可能会持续至成年后,甚至罹患焦虑障碍[16]。
在成人依恋类型中,恐惧型的个体对自我和他人的评价都是消极的;专注型的个体虽然对他人的评价是积极的,但对自我的评价是消极的。这两种类型的个体都容易产生负性的自我评价和情绪,也容易曲解别人的意图、产生戒备心理、害怕被他人否定和拒绝等,因此更容易出现状。近期的研究表明,遗传基因、气质特征、父母及家庭养育环境、早期精神创伤、个体的认知特点等诸多因素都对焦虑障碍的发生有重要影响,而且多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日渐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吴薇莉等(2006)报告,SAD患者的认知特点、防御机制及父母教育方式等因素在发病中并非直接或单独起作用,而是通过不同成人依恋类型的特点整合,形成的不同的心理表征模型,进而促成发病[17]。
国外的一些研究也证实,如果家庭成员之间缺少相互承诺、帮助和支持,易使儿童产生不安全感和孤独恐惧感[18];若父母经常采取过度控制、拒绝及过度保护等不良教养方式,会促使焦虑障碍的产生[10-20]。因此,焦虑障碍的形成与依恋类型有关,不安全依恋类型及特征可能是焦虑障碍患者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发生病理心理学改变的基础,但不安全依恋类型与其它发病因素的交互作用机制,尚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参考文献(略)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看更多新文章>>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在知识中添加您关注的疾病
3.添加成功后,最新的医生文章,每天推送给您。
发表于: 16:16
刘华清大夫的信息
刘华清大夫电话咨询
刘华清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刘华清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刘华清大夫提问
刘华清的咨询范围:
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和治疗,
强迫症与抑郁症的评估和治疗。&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
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 /afp/door/;ap=282;ct=pu=4c451ece10ff899d0001;/?\" charset=\"utf-8\"&&\/SCR"+"IPT&");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afp/door/;ap=285;ct=pu=4c451ece10ff899d0001;/?\"&&\/SCR"+"IPT&");&/SCRIPT&
你家宝宝也有依恋物吗?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afp/door/;ap=284;ct=pu=4c451ece10ff899d0001;/?\"&&\/SCR"+"IPT&");&/SCRIPT&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这样的体验,小宝宝对家里的某种物品格外情有独钟,也许是布娃娃、也许是小时候的抱被、也许是睡觉的枕头......反正总有那么一样是他/她念念不忘的,睡觉的时候一定要要抱着,谁动跟谁急。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物。宝宝有固定的依恋物会增加宝宝的,家长不用过分紧张,根据宝宝对依恋物的依恋程度,适度引导就可以了。  一、依恋物会增加宝宝安全感  宝宝对物品的依恋一般出现在1岁左右。多数宝宝会把自己经常使用的物品,如小毛毯、小被子、毛绒、小手绢等作为依恋物。柔软的物品会让宝宝感觉舒适和温暖,更重要的是,这些依恋物能给宝宝安全感,减少与妈妈分开时的焦虑与恐惧。&  二、根据宝宝对依恋物的依恋程度适度引导  依恋物的出现是宝宝自己找到的一种适应周围环境的方式,是宝宝心理发展的一种正常现象,家长不必太担心。可以根据宝宝对依恋物的不同依恋程度,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对待。&  1.只在紧张时刻需要依恋物  随着宝宝的成长,必须的分离、必须要适应的陌生环境变得越来越多。依恋物上熟悉的气味和触感,能够安抚宝宝内心的焦虑和不安。而且依恋物是可以由宝宝自己控制的,这让他感到很自主、很安全。  如果宝宝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比如睡觉的时候才吵着要娃娃,情绪、行为方面发育正常,可以顺其自然。不要主动提醒宝宝找娃娃,也不要强行把娃娃夺走。不要表现出你不喜欢他的娃娃,不然会让宝宝感到依恋物是不好的,而让他更紧张。  应对方式:如果家长担心卫生问题,不妨买两个一模一样的娃娃,轮流换洗用。&  2.时刻不离依恋物  如果宝宝整天和娃娃形影不离、不能舍弃,一旦与娃娃分离就哭闹不止、焦躁不安,家长就要进行适当的引导,逐渐减轻宝宝对依恋物的依恋程度。  (1)多和宝宝玩快乐的  玩的时候不要敷衍了事,要让宝宝充分感受到你的爱。游戏中要让宝宝尽量使用双手,让他在不知不觉中主动放下依恋物。  经常到大自然中游玩。周末全家一起去郊游、去动物园等场所,开阔宝宝的眼界。如果宝宝一定要带着依恋物出门也没关系,你会发现到了大自然中他被各种各样的新东西吸引,就不太在意依恋物了。  (2)给宝宝足够的安全感  宝宝离不开依恋物,表明他渴望温暖和理解。妈妈要更加敏感地关注孩子,在宝宝感到不舒适前及时满足他的心理需要。  改掉依恋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有时宝宝将依恋物忘记了一段时间,过一阵子又想起来了。这时你一定要冷静,不要斥责宝宝,更不能表现出对依恋物的愤怒。健康的是宝宝安全感的来源,依恋物是妈妈爱的替代,破坏了宝宝与依恋物关系,宝宝内心的焦虑和紧张无法缓解,甚至会更加压抑,这比依恋物本身对宝宝的影响要严重得多。  爱心贴士:  抱娃娃入睡只是暂时性的,当宝贝6-7岁后,这种习惯就会自动消失,父母不必过于紧张。
| 15人有用 | 15人有用 | 3人回答 | 6人回答 | 1人回复 | 0人回复
| 8人有用 | 10人有用 | 9人有用 | 10人有用 | 19人有用
| 2人回答 | 0人回答 | 3人回答 | 10人回答 | 4人回答 | 1人回答 | 10人回答
| 7人回复 | 4人回复 | 0人回复 | 5人回复 | 0人回复 | 11人回复 | 1人回复
宝宝生日或预产期
对现在宝宝来讲,玩具可是不可或缺的“小闺蜜”“好基友”!甚至...
吸吮手,指脚丫,咬鞋跟,品尝积木,扔东西,撕纸,甚至饶有兴致的...
南极科考站日前发出一条招聘启事,20万年薪招聘厨师,各种待遇看起来帅帅哒。引得自称“新东方”和“蓝翔”的两方网友争相自荐。然而细看人家的招聘条件还真心是蛮高的,不仅要有高级中餐烹饪师...
尽管你每天刷翻朋友圈,却还是发现很多事情慢了半拍,追根溯源,原来他们都是从微博里长出来的!肿木办?幸好,有摇篮全新推出的【强势“微”观】!摇小蜜替你搜集每日微博里最新的火爆、奇葩、...
尽管你每天刷翻朋友圈,却还是发现很多事情慢了半拍,追根溯源,原来他们都是从微博里长出来的!肿木办?幸好,有摇篮全新推出的【强势“微”观】!摇小蜜替你搜集每日微博里最新的火爆、奇葩、...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
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 /afp/door/;ap=288;ct=pu=4c451ece10ff899d0001;/?\" charset="utf-8"&&\/SCR"+"IPT&");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var browVersion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
if (navigator.appName=="Netscape" && browVersion&=4) document.writ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1.1\" SRC=\" /afp/door/;ap=582;ct=pu=4c451ece10ff899d0001;/?\" charset="utf-8"&&\/SCR"+"IPT&");
北京世纪摇篮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所有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京ICP证010534号
客服信箱: & 电话: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婴儿依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