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停止运行呢?俄罗斯科技落后就这么落后吗?

锤子科技停止运行了。怎办?_百度知道
锤子科技停止运行了。怎办?
家Smartisan T2 发布停止运行消息误啊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15603|回复: 8
关于《很抱歉,“微信”已停止运行》的问题
主题帖子积分
T2, 积分 30, 距离下一级还需 70 积分
Smartisan OS1.3.0-
本帖最后由 原子 于
20:20 编辑
& && &&&12月25日中午更新系统和微信后,发现两个问题。
锤子微信BUG截图.jpg (29.51 KB, 下载次数: 4)
锤子微信Bug截图
20:11 上传
& & 一、微信扫描登陆电脑版时,扫描到一半会出现“很抱歉,微信已停止运行”提示框,点击“确认”后微信还在,就是此项扫描功能无法进行下去,多次扫描二维码尝试还是不行,重新下载微信后问题依旧存在。
& & 二、朋友圈里部分网页链接,比如:周杰伦演唱会票务宣传,点击进入页面时也会进到一半就显示“很抱歉,微信已停止运行”提示框,点击“确认”后返回到发现页面。但另外一些新闻类链接可以流畅进入。
& & 由于强迫症和工作需求,今天一下午和晚上都在调试,隐隐觉得会不会是某个软件冲突导致的呢?这两个问题已经给个人感知还有工作效率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简单说就是整个人都不好了),于是我注册了论坛前来反馈,望官方正视并解决和给予答复,谢谢。
主题帖子积分
目前暂没有遇到
主题帖子积分
语音留言也有类似问题
主题帖子积分
目前暂没有遇到
您好,请教下扫描二维码登陆电脑版微信时顺畅不,我这边今天还是这样,烦躁。
主题帖子积分
本帖最后由 原子 于
11:28 编辑
语音留言也有类似问题
语音留言目前倒是还好,个别问题还有,比如:屏显偶尔会错乱,锁屏后就好了...部分反应不灵敏,要多次下指令...好在只是极个别,可以忽略不计,仍然觉得流畅好使。更新之前问题少些,更新后就出了些小状况,希望下次更新提前打声招呼,调试版说下更新后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主题帖子积分
您好,您试下清除数据,或者重新安装下呢?
主题帖子积分
您好,您试下清除数据,或者重新安装下呢?
试过重装,几次了,都没有解决问题,今天还不行,我现在每次登电脑版微信的时候都要换其他的手机登我的号来扫描。
主题帖子积分
试过重装,几次了,都没有解决问题,今天还不行,我现在每次登电脑版微信的时候都要换其他的手机登我的号 ...
感谢您的反馈,问题已经收录。
主题帖子积分
感谢您的反馈,问题已经收录。
谢谢,还望早日解决问题,我工作需要用到这个,另外,微博的部分链接点开后也会遇到类似问题
不只是科技论坛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先进,而近代却远落后西方?
按投票排序
其实这个问题只要想明白科技这个词就很容易回答,科技或者说科学技术,其实包括两重概念,一是科学,二是技术。科学进步是技术进步的前提,而技术的进步又反过来可以推动科学的发展。所以我们常说中国古代科技先进,这其实是个伪命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国古代虽然技术先进,这点毋庸质疑,比方说铸铁柔化处理,造纸术,但这些都是技术而已。西方这样的技术当然比我们产生的晚。但对比科学呢?以下对比以1500年以前为对比数学上,中国的应用数学很发达,尤其使涉及农田水利方面的。但理论数学比较薄弱,直到明末才翻译了几何原本(欧式几何,古希腊的成果)物理学上,中国,墨子做过几个物理学小试验,初中级别,而且没有提出理论解释(就现有资料看)此外知道金属可以融化,并凝重新凝固,也就是对物质的三态变化有了解。这一点欧洲差不多,双方认识都没有上升到分子程度。化学上,双方基本上都停留在炼丹术或者炼金术的水平上,本质区别不大。也就是1500年时,双基本在同一起跑线上。那么为什么中国古代会给人一种科技先进的感觉呢?这是因为在1500年以前,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在技术规模要超过西方,好比郑和的宝船的吨位上虽然超过同时期任何一艘欧洲帆船,但就本质来说,他仍是一艘木质风帆船,而不是铁质蒸汽船。换言之双方没有技术等级上的差距。
这个问题,我正好前几天听了一个公开课,题目就是什么是科学。我从我自己的回忆理解上结合之前看过的李约翰的一些书,浅谈一下本题。首先,科学与技术是两个词,要注意区分,本文主要讨论科学,顺边说一下技术。科学这个词从利玛窦最早传入中国的时候,叫做格致,也就是格物致知的意思,而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代士大夫(社会主力阶级)的修身“哲学”,这其实是和科学本身的含义不谋而合,因为科学本身在西方也是哲学的一部分,在18世纪,科学才从哲学里面分出来,在现代的外国教育中,科学学者还是拿的哲学phd的学位(公开课内容,希望有留学背景的人可以解释一下),科学刚从哲学中分出来的时候,差不多同时期传到了日本,然后又传到了中国,马上替代了格致,以赛先生的身份风靡中国,从这个时候开始,科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才算是真正在中国大陆上开始生长(学术上吧利玛窦和徐光启合作翻译的集合几何原本作为科学传入中国的标志,严格上说,是格致传入的标志,科学这个词和哲学含义,应该从后面算起)。所以要研究科学的历史,首先要从哲学开始研究,这里说一句题外话,哲学这个词本身就是西方哲学,中国的“哲学”不能叫做哲学,这么说有点拗口,可以参照这个问题按照这个逻辑来疏离,中国是没有哲学的,也就不可能有科学。为了避免太过拗口,我们不那么严谨,还把中国的和西方的哲学统称哲学,继续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先从表面上开始谈,从两晋开始(两晋上承汉朝三国,下接隋唐,而且是门阀的鼎盛时期,对后世影响不可谓不大),读书人有一个倾向就是清谈,这种思想注重于虚无的东西,而不注重于现实,比如做官,绝对不能表现出关心下属人民的生活,一谈论治下的经济治安,就落了下乘,这个流派其实就是逃避现实,后世的终南捷径、考据派等等,都多少受其影响,在这个风气的影响下,中国的士大夫阶层,是不会倾向于研究现实的东西,那个落了下乘,比如三只小鸡6条腿,八只蛤蟆几条腿这种题目,简直是下乘中的下乘,研究一下丢全族的脸,在这样的哲学氛围之下,是不可能有科学研究的土壤。所以在历史长河中,偶有几颗璀璨的科学明星,却无法传承发扬,只能孤独的科研,做出巨著然后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这在西方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西方并没有士大夫这样一个同时把握话语权、经济的阶层,哲学的氛围更加自由,多种多样的哲学没有明显的高下之分,没有一个流派可以完全影响整个社会,流派的传承能力强大的多,连犬儒主义都有继承者(纯吐槽),而且在亚里士多德的年代,就有对物质本身规律的设想和研究,并且传承下来,而在中国,虽然大约同时期也有诸子百家的百花齐放,可惜只有儒家流传了下来,并且把持了整个中国社会数千年。 所以说,在西方发展出科学,这是必然的,因为他们连绵数千年都试图解释、研究这个世界,创造出所有学文的爹——哲学。而在中国,没有发展出科学,也是必然的,因为唯一的哲学儒家非常鄙视科研这种下乘的东西,导致没有研究,没有传承。接下来我们说技术,首先明白一个道理,科学不是技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科学,不是技术,平板电脑是技术,同时也包含了很多科学,技术只能算科学的一个子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有着非常而优秀的工匠,他们有着各种各样巧夺天工的技术,但是,这种技术是纯粹实用主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你有技术不等于你懂科学,技术的生长条件比科学好一些,在工匠中没有高大上的哲学鄙视,全靠技术吃饭,起码能做到传承,但是,做工匠的都是底层人士,不能说底层人士就意味着没有聪明才智,但是起码意味着他有着较差的生存条件,几乎等于0的社会话语权,不识字意味着技术难以完全传承,所以技术本身的问题在于,研究环境恶劣,社会影响力小,传承不完整,所以说在历史长河中,我们有一阵一阵的技术巅峰,但是很多技术巅峰后又失传,然后又在别的朝代崛起其他的技术,这现象就是上面分析的结果。我们反观西方的技术,可以说如果拼技术,就算上面那些恶劣的条件都算上,古代的西方也是拼不过中国的,但是,在科学的井喷式发展中,为后来的技术爆炸提供了极大的指导,科学是本,技术是表,有技术没科学是短暂的领先,有科学才是长远的发展,才能带来工业革命,才能带来后来一些列的社会变革,可以说,哲学上的偏差,不仅仅导致了中国有技术而无科学,西方有科学而无技术,而且导致了例如列强侵略我国,我们从世界第一强国变成弱国惨遭瓜分的下场。接下来我们从稍微深层次的哲学内因谈一谈,在科学刚传入中国的时候,有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很多社会精英都参与了讨论,这个问题是这样的,科学能否解决人生观的问题?正方认为科学是全知全能的,可以解决任何问题,所以可以解决人生观的问题,反方认为如果能解决,请提出来什么叫做科学的人生观。
正方无法提出明确的概念,什么叫正确的人生观,反方也坚持科学无法全能。这场论战没有结果,而其实在西方,科学早已经有哲学定义,有一个学者叫做卡尔·波普尔,他提出,科学是可以被证伪的学科。
也就是说,可以被证明是错误的学科才能叫科学,这句话非常有意思,其包含两个含义,“可以证明”以及“错误”,前者的意思是科学本身是有内在清晰而连贯的逻辑,可以找到逻辑上证明其错误的方法(注意是可以,也就是这种可能是有的,而不是说一定能找到,请注意可以这个词本身的双重含义),后者的意思是科学有着绝对的对和错,无论我们能不能确定,但是其自身是具有的。那什么是非科学,就是似是而非的学科,比如说上面说的人生观,这个本身是无法说绝对的对和错,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人生追求,无法证明高下对错,所以说科学还有一个定义,科学只能解决能解决的问题,为了不让文章太偏向于哲学化,这个定义就不展开讲了,主要说前面那个。举个例子,太阳绕着地球转动,这句话其有绝对的对错,可以或者说可能被证伪,如果找到证据证明太阳没有绕着地球转,就证伪了。再举个例子,上帝是存在的,这句话没有绝对的对错,这个论证过程是另外一个哲学问题,中心思想在于,无法用人类可以理解的逻辑证明上帝的存在,所以说无法从逻辑上证实或者证伪,所以说这句话不是科学。当然,如果有人能用人类可以理解的逻辑证明这句话对或者错,那么这句话就是科学了。(这里插入一句题外话,被证伪的科学还是不是科学?是的,即使科学被证伪依然是科学,是错误的科学,在讨论科学的哲学意义的时候,需要记住一个大前提,科学是一门客观的,注重发展的学科,而不是注重辩论的学科,证实是一种发展,证伪也是一种发展,对与错不是科学的成败,只是发展的过程)我们从这一点返回去再考虑一下,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这个问题,因为中国人其实并不热衷于下结论和用清晰的逻辑去证明,逻辑学本身也是西方哲学的一部分,作为一门学科,逻辑学在中国其实面临这和科学一样的窘境,也就是士大夫不研究,无法传承,我们还不说中国人自身缺乏用严密逻辑考虑事物的倾向的问题(这句话没有真伪,不是科学,只是我个人吐槽)。所以说,这个问题可以这样从哲学的角度这样梳理:儒家大一统——无法容忍非儒家哲学——没有逻辑学——没有科学。
中国古代的,那些真的是科学吗?至少大部分不能称之为理论科学,而是实践科学先举四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上面这四样,可说是世界上最知名的中国“科技”但实际上,以火药和指南针为例那时候的认知也就只停留在了某某火药能爆炸,但是没有从科学本质去理解这件事。当然就更别提后续的扩展了。所以火药虽然是中国发明的,但是炸药是欧洲发扬光大的,当然到后来越来越玄乎的核子武器,中国能自主制造,但是最先提出来的都不是中国指南针亦是如此,充其量到后来发现了南北极,再进而发现地球磁极但是也只到这里结束比如地理上的地球是椭球等等问题,其实都可以从这里引申出去。但是也不是中国发源而来的更不用说未来的电磁这些东西了。中国古代反正也不用电=====古代中国那些东西,纯研究的少,更多是实用范畴而且很多都是一种对现象观察而得出的经验性质的总结,转化为理论的不是特别多说起来就有点像“根据经验,我们认为这件事情是对的”,而不是“根据一系列测算,我们认为这件事情可能是对的”这是东西方主要的区别
李约瑟难题其实不光是中国,整个世界除了欧洲,像阿拉伯,印度,伊朗,这样的历史上无比辉煌的民族同样陷入这个难题。不是中国陷入了停滞,而是欧洲发生了飞跃。文明的进步,都是经常发生飞跃的,就像赫梯的铁农具,巴比伦的轮子,英国的蒸汽机。。。而这个必有条件。大约10000年前开始,农业,马匹,车轮,冶金,文字所代表的一次技术革命,把人类从蒙昧时代解放出来,对世界的改造远超之前的原始社会。关键技术进步体现在农业上,人类首次能够主动的固定太阳能。并有了农业,就是可以有牲畜,人类进入定居时代。这个的条件就是要有合适的植物动物来驯化,而有的地方因为没有好的植物,或许便于驯化的动物,始终没有进入农业时代。比如非洲很多地方,因为大型动物都是河马,狮子这样的凶猛动物,毫无驯化可能,所以就没有耕牛,更没有牛车,文明程度基本和从树上才下来差不多。不是非洲的黑叔叔不聪明,而是没有那个自然条件去发展出高级文明。而没有高级文明就会继续茹毛饮血,体能好的人就更能活下来,智商高体力差的自然淘汰。于是文明陷入死圈,几万年都出不来,如果没有外来人的文明传播,基本永远这样。而两河流域处于交通要道,和各地的交流比较多,这里发现的大麦,那里驯化的马和牛,那里的轮子,互相交流多了,文明的进步就多了,有了驯化植物和动物,就进入文明,有了轮子就可以对外交换,闲人一多,各种制度文明文化就开始出现。两河流域进入文明时代比我们早一千年。文明一个地方突破之后,就开始对外传播,慢慢的印度,伊朗,埃及,希腊,中国,都进入文明时代。发现没有?进入文明时代必须要有资足够的资源,而这个资源很难说在一地凑齐,需要各地的交流来获得。如果没有资源或者说资源不足,或者说对外交流不便,文明就会卡死在这个短板上。比如非洲没有温顺的动物,美洲没有大型动物,美洲的羊驼根本驼不动马车,所以文明程度就会很差。那种陷入文明停滞时期的时期,就像一个小岛上,没有动物,只能捕鱼,没有铁只有石器,永远不能进入铁器文明,也就无法进入文明。这样的岛在大航海之前不少。对于中国来说,或者对于地球来说,很可能就是一个更大的岛。。。就像大马士革刀,精美无比,但是必须用印度的伍兹钢才能铸造,如果你找不到这样的铁矿,那永远也造不出那么好的刀。人不是上帝,人只能利用自然的资源,大地的恩赐来发展自己的文明,这些资源发展的上限就是人类文明的上限。(随便说句,现在我认为文明的突破也要靠大自然的恩赐,而不是人力去拼命。就像我认为现在的疑难杂症,比如癌症,艾滋病之类,很可能自然演化出这些病得同时也演化了治病之物,等着我们去发现。)中国在古代的文明发展程度,或许就是在中国古代的活动空间里的各种生存资源,获得的某种最高的发展水平,无法再提高了。而要再提高,必须要突破活动空间,获得新的资源。这个,中国古代一直在做,比如张骞带回了西域的植物,才有了葡萄石榴,带回了精钢份,汉朝的武器和弓箭才得以进步。后来引进的占城稻,美洲的土豆红薯都是一个道理。如果没有这些的话,中国的文明就会陷死在那个圈子里,你固有的黍米不管怎么种,粮食产量是上不去的。(这有点像现在的论文,很多论文科研发现都发烂了,不管怎么发都没啥新意,所以论文灌水,因为科技某个方向能发的就那么多。)同样,阿拉伯和印度的对外交流,比中国要更方便。阿拉伯的大航海,规模极大,到了那个时代的极限,从伏尔加河,到撒哈拉沙漠,从印度,到西班牙,各种地方的资源都得以调动。所以阿拉伯人发现了咖啡,知道了制作糖的工艺,还有很多很多的先进的东西。就是因为各种资源集中而带来的文明进步,有了大量的新东西,有了市场财富,闲人就多,一多了就会有巴格达智慧之家这样的学术机构,自然会发生进步。而同样,阿拉伯的航海发现,也到了一个极限,他的资源也就是能搞出那么多文明成果,再也无法有新的文明突破了。欧洲人发现美洲之后,开始了大发现,大量的新东西发现了。比如土豆红薯等等,有了土豆,德国英国这样的地方本来气候不好,不适合农业,变成了能养活大量人口的地区,人口多了就开始了各种发展。而大量的海外市场,需要大量的工人劳力,对工作效率有了需求。对纺织机的不断研究,发明了镗床,可以钻出圆形的缸体,同时,新大陆发现了橡胶,解决了漏气的问题,各种条件齐备之后,就发明了蒸汽机。换言之,蒸汽机本质就是新大陆发现的各种资源,而带来的文明成果。正好英国的煤和铁非常集中,于是工业革命滚滚向前。殖民者的大尺度活动,把世界资源变成一体,赢得巨大红利。比如巴西的橡胶到了南洋,大量种植,于是轮胎得以铺开有了汽车,非洲的咖啡到了牙买加,成了全世界最好的。迈索尔的火箭,被英国研究后,进步成了康格里夫火箭。达尔文周游世界,发现了物种的差别,写出了进化论。英国殖民者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调动全球资源掌握的红利,这个资源不光是植物动物,自然资源,更是市场,人口,文化积累等等。英国的工业革命突破,和两河流域的农业突破很像。换言之,中国文明很难在没有西方的影响下,大规模进入现代社会的可能。因为资源不够,文明禀赋不够。那么,这个地球的资源底线,发现的极限是在哪里?难道大家没有发现最近的几十年,技术已经停滞了很久了么?以前是汽油发动机,现在还是。。以前是飞机,现在还是。我很怀疑,我们的地球供应的资源可能让人类的文明只能到一个程度,很难飞出地球。就像以前的小岛人无法走出小岛一样,等着更高层次的文明来带领我们进入更高层次。所以,中国文明的停止也没啥奇怪的,是人类历史的通例,文明突破才是罕见的。要真正的摆脱这个,就是要大发现。向外星大发现,向海底大发现,向地底大发现,向北极南极大发现。甚至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也是一个大发现的时代,多交流,向全世界寻求各种资源,比如动物植物,文化经济资源。获得真正的一种突破资源,就像以前的驯化牛,橡胶,咖啡那样改变人类的文明成果,陷死在现有的圈子里,是毫无任何可能突破文明的。
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确实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在古代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处于当时世界的科技领先水平(特别是宋朝)。这个情况一直持续到十六世纪左右,直到欧洲在文艺复兴时期末,开始兴起了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这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先进,而近代却远落后西方?”,其实和英国著名学者Joseph Needham李约瑟的难题有异曲同工之妙。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在中国科技史研究这一领域,至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很多人尝试回答李约瑟的这个问题,或者将问题推广为“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等。我的毕业论文写的就是关于李约瑟难题。 我当时对比了十六十七世纪的欧洲与明末清初的中国的科技情况,主要是对比两者的金属开采及冶炼技术。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1637年)和比林古乔的《火法技艺》(1540年)为主要的材料,研读、分析和比较。我想通过比较这些primary sources,来证明中国在16、17世纪的时候,也有领先的科学和技术,也有科技更新和改革。以试图来证明李约瑟难题为伪命题。但是我在详细地对比当时的背景,以及中欧相近时期的科技记录后,不得不承认中国当时确实没有发生科学革命也确实是在16、17世纪的时候开始落后了。《天工开物》和《火法技艺》这两本书都很详尽地描述和解释了金属金银铜铁铅等的采矿,开采,冶炼,分离,过滤,精炼,铸造的过程。有几点较大的区别是:1,中国发展出了blast furnace(鼓风炉?),而欧洲没有;2,中国有更有效的方法分离银,铅,铜;3, 中国明确锌是一种新金属,并且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4, 中国有更广的金属提取纯化的方法。从这些对比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金属冶炼确实很发达,并不逊色于欧洲,甚至有更多更有效的冶炼技术。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中国当时这些科技这么发达,怎么科学革命不是发生在中国而是发生在欧洲呢???首先,科技发达并不说明科学先进。科学是万物的理论和规律,而科技是对科学的应用和表现。中国古代的科技确实很发达,但是很少是建立在系统的科学理论上的。这个从宋应星和比林古乔的两本著作中可以明显对比出,宋应星在文中详尽描述现有技术(某地有何技术,怎么制作,怎么使用,制作过程中各金属的比例是多少)却很少谈及这些技术的原理,而比林古乔除了描述外还有很大的篇幅在讨论这些技术的理论(有他人的解释和他自己的理解,虽然现在看都是错得离谱的滑稽之谈)。有此可见,古代中国在意的是实际应用,而当时欧洲在乎的是理论应用。这让我联想到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范式法则,欧洲的一个阶段的理论积累为一个Paradigm,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候有了理论突破,便进化到了下一个Paradigm。而中国古代没有积累科学理论的习惯,因此没有进化也没有有科学革命的产生。我并不是说中国古代从未关注过任何理论,只是关注的理论在哲学方面,注重的是人的精神社会的精神。中国古代的科技落后,也有很多历史原因。在传统的古代中国文化里,主流是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绝不是科技和科学。在中国古代的传统社会,工匠和商人是低社会阶级,而诗词大家或者政府官员才是世人所追捧的。想要有个光明的仕途,就必须走科举考试这根独木桥。而科举,在乎的是八股文而不是科学理论。所谓的科学原理,在当时看来无非是不上台面也毫无实际用处的怪谈罢了。但并不是所有的科技都被古代朝廷所忽略,政府尤其在乎军事及经济相关的科技,譬如军火,矿采,纸张,印刷,农业等。但是,朝廷对科技是持有垄断态度的。私自采矿或是制造武器,那绝对是一经发现,天牢里见。因此,这些科技很少也很难在民间流广。而掌握科学技术的古代工匠们,种种科学技术都是代代家传,甚至传儿不传女。基本是天知地知我家知。即使这些工匠们突发奇想打算向广大群众科普技术知识,也无济于事,因为他们往往不识字所以写不出来书籍来推广,也不可能有这个财力去雇佣人帮忙做笔录。毕竟在古代(特别是活字印刷术普及前),书籍也算是奢侈品了。而十六十七世纪的欧洲,科学技术的传播没有被阻挡也没有被限制。虽然有一部分的科学传播因为宗教原因被欧洲的教堂有所打压,但大体上整个社会都是对科学传颂和宣扬的态度。欧洲逐渐开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科学革命,渐渐到了跨时代的飞跃 —— 工业革命。在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约),在科学科技进展如火如荼的的同时,清朝开始全面闭关锁国(乾隆二十二年(1757))。这个时间点的吻合真是戳中了吐血的穴位。更不要提到同样恼火的文字狱了,在欧洲知识迸发一片智慧之光的时候,在清朝书本燃烧成一片炽热的火光。当然,清朝也是曾经很辉煌过的,毕竟也曾盛世了很久。在最后,我的毕业论文并没有找出“中国古代科技发达,为什么没有产生科学革命”的答案。因为上文提到的这些,都只是原因中的冰山一角,有关思维模式,有关历史原因。但究竟哪个是主要原因,我们不知道。究竟所有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找不全。历史是不能被拆解解释的,所有过去的一切都是原因。就像蝴蝶效应,如果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不小心扇了一下翅膀,可能几周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那么,可能在中国古代的两河流域中的某座山脚下的某个老农,他不小心放了一个轻P,可能几百年后吹破了可能发生在中国古代的某场科学革命。
其实没有古代技术先进一说。凭什么说中国先进,靠几个发明是不行的,中国引进的发明可不止四个了。按这种发明说,中国还是落后。中国在造纸术之前使用什么?竹简。竹简这东西多重?据说史记用1.4万枚竹简,重达60公斤。这比起同时代的西方使用莎草,羊皮纸,难道不是大大落后?最早的竹简是什么时候?考古证据最早的清华简也就公元前三四世纪,古埃及的莎草纸都到公元前两千五百年了。那中国已经落后了两千六百年,到蔡伦这里才赶超。
你真的认为中国古代科技高到哪里去了么?
多图慎入!我对题主这个问题感到有歧义:“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先进,而近代却远落后西方?”你是想说“中国近代科技远落后西方”还是“中国近代远落后西方”?当然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但如果是后者,我认为科技并不是决定一个国家是否落后的唯一因素。然后看几个多赞的回答大多是着重强调“科学”与“技术”的区别,而且赞最多的
的回答完美地表现出对我国古代科技的不了解。还有, 从哲学角度分析,得出中国没有“科学”的结论。但既然你自己也承认你说的“哲学”、“科学”都是来自西方,那么从西方近代以来的标准来评判古代中国就没有什么意义(类似的还有 的回答),比较法可不是这么用的。中国和西方虽然在科技上有联系和交流,但毕竟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可谓自成体系,我们总是想当然的以近代西方为标准,这并不合理。如果纠结于所谓“科学”、“技术”的字眼,不仅对回答问题没有帮助,还会陷入批判我国古代科技(注意我为了避免歧义直接用了“科技”这个词,因为我认为在古代并没有那么明显的“科学”与“技术”的区分),甚至批判儒家思想、什么“体制的问题”......的思维定式,这是在玩文字游戏吗?而且,科学与技术并不能割裂开来,请问谁能准确区分“科学”与“技术”?首先定义就不统一。所以这样的分析和批判没有意义。还有那几个无脑黑,我看你们就知道四大发明吧?我认为,古代中国和同期西方(指欧洲,下同)在科技方面各有所长,尽管中国确实在不少时间段、有不少方面领先西方,但并不能绝对地说谁就是比谁先进或落后。有些人的逻辑真是奇怪,自己了解的少不说,一看到我们以自己先进的东西而自豪就感觉这是自大,就要想方设法企图证明我们有多落后,以此来秀优越。不知这种优越感从何而来,我只能看出这是自卑与可悲。好了废话不多说,首先,我先澄清一下人们的一些错误观点,然后再直接对题主的问题做出回答。中国古代科技有丰硕的成果,对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毋庸置疑的,洋奴们就不要和我争了,可以看看各种技术史,我就不废话了。但为什么会有人说中国古代“只有技术,没有科学”?首先就像我上面说的,是由于看问题的角度和选取的标准造成的,以西方近代科学的角度和标准,当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但归根结底,是由于中西传统科技观(即科技思想)的不同,只能说各有特色和优缺点,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况且欧洲近代科学也是在过去的发展基础上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迅速兴起的,科技观也和传统上有很大不同;即使是中西的传统科技观,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因此,所谓“传统的(或“古代的”)”和“近代的”应该分开,但也并不能把它们割裂,因为无论古代近代都是历史发展过程,只不过不同时期有各自的特点。错误观点一:西方中心观与停滞论不光是科技方面,只要谈到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总会有一种声音说这是由于我们两千多年的的“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导致我们落后,不靠西方外来的先进思想和制度只能不断落后,绝无近代化的可能。总结起来一句话:一定是体制的问题!不管有意或无意,这种人已经跳进了所谓“西方中心观”与“停滞论”的误区。我插点题外话,上一篇论文中提到了一个“古史分期”问题,即中国封建社会的起止时间问题。与此类似的还有“中国秦汉以后是否是封建社会”、“中国是否有封建社会”等问题,关于这类问题,可以参考我的这个回答:我插点题外话,上一篇论文中提到了一个“古史分期”问题,即中国封建社会的起止时间问题。与此类似的还有“中国秦汉以后是否是封建社会”、“中国是否有封建社会”等问题,关于这类问题,可以参考我的这个回答:我提供了一些资料,欢迎大家参考。好,我们破除了“西方中心观”和“停滞论”,应该可以更客观地看待历史。错误观点二:中国古代科技观天生落后于西方,科技成就不过是表面现象看我这个回答的前两段,我说得很清楚了,再做一点补充+科普:邓晓芒《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的十大文化错位》:邓晓芒《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的十大文化错位》:第六个话题就是对科学这个概念,我们做了一种实用化的理解。我们把科学变成一种实用的东西,就是技术嘛。西方的科学,英文的science,德文的Wissenschaft,它们的词根都有“知识”的含义,都是一种知识。在西方呢,都起源于哲学,也就是“爱智慧”,西方的科学起源于“爱智慧”。那么,说“爱智慧”呢,就是以追求真理作为生活的一种方式。哲学家,爱智慧的人,他的毕生的追求目标就是追求真理,就是爱真理、爱智慧。所以它最初与实用没有必然的关系,西方的科学最初是不实用的,而且是拒斥实用的,不打算实用的。他们把“实用”看作是低层次的东西。比如说柏拉图,柏拉图的学园就明确地反对把几何学用在实际的测量当中。几何学哪里是为了测量嘛。测量术在印度、巴比伦、埃及,都非常发达的,我们说古希腊的几何学同样受周边几个古老文明的高度发达的几何学、数学思想的影响,但是古希腊人有一个特点,他把这些数学的东西接受过来加以发展,而且朝着一种非实用的方向发展。比如说欧几里德几何,欧几里德几何完全是为了一种理论兴趣。你如果说实用的话他用不着搞出什么《几何原本》,搞一个体系出来。他只要掌握那些定理,一些记忆力好的人把它记下来,运用在某个具体的场合之下,就够了。东方历来是这样搞的,埃及也是这样搞的。但希腊人在这方面作了一种非实用的,超功利的这样一种理解。在柏拉图的学园里面,据说曾经有一个学生问柏拉图:你的学问有什么用?柏拉图就给他个银币,叫他开路。在伊壁鸠鲁和斯多亚派那里呢,对自然的知识的追求,最终还是要达到自己“不动心”的这样一种境界,哲人的境界,但是也没有什么实用的考虑。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原子在宇宙中的运动,等等,这些东西都不是求实证的,也不是求实用的,就是为了使自己安心,达到一种哲人的超越的境界。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
到了中世纪,知识更加是如此。中世纪的知识,甚至有一些科学的早期形态,比如说炼金术等,其实这些知识中世纪的人主张都是为了上帝的信仰,本身不是为了实用。当然,最后肯定有实用的目的,比如说炼金术为了给教皇聚敛财富,于是去进行早期的化学试验,做各种试验。但是对于这些炼金术士来说,寻找哲人之石、寻找炼金方法啊,实用的考虑倒是其次的。他们还是要追究物质的秘密,上帝把什么样的秘密隐藏在物质里面了?我们能不能把它发现出来?所以他们还是为上帝的信仰服务的。那么这种哲学,也就是本来意义上的科学,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它确实是起源于人的惊奇感、惊异。哲学起源于惊异,起源于好奇心,如同审美似的一种生命冲动。这是属于人的本性里面的。哲学的这种起源也就是科学的起源,科学精神里面就包含有哲学的层次。到了近代的科学,虽然它发挥了巨大的实用价值,但是它的科学精神仍然是立足于这种好奇心,仍然是立足于亚里士多德所讲的这种惊异感,也就是对真理本身的一种热爱和追求。人都有这样一种自发的冲动,孩子从小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只要你不把它压抑下去,那么它就会发展成为一种科学精神,这就是科学精神。所以说,中西差异是有的,但把话说的太绝对只能暴露出自己的肤浅。比较法是来比较中西差异,以及思考差异产生的原因,并不是非要争个高下。你以为专家学者都和贴吧论坛知乎上的粪青洋奴似的?所以说,中西差异是有的,但把话说的太绝对只能暴露出自己的肤浅。比较法是来比较中西差异,以及思考差异产生的原因,并不是非要争个高下。你以为专家学者都和贴吧论坛知乎上的粪青洋奴似的?好了,有了上面的铺垫,下面来正面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先进,而近代却远落后西方?西方科技和社会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向近代转型并成功实现了近代化,而中国却没能做到。我就直说吧:私以为,归根结底是由于满清。晚明时期开始的社会近代化转型被满清无情地打断和破坏,并使中国不断落后,直至挨西方的打。可能不少人看到这该喷我脑残明粉、无脑皇汉之类的了。你随便,但我这样说是有依据的,你要是不看完了就武断地对我做出上述评价,那我只能说我冤枉。您要是不同意,请理性讨论,别乱喷。好了废话不多说,上干货:这些作为对我回答的补充:这些作为对我回答的补充:别着急,你可以慢慢看,但既不看完也不认真讨论还冲我乱喷可就不是我的错了。
1606年,徐光启、利玛窦完成《几何原本》前6卷的翻译,1607年在北京印刷发行。1856年,李善兰、伟烈亚力完成《几何原本》后9卷的翻译。问题的答案就夹在这2部分几何原本之间,这250年发生了什么。
引用董洁林:中国科技是否超越西方的实证分析 这篇发表于《赛先生》上的文章饶毅、鲁白、谢宇三科学家主编的《赛先生》,与科学同行,关注科学与文化。关注请加微信号:iscientists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部分引用,未通知作者,如有侵权请通知我马上删除“基于这个思路,我们建立了一个“人类科学和技术成就”中英双语数据库,截止到2013年初,收录了1700余项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和技术首创成就条目,其中科学500余项,技术项目1200余项。关于科学、数学和技术等概念,定义很多,我们的研究参考较为权威的韦氏词典定义。数据库的技术项目涵盖8个大类别:材料,居家,产业,医药,能源,信息,交通,测量(包括科学仪器)。每个大类别,又分成若干小类别,例如产业分成工业、农业和军事。时间跨度包括从史前的石器到最新的“量子隧道三极管”,共有55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创新被收录进数据库。按同样思路进行地区分类和时间横截面统计,我们累计了各国的科学成就。从中可以归纳如下几项观察结果:(1)中东地区在1500年之前,有不少科学成就,但之后科学活动几乎停滞。(2)印度/巴基斯坦地区的科学活动很少,且呈现孤立、分散的特性。该地区人的科学兴趣比较集中在数学方面。(3)欧洲从古希腊就开始了较活跃的科学研究,中世纪时期停滞,文艺复兴开始(1300年)之后又重新复苏,1500年之后(科学革命开始之后),科学研究突飞猛进地发展。(4)1900年之后,欧洲的殖民国家,特别是美国,逐渐成为世界科研主力。(5)中国在科学方面的成就很少,仅录得5项,接近世界总数的1%,不仅与英、美、德以及欧洲诸国相差甚远,较其他文明古国也逊色。中国在科学方面一直很不活跃,在两千多年的时间跨度中仅有零零散散5项科学成就被收录,少于世界总数的1%。这些都是个别人偶然和孤立的成果,这些伟大学者之后,没有人继续他们的工作。而欧洲从古希腊时期以来,科学研究形成学派,每一学派有自己的研究范式和研究重点,从而在一个(或几个)领域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丰富成就,当发现越来越多不能被现有理论解释的现象之时,具有崭新思维的巨人可能出现,提出新的范式,造就“科学革命”。”you see?总结一下,中国古代能拿得出手的成就简直不能看,一共就那几个吹了几个世纪了,总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古代没有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比如蔡伦造纸,就是个人在机缘巧合下发现的东西,这种靠时间堆积人才的个人发明给任何文明来个几千年都能出现不少,那我们为何没能形成像西方学院那种学派呢?简要论述下(这方面已经是跑题了)个人认为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极度的中央集权,另一个则是儒学占领了整个社会(同时这二者又是有极大关联的)work cited董洁林:中国科技是否超越西方的实证分析 这篇发表于《赛先生》上的文章饶毅、鲁白、谢宇三科学家主编的《赛先生》,与科学同行,关注科学与文化。关注请加微信号:iscientists 或扫描下方二维码。部分引用,未通知作者,如有侵权请通知我马上删除
中国历史上思想最活跃,奠定了中国几千年文化根基的时代是什么时候?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社会出现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而近代的西方就处于这样的一种类似于战国争雄的时代当中。英国,法国,普鲁士,奥地利,西班牙,瑞典,土耳其,俄罗斯,各国战争连年不断,为争夺欧洲大陆和海外殖民地的霸权互相征伐。个人觉得,在战国或者近代这样国力相似的各个国家处于激烈的竞争状态的时候,各国的统治者更倾向于接受新事物,更愿意去发展科技商业等,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君不见,近代西方科技上军工上的一点点领先都会在战争中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克里米亚战争和普奥战争里面,英法和普鲁士都率先使用了后装式步枪,结果大家都知道的。一战当中德国之所以敢发动战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合成氨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化肥和炸药产量。所以,当时西方任何一个统治者,只要不是傻子,为了自己国家的生存和强大计,都必须支持(起码不能压制)科学的发展。反之,作为长期大一统的中国来说,统治者统治的威胁不是来自于外部的竞争,而是来自于内部的不稳定。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前提下,科学发展自然是不受欢迎的。
华夏文明自内而外认识世界,在由内而外的过程中,出了岔子,有点走火入魔的味道。而华夏之外,在明白何为“内”之前,先进了“外”的门槛。不过还好,西方文明通过一顿胖揍,让华夏文明厘清了排除了“内”之后的外在世界的法则。现在华夏文明也进了“外”的厅堂了,就看能不能实现内外兼修了。至于西方么,就在广阔无垠的外在世界徜徉吧。
首先,落后个一次两次其实很正常,题主,你见过有人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每次考试都考第一的吗?总会有发挥失常,总会有骄傲自满,总会有粗心大意,总会有别人赶上来了,总会有这样那样。这很正常。又没有生物学家证明我们的DNA就是比别人优越,又没有神学家证明世界有且只有保佑中国的神。我们不比别人弱,也不比别人强,所以有时候会先进,有时候会落后,怎么可能永远比别人先进呢?比较而言,我们算不错的了,同为古文明的苏美尔埃及印度,绝传。和战国同期的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人死灯灭。罗马连国家都没了,只剩下意呆利。南美北美两个大洲的文明,连文字都剩不下多少。而我们薪火相继。现如今再问为什么没有一直先进下去?题主,为什么好事就应该永远有我们的份呢?再者,如果非要找一个原因的话,就像楼上某几位说的,我国传统文化里对于科技的观念偏重实用主义,不过这个锅要是只扣在儒家头上,未免不公,看看被许多人推崇的墨家是怎么讲的:《墨子o鲁问》:墨子为,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以为至巧.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也,不若匠之为,须臾刘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谓巧,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韩非子·外储说》: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墨子曰:“吾不如为车輗者巧也。用咫尺之木,不费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任,致远力多,久于岁数。今我为鸢,三年成,蜚一日而败。”惠子闻之曰:“墨子大巧,巧为輗,拙为鸢。” 墨子是墨家,韩非子是法家,惠子是名家。比较一下西方发展科技时候法拉第的例子: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后做了个实验小模型——圆盘发电机时,一位贵妇人问道:“法拉第先生,这东西有什么作用呢?”法拉第答道:“夫人,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有什么作用呢?”新生的婴儿是会长大的。30多年后,麦克斯韦站在法拉第肩膀上建立了电磁场理论。看到“新生的婴儿”,马上就想到现在有什么用,能不能立刻给自己丰厚回报,属于立竿见影式的实用主义。然而,科学研究的动力与获得感,恰恰不是眼前的功利,而源自那种超越功利的真理追求。这是科学精神,也是文化信念。但是,在东西方科技没有质的不同的情况下,实用主义无疑能使我国发展的更好。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工人刻苦工作,科学家搞发明,科学家一旦发明成功肯定过的比工人好,但是前期投资几十年坐冷板凳受穷不断失败的时候,吃铁饭碗拿稳定工资的工人可以幸福生活。不好说谁更聪明。最后,我国后期自诩为天朝上国自我封闭不向人学习是个很大的问题。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人间大道理,信不信都客观存在。如果没有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就能虚心地去把西方科技的萌芽学过来了,然后用我国的实用主义发扬光大,能发展的比西方更好。日本近代发展的拿来主义,其实就是这么个意思。
古代的已经有人说得很清楚了。说说后面的问题吧:美国已经200年了,新中国才多少年?
中国对科技的不重视其实是秦汉一统之后的事情,特别是在儒家被定为一尊、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情况下,中国人遂不仅仅对科学不感冒,而且对技术也不感冒了。儒家当然也不是敌视科技,而是觉得仁义为本,人心为本,其余的皆是末技,在有限的人生中,不值得浪费时间。这里,我们不妨就孔子孟子两个人对射箭技术的评价以为例子。先说明一下,在上古先秦时代,射箭技术是君子的六艺之一,每个贵族长大成年都是要接受这一训练的。所以,对于善射者的重视,是比比见之于先秦文献了。逢蒙和后羿这两个上古神箭手相爱相杀的故事则属于哪个时代贵族的通识常识之一。逢蒙又叫做逢门、蠭门、蜂门。后人谈起后羿之善射,常常将后羿和逢蒙对举,因为他们都是夏王朝太康时代的善射名家。如果是平常人,两个人善射,往往就要切磋武艺了,照着“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是要分出胜负,才甘心,甘心了便会彼此惺惺惜惺惺了。看《三国演义》、《水浒传》此类的例子颇多,便是神魔小说《西游记》,孙悟空一通乱打,打出了诸如牛魔王一大堆朋友出来。然而后羿和逢蒙却大大的不同。后羿是君,逢蒙是臣。君臣如果同时对一样技艺有了自信,是最难处理的。君臣论道,因地位的不平等,君主须当心胸开阔,臣下要得拿捏分寸,方才有一段佳话。那么后羿和逢蒙是什么样一种情况么?根据战国时代儒家大师孟子的说法,为了争这个天下第一,最终后羿送了性命。而且还指出这是一段师徒之间的情仇——逢蒙跟羿学射箭,学得了后羿的技巧后,他便想,天下只有羿的箭术比自己强了,于是便杀死了后羿。孟子这个人,我想多数人都了解,他讲故事的目的,不在故事的趣味,而是要满足他老为人师的毛病。孟子既然把这件事情拿出来讲,当着他学生公明仪的面前大讲而特讲,自然非得说出一个道理来不可。孟子断言:“这事也有后羿自己的罪过。”公明仪大为不解,问道:“羿不该有什么罪过罢。”孟子说:“罪过不大罢了,怎么能说没有呢?从前郑国派子濯孺子侵入卫国,卫国派庚公之斯追击他。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不能够拿弓,我死定了!’又问给他驾车的人说:‘追我的人是谁呀?’驾车的人答道:‘是庚公之斯。’子濯孺子便说:‘那我不会死了。’给他驾车的人说:‘庚公之斯是卫国著名的射手,先生反而说不会死了,这是为什么呢?’子濯孺子说:‘庚公之斯是向尹公之他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向我学的射箭。那尹公之他是个正直的人,他所选择的朋友也一定正直。’这时候,庚公之斯追上来了,问:‘先生为什么不拿弓呢?’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疾病发作,不能够拿弓’庆公之斯说:‘我跟尹公之他学射箭,尹公之他又跟您学射箭。我不忍心用您的箭术反过来害您。不过,今天这事是国家的公事,我不敢不做。’于是他抽出箭,在车轮上敲打了几下,把箭头敲掉,发了四箭然后就回去了。”孟子补充讲完了这个故事,也是很相近的师徒情仇的故事。意思很明白——作为老师,不但要教会徒弟技术,还要教给徒弟尊师重道的品质。后羿对于逢蒙的人品失察失教,招来杀身之祸,因此,后羿传艺不传德,自身也要负一定责任了。总之,儒家学派向来不迷信技术,他的思想纲领说白了,就是诺基亚的宣传语:科技进步,以人为本。任何一门技艺,如果发展到最后的结果,带来不好的后果,那怕这技艺多么天才,儒家学派放弃起来是一点也在乎的。是以,后羿这类仗恃武力,称雄于上古夏王朝的一代天骄,在儒家学派的笔下,却是反面的样板。在《论语》上,孔子有位叫做南宫适的学生请教老师这方面的问题,举的便是后羿这个坏样板。南宫适问孔子:“后羿善于射箭,奡(寒浞之手下大将)善于水战,最后都不得好死。帝禹和后稷都亲自种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这个人真尊重道德呀。”孔子虽然没有直接答复,但他发表赞美南宫适的议论,就证明他是认同南宫适的看法的。但是,我们又该如何理解《中国科技史》上,中国人科学技术层出不穷的事实呢?我们这里得公平的说,以中国土地之广、体量之大,即便政府不重视,古代的民间科学家也是人才辈出的。但是这种人才辈出却受制于没有系统性的教育,以至于多数的发明发现都变成原地踏步,难以整理为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让后人少走弯路。比如中国治水治理了几千年,历朝历代都有牛人,但是但是即便康熙乾隆这样的盛世,还是因为治水技术的落后,时不时崩溃给大家看。而欧洲呢,在科技上也不是一开始很重视,重视就没有所谓的黑暗的中世纪了。基督教的兴盛,使得僧侣祭司集团在欧洲各个国家取得的特权。这种特权使得各大教堂成为知识传承的重地,然后由此衍生出特殊的教学机构——大学。(这个话题在我的《医学的故事》一书,有更为详尽的阐述)很多人以教廷对伽利略的审判认定基督教对科学发展的压制,其实这个事情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探讨就比较好玩了。罗马教廷对于科学的新发展一直非常的重视,几乎所有全新发展出来的新科学,教廷都会组织教士去审定、筛选,确定和基督教教义无害之后也就放行了。说实在的,在那个时代,能够像伽利略、哥白尼的发现这种直接能够震动基督教教义的科学还是相当的少的。
这不是著名的李约瑟之问么?
科学和科技是不同的。 我不是专业人员,就我目前的认识说说。 首先说先进和落后看是相对于谁比。在前4000多年以前,无疑苏美尔文明的成就总体上远超中华文明,前3000年前埃及文明同样领先,而印度文明至少城市建设上超过古代中国。前2000年迈锡尼,克里特,赫梯等虽然地域不大,但不逊色于中华文明。自商王朝起,中国有明确记载和考古发现,青铜文明开始在世界独树一帜。三代积累至春秋战国中国达到文明的一个新高度。至此现代发达国家如西欧,美洲,新西兰,澳大利亚等都还存在着大片的刀耕火种的,科技跟中华比起来等于没有。古代发达国家中几个起源地已经衰落,而希腊罗马文化则欣欣向荣,罗马与大汉称世界两大帝国,在不同方面各有千秋。之后则是罗马帝国在衰亡,欧洲陷入纷争。而中华文明在庞大人口基数之上实现了文明的传承,领先世界。基督教成为了保存文明的火种,由天文始,量产而质变,在15世纪实现了欧洲的领先发展。中国的落后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技术的发展是爆发性的,欧洲各国相互竞争合作类似古中国春秋战国百花齐放,中国则达到了封建制度的顶峰,僵化,因此落后于欧洲各国。
中国古代只有技术,哪有科学?
“中国古代科技先进”有那么一个能够匹敌《几何原本》的著作吗?和古希腊比起来,形成集权传统的中国古代从根本上缺乏严谨的逻辑氛围和思辨批判证明的传统,“知识”界只是在忙于宣传当政帝王统治的先验性合法。科技先进?有技的确不可否认,是否先进就按下不谈。至于科,我只能说醒醒
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而且依我看,前面那些回答的也没几个是有能力给出答案的。因为这个问题太大了,也是中外学者都在讨论却没有定论的问题。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对中外古代的科学、文化、政治、经济、军事都很精通才行。正如有位答主所说的,连九章算术和几何原本都没看过,怎么好意思评价它俩孰优孰劣?先前那些答主,这么大的一个问题,要想回答,去出一本专著吧。我们也希望在知乎看到一个中肯的回答,虽然这很难。但请那些盲目自大和妄自菲薄的人住嘴吧。叫嚣中国也就只有四大发明的,请问你考证了几本古代著作得出的结论啊?说中国古代先进于西方不止一星半点的,你也拿出论据来呀。我们想看的不是口水战。
已有帐号?
社交帐号登录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技落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