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窦桂梅明德教育讲座听后感论坛听后感

培训学习心得-听窦桂梅校长《大脚丫跳芭蕾》有感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听窦桂梅校长《大脚丫跳芭蕾》有感
听窦桂梅校长《大脚丫跳芭蕾》有感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 15:38:08&&&& 阅读:次
周末来临沂一小学习,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校长讲的绘本故事《大脚丫跳芭蕾》,深深被她的课堂所折服。她似乎没有多说话,仅仅围绕着“我发现.....、我还发现.....我还要发现.....”展开话题,孩子们的回答就赢得了现场老师们阵阵掌声。 &窦老师从书的封面开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预测、想象。每读到精彩处,就让学生谈“我的发现”。在交流过程中,老师还运用连接、想象等策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心情、情节变化甚至作者的画面构思之精巧。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真的越来越会发现:从对文字的关注,逐渐提升到对画面的关注,从对情节的关注逐渐提升到对细节的关注。老师就这样陪着学生读完了整本书,在此过程中,把画面、音乐与文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去体验、去想象、去表达!学生不仅理清了故事脉络,其观察、想象、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读完一遍,学生意犹未尽,窦桂梅老师又让学生自己读第二遍,看看有什么新发现。“刚才我们在一段一段看的时候,它就是一个个的信息,而且可能就是一张张的页面,可能也就是一个个碎片,需要我们班的同学看完了合上停在这儿,梳理一下,把相关联的编织编织、比较比较,可能会有新的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这一次要在比较中,要在书里面出现这些人物的前后对比中,甚至在画面的细节里面,你还有哪些值得你还要发现的地方。”老师的意图很明显,希望学生能够统整信息对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 &&&&学生表现十分出色,读完后,纷纷发言。这一次,很多学生能够联系故事和画面前后来谈自己的发现和理解了。老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顺势推进:“贝琳达究竟要感谢谁?”在学生的发言之间,老师让学生明白,“要感谢生命中重要的他人,就像你生命中贵人帮你。”“感谢费莱迪友好乐团为她伴奏――红花总有绿叶。”“某种意义上你真的要感谢这样的评委,也许没有评委的刺激、激励,我们的贝琳达可能还不一定有这样的样态。”这是引导学生学会用不同观点看人。老师还引导学生关注贝琳达的成功,回答课堂的第一个预测性问题:这人是一个关于的故事。还引导学生评价标题:标题叫“贝琳达跳舞”不就行了吗?为什么叫大脚丫呢?从而让学生感悟故事所揭示的深刻道理。最后,老师还向学生推荐了埃米•杨的大脚丫系列。 &&&&90分钟的时间,学生兴趣盎然,发言踊跃,甚至下课还舍不得离开,直到老师一再催促,才打着旋儿(模仿芭蕾舞动作),依依不舍离开会场。名师风采,果然不凡! &&&&我常常以为,名家之所以是名家,不仅仅是课堂上所呈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艺术,教师丰厚的学养及修养,也无处不影响着课堂呈现的效果。如这节课,学生兴致勃勃,观课老师深深沉醉!但是,如果从“学生的学”这一角度来看,我觉得这堂课还有探讨的空间。&& &&&&首先,绘本选择的问题可以探讨。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这个故事以及故事的叙述方式都不具备挑战性,这一点从学生的读前预测就可以看出来――几乎都能猜中。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阅读材料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学情,如果学生能够凭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阅读能力理解文本,这个文本的教学价值便大打折扣了。如果基于学生现有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选择一个有一定挑战性的阅读材料,老师就正好可以搭建支架,帮助学生阅读理解。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希望能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 &&&&其次,学生的阅读方式可以探讨。我们常说教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也就是帮助学生学会阅读,使学生具备独立的阅读能力,然后可以通过阅读学习。如果是这样,课堂就不能只是师生间的对话,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静读深思,给学生与同伴讨论交流。基于师生对话的课堂,如果有一位学养深厚善于倾听善于点拨的老师,话题的走向与解读总能层层深入,这样的课堂看上去可以很热闹很精彩。但是没有了静读深思的时间和空间,就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阅读思考中,即使是有机会参与对话的学生,也难以进入深层次、逻辑性强的思维历程中。 &&&&所以,对于一线老师来说,如果喜欢《大脚丫跳芭蕾》,最好不要放在五年级,二三年级可能会更适合一些。窦桂梅老师第一遍导读的方法十分精彩,也可以学习借鉴。但是有了第一遍共读的基础,在学生第二次自由阅读文本前,任务布置可以更明确一些,不要再是“我的发现”这类发散性问题,而是“为什么”“想一想”这类整合诠释型问题。比如:①这是一个关于(&&&&&&)的故事?想一想,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②想一想,故事中影响大脚丫命运的有哪些人?谁的影响最大? &&&&问题一的设计,一方面是对课前预测的检视与验证,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主旨。很多老师习在这类问题上容易走向“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什么道理”,认为这是文本的人文性所在(细微的差别在于前者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后者则是读者领悟的道理)。但是,人文熏陶是一种内隐的学习,学生在阅读故事学习语言的同时,一定会感受语言所蕴涵的人文精神,而且老师、学生解读或构建的价值观并不是阅读教学的本体性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主旨才是阅读理解的目标。 &&&&问题二的设计是指向故事人物形象分析,前半部分是一个整合性的阅读理解,而后半部分则指向阅读者的多元评价。虽然在窦桂梅老师的课堂中,通过师生对话的课堂中完成了这一任务,但是在这种师生对话方式下,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其实仍然是零碎的!课堂上的理解其实只是部分人的理解甚至是老师的理解,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独自经历连接文本信息分析人物形象这一阅读历程。要想真正让学生建构自己的意义,就必须围绕学生的学来组织课堂活动。我们可以给大块时间让学生安静地阅读,写出自己的看法,并引用文本信息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是阅读理解,也是写作表达,是阅读过程中真实有意义的理解与表达!如果我们也能像窦桂梅老师有90分钟来上这本书的话,这一环节给个二十分钟,是一点也不多的!有了充分的时间阅读与思考,理解会更深刻;有了充分的时间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思考会更有条理。学生写完后,再让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让不同观点充分碰撞。生生对话对于学生学习中的意义构建,作用是远大于师生对话的! 窦桂梅老师是充满真情的,她用她的全部才华和真情正营造着属于她的教学殿堂,作为年轻教师的我,应当从她的课堂中学习如何讲真挚的感情投入于其中,和学生融为一体,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爱上阅读。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多数人还同时还浏览了以下内容:
赞助商广告
培训学习心得栏目导航
培训学习心得最近推荐
培训学习心得最近热点面对教育,成长的还有家长--窦桂梅--张蕾的成长博客
面对教育,成长的还有家长--窦桂梅
14:01:00 | By: 张蕾 ]
面对教育,成长的还有家长&&&&&&&&&&&&& ――我在新京报2015年教之道思享会上的五个故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窦桂梅&& &作为一个普通的老师,我曾经有16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虽然现在我当了校长,但是我并没有离开我热爱的讲台。更多的时候我还是活跃在课堂中,为了学校和我可爱的学生们在进行着不断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发现教育的问题太多了,我的困惑也太多了。当然,对内来说,我的种种困惑也会在思变和蜕变的过程当中不断调整。但今天的主题是谈谈家校之间家长不该做什么以及学校建议家长们做什么,所以我想和在场的各位分享以下几个故事。第一个故事还是蛮有意思的。一位老师在听一节美术课的时候发现一个小男孩并没有在画画儿,而是在写作业。这位老师马上问他:“你怎么不画画呢?作业等到你回家再写不行吗?”这个六年级的学生说:“我回家2天,我妈妈给我报了3个班。一个是奥数,一个是作文,还有一个是单簧管。”老师又问:“那你不是还有半天时间吗?”大家猜猜他是怎么回答的?他说:“这得由我妈妈决定。”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孩子们在周末到底做了什么事情,有没有他自己最想做的事情。而这样的周末结束后,我们再看看周一孩子们的状态?大部分孩子们是带着满脸的疲惫与倦怠开始他们新一周的校园生活的。难道这都是学校单方面给的压力吗?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反思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到底该怎么安排孩子们的周末时光呢?我要说的第二个故事与戏剧有关。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清华附小。清华附小在主题教学方面一直在不断尝试将各种优势资源进行整合,由此也产生了很多优秀的“1+X”课程。其中,“1+X”课程的一个传统就是每年一次的戏剧展演,它要求全校每个班级都要参与进来,各班家长可按照个人意愿自行选择是否参与。有这样一位忙碌的爸爸,百忙之中好不容易来到了学校,可是排练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就提前退场了。究其原因是他的孩子演了一块一动不动甚至连一句台词都没有大石头。事后,他给班主任发了一个短信,短信的内容是凭什么让我的孩子扮演大石头?老师回复他说:“这是您孩子自己选择的。”听到这个答案,他突然间有一点缓和。但是仍然和班主任沟通:“虽然是自己选择的,但是难道我的孩子就只适合做一块连句台词都没有的大石头吗?难道不能做别的吗?老师您不能给他多点台词,不能扮演主角,能不能扮演配角?”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再三与其沟通。没想到孩子回家后听到了父母之间的对话。第二天上学的时候孩子将下面的这些话转述给老师,“儿子你怎么那么没出息,你怎么偏偏选择一个大石头?老师既然说自愿选择,你怎么不选点好的?你爸爸当年可是班长!一直是班级最优秀的!你一个男孩选一个大石头,还拿一个剪子剪纸,这将来还有什么大出息?”老师听完后心情非常复杂。难道选择一块安静的石头,在一旁默默地观察别人演出,分享别人的精彩不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吗?难道剪纸就不可以是一个男孩的爱好吗?第三个故事起源于一首诗。诗是这样写到的:每次,听到你下班回家的脚步,我的心就像好不容易完成了一幅拼图。爸爸,我们这个家是一块拼图也不能少的。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我特别感动,突然想起了我们班的一个孩子。这个孩子的爸爸总是不回家,于是我留了一个作业,要求每个孩子回家后都要朗读给爸爸妈妈听。而对于这个孩子,我特意要求他要给他爸爸朗读3遍,让爸爸写出听后感。可是作业布置下去已经一个礼拜了,这个爸爸没有一丝反应,两个礼拜还是没有任何反应。那个时候,身为班主任的我发短信跟他说:“孩子给您的作业,麻烦请您写点读后感,拜托了。”爸爸说:“我知道你要我写信是什么意思。可是你怎么不问问我儿子,看看我儿子现在的表现不就行了?”我说:“我明白了。您能这样就说明你读懂了那首诗,理解了我布置这项作业的目的与意义。”现在回想起这个故事,我还是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那时候的家长还是有这样的教育敏感度的。&&& 可是当我今天成为了校长,我们的学生里又写出了类似的日记。三(2)班的一个学生这样在日记中写到:我的爸爸工作非常繁忙,经常半个月都看不到他的一个影子。好不容易他不用上班了,可是也总是三更半夜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妈妈安慰我说他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但是我并没有感受到。终于等到我生日那天,他告诉我今天一定陪我过生日,我听后特别开心,想着终于可以和爸爸一起过一个生日了,我一定和他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告诉他我有多想他。可是过了没多久他就给妈妈发短信说今天他们要开讨论会,可能要晚回来一会儿。我就等啊等啊,可是爸爸还是没回来。后来我实在太困了,等着等着就睡着了。前两天的音乐课上,老师领我们唱《爸爸去哪儿》的主题曲。唱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虽然我爸爸不是明星,但是我特别想向电视台申请一下,让我爸爸也参加《爸爸去哪里》这个节目。这样,我的爸爸就可以不用工作,不受任何干扰地和我一起生活一段时间,让我享受和爸爸生活的幸福时光。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三个故事,希望我们大家一起想想,现在的家长真的不容易啊,他们都在忙什么呢?有什么事情比孩子的成长还重要呢?我要讲的第四个故事和年轻教师有关。我们学校有一位比较年轻的一年级老师,她们班的孩子刚上学,家长们都相当谨慎,由此产生的各种问题需求特别多。也正是因为这样,这位年轻老师遇到了下面的情况。家长早上8点左右给老师打电话,提出一些特殊需要。比如说请老师照顾一下孩子上厕所的问题;亦或是和老师“讨价还价”――我的孩子在幼儿园写了那么多字,可是到咱们班就显得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了呢?您能不能给他一个位置,让他当个小组长,给他一个锻炼的机会,能不能让他表现一下自己。不然的话,我的孩子好像到您这个班就一无是处了。这些还不是最让老师“头痛”的。这个老师还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到期末,我们的老师就会接到家长对他的各种要求。其中一个要求就是要他把所有孩子的情况都跟各自的家长叙述一遍。因为老师白天不能打电话,所以她只能在晚上一一与各位家长沟通,每次一打起来就要打个一小时左右。粗略算下来,如果一个班40个学生的话,这位老师的工作量是多少呢?她至少要打四十小时的电话。所以在一次家长会上,这个班的副班主任说话了:“这个老师才23周岁,请各位家长想一想,你们23周岁的时候在做什么?现在的爸爸妈妈你们在做什么?这个老师就坐在教室里,从早到晚都要陪伴在孩子的身边。孩子走了以后要打扫一个小时的卫生。如果孩子拉肚子,这个独生女要给他擦屁股,发生在教室的所有事情都需要这样一个23周岁的年轻小姑娘去面对的。大家能不能给予班主任一些关怀与体谅?”这难道不是教育的困惑吗?难道教育仅仅是老师的责任吗?家长难道可以将所有的责任都转嫁到我们的老师身上吗?我认为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所有人的反思。下面我要讲的最后一个故事也许有点极端,但是确实发生过。如今,北京的教育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孩子们上学的时间太早了。故事中的老师就遇到了这样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每天早上是不来上学的,因为他要睡到自然醒。自然醒的概念是什么呢?家长给出的答案是八点半到九点半之间。可是学校的时间安排是早上八点正式上课。无奈之下,班主任只得和家长坐下来谈一谈。谁曾想,家长的态度也很明确:之前的晨诵不会参加,让孩子睡觉是家长的权利,但是如果孩子落课则是老师的错误。谈话并没有起到作用,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了一个学期。在这中间,这个小朋友还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在我们的趣味运动会上,上场以前家长拿着水瓶,让他喝口水再去。孩子因为怕耽误班里的比赛成绩,并不想这样做。在家长再三地要求下,孩子无助地哭了。因为他不知道该往前跑,还是听家长的话喝水。还出现过这样一个情况,按照学校的时间安排学生需要在学校吃午饭。这个时候,我们听到了一些声音。有的家长反复强调――我们的孩子不能吃辣的,一点点辣味都不能放。当班主任苦恼地把这个问题当成一个课题分析的时候,我选择直接与家长面对面沟通:“我们宝贝的孩子,万一将来当了成都的省长和副省长那咱们孩子怎么办?您说该不该让孩子去成都呢?”&&&& 以上就是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五个教育小故事。也许,这五个故事不能全面地代表目前教育出现的问题,从教育学上讲可能也不一定对。但是至少可以反映出一些问题与困惑。大多数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都知道要配合学校,或者说和学校一起来做。当然我也要说配合也不一定绝对的正确。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家长到底该怎么办?是一味地推卸责任、放任不管还是盲目跟从?我相信,这些都是值得各位深思的。&&& 我们说包办婚姻都没有了,那今天我再追问一句,现在有没有包办孩子成长的家长?有没有强势的家长?有没有替代的孩子成长的家长?有没有那么急切,最后急切急切变成了急躁的家长呢?所有的问题有没有对学校的干扰?有没有对今天对教育思考的绑架?我想,其实是有的。所以回到话题上来,我想说,我们这些家长到底应该做些什么?转变吧转变。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主题叫思变。我觉得观念的转变就像顾老说的,首先要把观念改变,变成理解,变成你和孩子一起成长,变成你跟着国家,跟着这个社会的脚步一起去转变,变成信任,更多地变成合作。也许这是更多家长在我认为最聪明的地方。作为校长,我每天都会遇到上千万的家长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我一直在想,我们怎么做更好呢?我想的不一定深刻,因为我毕竟是小学老师的感觉,但是我想说几点,我们蜕着变着试着看行不行?第一点,我特别希望我们的家长并不是要配合学校,而是我们共同来营造或者共同去达成一种人成长的基本价值观。因为我是一名孩子的母亲,所以我深刻地了解健康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于是,在我们清华附小我就特别要强调健康第一。清华附小牢牢地把最普通的“健康、阳光、乐学”六个大字大大地写在了全学校。首先要健康,所以清华附小的体育课每周五节,相当于每天一节。大课间50分钟,还要加上各种体育项目的自由选择。我们算下来,超过了国家规定的一小时零二十分钟。也就是说国家一小时,我们两个小时二十分钟。HIGH起来!体育的要求就是出汗、有趣,然后再谈安全和技能问题。第二,阳光。阳光就是心理和生理状态如何让你的家长、学生、老师们一起达成的共识。如果你一味的阴天,咱孩子长出的就是一地的苔藓。如果你一味的暴热,咱孩子就是一片盐碱地。如何去处理、去面对?第三,乐学。乐学不是你要完全地小学的会学,好奇有趣,充满一种期待,甚至是在这个过程中永远保持这样一种状态,这是我们追求的。看似很简单,做起来的确是需要学校一起去达成的认识。所以我在想,未来的社会我们不能完全地理性说我们的孩子就要考这样、那样的大学。别看我们是清华附小,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把考上清华大学作为你的目标。清华附小的认识和理念就是既不应试唯一,也不以素质教育做掩护的无所作为。于是,我们如何去感受这个世界,进而把这种感受化作成一种能力,把每一天变得有趣,让每一天都有一种生长的感觉。也许这是我们的一种蜕变的追求吧。第二,我特别地拜托我们的家长和学校不是甲乙方的关系,也不是敌我矛盾,我们的关系应该是去共同地完成一些任务。当然这里所说的任务并不是所有的学校任务。需要完成什么呢?我想我们可以一起来丰富学校的课程内容――把世界带进教室。清华附小“1+X”中的X就是可能性、个性、选择性,我们要做的就是穿越边界,寻找和选择每个家长,把所有的家长都当成附小必要的课程资源。所以在清华附小,我们的家长们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课程内容。而且,类似课程的开设数量有五六十门之多。家长的参与让孩子们知道我的爸爸也是重要的课程,人人都可以是这样的课程。家长和学校一起来了解沟通的班级微信群,我和家长们的微信群,每天要做的就是现场直播,争取做到及时沟通与现场反馈。除此之外,我们会轮流听课,将学校和教室向家长敞开大门。很多专家到清华附小发现,为什么学生家长老在教室、操场上?因为我们希望在低年段强调母性的力量,我们特别建议妈妈来,让妈妈把温暖安全感带到教室,带来学习的过程。中高年段要求爸爸来,用父亲的力量让孩子感受到成长与坚定,所以家长就有了必须来学校的理由。通过这样的课程建构,我们才知道,原来学校里的事,家长们都有共同的参与的愿望与责任,我们一起来补充完成学校里的课程的菜单。&&& 最后一点,我想说的是,我特别恳请我的家长们,教育不是学校一方的事,我们应该共同有公益的情怀。我自己深深地觉得,我们这个社会不仅需要学校给你什么,社会给你什么,而是你应该感受到并拥有一份责任和使命,让我们一起承担这样的情谊或者情怀。所以说在清华附小,我们要求成立校级家委会和班级家委会。家委会的责任之一是要轮班完成一次志愿岗。每天早晨和晚上的放学,我们的家长必须根据个人工作的情况轮流担当交通管理员的角色。第二件责任是家长们轮流图书馆做义工,服务每个孩子。第三,在班级里,要有故事妈妈,还要有中午和孩子一起吃午饭,一起研究营养餐,完成卫生料理等等一切的爸爸妈妈们。其实还有班级的义工,戏剧、社团、主题活动都是所有的家长们一起来经营和参与的。我们相信言传身教的力量,只有家长以身作则,我们的孩子才能更加懂得责任与担当的重要意义。这时候,我们就深深地感觉到一个好的家长一定是积极建立与社会的联系的。因为这个社会未来就是一个大社会,那班级就是一个小的道德社区,学校就是一个中的道德社区。如何去建立呢?尤其是我们这些独生子女们,他们更需要去学会分担,学会选择这样一份责任。这也是我们清华附小所提倡的核心素养之一――责任担当。只有有了这样的使命感,家长们的付出与以身作则才有了彼此共同的方向与目标。于是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知道我是应该这样感恩的,我是应该这样付出的。更重要的是,付出是不需要回报的,这是必须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就是我们清华附小一直提倡的公益情怀。如果说公益情怀很大的话,其实背后还有更实惠的事情,清华附小一直坚信,陪伴才有感情,做才能得到。只有您亲自参与了,只有您亲自做了,您才知道,教育原来如此辛苦。日出而行日落而归的这些小学老师,尤其是要包班、每天要面对不同差异的家长们、孩子们的老师,我们才能真正心疼、理解他们。于是家长们就有了那种慈悲,就有了理解而后的参与,更有了那种大家相互配合走向共同愿景的希望。&&& 所以说,朋友们,这就是我的三个建议。这三个建议不仅是我当下的思考,我们也是这样践行的。我们总觉得一个小学她是根的工程,花的事业。我们不需要批判,我们不是理论家,我们不是管理的上级部门,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些批判建设性的意见拿过来。我们要去建设,我们要去播种,种上最好的种子,给她力所能及的阳光、雨露和水。于是你就坚定这个世界不是天天谩骂,不是天天否定。其实只要你坚信,相信岁月,相信会改变的时候,你依然可以改变。所以我还要说,不是天下一般黑的,还有一些学校他们不是牛学校,也不是大家想象的清华附小就是这样。不!还有那么多厨房的、食堂的,那些工人的师傅的孩子在附小。还有街道的,还有那么多合同制的在整个清华工作的孩子们那些三代和四代他们都在附小。只要我们彼此相信,只要我们彼此去知道 ,去配合着,去合作着,彼此去达成,还有不好的未来吗?现场互动环节&&& 王旭明:谢谢窦老师,多好的校长,多好的老师,怪不得北京从外地给挖过来。这么好的学校,我估计在座的各位都想让自己变小,都想进这个学校当然不可能,争取让我们孩子有可能。&&& &&& 提问:感谢新京报给我们这样的平台,跟懂教育,爱教育的专家有交流的机会。我的孩子4岁半离上小学还有2年的时间,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更多的陪伴他做什么,是多出去见世面旅游,还是陪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他陪伴的过程中,是做雪中送炭的事,不擅长的事,还是锦上添花的事,他擅长的事我们多陪他尝试。&&& 窦桂梅:你有时间陪孩子去吗?&&& 提问:我愿意。&&& 窦桂梅:你相信4岁半的孩子可以看得那么全吗?你要相信4岁半的孩子,顺应他的天性,不要添加任何期望的内容就可以了。我认为雪中送炭是彼此的关系而后要做的,有点大,现在还谈不上。我想补充,雪中送炭不是教育的全部,重要的是送了炭之后让他想能得到什么。&&& 提问:我和我的孩子同学的妈妈有交流。孩子有问题的时候,老师很热心给老师打电话,第一言辞比较激烈,数落孩子的不是,感觉很尴尬。我现在开会,老师电话来了,儿子签字的卷子没来,现在送来。我说我现在有事不能送,他的错他应该自己承担。家长理解学校也理解老师,同时老师和学生家长沟通的时候,您希望老师遵守的法则,或者老师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和家长进行沟通?&&& 窦桂梅:女老师,包括我在内,年轻的时候和现在的时候心态是不一样的。也可能那个时候她遇到了生理期。有的时候我就在想,一个小孩儿其实挺难的,最担心两个期,一个是青春期,一个是更年期,也怕遇到生理期。有的时候男性永远不理解女性,遇到生理期的时候,很多时候是不能控制的,她的那种情绪可能背后有一些故事推波助澜,于是拿起电话就做了刚才您说的那些行为。这时候她是经常这样吗,还是偶尔这样?如果经常这样我就跟她谈谈为什么,她的行为看似负责任,但是缺乏教育学把握下一个老师的基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起去帮助这个老师疏导。我拜托您把这个事件当成一个现象透过来想想,适当的小办法我们可以私下聊。&&& 王旭明:一个是过早考虑,还有一个是有点刁蛮。下面我们看一下微信朋友提的。他说平民学校的家长和清华附小的家长做的一样吗?咱们换一个角度,家长职务不同,一般的家长和知识分子的家长毕竟不同,这两类不同的家长应该是一样吗?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窦桂梅:刚才朱先生讲的,每一个学校应该都是独特的,每个学校都应基于学生家长的情况设计理念和课程内容。我个人觉得部分家长心里就是有平民和贵族学校的之分。我觉得虽然一些人们眼中的“贵族”学校有很重要的资源,但是更重要的是基本的理念。我经常重审的观点就是阅读可以改变所有的一切,没有很好的背景,我们可以用阅读改变自己,阅读就是一个女人最好的精神美容体。我觉得一个平民学校和一个清华附小都可以做最基本的事情――先把书读起来。因为我是教语文的,用经典阅读改变学生是我一直推崇的。无论是微阅读还是整本书阅读,只要让孩子先读起来,先把这件事做起来,不要总想着这个是那样的学校,那个是那样的学校。有的时候,心理的强烈暗示是很麻烦的事情。惠特曼曾经说过一个孩子向最初的地方走去,那最初的便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最初的一部分里面有除了家长还有学校的身影。而这些是孩子们无法选择的。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家长能够给予孩子什么?我们的学校能够给予他什么最本质的东西?这些才是未来成就他的一部分。所以,我认为从这个角度出发,两种家长是一样的,不会有很大的差别出现。
&上一篇:下一篇:发表评论:
姓名:张蕾
政治面目:群众
毕业学校:河北师大
学历:大专
专业:小学教育
所教学科:语文
职称:小教一级
参加工作时间:1990年
工作单位:石家庄石岗大街第二小学
职务:教师
最 新 评 论
专 题 分 类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育讲座听后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