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静,原来你才是天堂mp3 你有什么感想

  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明白这个道理,也曾买了一堆的书,看的却很少,我可以为自己找到很多理由,但终归逃避不过一个“懒”字。  所以,为了让自己能够坚持读书,哪怕一天只读一页也好,开卷有益嘛;为了记录读书的收获,也是进一步“逼迫”自己坚持每日读书,特开此帖,哪怕每天只写一行。希望读书和记录都能坚持。
楼主发言:63次 发图:
  先将一些以往偶尔的阅读、且又偶尔地记录下来的一些文字贴过来  
  我看顾漫   第一次看顾漫的小说,是在2009年的9月,那时候我正在宁夏石嘴山市学习。一下子摆脱了工作的压力,轻松愉快的同时,也觉得有些无聊,就想找点毋需动脑筋伤感情的偶像电视剧和小白言情文来打发一下学习之外的闲暇时间,同寝室的王老师推荐我看《微微一笑很倾城》,这就是我看的第一本顾漫的小说。   《微微一笑很倾城》属于网游爱情文,确实也只能属于小白文,但是比网上乱七八糟的、文字粗俗浅薄、甚至语言错乱的言情小说好了不知多少倍。作者文笔细腻、娴熟,而且语言风格活泼、简练,人物刻画得足够到位,感觉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角色从电脑的字里行间中跳了出来,在我面前上演了一场场的浪漫轻喜剧,所以我可以说是一口气看完了它,而且我还看了不止一遍——学习期间的国庆假期我回了天津,在火车上的无聊时光也是靠着这个小说渡过的。   看完了《微微》,我就百度这个作者的其他作品,发现她喜欢挖坑,大大小小的坑挖了十来个,完结的作品却仅有三部,除了《微微》,还有《何以笙箫默》和《姗姗来吃》两部,我把这两部也看了;之后她的每一个坑我也都进去了,最引人堕落的一个坑,应该是《骄阳似我》。   结束学习回到单位,基本上也就终结了靠小白的言情小说和偶像电视剧打发光阴的时光(现在说起来还真是怀念那段日子啊), 但是偶尔想起时,我还是会去晋江上看看顾漫有没有去填一下她挖过的一个个深坑,于是在去年的某一天,我吃惊地发现,时隔n年后,她竟然开始更新《骄阳似我》!我自然迫不及待地又跳进这个坑里。然而,我发现,顾漫的文风变了,变得和网上其他那些平庸文字没有什么区别了!《骄阳似我》因为要出版的缘故,在晋江上并没有更新完,所以我并不知道主人公的结局,但是也竟然没有了继续等待结局的欲望了。   2014年的某日,看网络视频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一部新剧叫做《姗姗来了》,进去一看,果然是根据顾漫的《姗姗来吃》改编的,于是看了不少集,但是越看到后来,就越觉得偏离了原作品。小说中的男主在我看来就单纯是一个腹黑狡诈的大总裁,就像一只没有恶意的大灰狼,而女主就是一只呆萌迟钝的小白女,就像一只毫无机心的小白兔,整个小说描写的就是腹黑的大灰狼如何一步步让呆萌的小白兔掉进自己的爱情陷阱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幽默诙谐,线索清晰单一, 而电视剧中却增加了很多人物,添加了很多莫名其妙的三角四角关系,男主也不是单纯的腹黑了,女主也不是单纯的呆萌了……总之觉得不是我了解的原作的味道了,于是我弃了电视剧去百度想重新翻出小说来看看,可是找出来的小说,情节却和电视剧一样,我在2009年看过的那个文已经找不到了,这才知道,原来小说就已经被作者改编了,改编成了一篇多角恋的普通小说了,故事自然是丰满了,原作品的韵味却没有了。这篇改编过的小说结局和电视剧的结局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也没有兴趣知道了。   最近在追韩剧《匹诺曹》的间隙,发现《何以笙箫默》竟然也拍成了电视剧,看来顾漫早期的作品还是被很多人认可的。可是多可惜,她当年没有继续写下去,当然肯定有她的原因,她也不是职业作家,只是多年之后,再提起搁置很久的笔,会发现,笔锋顿了,笔触淡了,笔风没了,笔感跑了……当然这只是我的感觉,这话也是绝对不能放倒晋江的顾漫专栏去的,那一定会被顾漫的粉拍死。   我们自己做任何事情也是一样,放松,往往就是放弃,若干年后,再想继续以前的事情,发现即使重新开始,也做不出原先的精彩了。同样是写字,我记得自己也曾经算是文笔流畅,因为以往的岁月中,需要动笔的时候很多——比如学生时代要按老师要求写作文,比如没有电话的年代要时常给亲朋好友写信……如今一年一篇的论文却总是憋不出来!心里偶有感触想在QQ空间上抒发一下,却往往吭哧半天也憋不出几个字。是科技毁了我的笔?不是,是我自己的懒惰毁了我的文字。(记录于日)  
  读吴军著作《浪潮之巅》(第二版上册)  吴军博士的著作《浪潮之巅》的上册已经读完,下册想先放一放,过几天或者过段时间再继续读。想先把读过的内容沉淀沉淀、消化消化,毕竟老了,记忆力衰退明显,担心自己这样一口气读完,日后能记住的有多少?记混记错的又会有多少?所以先停一停。   虽然仅仅是看了上册,也让我感慨良多。以往,对于内容实效性较强的书籍,我一般不会留存,看完后即处理掉,有的甚至还没来得及阅读(主要是因为懒,还可能因为买错了)就过时的、新崭崭的图书我处理起来也是豪不含糊的,因为我从来不愿在家里保留一大堆垃圾,不论这些垃圾是在衣橱里还是在书柜里。  《浪潮之巅》所描述的,应该也有一定的时效性吧?书中描述的那些今日还在浪潮巅峰的企业,十年后会在哪里呢?还会一如今日这样继续扮演着弄潮者的角色吗? 就如作者在第一章“帝国的余晖—AT&T 公司”的最后所陈述的观点“如果能让AT&T重来一次,它犯的那些错误可能一样都不会少,因为它到年纪了。没有人能活200岁,也没有公司能辉煌两百年,这就是规律,很难逾越”。  但是作者也说“今天,我们依然传扬着贝尔实验室昔日的辉煌,就如同我们传扬着东方强汉盛唐的文治武功、西方的罗马帝国的传奇一样。毕竟,AT&T是在历史上为人类做出了贡献的公司”  所以,这一套书我不会丢弃。十年后,我会把它拿出来重新温习,希望那个时候,今日站在巅峰上的企业,给我们留下的,不只是退潮后的回忆和唏嘘。   PS:  购买并阅读《浪潮之巅》是一个意外。不久前的一天,我用手机浏览网易新闻,有一篇文章“这20本科学类图书你应该读读”,介绍《环球科学》杂志“2014最美科学阅读”20本入围图书,于是乎我就一手拿手机、另一手用iPad在当当上一本本地搜索这20本图书,且一一收藏。搜到其中一本《数学之美》时,无意看到“相关推荐”中的《浪潮之巅》,就点了进去,看了介绍和评价后,就把它放进购物车了。其实把《浪潮之巅》加进购物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它当时正在“限时抢”,两册书80元打六折只要48元,同时我还买了其他5本入围“最美科学阅读”且正在促销的图书。而《数学之美》却仅仅收藏而没有购买,原因嘛,主要因为从高中起数学就不好、很不好、非常不好,担心自己看不懂,也因为《数学之美》没有促销。   此外,在当当上还发现了作者的另外一套书《文明之光》,共3册,是作者跨界的作品。很佩服这样跨界的超人。   《数学之美》和《文明之光》以后我应该也会买来阅读吧。因为我总是这样:读了某位作者的某本书后,觉得好,就会去找这位作者其他的作品来阅读。比如看了雨果的《悲惨世界》,就去找他的《海上劳工》、《九三年》、《笑面人》,后来干脆买了一套《雨果文集》(但是《巴黎圣母院》却开了两三次头都没看下去);高中时看过一套连环画《基督山恩仇记》,上了大学后通过学校图书馆借阅了小说《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二十年后》、《玛戈王后》;亦舒、琼瑶的爱情小说也是几乎把能找到的都看了;对金庸、古龙的作品也是如此……就连看电视剧,喜欢上剧中某个演员,也会把ta演过的其他剧也看一遍。应该很多人和我一样吧。        
  《小楼与大师》  先生去医院陪伴生病的父亲,在我一堆书中随手拿了本书解闷,就是这本《小楼与大师》。从医院出来后他又去跟朋友打了一场羽毛球,然后朋友坐他的车一起去吃饭,朋友在他车上发现有本书,就拿在手上翻看,然后很惊讶地问我家先生:“你竟然看这种书啊”,先生回答说“是我爱人的书”,朋友继续惊讶“你爱人竟然看这种书!”  我听说后觉得很无语,那位朋友因为我看这样的一本书如此惊讶,可见在他心目中,我和我的先生都不像是和这类书沾边的人。如果当时他在车上看到的是一本武侠或言情或故事会之类,肯定不会惊讶。  这本书我其实还没看,先生把它拿走的时候估计连塑封还没拆,我甚至没发现那五本新买的书中少了一本。但是既然被人惊讶了(实际上是鄙视了),于是我今天就暂时放下看了一半的《浪潮之巅》,开始阅读这本卢昌海著的《小楼与大师》。  其实这本书并不算科学书,甚至算不上科普书,这是一本介绍一些物理学家生平及趣闻轶事的书籍,虽然其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这些科学家的一些理论,但即使不懂这些理论也不影响对整本书的阅读。我想,先生的那位朋友,如果认真看个五六页,估计就不会发出惊讶了。换个角度来理解,这位朋友把这本书当作科学书籍,那么他发出惊讶或鄙视,其实一点也不为过,因为我夫妻怎么看都不像是闲来无事会看科学书籍的人。  不过、作者卢昌海是不是认为这本书的读者都是物理学界的人物呢?因为他提到某个物理学家的时候,时常会用“这位老同志还用介绍吗”,或者“某某大家都知道”这样的话。  每当看到这种文字,我就很汗颜:在作者心中这些大名鼎鼎、家喻户晓的科学家,我就只知道一个爱因斯坦!真真是该被鄙视的!    
  好尴尬  看2011年第七期的《咬文嚼字》,第一篇文章的题目叫做”一生长叹:《好尴尬》”。作者从报上读到的一条新闻《全国招聘考出的问题好尴尬》说起,大意是说,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全国招聘的考试试卷中一道改别字的题目,应聘者几乎无人过关,但是同样的题目也曾出现在19年前,考试成绩非常理想。  作者也分析了自己所认为的原因,这里不一一赘述了。但是文章中有以下文字:“试问今天还有几个人对汉字心存敬畏?绝大部分年轻人,没有听说过’天雨粟,鬼夜哭’的造字故事,没有见过’敬惜字纸’的焚纸炉,没有……”。  看到这里我不禁诚惶诚恐。因为我是已年至中年,却也如作者所说的年轻人一样,没有听说过”天雨粟鬼夜哭”的造字故事,也没有见过“敬惜字纸”的焚纸炉。如果,我去参加了19年前的那一场考试,我会考出一个什么样的成绩呢?作者说19年前的考试成绩非常理想呢,我若参加了,必定会成为一个另类吧!  好尴尬!唉!  (记录于日)  
  昨天,看《南渡北归》的时候,有一些感想,就在QQ上和一个朋友交流,之后她说她现在看侦探惊悚类的书,比如《尸语者》和《诡域档案》。  侦探推理类的小说前几年我比较着迷,那时候看了很多推理小说,比如英国那位著名的阿婆的作品,小时候就看过的福尔摩斯也买了一套回家(但是这套书借给隔壁一个小男孩看了,我自己反倒没看),也找了一些国内的来看,但是只喜欢一个叫做周浩辉的“刑警罗飞系列”,哦,对,还有日本的,什么《恶魔吹着笛子来》那个作者(名字不记得了)的好几部作品也都看过,此外还订了一年的《推理》杂志(这杂志实在不咋地)。  那时候其他的书我基本不看,只看推理。不过后来为了什么原因就不看了呢?我忘记了。  如今被朋友重新勾起了一丝兴趣,在她的推荐下,我今天一醒来就开始看号称“法医秦明三部曲”中的第三部《第十一根手指》。不过我只看到“第三案”,因为当当读书客户端只给免费试读到这里,不给借阅,想继续看后面我得花6块钱买下这本电子书,可我不舍得花这钱。  我以为作者既然是法医,其作品应该是偏纪实性的、档案类的案件描述,却不是,是纯小说的。  我又以为会像传说中的贞子那样惊悚,所以我昨天晚上没敢看,担心晚上做噩梦或者不敢上厕所,今天一看,其实一点也不惊悚。  我还以为会有抽丝剥茧般的案情分析和推理过程,可是也没。论起推理,这本书比起我以前看过的任何一本侦探小说来说,都只能算是小儿科。  不过,因为情节比较简单,所以比较容易阅读;而且案件也算有点儿奇特,所以也有可读性,看来解闷还是挺好的,比如去医院陪病人的话,这个书挺适合;此外因为是一个个彼此互不关联的小故事,不是长篇,可以想看哪个就看哪个,篇幅小也有利于随时看完一个故事就休息,不像我以前看长篇,往往看到三更半夜看得精疲力尽还不愿放手睡觉。  但若是重推理或重惊悚,还是不用看了。    
  论起推理小说,国内的作者我推荐周浩晖。我沉迷于推理小说的那两年(大概是06、07年),把周浩辉当时已经完成的《鬼望坡》、《凶画》、《恐怖谷》都看了,还在他的博客上一直追着看《死亡通知单》,博客上的短篇我也看了,连他写的一篇关于厨师的小说也顺带着看了。  他的小说故事情节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推理过程缜密细致,层层深入。而且作为推理小说,难能可贵的是对于人物的刻画深刻不流俗,悬疑和推理在我看来只是作者使用的一个手段,他要描绘的实际上是人性!是我们人类无法回避的、似是而非的、充满矛盾的人性!  唯一觉得有些瑕疵的人是,真正的凶手被揭示之前,每一步总能走在罗飞(周浩辉小说的主人公都是一个人,就是龙州市刑警罗飞)前面,得手杀人——作者为了悬念的设置和叠加以及情节的推进和演变,让凶手杀的人太多,我觉得这是瑕疵——当然,只是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也许悬疑推理小说就是这样写才成,日本著名推理小说家金田一的作品也是如是。  今天无意中发现周浩辉出了新书《邪恶催眠师》,我决定过段时间买来拜读。      
  且读且唏嘘——岳南《南渡北归》之南渡  知道这部《南渡北归》,是在大约三年前我读作者的另一本书《陈寅恪与傅斯年》的时候。  《陈寅恪与傅斯年》的详细内容,隔了这几年我已经忘记了很多,但是当年的阅读带给我的无比震撼、无比惊叹、无比感慨、无比唏嘘、无比心酸,直至今日,仍记忆犹新,“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八个字更是深深印在脑海里无法抹去。  那时候我就知道作者还有一部书叫做《南渡北归》也已出版,与《陈寅恪与傅斯年》有着同样的时代背景,本来也曾想延伸阅读,但刚刚看完《陈寅恪与傅斯年》,心情还在不胜唏嘘中,不想马上碰触类似的东西。  这一回,我买了六册本的《南渡北归》,决定沉下心来慢慢静读。  现在看完序章和第一二章,民国时期的大师们一批批闪亮登场,一个个仙风道骨,意气风发,以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所特有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迈着沧桑的步伐,伴着“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呼号,跨进一个时代,谱写了一曲悲壮的史诗。  无奈,悟性不佳记性不好的我,虽然看书看得心潮起伏,无奈是看了后面忘了前面,时不时要翻回头重新阅读寻找忘记的内容,久不久还要去百度一下某个人物或某个事件,阅读的进度极之缓慢。唉!老矣!  
  精神食粮与酒文化  今日醒来赖在床上,直至中午才起,去客厅拿了一些饼干牛奶之类的,权充早餐+午餐,准备继续膜拜《南渡北归》中的大师们。  心中自嘲,就QQ拍了张既有书又有食物的床头照片发给一个同事,说是自己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兼备,竟得到回复说他家的书柜都用来装酒了,名副其实的酒文化啊!      
  斑竹为何删除?我一个一个字码上去的,多辛苦!又没任何反动或不和谐内容,难过死了!    
  试试网页版能否打开这贴并回复?手机客户端说已删帖,郁闷!
  随“太史刘”穿越5000年的人生  今年初,在网易新闻的手机客户端,我订阅了一个叫做“我祖刘备(太史刘)”的栏目,初始仅在偶尔在无聊时浏览一下,也不是每篇文章都看,现在是越来越喜欢,每天否去看看有无新的文章登出,以前没看的文章也都逐一补阅了。  “我祖刘备”栏目文章多有文言文,以古文形式针砭时弊,字字见血又不乏诙谐幽默。  我非常佩服这个作者,特意去百度“太史刘”。原来“太史刘”是广州日报国学版的编辑刘黎平是也,著述繁多,博览群书,生平最爱针砭时弊。因为姓刘,所以把刘备称为“我祖”吗?不得而知。  我会继续每日开网易,随太史刘“穿越5000千年的人生”。          
  春天不是读书天  因为春天来了,所以寒假结束了,新学期的工作在一整天的会议中拉开了帷幕,今天也就未能像往日那样窝在床上看书,所以到此刻不知写点什么才好。那就应个景,写点和春天,和读书相关的文字吧。  第一次在网上看到“春天不是读书天”这几个字的时候,正好也是春天,是易中天先生的一篇文章的题目。这篇文章我第一眼看就被吸引了,因为我实在是一个不爱读书之人,但又每每因自己不读书而心有惴惴,所以一看到这题目就特别高兴,以为这一回能够从学富五车的易先生那里得到一个可以不读书的理由。  易中天先生之所以说春天不是读书天,是因为“春天里诱惑太多”,“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以,“春天里应该去远足,去踏青”,“最应该的还是谈恋爱”,易中天先生还补充了一句“春天即便要读书,也只该读情书”。其时我看到这里,忍俊不禁。  接着下来,易中天先生又说,其他季节也读不得书。“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收拾书本好过年”,所以,他说“没什么读书的季节”。看到这里我不禁心花怒放。  这也是我第一次读到“春天不是读书天”这一首打油诗,后来又在其他人的文章里看到过几次,但每次看到的都不尽相同。比如林语堂先生在《论读书》中也引用了这首打油诗,却是“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不过林语堂先生引用这诗是用来说明“一人不好读书,总有种种理由”。  不过,易中天先生还举例说明了“读书也未必有什么用”——我都想放鞭炮了!  一年四季都不是读书的时节,读书也没什么用,那么,为什么还要读书呢?  易先生说他读书是“因为害怕”,最初因为小时候妈妈常常到了晚上还不回家,他就在路灯下等妈妈,他的三姨为了哄他回家就给她讲故事。他是一个特别爱听故事的孩子,后来逐渐不满足于听大人讲,想办法自己找故事。最会讲故事的是谁呢,是书。于是,他养成读书的习惯,成为一个读书人。  中学时的易中天在看侦探小说是,突然明白“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看得见的东西,而是看不见的东西。书的好处,就是把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的”。从此“每当黑暗包围恐惧袭来,我便读书”。  本以为从权威人士那里得到了可以不用读书的理由,没想到终归还是“劝学篇”。只是,易中天先生是为了获得勇气而读书,那么,我为了什么而需要读书呢?如果我一直找不到读书的理由,是不是就可以心安理得的不读书了呢?  朋友,你认为呢?  
  我们能拥有孩子多少年  上高二的儿子今天从学校回家来了。他是住校生,每周六晚回家,周日6:40之前要赶回学校晚修。  元宵节的晚上,因为我不让他在车上看手机,我们有过一场不愉快的争吵,我心里有些闷闷的。类似的争吵实际上差不多伴随了刚刚结束的一整个寒假。  可是,我还是盼着他每周一天回家的日子。  在等他回家来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大概两年前我看到过的一篇文章《我们能拥有孩子多少年》,那边文章曾让我有着一种凄楚的感动,尤其那一段文字“当孩子又有了他们自己的孩子……他们的一家三口里,已经不包括你们了。而我們……在闲来无事的时候,经常翻翻相册,看看我们自己的一家三口……”  孩子啊,你可知道我对你永远不变的爱?  今天我又把这篇文章翻了出来,全文如下:  我们能拥有孩子多少年  文/新叶  3岁,他去上幼儿园了,看着他小小的坚强的背影,心中又喜悦又有点小小的心酸。离别了一整天,孩子看到你高兴得奔跑过来,扑在你的怀里。跟你说:妈妈,我想你了。那一刻,抱着孩子就像抱着了整个世界。  6岁,他上小学了,孩子终于走进校门,这是多么值得纪念的事情,孩子的人生从此翻开了新的篇章,却没想到,这也是孩子离开我们的第一步。他已经对与你分开一天习以为常了,而且他喜欢每天去学校,这是他更喜欢的生活。甚至,他有时还会说:妈妈,在家好无聊,没有小朋友和我玩。  12岁,他上初中了,甚至有的开始上寄宿学校,一个月或者几个月回一次家,见上一次面。他们开始不再依赖你,甚至,他们喜欢和你对着干。你想帮他们做点事情,他们说:妈妈,我自己来吧。突然觉得这句话让我们觉得好失落,孩子是不是不再需要我们了?  18岁,他离开你去上大学,一年回来两次。回来的好几天前,家里的冰箱就装不下了,为他准备了各种各样他喜欢吃的东西。可是一回来打个照面,他就忙着和同学朋友聚会去了。从此,你最怕听到的一句话是:妈妈,我不回家吃饭了,你们自己吃吧。  大学毕业后,孩子留在了远方工作,一年也难得回来一次了。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几天就走了。你最盼望的就是孩子的电话,希望孩子对你说一声:妈妈,我很好,你保重身体。这样就足够了。  孩子结婚了,回家的时间有一半匀给了你的亲家,孩子回来的更少了。你已经习惯就老两口在家了,但是,你最希望聽到孩子對你說:媽媽,今年過年我回家過啊!  當孩子又有了他們自己的孩子,你已經不再是他們的家庭成員了,他們的一家三口(或一家n口)里,已經不包括你們了。而我們也慢慢地習慣了這樣的日子。只是習慣在閒來無事的時候,經常翻翻相冊,看看我們自己的一家三口,無論孩子身在何方,他卻永遠是我們家庭中無可取代的一員。  是啊,當孩子在身邊的日子,我們是多麼幸福。可是有時我們卻還會抱怨。抱怨因為他,你做了太多的犧牲;抱怨他晚上老醒來,讓你睡不好;抱怨他無理取鬧;抱怨他愛撒嬌長不大;抱怨他生病,讓你操碎了心;抱怨為了培養他,花費了太多的精力與金錢……  可是,如果你想想,10多年後,就算你想要,也沒有機會了。孩子會不停地長大,過了這個時期他就再沒有這個時期的習性。  你是不是常常在他断奶后怀念喂他吃奶的日子,可是那时你却觉得好累好辛苦好厌倦。  是不是常常看他以前吃手的照片觉得好可爱,可是你曾经却为要不停地给他洗手而烦恼透了。是不是在他褪去童声后,特别想念他曾经奶声奶气的声音,可是他以前撒娇的时候你却很不受用。  是不是当孩子去上学后你特别怀念他黏在你身边的日子,可是以前你却总在想他要什么时候才能去上学啊……  时间无法倒流,过去了就只能永远过去了。孩子能待在身边的日子是多么难得与宝贵。因为这一点,我更加的珍惜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刻,也让我无论遇到什么,都心存感恩。  谢谢上天给我这么一个孩子,让我分享与见证他成长的每一刻。无论带给我多少困难,烦恼,甚至挫败,无论让我失去多少睡眠,时间,金钱,精力,我仍然豁达,因为,这都是上天的恩赐。  当他在身边的每一天,我都会让他觉得幸福,也是让我们都有一个美好的回忆。我不会给他太多压力,束缚,更不会给他牵绊,阻挠,但是我会适时管教,也会做量力而行的投资,因为我有责任与义务教会他生活的本领,好让他来日自由快乐地飞翔。同时,我也会告诉他,就算所有的路都行不通时,还有一条路你可以畅行,那就是回家的路。  
  匆匆的,岂止那年  昨天在某个图书榜上看到九夜茴的书,我第一次留意到这位作者的名字,发现她的读者还蛮多的,百度了才知人家在十年前就已经凭《花开半夏》一举成名了。看来我还真是荒疏了读书这一大业,各类书籍的作者、作家,我都知之甚少。  我随意挑了一本《匆匆那年》来看。  这是一个校园爱情故事,高中相爱,大学分手。其实小说我没能看完,因为我在网上百度到的那个网站并没有连载完。但是我发现这小说已经拍了同名电影,于是我就通过PPTV,在电影中了解到结局。但不知道电影的结局是否和小说的结局是一样的。  在我看来,电影拍的真不咋地!如果不是看了大半本小说,我可能都看不懂电影在表达什么。但是看到多年后五个人在小酒馆重聚、大打出手、又纷纷不声不响拿出自己所有钱赔偿给酒馆老板时,我还是泪盈于睫了。  小说中的结局,究竟是怎样的呢?匆匆的,究竟是哪一年呢?相爱那年?还是分手那年?  很多人看不起言情小说,也看不起读言情小说的人,说是读这种小说的,不仅不切实际,而且肤浅弱智。也是,小说中的爱情,不论是和风细雨还是轰轰烈烈,总是或浪漫的、或深刻的;要么天长地久,要么至死不渝;即使劳燕分飞,也是刻骨铭心。不论哪一种爱情,总是让人或羡慕不已,或感动不已,或唏嘘不已,可是现实中,爱情总是奢侈的、无奈的、乏味的、困惑的,即使曾有深爱并终成眷属,也总是逐渐平淡于柴米油盐之中,磨损于抱怨争吵之中,甚至最终消亡于婚姻坟墓之中……所以,喜欢沉浸于爱情小说中的人,不是肤浅不切实际是什么?  可是,我依然喜欢看爱情小说。年少时沉迷于琼瑶,沉迷到考试挂科;工作后喜欢梁凤仪,感动于她故事中的女主在凤凰涅槃中强大;再后来一头跌近“灭绝师太”亦舒编织的一张张情网中;甚至有段时间连明晓溪那些明显胡说八道不靠谱的恩恩怨怨我也咀嚼的津津有味。  虽然,随着日月流逝青春远去,对那些虽然浪漫唯美、刻骨铭心,但是动辄歇斯底里、粉身碎骨的琼瑶故事的感动,已经与我渐行渐远;对那些表面波平如镜实则波澜壮阔、结局却永远是天各一方的亦舒故事的唏嘘,也已经不再令我怅然若失——可我依然还是喜欢爱情小说。  无他。只是当光阴为树木画上一圈又一圈年轮、也为我们的眼角刻上一道又一道皱纹的时候,我仍然需要缅怀自己那颗曾经悸动过的、憧憬过的心。在我们的人生中匆匆走过的,又岂止是那年那月!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摘自《南渡北归》、清华大学校长于日就职演讲。  
  今天手机客户端又抽风了,说我密码输入错误次数过多,不得登陆,而实际上我从来没有退出过,密码也是保留的,不过既然它说错就错吧,于是我重新设置了新密码,但是无法登陆,仍然说是“密码输入错误次数过多”,郁闷,只好通过网页版登陆,难道又要卸载重装?  上一次手机客户端莫名其妙说我的帖子已被删除,但是网页版却没有问题,于是我把客户端删了又重装就好了。可是还不到一周的时间又抽风。天涯这是几个意思呢?  另外我对不能修改及删除自己的帖子也很无奈。
  今天午睡前躺在床上看《字辨百题》。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自己对很多同音字的用法都没掌握,那么多年的学真是白上了!  今天学习的是一对容易用错的字是“暗”和“黯”。  前者多用以指比较具体的光线不足、昏暗类意义;后者多用于比较抽象的意义,形容忧郁、伤感、沮丧的样子。  比如,可以说暗无天日,但不能说黯无天日;可以说黯然失色,但不能说暗然失色。    
  在iPad客户端,竟只能传一张图片啊  
  图片分享  
  再美也没不过想象  昨天晚上,在当当读书客户端的书城里翻来翻去,最后被一本叫做《再美也没不过想象》的书籍吸引。  一开始吸引我的其实就是书的名字,后来看了目录上每一章节,就更喜欢了:再热也热不过初恋、再冷也冷不过人心、再长也长不过等待、再美也没不过想象、再远也远不过生死、再暖也暖不过平凡  看了前面的几篇小文章,都是一个个爱情的小故事,虽然都是和风细雨,但也感人至深。
  再美也美不过想象  
  《生活就是北京时间最后一响》  最近几天看书总是看半截,因为我翻来翻去选中的书,尽是当当读书只给试读、不给借阅的书,每次都是看到开始上瘾的时候,就不给看了……这令我超级郁闷。
今天中午睡前扫的这本《生活就是北京时间最后一响》也是这样。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书恐怕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因为作者是个话唠,他是个话唠也就罢了,关键他还犯贫(北方人把油嘴滑舌耍嘴皮子称之为“贫”)。所以一眼看过去,书中那些文字简直就是一个神经病在胡说八道,比如下面这段文字:  “某原生态餐厅,就餐一事免提,总之这几天我极度没胃口,体重直线下降,目前好像只有一百九十二左右。我们几个要了六两啤酒,一盘清炒萝卜丝,十三碗米饭。服务员小妹妹很郁闷。服务员小妹妹是湖北人。服务员小妹妹来北京快两年了。服务员小妹妹今年十七岁。服务员小妹妹还没有交过男朋友。服务员小妹妹……靠,我们到底干什么去了?”  上面那样的文字充斥这书的每一个段落,高雅的文人定是看不起这种文字的,但是我喜欢,我觉得这些耍贫的文字还蛮治愈系的,我还觉得作者能把整整一本书都写成这样是很有水平的——耍贫本是一种无聊且轻浮的行为,但是赖宝同志(作者)耍贫竟然能够耍出一本甚或基本著作来,耍贫也成了一种境界了!  继续去看看。    
  何日走出非主流?  最近我看书的主流本来应该是《南渡北归》。可惜我开始看这套书的时间太晚了,寒假剩下两天的时候才开始拜读,虽然两天就看完了第一本,但是跟着就开学上班了;而《南渡北归》这套书一共六本,虽然我把上班后每天坚持晚上把一个小时的时间耗在这套书上,但是实在不知道何时能够看完。早知道寒假一开始的时候,就先看这个了。  所以,我这个时候非常羡慕古时候的那些所谓读书人。噢,我不该在“读书人”前面冠以“所谓”两个字,因为古时候的读书人不是“所谓”的,古时候的读书人才是真正的读书人——他们每天啥事也不干——不用上班,不用种田,一天只管读书。而如今的年代,还有真正的读书人吗?  既然不能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我也就干脆慢慢来,细嚼慢咽吧,尽管由于伴随年龄增长同时而来的记忆力衰退并没有让这细嚼慢咽产生肤助消化的作用。
  继续沉迷非主流  刚刚过去的周末两天,我竟然动都没动我最近阅读的主流《南渡北归》,而是一口气看完了一本非阅读主流的《我的房东叫别扭》。  看这本《房东别扭》纯属意外。寒假结束开始上班以后,我就只在晚上的时间看《南渡》,每天中午就只随便翻翻床头的《咬文嚼字》杂志呀、《增广贤文》呀之类的,或者看看手机上下载的类似《生活就是北京时间最后一响》、《高考零分作文》这样的由短篇组成的图书。周五中午午睡前,我拿着手机看当当读书“本日免费”有哪些书,然后就看到了这本《房东别扭》,再然后整个周末我都看这个《房东别扭》,完了之后我还去看了两集的电视剧《我家有个赵大咪》(我是有多无聊啊)。  如果说《南渡北归》这样的以无数的民国大师作为主人公的书籍算得上阳春白雪,那么《房东别扭》就是不折不扣的下里巴人。但是我还是被这下里巴人深深地吸引了,导致周六周日整整两天除了睡觉时间就一直在捧着手机沉浸其中,并且时不时地就控制不住自己,被书中情节逗得哈哈大笑,就跟个神经病似的。  这《房东别扭》就像手机客户端的网易新闻里每天都有的一个栏目叫做《轻松一刻》的,但是不论是耍贫水平还是遣词造句,都比轻松一刻强的太多了,就是那一句句数不清的惊天小排比,就绝对是轻松一刻的小编们想破头也写不出的;大多数搞笑的桥段又有点儿类似于郭德纲的相声段子,不过,虽然《房东别扭》也有很大的逗贫成分,但是它可不是纯粹逗贫的,而是一部如假包换的爱情小说,不仅有笑料,也有眼泪。  据说作者最初是在天涯连载的,并获得无数粉丝关注追捧,可惜我好几年不怎么来天涯闲逛了,没赶上当时盛况空前的围观。不过还好终归还是没有错过。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还以为自己误入耽美文,我是从来不看耽美的,如果不是文字太过有趣,且这有趣的文字刻划出的人物又太过独特,我差点就弃文了;再看深入一点,我以为同人还是会转变为男欢女爱的,毕竟主角是女的嘛,且这个女主有那么多独立于几个男人之外的故事情节,比如她的职场啊、闺蜜啊什么的,所以女主不可能只是个打酱油的;看到他们一起去爬野山以及男主失踪归来后两个男人旁若无人的对话的情节,我觉得自己终归还是误入了耽美的陷阱,看来作者之所以用第一人称“我”来称呼女主,就是为了给她确定一个讲故事的身份,讲的是两个男人的故事;看到失踪事件结束后男主对女主说“感觉解脱”以及男主出国机场送别的情节,我又觉得最终在一起的一定还是男主和女主……  有时间的话,再看一遍,要把那些精辟的句子记下来才行。  
  遗忘在时光深处  好像是十年前在网上看过的一本书《谁说青春不能错》,作者重新再版,改了书名,叫做《遗忘在时光深处》。
  感时花溅泪  才刚脱掉冬衣,就迎来30度的高温了。满地飘落的紫荆花,让人觉得两天前才姗姗来迟的春天已经随风而逝了。  秋来悲秋,春去伤春。我还是真是应景——今天晚上,并不懂得欣赏音乐的我,不知是否由于潮湿空气的影响而搭错了神经,竟然用手机放了一个晚上的《梁祝》,是俞丽拿的小提琴协奏曲。时而低沉哀婉时而轻快欢乐时而又激昂澎湃的乐曲声中,我的思绪好像也化作了蝴蝶,飘飘忽忽,漫无目的的纷飞。  床头柜上放着我每天都会阅读的《南渡北归》,书签上棕色的穗子坠在台灯座上,我拿起书把玩了一会儿这穗子,感觉到自己今天貌似不在状态,于是又把书放了回去。——唉,我也觉得自己够矫情的,看书还需要什么状态!  不过,也许终是受到《梁祝》的影响,我竟然不知为何想起了自己多年前看的一本书,叫做《离婚女人日记》——真佩服自己,这么久以前看过的书,凭我衰退如此严重的记忆力,竟然还能够记起它来,只是作者和书中人物的名字不记得了。印象中这本书当初我是在书店买了回家看的,所以我去书柜里翻找,想把它找出来,看看是谁的大作,顺便看看离婚女人的姓名,并确认一下关键的故事脉络,但是却未能找到。是弄丢了还是借给谁了吗?  尽管我没找到书进行确认,但大致人物设定和故事情节还是记得一些的。既然是日记,必定是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展开故事记述的,书中的“我”,也就是离婚女人,绝对够资格让所有女人羡慕嫉妒恨——首先她本人拥有绝对美貌,百分百对得起“人见人爱车见车载”这句已经被人用烂了的语言;其次她的丈夫绝对的多金多才,英俊温婉,且深爱于她,纵容她一切的任性(就连离婚后也时时事事为她着想);再次她和丈夫的爱情结晶绝对的楚楚可爱,他们女儿的名字就叫做楚楚——就是这样一个拥有一切美好的女人,死乞白赖地离了婚,因为丈夫的一夜情。  离婚后的女人,几度情海沉浮,为其他男人犹豫,也被其他男人伤害,最终明白,离异的丈夫才是她真正需要的男人,而这个男人也仍然爱着她,离婚后还一直为她守身如玉,而正当她准备回到丈夫怀抱的时候,丈夫却为了给她摘一朵花坠落悬崖而死!  而在她丈夫死后,她无意中知道,导致他们离婚的——她丈夫的所谓一夜情,其实只是个误会。  在我一个置身事外的读者看来,这个女人漂亮而不美丽,聪明却无智慧,自尊但也自私。因为单位里善妒的同事的谗言,她毁了自己美满的婚姻,连女儿都不要,说是相信丈夫“不会让她失去女儿”;因为自己的任性妄为弃病重的慈父于不顾,致使“子欲孝而亲不在”;因为一朵不知名的花而让始终忠于她的丈夫坠崖而死,给自己留下永远的噩梦……多么令人唏嘘的一场情殇啊!  整整一个晚上,我终是没有再拿起我的《南渡北归》。若要感时伤春,就在落花时节,品读爱情悲剧。
  今天百度张九龄的《感遇》,其一是五言八句,全诗为: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其中第六句“闻风坐相悦”的“坐”,之前我家里两本《唐诗三百首》,对此字的解释不同。今天百度中更多的解释为“因为”,而不是“极、深”。  想起来真是惭愧呀,其一是因为此诗为多种版本的《唐诗三百首》第一首,我以前竟然没有读过;其二是因为那天晚睡前读了此诗发现两种不同解释后,曾在心里暗想第二天查阅一下儿子书柜里的《唐诗鉴赏辞典》,结果竟一直忘记。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神仙也有情与爱?  因为儿子最近迷上了玄幻小说,我为了能和儿子有共同语言,就寻思着也看一看玄幻,但是问他看的是哪一部大作,他说什么也不肯告诉我。我又是个开明的家长,不想强行夺过他的手机一窥究竟,所以干脆不问了。  前两日在读书端查看当日免费借阅的图书,其中一本《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免费借阅三天,我看了几句简介,神啊狐的,就以为是儿子喜欢看的那类,于是就想看看,没想到还真看进去了,从中午一直看到晚上,欲罢不能。  不过我估计这书算不上玄幻,而是彻头彻尾的言情小说,只是故事的主人公是神仙而已。  从这类图书中是不能获得什么有益的知识或营养,而且故事情节也没有脱离一般言情小说的套路,但作者的语言还是有其独特的风格的,读着很舒服。  不过我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看完了整本书,也只看出了男女主一世的爱情而已,至于十里桃花跟男女主的爱情有何深切联系,就让我更不知所以了。但这并不影响我阅读的兴趣,可以说我是一口气读完这《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但是接着再看《三生三世枕上书》时,就没有了看《十里桃花》那样废寝忘食的热情了。  作者的笔名叫做唐七,很奇怪,这个名字好像并不陌生,但我确是第一次看她的作品。  
  这两天都在看《老公的秘密》。不喜欢书名。喜欢书中田歌这个人物。  
  莫求来世莫羡仙  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没能看明白的“三生三世”的书名,却让我想起了多年前从某本杂志上看过的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吸引我的,是那长长的故事标题,虽然长,我却至今还记得:  连就连,你我相约定百年,谁若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  故事讲的是一对典型的才子佳人的两世爱情故事。才子娶了佳人,两情缱绻,恩恩爱爱,才子写下“连就连,你我相约定百年,谁若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的文字,佳人则配上曲调吟唱……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佳人一病不起,临走的时候,才子对她含泪吟诵“连就连,你我相约定百年”,佳人接上“谁若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我等你”之后,含笑而逝。佳人走后不到三年,才子也在病中盼来了终于可以离世的幸福时刻。奈何桥上孤独了三年的佳人终于等到了才子,转世的那一天,他们相约不喝孟婆汤,因为要做生生世世的爱人。  然而他们不知道,奈何桥上三年的等待,已经磨尽了佳人前世绝代的灵气,她的来生,既不美丽,也不聪敏,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普通得当她在大学的校园里见到才子并认出他时,他却认不出她。想到奈何桥上艰难的等待,想到相约不喝孟婆汤,她固执地追逐着他,却最终被他忍无可忍地厌烦了,她只好退出了他的世界。  事实上,转世的才子并没有忘记她,他一直在寻找她,他和每一个像她的女子结婚,婚后却发现这些女子都不是她,于是又一次次离婚。  才子得了绝症,住进了佳人工作的医院,他说觉得她很熟悉,她却只告诉他大学时曾经追求了他很久但是被拒绝了……该走了,他却始终咽不下那口气,眼中是两世的寂寞,她终于握着她手唱出“连就连,你我相约定百年,谁若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那是只有他和她才能听懂的曲调,他留下一句“错过了一时,我错过了一生”,然后含笑离去。  故事的结局是,在他走后,她却和另外一个爱了她很久也等了她很久的男人结了婚,两人幸福地一直生活到老。  当时我不太明白这个结局要表达什么,内心很困惑。如今才豁然明了,这个结局才是这个故事的点睛之笔啊。这个故事,除了触动我的“连就连”那几句歌词,其实很普通,但是有了这个结局,它就不普通了。  因纠结于前世而错过的一时,让人错过了一生——所以,莫要沉迷前世,莫要强求来世,把握今生就好。  
  连就连。你我相约定百年,谁若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  肩并肩。琴瑟和谐天地间。孟婆庄里苦三年,粗茶淡饭更香甜。  一座桥,一缕魂。走走停停又三年。  两情悦,两相依。心心念念不羡仙。  三生石,三世缘,生生世世轮回殿。  
  桐华去年的《半暖时光》,看到第十四章,突然不敢看下去了,之前就感觉沈侯的母亲一定不是因为门户观念反对他们的,一定与晓晨爸爸的去世有关,越往后看越觉得桐华不会让他们有美满的结局,看完了晓晨叙述她爸爸死亡的原因,觉得这个原因不应该成为母亲长期憎恨女儿的原因,毕竟是亲妈亲女儿啊!  年纪大了,还是更喜欢圆满大结局。弃文!  
  今天开卷是百度百科。  一个朋友喜欢各类宝石玉石之类的配饰把件,我前两天跟着去看,发现我也喜欢上了,但是不懂辨别优劣真假,也没有钱把所爱的请回家欣赏把玩。  回家后觉得该补补课,就上了百度,还真是有点收获,比如“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比如“温润如玉”……  我还了解到按照出生月份有生辰石之说,按照星座有守护石之说,按照生肖有幸运石之说。我的生辰石是祖母绿,期待今生能够得到一颗,一颗就行。
  正值清明时节,温习了一首宋诗《清明日对酒》(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不记得是什么时候第一次读这首诗,应该也是某一年的清明节前后吧,只记得当时这首诗令我心中凄怆和难过——逝去的人如果看到后人“泪血染成红杜鹃”,不知会不会心疼呢?看到“夜归儿女笑灯前”,又会不会欣慰呢?  抛开清明的固有情感不说,单单说说为何要要读古诗词吧。欣赏古诗词带给人最大的收获,应该不只是这首诗或这首词本身的含义,更多的是可以从诗词中了解学习到其他很多相关的知识、典故。比如这首诗中之所以把纸灰比作蝴蝶,源于中国古代庄周化蝶的传说,可以理解为蝴蝶在此处是沟通阴阳二界的使者;“日落狐狸眠冢上”的意思并不是说狐狸夜晚在坟墓睡觉,而是因为传说中狐狸这种动物始终对同伴、对“家庭”忠诚无二,即使死了,也要将头对准丘穴的方向,这句话要表达的应该是狐狸尚且如此情深,何况人乎!
  正在看陕西卫视的“唐诗风云会”。  这一期“推敲”的题目是:用一个字替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存”字。  选手和嘉宾中有用“寻”、“有”、“皆”、“怀”、“得”……  我一个字都想不出。    
  唐诗宋词,久违了  清明节那几天,头脑中总想着宋代高翥的《清明》,便想着好好学习领会这首诗,于是从书柜取出20多年前买的《宋诗鉴赏辞典》,高翥倒是找到了,但不知是不是这首诗没有代表性,仅有的他的三首诗里没有这首《清明》。  我看到了书柜中和这部《宋诗鉴赏辞典》排列在一起的《唐诗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上下两部)、《元曲鉴赏辞典》,这些辞典应该是我最喜爱的书籍了,随着我几次迁徙、搬家,其中《唐诗鉴赏辞典》还是当年在长沙读大学时男友送的,9.8元,现在看起来也便宜,但是那时候9.8可以吃一个月的早餐了啊。还记得我某次上课时我不听课在默写《春江花月夜》,一个平时玩的比较好的男生,坐在我后面,竟然不声不响照着我的本子一句句地抄了下来,他的视力真的好啊。毕业后这本《唐诗鉴赏辞典》随着我回了家,我又把搬到办公室,闲来无事就看一看,不过那时候我开始更喜欢宋词,更多地看的是《唐宋词鉴赏辞典》,后来单位的同事送了我《宋诗鉴赏辞典》,但是看的不多,再后来异地调动,这几部辞典又都随着我迁徙到新的地方——虽然我把它们都带着,但说不清什么原因,许是工作忙了,许是自己懒了,更可能是没有诗意的情怀了,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很少再看这几部辞典了,到后来,更是基本上把它们尘封了……不过,尽管如此,我后来竟然还添置了一部《元曲鉴赏辞典》,现在这本买回来我基本就没看过的《元曲》,已经和其他几部一样,书页已经泛黄,封面上感觉还蒙了一层灰尘……  唉!
  花1000元买了一套辞典。  本来前天在卓越网下了单买其中一套《唐诗》,347元,当时当当是374。  今天想着再买一套宋词,上当当一看,唐诗、宋词、元曲、古文都在限时抢,唐诗288,于是立刻先上卓越取消了之前的订单;再回当当来下单。本来我只想买唐诗和宋词,但是宋词处于缺货状态,但是成套的有货,于是咬咬牙下了单。  其实就算是唐诗宋词我也不确定买回来后我就能看多少,至于元曲,20对年前我就买过,结果翻都没翻放在书柜里都发霉了~  虽说毕竟不像古诗读书人那样可以每天只看书不干别的,但是克服一些懒惰行为和厌读行为,应该还是可以好好学习一下的。  加油吧!要不真对不起那么多米米啊!  
  与“五眼六通”菩提结缘  朋友一串挂件给我,材质我第一次见,像果核,很特别,很喜欢,但一直不晓得究竟是什么。  今日拍照后将照片放到微信盆友圈,立刻就有玩家告诉我是一种叫做“五眼六通”的菩提子。原来是菩提子啊,五眼六通这个名字可真是奇怪,不过也很贴切,因为每颗菩提子的顶端都有五个小孔,还真的像五只眼睛呢,这就是“五眼”得名的原因吗?那么“六通”呢?  既然知道了名字,就可以向百度求教了。  阿里巴巴一个卖家在店铺中介绍:“五眼六通是一种珍贵的菩提的果实,蒂落后,顶部有五个小孔,看似五个小眼睛,首尾贯穿打洞,制成佛珠,便称为“五眼六通”。“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种能力;”六通”是指神足通、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智证通。前五通各种修练都可达到,惟漏尽通为佛家的境界。是菩萨依定慧力所示现的六种无碍自在妙用。  哦,原来我这挂菩提乃是佛珠啊!  这倒需要好好学习一下了,于是再求教于百度百科:五眼者,一肉眼,持戒清净。二天眼,能分别小乘。三慧眼,能分别二乘。四法眼,能分别大乘。五佛眼,能分别最上乘; 六通又叫六神通——六种神通,神通神通,以神来通,包括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境通、漏尽通。逐一解释如下:  肉眼,指一般的眼睛。所见非常有限,而且无法看穿一切有形物质,只能看非常短的距离,可以说是非常受到局限的“观看”工具。但是如果经过用功的修行,肉眼也能穿越有形的物质而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事物,可见人的潜能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即使肉眼这个感官,也只是使用到很少的能力,足见修行是每一个人其实都应该作的事情,因为如果感官有限,往往就会落入有限的思考,也继而作出“有限”的行为,而对于这浩瀚的宇宙而言,不啻是坐井观天,故人人宜修行,最起码,可以扩展自己的“视界”,何乐而不为呢?  天眼,是天人拥有的视力。能够看得相当广泛,能够看穿有形的物质,而且能随心所欲的观看自己想观看的任何人事物,但天人由于天界的境界不同,所看的能力还是会有细微的差异,例如四禅天的天人和初禅天天人所看的范围,当然就是四禅天天人看得更清晰、更广泛,故天眼绝对与修证功夫有关,修得越好,看得就广泛。欲界的人类,一样可以修得天眼,因为肉身虽然处欲界,可是还有天色身也与肉身并存,经过修行,天色身就会慢慢的醒觉,醒觉以后就会睁开天色身的眼睛──天眼,故修行得力之人,天眼会慢慢张开,就会看到一切欲界众生看不到的人事物。但是天眼的证得与一个人的开悟与否并没有绝对的关系,很可能一个有天眼能力的人,完全不懂空性,也很可能一个天眼尚未打开的人,已经澈见诸法实相,故一切的神通现象,切莫执着,因为因缘甚深,每一个人透过修行而证得的神通并非次第完全相同,相反的,每一个人证得的神通能力都是不太一样,除非已经证得佛眼,才是究竟证得,否则都是千差万别,故修行人切忌与别人比较进度,尤其是神通证得的进度。  慧眼,是开悟之眼。只要开悟者,就是拥有慧眼之人,也可以说,有慧眼,则必定是开悟者;这是一体两面之事。对于诸法实相已经完全明白,这就是慧眼,已经不再受到外相的干扰与朿縳,是真正拥有智慧的人,也就是拥有空性知见与证量的人,修行人有没有天眼倒还不是最重要,因为如果没有空性作为依凭,看到越多,烦恼也就越多;而一个修行人拥有慧眼则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见性了、悟空了,才有办法称为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才有办法离开一切的执着,也才有办法解脱生死轮回,因为一切的执着都会感召障碍,都会感召更多的业力,那么修行人了业都来不及了,那能再造业呢?故慧眼是每一个修行人都必须努力证得的证量,因为所谓的法眼、佛眼也是植根于慧眼而继续证得的。  法眼,是善辨众生根器以及八万四千种佛法之眼。佛法是珍贵无比的,但其实佛法并不是佛所发明,而是宇宙间迎向光明的方法,只要修证到法眼,便能知悉这一切的方法,也就是所谓的八万四千种佛法。所以法眼修得越好,就自然而然知道越多的佛法,相对的,也越明白众生学习佛法的根器与因缘,故法眼是大乘菩萨道行者宜努力证得的证量,因为法布施是无上布施,而唯有法眼开展了,才能作此无上布施,自利利他。  佛眼,是佛圆满澈见一切之眼。佛眼是五眼中的最后一眼,也是最圆满之眼,佛眼能够悉知悉见一切,也能对治一切,故佛眼即是最究竟的证量,一切圆满,一切具足。   天眼通:天眼通就是有了天眼的神通。天眼咱们讲过了,就不多说了。  天耳通:是听觉的神通,隔很远能听着。《西游记》中有个地藏王,他有个谛听,从这个洞能听出人的好坏,听到人的本来面目。实际上听也好,看也好,即不是用眼睛看,也不是用耳朵听,而是意元体的接收功能,只不过天眼通是借助视觉表现出来,天耳通是借助听觉表现出来而已。  他心通:别人想什么能知道,这也是意元体的接收功能。他不借助耳朵,不借助眼睛,别人心里边想什么,能直接知道了。常人要用说话交流,而什么叫说话?发出声音叫说话。其实脑子里面一想那本身就是用意念在说话。什么叫意念呢?普通的“念”是用声带,用气流振动声带,意念是用意来念,意里边的念,本身它也是个念。意念是运动的,他心通就是把意这个运动感觉到了。其实,眼通、耳通、心通都是意元体的接收功能,心通只是没借助别的东西,别人想什么直接知道了,事物是什么样子也能知道了。  宿命通:就是有了预知功能,能够查过去,查未来。可是过去书上写的宿命通,还有能看着天堂地狱了,上辈子怎么回事,下辈子怎么回事,这一辈子是什么变来的,也可以知道。对此需要说两句。宿命通能查知过去的事情,能查知整个社会过去的事情,这是对的。如你要查知唐朝,用意念推到唐朝,那时候是什么事什么事,追出来都是对的。用预知功能查知后面来的东西,也可以是对的。但是,在这里边,有的人说能看你上辈子是猴转的,这辈子是猪转的,什么是大蚧蛤蟆转世的、老虎转世的,等等
神境通:又叫神足通。可以把距离缩短,很远一下子就跑过去了,身体没有障碍,能够穿越障碍了。  漏尽通;佛家讲的常人都是有漏业。你有各种妄想,就有各种思念,有了各种思念,就有烦恼,有烦恼就是有漏。漏尽就是没有漏了,什么烦恼都没有了,烦恼一般有贪、嗔、痴、慢、疑,它是佛教最根本的无明烦恼。你把这些烦恼断了,形成戒定慧了,它就不再进入轮回,这是佛家说的漏尽。而道家也把佛家漏尽这个词拿来了,他说人的生殖之精叫漏尽,练功练的使这个精没有了,叫漏尽通。他把佛学的话改了。道家经常出现这些文字笑话。柳华阳写的《慧命经》就出现最大的笑话。他说漏尽就是精,慧命也是精。斩了赤龙、白龙就是漏尽。他说西方的梵语、中国华语都叫漏尽。因此,印光法师批他;“柳华阳是魔子魔孙。”道家里边有好多文字笑话。比如佛家讲三昧,就是三摩地,也叫三摩地黑(是梵音的音译名)。三昧真火是入定后出了气光。道家把三昧真火改成三味真火,把日字旁改成口字旁,讲什么三味真火是精气神,五味真火是心肝脾肺肾,还有七味真火、九味真火,都成了文字笑话。佛家这儿讲个漏尽,道家说马阴藏相了就是漏尽通了。  
  去小七孔玩了两天,景美,空气好,人好累。  临摹《格言联璧》,边学习边临摹。  
  新书到  上周在当当上买的《苏轼诗文鉴赏辞典》(上下)和《原来唐诗可以这样读》今天送来了。  《原来》是为了免运费凑单的,当时本想买另一本叫做《像唐诗一样生活》的,但是无货,就买了这本《原来》、翻了一下,还可以,只是字太小了,老花眼看着有些费劲。  《苏轼诗文鉴赏辞典》我犹豫着要不要拆掉塑封,因为现在手头还欠着很多阅读债。最后还是拆了。慢慢品读吧。        
  诗歌是哲学思想的体现?  昨天是“世界阅读日”日呢,我一整天没有读书,晚上跑去看了场电影,是之前热播了好多天的《速度与激情7》,将近11点回家,在朋友圈看到关于“世界阅读日”的帖子,觉得真是汗颜啊。  为了不辜负这个与阅读紧密相关的日子,我赶紧拿起新买的《原来唐诗可以这样读》,看了前面几篇王梵志、寒山、杨炯、王勃的时评。有两点感受:  第一,我发现这些诗中好几首应该是年青时通过《唐诗鉴赏辞典》中欣赏过和背诵过的,但是20多年没碰,到如今竟然只剩下一些似曾相识的感觉了。  第二,作者对诗及诗人的品评,我感觉有一种哲学的味道,或者说一种人生观的味道。  我还翻了翻书中的插画。老实说我不喜欢(可能是欣赏水平太低),觉得不符合古诗的韵味,如果把彩色换成黑白、把铜版纸换成胶版纸,可能我又会喜欢了。
  十四无畏  之前因朋友送的“五眼六通”挂件百度菩提子的时候,不经意学习到佛珠的不同数目有不同的含义,所以佛珠有1080颗的、108颗的、54颗的……最少的1颗,各有各有的寓意。不过在百度百科“星月菩提”中,对于佛珠数目的寓意介绍很简单,比如108颗代表108种烦恼,至于108种烦恼具体是什么却没有进一步解释。  不知何因,我首先对十四颗佛珠的含义“十四忍”产生了要了解的兴趣。“十四忍”,莫非是说人生在世应该对十四件事情忍耐、忍让?还是说忍耐有十四重境界?  于是我继续在百度上求索。    不过网络上对于十四颗佛珠的含义,解释更多的是“十四无畏”,而不是“十四忍”。关于“十四无畏”,百度说是“佛家用语,据楞严经卷六载,观世音菩萨以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不作意之力用),与诸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功德”——我还看完就已经一头雾水——什么是“不作意之力用”?“十方”、“三世”、“六道”是什么?看来我真是一丝慧根也无啊!  只好继续求索于百度(没有百度我还能活吗),折腾了一个多钟头,才终于找到了一种我比较能够理解的说法:“十四无畏,是说众生在遇到十四种灾难的时候,观世音菩萨能够给予处於危难中的众生以无畏的力量,使他们不畏恐惧。也就是说,观世音菩萨有能力把人从十四种灾难中拯救出来”。  “十四无畏”具体指:  一、使众生返照自性,获得解脱。  二、使众生旋转知见,苟遇火难,火不能烧。  三、使众生旋转观听,虽遇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四、使众生入于罗刹鬼国,鬼自灭恶。  五、使众生六根消复,临当被害,刀段段折坏。  六、菩萨明照十方,使众生不受药叉、诸幽冥所害。  七、使众生不受虚妄声尘系缚。   八、使众生行于险路如行坦途,遇贼不受劫。  九、使性多淫者,不生色念。  十、使怀忿记恨之人不生嗔恚。  十一、使一切昏钝无善心之人,远离痴暗。  十二、使无子众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  十三、使无子众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  十四、使众生持观音名号者所得福德与恒河沙数无异。  上述“十四无畏”具体啥意思,我好想模模糊糊地看明白一点儿,但也不确定自己理解的对不对——看来我是与佛无缘的。  还有,“十四忍”究竟是什么呢?
  再读苏轼《江城子》,有了跟以前不一样的感受。  以前觉得王弗死而无憾,现在觉得苏轼才是婚姻生活中幸福幸运的一方。  
  昨晚,翻出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结果却只看了张振玉和林语堂的两篇序言。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写道:“我读过他的札记,他的七百首诗,还有他的八百通私人书简……”,他,还有其他那些大师、专家学者,怎么能有那么多时间用来读书的呢?!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明天是我的生日,读《诗经·小雅·蓼莪》,缅怀逝去的父母。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缾之罄兮,维罍之耻。  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原来很喜欢看书,现在不行了…看不进去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心太杂静不下来  
  何为杨花?  看苏轼的水龙吟,发现我竟一直不知杨花究竟是怎样一种花,百度“杨花”,竟得到杨花乃柳絮的结论。  以下摘自百度百科的“杨花”:  《辞源》是对的,古代诗词中“杨柳”意象不是指杨树,而是指柳树,一般是指垂柳,这是一个词,不是杨和柳并列。折柳送别是古人的一个习俗,形成这个习俗大概因为古代交通不方便,远行走水路居多,而水边多植柳树,折柳条最方便,而且柳者,留也,也更能表达送别者的依依惜别之情。  隋代无名氏《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里就用了“杨柳”、“杨花”、“柳条”几个词,显然,这里的树是柳树,“杨柳”是柳树,“杨花”是柳絮。梁元帝《折杨柳》:“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垂杨柳,垂杨柳,我们现在说的杨树有垂的么?其实垂杨即垂柳。我们可以得知,在古代诗文中,杨、柳、杨柳,均是指柳树,而且多指垂柳,并非什么杨树。  既然古代诗文中的“杨”其实是柳树,那么诗词意象中的杨花当然也是指柳絮。叫不同名字,可能和出于押韵平仄有关。至于说到柳树叫杨柳是因为隋炀帝杨广开运河,下令河岸种柳树,后世遂称“杨柳”,这纯粹小说家附会。《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显然在春秋以前就早有杨柳一词了。  这里举几个例子。首先是苏轼那首著名的咏杨花的《水龙吟》:“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这里用的就是柳絮入水化为浮萍的典故,这是苏轼很喜欢的一个典故。苏轼《再次韵曾仲锡荔支》:“杨花著水万浮萍”。其中苏轼自注云:“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从这里看,这个诗文中用的是“杨花”,自注中说的就是柳絮,所以明显杨花就是柳絮。  而苏轼那首《水龙吟》是次韵章质夫的《水龙吟》杨花词的。章质夫《水龙吟·咏杨花》:“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标题说的是咏杨花,而词中说正堤上柳花飘坠。显然这里的杨花也是指柳絮。很显然,古代说的杨花基本上就是指柳絮。  
  宇宙:时间和空间的总和,包括古今往来,上下四方。《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四方上下曰宇,古今往来曰宙”——用了好几十年的词,今天才知确切含义。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格言联璧》中这句话,还适合今天的书吗?  
  今晚在土豆上上看人文纪录片《五大道》,了解故乡的前世今生。一共九集,先拣了第一集和第九集各看了一半,收获良多。全部下载,慢慢品味。  
  从来不知,今日的天津大学,前身是“北洋大学堂”,中国第一所官办大学。  
  总在网上看到“我去年买了表”,一直不理解。昨天又看到,忍不住去百度,竟然……终于晓得了。  这算不算“开卷有益”呢?  
  支持  
  支持  
  最近都在不务正业,只在吃早餐等粉煮好的时候看用手机上的读书端看一篇叫做《饕餮》的小说,看的进度很慢,还没看出什么感觉;之前看纪录片《五大道》,一直想写一篇《故乡解放桥的前世今生》,也迟迟没有动笔~时间就这样以日日荒废了,唉!  
  情圣苏东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开始喜欢苏轼,已经是我读大学的时候了,因为并非出生于书香之家,小时候没有人教我读诗诵词,所了解的诗词仅限于语文课本上的点滴名作。直到上了大学,男友送了一本《唐诗鉴赏辞典》和一套《唐宋词鉴赏辞典》,才开始更多地接触诗词,并且希望以此培养自己的文学修养,只可惜因年轻贪玩,真正沉下心来吟诗诵词的时间实在不多,所以收效甚微,回首往事时,我很是悔恨当初浪费大好年华。但有限的诵读中,还是被苏轼打动了。  《唐宋词鉴赏辞典》共收录苏轼词作85篇,懒惰的我自然不会一一细读。因目录里有每一首词的首句,我就看目录里哪首词的第一句能够吸引我,我再去翻那首词来欣赏。85篇词作中的首句,首先吸引我的,不是苏轼作为豪放派诗人代表作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不是因王菲邓丽君而被众口传唱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而是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正是苏轼悼念亡妻的《江城子》的开篇语。如今想来,我真不明白当初年少的自己,怎么会被这样苍凉的一句词所感动!  在臧克家先生的带领下,我认真品评了苏轼的这一首悼亡词:妻子去世十年,依然情深难忘,词中每一个字都是他对亡妻王弗的怀念,这让当年未谙世事的我被深深打动,心中竟生出一种“嫁人当嫁苏东坡”的感慨。感慨之后,我又觉得作为一往情深的东坡先生的夫人,王弗纵然红颜早逝,亦是死而无憾了,我甚至觉得,这样的早逝是一种幸福。  然而,三十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品读这一首悼亡诗词中的千古杰作,我的心情却不一样了——现在,我觉得,幸福的不是苏轼的夫人王弗,而是苏轼自己。  三十年前,我的手上仅有一套《唐宋词鉴赏辞典》,那时候没有百度,无知且懒惰的我也不会为了一首词去图书馆翻卡片查索引地考证什么,所以,少女的我想当然地以为十年后还能对亡妻“不思量,自难忘”且“年年断肠”的苏轼心中必定只有亡妻一人……  原来,我一直只道苏轼这一首无人能出其右的悼亡词《江城子》是纪念亡妻之作,却不知苏轼还写过另一首悼亡词《西江月》纪念自己的侍妾王朝云,也不知苏轼那首被专家学者点评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成为西湖定评”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开始喜欢苏轼,已经是我读大学的时候了,因为并非出生于书香之家,小时候没有人教我读诗诵词,所了解的诗词仅限于语文课本上的点滴名作。直到上了大学,男友送了一本《唐诗鉴赏辞典》和一套《唐宋词鉴赏辞典》,才开始更多地接触诗词,并且希望以此培养自己的文学修养,只可惜因年轻贪玩,真正沉下心来吟诗诵词的时间实在不多,所以收效甚微,回首往事时,我很是悔恨当初浪费大好年华。但有限的诵读中,还是被苏轼打动了。  《唐宋词鉴赏辞典》共收录苏轼词作85篇,懒惰的我自然不会一一细读。因目录里有每一首词的首句,我就看目录里哪首词的第一句能够吸引我,我再去翻那首词来欣赏。85篇词作中的首句,首先吸引我的,不是苏轼作为豪放派诗人代表作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不是因王菲邓丽君而被众口传唱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而是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正是苏轼悼念亡妻的《江城子》的开篇语。如今想来,我真不明白当初年少的自己,怎么会被这样苍凉的一句词所感动!  在臧克家先生的带领下,我认真品评了苏轼的这一首悼亡词:妻子去世十年,依然情深难忘,词中每一个字都是他对亡妻王弗的怀念,这让当年未谙世事的我被深深打动,心中竟生出一种“嫁人当嫁苏东坡”的感慨。感慨之后,我又觉得作为一往情深的东坡先生的夫人,王弗纵然红颜早逝,亦是死而无憾了,我甚至觉得,这样的早逝是一种幸福。  然而,三十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品读这一首悼亡诗词中的千古杰作,我的心情却不一样了——现在,我觉得,幸福的不是苏轼的夫人王弗,而是苏轼自己。  (未完)    
  从QQ空间里贴过来,竟然贴成了这个样子,唉。还改不了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开始喜欢苏轼,已经是我读大学的时候了,因为并非出生于书香之家,小时候没有人教我读诗诵词,所了解的诗词仅限于语文课本上的点滴名作。直到上了大学,男友送了一本《唐诗鉴赏辞典》和一套《唐宋词鉴赏辞典》,才开始更多地接触诗词,并且希望以此培养自己的文学修养,只可惜因年轻贪玩,真正沉下心来吟诗诵词的时间实在不多,所以收效甚微,回首往事时,我很是悔恨当初浪费大好年华。但有限的诵读中,还是被苏轼打动了。  《唐宋词鉴赏辞典》共收录苏轼词作85篇,懒惰的我自然不会一一细读。因目录里有每一首词的首句,我就看目录里哪首词的第一句能够吸引我,我再去翻那首词来欣赏。85篇词作中的首句,首先吸引我的,不是苏轼作为豪放派诗人代表作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不是因王菲邓丽君而被众口传唱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而是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正是苏轼悼念亡妻的《江城子》的开篇语。如今想来,我真不明白当初年少的自己,怎么会被这样苍凉的一句词所感动!  在臧克家先生的带领下,我认真品评了苏轼的这一首悼亡词:妻子去世十年,依然情深难忘,词中每一个字都是他对亡妻王弗的怀念,这让当年未谙世事的我被深深打动,心中竟生出一种“嫁人当嫁苏东坡”的感慨。感慨之后,我又觉得作为一往情深的东坡先生的夫人,王弗纵然红颜早逝,亦是死而无憾了,我甚至觉得,这样的早逝是一种幸福。  然而,三十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品读这一首悼亡诗词中的千古杰作,我的心情却不一样了——现在,我觉得,幸福的不是苏轼的夫人王弗,而是苏轼自己。  三十年前,我的手上仅有一套《唐宋词鉴赏辞典》,那时候没有百度,无知且懒惰的我也不会为了一首词去图书馆翻卡片查索引地考证什么,所以,少女的我想当然地以为十年后还能对亡妻“不思量,自难忘”且“年年断肠”的苏轼心中必定只有亡妻一人……  原来,我一直只道苏轼这一首无人能出其右的悼亡词《江城子》是纪念亡妻之作,却不知苏轼还写过另一首悼亡词《西江月》纪念自己的侍妾王朝云,也不知苏轼那首被专家学者点评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成为西湖定评”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实际上描绘的也是苏轼的这一位红颜知己——王朝云是一个自幼沦落于歌舞班的歌妓。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为杭州通判,一日,他与几位文友同游西湖,宴饮时招来歌舞班助兴,王朝云因姿色艳丽舞技高超而引人注目。舞罢,众舞女入座侍酒,王朝云恰转到苏东坡身边,这时的王朝云已卸去浓妆,淡扫峨眉,轻点朱唇,清丽淡雅的气质沁入苏东坡因世事变迁而黯淡的心。此时,本是丽阳普照的西湖,由于天气突变,阴云敝日,山水迷蒙,成了另一种景色。湖山佳人,相映成趣,苏东坡灵感顿至,挥毫写下了传颂千古的描写西湖佳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明写西湖旖旎风光,而实际上寄寓了苏东坡初遇王朝云时为之心动的感受。王朝云与苏轼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特别是陪伴苏轼度过了贬谪黄州和贬谪惠州两段艰难岁月,闻名遐迩的“东坡肉”就是出自她手。王朝云去世后,苏轼不胜哀伤,除写了《朝云墓志铭》、《惠州荐朝云疏》,还写了《西江月·梅花》、《雨中花慢》和《题栖禅院》等许多诗、词、文章来悼念这位红颜知己。其中,著名的《西江月·梅花》一词,更是着力写出了朝云的精神风貌和高尚情操: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迁时过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反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苏东坡还在墓上筑六如亭以纪念她,并亲手写下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亭联不仅透射出苏东坡对一生坎坷际遇的感叹,更饱含着他对一位红颜知己的无限深情。  除了王朝云这位红颜知己,苏轼在为父亲苏洵居丧期满后(王弗去世后四年),即娶王弗堂妹王闰之为续弦。王闰之温柔贤顺,对王弗之子视若己出,她虽然出身农家,却具有大家风度,无论苏轼贬居黄州,还是后来飞黄腾达,面对天翻地覆的生活境遇,闰之却不改声色,处之泰然,牛衣耕织,从不埋怨,锦衣玉食,也不惊喜。她陪伴了苏轼25年。王闰之去世时,苏轼写给她的祭文中言曰“我日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须,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旅殡国门,我实少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其中“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寄托了苏轼对王闰之生前希望夫妻回归故园的心结不能实现的愧疚以及死后夫妻合葬的承诺,因了这句悼言,苏轼死后,苏辙将他与闰之合葬。  ——三十年后,因有百度,我才能了解到这方方面面,不禁为曾经陪伴了大文豪苏轼的三为女人感叹——  美丽、贤淑能干、知书达理的王弗,不仅不是苏轼唯一的夫人,且,苏轼的诗文,她所得不如王朝云;而以原配的地位,她亦未能获得与丈夫同墓的待遇。可唏嘘哉否?  温顺、豁达大度、荣辱不惊的王闰之,恪守妇道,相夫教子,纵得丈夫死后同眠,然生前却要眼睁睁地看着丈夫与另一女子卿卿我我。可唏嘘哉否?  聪慧、天生丽质、善解人意的王朝云,从十二岁起陪伴苏轼,无怨无悔,纵得苏轼诗文无数,被苏轼视为红颜知己,然至死没有能够成为苏轼的妻子,到她死后,她的墓碑上,苏轼也只是写上“姬人”二字而已。可唏嘘哉否?  反观苏轼,他一生宦海沉浮,然而陪伴在身边的三位女子皆对他情深意重,这是不是他面对政治生涯中诸多不幸仍能豪放洒脱的原因之一呢?一个男人的一生中,有如此三位女子相依相伴,苏大文豪也是死而无憾吧!    
  今晚再读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才明白“从教”二字含义为“听凭”。  
  再看《何以笙箫默》  日,本是美好的假日,奈何小区隔壁的厂区拆房子,挖掘机发出的噪音令人疯狂,我们只好跑到街上去闲逛,百无聊赖地看了一场电影,《何以笙箫默》。  同名小说我看了至少2遍,去年还看了电视剧,回想起我竟然能耐着性子将那裹脚布一样的电视剧看完,对自己的无聊,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形容很是贴切——“也是醉了”。  一定是被连日来无休无止的噪音逼疯了,我竟然又跑到电影院里来自己找虐,又一次被自己的行为“醉倒了”。杨幂饰演的赵默笙,几乎颠覆了我对小说中这一女子的美好印象,她完全没有演绎出大学时代赵默笙单纯可爱又有些古灵精怪的性格特点,而归国后赵默笙对何以琛仍然深爱、非常想爱但却不敢爱的那种楚楚可怜,杨幂的演绎甚至比不上唐嫣,比如说那场在车上老袁问赵默笙当年为何甩掉何以琛、然后被何以琛拽下车来那场戏,赵默笙对何以琛说“你为何不和他们说清楚”时,本来应该表现出赵默笙对何以琛的愧疚,而杨幂用的竟然是质问的语气,让我这个曾经的顾漫迷看着真是无语。而且,杨幂的声音给人的感觉好假……  但是我还是一直很有兴致地把这片子看到结尾,旁边坐着的刘先生早都睡着了……  后来也听到一些朋友们谈起《何以笙箫默》的电视剧和电影,评价完全是两个极端——男人说不好看,女人说好看。  我想,这就是男人和女人的区别吧——赵默笙这样的女人,并不是每一个男人心目中的理想伴侣,而何以琛,却是每一个女人理想的丈夫。  女人们喜欢,是因为她们很清楚——现实生活中是不会存在何以琛的!何以琛,他活在每一个女人的心中,或者说,每一个女人心中都有一个何以琛。
  惭愧!好多天没看书了~最近总感到疲惫~  
  今天中午某县某镇去看荷花。随风翻舞的田田荷叶“就像婷婷的舞女的裙”——回程的路上,总感觉心中闪过一道光,但是什么呢?  车行了一段路后,那道闪光猛然间清晰了——“婷婷的舞女的裙”,这是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的句子啊,之前还以为看到荷叶的我自己想到了这句话……  
  要去给孩子做饭,等会继续,写的真情实意。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狱才是天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