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领导喝酒说什么干杯叫什么练无踪和领导喝酒说什么的时候,要求大家都干杯,说什么练无踪是不是这么写的?

喝酒时“干杯”没说好,引发河南15人全武行!这些极易引起歧义的方言,一定要注意!
邻桌之间,15人斗殴,而引发此事的原因居然是有人没说 “干杯”而说了“弄一下”......
▲(监控视频)说错一句话,15人上演全武行
这是一家饭店监控拍到的一幕,饭店服务员说,当时参与打斗的共有两伙人,一伙5人,另一伙10人,这场打斗共持续了一分多钟,在这一分钟里,现场的啤酒瓶,小板凳都成了他们手里的打人工具。结果双方都被拘留。
那么,双方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竟然让他们下如此狠手呢?
一个“弄 ”字,居然惹出这么大的麻烦。
无独有偶,平顶山的“怼 ”字据说也闹出过笑话,险些造成误会。不过事件的细节有待考究。
话说90年代,平顶山的两个宝丰人在郑州某理发店理发,一人问:“你先怼还是我先怼?”结果,漂亮的女理发师认为这二人是流氓,就打电话报警。
接电话的民警恰巧也是宝丰人,听说有人耍流氓,电话那头直接怒了,来了一句,“怼他俩的!”
原来,“怼”在平顶山宝丰一带属于万能动词 。
除了河南,外地的方言也闹出过不少笑话,来看看那些经典的段子。
吃米线得先买“帽子”
云南话里称米线上面的肉酱叫做“帽子”,是不是很形象。
服务员:你要喃(云南话,什么)帽子?
我:不买帽子还不能吃米线了吗?那就来顶黑礼帽吧。
民警让嫌犯“歪歪”站好
玉溪人说乖和歪一样。一玉溪警察抓了一外地嫌犯,命令他"歪歪"站好 ,嫌犯连忙歪了身姿。
警察见状大声呵斥:"歪歪站好!"嫌犯更是加剧身姿,警察上前踢了一脚。
嫌犯困惑:警官,还不够歪吗?
服务员“甩甩 ”烤鸭
有两个云南人到北京去玩,听说北京烤鸭很出名,就决定去吃。刚坐下,其中一个就对服务员说:"去拿两只烤鸭来甩甩!"
等了一会,他们见那个服务员提了一只烤鸭在他们面前晃了晃,就走了。
有一个等不及了,就把服务员叫来问为什么不给他们上烤鸭?那个服务员说:"你不是叫我提只烤鸭来甩甩的么 ?"
原来"甩甩"在云南方言中指的是"吃"~~
湖南一乡长作报告
一个湖南口音很重的乡长到村了作报告:
不要酱瓜,我捡个狗屎给你们舔舔......
(翻译:不要讲话,我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听....... )
因为方言闹出的笑话和误会是数不胜数,所以建议大家伙,出门在外,一定要多留心当地习俗、忌讳,尽可能的多讲普通话。另外,如果发生误解,莫冲动,耐心等对方解释,或直言请对方解惑。
来源:大象融媒&民生频道《民生大参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每次聚会喝酒时你都有哪些压箱底的祝酒词?
~~~~~~~~~~~~~~~~~~~~~~~~~~~~ ~~~~~~~~~~~~~~~~~~~~~~~~~~~~ 网友回复: 全部都是在逗逼嘛! 我干了你随意要你是长辈的情况下! 酒桌子上长大的人来说(zhuang)一下(bi)吧~ 可以按年龄划分和时间划分 主要在于说好话拍马屁 称呼要多叫得要响要甜不然很尴尬
------分隔线----------------------------饭桌上逼别人喝酒,逼别人干杯的人,是什么心态?
而且似乎越不平等的地方越是这样?国企和政府严重点,私企好点?
个人觉得这种现象的形成和中国的只有一种对的价值观以及盲目从众有很大关系。首先是只有一种对的价值观,导致了从古流传下来的关于喝酒见真情以及酒桌考验人的价值观成为了酒桌上公认的正确观点。只要你遵守了,你就是对的,你不遵守就是错的。其次是盲目从众,在只有一种对的价值观的框架下,如果你不同意或遵守从大多数人那里传染过来的观点你就是错的。很多人从小接受这种思想意识的浸淫,导致了盲目从众的趋向。只要是大家都做的事情,他就跟着做,而不根据自身情况和时代变迁作出调整。以上两点,导致大多数人在酒桌上跟着自古形成的观念走,从被逼饮变成逼饮。用一个成语形容就是为虎作伥。(伥是被老虎咬死之后变成的鬼,反过来又去诱使他人被虎咬。)至于逼别人喝酒的人,我认为是一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并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心态。这样的人,在工作中只要能够将其洗脑,剩下的就好办了。而需要变通思考的工作,最好不要给他们做。当然,酒桌上适当的劝酒和热情好客的表现并不在上述范畴之内。但当对方明确表示自己对酒精饮料没有兴趣或身体无法承受时仍旧强行逼饮,则属于不良行为了。我认为提问者想问的是后面这种不良行为,而非真心热情地以酒待客的行为。所以做出上述论述和结论。
我已经变成了我讨厌的样子。我灌了A。是因为A在开席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不是很会喝酒呀,但是真人很能喝的,你们(真人和B)一起喝吧。”于是我和B对视一眼,默契地开始合伙灌A的酒。
我同意一个观点 酒品反映人品某一面
列举某些思维模式:“酒桌上面见真章。”“喝酒爽快的人,做事也一定爽快。”“一杯酒都推推托托、找借口不喝的看着就来气。”“远来都是贵客,客人不喝我不喝。”有些人平时工作水平不行,但酒桌上特别卖力地给别人(客户)劝酒,其实是做给自己领导看的(看,我也有活跃的一面哦!)也有人是觉得自己不怎么会说话(也可能是不好意思表达),就只好“感情深一口闷”了,同时也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对方,做不到就是“不给面子”。(搜索“劝酒词/挡酒词”可以找到很多有趣的打油诗,也很有用)
在别的问题中有过回答,重发一遍。----------------------------------------------------------------------------------------------------------------------------------------------你提到的这种社交文化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每桌吃喝都把酒作为社交手段。我多年浸淫酒中,体会到的一些:1、官场酒
一般分平级和上下级,平级官之间,喝酒跟握手一样是种礼仪,国内国外都是这样。
上下级之间,是下级用来表现心意,上级用来考察下级的方式。
下级猛喝几杯大白,跟拍着胸脯说“领导你放心”,是一个意思。
在有人敬上级时,下级出来挡酒,相当于挡子弹,是个隐晦表达,连酒都不敢喝,如何放心给你安排重要的工作?
所以官场上的酒文化其实是种含蓄的表达方式。个人认为这种表达方式好或不好,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区分的。官场复杂,一个新人到了你面前,你如何快速得知他是不是跟你一条心?酒是检验的方法之一,喝酒不代表他就肯定好,但是不喝酒的就绝对不是一条心。
这也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2、朋友酒
我是属于酒量和酒品都比较好的人,一般桌上都躺了我也能保持半分清醒,所以看的算比较清楚。我身边没有强力劝酒的人,朋友有酒量不好的也就不喝了。我不同意把劝酒都归为贬义的说法,所谓无酒不成席,99%的劝酒都是为了大家能尽兴。大家都喝一样的酒,说明你和我们大家是共同的一类人,一圈酒下来就像简单的结拜仪式,通过这个仪式,大家都认可对方。所以有些性子急的人表现出来是逼着对方喝下去,其他是他心里着急认识你,与你成为至交。但有人就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自己可以独善其身鹤立鸡群,拒绝喝酒不会决定全部,但多少会有一些影响。其实只需要喝一口表明态度就够了。而且很实在的讲,对喝酒的态度确实可以代表人品。3、有目的的酒
单写出来因为这个情况特殊,朋友是不会真的恶意劝酒的,一般是因为这个人的口碑不好,或是一些地方得罪了人,才会出现一桌人猛劝一个人喝酒。要么就是故意灌倒女性朋友,有钱人,或是其他目的了。所以,喝酒误事,这个绝对没错。但酒其实是最方便、最便宜、最隐晦的检验对方的方式了,除非国家法律规定禁酒,否则这个酒文化是不可能改变的。
我例外,很不适应中国大陆的酒桌文化和潜规则。柏杨关于这个也有论述:驴饮,葬饮,王八饮也。
以前也给人灌过,现在在报复
1打发时间。2建立弱纽带。3仪式。4惯性。5控制欲。6试图避免尴尬。............等等等等,个体是有差异的,谁知道每个人到底是什么心态呢。。。
你要相信在饭桌上不断逼别人喝酒的人 他要么是有求于你 要么就是对你有敌意
不同情境、关系下的同样的劝酒方式会有不同的含义,理解行为首先要清楚语境,之前有一篇访谈正好是关于中国酒文化的,其中有一部分是关于劝酒的访谈,整篇贴下来,方便你了解上下文。……………………时间:2011年5月 4日晚8:00~9:30地点:厦大时光咖啡厅访谈对象:林**,男,厦门大学**学院资产管理中心负责人,现年51岁,爱喝酒,未成瘾,酒龄将近40年。……………………林老师您好,我们现在在做一项关于中国酒桌文化的作业,有一些不清楚的地方希望能跟您请教一下。姚:您经历过的酒场有哪些呢?林:一般婚宴,丧事都会有。姚:然后呢?林:呃,办公室同事也会一起聚。姚:哪个方面会多一些?林:倒是跟朋友会经常喝,他们打电话说“喂,我就在你们家楼下,一起出来喝。”然后就出去喝了。姚:那您今天晚上说有约是跟朋友吗?(本来是约在晚饭时间边吃边聊,他推辞了。)林:没有,是跟家里人了。姚:我还说准备请您吃饭呢,不给面子。林:不是这回事了,我跟她们说好今晚要给她们买东西,我下班后特意去买的。姚:好吧,那我也不能打扰你们天伦之乐。林:呵呵,不好意思啊,我应该请你吃饭的。姚:哪里哪里,您这么晚特意赶过来我已经很感动了。姚:我们有在研究关于中国酒文化的一些知识,我知道您是闽南人,想跟您了解一下这边有关酒消费的一些习俗或者行为。可不可以请您描述一下您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喝酒行为或者场面?林:主要还是婚宴会多一些,跟朋友不会喝太多,和熟悉的人在一起不会喝很多。姚:那婚宴用酒一般是通过什么渠道拿过来的呢?是在家里办宴席还是?林:一般都是在酒店。酒是由主办方自己带过去。姚:一般是什么样的价位或者品牌呢?林:近些年就比较杂了,现在的小伙子喜欢混酒喝,洋酒一瓶,白酒两瓶,混在一起像鸡尾酒一样,装在一大的不锈钢桶里,然后一起喝。(这里的“桶”应该是比较大的杯子)姚:这样子啊,那是每个人喝一口还是分到杯子里再一起喝?林:如果这一桌的人很熟的话,就一人一口这样传过去,也是一种很热闹的形式。姚:就是洋酒掺白酒?林:对,这种酒很容易醉。我最怕这种酒。姚:你也会被灌这种酒吗?林:偶尔,但我喝这个喝不惯,我一般以前都是喝白酒的。白酒一般一斤或者八两都没问题,混酒的话就不行,一斤肯定倒。姚:现在就是把两种掺在一起喝,不再是先喝白的再喝洋的这种?林:对,有点像鸡尾酒的感觉。姚:那上次办公室聚会就是先喝红酒再喝洋酒?(我们共同经历的)林:对,那是纯的。上次我们自己带了葡萄酒,然后喝完了再买了酒店里面的葡萄酒,后来想喝洋酒,酒店没有,我们就叫外面的人送过来了。一般准备不充足才会这样子。姚:老白会经常带酒过去吗?(老白是办公室主任,负责聚会的事情。)林:会噢,每次都是我抗过去,因为一般都是叫我去买嘛,一箱喝不完的话再带回来。姚:也就是说这种办公室聚餐都是自己带过去?林:对,准备充足的都是自己带酒过去,除非大的酒店不让你自带酒水。我们都会给他开瓶费。姚:开瓶费怎么算呢?林:就是酒店不管你是什么样的酒,只要开一瓶就收你10块钱。其实我们这边喝酒跟其他地方也都差不多啦,北方的人可能是一大碗一大碗的灌,我们喝酒就是说如果熟悉的话一般不会去灌,随意一些就好,我们平时比较习惯喝白酒。姚:这边喝红酒好像也比较多?林:对,现在我也有喝红酒,干红,但白酒会比较有劲。姚:那红酒和白酒分别在什么场合下消费呢?林:红酒一般结婚时会用,除了啤酒、白酒,每桌一定要有一瓶红酒,喝完了红酒才能喝白酒,喜事一定要这样子。丧事就不能喝,丧事一般是啤酒和白酒,随便喝一点就好,也不敬酒,自己喝喝就好。也会有一些老人,在丧事的时候要求一定要是白酒,因为以前是没有啤酒的。姚:那红酒除了婚宴,还有别的场合吗?林:平常的一些庆祝型活动都会有,比如系庆,中秋博饼等,喜事和庆典的时候都会有。除此以外,一般人喝一点就会走,因为总是会有一些人在这时候有脾气要发作。姚:嗯?什么意思呢?能更详细一点吗?有矛盾的人会在一起喝酒吗?林:会啊。譬如丧礼上,母亲一方去世,娘家小舅子肯定会过来。我们这边有句俗话叫做“死爸扛去土台,死母等人来”就是说,死了父亲,自己扛到山上埋了就算了;死了母亲的话一定要等娘家的人来,他们说怎样就怎样,否则你的日子也不会好过。姚:那这跟酒有什么关系呢?林:跟酒有很大关系啊,如果你喝得多一点,特别是再出现红葡萄酒的话马上就会有人骂你。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借酒泄愤。姚:一般是由什么情况导致这种愤怒的呢?林:情况很多啊,譬如母亲死了,你不希望把灵位什么的放在家里,要放在山上或者其他地方,娘家的人就会非常不舒服,然后就会借酒闹事。姚:那如果酒桌环节没有出现插错,没有出现红酒,也没有互相敬酒这种错误行为,这种愤怒会怎么发泄呢?林:最常见的还是出现在酒桌上,差不多只要有导火索酒桌上就一定会闹起来的。经常的处理办法就是这家人喝一点点就躲开,只留下一个人在那里应付,还经常是外甥,譬如就说:“舅舅,我陪你喝一点,不要再难过了。”死者的丈夫是不能在场的,不然一定会遭小舅子骂的。譬如厦大派出所,过年之前就出现过处长和副处长,科长和所长在酒桌上吵架、还要打架的情况,全桌吵得一个不剩。(以下根据口述整理事件原委)厦大派出所现在归到厦门市管,以前是归厦大管的,但只有一部分人会分出来,这些人拿的钱会更多一些,活儿也会轻松一些,于是剩下的人觉得不公平,因为厦大本来人就很多,流动性很大,管理起来麻烦不说,出了一点问题就会被别人直接捅到上面,这边干活很累。于是在年前的聚会上,一张桌子上的领导就分成了三派,一种是逍遥在外不归厦大管的人,一种是仍然归厦大管但升了职的人,另一种就是停留在原地的人。前两种没什么好说的,活儿轻松了,官儿长了,钱也多了,第三种人什么好处也没捞着,在酒桌上就会含沙射影,喝了酒,但心里还是有一些意识的,就会把平时积压的怨恨释放出来,跟别人吵,甚至打架。但是在一些庆祝型、喜庆类的酒桌上,千万不要去跟人家吵架,主人会很忌讳,他们也会把平时比较熟悉的人聚在一起,有矛盾的尽量分开。无论是婚庆还是丧事,娘家人都会安排在重要的位置上,舅舅为大。闽南这边有一个习惯,结婚或者生孩子,舅舅没来是不能开始喝酒的,一定要等到他来。所以这边有的时候会出现舅舅摆架子的情况:“你再坏,你再坏你俩结婚的时候我不去。”这样男方气势就会弱下来,甚至会刻意讨好,如果喜宴上舅舅不过来,男方面子上是非常挂不住的,很怕得罪舅舅。姚:这样还蛮有意思的,我们那边也是舅舅为大,但好像要求没这么严格,呵呵。那派出所吵架的结局是怎么处理的呢?林:因为现场除了领导一行人以外,还会有普通职员组成一桌。领导吵架的时候,小宾们在旁边桌上也只能看,见处长眼色行动,这时处长会说有话好好说之类的,然后旁边的职员就会上来打圆场,实在不行的话领导会使眼色把这些闹事的人拖走。领导还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姚:那次聚餐是基于什么样的理由?林:就是相当于庆祝一部分人分离,一部分人升迁,庆祝型的。姚:那些心里不快的人也会参加?林:会,他们就是要借酒来泄愤的。姚:那像您参加过的庆祝性的酒宴,印象比较深刻的喝酒场景有哪些呢?林:记得有参加过一个亲戚小孩的庆生,那家人在小孩父母结婚之前就藏了一桶酒,桂花酒,二十年了。小孩出生那天拿出来给亲戚喝,当时闻着只有花香没有酒味,就多喝了点,结果把自己喝倒了。姚:是自家酿的?林:对,闽南人会自己酿酒的习惯,像葡萄酒,把葡萄晒干,加入高粱酒,放置50天左右就能喝了,时间越长酒味越好。但这种酒一般都是自家喝,一些特别好的,时间很长的酒也会在特定时期拿出来跟客人喝。姚:听起来还蛮好玩的,那酒桌上一般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呢?会经常有人喝醉吗?林:办公室喝酒很少了,一般不会喝醉,因为很熟。但是还是会有一些劝酒的行为,譬如办公室里面有人和你关系不是特别好,这时候你要是跟人家喝人家不一定给你面子,或者你整杯人家说只跟你喝半杯,那怎么办呢?你可以先让别人跟他喝,然后你也跟着敬过去,这样他就只好一视同仁了。姚:那您在劝别人多喝的时候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呢?林:一般来说,如果是自费的庆祝型活动,正好自己是主人,那当然是希望大家多喝喝好,这样我们也高兴;还会有就是想办公室聚餐、参加别人的婚礼庆祝什么的,自己不是主人,被劝的对象一般跟自己关系并不是很好的人,就是希望让他走不开,跟他使坏,让他多喝。同时也是一种接触的途径,因为像在办公室,如果他很冲的话,我们可能都不会搭理他,也不期望他主动搭理我们,但在酒场上就不一样,你平时再坏,只要有酒,你就得喝。在现实中对我们不理不睬的人在酒场上就要把他灌得受不了,走不开,自己会觉得很开心,让你平时还冲。但也不是出于纯粹恶意的,毕竟还是会低头不见抬头见,还是要在一起共事,有点小惩罚的意思在里面,也算是调节一下现实关系吧。熟人、朋友之间的话随意就好,不会过分劝酒。在厦门和外来单位喝酒,劝酒就会很凶,我有个当兵的朋友,每次喝酒都必须要把对方一个人喝趴下。姚:那您觉得他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呢?林:就是觉得如果没有喝醉的话等于招待不周,非得喝醉了才会觉得记忆深刻。然后等你过去他们单位的时候,他们也会想着一定要把你喝趴下,借由酒来调剂人际关系。姚:就是说酒是一种社交工具?林:对,一般来说如果一心想着灌醉别人的话自己也比较容易醉。姚:我有注意到你会跟自己特别好的人喝酒,会劝酒吗?林:熟人之间不会劝酒,大家都很了解彼此,不会因为熟反而劝得更凶,随意就好,愿意喝多少就喝多少,有时候只是敲一下桌子,不用碰杯,也不在乎喝下多少。姚:那在躲酒方面有什么秘诀吗?支支招?林:这方面方法有很多啊。譬如你看到有人要过来灌你酒嘛,你看到他举着一大杯过来之前,你可以先给自己斟一些,然后去他所在的桌子去敬酒。反正都要喝的,不如变被动为主动,去敬别人的酒,这样总的来说可以少喝一些,等于免掉了一杯,而且自己斟的酒还可以控制得少一些。但现在还有一些人就是会在喝酒的时候跟你斤斤计较,要求你们俩至少要一样多,这样盯着你的话就很难躲,你可以喝一口然后说呛到了,但还是很难躲掉的;实在不行的话只能借口去洗手间了。姚:记得上次去喝酒,志鋒就喝醉了。对,那个小孩傻了,不懂得躲酒,别人跟他喝他就喝,结果把自己喝醉,喝醉了还不完事,开始主动找别人喝。酒桌上最怕这种人,你喝醉了就趴下也没什么事,最怕那种浑然不自知的人,因为你被灌醉了,别人也喝得差不多了,当头开始发晕大脑还有意识的时候,人们就会下意识去躲酒,这时你一个喝醉了又难缠的人跟喝水一样再跟人家赌酒,往往会让人很害怕。姚:躲酒都是为防止被不怀好意的人灌吗?林:也不全是,平级之间这种情况会多一些,同事啊什么的。但一般领导最经常被劝酒,一般他们在一开始为拉动气氛可能会逐一喝过去,等主动权掌握了之后,别人来给他敬酒,而他如果不想喝,就可以找人代酒,既不失亲和力,也不会被灌醉。姚:那代酒是自己主动提出还是领导钦点的?林:不一样的,一般内部喝酒的话会想着灌领导,领导喝不下就会指着我说:小林,那个人太能喝了,你去和他喝一杯回来。但如果是跟外人喝酒的话,肯定会护着他,带你过去可能就是挡酒的。记得有一次,我和主任去和别人喝酒,不知道为什么会给别人留下不能喝酒的印象,我坐下不久,大家就开始给我劝酒,三个一起,因为是刚开始,我逐一大杯干了过去,结果把对方灌醉了。其实我知道这些人的想法,跟我们的想法是一样的,也是一种挡酒的策略。就像在酒桌上我会看准一个不太能喝的人来帮我挡酒,当别人过来跟我喝的时候我可以说:我跟他还没喝完呢,等下再跟你喝。而且把那个酒量小的人灌醉了之后他会帮我说话,当他不能再喝的时候,别人再来和我喝酒,如果我还是不想喝,我就可以借他人之口说:你看,他都说我们喝够了,所以我可以不喝了。哈哈。姚:那就办公室喝酒的话都是会邀请哪些人?我看到上次贺乔迁之喜,除了主任以外,书记他们也到了。林:对,现在会和书记一起,都属于行政这一块嘛。以前我们还会和现在的院长一起喝酒,他也很喜欢找我们喝,那时他不能喝酒,一瓶红酒就能把他喝倒,每次喝酒都会醉。我们扶他进电梯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整个人滑到地上,头撞在电梯门上,正好电梯门开了,他就半个身子倒在电梯外面,自己都不知道,第二天说自己头撞疼了。姚:现在很少看到和院长一起了。林:嗯,他升了院长之后就很少一起喝酒了,以前是很喜欢跟我们喝的,听说他现在酒量也长了,能喝两三瓶。现在和书记、主任喝。书记一开始也是不能喝,现在好一些了,没升书记之前还经常躲酒,现在做领导就不好逃跑了,酒量也提升了,也可以找人带酒。但领导因为要主持大局,就是要坐镇,喝不了就逃是说不过去的,领导也不是好当的。酒量也是练出来的,但酒喝多了也不好,会骨质疏松。姚:那您喝酒也得节制,呵呵。林:对,我这个人还比较好,能喝酒,会抽烟,但都没上瘾,呵呵。姚:那我还想了解一下酒桌上喝什么酒是由什么人决定的?林:一般是由宴请的主办方决定的,办公室内部也会征求一下大家意见,但几乎都比较了解。有的时候出来一种新酒,正好赶上聚餐,就会有人建议尝试一下。譬如洋河蓝色经典出来的时候我们就喝过,觉得还可以的话以后还会喝,不行的话几乎就不会再点了。如果是计划性的宴请的话,我们会自己先把酒买好再带过去,因为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订一家可以自带酒水的酒店,也有时间去挑酒、买酒。姚:就是说只要准备充足,酒水是以自带居多的?(这个问题跟前面重复了,囧。。。。)林:是的。姚:那这种自带酒水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呢?为什么不直接在酒店买呢?林: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现在酒店会出假酒,就是那种不纯的酒或者自己进散装酒回来罐装,酒店的酒水来源很复杂,渠道也很多,有时候一中新酒刚刚铺货到厦门,酒店里的假酒就出现了。假酒喝了会觉得很不舒服,头大的感觉,很难受,喜欢喝酒的人很害怕喝到假酒。姚:价格方面的因素会考虑吗?林:对,还有一个就是酒店太贪心了,一瓶市场价69的酒在酒店能买到100块左右,让人觉得不值,还得冒着假酒的风险。姚:那一般这些自带酒是从哪里来的呢?林:我会在华联等大型超市或者商场买,一般这些地方不会出现假酒,口感也能分辨出来,我一般会固定在这些地方买,都十几年了,每次喝酒都是从这些地方。姚:那上次的洋酒是谁送过来的呢?林:那是老白隔壁的一个酒水商,比较熟,也经常在他们家拿酒,价格适中,质量有保证。姚:所以说,酒的质量在宴席上是很重要的?林:对,这是最重要的,贵一点有没有什么关系,不要太过分就好。带酒能保证质量,即使付开瓶费也是值得的。姚:你有喝过假酒么?什么感觉当时?林:喝到过,是有人请的婚宴酒,在一家叫东南亚的酒店,两次去都是喝到假酒,后来再有人请我去那边我都推辞了。喝到假酒会很火,还没到家就感觉头很大很大,到家了就会头痛,心理很恨,但又不好跟人家直接说退掉,已经订好桌了。很多酒一看就是假的,市场价500多的五粮液在婚宴上只要268,绝对是掺假的。姚:那酒和菜相比,您觉得哪个扮演的角色更重要?林:酒还是重要一些,在宴会上,酒的花费甚至比菜金更高。就像上次办公室贺乔迁嘛,两桌一共近5000,菜金就2000块,一瓶洋酒1300多,大家还没喝尽兴。姚:那酒桌上女士喝酒会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林:会有一些了,男的敬女的酒,会让着女士一些;女士敬男士酒,整杯对整杯就一定要喝完,不然不行的,有时候人家半杯让你整杯你也得陪着喝啊。女的会喝酒的会很可怕,非常可怕,把酒不当酒,也不会醉,基本上躲不掉。姚:酒桌上会有什么娱乐活动吗?林:会有啊,最常见的是猜拳,掷骰子,输了罚酒。还会有人借就行要求大家表演节目,打拳、唱歌、跳舞、讲笑话什么的。姚:一般在什么时候会出现这些娱乐活动呢?林:酒桌上的话喝酒喝到6分的样子,一些有共同爱好的人聚在一起玩一个游戏,大家的参与性也会很高,一般都会选择大家都会的猜拳游戏。还有比较多的是在喝完酒之后再去打牌、唱歌什么的。姚:会因此喝更多的酒么? 林:对,肯定会的,这些娱乐活动对喝酒会有很大的催化作用,会促进酒的消费,也能促进酒精的挥发,最后喝得更多,有时候酒桌上喝完了去唱歌还会点啤酒继续喝。姚:酒桌说话会有什么特别之处么?林:会有啊,平时不会说的话经常就会放到酒桌上来说,熟悉的人在一起也就见怪不怪了。不熟的结过婚的人在一起也会谈到艳史之类的,有女士在场也不会收敛,都结过婚了。有些女性比男性更为奔放,呵呵。…………………………如果你看完了,如果你还想了解其他如私企、外企人员对中国酒文化的看法,请私信之~
老熟人多半是图个热闹,初见面大多是显示好客,最多也就是男人间过过招,别太较真。记得初中化学里教过碱遇到酚酞会立马变红,俺的脸遇到酒精就差不多这样,所以也就有了个不胜酒力的挡箭牌。其他挡箭牌还有——开车,某些药不能与酒精同服等等......
逼酒,有可能是在试探对方,比如有的人来者不拒有人死活不从有人你喝两杯我喝一杯......从不同反应中能大致看出对方的性格、做事方式等等这跟和丈母娘打牌是差不多个意思
真朋友,不逼酒。逼酒者必被逼,这就是二逼的来历。反正老子酒精过敏,就是不喝!
特别讨厌喝酒,很不喜欢那个味道,但每次还都被逼着喝,哎,你山东人哎,哪能不能喝,他妈的领导这么说,真操蛋,我希望世界上没有酒这个东西,在我看来这东西跟毒品一样
我不常喝酒,但一喝就肯定喝高。站在逼酒者的角度,在酒桌上喝酒我一般是主动的,别人肯喝我就陪着;也逼过酒,但仅限于朋友之间;逼过几次之后就知道这个人什么个性了:1.有酒量比我好,但就是不喝的。行,下次尽量不跟你喝,喝不爽。2.没酒量喝不下的。哥们儿看得出来,不会让你为难的。3.有酒量又肯喝的。这人基本上之后和我交情不差。站在被逼酒者的角度,如上面说的,我一般会喝高。大概是好面子,为了挣个“酒品如人品”的名号, 不论是谁来敬,我一概照陪。反而是像我这性格的,这几年下来不论是跟朋友、老板还是客户喝酒,都没有碰到要逼死我的情况,就是胃的情况一般就是了。所以,如果题主偶尔不得不喝酒的话,还是建议可以练练酒量,然后酒桌上要尽量“表现”的爽快,我想这样也不会有人要将你往死里逼吧?
中国人的习惯,想跟你拉近关系,是朋友的表示.在中国,除了逼你喝酒没别的办法证明关系好了,中国人不懂得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
饭桌上逼别人喝酒,说白了就是一种虐他型的心理表现;同样,勉强自己喝酒是一种自虐的表现
一般没有恶意吧
逼他干事的心态
他们都是缺心眼,都喝出病来还傻吧唧觉得自己挺爷们不喝的就不爷们。酒文化不是这么玩的。
来知乎,参与讨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喝酒的时候说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