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理定义事

医学上是怎样定义精神病的?
按投票排序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定义了每种已经精神类疾病的诊断标准,每种疾病主要考察四个方面:1 症状标准:比如精神分裂会有幻觉,妄想,自知力减退等症状2 病程标准:一般人情绪低落一个星期是正常的,但是抑郁症者会连续一年以上情绪都是低落的3 严重标准:即患者的病症有没有影响到自己或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比如恐高很多人都有,但是大多数人知道自己恐高就不会故意站到高处,对他的生活也不会有什么影响4 排除标准:排除患者因为其实生物的原因所导致的心理症况,比如毒瘾犯了的人会有幻觉,妄想,这就不能认定为精神分裂
谢邀,第一次被邀请来回答问题很激动。。。额。。。一开始在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有点懵,因为在我的认知里,从现代的精神科医学上来说,一般不会说精神病这个词,而是很精确的症状性描述,举个例子说就是精神分裂症、癔症、双向情感障碍等等,而不会在讨论的时候使用精神病这个词。当然,从一般大众的角度来说,经常说某某人有精神病,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大部分人在说别人有精神病的时候都不是在说这个人患有精神病,而是因为这个人的某些行为令人感觉到不理解,虽然大部分情况都可能只是出于个人的原因不理解其他人的行为罢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精神病也是大众在碰到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的时候最好的描述,因为一般的大众不会有区别精神疾病症状的能力,举个例子来说,一般人基本都分不清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区别,只会说这个人有精神病,但是对于懂一些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科医学知识的人来说,这两者的区别就好像男女的区别一样,还是比较容易的(当然,在某些特殊的病例身上,这种诊断是十分困难的)。后来我再翻了一遍书,发现真心长知识了。。下面是我在看牛津精神病医学教科书时候看到的关于精神病的描述:精神病这一术语是Feuchterleben在1845年出版的《医学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来的。该作者提出的精神病一词指严重的精神障碍,同时他也采用了神经症这一术语,并将其作为精神障碍的的总称。他在书中写到:“所有的精神病都是神经症,但并非每一种神经症都是精神病"。随着神经症这一概念的缩小,精神病也不再作为其亚组,而是被视为一些独立的疾病。如今,我们在确定神经症和精神病定义时所遇到的困难也与他们这类起源有关。在现代用法当中,精神病泛指严重的精神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和一些器质性和情感性障碍。人们提出了许多标准以使定义更加精确,但是都存在问题。病患的严重程度是常见的分歧,有些精神病病例是相当轻微的,而一些神经症则是十分严重的,至少就功能障碍而言是如此。缺乏自知力常被视为精神病的一个标准,但自制力这一术语本身很难界定。有人提出更为直接的标准,即不能区分主观体验和外界现实,如妄想和幻觉。类似于给全部这些术语下定义所遇到的困难,精神病这一标签也是不令人满意的,因为这一术语包含的情况没有什么共同点,对特定障碍的分类通常需要更多的资料。基于以上的原因,对精神病-神经症的区分,这一基本原则(一直使用到ICD-9)在现在流行的ICD和DSM当中被抛弃了。尽管精神病这一术语在精神障碍分类体系当中价值不大,但是对一些通常是严重的,以妄想、幻觉或者不寻常的或者稀奇古怪的行为为特征的障碍,尤其是在仍不能给出确切诊断的时候,精神病是一个方便的术语。这一术语的形容词很有用,在ICD-10和DSM-4的分类当中还在使用,例如”未分类精神病性障碍“等等。说实话。。。这个回答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之前我一直不清楚神经症这个词的用法和来源,也不确定神经症这个词是否还在用,现在终于明白了= =。。谢谢楼主。。
这个问题提的好,实际上这个问题至今在学术领域里并没有被成功解答。权威的精神病史教授说,世界上很少有几个学术领域能做到像神经病学一样——我们既不知道神经病学是什么,也不知道谁来定义一个人是不是神经病,更不知道神经病该怎样治疗。伟大的导师福柯曾经说过,所谓“精神病”,不过是多数人对于少数人的标签,是社会为了进步,而对不一样的人的压抑。如果看一看历史上精神病院对于精神病人的对待,无论是虐待还是所谓“治疗”,当真是令人不寒而栗。烧烤、鞭打、捆束、电击、搅拌脑髓等等,没有一个不曾经是历史上大规模流行的治疗精神病的方法。在当代,精神病被定义为妨碍正常行动(function)的那些心理疾病。如果退出福柯的视角,去精神病院看一看,往往会发现,病情较严重的精神病人的确让人觉得他病了。比如精神分裂者,常会幻想窗外的麻雀是苏联人派来监视他的,电视上的信号是外星人要攻击的密码。这样的现象,并不简单是福柯的“少数者”三个字能够解答的。在此类病情之外,有些统计认为当代美国,50%的人都有某些程度的精神病。最流行的精神病类别比如抑郁、恐惧(phobia,比如恐高、恐蜘蛛、恐黑等)、饮食紊乱(eating disorder,如暴饮暴食等)。这些症状虽然在权威的DSM里被定义为精神病,但究竟是否真的是“精神病”,就比较值得争议了。
现在精神病应该是指精神障碍,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识、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例如阿尔茨海默病有典型的认知(特别是记忆)方面的损害;抑郁症有明显病态的抑郁体验,而儿童注意缺陷障碍的主要特征是多动。精神障碍的核心部分是失去现实检验能力、有明显幻觉妄想的精神病性障碍(Psychotic disorders),外围是一些一些神经症性疾病(neurotic disorders),如焦虑抑郁,再外围可能是一些人格、适应不良等问题。
我国是参照国外发达国家的标准定的美国是 美国精神病学会 制定《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该协会是私立协会,因受制药企业操控饱受非议,定义的精神病越多药品销售越多1992年,根据《手册》第三版,每年都有22%美国人患精神疾病;终身而言,33%的美国人会患上精神疾病。2005年,根据第四版《手册》的研究表明:美国人年度发病率为26%,终身发病率46%。
毕业好几年啦,对于目前的研究大体有哪些新进展确实不太清楚。只讲一讲关于精神病人鉴定这一重要技术的发展史中无法回避的罗森汉实验以及标签效应,让更多人了解其实精神病鉴定真的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好了,上干货~~~~~--------------------------------------------------我是无聊的分割线------------------------------------关于心理异常及精神病诊断标准——罗森汉恩精神病院研究介绍及简析前言:《变态心理学》第一章的第一节,便是“变态心理的界定”。根据书本上的定义,变态心理或者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我认为,这段话的落脚点是认为变态心理最终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行为上的反应。而这种行为是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也就是说,变态心理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异常行为。而如何区别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不仅仅是变态心理学,也是整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异常的定义在决定一个人是否被诊断为精神病中起关键作用,并且诊断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病人接受的治疗。我们都知道,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被看作是位于一个连续的轴上。正常或被称为“有效的心理活动”位于一端,包括精神病在内,位于另一端是异常。但是,对于如何区分正常与异常的界限并不是很清楚,在整个连续的轴上,决定哪儿是正常人行为所处的位置是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责任(诊断标准)。在书本上,列出了七个元素来判别,这些元素分别是:痛苦、适应不良、不合理、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少见的和非传统性、观察者不适、违背标准。在查阅相关文献后,我了解到,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和心理治疗师总结了如下几条标准:行为古怪、行为持续存在、社会偏差、主观痛苦、心理障碍、对功能的影响。两类标准,既有相互补充的地方,又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如不合理、少见的和非传统性即可理解为行为古怪),但对于后一类标准中的两条我表示疑问:1.
行为持续存在。这一条标准可能是在表达上或者翻译上欠缺。因为,只有一个古怪的、反社会的或失控的行为模式持续存在的时候,才能作为对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2.
对功能的影响。对这一条标准的解释是,一个人所期望的、被社会接受的生活方式与其行为之间冲突的程度,可以被看作是心理诊断的底线。一个行为可以是古怪的、持续的,但如果它没有伤害你的生活功能,就不代表真正的病例特征。例如,假设你有一个不能控制的需要,即每天晚上睡觉之前,站在你的床上唱国歌。这种行为当然是古怪的和持续的,但除非你把邻居吵醒或干扰了家庭其他成员,否则你的行为只对你个人的一般生活功能有很小的影响。因此,它不是一个临床问题。但是,仅仅因为一种古怪的持续的行为没有影响到他人,便不将之视为病理特征,这个理由充分吗?例如,一个人总有在饭前偷偷去卫生间将小便喝下的不能控制的需要。因为这种行为是在他人不知晓的情况下进行而且并未影响到他人(我们假设这种行为未被人发现,也就不会引起观察者不适的问题),这种行为难道不是一种十分异常的行为吗?难道不能代表真正的病理特征吗?不管怎么说,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一套标准,这些标准是在大量的临床和理论的研究上总结出来的。但是,这些诊断标准存在两个问题: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真能区别精神疾病和精神健康吗?区别错误的后果是什么?大卫·罗森汉恩(David
Rosenhan)在其著名的精神病院的研究中进行了探讨。Rosenhan, D.L.(1973). On being sane in insane places.Science,179,250—258.实验介绍:理论假设:罗森汉恩的问题是:究竟是由于病人本身存在的特征,还是由于观察者(做诊断的人)看到的病人所处环境或场合导致了心理学的诊断。罗森汉恩设计了一种检验精神病专业人员正确鉴别能力的方法,他让一些心理健康的正常人设法进入精神卫生机构,看看这些心理健康的人是否能被发现。如果这些假病人的行为在医院里和在医院外一样,并且如果他们没有被发现是正常的,那么这就是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精神病诊断中,重于病人自身因素的证据。方法:罗森汉恩招募了8个人(包括他自己)来做假病人。这8个假病人(3女、5男)由1名研究生、3名心理学家、1名儿科医生、1名精神病学家、1名画家、1名家庭主妇组成。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把自己送进12所精神病院,这些精神病院位于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的5个州。所有的假病人都说想他的指导语:他们打电话到医院并预约医生。到了医院后他们说能听到“空的”(empty)、“轰的”(hollow)和“砰”(thud)等声音。除了这一症状外,所有被试的言行完全正常,并且给问诊者的信息都是真实的(除了他们改变了自己的姓名和职业)。所有的被试被收入不同的医院。除一人外,其余均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一旦进入医院,所有被试不再表现任何症状而且行为正常。被试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被释放,直到他们分别说服医务人员他们已经很正常才能被释放,所有被试都把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来。最初,他们试图隐藏这种行为,但不久就发现这种隐藏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记录行为”本身就被认为是他们疾病的另外一个症状。他们都希望尽早被释放,所有,他们的行为表现尽量像正常人,与医务人员合作,接受所有的药物治疗(但药物不下咽,扔到厕所里冲掉)。结果:这些假病人的住院时间从7天到52天不等,平均住院时间为19天。在此研究中关键的发现是:没有一个假病人被任何一个医务人员识破。当他们被释放后,他们的心理状况被认为是“精神病恢复期”而记录在他们的病历中。还有其他有趣的发现和结果:1.
当医务人员没能鉴别出假病人时,其他真病人却并没有那么容易被欺骗。在3个假病人所在的医院,118个真病人中的35个对被试表示怀疑,他们怀疑被试不是真正的精神病人。他们这样评论:“你不是疯子!你是记者或编辑,你们是来检查医院的!”2.
病人(无论是被试还是真病人)与医务人员之间的交流是很少的,而且常常是古怪的。这个研究中通过假病人做的一个试验是,接近不同的医务人员,通过问普通的、正常的问题试图与他们进行言语交流(如,我什么时候可获得地球的特权?或我什么时候可以出院?)。表1总结了他们得到的反应。当有反应时,常常类似下面的形式:假病人:“劳驾一下医生,你能告诉我,什么时候我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地球的主人吗?”精神病医生:“早上好,戴夫,你今天感觉如何?”然后,没有进一步的反应,医生就继续往前走。3.
在医院研究中,与严重的人际交流缺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药物的不缺乏。在8个假病人在此研究中,共发给他们2100片药片,如前面所提到的,他们并没有咽下去。假病人注意到,许多真正的病人也偷偷地把他们的药片扔到厕所里。4.
假病人讲到的另一个奇闻是,一位护士,她的制服没有系扣,在白天病房里满屋子的男病人面前调整自己的胸罩。这并不是她有意挑逗,根据被试报告,她只是没有把精神病人当成真正的人看待。讨论及问题:毫无疑问,罗森汉恩的研究震动了精神卫生专业领域,这个结果给出了两个关键因素:第一,它表明在精神病机构中“心智健全”不能与“心智不全”区别开;第二,罗森汉恩揭示了标签诊断的危险性。但这项研究却有许多值得讨论的地方和我对其中出现的几个问题的思考:1.
关于真病人能辨认出假病人这个问题在课堂讨论上提出来过,老师给出的答案是同伴吸引。即在真正的精神病人中,普遍会形成一定的气质,这种气质会把真病人(不管是精神分裂症还是被害妄想症)与假病人区分开来。例子就是同性恋问题。2.
关于病人与医务人员之间的交流很显然,医务人员认为与精神病人(不管是真病人还是他们不知道的假病人)进行任何层面上的实质交流都是没有意义的。实际上,他们更倾向于将谈话作为诊断的手段而非交流的手段。这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的共情、积极关注等手段形成了鲜明对比。但这种情况又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对于医务人员来说,病人的身份使得他们不可能也不愿意跟病人进行更多通常意义上的交流。但对于精神病人来说,这样的负面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关于这一点,下面还将进行阐述。3.
关于药物泛滥不可否认,药物治疗在精神病治疗过程中有着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但我们不得不注意到这样一个数据:8个人,2100片药片。药物滥用带来的直接结果便是预期效果的下降。在相关研究中,我了解到,针对某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在短期内,药物治疗和认知或行为疗法的效果不相上下,但在长期治疗中,药物治疗的作用十分有限(甚至只能起到缓解作用),而认知和行为疗法的效果更好。实际上,罗森汉恩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医务人员滥用药物的情况。4.
关于医务人员对待精神病人的态度在更久远的历史上,由于科学的不发达和迷信,精神病患者的境遇是很悲惨的。即使在近代,精神病患者受到的待遇已经很差,这其中就包括残忍的身体虐待(Deutsch,1949)。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类似于1787年Joseph Dacquin在法国Chambery的精神病院发起了相关的改革已经使得精神病患者的境遇改善了很多,特别是到了现代,已经有很多理念和制度来保障精神病患者的权益。但人们(包括医务人员)在观念上对精神病患者作为人的无视甚至歧视仍然广泛存在。这样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医务人员倾向于忽略病人的环境压力,只注重与精神病特质相关的行为。5.
关于标签效应罗森汉恩的研究有力证明了在医院机构中正常人不能与真正的精神病人区别开来。根据罗森汉恩的研究,这是因为过于强大的精神病机构影响了医务人员对个体行为的判断。一旦精神病人进入这种机构,他们就有一种定势,倾向忽略个体化特征。罗森汉恩指出这便是所谓的“贴诊断标签”。即当一个病人被贴上“精神分裂症”的标签后,精神分裂症就成为他的核心特征或人格特质。这一部分在阿希于1946年的研究中讨论“人格的形式表达”有提到,但很遗憾我没有找到这篇文献。除此之外,严格的诊断标签还包括如何对假病人的生活史进行绘声绘色地解释。在罗森汉恩的研究中提到了一个例子,当假病人给出一段无关痛痒的陈述后,医务人员却对此进行了一段相当令人震惊的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解释(253页)。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表明任何医务人员对事实的曲解都是有意的,他们相信诊断(此例中的精神分裂症),并倾向于将对病人生活史的解释与诊断保持一致。另一个研究则建立在罗森汉恩1973年的研究基础上,调查当精神病人被贴上诊断标签时,他们本人体验到怎样的耻辱(wahl,1999)。该研究调查了1300多名精神病人,经历的耻辱和被歧视是大多数的被试报告。因为对于大多数精神病患者来说,精神疾病的症状只表现在某些方面而非全部方面,在很多时候,病人能清楚的感觉到精神疾病耻辱的来源和他人行为所体现的态度(这其中包括一般的公众、家庭成员、同事甚至精神健康专业人员)。这也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上面第4点提到的精神健康专业人员的态度对精神病患者产生了多么巨大的影响。6.
关于自我确认罗森汉恩指出,一个人一旦被贴上符合某个心理条件的标签(如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等),那个标签将掩盖所有他或她的其他特征。所有行为和人格特征都被看做是起源于标签障碍。这也很好解释了为什么医务人员对假病人日记缺乏关心和怀疑,而只是把它当成精神病标签的另一个行为的证据。而标签效应带来的最坏的影响是它可以变成自我确认,即当一个人在一段时间里按一定方式对待时,他或她的行为也开始变成所对待的那样。这是一种十分有意思的现象,结合认知心理学和行为主义的相关观点,我的理解是,当某人被一种行为模式所要求,在一段时间后,其认知会被改变,以期符合其行为(参见海德的P-0-X模型和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而认知的改变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这种行为。同时,根据老师当时的提示,我在查阅了社会心理学的相关资料后,也较倾向于认为用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影响来解释。对于病人来说,专业的精神病机构和医务人员无疑代表一种权威,当病人选择服从的时候,其行为不自觉就遵从了权威的论断。相关的经典案例有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7.
关于疯子谈话针对罗森汉恩研究的后续研究非常多,其中塞瑟(Szasz)的一项研究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他的观点是,不能一听是精神疾病就当成是,而应该把它看做由社会和环境因素引起的生活中的问题。在一片文章中,他举了一个“疯子谈话”的例子,由于这些谈话,这个疯子被诊断为精神病,但是,“这些谈话并不是诊断一个人心智不全的有效证据”,因为,一个人(精神卫生专业人员)不能理解另一个人(病人)。(Szasz,1993,第61页)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新颖而独到的观点。实际上,我们经常会看到或听说“白痴天才”这样的例子。换句话说,在某种程度上,天才和疯子只有一步之遥。如影片《美丽心灵》主人公的原型约翰·纳什便是一个罹患了精神分裂症的著名经济学家。我们当然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精神分裂症,但是在另一个方面,是否只是因为某些病人的思维超前而无法被理解呢?对于一些并不太有把握的症状或古怪言行,是否在诊断上应该更加审慎呢?8.
关于后续研究中的批评罗森汉恩在年间,在12家医院重复这个研究,每一次他都得到了相似的结果(见Greenberg,1981,Rosenhan,1975)。然而,其他研究者对罗森汉恩从他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提出了异议。施皮策尔(1976)认为,虽然罗森汉恩所用的方法表明心理诊断系统是无效的,但事实上,它们并非如此。例如,通过说谎假病人进入精神病院并不困难,因为准许入院是基于他们的口头报告(而且医务人员永远也不会猜到,有些人会使用欺骗的手段进入这种地方)。同样的理由,你可以进入一个急救中心说自己腹痛,可能你会被诊断为的了肠胃炎、阑尾炎或胃溃疡而住院,虽然医生被欺骗了,但诊断方法并不是无效的。另外,施皮策尔还指出,只是因为假病人的行为正常而被收入医院,而这种症状的变化在精神疾病中是常见的,也并不意味着医务人员在诊断中的无能。对此,我却有完全相反的看法。正是由于在诊断中,医务人员基于口头的报告和相应的一些标准而让假病人能够进入精神病院,才证明这种诊断手段的效度是非常低的。同样的例子,或许我可以骗医生说我腹痛,医生也会基于我的口头报告诊断我患了某种疾病。但是,如果运用更加严格的诊断手段(如胃镜检查、B超扫描等),便会得出我并未患病的结论。而很显然,在心理诊断效度上,还很难达到这种科学水平。罗森汉恩的后续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有一个研究和教学医院,那里的医务人员在罗森汉恩的研究结果发表之前听到了他的论断并猜疑这种诊断错误是在自己的医院做出的。为了检验这一点,罗森汉恩通知医院的工作人员,在未来的3个月时间里,一个或多个病人将试图进入他们的精神病区。每一名医务人员都被要求用10点量表对当前的每个病人进行评定,看他或她是假病人的可能性。3个月后,193人被确认是假病人,其中41人被至少一名医务人员很自信地认为是假病人;23人被至少一位精神病专家怀疑是假病人;19人被一位精神病专家和一名其他医务人员确认为假病人。事实上,罗森汉恩在3个月的时间里,竟然没有派一个假病人去医院!“这个实验是有教育意义的”,罗森汉恩说:“它表明,当悬赏(在这里指威望和能力)很高的时候,诊断一个人是异常还是正常的倾向可以被反转。但存在一个不争的事实:当任何一个诊断过程本身很容易出那么多错误时,它当然不是一个会让人很信赖的诊断过程。”(第252页)结语:诚然,标签效用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帮助的,因为它们是有效治疗心理障碍的必要部分,就像疾病的名字是诊断和治疗躯体疾病的一部分一样。但如何做到科学准确地诊断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参考文献:Greenberg,,J.(1981,June/July).An interview with David Rosenhan.APA
Monitor,4-5.Rosenhan, D.L.(1973). On being sane in insane places.Science,179,250—258.Rosenhan,D.,L.(1975).The contextual nature of psychiatric
diagnosi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84,442-452.Spitzer,R.L.(1976).More on pseudoscience in science and the
case of the psychiatric diagnosis:A critique of D.L. Rosenhan’s “On being sane in insane places”and“The contextual nature of psychiatric
diagnosis.”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33,459-470.Szasz,T。(1993).Crazy talk:Thought disorder or psychiatric arrogance?British 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66,61-67.Wahl,O.(1999).Mental health consumers’ experience of
stigma. Schizophrenia Bulletin,25(3),467-478.Milgram S.(1963).Behavioral Study of Obedienc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67),371-378.Roger R. Hock.Forty Studies That
Changed Psychology Explorations Into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 Research,306-315.王建平.变态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有什么关系,累了就睡,难过了就哭,遇见想爱的人就去爱,有梦想就去实现.
我的家人中有一个精神病患者,是我爷爷的兄弟.从小到大,我都能看到他一个人在自言自语,我们都不知道为什么,估计他自己更加的不知道为什么.对于他,我的爷爷总说,看,你的四爷是一个可怜的人,记得很久以前有问过爷爷和家人,为什么他会变成这样,后来,据说:”最开始的时候他不是这样的,是一个写的一手好字,性格善良,帅气的小伙子,起因大概是因为母亲的离世,具体的故事长辈讲起来很淡,或许那段回忆很伤人,或许那段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被人渐渐的淡忘,又或许不值得一提,谁会在乎呢?在偏远的乡下小镇,大家对这个人给予足够的宽容,不在乎这个人在夏天穿上女式的衣服到处闲逛,不在乎在蝇蚁遍地的垃圾池旁边捡食别人吃剩下的蔬果,不在乎他吃过的食物中有没有中毒的,因为精力的原因,家人也很难24小时照顾到这样一个精神病人,但是上天很怜悯这样的人,在将近四十多年的时间里,这样一个每天捡着别人吃过的剩菜残羹、穿过别人不知道扔在马路上多久的衣服,也很少生病,想比如现代人精细的生活习惯、更别提养生,过着原始人生活的他到现在依然维持喝生水的习惯,记得在小的时候,对这个所谓的四爷敬而远之,因为不知道他会不会打小孩、会不会做出对人毫无预期的伤害,这么多年,貌似也一直都没有,他是一个和善的精神病人,不打扰别人的生活,记得小时候,送东西过去给他吃,他说:“不要了,你们吃。”把我当成姑姑和叔叔,现在想到,或许他内心当时留存的是自己愿意保存的那一部分记忆,外界,与他来说,无关。从前没有那么多的烦恼,不知道世界的复杂与多变,长大后,想要变得单纯并不容易,现代社会压力大,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像漂浮不定的浮萍,在上个世纪,人们带着上辈遗传的价值观生存,相信天长和地久,而生存在夹缝中的我们这一代人,带着网络与信息生存,保留的大多是自己自私的情感和那些看似很正义的价值观,做着脑中长满蛀虫的人类,一旦有人相信正常的爱情就被当做怪物,当做与这个繁杂的世界不想称的动物,真正的相
称又是什么呢?前两天和朋友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精神病人,打扮正常,出口成章,不知道经历了什么,导致了这样一个看起来正常的人变得不正常,碰到心理学的老师或许能给到完美的答案,不知道大家在面对精神病人大多是怎么做的?这些人在这个庞杂的社会中又是怎样被对待的?遇到这样的人又能怎么做呢?所有这些在课堂上老师完全没有给出答案,越长大,越发现,中国教育体系的缺失,长久的压抑和人们内心排解情绪的失调致使这个世界越来越多的人不会与自己相处,人不仅要一个人生活,还要学会和家人生活,和朋友相处,这样长久的时间中,如果学不会相处灵魂就没有办法去安放。
美国精神病的比例比英国多1倍呢。。就是因为“定义”不一样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概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