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用衣食使我至此长者知子愚痴 日语狭劣

《法华探微》(三)
《法华探微》(三) &&
释能会法师讲述&/&实证佛教研究中心撰稿
&本文引自佛学杂志《实证佛教通讯》 第六期:“法华探微”(三)是由释能会法师讲述,实证佛教研究中心撰稿,开演《妙法莲华经》的义理。本期重要的内容包括:空、无相、无作、独子逃逝喻、药草喻、以道受乐、任力所能、一相一味等等。
请大家跟我一起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南无普贤菩萨摩诃萨!
上次讲到,舍利弗尊者蒙佛授记,在场的不少阿罗汉都感到疑惑,于是佛演说了三界火宅的譬喻,告诉他们佛为了度众生,教示三乘佛法,其实都汇归唯一佛乘。现在我们进入下一品。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
尔时,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从佛所闻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发希有心,欢喜踊跃,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迈,自谓已得涅槃,无所堪任,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证。又今我等年已朽迈,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甚欢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希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这时,有四位阿罗汉:解空第一的慧命须菩提,论议第一的摩诃迦旃延,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神通第一的目犍连,都是列入佛陀座下十大声闻弟子的大阿罗汉。他们听到这些以前从没听过的法,看到舍利弗蒙佛授记,都非常欢喜,于是用非常恭敬、正式的礼仪对佛陀说:“我们四个人,在僧团中居于上首,年纪也大了,自认为证得了涅槃、已经无法可求,不愿意再进修佛果。”像他们这样的大阿罗汉,虽然还在世、没有取证无余涅槃,但已经证了有余涅槃,只剩下一点点维持生活的觉知心,死后就顺入无余涅槃。维持生活的基本觉知心,比如托钵,一定要走到有人家的地方才能乞到食,所以走路的时候起码要看路上有没有人家等等。这些阿罗汉吃完饭后,稍微休息一下,就什么都不想了知了。漂亮的花,他不想看;美妙的音乐声、鸟叫声,他也不想听;夏日吹来一阵凉爽的风,他也不想去感觉。总之已经对六尘没有欲望了。没有欲望的话,那他们想干什么呢?有的人在网络上攻击佛教,说阿罗汉是“除了等死以外,一无所求”,这个人还真说对了!声闻法就是这样,阿罗汉就是活着等死,到时候取证无余涅槃。他们不想利乐众生,也成不了佛。只不过,佛教不是只有小乘,还有深妙的大乘法,如果他要评论佛教,要以大乘法为代表,不应该以小乘代表全部佛教。因为大乘法能够函盖小乘法,小乘法却不能函盖大乘法。
“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证。又今我等年已朽迈,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这四位阿罗汉继续讲述以前听大乘法时的心情。佛演说大乘法的时候,他们坐在下面,觉得身体非常疲倦,其实不想听。可能那时生活条件不太好,要走很远的路去托钵,再走回来,很累。但是佛在上面说法,也不好意思走掉,所以他们就安住在“空、无相、无作”的三解脱门里。
小乘法和大乘法都有三解脱门,意思不太一样。“空”这个字,在佛经里有不同的意思。这里小乘法的“空”,是指没有用处。比如《佛藏经》说,末法时期有人自称阿罗汉,乱说佛法,被下面听法的人骂作“空老”,就是“枉费你活了这么一大把年纪”的意思。空老的空,是没有用的意思。声闻法说“无常故苦,苦故空,空故非我”,这个空是“到头来一场空”,也就是没有用处。三解脱门的“空”也是指没有用处,世间的这些无常法都归于空,到最后都没有用,执着于这些是没有意义的。空是有为法的共通性,了解这种共通性,也是一种智慧,由这种智慧发起的定境,称为“空三昧”。住在这个空三昧里,可以解脱烦恼,所以这个空三昧也叫“空解脱门”。
“无相”,六尘相都是起起灭灭、无法常存,不可说为任何一相。“无作”,不想再去追求、作为,包括刚才讲的看都不想看、听都不想听、想都不想想。为什么说连想都不想想?比如他过去可能是一个王子,有优越的生活、和睦的亲眷,但他不会去回味。而阿罗汉是修“无作”,无作就是不想去干、对许多事没心念去做,包括对众生有利的事,他也不太想做。这里的“空、无相、无作”也是声闻法修证的一个核心,属于声闻法中较深的法。大乘法也讲“空、无相、无作”三三昧,但那是证解第八识而发起的,比声闻法的三三昧胜妙多了。
佛讲的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游戏神通”前面讲过。“净佛国土”,比如一个地方很脏,到处都是垃圾、痰、大小便,如果这里的众生都这么无视环境、任意胡为,一个菩萨要怎么清净这个秽土呢?他一个人是清净不了的,也不可能只发一个命令,就让所有的众生马上变得规规距距、干干净净。这里的净佛国土,说穿了就是教化众生。比如你是小学老师,教小朋友“不要随地吐痰,不要乱丢果皮纸屑”,慢慢跟他们讲道理,教到他们都听你的话,每个人都不乱扔了,还勤劳地打扫,校园自然就清净了。当然这只是物质上的污秽,更严重的污秽是五浊。前面讲过,劫浊、命浊、众生浊、见浊和烦恼浊,特别是见浊和烦恼浊,只要有邪见、有烦恼,众生和世界就没法清净。所以净佛国土的意思,就是度化、成就众生。
这四位阿罗汉还说,听佛陀讲大乘法时,其实自己心不喜乐。因为他们认为佛陀教他们要离开三界,而这些事情,是在三界里才能做的,他们还是想离开三界。然后他们又说:“我们现在年老衰迈,看到佛陀您教这些菩萨求无上正等正觉,我们连一丝好乐之心都没有。”他们竟然这样讲!实际上,要是生了一念好乐之心,他们就不会去取证无余涅槃。无作三昧是很厉害的,他们安住在里面,如果只是顺手帮一下忙,他们还是会做;但像净佛国土这种事,处处都要劳心费神,麻烦到极点,他们绝对不想做。
这几句话其实就是说,佛陀讲的大乘法,他们根本就不想听。只是因为佛陀这个导师已经在讲了,碍于情面,不好退场;或者说既然已经在场了,逃走也是一种“作”,所以他们依着声闻法三解脱门的定心坐在那里。佛陀在那里讲归讲,跟他们不相干,可能根本就没听到耳朵里去,但是也没有离开。如果会离开,就表示他没有安住在三解脱门里──生起厌恶心走掉,这件事就是“作”。所以,前面那些退场的五千人,佛说他们都是增上慢人。他们不像这些阿罗汉,虽然不想听,好歹也坐在那里。
现在,这四位阿罗汉就说:“我们以前以为大乘法跟我们不相干,今天从佛这里知道声闻人也可以成佛,非常非常地欢喜庆幸,就像凭空得到了无量的珍宝一样。”
其实,这也是在演戏,是示现。在佛陀身边做声闻大弟子的人可没有那么简单的,特别是前面那几位大弟子,有很大可能都是大菩萨、甚至过去佛来客串的。特别是舍利弗,很可疑。稍前佛授记舍利弗的时候,说他座下的菩萨多到连等觉菩萨都没办法算清楚,成就了非常殊胜的佛国土。阿僧祇是天人就可以计数的,而那里是连等觉菩萨都算不清。还有这位须菩提,在《金刚经》里和佛陀对答如流、深解义趣,还痛哭流涕;在这里却说自己不生一念好乐之心。可见这都是在演戏。
“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国,或十、二十至五十岁,年既长大加复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财宝无量──金、银、琉璃、珊瑚、虎珀、颇梨珠等,其诸仓库,悉皆盈溢;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象马车乘,牛羊无数──出入息利,乃遍他国,商估贾客亦甚众多。时贫穷子游诸聚落,经历国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父母念子,与子离别五十余年,而未曾向人说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怀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财物,金银珍宝,仓库盈溢;无有子息,一旦终没,财物散失,无所委付。是以殷勤每忆其子,复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财物,坦然快乐,无复忧虑。’
四位阿罗汉接着讲:“我们愿说一个譬喻来形容现在欢喜的心情。”下面就开始讲这个譬喻:
比如有一个人,小时候懵懂无知,只因为一时跟父母闹脾气,就离家出走。他这一走,就再也没回去,还辗转去了别的国家,一直在外面流浪。这样年复一年,一转眼他已在外漂泊了五十年,连自己从哪里来、父母长什么样子都忘了。这是阿罗汉譬喻自己幼稚无明,加上隔阴之迷等,在外流浪生死,不识本然具足的珍宝法财。
然后,他到了这个年纪,没有年轻时那么好找工作了,所以生活越来越困窘。但是为了衣食等生活必需品,他还是得东奔西走到处找活干。走着走着,他不知不觉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当然,他自己已经不记得了。古代的衣服,从种植棉麻到制作成衣,整个过程都是人工的,所以做件衣服不容易,价格自然也不那么便宜。不像现在,纺纱、织布都可以由机器完成,产量高,成本低,价钱可以很便宜。现在城市人的衣服经常嫌多,你如果找别人要几件衣服穿,可能很多人都乐意给你;相比之下,吃的东西就很难餐餐都有人白送。
另一方面,这个人当初走丢以后,他父亲跑遍全国找他,但很久都没找到,只好在一座城市安顿下来,现在已经成了富可敌国的巨商。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等宝物,多到仓库都堆不下,而且“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象马车乘,牛羊无数”;还跟别的国家有国际贸易和金融活动,往来的商人络绎不绝,生意非常兴隆。相比之下,这个逃走的儿子,到了这个年纪,不仅几十年来从没享过福,现在还要为生计到处奔波,辗转流浪到他父亲所在的城市。他的父母,五十多年来一直挂念着这个儿子,没有再生第二胎;可能因为太伤心,也从没跟人家说起自己有个走丢的儿子,只是常常想起他,后悔当初没有照看好,也不知他现在是死是活。五十多年过去了,两位老人都已经年迈,家财万贯又无人继承,于是就更加想孩子:“如果儿子能回来继承家产,我们就真是谢天谢地,高枕无忧了!”
这个譬喻里有一些特别的地方,比如这个父亲只有一个孩子,这种譬喻在佛经里经常出现。佛陀在出家之前曾结婚生子,也是只有一个儿子,名叫罗睺罗。也就是说,像我们前面讲的,佛陀看待一切众生,都像是他的独生子一样。佛经里,有人有求于佛时会说“愿垂矜愍如罗睺罗”,可见他们都知道佛陀是这样看待一切众生。
“世尊!尔时穷子佣赁展转遇到父舍,住立门侧,遥见其父踞师子床,宝几承足,诸婆罗门、剎利、居士皆恭敬围绕,以真珠璎珞价直千万,庄严其身,吏民、僮仆,手执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宝帐,垂诸华幡,香水洒地,散众名华,罗列宝物,出内取与,有如是等种种严饰,威德特尊。穷子见父有大力势,即怀恐怖,悔来至此。窃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佣力得物之处。不如往至贫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见逼迫,强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这个穷儿子在城里到处找活干,有一天路过他父亲的家。他站在门外,远远地看见一位大富长者坐在狮子床上。在印度,床和座是不分开的,可以坐可以躺,所以叫“床座”。狮子床,不一定是狮毛、狮皮做的床,而是因为一个人很尊贵,像百兽之王的狮子一样,所以他坐的床就叫狮子床。比如,佛经里说佛陀坐的位置是狮子座,并不是上面的材料、装饰跟狮子有关,而是因为佛陀是人中之狮,所以把他坐的位置称为狮子座。这个狮子床的意思也差不多,因为这个父亲身份最尊贵,所以他坐的床就叫狮子床。“宝几承足”,这个床比较高,下面有一个踏脚的地方。
“婆罗门”是古印度四种出生种姓中阶级最高的,对于《吠陀》等世俗经典能讽诵通晓,也是善于观察吉凶、主持种种祭祀仪礼的修行人;“刹利”是贵族,他们都恭敬地围绕在这个父亲周围。从经文描述的场面看,他的身份跟国王差不多,但这里没说他是国王,其实是暗示他是法王。因为此處是要比喻佛陀,所以没有特别讲这个父亲是国王,但这很明显就是佛陀说法的场面──有很多人恭敬供养、环绕其周。他身上挂着的珍珠璎珞,象征佛陀的智慧、神通,后面的“种种严饰”,也显示出他是“威德特尊”,威德力大得让人不敢靠近。佛陀很久才出世一次,我们这期人类文明至少有好几千年,但释迦牟尼佛从成道到示现涅槃,大概只有五十年,相比之下非常短暂。如果你亲眼见到佛,目睹他的智慧神通和大威德力,可能还是会感到敬畏,觉得“佛这么伟大,我不敢靠近他”。这个逃走的儿子也被这种威势吓到了,心里后悔起来,想:“我怎么跑到这里来了!里面的人说不定是国王,或者是皇亲国戚。这哪是我这种人干活的地方!”他觉得自己是只有蛮力的贫贱下人,这里的大人物不可能雇他,所以他想:“还不如到比较穷的地方去找,在那里干力气活就能得到衣食。一直站在这里的话,搞不好被抓去当奴隶,更别说赚钱了。”想到这里,他掉头就跑。这里的“疾走而去”,古代的“走”是跑的意思。
“时富长者于师子座,见子便识,心大欢喜,即作是念:‘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无由见之,而忽自来,甚适我愿。我虽年朽,犹故贪惜。’即遣傍人,急追将还。尔时使者,疾走往捉。穷子惊愕,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使者执之愈急,强牵将还。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转更惶怖,闷绝躄地。父遥见之,而语使言:‘不须此人,勿强将来。以冷水洒面,令得醒悟,莫复与语。’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贵为子所难,审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语他人云是我子。使者语之:‘我今放汝,随意所趣。’穷子欢喜,得未曾有,从地而起,往至贫里、以求衣食。
当时坐在狮子座上的长者,大老远就认出儿子了。这也有象征的意思,正如《楞严经》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虽然佛常常忆念着众生,但众生不忆念佛,所以难以与佛相应;如果这个众生常常忆佛,就一定会相应。
长者看到自己的儿子,高兴极了,心想:“我的家产总算有人托付了!我日夜思念他,这么多年都找不到人,今天突然自己跑回来,真是太好了!虽然我现在老了,对他的疼爱还是跟以前一样,不差分毫。”于是长者马上命令身边的人去把他追回来。这个儿子一直过着饥一餐饱一餐的生活,根本不是这些强壮家丁的对手,一下就被追上了。他以为要被捉去当奴隶,吓坏了,大声嚷道:“我又没有得罪你们,凭什么抓我?!”家丁们抓得更紧了,准备把他强拉回去。穷儿子想到自己平白被抓,肯定死定了,他越想越怕,竟晕倒在地。长者在远处看到,就对手下说:“算了,不要这个人了。你们用冷水把他弄醒,放他走吧,也不要跟他多说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下面就讲原因了。这个儿子穷了几十年,早就不记得自己的父母什么样了,一看到富贵人家,他心里只有恐惧,根本想不到自己就是这一家的独生子。这个长者是有智慧、有方便的人,知道儿子已经成了这样一个自甘下劣的愚人,如果突然告诉他身世,他绝对不会相信,反而惹出大麻烦。所以,长者也不说那是自己的孩子,只是让手下对醒过来的儿子说:“我们不捉你,你想去哪就去哪吧!”这个儿子才放下心来,到穷乡僻壤找工作去了。
“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汝可诣彼,徐语穷子:“此有作处,倍与汝直。”穷子若许,将来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语之:“雇汝除粪。我等二人亦共汝作。”’时二使人即求穷子,既已得之,具陈上事。
这种情况下,长者只有以方便善巧来引导穷儿子。前面讲过,佛菩萨一直在想办法度你,只要你有一点点善根,他就会尽其方便来引导你。如果你觉得“佛的智慧神通好是好,但是,反正我成不了佛,还是该怎么过就怎么过吧”,这种时候,佛如果强行把你抓来修行,你肯定不愿意。所以佛就要用方便善巧,你现在想要什么,就先给你什么,慢慢引导你。这位长者呢,就秘密派了两个人打扮得穷酸憔悴又卑下,吩咐他们:“你们去找那个穷孩子,慢慢跟他商量,就说‘这里有工作机会,工资是行情的两倍’,如果他答应,就把他带到这来。他问做什么工作的话,就说:‘雇你来清除粪便,我们俩个也跟你一起作。’”于是,这两个人找到了穷儿子,照长者的吩咐邀他去做工。
你看,长者的这两个使者,要陪人家除粪。这个譬喻里,如果说长者是佛陀,这两个人就是菩萨。而且,那个人是他儿子的秘密,长者只告诉了这两个使者,说明对他们是非常信赖的。佛陀在五浊恶世度化众生,菩萨也都来协助,不仅文殊、普贤,很多菩萨都会来。他们来到人间,多数情况下,都会隐去智慧和神通,让你看不出他们是菩萨,甚至扮成一个地位低下的人,就像金庸《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一样,很不起眼,让你以为他跟你一样,甚至不如你,这样他才能亲近你。所以这些菩萨其实都离众生不远,就在众生当中,说不定就在你身边做你的朋友同事,甚至亲人眷属。
“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其父见子,愍而怪之。又以他日,于窗牖中遥见子身,羸瘦憔悴,粪土尘坌,污秽不净。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更着麁弊垢腻之衣,尘土坌身,右手执持除粪之器,状有所畏;语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后复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余去,当加汝价。诸有所须瓫器米面盐醋之属,莫自疑难;亦有老弊使人须者相给,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复忧虑。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壮,汝常作时,无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见汝有此诸恶,如余作人。自今已后,如所生子。’即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穷儿子觉得工钱不错,就到长者家做起了除粪的工作。长者看着自己的孩子在这里除粪,觉得又难过又可气,气他有福不享,甘愿在这里从事低下的工作。一天,长者从窗口看着儿子瘦弱憔悴、满身粪秽的样子,想到一个主意,就马上脱下身上的贵重衣饰,换上又脏又旧的粗布衣裳,再往身上抹些泥巴,拿上簸箕、扫帚等工具,把自己也弄得像个除粪工。这比喻佛陀的方便。刚才讲过,佛菩萨在人间度众生时,常常把神通和智慧都隐藏起来。所以你如果看到一个人,一副乡巴佬的样子,或是看上去很卑下,也可能是佛菩萨来度你的。这不只是譬喻,他们真的会这么做,因为佛菩萨的誓愿就是要以种种方便来度众生。
长者作好这种打扮,脸上还挂着一丝严肃,整个人让人以为是除粪工的工头,跟他以前富贵威仪的气质完全不一样。然后,他走到儿子身边,对旁边的几个人说:“你们认真干活,不要偷懒!”反正就是让儿子以为他是工头,不会像以前那样看见他就跑,用这种方式来亲近儿子。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对穷儿子说:“年轻人,你就一直在这里工作吧!不要再到别的地方去了。我会给你加工资,三餐所需要的锅盆米面盐醋等,都会给你,也有几位老佣人可以帮你打理生活,你就安心的在这里工作,不要再想去别的地方了。你比我年轻,以我的年纪,可以当你爸爸了,我看你做事,不像别人那样偷懒、发牢骚,觉得你这个人还不错,又老实又勤快。从今以后,你也不要见外,就把我当作爸爸吧!”这个儿子虽然年纪也不小了,但长者比他还大几十岁,所以叫他“年轻人”。而且,虽然他们是除粪工,也还有比他们身份更低的人,找这样的人来帮他打理生活,让他好好待在这里,别又跑掉了。
从此以后,两人就以父子相称。穷儿子很高兴能遇到这样的好人,自己流浪几十年,现在有一个工头等级的人当干爹,给他比较高的工资,还跟他找人照顾他,已经很满足了。不过,他还是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寄人篱下的卑贱人。长者知道这一点,还是让他做着除粪的工作。经过二十年,等到他对长者已经很亲近、很信任了,长者再慢慢派他做别的事情,让他进出自己的富贵堂屋。渐渐地,儿子对富贵的人、贵重的物品不再那么害怕,也不再那么自甘下劣了。但他还是认为那是人家的东西,跟自己没关系,所以仍然住在自己的破屋子里。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我心如是,当体此意。所以者何?今我与汝,便为不异,宜加用心,无令漏失。’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而无悕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剎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于某城中舍吾逃走,伶俜辛苦五十余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怀忧推觅,忽于此间遇会得之。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
“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后来,长者生病,知道自己活不久了,他告诉儿子说:“我的仓库里有很多金银财宝,现在我身体不行,管不动了,请你替我管理。你要像对待自己的财产一样用心管理。”穷儿子听后,就很用心地管理这些财产,也不生一丝贪心。不过他还是住在自己的破屋里,觉得这庞大的财富给人的压力太大。又经过一小段时间,他的心志已经开阔,觉得自己之前那种小里小气的卑下心理真是不应该。他的转变,长者都看在眼里,而自己也到了最后关头,就召集所有的亲族、国王、大臣、剎利、居士。连国王都召集来了,可见这位长者的身份地位比国王还高。长者比喻佛陀,佛即将涅槃的时候,国王也过来参拜。古代印度有很多小国,常常只是一个城市,人口可能只有几万或几十万,国王的地位当然不能跟佛陀比。
这个时候,长者对大众宣布:“诸位,这个人就是我的儿子,是我亲生的儿子!他多年以前走失,离开了我的庇护,一个人在外流浪了五十多年。他原来的名字叫某某,我名叫某某。我曾经到处找他都没找到,前段时间竟偶然相遇。我要告诉诸位,他确实是我的儿子,我也确实是他的父亲。我命终之后,他就是我的合法继承人,我的家产全部归他所有。家产的详细情况,他也已经非常了解。”穷儿子听到长者的这番话,喜不自胜,心想:“我从来没有希求过这些财宝,现在它们竟然一下子都是我的了!”
这里暗含了一个次第。让他管理这些财宝,比喻佛陀已经在讲大乘法了,可这些声闻人听归听,还是觉得成佛跟自己不相干。等到现在佛演说一乘佛法,还授记了舍利弗将来成佛,他们才知道:无论自己多么自甘下劣、觉得成佛不可能,到最后还是一定会成佛。
“世尊!大富长者则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如来常说我等为子。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乐着小法。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价。既得此已,心大欢喜,自以为足,而便自谓:‘于佛法中勤精进故,所得弘多。’然世尊先知我等,心着弊欲,乐于小法,便见纵舍,不为分别:‘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以为大得;于此大乘无有志求。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而自于此无有志愿。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以方便力随我等说,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悋惜,所以者何?我等昔来真是佛子,而但乐小法,若我等有乐大之心,佛则为我说大乘法。于此经中唯说一乘,而昔于菩萨前毁呰声闻乐小法者,然佛实以大乘教化。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悕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
这四位阿罗汉继续解释刚才说的譬喻:“世尊,譬喻中的长者就是您佛陀,我们这些声闻人都是您的儿子。当初,我们因为计着三苦给我们带来的种种烦恼,迷惑无知,就对小乘这种断苦的教法产生了信乐。”
三苦是苦苦、坏苦和行苦。以前也讲过,苦苦是贫穷、病痛这些一般人都能察觉的苦。坏苦是原来很好、现在比较糟,这种今不如昔的失落感。比如你以前是全球排得上号的巨富,后来投资失败,只剩下一百多万。虽然比起一般的升斗小民,你算有钱的,但以前那么风光的日子已经不再,你会觉得很难过。行苦,是指觉知心了别六尘的那种忙烦,这个一般要见道位以上的人才能察觉,一般人反而觉得能了别、享受六尘是很快乐的事。这就是三苦。
四位阿罗汉以穷儿子譬喻自己,说自己迷惑无知,是相对于佛菩萨而言的。因为他们不知道万法都是一心所生,包括佛陀的神通、智慧、解脱功德,统统不离一心。他们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说自己迷惑无知。当然,正如我们前面所说,这也都是演戏,这几位大弟子不是简单人物,我们不能对他们心怀轻慢。
“乐着小法”,是说声闻人只乐于修习解脱道,觉得只要去除戏论(不符合佛法的思维与言说),取证无余涅槃就够了,成佛这种事跟自己不相干,不知道自心即是如来。就像那个穷儿子,能够每天除粪得到工资,就很满足了,所以经文说“得至涅槃一日之价”,涅槃只如除粪一天的工资,和大富长者的财富根本无法比,穷儿子无知自满,觉得那些财宝跟自己不相干,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些东西本来就是他的。另外,世间人钻研的那些炒股法、炒楼法,在三乘佛法里,都属于世间法,连小法都不是。跟声闻人比起来,世间人是更惨、更愚痴的,连求解脱都不知道。这个穷儿子还知道打工混饭吃,所以经文说“得至涅槃一日之价”,要是把世间人也放在这个譬喻里,就是那种不知道干活挣饭吃,一直饿到死的人。
四位阿罗汉接着说:“世尊您教我们佛法,我们就精进地修行,终于证得了阿罗汉果,死后即可顺入无余涅槃。我们自认为用勤奋精进换来了这么大的收获,已经非常满足。”譬喻里的穷儿子勤劳工作,赚到的钱能保证基本的温饱,他就知足了。这些阿罗汉也这样形容自己。他们跟随佛陀学法,精进修行,成为了具足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觉得从佛法中得到的利益已经够多了。刚才听到一乘佛法,他们才感受到“得至涅槃”不过如穷子除粪的一日之价,与长者的富贵也就是成佛的法道根本无法相比。尽管死后可以取证无余涅槃,但这个涅槃不是终究的归宿。后面的〈化城喻品〉会讲到,无余涅槃其实只是个化城,他们总还要从里面出来,继续走成佛的路。前面讲过,入无余涅槃以后,人的觉知心全灭,无论经过多长时间,对他来说都只像是一瞬,这一瞬的休息,可以说是“涅槃一日之价”。
他们接着说:“世尊您虽然知道我们只乐于小法,但仍然以平等的慈悲心和智慧方便,在声闻法的教示中暗藏如来智慧的大乘法,还让我们和菩萨们一起听闻大乘法,希望我们也能入于如来知见。而我们呢,在您饱含良苦用心的教法中,心量打不开,还是偏倚小法,自以为证得声闻极果,对大乘毫无志求。看到您为菩萨们开示大乘法,我们也觉得和自己无关,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声闻人,就算您说我们是愚人,我们也没有成佛的意愿。那个时候,我们是下劣之心未舍,不知自己真是佛子;现在我们才知道,世尊对于佛菩提的智慧是从不吝惜的,就算我们不要,也会偷偷塞过来。我们本来都是真佛子,因为只喜乐自我解脱,佛陀就藉由声闻法来引导我们;如果我们早点信乐大乘法的话,佛陀肯定就直接明说大乘法了。您以前在讲菩萨法的时候,说声闻人是愚人,我们也以为佛法有声闻、缘觉和菩萨三乘之分。现在我们清楚了,实际上只有一乘佛法。以前我们并没有意愿成佛,今天才知道,自己将来也一定会成佛。这种感觉就像意外得到了无价之宝。”
尔时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今日,  闻佛音教,  欢喜踊跃,  得未曾有。
 佛说声闻,  当得作佛,  无上宝聚,  不求自得。
 譬如童子,  幼稚无识,  舍父逃逝,  远到他土,
 周流诸国,  五十余年。  其父忧念,  四方推求,
 求之既疲,  顿止一城,  造立舍宅,  五欲自娱。
 其家巨富,  多诸金银、  车磲马瑙、  真珠琉璃;
 象马牛羊、  辇舆车乘;  田业僮仆、  人民众多。
 出入息利,  乃遍他国,  商估贾人、  无处不有。
 千万亿众,  围绕恭敬,  常为王者,  之所爱念,
 群臣豪族,  皆共宗重。  以诸缘故,  往来者众,
 豪富如是,  有大力势。  而年朽迈,  益忧念子,
 夙夜惟念,  死时将至。  痴子舍我,  五十余年,
 库藏诸物,  当如之何?
这后面是大迦叶尊者说的重颂。大意是:“我们今天听到世尊您说声闻人也一定会成佛,非常欣喜,就好像意外得到世上最珍贵的财宝一样。譬如一个年幼的孩童离父走失,孤苦伶仃流浪外乡五十多年,也忘记了自己的身世。他父亲苦寻无果,身心疲弱,就安顿在一座城市经商,成了一方巨富,不仅家财无数,而且下至百姓商贾,上至王公卿士,都对他倚重爱戴。但他日渐衰老,更加想念走失的儿子,日夜忧心:‘儿子一去五十多年,杳无音讯。我死以后,财产无人继承,如何是好?’”
&&尔时穷子,  求索衣食,  从邑至邑、  从国至国。
 或有所得,  或无所得,  饥饿羸瘦,  体生疮癣。
 渐次经历,  到父住城,  佣赁展转,  遂至父舍。
 尔时长者,  于其门内,  施大宝帐,  处师子座;
 眷属围绕,  诸人侍卫,  或有计算,  金银宝物,
 出内财产,  注记券疏。  穷子见父,  豪贵尊严,
 谓是国王,  若是王等。  惊怖自怪,  何故至此。
 覆自念言: ‘我若久住,  或见逼迫,  强驱使作。’
 思惟是已,  驰走而去,  借问贫里,  欲往佣作。
 长者是时,  在师子座,  遥见其子,  默而识之。
 即敕使者,  追捉将来。  穷子惊唤,  迷闷躄地:
‘是人执我,  必当见杀,  何用衣食,  使我至此?’
 长者知子,  愚痴狭劣,  不信我言,  不信是父。
这个时候,儿子在外流浪,面黄肌瘦,衣衫破烂,身上还有疮癣。他走着走着,来到父亲所在的城市。他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就在这里,只是为了温饱四处找工作。不知不觉,他走到父亲的屋前,从门外远远望见里面金碧辉煌,心想‘这个富贵人家不是我这种下贱人做活的地方,待久了搞不好会被掳去当奴隶。’就往远处跑。坐在堂上的长者,远远就认出了自己的儿子,默不作声,只是派人把他捉来。穷儿子看见差人来抓,大呼冤枉,惊吓晕倒。于是长者知道了这个儿子不仅不认得父亲,还变成了心志狭劣的人,如果马上相认,他一定不会相信眼前的富豪就是自己的父亲。”
&&即以方便,  更遣余人,  眇目矬陋,  无威德者:
‘汝可语之,  云当相雇,  除诸粪秽,  倍与汝价。’
 穷子闻之,  欢喜随来,  为除粪秽,  净诸房舍。
 长者于牖,  常见其子,  念子愚劣,  乐为鄙事。
 于是长者,  着弊垢衣,  执除粪器,  往到子所,
 方便附近,  语令勤作: ‘既益汝价,  并涂足油,
 饮食充足,  荐席厚暖。’ 如是苦言: ‘汝当勤作。’
 又以软语: ‘若如我子。’ 长者有智,  渐令入出,
 经二十年,  执作家事。  示其金银、  真珠颇梨;
 诸物出入,  皆使令知。  犹处门外,  止宿草庵,
 自念贫事: ‘我无此物。’ 父知子心,  渐已广大,
 欲与财物。  即聚亲族、  国王大臣、  剎利居士。
 于此大众,  说是我子,  舍我他行,  经五十岁。
 自见子来,  已二十年。  昔于某城,  而失是子,
 周行求索,  遂来至此。  凡我所有,  舍宅人民,
 悉以付之,  恣其所用。  子念昔贫,  志意下劣,
 今于父所,  大获珍宝,  并及舍宅、  一切财物。
 甚大欢喜,  得未曾有。
“长者于是巧设方便,派长相鄙陋的人找到穷儿子,雇他除粪;也把自己打扮得像除粪工头,亲近儿子,劝他在这里长做,并认他作义子,渐渐让儿子出入本屋。这样过了二十年,又让儿子看管财物。穷儿子慢慢摒除了自甘下劣的心性,见了财物也不再害怕胆怯,只是仍认为财宝都是人家的,和自己无关。这时,父亲知道儿子已经可以承担家业,就聚齐亲戚、国王、大臣等人,告诉大家事实,并宣布将家产全部传给他。儿子听后,非常欢欣鼓舞,得未曾有。”
&&佛亦如是,  知我乐小,  未曾说言: ‘汝等作佛。’
&&而说我等: ‘得诸无漏,  成就小乘,  声闻弟子。’
&&佛勅我等: ‘说最上道,  修习此者,  当得成佛。’
&&我承佛教,  为大菩萨,  以诸因缘、  种种譬喻、
 若干言辞,  说无上道。  诸佛子等,  从我闻法,
 日夜思惟,  精勤修习。  是时诸佛,  即授其记:
‘汝于来世,  当得作佛。’ 一切诸佛,  秘藏之法,
 但为菩萨,  演其实事,  而不为我,  说斯真要。
 如彼穷子、  得近其父,  虽知诸物,  心不希取。
 我等虽说,  佛法宝藏,  自无志愿,  亦复如是。
 我等内灭,  自谓为足,  唯了此事,  更无余事。
大迦叶说完譬喻,继续解释:“佛就像这位长者,您知道我们喜乐小乘法,对成佛之道无愿无求,就教授我们取证无余涅槃的小乘法,从不说我们也要成佛。我们承佛教敕,为菩萨种姓的佛弟子,转述大乘法,他们如法修行,得到佛陀的授记,我们自己却仍然认为成佛的事于己无分。自己认为,只要向内将六识灭掉,能够取证无余涅槃,就没有其他的事了。”
&&我等若闻,  净佛国土,  教化众生,  都无欣乐。
 所以者何?  一切诸法,  皆悉空寂,  无生无灭,
 无大无小,  无漏无为。  如是思惟,  不生喜乐。
 我等长夜,  于佛智慧,  无贪无着,  无复志愿;
 而自于法,  谓是究竟。  我等长夜,  修习空法,
 得脱三界,  苦恼之患,  住最后身、  有余涅槃。
 佛所教化,  得道不虚,  则为已得,  报佛之恩。
 我等虽为,  诸佛子等,  说菩萨法,  以求佛道;
 而于是法,  永无愿乐。  导师见舍,  观我心故,
 初不劝进,  说有实利。  如富长者,  知子志劣,
 以方便力,  柔伏其心,  然后乃付,  一切财物。
 佛亦如是,  现希有事,  知乐小者,  以方便力,
 调伏其心,  乃教大智。  我等今日,  得未曾有,
 非先所望,  而今自得,  如彼穷子,  得无量宝。
“以前,我们听闻佛陀教导菩萨们‘净佛国土,教化众生’时,不起一丝欢喜之心,只是自己修习‘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认为得证阿罗汉果就已经是报答佛陀的教化之恩了。我们以前虽然也顺便把佛说的菩萨法告诉别人,但自己根本没有愿乐之心。而佛陀也正如譬喻中的长者,深知我们的心思,所以早先不劝导我们修习大乘法,而是以方便力,渐渐调伏我们粗鄙的心志,再在今天的法华会上,告诉我们一乘佛法的深理。我们现在就像穷儿子一样,得未曾有,欢喜无比!”
&&世尊我今,  得道得果,  于无漏法,  得清净眼。
 我等长夜,  持佛净戒,  始于今日,  得其果报,
 法王法中,  久修梵行,  今得无漏,  无上大果。
 我等今者,  真是声闻,  以佛道声,  令一切闻。
 我等今者,  真阿罗汉,  于诸世间,  天人魔梵,
 普于其中,  应受供养。
“世尊!我们今天才算是真正的得道证果,才算是真正的对佛法得法眼净!以前我们日夜精勤地持戒修行,今天才真正得到持戒修行的果报。我们今天,真是声闻──以‘一切众生皆共成佛’之法声,令一切有情得闻。我们从今天起,才算是真正信受佛法的阿罗汉,堪受一切众生供养。”
&&世尊大恩,  以希有事,  怜愍教化,  利益我等,
 无量亿劫,  谁能报者!  手足供给,  头顶礼敬,
 一切供养,  皆不能报。  若以顶戴,  两肩荷负,
 于恒沙劫,  尽心恭敬;  又以美膳、  无量宝衣,
 及诸卧具、  种种汤药、  牛头栴檀,  及诸珍宝,
 以起塔庙,  宝衣布地;  如斯等事,  以用供养,
 于恒沙劫,  亦不能报。  诸佛希有,  无量无边,
 不可思议,  大神通力,  无漏无为,  诸法之王。
 能为下劣,  忍于斯事,  取相凡夫,  随宜为说。
 诸佛于法,  得最自在,  知诸众生,  种种欲乐,
 及其志力。  随所堪任,  以无量喻,  而为说法。
 随诸众生,  宿世善根,  又知成熟、  未成熟者,
 种种筹量,  分别知已,  于一乘道、  随宜说三。”
这一部分是赞叹和感恩佛陀的慈悲智慧、神通方便,语言不难,大家可以自己看。
下面进入卷三的药草喻品。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药草喻品第五》
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叶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诚如所言,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又于诸法究尽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慧。
这时,佛赞许大迦叶他们的譬喻:“善哉!善哉!你们把如来的真实功德解说得非常好。”这里虽然只提到摩诃迦叶一个人,但从前面可以知道,须菩提、摩诃迦旃延和摩诃目犍连也包括在内。世尊接着讲:“正如你们所说,如来还有无量无边阿僧祇种功德,如果你们几个人像刚才这样一条一条地讲,无量亿劫都讲不完。”这里的“如来”,是指一个有情成佛之后的第八识,以及第八识显现出来的功德,包括佛的三身四智。三身,是法身、报身和应化身;四智,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第八识有圆成实性,到了佛地,它的功德就发挥到了圆满的境界。
世尊接着说:“迦叶,如来既然是法王,说出来的话,就都是真实语。如来以智慧波罗蜜和方便波罗蜜演说一切法,这些法都通向一切智地。”一切智地就是究竟佛地。我们前面提到过,对说法者而言,十波罗蜜中最重要的就是智慧和方便波罗蜜,智慧波罗蜜也就是般若波罗蜜。这句话其实是告诉我们:以真实义来讲,佛经是不能区分成大乘、中乘和小乘的。因为经都是佛说的,都能让你通向一切智地。就算是对小乘人讲的经,也隐藏着大乘法,既然藏有大乘法,我们能硬说那是小乘经吗?比如一般人以为的小乘经《阿含经》,我们很难说它“一定只有小乘法,绝对是小乘经”。这些经典,声闻人看久了,还是会熏习到大乘法。有一种说法这么讲:阿罗汉在舍报之前,必须对大乘法有那么一点点的信乐之心,在无余涅槃中这种信乐心才会渐次增长,到一定程度时,他又重新入于三界,学习大乘法。这种说法并没有错。但是,我要跟大家补充一点:绝对没有哪一个阿罗汉,会对大乘法完全没有信乐之心。因为佛经里说,阿罗汉和辟支佛,说穿了都是在过去世听闻过佛说法,这一世才有修行解脱道、取证无余涅槃的善果。只要是佛说的法,一定都是一乘佛法。而且,他们看到究竟佛的智慧、神通,会完全没有一丝仰慕赞叹之心吗?所以信乐之心不是问题。再者,后面也会讲到,无余涅槃是“化城”,不是真实究竟的涅槃,他们终究是要出来修学佛道的。另外,如果说一定要分大、小乘的话,只有一种情况:只修学解脱道的人造出的论,可以说是小乘论典。
“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这是佛的智慧波罗蜜。一切诸法一定归向唯一佛乘,汇归不二法门。这个智慧波罗蜜,见道位的菩萨能知道一小部分;菩萨位阶越高,知道得越详细;非常细微的部分,只有佛地才能完全通达。第八识是一切万法的总源头,圆成实性所包含的法,要到究竟佛地才能圆满证得,菩萨在成佛之前,总有一些地方不能通达。
“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这是佛的方便波罗蜜。一切众生,无论是佛弟子、凡夫,还是其他五道众生,如来对他们的心行都了达无碍。
接着的“又于诸法究尽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能”,意思和前两句差不多。“于诸法究尽明了”是智慧波罗蜜,“示诸众生一切智慧”是方便波罗蜜。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然后,世尊就开始说与品名“药草喻品”相应的譬喻了。我们前面讲过,三千大千世界,相当于一个星系,我们住的这个星系是银河系,是释迦牟尼佛度化的其中一个国土。星系里的很多行星都存在生命,这些行星跟地球一样,有山川溪谷,也有土地和植被,有各种各样的草、木、丛林和药草。忽然,乌云密布,遮盖了三千大千世界,降下大雨。雨水普遍地浇灌了国土,草木丛林都得到了甘霖的泽被,但它们得到的水量,会依各自的种类和大小而有差别。这里的重点,在于“随上中下各有所受”,比如大树吸收的水份就比小草多得多。所以,虽然长在同一个国土,接受同样的雨水,但各种草木的所得不尽相同,生长出的花朵、果实也相应地有所差别。
“迦叶!当知如来亦复如是出现于世,如大云起,以大音声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罗,如彼大云遍覆三千大千国土。于大众中、而唱是言:‘我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后世,如实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汝等天、人、阿修罗众,皆应到此,为听法故。’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是诸众生闻是法已,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以道受乐,亦得闻法。既闻法已,离诸障碍,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各得生长。
同样,如来出现在世间,就像譬喻里的大云。如来的大音声,传遍整个大千世界,就像大云遮覆大千世界的国土一样。他的音声告诉众生:“我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是佛的十号。这里的如来指释迦牟尼佛,许多经典说释尊度化的范围是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我们这个银河系);但《法华经》说,实际上还有其他的国土,也是释迦牟尼佛所度化的。“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不难理解,《阿含经》也有类似的表达。“今世后世,如实知之。”如来对度化众生、安隐众生的进展和状况都很清楚,无论是他在世弘法时,还是树下灭度后,佛法在世间的种种情况他都了然于心。“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汝等天、人、阿修罗众,皆应到此,为听法故。”一切知的“知”也有“智”的意思,这两个字在古代是相通的。这句话大概的意思是:“我知道一切法,亲见一切法。我知道唯一佛道的法理,也能开示、演说。你们天、人、阿修罗等众生,应当过来听法,得到大利益。”这是如来对大众的宣说。
这里只说天、人、阿修罗,没有提到三恶道众生。因为一般来说,三恶道的众生听不了法,不过也有例外,像龙、金翅鸟,还有一些饿鬼道的鬼神,都是能听法的。但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畜生和饿鬼道的众生,能修行的很少,就算有,也常常是佛菩萨的化现,地狱道的就更不用说了。
另外一点,如果现在也有人像佛这样,说他自己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要大家都去他那听法,世人会怎么想?肯定很多人都说他是自我标榜,甚至说他吹牛骗钱。那为什么佛可以这么说?其实,并不是不能这么做,而是要“如实”。整个佛法里,最重要的就是“如实”。佛如果真能给众生带来大利益,他难道不能说吗?比如一个小孩在做功课,好多题目都不会做,这时他爸爸看到了,就对他说:“你这本题集上的题目爸爸都会做,我现在教你,你要好好听。”这种时候,大多数孩子的反应可能是说:“真的吗?那你先做一题给我看。”所以这里的关键,是这个爸爸是不是真的能解答出题目,而不是凭感觉马上相信或否定他的话。当然,还有另一层面的意思:如果你对大众说这种话是为了得到名闻利养,人家很可能会说你是自我标榜。所以我们讲话的时候,要检讨自己的动机。有的时候,虽然你讲的东西很好,但你是用杂染的心去跟人家宣传,说“我们这个法很好哦,你要赶快来听”,心里期待他听了以后马上来捐钱。如果是这样的话,人家批评你,也不算错啊!所以要看情况而定。
这个时候,无数千万亿种众生都来到佛前听法。你看这是无数千万亿种,种类都这么多,个数就更不知道多到什么地步了。这里有个猜想,也许能听法的畜生道众生,不只龙和金翅鸟,地球上的狐仙、蛇精,其它星球上的一些物种,可能也都能听法。三千大千世界里有太多的生物,超乎我们的想象。说不定只要换一个行星,人的样子就完全不一样。像电影《阿凡达》,潘多拉星球的引力比较小,所以人和生物的身形都比较大,如果引力很大,生物就高大不起来。潘多拉上面的纳美人是蓝色的皮肤,有长长的尾巴,四肢比我们修长,从很高的地方跳下来也摔不死。可见星球引力的大小就能造成生物体态的差异。还有大气的成分和比例,如果跟地球不一样,生物的呼吸系统也一定不同,潘多拉星球的空气对地球人就是致命的。也许别的行星上,有的高等智慧生物长着两对眼睛,或是昆虫一样的复眼,只是基于有高等智能这一点,佛经称他们为人类。所以我们不能拘泥于地球上的形态,以为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都长得跟地球上的一样。
这么多众生到佛前听法,佛观察他们的根器:有的根器利,比较有智慧;有的根器钝,比较没有智慧;有的勤奋精进;有的懈怠放逸。从这里的分类方法看,众生可以分为四种:有智慧又精进的、有智慧但懈怠的、不那么有智慧但很精进的和不那么有智慧又很懈怠的。不过这个分类也很勉强,因为智慧的寡与多是渐进的,精进和懈怠也不是只有两个分等。所以世界上的众生其实是形态各异、心性不一,不是只有简简单单四种。然后,佛根据各个众生能接受的程度,为他们说法,让无量众生都有所收获和增上、欢喜信受。这个“快得善利”是针对各个众生的情况而言,并不是说让他一下就成佛了。比如有个众生,他是因为看到佛的相貌庄严才来听法,可能才刚刚进入初信位,这样的人你想让他一下子发菩提心,几乎不可能。但是,佛知道该跟他说什么法,让他在已有的基础上快速成长。可能你会问:“前面不是说见佛要有很大福德吗?初信位能见到佛?”初信位是有可能见到佛的,甚至根本不信佛的人也可能见到。有很大福德的不一定都是信佛的人,福德是行善累积起来的,累积到足够的福德,便有机会见佛。
这些众生闻佛说法后,现世安隐,死后也会生到善处继续听闻佛法。现世安隐,有身和心两个方面:身方面,因为佛陀威德力的加持,他可能不容易生大病或发生事故;心方面,比如他以前经常焦虑不安、心烦意乱,听了佛说法后,心情就安定下来,不再那么焦躁和害怕了,这也是很大的功德受用。当然,凡有生,必有死,身心再怎么安隐,众生还是免不了一死,不过他死后很可能会生到善处继续听法。这个善处可能有两种意思:一种指天、人、阿修罗三道;另一种是比现在更好的,比如现在是阿修罗道,下一世生为人;或者你现在是人,下一世你不一定到天上,生在胜族也是不错。胜族,例如生在强国或富贵人家,这样你学法不会有很多障碍。如果生为奴隶,学法就很困难了;还有古代,女人学法的条件也很差,丈夫如果不同意,连受戒都不行。
“以道受乐,亦得闻法”,道有世间道和出世间道之分,世间道是世间善法,比如儒家、道家等等,出世间道就是三乘菩提。世间道的“以道受乐”,就是按照世间公认的准则来行事。比如你工作时认认真真、规规矩矩,这样雇主会高兴,给你比较好的待遇和福利。出世间道的“以道受乐”,是通过修行,远离烦恼,得到法乐。比如你修三乘佛法,因为断掉了“我见”等系缚,不会贸然去沾惹无谓的烦恼,这样就清净自在了很多。不过,如果你在世间修菩萨道,可能也要去上班,社会上的很多事都是世间道,你得按世间的规矩来。当然,对已经懂得大乘道理的人来讲,世间道和菩提道并不冲突,如《妙法莲华经玄义》说:“一切世间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经文继续讲,这样循环往复,经过多世的闻法熏习后,这些众生学佛上的障碍被慢慢清除掉,渐渐得入佛法的枢要之道。“障碍”的意义很多,包括过去世各种强烈的烦恼习气、恶知识因缘等等,只要是让你不想修行、修行不如法的东西,都是障碍。“于诸法中,任力所能”,这就是告诉你要怎样安排自己的修行,这一点非常重要:你刚开始修行时,很多事情是做不到的。做不到的时候,就不要勉强去做,否则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会增添不必要的负担和烦恼。你应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做得到的开始做,做不到的先搁置,遵守不了的戒律先舍掉。不然,你会一天到晚都在忏悔:“哎呀,刚才我在路上又多看了几眼漂亮的东西!真不应该!”或者说:“人家可以日夜精进修行,而我刚才看书又睡着了!真不象话!”这样就成了“掉悔”。掉悔是五盖之一,意思是常常对以前的事追悔愁恼,心境不能安住,也是障道因缘。
所以在戒律的受持上,你应该优先遵守那些做得到的戒条,以及你虽然不能完全做到,但大多数时候都做得到的,这样慢慢守得越来越好,到后来都能做到,这样的受戒才有意义。也只有这样,你的修行才会快乐,得到增上的利益。如果你根本做不到,就不要强迫自己遵守,受这种戒没有益处,反而有害处。我们都知道,佛菩提道非常长远,你不能一天到晚都沉浸在懊恼和罪恶感当中,这样的话,你可能没修多久就不想修了。所以,“任力所能”这一点,对所有修行人都是适用的。当然,你也不能把这作为纵欲的理由。佛教一向主张欲乐是毒、能障圣道,如果你暂时不能远离,那你在顺从自己欲望的时候,也要知道它对你没有好处,这样你才能慢慢地远离它,否则只会原地打转,甚至越陷越深。
“渐得入道”,到这里才是入道,所以前面说“以道受乐”的“道”,应该是指世间道。或者还有一层解释:见道以后,修行人未必能常常保持在“道”上,要到“修道位”以后才行。以大乘法来讲,初地以上的菩萨才是法身位、修道位;大乘见道只是解行位,身口意行还常常会偏离“道”。虽然他知道什么是道,但因为无始以来的习气,他还不太习惯走在这条道上,需要慢慢修治,按这个意思,也可以说是“渐得入道”。另外,还可以解释成:渐渐地,你就成佛了。因为以最严格的定义,只有佛才是完完全全地符合“道”。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觉知。所以者何?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众生住于种种之地,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佛知是已,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这个“一相一味”是胜义谛。《瑜伽师地论》说:“胜义谛有五种相:一、离名言相;二、无二相;三、超过寻思所行相;四、超过诸法一异性相;五、遍一切一味相。”可见这里的一相一味,是在说胜义谛,也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当然是一相。一味是什么味?比如“苦集灭道”的“苦”,《瑜伽师地论》说这是声闻法的胜义谛,因为周遍地观察三界有法,发现统统都是苦。用胜义谛的五种相来检验,也能通过:住在有为法皆是苦的现量境界里,整个统统都是苦,能离开名言,也是无二相;六识心一动,就是行苦,这是超过寻思所行;连名色的存在都是苦,也就是能取、所取都是苦,这就是超过诸法一异性相,也是遍一切一味相。当然,《法华经》这里讲的是大乘法的胜义谛,“诸法空相”,这个一味是“无”味,跟声闻法的“苦”味有很大差别。然后,“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安住在胜义谛里,能解脱于对能取、所取的分别和执着,离开对能取、所取的分别和执着,灭掉对能取、所取的分别和执着。像这样依胜义谛修习真如三昧,智慧会一直增长,直到成佛。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也许还包括另一层意思:世尊在讲声闻、缘觉解脱道时,也把大乘法的胜义谛安排进去。比如《长阿含经》讲盲人摸象的譬喻时,有这样一段颂文:“诸盲人群集,于此竞诤讼,象身本一体,异想生是非。”佛陀说这段颂文时,难道没有想到胜义谛吗?一定会想到。经常住在胜义谛的人,看到这个偈,就知道是在藉盲人摸象,比喻众生在一真法界中妄取分别、执着不舍,因此不断地戏论而流转生死。虽然《长阿含经》基本上是为声闻人说的,但这里就隐藏了大乘法。跟成佛有关的法义,世尊很早就放进去了,这就是一个证据。还有《杂阿含经》说五阴、十二处、十八界都“非我,不异我,不相在”。这里的“我”不是指五阴的假我,而是涅槃四德“常、乐、我、净”的真我。既然蕴、处、界全都“不异我”,那就全都是“我”,这不也是一相一味吗?还有《中阿含经》里“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的“此是世”,暗指一真法界,也是大乘法。
我们要知道,一个声闻人想要取证无余涅槃,只需要断掉我见,然后让六识究竟不生就可以了;知道世间统统不异于“我”这些法义,跟他取证无余涅槃是没有关系的。如果一个二乘修行人来造论,他很可能不会写这些。那《阿含经》为什么要讲这么多?《阿含经》里讲的大乘法可不只这一点点,如果从出现的地方来看,可以说到处都是,因为“不异我”到处都有!这就可以看出来,《阿含经》不是我们一般以为的小乘经,里面很多地方都隐含着大乘法。虽然有时只是出现一个名相,但是佛陀反复讲,弟子们也会熏习进去。所以你想想看:有没有哪个声闻人,会对大乘法没有一丝一毫的信乐之心?绝无可能。因为已经熏习成种了,就算他取证了无余涅槃,无余涅槃中还是有自心种子流注,使欣乐大乘法的势力慢慢增长壮大,将来他一定会离开涅槃,走上成佛之路。所以,佛说的法,都能引导声闻人渐渐趋向一切种智。
“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觉知。”众生听闻、读诵、修习佛法而得到的功德增长,连他自己都觉察不到。一般来说,我们看佛经的时候,很难立刻知道自己得到了多少功德。不过,经文里都有佛的智慧力和威德力,也许你读的时候,对里面讲的意思完全没有头绪,或者心中有很多疑问,但实际上你在慢慢远离障碍、开启智慧。这个过程很微细,一般人不容易察觉。只有如来才知道这一个个众生心性的差别和细微变化,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想、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去想、怎样去做,这些都是方便波罗蜜的范围。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何法得何法”,其实就是因果关系。比如你要帮一个人,你要知道怎么做才能达到他的目标,否则你就可能在帮倒忙,所以知道因果关系在方便波罗蜜中非常重要。
各个众生的实际情况,比如:是什么种性、与什么法相应、已经修到什么阶段、还有些什么烦恼习气等等,只有如来能如实了知。就像譬喻里的草木丛林,虽然它们对雨水的接受程度不同,但它们自己是不知道的,也就是说,众生对自己的具体情况不了解。不过,如果你程度比较好,也大概会知道一些。比如你是一个决定修学大乘的人,自然会知道自己不是人天乘、声闻、缘觉乘种性。还有,你自己跟什么法容易相应,也不难看出来。这也算是少分的方便波罗蜜,只是跟佛陀比起来,差得还很远。
“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这个前面基本解释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空”,是把一切法相都消灭了的意思,而不是说什么都没有。因为大乘佛法都是以唯一实相作为法印,既然是实相,怎么可能说什么都没有?这个空,其实就是“度一切法到彼岸”的般若波罗蜜。“度一切法”是消灭一切法相,消灭一切法相之后,只剩下唯一实相。如果什么都没有,就不能叫唯一实相了。但是,我们能用什么语言文字去描述唯一实相呢?没有办法说。因为它是离名言相的,所以就用了“空”这个字。
“佛知是已,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佛陀知道各个众生的情况,很多人还没到堪受大法的程度,为了保护他们,就暂时不为他们说一切种智的深法。大乘见道所悟的内容,是修习一切种智的根本,称为根本智。为了将护众生,根本智也是不许明说的。
“汝等,迦叶!甚为希有,能知如来随宜说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诸佛世尊随宜说法,难解难知。”
佛称赞四位大弟子不仅能信受一乘佛法,还能用譬喻生动地解释法义。
穷儿子的譬喻里,那两个派去雇儿子的人,以及后来长者亲近儿子时,都乔装成尘土坌身,这个尘土是比喻烦恼。所以你要小心,在你面前很不起眼的人,甚至令人讨厌的人,他的所作所为未必是他的真实德行。武侠小说里,一个不起眼的扫地僧都身怀绝技,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现在是一个发心菩萨,你发心后会怎样?诸佛菩萨都会护念你,他们可能会化身在你身边陪你,甚至你的父母、亲友,都有可能是过去佛。他们表现得和普通众生一样,生起气来会骂人,遇到难过的事会伤心消沉,因为有这些烦恼,你才会觉得他们跟自己是一样的人,容易和他们亲近。如果是一个品行高洁、完美无瑕的人,你很可能觉得跟他在一起压力太大,平时不想靠近他。因此,佛菩萨会乔装起来在你身边帮助你,甚至让你一辈子都不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所以,如果你把身边的人都当作佛来供养,很有可能就被你蒙上!从《法华经》的道理来说,这个可能性非常大,不是乱讲吓唬你的。如果你现在到全世界去找,也许不是很多,但一个发心菩萨的身边有几位过去佛陪伴,这是绝对可能的。所以,我们要小心,不能轻慢于人,《六祖坛经》说“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你要尽量把每一个众生都当作过去佛,至少要当作未来佛。经典里就提到,一个人会供养现在佛、过去佛,一点都不稀罕,供养未来佛才是稀有。
而且,从另一方面讲,就算这个人不是过去佛,我们把他当作是佛,还是会成就很大的功德。佛经里常说要供养多少佛才能成佛,如果你一个一个等到他成佛再去供,当然要等很久。但如果在他还没成佛的时候,你就把他当作佛来供养了,当他成佛时,也算你供养佛了嘛!《维摩诘经》说,长者子善德以珍贵璎珞供养维摩诘居士,之后维摩诘将璎珞分成两份,一份供养城中最下乞人,一份供养光明国土的难胜如来。他说:“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也就是说,他的这两份供养是等无有异。你看到这个经文,就应该知道,不要等到众生成佛之后再去供,在他还没成佛的时候,有机缘的话就应该供。即使他不是过去佛,至少也是未来佛,你在他还没成佛的时候,就以事奉佛陀的心去对待他,这样你的佛菩提道会成就得很快。大乘法就是要平等,一相一味。如果你分辨“这是佛,那是众生”,用这种心去供养,你就有偏失。所以,一个行菩萨道的人,应该把每一个众生都当作佛。
下面是世尊说的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破有法王,  出现世间,  随众生欲,  种种说法。
 如来尊重,  智慧深远,  久默斯要,  不务速说。
 有智若闻,  则能信解;  无智疑悔,  则为永失。
 是故迦叶!  随力为说,  以种种缘,  令得正见。
“执着三界有法的,是众生,反过来说,破三界有法的法王,就是佛。因为众生闻法、入法的因缘有远有近,所以佛出现在世间,随应各种众生的心性所好,以智慧、方便为他们说法。不然的话,因缘较远、智慧欠缺的人会起疑排斥,甚至毁谤,遭受巨大的损失。所以,要常怀慈心悲心,随顺众生,以善巧方便令众生入道,得到善利。”
&&迦叶当知!  譬如大云,  起于世间,  遍覆一切;
 慧云含润,  电光晃曜,  雷声远震,  令众悦豫。
 日光掩蔽,  地上清凉,  叆叇垂布、  如可承揽。
 其雨普等,  四方俱下,  流澍无量,  率土充洽。
 山川险谷、  幽邃所生,  卉木药草,  大小诸树,
 百谷苗稼,  甘蔗蒲萄,  雨之所润,  无不丰足,
 干地普洽,  药木并茂。  其云所出,  一味之水,
 草木丛林,  随分受润。  一切诸树,  上中下等,
 称其大小,  各得生长,  根茎枝叶,  华果光色,
 一雨所及,  皆得鲜泽。  如其体相,  性分大小,
 所润是一,  而各滋茂。
“譬如干旱渴雨的世间,突然出现一大片雨云,普降甘霖。一时间,土地充润,世界清凉。降下的雨水虽然同一,但地上的草木丛林等各色植物,依照它们的种类、大小,得到不同的雨量滋润,各自开花结果,茂盛成长。”
&&佛亦如是,  出现于世,  譬如大云,  普覆一切。
 既出于世,  为诸众生,  分别演说,  诸法之实。
 大圣世尊,  于诸天人、  一切众中,  而宣是言:
‘我为如来,  两足之尊,  出于世间,  犹如大云,
 充润一切。  枯槁众生,  皆令离苦,  得安隐乐──
 世间之乐,  及涅槃乐。  诸天人众,  一心善听,
 皆应到此,  觐无上尊。’ 我为世尊,  无能及者,
 安隐众生,  故现于世。  为大众说,  甘露净法,
 其法一味,  解脱涅槃。  以一妙音、  演畅斯义,
 常为大乘,  而作因缘。  我观一切,  普皆平等,
 无有彼此,  爱憎之心。  我无贪着,  亦无限碍,
 恒为一切,  平等说法。  如为一人,  众多亦然,
 常演说法,  曾无他事。  去来坐立,  终不疲厌,
 充足世间,  如雨普润。  贵贱上下,  持戒毁戒,
 威仪具足,  及不具足,  正见邪见,  利根钝根,
 等雨法雨,  而无懈倦。  一切众生,  闻我法者,
 随力所受,  住于诸地。
“同样,佛出现在世间,遮覆炽盛的三毒火,广说清凉安隐的佛法,泽被大众。佛说法的目的,是希望众生都能从三界幻法的烦恼系缚中解脱,得到涅槃的安乐。为了令大众都能以唯一佛乘得度,如来以一音声,平等无碍地说法,不知疲厌。不论众生身份贵贱,是否持戒清净,是否威仪端正,也不论他们心怀正见还是邪见,根器是利是钝,如来都以智慧方便令他们得到利益,心境安住。”
&&或处人天,  转轮圣王,  释梵诸王,  是小药草。
 知无漏法,  能得涅槃,  起六神通,  及得三明,
 独处山林,  常行禅定,  得缘觉证,  是中药草。
 求世尊处,  我当作佛,  行精进定,  是上药草。
“世间的众生,因为心性不同、需求各异,对如来所说的法,接受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这就好比,在一条人烟稀少的公路旁有个加油站,一天老板心情好,决定大酬宾,给所有路过的车免费加油,要多少加多少。有的车主,觉得反正自己要到的地方近,而且这个加油站旁边很荒凉,在这里停留的时间越短越好,赶路要紧,就加了差不多到目的地的油量。有的车主,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时间不是问题,而且路上已经一路艰险了,在这里多停停也无所谓,就尽量多加油。
这些听法的众生里,有的觉得在人间做个转轮圣王或者到天上当天主,就已经非常好了,所以他们汲取人天善法来修行,佛把这类人比作小药草。有的人厌离生死,勤修声闻法或缘觉法,禅定神通具足,死后取证无余涅槃,佛把他们比作中药草。有的人只求成佛,精进修习般若三昧,佛把他们比作上药草。
&&又诸佛子,  专心佛道,  常行慈悲,  自知作佛,
 决定无疑,  是名小树。  安住神通,  转不退轮,
 度无量亿、  百千众生,  如是菩萨,  名为大树。
如果把菩萨比作树,依照菩萨道修习的阶段高低,也有差别。十信位满足的菩萨,成佛的信心坚固不退,但智慧力、方便力都还很稚嫩,佛将其比作小树。等菩萨慢慢修习增上,智慧、神通、方便都有大势力时,佛把他们比作大树。
&&佛平等说,  如一味雨;  随众生性,  所受不同,
 如彼草木,  所禀各异。  佛以此喻,  方便开示,
 种种言辞,  演说一法,  于佛智慧,  如海一渧。
 我雨法雨,  充满世间,  一味之法,  随力修行。
 如彼丛林,  药草诸树,  随其大小,  渐增茂好。
 诸佛之法,  常以一味,  令诸世间,  普得具足,
 渐次修行,  皆得道果。  声闻缘觉,  处于山林,
 住最后身,  闻法得果,  是名药草,  各得增长。
 若诸菩萨,  智慧坚固,  了达三界,  求最上乘,
 是名小树,  而得增长。  复有住禅,  得神通力,
 闻诸法空,  心大欢喜,  放无数光,  度诸众生,
 是名大树,  而得增长。  如是迦叶!  佛所说法,
 譬如大云,  以一味雨,  润于人华,  各得成实。
 迦叶当知!  以诸因缘、  种种譬喻,  开示佛道,
 是我方便,  诸佛亦然。  今为汝等,  说最实事:
‘诸声闻众,  皆非灭度。  汝等所行,  是菩萨道,
 渐渐修学,  悉当成佛。’”
佛平等无异地说法,没有吝惜;众生依其喜好,各取所需,并按照自己能力的大小循序渐进,各得果位。根据众生因缘远近,以智慧善巧开示佛道,这是诸佛如来共同的方便法,目标都是让众生成佛。所以佛在这里,把事实告诉会中的声闻人:“你们声闻人取证的无余涅槃境界,不是究竟的涅槃,终究还是要出来修菩萨法。所以,你们的修行实际上也是菩萨道。次第修学之后,你们一定都会成佛。”
&释能会法师,四川江油人,从九三年皈依佛门始,求法学法锲而不舍,遍游诸方参访师友,积累了丰富的修学经历,结合自身的实践,为学佛者开示佛理、传授修法和解惑除疑。自2012年8月12日起,每月第二周星期天上午九点至十一点、下午二点至四点,在武汉市花山碧云寺开讲《法华探微》,开示《妙法莲华经》的义理;经中言:“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信受《法华经》,功德难思量。有意听讲者,请联系能会法师,电话+86
&...........................................................
&注:本文引自《实证佛教通讯》佛学杂志第6期,
《法华探微》(一)
《法华探微》 &(二)
《法华探微》(三)
《法华探微》(四)
《法华探微》(五)
《法华探微》(六)
《法华探微》(七)
《法华探微》(八)
《法华探微》(九)&&&
《法华探微》(十)&&&&
《法华探微》(十一)&&&
注,实证佛教研究中心因为经费不足而暂停了部分弘法的工作,在这里希望有缘之人能够出钱赞助这个弘法利生的工作(多少皆可)。有意者可以直接给吕真观老师联系,电邮:&real..tw
或点击网页查看捐助方式
...............................&
欢迎大家常进我的QQ空间日志熏闻正法知见:
我的微信号码:hytxhzp,我管理的理性佛学群:,我的微博:
我的新浪博客日记&推荐电子佛学杂志《实证佛教通讯》&下载地址:
实证佛教问答(答疑解惑)
推荐一位善知识——吕真观。详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愚痴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