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护理教学需要,组织好各种复习,是遵循了以下哪条学记中的教学原则则

小学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小学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教育学心理学综合复习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教育学心理学综合复习题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南大学《护理教育学》网上作业(课程作业)二及参考答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教育学复习要点
教育学复习要点
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它与教育方针、政策有所不同,也不等同于教育经验的汇编。
2、教育的核心问题:引导和规范的人的发展,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3、教育规律: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4、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资产阶级教育家为了阐明他们的教育主张,总结教育方面的经验,写出了一些专门教育著作,出现了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学,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教育问题的轮式逐渐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理论的说明,重视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天性,开始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论述教育问题。但他们的论证方法,未能运用实证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因而他们的教育著作未达到真正科学化的地步。
(1)1632年夸美纽斯写出《大教育论》,提出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班级授课制,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2)1762年卢梭出版《爱弥儿》,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其最大贡献在于开拓了以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引起教育思想家和理论家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对儿童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促进了近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3)年康德是较早的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1806年霍尔巴特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将其培养成为既适应社会需要,又促进社会发展的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3、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1)教育者:遂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2)受教育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中介系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①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的目的,经过挑选和加工的、最有教育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人类科学文化成果的结晶。
②教育活动的方式涉及教育基本要素的组合与教育工具和手段的应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活动方式就是教育活动本身。它大体涉及四个环节:教育活动的实际目的;与教育目的、活动内容相适应的心理和行动的活动方法与方式;对教育活动过程和效果的评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关系和地位。
教育活动的中介系统还应当有以培养人为目的而组织的包括生产劳动在内的社会实践活动。
4、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学校教育的普及将古代少数人垄断教育转变为现代所有人都能享受的学校教育,这是现代教育的重大发展,对社会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满足了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了人的解放。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联合国大会1948年12月10日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规定“教育应以充分发展人格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为目的”。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逐步结合,促使现代教育成为劳动力在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成为科学知识在生产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增加社会财富起着重要作用。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狭义个体发展的基本内涵: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指儿童的发展。这既是自然人向社会人,婴儿人向成年人,个人小我向放眼世界、胸怀群体以至人类的大我的转化过程,也是不确定性和确定性、可能性与选择性、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发展过程。
个体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发展(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现实的社会个体,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从总体上将,人的发展十分复杂,是一个生活与生长并进的过程,是一个“给定”与“自我选择”、“自我建构”香火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是发展的各种因素相互制衡、相互协调的过程,它体现为个体内部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与外显行为方式的连续又较稳定的发展变化。
2、人发展的基本特点:
(1)未完成性:人是未完成的动物,对于儿童来说,不仅处于未完成状态,而且处于未成熟状态。人在生物进化上的不完善性还体现在人的孕育期、幼年期的延长方面。儿童发展的未成熟性、未完成性,蕴含着人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潜在着巨大生命活力和发展可能性。
(2)能动性:人是能动的、自主的完成和完善的。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动、自主、自觉、自决和自我塑造等能动性,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的不同,这也是人的教育与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等活动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3、人发展的规律性:
(1)顺序性: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2)不平衡性:人的发展并不是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成熟的水平是不同的;统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的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的发展。
(3)阶段性(可接受性):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得积累,又表现为质的飞跃。当某些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既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人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从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4)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人的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的发展。
(5)整体性:教育面对的对象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整体的人决不是其各个方面的简单相加,,人的整体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秩序。整体中每一部分的变化必将引起其他方面乃至人的整体发生变化。人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把学生看成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完整和完善的人。
4、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④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在个体活动交往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
①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
②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环境给定性指由自然、历史,由前人、他人为儿童个体所创设的环境,他对于儿童来讲是客观的、先在的、给定的。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人的能动性、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在逐步增长,其对环境的反作用于相互作用的活动也在逐步增强,这也就是主体对环境的能动性、选择性在逐步增强。
③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3)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①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②个体的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
(5)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在阶级社会里,“超阶级”或“超政治”的教育根本不存在。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主要表现如下:
(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
(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和原理。
(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如果把教育的独立性当做绝对的独立性,就会使教育走向“超经济”“超政治”“超文化”的错误道路,丧失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动力。
第四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在国家教育的总目的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他们由抽象到具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结构。这个结构一般有四个层次:国家或社会规定的教育总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课程方案设置的教学课目);教学目标(教师在实施课程计划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时所期望达到的要求和结果。
3、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由哪几个部分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一般有两部分构成:就教育所要培养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即提出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的发展要求,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
4、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教育的内在价值就是我们不是因为它们对于另外某些事物有用处,而是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好的价值。外在价值就是我们因为这些价值对于某种事物有用处而判断它们是好的那种价值,它们的价值依赖于它们去达到另一种价值时所产生的后果。教育的理想价值是指教育重视个人、个性发展的价值,教育的价值表现为理想价值。教育的工具价值指教育重视对社会发展是价值,教育所追求的是一种工具性价值。
5、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基本类型:
(1)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基本观点:
①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教育的真谛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完善的发展。(卢梭)
②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有在有助于人的发展是才有价值,否则单纯的关注社会价值的实现就会压抑和排斥个人价值。
③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些本能不受影响的得到发展。如果按照社会要求去要求个人,这些社会要求就会阻碍个人本能的健全发展。(卢梭)
(2)社会本位论:教育的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主要观点:
①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受到社会制约。(孔德、那托尔普、涂尔干)
②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没有其他目的。(那托尔普的观点:将个人视为具有无限独立性和权能的观点是错误的,个人与个性的形成是在与他人进行精神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脱离社会就无个性的产生与发展。个人意识的形成是根据人类所共同的理性法则——统一性连续性,凭借社会化和普遍化,使个人意识与社会意识相统一,并逐渐进入拓宽和提高状态。主张进行理想的教化和陶冶用社会理想促成个体的社会化。主张儿童学习社会文化。
③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教育结果或效果的好坏只能以它能否维持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繁荣来加以衡量。(凯兴斯泰纳认为教育是德国资产阶级进行性格陶冶和严格的思想控制的重要工具,国家必须通过教育使未来公民了解国家的任务和自己的义务,个人则必须服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并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学校的三大任务是职业陶冶及其准备的义务、职业陶冶的伦理化、共同体的伦理化。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7、教育目的如何实现:教育目的的实现我们所要做的首先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小学的基本任务,为青年一代奠定人生发展的基础。
(1)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普通中小学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基本要点:
①为年轻一代做人打好基础。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未成年人,他们处于由意识薄弱的未成年人转化成为社会主义新人、接班人的重要时期。因此普通中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全面性和全体性,对青少年儿童的一生将产生深远影响。
②为青年一代在未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新生一代的成长总是先有一般发展然后才有专业(职业)发展,因此普通中小学教育首先要卒于新生一代的一般发展,以便为他们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
③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普通中小学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在提高民族素质的中起着奠基作用,义务教育普及的程度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民族素质的建构和提高。
(2)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①体育:授予学士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体力、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
②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
③德育: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
④美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力、创造力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⑤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是引导下,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让学生自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综合应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教育。
第五章&&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生存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2、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学制的现实形态:
4、现代教育制度的三大基本学制:
(1)双轨学制:18、19世纪的西欧,由古代学校演变来的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于是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相连的中等职业教育)。
(2)单轨学制:在学术性一轨未充分发展的国家,短期内迅速发展的群众性小学和群众性中学崛起,形成了像美国这样的单轨学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其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即六三三、五四三、四四四、八四、六六等多种分段。它对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具有更大的适应能力。
分支型学制:苏联型学制前段(小学、初中)是单轨,后段分叉,是介于双轨和单轨制之间的分支型学制。苏联型学制的优点和特点在于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畅通。
第六章&&课程
1、课程:狭义的是指一门学科,广义的是指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所谓教学科目又称学科,是根据一定教学目标,从某一门科学中选择出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心理顺序重新组合构成新的知识体系。
2、课程标准: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意见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3、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的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学科课程符合学生认识特点,便于他们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若能在教学过程中激起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便能达到在一般生活交往活动中的养成所达不到的高度。但学科课程是一种静态的、预先计划和确定好的课程与教材,完全依据成人生活的需要,为遥远未来做准备,往往忽视儿童现实的兴趣与欲求,极易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脱节,导致强迫命令,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造成死记硬背。
(2)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活动课程能调动学生是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他们的个人潜力、个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处理各种实际问题和适应社会生活的的品德修养,尤其有利于低年级儿童的个性生动活泼主动的得到发展。但活动课程不重视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和严格而确定的目的与任务的达成;过于重视灵活性,缺乏规范性,其教学过程不易理性的引导,存在较大难度;对教师要求过高,不易实施与落实,并易产生偏差,学生也往往学不到预期的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
4、课程设计是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是对课程目标、教学经验和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具体化过程。
5、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应达到的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预期结果,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6、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教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7、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目标:
第七章&&教学(上)
1、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老师有计划的组织和引导下,能动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2、教学的基本任务:
(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公式及其系统。技能是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能力。技巧是指一种技能操作或动作的自动化。
(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体力是指人体活动时所能付出的力量,包括持久力适应力和抵抗力。智力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系统,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核心成分是能够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概括、判断和推理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力是指个人完成某种体力或脑力劳动的主观条件,包括体力、智力、知识与才能。创造才能是指能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智能、灵感与意志去探索、发现、创建他尚未知晓的新的知识或方法的能力。
(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和态度。思想是理性认识,主要是作为思想意识的观念形态。价值观是指推动并引导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信念与准则,是一个人的思想意识的核心。情操是由感情和思想、信念等因素综合形成,也是情感和操守的结合,能够自觉顽强规范个人的行为方式和修养品性。态度是指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3、教育过程发展中的基本理论:
(1)苏格拉底的教学过程思想:产婆术(在教学过程中,他并不把真知直接教给学生,而是通过对话和诘问,让学生陷入矛盾的困境,然后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得真知。
①诘问,由施教者不断提出问题,使受教者在思想上陷入自相矛盾,最终承认自己的错误和无知;
②助产,帮助对方在认清事实、明白道理的基础上,重新归纳和定义所探究概念的正确含义。
产婆法是归纳法、探究法、发现法的渊源。
P171——175赫尔巴特加杜威
4、教育过程的性质:
(1)教育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认识活动是贯彻教育过程始终的主要、基本而特有活动。他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间接性、引导性、简洁性。
(2)教育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往来、交际、沟通、交流等意。
(3)教育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5、教育过程的阶段:
(1)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传授/接受教学是指教师主要通过语言传授、演示与示范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通过知识的授受向他们进行思想情趣熏陶的教学。
①引起求知欲。教学应从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开始,从引导学生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开始。
②感知教材。如果学生有了必要的感性知识,形成了清晰的表象,那么他们理解书本知识就比较容易。
③理解教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所感知的材料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并进行思维加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上升到理性认识。
④巩固知识。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所学的基础知识,才能顺利的吸收新知识,自如的运用所学的知识。
⑤运用知识。
⑥检查知识、技能、技巧。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质量如何只有通过检查才能确定。
(2)问题/探究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问题/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要通过积极参与对问题的分析、探索,主动发现或建构新知,掌握其方法与程序,养成他们的科研能力、科学态度和品行的教学。
①明确问题。问题的选择较难,应由老师来做。至于问题如何在课堂上提出,则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
②深入探究。探究是一个不断深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旨在弄清楚事物的特性、规律、因果关系及其价值,直到全部疑难得到化解,真知得到阐明与验证为止。
③作出结论。但探究的问题经过猜想、假说与检验而得到解决时,必须对探究活动的内容、方法、态度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归纳与总结、优化与提升。
6、教学过程当中要处理的几种关系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①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②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③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①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②生动活泼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运用知识才能有效的发展智力。
③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关系:
①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来提高思想是现代教学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
②只有使所学知识激起学生情感、态度的积极变化才能让他们的思想真正得到提高。
③防止单纯传授知识或脱离知识教学的思想教育的偏向。
(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①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活动。
②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的进行智力活动。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洁有效的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②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的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③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第八章&教学(中)
一、教学原则
概念: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主要原则有: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以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
具体要求:(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3)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子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
具体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3)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具体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防止直观的不当和滥用(4)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具体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2)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3)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4)发扬教学民主
5、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具体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3)要有深入浅、由易到难、由简到繁(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6、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卓有成效地运用
具体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7、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具体要求:(1)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2)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8、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
具体要求:(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二、教学方法(区分不同教学家的思想看法,在此不一一列出)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1、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
具体要求:(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2)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3)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雪花僧回答,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
具体要求:(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要善问(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小结
3、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具体要求:(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2)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3)善于在读书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4)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4、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只是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或解决某类作业与习题,以加深理解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具体要求:(1)提高练习的自觉性(2)循序渐进、逐步提高(3)严格要求
5、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实验或播放有关教学内容的软件、特制的课件,使学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具体要求:(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2)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3)讲究演示的方法
6、实验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可以分为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试验两种
具体要求:(1)做好实验前的准备(2)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与做法(3)注意实验过程中的知道(4)做好实验小结
7、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
具体要求:(1)做好实习作业的准备(2)做好实习作业的动员(3)做好实习作业过程中的指导(4)做好实习作业总结
8、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问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其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具体要求:(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诱导(3)做好讨论小结
9、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室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的能力
具体要求:(1)正确选定研究课题(2)提供必要的条件(3)让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
(4)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第九章&&教学(下)
一、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1、个别教学制
(1)优点:教师能够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包括天赋、接受能力和努力程度而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充分地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特长和个性
(2)缺点: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个人的社会化
2、班级上课制(夸美纽斯)
(1)概念: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
(2)优点:比个别教学的效率高,注重集体化、社会化、同步化、标准化,长于向学生集体教学
(3)缺点:拙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
3、道尔顿制
(1)概念:按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
(2)有点: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在良好的条件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
(3)缺点: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自觉能力,同时道尔顿制要求较好的教学设施与条件也是一般学校不具备的
4、分组教学制
(1)概念:所谓分组教学,是指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分组教学的类型主要有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在欧美一些国家又有内部分组和外部分组。
(2)优点: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不同班组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3)缺点:一是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学校及社会,对快、慢班往往区别对待,对现代社会崇尚教育公平的要求相左,易引起社会的非议;三是分组教学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的学生容易骄傲,使普通班、慢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产生自卑感
5、特朗普制
美国学者劳伊德·特朗普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目前这种教学形式上在实验学校实验之中。
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好课需要(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考虑教法
一堂好课的标准有(1)明确教学目的
(2)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他们的发展
(5)组织好教学活动
(6)布置好课外作业
3、课后的督导工作
主要有两个方面(1)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2)做好对学生的辅导和帮助工作
第十章&德育
一、品的发展的一般规律
1、品德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主体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自我建构的结果
2、个体的品德发展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内部矛盾是促进品的发展的直接动力
3、个体品德的发展是品德各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
4、品德的发展是有阶段的连续发展的过程,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二、德育的原则
1、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
基本要求:(1)理论生活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2)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2、疏导原则
基本要求:(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长善救失原则
基本要求:(1)“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2)发扬积极因素,客服消极因素(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基本要求:(1)尊重和信赖学生(2)严格要求学生
5、因材施教原则
基本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基本要求:(1)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2)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3)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
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基本要求:(1)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2)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3)正确认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达到最佳状态
三、德育方法
1、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基本要求:(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
2、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样板
基本要求:(1)选好学习的榜样(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锻炼&&包括练习、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基本要求:(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2)适当指导(3)坚持严格要求(4)注意检查和坚持
4、修养&&包括立志、学习、反思、箴言、慎独等
基本要求:(1)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与自觉性(2)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3)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5、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基本要求:(1)创设良好的环境(2)与启发又到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6、奖惩(表扬、奖励和批评、处分)
基本要求:(1)公平公正、正确适度、合情合理(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3)注重宣传与教育
7、制度&&意义:首先,学校制度为学生构建合理、有序的学校环境;其次,学校制度为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行为规范要求;再次,学校制度为学生规定了特定的价值导向
基本要求:(1)学校制度要合法(2)学校制度要合德【第一,让学生参与制定、选择和执行学校的德育制度;第二,发展自主】
第十三章&&综合实践活动
一、综合实践活动
1、概念: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2、性质:(1)综合实践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2)综合实践课程是一种实践性课程(3)综合实践课程是一种综合性课程(4)综合实践课程是一三级管理的课程
3、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与目标&&其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其根本价值与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发展
主要体现在(1)丰富学生的经验(2)完善学生的生活方式(3)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综合实践案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
1、综合性&2、实践性&3、开放性&4、生成性&5、自主性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
1、研究性学习
概念: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具体包括:(1)获得参与探索的经验(2)提高发现、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形成合作与分享的意识(4)培养科学态度和道德(5)培养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人感(6)培养搜集、分析、处理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3、劳动与技术教育
4、信息技术教育
第十四章&&班主任
一、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确定集体的目标2、健全组织、培养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3、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4、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二、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1、高尚的思想品德2、坚定的教育信念&3、家长的心肠4、较强的组织能力5、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6、善于待人接物
第十五章&&教师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1)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发展变化中的,主要是未成熟的“人”(2)教师的工作任务是多方面的(3)教育过程的复杂的(4)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是广泛的,不限于学校内部
2、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4、教师劳动的专业性
二、教师素养的要求
1、高尚的师德
(1)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3)热爱集体,团结协作(4)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2、宽厚的文化素养&&&就是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
3、专门的教育素养
(1)教育理论素养(2)教育能力素养(3)教育研究素养
4、健康的心理素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学原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