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棠用外国的照片文字说明怎么写怎么写

您没有登录或者您没有权限访问此页面,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1、本版块为正规版块,只有注册会员才能进入!
2、您还不是站点会员,请先登录站点
登录&& 游客临时登录
还没有帐号?
使用合作网站帐号登录:丁晓棠我喜欢你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排名: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0贴子:
更多精彩特权,尽在贴吧名人堂。
内&&容:使用签名档&&全部微信分类
当前位置:
&当代汉服运动大事记
本网站文章均来自网络
搜索结果,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和立场,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请与公众号原作者联系,亦切勿轻易相信文章内容。如有侵犯权益,或者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络我们做技术屏蔽! 邮箱:
1、日 王育良上传自制汉服照,成为当代公开自制汉服第一人。这是汉服消亡三百年后首次以其民族服饰身份亮相。澳大利亚华裔王育良(网名“青松白雪”)从2001年APEC会议后开始关注中国民族服装,他在采访中提到:“2001年以后‘唐装’风行一时,那时无论我从哪个角度看,民族感情也好、审美也好,都感觉所谓的唐装实在是太陌生了,我一直觉得我的服装是那种大袖交领的。”2003年初19岁的王育良和网友李宗伟(网名“信而好古”)和的共同在“汉网”上研制汉服,王育良参照比较典型的样式,猜想制作了第一件汉服,并于7月21日在网络上公开,为当代公开自制汉服的第一人。虽然汉民族衣冠已在三百年前消失,但其实在当代社会并不陌生。影视剧,戏曲等文化当中仍然保存着汉服的影子,是大多数人对“古代服饰”的直接印象。但随着“汉服”二字的再现,王育良这件衣服却让它再次以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意义公开。与此同时,也带动了更多的网友去制作、公开穿着展示自己的汉民族衣冠。2、日 李宗伟上传束发着深衣奏古琴照。他也是当代第一个束发着汉服,穿汉服给学生讲课的人。李宗伟(网名“信而好古”)2003年5月以江永《乡党图考》中的深衣图为依据,制作出第一件深衣,并于9月1日上传至网络,他的束发着深衣奏古琴照也迅速在网络上流传。至于为何选做深衣,李宗伟在采访中提到“深衣上至天子,下及庶民,可以通用的。作为统一样式的汉装,只有深衣做得到,恢复它意义重大”。他是第一个束发穿汉服的人,对此他的回答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留发是我们的传统,留发是华夏族的特质,留发是华夏文明绵延不绝的象征。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做不了什么。能做的,只是留起长发,告慰祖先在天之灵。后来李宗伟创建华夏复兴论坛,旨在团结一切有识之士,致力于弘扬儒学、光大礼教。我非常佩服那些选择束发着汉服的男士,他们在生活中处处饱受着人们异样的眼光,还经常被称作是“道士”。但正如李宗伟所言,“我能做的就是留起长发,告慰祖先在天之灵”,正是这样的信念,让每个人的一小步,组成了汉服运动的一大步。3、日 武汉“采薇作坊”的邱锦超上传当代第一套汉服商品照,“采薇作坊”也是汉服运动中第一个汉服商家。武汉的“采薇作坊”原本以做和服,韩服为主,共有十几人组成。邱锦超(网名“阿秋”)在朋友的引荐下来到汉网,也被大家对汉服的诉求所感动,他在10月30日上传了第一套汉服男装样品,11月11日上传了第一套汉服女装样品,而王乐天首次穿上大街的汉服也是出自“采薇作坊”。后来,邱锦超创立了第一家汉服专营公司“古径衣饰”,为汉服产业化拉开了序幕。汉服商家作为汉服复兴运动重要的参与者,其日趋专职化的趋势事实上正说明汉服的市场需求十分广泛。如今我们提出汉服产业化,事实上正是因为汉服制作行业的兴起所带动的其他传印染、刺绣、布料等周边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容小觑。随着市场的逐步分化,各商家不同的市场定位和主力方向也使得汉服市场日益多样化,直接影响着汉服倡导者们所穿着的服饰。同时也引导着当代汉服,汉元素时装的流行趋势。——“添酒回灯”4、日 王乐天穿汉服上街,成为首个被媒体报道的人。汉服复兴运动扩大为公共事件,汉服运动的局面为之一新。日王乐天(网名“壮志凌云”)把汉民族的传统服装穿上了郑州街头。这是自顺治帝下令改穿满服,汉族传统服饰绝迹了三百多年以后,第一次出现在街头。这套衣服是由采薇作坊的阿秋制作,根据《大汉天子》中的服装样式仿制。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记者张从兴偶然看到了这些照片,并据此写成了一篇报道《汉服重现街头》,这篇文章也成为第一篇报道汉服的文章,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王乐天在采访中说“在行人的眼睛里,我就是一个出土文物,一个怪物。有一个路边小店的店员说,快来看,日本人来了。还有很多小孩对我说八格牙路!在街上,没有一个人说我是中国人,这是中国最大的悲哀!”报道中写道:“尽管有人嘲笑,有人不解,王乐天还是坦然地穿过人群,走在郑州最繁华的街道上。这一行,愈加坚定了他推广汉服的决心,他希望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影响他人。”尽管在2001年和2002年期间,有许多有关汉服的理论、网络宣传铺垫,但是从王乐天将汉服穿上街头这一刻,正式将汉服运动扩大为社会公众事件,所以也把2003年认作是“汉服运动元年”。 经过了三百多年,第一次有一个汉族人,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走在了中国的大街。三百多年来,它第一次不是以戏服的身份,不是以古装剧的道具而重现在华夏土地……从李宗伟制作汉服、到王育良晒出汉服、再到王乐天汉服上街,每个时刻都是炎黄子孙对汉族的虔诚和挚爱。无论这套衣服饱受到了多少误会和歧义,三百多年的记忆,依旧昭示着华夏儿女对自己文化的渴望,以及延续祖先遗产的热诚和祈盼。5、日 刘斌穿汉服参加黑龙江省武术比赛,这是汉服第一次以武术服出现,为汉服与其它传统文化协同发展寻求了新思路。 黑龙江省第二届武术传统项目比赛中,日刘斌(网名“轩辕慕雪”)穿汉服参加了枪术、剑术和软器械比赛,取得了一枚银牌两枚铜牌的成绩。通过这个比赛,可以证明,汉服样式的武术服在大多数武术项目中推广是完全可行的,也为汉服与其它传统文化协同发展寻求了新思路。 其实,与汉服一起消失的还有汉民族的尚武精神。尚武精神不是崇尚暴力与血腥,而是一种保护家园,守护正义的勇猛、豪迈、正值、侠气。“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那是一个何等自豪的时代。我们盼望汉服回归的同时,更期待找回曾经的尚武之气与血性。6、日 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33名网友,在北京举行了首次全国范围内的、着汉服祭祀先烈活动。日,来自天津的方哲萱(网名“天涯在小楼”,名芳,字哲萱)在北京组织了首次全国范围内的汉服活动,穿汉服祭祀了明朝将领袁崇焕,济南的吴飞(网名“ufe”)、郑州的王乐天和丁晓棠、上海的网友“江南秋水”等33名网友参加。《京华时报》、《新京报》、《东方早报》、《联合早报》等媒体均对此事有报道。在活动后他们还与一直守着袁墓的佘奶奶合影。佘奶奶就是374年前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掩埋袁崇焕遗骨的佘姓义士的第17代孙女佘幼芝。三百多年来,佘氏家族恪守祖训,不敢有违。文革期间,袁墓袁祠受到破坏。佘幼芝在美联社的采访中回答:“不为别的,就为忠义二字。虽然近年来对袁崇焕的人品和能力有很多争议,但我相信单从他坚持抗清、勇往直前的民族情感来看,就是值得纪念的。更佩服佘奶奶家族300年来的守护,不愧为“忠义”二字。7、日 方哲萱只身着汉服参加天津祀孔大典,并撰写《一个人的祭礼》,影响颇广。天津政府每年11月都会在文庙举办官方祭孔活动。当天的祭祀活动上,表演队都穿着清装,还有一些官员也穿着清代的官服。孔子是礼仪最重要的推广者,这个宗族的礼仪衣冠制度也是最重要的,此前方哲萱试图沟通解释这个问题,但完全没有发言权。方哲萱当时觉得很难过,在偏殿换了汉服出来,祭礼结束后拟写了《一个人的祭礼》,该文章迅速在网上传播。《一个人的祭礼》结尾写道“一件深衣,一份信仰,一个人。多年以后,我想我会记得这天,一场盛大的祭礼,一次对儒家文化的呼唤,一群崇尚传统的中国人。只是,我依然坚持的相信,这是一个人的祭礼——白衣胜雪、不染纤尘。 ”方哲萱在祭孔典礼上的照片,以及《一个人的祭礼》这篇文章迅速在网络上传播起来。而她那单薄的背影,也带动了更多的人加入汉服运动。2011年,在汉服祭孔的呼声下,天津政府终于在2012年9月将表演服装改为汉服。8、日 网友“大宋遗民”制作FLASH视频《再现华章》,引用大量汉服照片,并填词演唱,这也是第一个专门为汉服复兴运动制作的视频作品。事隔9年后再回看这段视频,尽管制作技巧显得有些粗糙,但观后依旧热泪盈眶。正如歌词最后一句所言“一年过了一年,几代只为这一天,让血脉永相连。擦干心中的血和泪痕,重铸华夏的魂。”大概就是这份重铸华夏的信念,鼓舞着我们一点一点的向前吧。2005年后,很多网友也开始自制汉服相关视频,其中点击量较大的有:“月曜辛”的《汉服运动的爱国式》、“文曦映画”的《汉服宣传“且看吾辈”》、“月曜辛”的《辩析.和服韩服汉服》等9、日 丁晓棠、王琢和郭丽红三人将篡改汉服成“寿衣”一词的某电子公司告上法庭,这是汉服诉讼第一案。日河南丁晓棠(网名“寒门仕族”)和深圳的王琢及其妻子郭丽红(网名“晨澍”夫妇)身着汉服在北京王府井大街购物。次日,《京华时报》以《汉服集会》为题材发摄影报道,称“昨晚,8名儒生打扮的青年……身穿‘汉服’走向王府井,他们希望能够唤醒大家对汉民族特色服装‘汉服’的记忆。” 然而,当日晚,一些国内网站的论坛上显示另一条被伪造的虚假报道,标题为“《寿衣上街?改革开放多年,封建迷信上街》”,上写:“昨晚,8名寿衣打扮的青年……身穿寿衣走上王府井,他们希望能够为恢复传统的殡葬业做出贡献。”丁晓棠以侮辱人格为由将北京某网站告上法庭。12月20日,郑州市管城区人民法院正式受理此案,该案件由上海律师林全勇(网名“zzhx”)免费受理。在法庭上,几位证人也身穿汉服出庭作证,该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最终以被告方逃遁,打胜了这场官司。河南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分别围绕此事做了专题节目《捍卫汉服》和《汉服情殇》。网友“逆流”在文章《汉服改寿衣,你怎可反笑民族之伤》中写道:“特定情况下把‘汉服’当成‘寿衣’并没有错,汉服的确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就是‘寿衣’的代名词。然而嘲笑汉服的人忘了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它饱含了一个民族的血泪与旷世之痛!我们怎么可以不思民族之痛,反笑民族之伤?怎么可以对试图抚平这创伤的人们肆意嘲笑辱骂?从这场官司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汉服实践者对汉服的情感,他们的团结互助、无私奉献、以及力求伴随汉服复兴而复兴民族精神的决心……这些品质恰也是当今中国社会所缺少的。”10、日 刘荷花全家着汉服迎春节,是将汉服引入家庭中过传统节日的第一人。2004年刘荷花(网名“汉流莲”)订购了两套汉服,作为礼物送给两个女儿。日(甲申年除夕),刘荷花全家,以及方哲萱、王琢夫妇共同穿汉服在深圳大梅沙海滨迎接鸡年的到来。刘荷花还专门为自己的父母赶制了汉服,在2月10日(年初二)回到梅州老家,两位老人穿上汉服后激动不已,不停的说:“我们赶上好时候啦,还能在有生之年穿上自己的祖宗衣。” 刘荷花在博客中写道,她的父亲青年和壮年时为家乡的社会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晚年顺应历史潮流回归了自己民族。2013年5月,刘荷花父亲去世,选择以汉服深衣下葬。11、日 吴飞与“华夏复兴论坛”七位网友在济南举行了释菜礼,为儒学实践派的首次礼仪活动。吴飞(字笑非,网名“ufe”)与“华夏复兴论坛”的七位网友于日,在济南近郊的文昌阁遗址举行了第一释菜礼。释菜礼,是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这次活动所穿的深衣全部由吴飞制作。此次祭礼也标志着民间儒家学子开始从“网上走到网下”,即把网络上的集体认同,转变为现实中的集体行动。实际上这次济南的释菜礼还被看做是是乙酉春祭的“预演”,日,来自天津、江苏、浙江等地的十几位网友,身穿汉服在曲阜孔庙,践行了明朝的释奠礼,又被称作“已酉春祭”,是当代中国大陆第一次由真正意义上的儒家学子自主举行的祭祀先师孔子的圣礼的先例。释奠礼上,儒家学子先进入圣庙正门——棂星门,再由年长学兄引领经过碧水桥、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绕经奎文阁,穿过大成门来到杏坛。正午,释奠礼正式举行,在大成殿前丹墀上依序进行了迎神、读祝、初献、亚献、三献……送神,一整套明代规制的释奠礼。12、日 宋豫人在河南郑州开展了以汉服为主题的讲座,后逐步演变为《汉家讲座》,其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日,宋豫人(名庆胜,字豫人,号一晕,)受邀在河南郑州城隍庙着汉服,为游客讲解《城隍庙的来龙去脉》、《汉服、汉礼简说》等内容]。自此以后,宋豫人每周六、日都在河南郑州城隍庙讲解《汉家基础知识》,后整理成《汉家讲座》系列,包括《华夏文明之适应域》、《救族之道路》、《诸夏、万邦、鞑虏》、《中国历史脉络》等内容。此外,宋豫人还著有《晕语集类》,其主要论述有《皇易族经论》、《三系文化论》、《汉家救族论》、《文化辛亥论》等。这场以青少年,青年为主要参与主体的复兴运动中,宋先生这样致力于思想研究的学者并不多。开学讲坛,传道解惑,我期待有更多的思想争鸣,思想潮流伴随着汉服复兴运动兴起,这才是在如今信息鱼龙混杂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和民族性格的新一代汉族人。——”添酒回灯”13、日 礼仪研究者吴飞为吉恩煦着汉服行加冠礼,或为第一次正式的传统成人礼。日,由河北行唐明德学堂组织,礼仪研习者吴飞为吉恩煦(字与嘉,网名“周天晗”)着汉服加冠,或为汉服消失三百多年来的第一次正式的传统成人礼。成人礼完全按照明代礼仪的“三加”进行“:初加缁布冠,次加皮弁,次加爵弁。仪式上所用的服装、冠等物品均由吴飞依据史书记载制作。明德学堂由傅路江先生于日创办,被称为新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私塾学堂。方哲萱在帖子中写道“没有正式的房间,就划地为室,没有精致的冠,就用自制的,一切皆不华丽,但是有一颗虔诚的心。随着这第一次,立刻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乃至大规模的……”再后来,2009年吉恩煦为汉服北京的张宇林(网名“一千零一夜”)举办了冠礼,冠礼上由张宇林的叔叔亲自为他做了“三加”仪式……我想,汉服运动就是这样一步步在传承、改进中越走越远吧。14、2005年8月,重庆大学学生张梦玥发表论文《汉服略考》,这是关于汉服概念的第一篇专业论文。2005年重庆大学学生张梦玥(网名“溟之幽思”)发表论文《汉服略考》,文章主要介绍了汉服的定义、消失历史、当代汉服运动等内容,这是关于汉服概念的第一篇专业论文,对奠定汉服概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张梦玥又于2006年毕业时提交《浅谈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概念》,进一步研究和阐述了汉服的概念与内涵,并指出汉服复兴对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此后,汉服及汉服复兴运动逐渐被高校、学术界、文化界所关注,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周星教授发表于《开放时代》2008年3期的《新唐装、汉服与汉服运动——21世纪初叶中国有关“民族服装”的新动态》,从人类学分析汉服的重现。自2010年开始,山东大学鲍怀敏的《汉民族服饰文化复兴研究》、西南大学周海华的《大学生对汉服的内隐态度研究》、陕西师范大学房媛的《汉服运动研究》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将汉服运动作为其毕业论文研究的内容。此外,发表于社会各期刊的汉服论文更是不尽其数,相关的讨论和研究开始呈热烈的状态。15、日 由汉网组织的“首届汉服知识竞赛”在北京举行,全国各地40多位网友参加。网友“小狐仙”的汉服舞蹈广泛传播。日至7日,由“汉网”组织的首届汉服知识竞赛在北京举行,活动内容主要有:知识竞赛、祭拜袁崇焕、参观天安门等。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位网友参加了此次活动。在知识竞赛上,来自北京的网友“小狐仙”穿红色曲裾跳了一段汉舞,该舞蹈在网络广泛传播,并拉开了穿汉服跳汉舞的序幕。16、日 严姬的笄礼在武汉举行,这也是近200多年来笄礼的首次重现。华夏民族的传统成人仪礼,男子为“冠礼”,女子为“笄礼”。虽然中国古代的笄礼建立在男尊女卑的基础上——女子订婚后出嫁前所行的礼,但当代的笄礼被认作和男孩子的冠礼一样,是对人生责任的提醒。日,近代首次笄礼在武汉东湖之滨的梅园来开序幕,受礼者为严姬(网名“残夜魅”)。礼仪流程根据天汉网和汉服吧《追寻失落的成年礼计划》进行,采用“三加”的形式:一加为襦裙,二加为曲裾,三加为花钗大袖礼服,所有衣服都由严姬本人缝制。17、日 50余位网友在上海松江,首次采用汉礼汉服祭祀先烈夏完淳,并开启了汉服团购先河。日,汉网总版主黄海清(网名“大汉之风”)在论坛上发出祭祀夏完淳倡议帖。此次活动由王育良负责设计祭服,他与吴飞讨论后,参考韩国宗庙祭的服饰后进行设计。活动祭礼仿明代祭礼设计,但简化了很多,整个祭祀约一小时。夏完淳十四岁随父亲参加抗清活动,后不幸被捕,于南京痛斥汉奸洪承畴,被杀害年仅十七。“当十七岁的夏完淳吟出《别云间》‘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时,谁能品味出昔日少年英雄的悲壮与豪迈?谁能体会出十七岁与历尽沧桑竟有着对等的含义?”——《古墓前惊现古礼 又见我大汉衣冠》。此次活动举行后,英国的网友彭涛曾经把照片拿给牛津大学的教授,教授看到后非常震惊,认为中国民众可以通过网络召集的形式,且不依托任何组织与商会,竟然自己制作衣服、研制礼仪,还举办大规模实践活动,这是一件非常的厉害的事情。不论这套衣服是否有争议,这套祭祀礼仪是否合乎规范,但是有50余位人员愿意在寒冷的冬天,一清早赶到一位三百年前的古人墓前,行着如此重要的跪拜礼,这份心情与行动必然是要称赞与传承的。18、日 江阴文庙举行了祭祀“江阴三公”活动,也拉开了全国各地定期祭拜民族英雄的序幕。日,6位网友在江阴祭祀抗清“江阴三公”。“江阴三公”是指明朝末年抗清斗争中殉国的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他们坚持“头可断,发决不可剃”,其崇高的民族气节一直为后人怀念和景仰。参加祭祀人员有黄海清(网名“大汉之风”)、王允(网名“东门”)、网友“仕风”等6人。从此以后,每年汉服祭祀活动都在此地举办,缅怀民族英雄。日,第二次祭祀三公的活动在此举办,参加人数达六十多位,人员来自南京、上海、常州、北京等地。截至2013年,江阴公祭活动已经举办了8届,成为了汉服运动中的一面旗帜。2013年以后,江阴公祭改为江阴汉服协会牵头,初定于每年农历8月21日进行小范围祭祀,清明期间进行全国公祭。受此活动影响,各地也纷纷展开了定期祭祀民族英雄的活动,希望通过此方式,唤起更多人对古礼、民族英雄的敬重。19、日 瞿秋石以条幅、宣传单方式公开介绍汉服,是汉服活动中第一次引入宣传标识,该方法沿用至今。日,20岁的女孩瞿秋石(网名“苑夫人”)穿着汉服,在安徽合肥的明教寺门口,展开“华夏汉族、汉服归来”的条幅,向过往的行人解说汉服的渊源、款式和流行时期。这也是首次使用宣传条幅来明确的介绍汉服,这种方式至今仍在汉服活动中广泛使用。20、日 全国第一家汉服实体店“汉衣坊”在北京开张,主营汉服礼服、汉式婚礼等。日,任冠宇(网名“汉衣坊坊主”)注册成立北京汉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汉衣坊”)。日,该公司正式营业,是全国第一家正规注册、投入运营的汉服实体店铺,地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日公司搬至北京市建国路SOHO现代城。“汉衣坊”早期主营汉服礼服,主要针对社会人士推广汉服和汉文化理念。2006年后推广“汉式婚礼”和“汉族综合礼仪策划”业务,如“2009北京蟹岛端午文化节”等。近来,“汉衣坊”还在“汉服春晚”等活动中提供了赞助支持。“汉衣坊”在2006年成立初期,主张实现“工业化”生产汉服,曾盲目投入,经济损失20万至30万人民币,为企业发展带来极大的经济压力。由于早期投入较多,企业直到2008年底,才实现扭亏为盈。再后来,中国的汉服实体店也陆续开张,如成都汉服实体店“重回汉唐”、杭州汉服实体店“寒音馆”、广州汉服实体店“双玉瓯”、上海汉服实体店“汉未央”等。21、日 上海、杭州、北京等地网友着汉服过上巳节,这是汉服活动第一次与传统节日相结合。日当天,上海、杭州、北京等地的网友,分别在当地穿汉服过上巳节,举办水畔祓禊、曲水流觞、踏青游春等活动。自此以后,每年的上巳、端午、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中,各地汉服组织分别举行相应的传统活动,将汉服活动与传统习俗相结合,该活动方式延续至今。网友“溪山琴况”与“蒹葭从风”提出的传统节日复兴计划,不仅为传统习俗的传承提出了解决方案,也为汉服活动找到了新方式。传统节日期间举办汉服活动,也成为了2006年以后各地汉服组织宣传汉服的主要方式。但与此同时,各地组织又面临了新的问题:传统节日过了七年,可是在活动形式和内容上却缺少突破;同时,由于每年重复举办,一些汉服老人对此新鲜感缺失。一系列问题导致了汉服活动与传统节日相结合的方式,似乎变成了鸡肋。这个或许就是汉服运动十年来所面临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吧。22、日 十几名学生身着汉服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乡射礼,这也是360年来中国大陆第一次再现射礼。 日下午2点,中国人民大学的“诸子百家园”里,“百家廊”前,十几名学生身着汉服,手持弓箭轮番上阵,再现了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乡射礼,这也是自满清灭亡360多年来中国大陆第一次举行射礼。 2002年起,三耦、箭阵人员所着汉服改为曳撒。 射礼是一种以射箭、比赛、礼乐、宴饮为载体的中华礼仪,也体现了中国文化气息:举行射礼时彬彬有礼,进退作揖间折射出宽容和大度,胜者敬败者饮,没有咄咄逼人的气焰,没有你死我活的残酷,这才是中国人的竞技精神吧。23、日 武汉市516名学生穿汉服举行了成人仪式,这是官方首次参与主办的大型汉服礼仪活动。2006年3月,湖北教育学院大二女生杨静致信市长,建议举办汉服成人礼,武汉政府官方采取了该建议。日,来自武汉市的516名18至20岁的男女学生,身着汉服在武汉东湖磨山楚城广场举行了成人仪式,由武汉市领导为学生进行加冠。此次活动由“加衣冠”、“成人宣誓”、“敬师长”、“敬父母”等活动步骤组成。2002年起,武汉市把每年的5月16日定为“武汉市18岁成人节”。事实上,汉服运动中对于“集体成人礼”有很大争议。主要依据有:汉民族的成人礼仪应在家庭中完成,不是在公共场合中进行;成人礼应为一对一所做,而不是集体完成。但是我想,在冠礼尚未普及,身着西装对国旗宣誓的成人礼却大肆横行的时代,或许“汉服集体成人礼”正是他们之间最好的一条纽带吧。24、日 马来西亚华裔赵里昱着汉服从美国回到中国,是第一个穿汉服回家的海外华人。马来西亚的华裔赵里昱开创了海外华人身穿汉服走上街头的先例。在美国大学读书的他曾兴致勃勃地穿着汉服,行走在美国当的大街小巷。2006年6月,赵里昱他从美国纽约来到上海。6月9日21点15分,作为第一个穿着汉服回家的海外华人, 赵里昱抵达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赵里昱对接机的朋友说:“在大使馆拿到祖国的签证的时候非常激动,告诉自己——我终于可以回到自己的祖国了,作为一个汉人!我一定要穿着汉服回来,一定要在祖国穿着汉服走街!”。汉服消失得太久了,炎黄子孙都认不得它了!让人不由想到那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用在汉服上太贴切了……25、日 写给汉服运动的第一首原创歌曲《重回汉唐》录制完毕,此曲被广泛翻唱,并引发了众多汉服复兴者的共鸣。2004年方哲萱写了《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文章,该文章迅速在网络流传。网友“大宋遗民”看后根据邓丽君的歌曲《在水一方》进行了填词创作,编写了歌词《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该歌曲2005年被孙异重新谱曲,并改编了歌词,创作为歌曲《重回汉唐》。汉服的宣传方式从来不是统一的,而是多种多样,不断发掘新的形式的。只要是对汉服宣传,对汉服复兴有利的,我都愿意尝试。孙异先生将自身特长与汉服复兴运动相结合并不是第一例,还有更多的人为汉服复兴发挥所长。曾经有人问,汉服复兴群体都是什么职业的?我想他们都来自各行各业,这也是为什么汉服复兴运动能够如此百花齐放。同时,借助传统文化也好,其他艺术形式也好,汉服复兴的不同宣传方式逐渐融于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你曾听一首歌落泪,我曾看一段视频明白,他曾读一篇文章感怀……不管形式如何,很多人都不约而同,急不可耐地加入到汉服复兴运动中来。这也就是所谓的薪火相传了。——“添酒回灯”26、2006 年7月2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将汉族着装图片更为“汉服”,这是汉服运动的一次突破。2006 年7月19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简称政府网)“56个民族介绍”的页面中,55个少数民族都穿着传统民族礼服,只有汉服至穿了内衣“肚兜”。看到图片后许多网友写了建议信或打了电话,2006年7月,政府网撤掉了“肚兜”图片,改为空白。网友再次与网站编辑部人员交流。日,网站将汉族图片更换为汉服,但网友发现该汉服为左衽,再次与网站人员交涉。7月21日,政府网再次为汉族更换图片为汉服,不就之后,新华网也更正了“肚兜”图片。政府网和新华网更换汉族图片,也是汉服消失以来的一次历史性回归。然而,这件事的后续却并不乐观:2013年1月政府网在汉民族服饰的文章后附加了“唐装”照片,随后很多人打电话或写信向政府网投诉。1月15日,政府网站干脆把56个民族介绍中各民族的所有照片全部删掉!仅以名称出现,以此杜绝投诉。更遗憾的是,对于那张“唐装”图片,依旧存在着……其实,再回首这件事情,改或不改,其实也就是几个编辑的想法和观点,代表不了什么,也承载不了什么。我们以为取得了里程碑性的突破,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不过是编辑随手而做。对于汉服的宣传和推广,依旧是任重而道远。27、日 洪亮夫妇在上海举办周制婚礼,是当代第一对依古礼举办婚礼的夫妇,他们婚礼也成为了众多汉式婚礼的模版。日,洪亮(网名“共工滔天”)和其妻子(网名“摽有梅”)在上海举办了周制士婚礼。婚礼上新郎新娘都穿着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象征着神圣)。整个仪式宁静安详,黄昏中开始,没有后世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杂耍般项目,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携手而入洞房——这是具有汉民族性格特质的优美仪式,安静细致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有了这一次的周制婚礼,又有更多网友选择举办传统婚礼,如:2008年网友“花雨吟衣”和其丈夫举行的唐制婚礼、2009年网友“宋军遗民”和其丈夫举行的明制婚礼、2009年网友“兰芷芳兮”和其丈夫举行的汉式婚礼。与此同时,更多的专业化的汉式婚礼策划机构应运而生。另外,“女友网”从2011年起开始在西安古城墙推行汉服集体婚礼,邀请百对夫妇参加,这也是比较成功的汉式婚礼商业运作案例。 在众多礼仪复兴活动中,我认为婚礼是推广最成功的,因为它是真正的让汉服、礼仪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来:确实是夫妻双方在拜堂、合卺、结发,也确实是父母、亲朋、好友在观礼,而不像是早期礼仪实践中,由一群人聚在一起分别“扮演”或“表演”着什么。28、日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建议,中国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时,穿着汉服学位服,这是汉服第一次进入全国两会提案。2007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叶宏明说,“中山装、旗袍被西方人看作是中国的‘国服’,但这些还不够体现民族精神。”汉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汉语是中国的“国语”,因此确立汉服为“国服”,既代表了汉民族的传统,体现了汉文化的历史沿革,又能增强全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2013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协会副会长张改琴再次倡议,确定汉族标准服饰。张改琴说 “在现代中国,各少数民族仍保持了各自的服饰文化传统,但占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却没有标志性服饰……就汉服来说,设计和生产并不难,关键是国家要有一个积极的引导信号。”尽管国家没有回应两会上的“汉服提案”,但2007年中有关“中国人是否需要确立统一礼服?”“‘汉服’是否要定为‘国服’”的话题已成为了社会的讨论焦点。包括新华网、光明网在内的很多媒体也对汉服提案做了报道,网易网站还设立了《复兴汉服 有何不可》的专题页面。29、日 中国首家汉文化餐厅,“汉风食邑”在北京开张,店内的顾客都是身穿汉服就餐。中国首家汉文化餐厅“汉风食邑”日在北京市三路居开业,投资人为李良,经理是丰茂芳(网名“小丰”)。这个餐厅不但装修仿汉代、服务员着汉服,来此吃饭的食客也可身着汉服就餐。二层舞台两侧,分别摆有一台古筝和古琴,客人吃饭时还安排有人弹琴助兴。“汉风食邑”周一到周六上午都安排了读经活动,中午和晚上还有汉服展示活动,也为喜爱汉文化的人们提供一个交流平台。30、2007年4月 5日 20余家知名网站联合发布倡议书,建议北京2008年奥运会采用“深衣”作为礼仪服饰,并将汉服作为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日零点,中国“天涯社区”、“汉网”、“秋雁文学社区”等20余家知名网站联合发布倡议书,建议北京2008年奥运会采用我国传统的服饰礼仪——“深衣”作为北京奥运会礼仪服饰,并将汉族传统服饰汉服作为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倡议书建议内容主要有三部分:把“深衣”作为华夏民族“礼服”;把“汉服”作为汉族的服饰 ;华夏人士,行我华夏之礼:拱手作揖。在该倡议书签名的百人中,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学府的数十位教授、博士、硕士,也有来自河北明德学堂、加拿大多伦多汉服复兴会等民间机构的文化界人士。日官方首度表态不会用汉服,并且指奥运礼服的设计理念,将包含历史的元素、现代的创意和未来的概念。日,奥组委发布奥运会礼服,没有采用汉服。在倡议书发布后,有上万名网友在网上签名,表示支持汉服成为奥运礼服。央视新闻频道8月12日《实话实说》栏目围绕“北京奥运会礼服选择西装、运动服、旗袍还是汉服”话题做了探讨,由丰茂芳(网名“小丰”)代表汉服,同李承鹏、颜佳欣等人进行了辩论。尽管奥运会最终没有采用汉服作为礼服,但是有关“奥运汉服礼服的讨论”的新闻报道则是不计其数,包括中国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日本读卖新闻等都对此有报道。32、2007年9月 中国传媒大学成立“子衿汉服社”,这是第一个高校汉服社团。2007年9月,中国传媒大学高辰飞、高山、徐峥月三人联合在学校创办了“子衿汉服社”。12月,在高校开展了一次“盛世霓裳”的汉服文化讲座 。子衿社的第一任社长是徐峥月,第二任社长是高辰飞。在此期间,子衿社排演的汉服舞台剧《洛神赋》和《汨罗魂》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第三任社长是覃舒婕(网名“秦人结”),在她担任社长期间,子衿社承办了“第二届汉服春晚”活动。中国传媒大学是一个聚集着中国最多、最优质媒体后备力量的学校,子衿社的成员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感染了更多传媒人士去喜欢、宣传汉服,可以算是为汉服运动“撒种”最有成效的社团吧。我认识的一位媒体人在听到汉服一词后,马上告诉我说“我知道汉服,因为我们学校有个子衿社。”这大概就是高校社团的独特魅力吧,类似于“撒种”的做法:让身边的同学们喜欢上汉服,当他们毕业之后,自然也会怀着赤子之心来推广汉服和汉文化。33、日 百度汉服吧首任吧主“溪山琴况”因心疾去世,享年三十岁。“汉网”,“天汉网”,“百度汉服吧”等网站举办悼念活动。网友“溪山琴况”(又名“天风环佩”)生于1977年,因心疾逝于日上午9点50分,卒年30岁,安徽宿州人。他生前任“天汉网”管理员及百度“汉服吧”吧主职务,一直致力于汉服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事业。作为汉服运动的重要倡导人物之一,他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文章,指明了汉服运动的前进方向。“溪山琴况”逝世后,他所撰写的复兴计划被网友编辑成《溪山文集》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溪山琴况自始至终,心系华夏,笔耕不辍。他首倡的冠笄礼计划、华夏正婚礼计划、中国式学位服计划、奥运礼服计划均获得社会广泛关注和赞誉,他在弥留之际,仍留下如下遗言:“华夏复兴,天风魂牵梦绕,至死不忘育我民族,死后怎舍梦裏衣冠。始于衣冠,再造华夏,同袍之责,我心之愿。华夏复兴,同胞幸福,天风叩祈苍天。”拳拳之心,即日月亦为之动容! 回首2003年至2007年,这是汉服运动发展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发展最快的一个阶段,从无到有、从理论到实践、从网络到社会,汉服运动在中国各地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但没想到的是,第一个五年的尾声部分竟是“溪山琴况”的逝世,然而他对汉服发展的长远规划却一直指引着汉服运动走完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在第二个五年发展中,我们面对着汉服运动的瓶颈,心中无数次默念过:“如果‘溪山琴况’还在世该多好……”可惜,斯人已逝,长嗟短叹!34、日 “Q版《大明衣冠》——漫画图解明代服饰”在天涯论坛发布,后出版为《Q版大明衣冠图志》,多次加印,影响颇广。日,董进(网名“撷芳主人”)在天涯论坛上发布帖子“Q版《大明衣冠》——漫画图解明代服饰”帖子,该图志被网友广泛转发、引用,这些身着明代服饰的卡通娃娃迅速在各大论坛走红,其服装样式甚至被韩国历史剧《大王世宗》剽窃。35、日 第一本介绍汉服和汉服运动的图书《汉服》正式出版。《汉服》是公开发行的第一本以汉服运动为背景,对汉服历史知识进行介绍的书籍。这本书主要有五部分内容构成,分别是:汉服渊源、细说汉服、汉服礼仪、打造自己的汉服、聚焦汉服运动。《汉服》的作者是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的硕士蒋玉秋、王艺璇和陈锋。此书得到了很多资深服饰专家的支持,并收录了部分汉服的事件文章和专访,北京的同胞们也给予了很大支持,书中正面介绍了汉服运动群体。汉服从一开始出现似乎就受到了服装从业者们的关注。一本以汉服命名的书的出版,有别于此前市面上中国古代服饰类别的书籍,这是第一次正式以出版发行的形式介绍汉服复兴运动和汉服复兴群体。与此前网络上的思想争鸣相比,算是汉服复兴5年来成果的一次初步总结和呈现吧。——“添酒回灯”36、日 珠海电视台春晚播出《汉服汉礼》节目,节目以汉服展示的形式介绍了汉服汉礼。此后,汉服展示被广泛使用到汉服宣传中。日珠海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由广汉会(全称广州汉民族传统文化研习会)负责的节目《汉服汉礼》展示播出后,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获得一致好评。此节目的解说词由网友“糖糖”(又名“中国糖糖”)负责拟写,衣服由罗冰(网名“白桑儿”)和网友“糖糖”提供,表演者来自广汉会。节目中将汉服分为深衣、曲裾、褴衫、襦裙等款式进行展示,并在展示过程中穿插介绍了揖礼、拜礼等日常礼仪。这种以汉服展示来介绍汉服款式和汉族礼仪的方式,在此之后被广泛应用到社会汉服组织、海内外社团、高校汉服社的汉服宣传中,如:2010年CCTV少儿频道《智力快车》汉服展、2010年温州大学汉服展、2011年美国堪萨斯大学汉服展、2011年广州白云山七夕文化节汉服展等。尽管在《汉服汉礼》节目播出前,早已有了《南非行 中国历代民族服饰展》、《巴黎中国历代服饰展》等T台服装展,但是《汉服汉礼》是第一次引入汉民族服饰概念,并且将服饰按款式进行划分,同时还介绍了汉民族的基本礼仪,在意义上有异于按朝代划分的“历代服饰”展。37、日 汉服图片电影《三世书》在网上播出,这是第一部汉服剧。首部汉服图片电影《三世书》于日在“汉网”首映,随即被转发到天涯等众多网站。该视频由杨雁粤(网名“夷梦”,又名“明敬嫔”)担任编导,“重庆兴汉群”的二十多位网友共同拍摄、制作,花费一个月时间完成。汉服宣传开始依托剧情,从图片电影到舞台剧,汉服作为表演服饰也在被广泛的运用。这无疑也冲击着古装市场和影楼装市场。更具华夏风范的汉服,很快也在古风圈,cos圈,摄影圈等圈子流行起来。——“添酒回灯”38、日 陈小末在韩国首尔穿汉服守护奥运圣火,掀起了海内外同袍穿汉民族传统服装迎奥运圣火的热潮。由于奥运圣火在法国和日本传递过程中,出现了藏齤独支持者企图熄灭圣火的事件,圣火传递的第17站韩国站也就格外引人注意。日上午9点50分,陈小末抵达火炬传递现场。11点左右,藏齤独分子、反齤华人士出现,原本唱着国歌、挥着国旗、喊着中国加油的人们,也都愤怒起来围了过去。这种情况愈演愈烈,人越来越多,国旗也越来越多,反齤华分子分子也越来越多,但在2点前一直没有打斗出现,只是互相争执着,不肯离开。下午2点圣火抵达,在众人和警齤察的保护下,圣火顺利的进入了下一站。圣火离开韩国后,在澳门、广州、深圳、南昌、福州等地,先后有网友穿汉服参与了守护奥运圣火的活动。在圣火传递过程中,海内外很多喜欢汉服的人也都参与到保护圣火行动中,以自己的实际举动,告诉世界人民:“喜欢汉服的我们,更同样热爱祖国,爱着这个民族的一切……”39、日 马来西亚“第一届华夏文化生活营”开营,通过穿着汉服、学习礼仪、感受华夏传统生活的方式,推动华夏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保存和传播。日和4日,马来西亚“第一届华夏文化生活营”在马来西亚青运大城堡花园支会举办。生活营主要目的是希望大马华裔子弟能从文化体验和学习中,建立民族自信。 生活营课程包括:学习华夏文明、经典概论、汉服消亡史、华人传统礼仪、着汉服行汉礼,课程由中国内地的宋庆胜(字豫人,号一晕,网名“宋豫人”)前往指导。截止2013年,华夏文化生活营已连续举办六届,从第一届的20多人参加,增加到了近200人报名,活动方面也增加了蹴鞠、射礼、投壶、大型成人礼等内容。生活营活动在当地也带来了较大影响,2012年马来西亚的所有媒体都报道了“第五届华夏文化生活营”活动,如《中国报》、《星洲日报》。受此活动影响,2012年8月新加坡也举办了“第一届华夏生活营”。记得方哲萱曾经写过:“人与人的区分,除了肤色,恐怕就是衣了。衣,除了用来蔽体,也用来装扮,更用来表达一种境界、一种追求。”对于海外华人来讲,把汉服作为纽带,在异国他乡寻求自己的民族认同就显得格外重要了。马来西亚的文化生活营,正是反应了海外华人对于民族文化和习俗的保护与传承的决心吧。汉服的再现,也更加唤起了海外华人对自己民族的自豪与深情。40、日 《华夏衣冠》电子杂志创刊号发布,这是国内第一本以汉服为主题的电子杂志。这是国内第一本以“华夏衣冠”为主题的文化时尚类电子杂志,以海归派和本土文化传媒人士为主力,同时携手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传统文化爱好者和志愿者共同创建,以衣冠与礼仪文化为切入点,通过“风版”(华夏民风,九州民俗)、“雅版”(琴棋书画,中医武术)、“颂版”(读经论道,百家齐颂)三个主要版块,系统介绍中国的民风民俗、传统服饰、传统节日与传统礼仪文化。杂志首期的下载量超过10万次。纵观历史上的学术思潮或是文化传播,基本都需要依托自己的杂志来对外宣传,阐述自己的观点、定期报道自己的活动等,如五四运动期间的《新青年》杂志。汉服运动在发展到第6年时诞生的《华夏衣冠》杂志也正是基于此点,对外宣传介绍汉服理论、活动等内容。 尽管《华夏衣冠》杂志由于人员不足等因素,早期没有做到定期发行,杂志制作到第十五期后也暂停了发行,但是它的出现却带动了更多汉服杂志的发布,如2008年12月起发行的《汉未央》电子杂志、2009年5月起发行的《汉家》电子杂志、2011年4月起发行的《汉服时代》电子杂志等。41、日 黄海清在无锡掌箍阎崇年,引发公众对于“康乾盛世”、“阎崇年的清朝历史观”、“中国学术界话语霸权”的思考与讨论。北京满学会会长、百家讲坛主讲之一阎崇年,日在无锡新华书店进行签售时,遭黄海清(网名“大汉之风”)掌掴。随后,无锡警方对黄海清处以拘留15日,罚款1000元的处罚。对于此事的起因,黄海清在《我为什么掌掴阎贼崇年》的帖子中写道,主要矛盾是阎崇年的清史观和拒绝质疑的态度:“阎崇年一提到满人被杀就特别激动,而提到满洲人杀汉人时则兴高采烈;他在讲座中,把野蛮残暴的‘扬州十日’说成是文化融合;他也肯定文字狱的积极作用,跌破了人类良知所能容忍的底线……”实际上在史学界,不少学者批判过阎崇年对清朝的态度,《帝国政界往事》作者李亚平也曾表示,阎崇年将努尔哈赤这样的“强盗头”赞作伟大君主,违反了人类发展进步规律。事件发生后,在凤凰网、铁血论坛等地,还引起了众多网友对于“中国历史研究现状”、“文化界名人‘离群万里’”、“公共话语平台的霸权”等问题的讨论。尽管黄海清的打人举动不值得推崇,但是也不得不承认,这件事本身就凸显着“草根”在文化事件上话语权的缺乏,即使是有理有据、有礼有节、有才有德,学术圈的大门也永远不会向体制外的人们开放,权威媒体更不会为了网友的批判而敞开互动的大门。在这样的条件下,面对“美化屠杀”、“拒绝和平质疑”的阎崇年,以掌掴形式做一次“了结”,这可以算是一次学术压抑的喷发吧。42、日 首部以汉服为主题的电视短剧《谁是你的梦》在成都电视台都市生活频道播出。国内首部以汉服为主题的电视短剧《谁是你的梦》在2008年12月拍摄完成,并于日在成都电视台3频道——都市生活频道的《成都情事》栏目播出。此后,还有各地的社团也参与了以汉服为主题的短片拍摄活动。如日西南大学发布了时长43分钟的汉服短片《汉家衣裳》 ;2013年如宁波龙泰影视制作的微电影《华夏·梦》也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这些短剧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根据现实中的汉服复兴者的亲身经历,借以影视剧的表达手法,向观众介绍汉服复兴这一主题,以及汉服生活者的现状,同时引发更多参与者的共鸣。这种形式虽然策划、制作周期会比较长,但是宣传效果通常是很好的。43、日 百度汉服吧发布“汉服同袍自制新春拜年视频集”,自此以后汉服吧每年春节都向全球网友征集汉服拜年视频。 日,百度汉服吧发布“已丑牛年除夕‘我给汉服的祝福’视频征集”活动,建议大家穿上汉服,以“我是谁谁、现在在哪里”为内容,向大家送上新年祝福。 日,百度汉服吧发布拜年视频,来自安徽、四川、贵州、湖南、山东、澳大利亚墨尔本等地的网友参与了此次拜年视频录制活动,恭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汉服事业蒸蒸日上。 2010年百度汉服吧再次发起拜年视频征集活动,此次活动有北京、上海、成都、西安、黑龙江,以及泰国、法国、瑞典等38个国家地区约272名人员参加录制。自此以后,汉服吧每年春节都向全球网友征集汉服拜年视频。 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却有着同样的血脉。纵然今日华夏子孙的足迹遍布五大洲,但时刻凝聚着我们的依旧是一颗汉心。春节做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热闹,喜庆,团圆是汉族人最喜爱的方式。我们身着着传统的服饰,过着传统的节日,把美好的祝福毫不吝啬地赠与我们最亲爱的族人和同胞。同样的华夏情,不变的天汉魂。穿新衣,戴新帽,也许有一天,这个节日里,大街小巷都会有着身穿汉服的男女老少。这项活动和汉服微笑征集活动有类似之初,只是如今汉服的穿着更日常化了。——“添酒回灯”44、日 英国网友以穿汉服巡游伦敦的的方式,揭开了海外汉服复兴运动的序幕。日,来自英国四面八方的华人留学生身着汉服聚首在伦敦,发起了英国首次群体汉服宣传活动,揭开了汉服运动在海外的序幕。他们首先去了大英博物馆参观,那里陈列着大量原本属于华夏如今却流落异乡的国宝。然后在中国城聚餐,餐后在中国城进行宣传展示活动,配合宣传单向华人和外国人介绍汉服的历史民族意义。最后在英国的标志性建筑大本钟那里合唱《重回汉唐》等歌曲,诠释着海外学子对华夏民族的一腔热情。日,“英伦汉风”的近20名网友在英国泰晤士河畔,组织了一次端午凭吊屈原的汉服活动。此次活动被BBC中文网、伦敦时报等媒体报道。受此活动影响,其它国家也纷纷展开了汉服运动,如日,澳大利亚墨尔本地区的汉服网友组织了首次聚会;日,来自英国、荷兰、德国等地的海外华人学子共聚法国巴黎,着汉服为祖国祈福。
上一篇:第一篇
下一篇:最后一篇
关注排行榜
友情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6个英文字母怎么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