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们,想要做地贫基因检测多少钱,不知道选择哪个机构好呢?帮忙推荐下吧!

本期五道口沙龙聚焦智能手机上的移动医疗项目,“春雨掌上医生”CEO张锐,“5U家庭医生”CEO钟宏,“掌上药店”创始人王宏林,“杏树林”创始人张遇升,“口袋体验”创始人詹旭敏展示了各自的项目特点与现状。凯鹏华盈主管合伙人黄瑞晋、投资经理张灵,联想之星投资副总裁刘维分享了投资界对移动医疗项目的看法。
移动医疗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已经被投资TMT领域的各大投资机构设为新的投资方向,目前已经有千余个医疗App问世,为用户提供着各种各样的服务。
例如春雨掌上医生,专注于医院围墙之外的日常浅症医疗解决方案和医生问诊。目前春雨掌上医生刚刚完成了B轮融资。
5U家庭医生则为用户对接多家医院医师,提供家庭医生在线问诊的个性化服务。据钟宏介绍,5U家庭医生上线于今年8月,对在线问诊采取收费模式,目前已经有了现金流。
掌上药店走的是多产品路线,据创始人王宏林介绍,除掌上药店外,公司还有如糖尿病医生,肿瘤医生等针对移动医疗细分领域产品。掌上药店下载量达800万次,为用户提供包括疾病、药品、医生、医院、急救知识等服务。在盈利上,将尝试向上游收费的模式。
除了针对普通大众的应用,移动医疗领域还包括专门为医学专业型用户提供服务的应用,例如杏树林,它为医学从业者提供医学文献检索服务,已经积累了10万用户,活跃度达25%。
口袋体验的服务更加大众,它针对希望对自身身体状况有所了解的用户,提供手机体检服务,部分服务需要付费试用,目前下载量达170万,詹旭敏表示,口袋体检将手机中的各种硬件功能与人体体征结合,达到手机体检的效果。
医疗+智能手机,改变日常生活
智能手机的普及,可以让用户随时随地将简单的医疗服务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这将对人类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
杏树林创始人张遇升认为,医疗与智能手机的结合的优势,并不是智能手机屏大、速度快,最关键的在于存储能力增强、结合LBS和传感器技术。
“第一,用户可以把很多医学资料放到手机里,以前存不了那么多东西;
“第二,它有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LBS,它可以跟着你,感知你在哪里,所以很多跟地理位置相关的都可以在上面实现,例如推荐你附近的医疗点;
“第三是它有传感器技术,可以搜集很多以往我们没办法轻易搜集的生理参数,比如运动、温度、颜色,让它有可能对于医疗和健康的很多需求产生新的解决方式。”
钟宏补充说,智能手机还能体现医疗的个性化,如利用手机记录的身体参数,让每一个用户的健康轨迹有迹可循,帮助医生对症下药。
围城外的“做”与“不做”增强产品特点
但是,智能手机上的移动医疗应用再强大,也无法撼动医疗体制和医院的地位,对开发者来说,医院在围城之内,墙外的人只能做围城之外的事。
受体制和法规的限制,缺少医疗资质的企业无法涉足医院的生意,再加上用户对医院的认可地位不可撼动,限于手机软硬件条件,移动医疗项目并不适合涉足围墙内的生意,但是,如何帮助医院更好的与用户互动,将其他医疗体制业务链打通,则是移动医疗类项目的新机会。
移动医疗市场很大,除了医院,药品、医疗器械是上游,个人健康服务则是下游。医疗是传统行业中“水最深”的领域,而移动医疗看似简单,但其牵涉到的生态链却很复杂。随着移动医疗市场的火热,有更多的热钱和创业者涌入,在早期各家初步占领市场后,应用间的区隔化将成为其生命线的分水岭。KPCB合伙投资人黄瑞晋认为:“移动医疗项目尤其需要专注和坚持。”
5U家庭医生PPT分享:城里:医疗保健服务机构
春雨掌上医生CEO张锐表示,不会涉足围墙里。因为春雨掌上医生为用户提供了与医生的交流平台,如果与医院“抢生意”,则会失去救命的资源。这一点张锐看得很透,要将春雨做成一个纯粹专注的工具:“春雨掌上医生只做医患问诊,不会做现有医院范围内做的事,不会做外设的硬件,不做导医,暂时不做社区。”
张锐称,之所以给春雨这样的定位,是因为考虑到市场前景、团队自身力所能及的能力和快速积累用户的方法。
而杏树林则专注于医学专业从业者的专业交流,同样能够获得10万用户和25%的活跃度。张遇升在五道口沙龙现场开玩笑道:“希望非医学专业的用户就不要下载杏树林了,这样会把我们的活跃度拉低的。”
掌上药店创始人王宏林所在的团队,除了掌上药店,还有四个垂直类的移动医疗项目,它们各自都向不同方向深入发展。如掌上药店对接的药厂、医院,将成为其盈利的主要来源。
盈利现状参差不齐 资本普遍看好
移动医疗类项目只要具备差异化,获得一份天使投资并不难。但是如何积累用户并产生持续的盈利模式仍需要探索。据刚刚完成B轮融资的春雨掌上医生CEO张锐透露,依靠付费下载和问诊收费服务,上个月已经有了10万元的现金流,但为了提高活跃度,春雨投入15万元补贴医生的问诊收费,春雨并没有采取付费分成的模式,仍在亏损。他称,春雨掌上医生暂时将坚持这种模式,暂不考虑做社交服务。
虽然移动医疗目前在移动互联网投资领域被广泛看好,但这一跨界的创新模式仍面临着“小项目门槛低,大项目难脱胎”的局面,钟宏表示:“由于美国投资环境对移动健康特别火热,所以中国很多在TMT方向的公司会转到这个行业里来,坦率地讲,这个行业水比较深,看起来很美,但最终的成功可能只属于专注于这个领域里,愿意持续不断往前推进的公司。”
KPCB主管合伙人黄瑞晋表示,KPCB在传统医疗领域一直有所涉足,移动医疗刚刚兴起,就已经成为KPCB必看的项目。“我很担心移动互联网领域被一些早期天使搞乱了,公司刚起步没多久就把价值变得非常高,但在医疗领域,如果价值被一些天使投资人提得太高,反而把公司害死了。这是一条很长的路程,需要一步步脚踏实地。”
KPCB投资经理张灵表示,在筛选移动医疗类的项目时,弱化装机量的权重,活跃度和营收是其考量移动医疗类项目好坏的重要标准。
联想之星投资副总裁刘维认为并且认为,过去十多年内医疗行业做了很多围城内的准备,比如充分信息化,现在到了蓬勃发展的时机,很多数据已经喷薄欲出了,依托原有的流程,用户可以得到很多东西,而移动互联网不光是在医疗这一个围城,还在工业、物流等很多别的流程,它是对原有流程的颠覆,从而将对医疗产业产生颠覆性的改变。
联想之星投资副总裁刘维称,在移动医疗领域,数据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数据的采集和利用尤其重要。
以下为圆桌论坛实录:
网易科技:刚才会后的讨论很激烈,我看了都感觉有点Hold不住了(笑),如果大家有什么更深入的交流,希望在圆桌之后进行。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关于这个主题讨论了一下,第一个问题,大家都谈移动医疗,五位嘉宾觉得医疗跟移动互联网,哪些特性能够紧密结合起来,五位嘉宾背后的公司在做App的时候是怎么做到这种结合的?请五位嘉宾分享一下。
张锐:我不懂。
张遇升:这个问题是说医疗和移动怎么结合在一起,为什么会出一个词叫“Mobile
&Health”。
我自己的理解,手机这个东西,现在的智能手机有些什么特点?相比以往的手机,我觉得有三个,屏大、速度快,这都不是,最关键的:
第一,它的存储量比以前大很多了,现在你可以把很多医学资料放到手机里,轻轻松松没有问题,以前存不了那么多东西;
第二,它有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LBS,它可以跟着你,感知你在哪里,所以很多跟地理位置相关的都可以在上面实现,虽然今天我们讲的不太有太多,也有,春雨就会根据你在哪个地方推荐你附近有什么药店或医院,这就跟你的地理位置有关;
第三是它有传感器技术,可以搜集很多以往我们没办法轻易搜集的生理参数,比如我们的运动、我们的温度、我们的颜色,基于基础上一些新的特点,让它有可能对于医疗和健康的很多需求产生新的解决方式,其实这些需求不是创造出来的,一直都在那个地方,刚刚有位同事问,问问题,春雨答的到底有没有价值。以前我在协和,包括今天来得同学刘杰(音)是春雨的CFO,以前在协和做大夫时我们的手机一天到晚会被人打电话,我有这个事情,我有这样的感觉,怎样怎样,讲一大堆,最后你告诉他,你可以做的就是一二三,五分钟,天天都会有这样的电话打进来。
所以需求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并没有创造,只是因为有了手机、有了技术和新的特点,可以让这种需求变得更容易满足,规模可以变得更大,可以产生新的商业模式。所以我觉得mHealth放在一起就是因为“M”有了实现的手段,“Health”是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所以才有了今天我们在台上的这些忽悠。
钟宏:Mobile
&Health,如果打头的话,我理解为“MyHealth”,由于手机的特性,数据是你自己的,看到的信息也是你的。
原来医生与用户点对点的沟通最难实现,现在是最容易实现的,包括数据的计算、存储、互相传输,以及由此产生的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互动,这些原来都很难做到个性化,而Mobile
&Health最根本的变化就是My
&Health,这是我对它的理解。
詹旭敏:我们的产品,我很同意钟总说的“My &Health”,我们产品最初的名字就叫“My
&Health”,手机传感等技术日新月异,使我们能够利用手机掌握很多日常健康状态,它的随身性是其它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包括很多电子检测设备也不可能带在身上,但我相信90%的人都是随身带手机的,所以它可以很即时地解决一些你的身体需要的、和健康相关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做这个产品起点是这样来的吧,这一点上,它何寿基的移动性和随身性特别吻合,所以我们也觉得这个领域应该会比较有前景。
网易科技:我仔细查了一下苹果的App
&Store,有两个分类,一个是健康、健美,一个是医疗,除了春雨和口袋体检在健康、健美之外,其它三家都在医疗领域,作为普通用户的角度,如果我得病了,我就去医疗领域找,如果我想跑步,就去健康领域了,不知道各位实际做的时候是不是从我的角度出发,大家怎么看分类?
另外,现在有一个趋势是平台化,如果一家能搞定多好啊,大家怎么看同行的业务,是否有跨界发展的计划?
张锐:苹果自己的健康和医疗的分类就搞不清,前段时间把健康取消了,后来又加进去了,我们之所以放在健康是因为当时一不小心放在健康里的,而且你可以跳嘛,“快速问医生”前段时间在健康,后来又去了医疗,现在又在生活里,反正可以跳。
网易科技:不是我们自己选的吗?
张锐:可以自己选,但随意,我们放娱乐里也可以,这里面没有太多深意,你们可能想太多了。
网易科技:腾讯现在可能什么都想做,平台、游戏、电影、娱乐……你们怎么看对方的业务?张总看同行的业务,觉得他们的业务怎么样?有没有想拷贝过来的意愿?
张锐:挺好的,哪个我都想做,但我做不了,刚才我在分享时说了,我们集中所有人、所有精力、所有热情去做一件事情,医疗问答,我们都做不好,遇升做得再好,我们也没办法做,所以平台是一个梦想,挺多同学出来创业,我问他,你要做什么?“我要做一个平台”,平台不是谁都能做的,我觉得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就做一个功能,把一个功能做好就已经挺好的了。
张遇升:以前我在美国的时候因为工作原因看过美国很多移动医疗创业公司,让我很意外、很吃惊的是,美国这方面做得很好的公司都有一个非常核心的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医疗领域是信息流程、工作流程非常长的领域,所以里面是非常分隔的,同一个医生在工作时遇到的处理问题的环境和场景非常多,他遇到的挑战也非常多,所以你只要把一个问题解决得非常好,没有人超过你,这个公司的价值就存在了。
在美国我们做病人出院,从这个科到那个科转诊,怎样让转诊变得更有效率,出院时怎样让病人回家后还能和医生更好地沟通,医疗保险数据来了,我怎样从数据中筛查到哪些治疗不充分、哪些是作假的,就解决一个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放到医疗的大背景下却能产生很多价值。
所以我倒觉得,如果诸位将要创业,或是对这个领域感兴趣,我们一定要找准一点,这个问题真的是非常具体,有很多人关心,你能把它解决得特别好,这个公司的价值就非常大了,而这种平台化的梦想,我觉得可以留到很后面很后面去讨论。
钟宏:如果你想在医疗领域做平台,那要卫生部干什么呢?其实这个行业是一个非常大的行业,我刚才一直想提一点,在这个领域是需要协同创新的,因为一是产业链很长,一个项目做下来,周期也非常长,从WHO的概念,健康管理是一个多层面的管理,不仅是身体的健康,心理健康,包括社会适应性的健康,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Health这个概念实在太大了,包括大家玩游戏,其实都是一种心理健康的表现,或者是心理健康的诉求,我觉得Health是一个大框,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在这个领域里,没有任何一家能够把全产业链都吃掉,绝对不可能的事儿,必须要靠大家一起协同创新,包括政府的支持,政府也是产业链中的一部分,每个消费者也都是这个产业链中的一部分。
詹旭敏:我补充一点,App
&Store的分类要两方面来看,第一方面,初始分类往往是App和这家公司最想做的行业,比如我们放到健康里,很显然,我们其实是对医疗行业完全不熟,所以我们把自己定位在健康人群自我体检的范畴里,至于为什么会有一些跳来跳去的情况,除了App
&Store的原因,苹果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些营销上的考虑,毕竟苹果整个排名算法权重有些不一样,所以有些App会考虑这样的问题,产生一些变化,但总得来说,大家自己定位还都是比较准确的。
对于平台的想法,我觉得在座几位说得都很清楚了,平台不是是个人就能做,刚才有位网友跟我提出,大家做得都各有特色,是不是可以联合起来做更深度的合作,我觉得这个想法其实也挺好的,每家公司,一个小团队就会专注在一个点上,当这些点能串起来时,也许它就会形成一个天然的平台,但这不是一家公司能完成的,其中所需要的资源确实太过庞大了,不是一家创业公司能Hold住的。
王宏林:医疗分类我们是放在那边的,App会有提示,里面有很多专业的东西,另外,平台确实是我们在座的都没想过的,做任何一个领域,把这个领域里的一个细需求做好,是非常消耗团队思路、精力的,所以在初创团队基本很少考虑类似平台的问题,谢谢大家。
张锐:我想补充一下关于平台这个概念,反正现在做平台做得特别多,马化腾出来说“我要做平台”,好多创业者也出来说我要做平台。中国的平台在我眼里只有两个,一个是腾讯,一个是淘宝,在国外你会看到,FaceBook是平台,但twitter不是平台,为什么网易、搜狐都成不了平台?其实平台产品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的特性,基于点对点之间的通讯建立起来,不仅仅是QQ上的留言,包括淘宝上买家和卖家的留言也是,FaceBook上也是这样点对点。
今天来了很多科技频道的同学,确实要把平台的概念再理清一下,人人都说平台,创业者说平台好多是想忽悠投资,要把故事编得很庞大,但真正是平台(的有多少),网易都不是平台,我为什么有资格成为平台呢?如果有一天春雨能够把医患之间的点对点通讯做得特别牛,以至于医生要到我这儿找病人,病人要到我这儿找医生,那一点,也许我可以成为一个小平台。但我觉得中国现在是平台的只有两家公司,全世界的平台也不多,包括Google,我都不觉得它是一个平台工具,Google是矩阵性的,在移动互联网通信运营领域,Google基本全做了,但它也没说过Google是一家平台性公司,我是这么理解平台概念的。
网易科技:张总让我们对“平台”有了重新的认识。再提一个可能比较难回答的问题,我在来之前试用了各家的产品,像张总的春雨,送了我6块钱,但我向一个医生提问要12块钱,等于我还得出6块钱才能使用这个服务,所以我由此想到了一个问题:第一是资源的获取,你提供服务,或多或少地,都要跟那些医院产生一定的竞争关系,不管你跟他你是怎样的合作,医生是个职业,他在医院,医院给他付工资,他就有义务帮助医院工作,为什么这个医生能够被你们拉过来,到你的平台上给别的病人问诊?这是一个问题,我们是怎么做到的?
另外是风险问题,因为你是收费的,我在你这儿问问题,你给我出了一个答案,我照你这么做,然后我病情加重了,这个风险怎么规避?我不知道免费服务是不是也有风险,但我觉得既然是付费,那你有义务保证质量,就这两个问题。
张锐:你知道二环边上有一个新世纪儿童医院吗?你知道它和儿童医院有什么关系?新世纪儿童医院是一个私人医院,和儿童医院在一起,当你走过二环边时你只能看到新世纪儿童医院,很多家长想带孩子去儿童医院看病,但走到了新世纪儿童医院。
这种情况,儿童医院会非常反感,新世纪儿童医院和儿童医院在物理世界里是并列的关系,我是孩子家长,去了新世纪就不会去儿童医院。春雨是什么关系呢?我再告诉你一个概念,你觉得每个医院都希望有病人吗?你觉得中国的医院缺病人吗?
网易科技:国营的应该不缺吧。我也有过看病经验,私立医院都很热情的,问你什么时候来。
张锐:私立医院先不管了,其实每家医院都缺病人,缺单位产出高的病人,他不愿意每个感冒的病人都去消耗、占用它的医疗资源,他希望每个人来都能花很多钱,每个医院都有这样的需求,都希望单位产出多。
举个例子,为什么我们跟阜外医院,心血管疾病做搭桥要花很多钱,按道理说阜外医院是不缺病人的,但他们依然想通过我们联系更高质量的病人,这是我回答的我们和医院关系的问题。
第二,出了医疗纠纷怎么办,我回答你一个问题,网下的医疗纠纷并不比线上更高,这个数据我是从好大夫得来的。
网易科技:我们碰到过吗?
张锐:没有,刚才我说了,那4.8%的去医院的人我们建议他们去医院,我们解决95.2%,你平时能扛一扛的问题,我们再给你一些专业回答,应该超过你的预期了。
网易科技:医院都看不好的病压根儿不去你们那儿。
张锐:医院都看不好的病,来春雨不是耽误你吗?
刘维:反过来说,医院都看不好的病,比如慢性病、皮炎,你去医院花那么多钱、排那么长的队都看不好,在这儿花6块钱,其实你的期望更低。
我想插一个问题,有没有人觉得花12块钱不值?因为有的医生答得比较简单,你如何通过12块钱驱动这些医生都给你好好答,恨不得像拿了2000块钱一样地答。
张锐:我们做的用户满意度的调查是90%多,有没有人不满意呢?肯定也有,我们准备做的产品改进就是做一套我觉得挺棒的医生评价体系,包括我们跟美国(Health
St……?)学习的,我们希望用这个评价体系约束医生,让用户获得更高质量的回答。
网易科技:每家都会碰到,你提供的服务得让大家有信心。
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关于如何让医生愿意参与,如何让医院不主导,可能吗?我觉得这事儿现在还不能给出明确答复,刚才的“围城内”和“围城外”,由于医疗发生变化,最终改变的是利益分割,所以这事儿一定是一个长期的利益斗争的过程,变革一定会带来利益的变化,所以有人愿意,有人不愿意,有各种因素。
5u家庭医生在做什么呢?在做一个让医生与患者之间建立信任的过程,我觉得医疗的核心,刚才讲了,其实医疗上升到一个层面是一个艺术的问题,甚至于是医生对患者人文关怀的问题,甚至是伦理的问题,医生不能把所有病都治好,花了钱,即使花一万块钱,就算把房子都卖了,该死还是得死,说得简单点就是这样,所以我们发现美国患者依从性特别好,医生说啥是啥,对医生特别信赖,这种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中国特别缺乏的,不仅放在医疗领域,实际上很多领域都是这样的问题,我们尝试为什么要用家庭医生的模式,我们在尝试重新找回患者与医生之间的这种信任,如果有信任,你才可能把生命托付给一个你不认识的医生。我们需要通过一些模式的改变来不是技术方面能改变的问题,我们在做尝试,一直在找医生和患者,举个例子,今天在场的这几位,他算是医学生出生,我跟张总都是医生家属,所以我们很多时候感受到在这个领域、这个行业,医生是被妖魔化的群体,医生是被严重妖魔化的群体,他们没有你们想的那么高的收入,他们真的是高知识水平,付出很多,但他们回报很低,这是社会上的问题,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医患关系,先有信任基础,然后才是健康方面的问题,在这个时间点跟大家分享,我觉得非常重要,这是一个人文动了。
第二点是风险问题,这就是我刚才讲的为什么一定要建立信任体系,03年时我去淘宝买东西,我特别不放心,甚至不敢在淘宝上买东西,但一旦建立起了实名认证和赔付体系,这是它成功的关键,特别是通过网络,你愿意花钱买东西,在移动互联网端如果也有同样的信任体系,其实你是敢去购买医疗服务的,这是根本。
刘维:而且我觉得从零开始建一个虚拟的体系得到信任,比改造千疮百孔的旧体系容易得多,现在在美国一样,美国的大工业界大鳄把自己越来越放低身价去沟通,其实一样,因为大家对他们的厌恶不亚于大家对中国医院的厌恶,大企业都有这个问题,所以大家都在重构这样一套体系。
钟宏:患者和医生形成一个直接沟通的桥梁,而不是中间地带,中间地带的灰色太多了。
王宏林:目前我们也没有,卫生部有一个政策,支持医生多点职业,不只在一家医院,因为医生的流通对于患者、对于整个医疗体系是有好处的,举例来说,假设这个医院的患者比较少,如果医生增加一点收入,对于医院保持医生是非常有好处的,如果医院生意非常好,医生也没有时间去其它地方。
关于风险的问题,因为处处都存在风险,不管是我们提供咨询还是提供医患信息,我们都会有法律声明,告诉患者在获取时需要注意风险,但对患者来讲,他获得咨询或医学信息应该还是利大于弊,很多时候发生疾病的时候,手头没有医生,手机就起到了很大作用,能够获取信息,所以这时候它的意义应该要大于它的风险,我是这么看这个问题的。
张遇升:我突然想到两点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点,有句话,管制越多的地方浪费就越严重。大家想想,生活中是不是这样的现状?因为我在医院里待过,所以我们知道,就算是最忙的医院、最权威的医院,里面的浪费和医生的空闲也很多,以前我在协和的时候,我发现外科大夫说,这周不要给我安排那么多手术,我不想做那么多手术,为什么呢?因为他发现他的边际效应、边际收入和做手术的量到达一个量以后接下来是往下减的,再做,风险高,还挣不了多少钱,所以他懒得做,一周就排一天手术,不做那么多,所以他反倒有很多空余时间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且从做这个事情的过程中得到回报。
所以我觉得从医生的角度来说,张总他们做的事情是在解放医生的空余时间的生产力,这是一件非常非常有价值的事情,而且我相信也有很多医生确实是有这个时间,只要回报超过了他付出时间成本的临界点,他就会去做,这是第一个观察。
第二个观点我忘了。
张灵:我觉得所有做医患关系的创业官司,他们在这个领域应该有一个认识,因为医院并不是最权威的东西,你可以把医院看成一个超市,就提供场地给你,提供设备,但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医生,如果你的产品真正解决了医生的问题,医生愿意在你的平台上,医生可以获得利润,医院其实是控制不了、改变不了这种发展的,但在医院主导的前提下,我觉得不要把医院惹急就可以了,但这个趋势他们是阻止不了、改变不了的。
网易科技:我们回到下一个问题,网友提的,我们觉得还可以,想在现场问一下嘉宾,中国现在的医疗电子化和移动医疗有没有对接的可能?另外,中国老龄化的浪潮对我们移动医疗有什么影响?
张遇升:第一个问题,我觉得近期没有什么可能,他其实问的是Health和院内信息系统,最关键的问题是中国Health系统的服务商和提供商太多太杂、太参差不齐,接口太乱,一家家谈,最后谈死你,曾经微软想搞这样的事情,最后谈死了,他们以前负责的高管最后还出来自己做其它的事情,所以他给我的经验至少告诉我,不要去碰,谈不动。
詹旭敏:老龄化的问题刚才茶歇时还讨论过,原本老龄化就是医疗的重点,但因为移动医疗的特性就是它对于智能手机的接受度和对手机的掌握相对还是要求比较高,所以在这个阶段里至少暂时还很难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还有待现在的一批中青年未来成了老年估计就可以普及了,目前还是相对困难一些。
王宏林:老龄化问题我们是这么看的,我们也在和国内一家比较知名的手机厂商合作,准备做一款针对老人的智能手机,我们当然提供软件部分了,我觉得从家庭看,现在老人和小孩对于Pad类移动设备的接受度是非常高的,中国老龄化的问题确实非常严重,我觉得如果能够将这样的信息或移动服务的形式做在将来给老人的手机上,我觉得应该是一个很不错的方向。
确实,从人口结构来讲,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在未来会非常严重,我们也知道医疗支出70%左右都是花在岁数比较大的人群上,所以这其实是一个相对严重的问题,但这需要手机厂商、移动开发商和产业方方面面的共同合作才能推动。
网易科技:谢谢大家,问题也不多了,还剩两个,就问点有干货的东西吧,刚才黄总和Ella都谈到了收入的问题,刚才白板上也有一些,有些写了,有些没有,不是特别透明,就这个问题我想问一下各位,现在大家的收入情况和盈利模式,希望大家分享一下。
张锐:我们是过路财神,所有的钱全部给医生,而且这部分钱里我们还倒补贴了……9万多,补贴了16万,所以总共是25万,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用16万勾引用户掏9万,刚才你看到的所谓送6块钱的问题,那号是谁送给你的?春雨送给你的,但钱我们给医生,因为我们这样慢慢培养用户的习惯,以至于现在我们平台上用户付费将近30%了,有三分之一的用户会做小额支付,最少的是6块钱。
商业模式我跟James讨论过,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问题,五句话之后一定会问我“你们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对不起,明年我才能跟大家回答这个问题,今年我想我还要用一年的时间去做用户、做医生,好在我们现在还有钱把现阶段的……也就是说现在我会用我手头的这笔钱去找一个靠谱的商业模式,我知道在mHealth里找商业模式非常困难,我希望我尽快找到,有信心。
张遇生:我们是和两家国际著名的药厂,拜耳和诺和诺德开始合作,明年开始他们就会有我们的平台在他们的产品线上进行营销方面的推广,我们的商业模式很明确,我们让医生最快找到自己工作上、临床上问题的答案,我们让药厂有机会去影响目标医生的临床决策,药厂最想做的一件事情,在营销方面,就是去影响目标医生的临床决策,而这件事情现在怎么做呢?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一个是医药代表,一个是开会,而这两个方面有两个致命缺点,第一个是没办法覆盖到所有医生,在一线药厂目标医生的覆盖率大概就是20-30%,远远达不到他们想要的覆盖率;第二是成本太高,每做一个目标医生的拜访,传递一条他想传递的信息,平均成本是400块钱,你不可能用这种方式持续做到所有的中国医生,所以他们必须找到一条路来做这件事情。
而现在中国所有的,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给医生提供服务的服务厂商都没有做到一件事情,怎样把医生临床问题的过程和产品信息关联起来,如果去丁香园,你可以看到很多广告,但你不知道这些广告被谁点了,这些人是谁,他们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是不是在做临床决策,还是仅仅点着玩,或者只是感兴趣,所以如果你能影响目标医生的临床决策,药厂就愿意为这件事情付钱,这是我们的逻辑。
张灵:怎样保证公平呢?
张遇升:简短的答案就是不要学百度。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第一,我对我的客户必须要有所筛选,不是给钱我就打广告,这是我的底线;第二,你一定要有……举个例子,医生在上面搜索心梗治疗的最新证据,再看我们呈现的信息,我可能会在旁边提醒他,“您知道吗?最新临床研究证明心梗术后连续服用某药六个月可以降低在梗率40%”,这条信息其实是一个科学证据,但这条信息其实是药厂想让他知道的,而现在要让他知道这条信息就是开会和让代表拜访,他花的成本是400块钱,所以你不要随便说我的药可以治心梗,我的药可以治癌症,我们不太做这种太百度的广告,而是必须要有科学证据,我们让医生看到的是科学证据,但医生点过去后可能看到的是某个药厂的信息,你想知道更多吗?如果想,可能第二天药厂代表就来了,告诉你更多,如果你不想,说我已经知道了,以后这条信息再也不会出现在你的浏览页面里,因为我们知道医生已经看到这条信息了。如果大家还要竞价来做广告,都要在有科学证据的基础上,谁的价钱高谁就放到那个地方去。但我们的底线是,我们一定是做有科学证据的,实实在在的药,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医生,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给医生增加价值,否则的话,他看他的,旁边的他不关注,为什么我要点医药广告呢?
黄瑞晋:这样才能让他信任。
刘维:你是在创造他的容忍,而不是在消耗他的容忍,信息有效性提高到一定程度,这就是他想要的,只要你标识出来,你不作恶,就可以。
张遇升:这个行业最要求“不作恶”,我自己的家人就曾经是虚假医疗广告的受害者,我知道他们给你寄来广告,让你买那个药,吃了以后并不好,反而还更糟糕,所以这个地方确实需要底线的。
钟宏:移动医疗的盈利模式确实是很痛苦的事儿,大家都在想。
我在想,如果想比较快地挣到钱,可以做to
B的生意,刚才黄总也在讲,比如杏树林的生意就可以和药厂很好地结合,包括设备等,没有问题。
如果未来大家真的想做医疗这件事儿,我觉得关键在于让大家真正认同远程医疗服务带来的价值,这是很难的事儿,但我们要坚持,我不太认同免费经济在医疗垂直领域的模式,To
&B的方式,把广告模式抛开,什么时候医疗能够改变这个社会,改变现在的医疗模式,一定是由于它带来的价值,而且医疗是由医生、由专业人士带来的服务,如果你不认同他,医生也不会给你服务,To
B模式其实很多了,如果大家想创业可以往这个方向做,如果真的想做医疗这件事儿,有这种远大理想,To
C可能会真正改变这个世界,能做点儿有意思的事儿。
詹旭敏:这个话题对我们更严重,因为其他几位在整个产业链里有用户有刚性需求的地方,To
&B也好,To
&C也好,用户还是有付费愿望的,我们做的产品是面向健康与亚健康的领域,这里面更难找到用户刚性需求的部分,目前来说,坦白说,我们的收入来源于App
&Store上的收费下载,这个收入在公司层面大约可以算是忽略不计的情况。
目前我们的考量也在于和健身、体检等亚健康相关的机构合作获取增值收入,但这还比较远,因为这条路我们还刚刚开始走,远没到可以给用户提建议的程度,所以我们现在还是在找用户,找对自己的健康状态很感兴趣的用户,先把这批用户找到,再来提供他们需要的服务,我们比较特殊的是公司不止这一个产品,可以通过其它产品盈利的方式养着这个团队,把这个项目先做好,相对比较特殊一点。
王宏林:确实,Mobile
&Health这个领域的收入,我们需要做更多尝试,但就方向来讲,向上游客户收费是比较容易实现的,第一,他们的预算比较多,第二,只要你帮助他有效覆盖了医生或患者,他们愿意掏钱的意愿是非常强的。
对于下游用户收费,我这么看这个问题,中国医疗市场和医保是99.9%的正相关,也就是说,中国医疗市场的支出、收入增长有70%的收入来自于医保,这样就有一个问题,用户只承担了30%的付费,在有的医院做的测试,提高医疗服务的价格,门诊费42块,最高是108块还是多少,但这钱也不是用户自己掏的,而是医保掏大头。
所以我个人觉得,中国用户对于医疗支出付费的意愿,目前看来还是比较低的,这个测试我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但就方向来讲,向上游收费相对来说容易一点,这是我们的思考。
谢谢大家。
钟宏:我也补充一下,大家知道,以前我们去医院挂号,大概是4块5一次,最贵的专家级别才14块钱,现在北京市也在做挂号改革,最低档是20块钱,但之上,如果你想挂副主任,就要花60,主任是80,专家是100,公有制之前几乎免费的模式,国家是会付出的,所以改革一定要做,因为医疗投入在任何国家都是巨大的开支,我相信后面,包括医疗价格的市场化,包括商业保险进入这个市场,To
&C的市场一旦做起来,如果模式抓到了,会是不可限量的巨大的增长空间,而药品、器械,相反是由于原来的价格机制里因为服务免费了、低价了,所以只能通过药品和器械检查补贴这块收入,这个市场我觉得长久不了。
张遇升:刚才提到了保险行业,以前我在美国就在它最大保险公司工作,我想把这部分放到我们讨论的这个话题里去。
经济手段支付者对医疗的影响力其实是非常大的,我当然是瞎出主意,不知道张总的春雨将来有没有可能,因为在美国的一个项目最终被一家保险公司收购了,它的价值在于投保者在这上面解决问题,就少去医院,或者精准一点解决,不要瞎跑一大圈最后浪费很多钱,因为你付的钱是我掏的,我是保险嘛,将来这个平台做大以后有没有可能为保险公司创造价值,让病人少去一点,把小问题解决了,最后他成为你的付费方甚至收购方。
张锐:我们现在已经跟国内某家保险公司合作了,跟这家保险公司里买了健康险的客户出了“春雨特别版”,给他打包,每年会给他很多很多问题,包括协和、301医院医生的直接服务,但他给我们的钱很少。
张遇升:因为中国商业保险公司赚钱不多,健康险的更少。
张锐:但我同意这个趋势,现在即便给我这么少的钱我也做,我也从了。
刘维:而且保险公司要求用户必须用,把问题问光了保险才给做。
张遇升:这里面有一个悖论,有人为治病付现,而没有人为更健康付钱,只有当保险公司进来时他才说,我可以为让你更健康付钱,中国这块是缺失的,所以找不到商业模式,在美国能找到,因为有保险公司帮他付钱。
网易科技:保险公司的定制版只有投保人才能用吗?
张锐:对,只有投保人才能用,购买健康险的人才能用,我们会给他放一些特别权限的号,后台做了一个试点,一年可以问很多次问题,而且可以针对医生问问题。
网易科技:这确实是个新方向。这一轮大家听到了很多干货,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我们畅想一下未来,我查了一下,美国已经有一些移动医疗的公司上市了,其中有一家心脏监测服务商的公司,我在百度上百度了一下各位的融资情况,有A轮的也有B轮的,最后我想问一下五位嘉宾,各家公司三年内的规划和融资情况。
张锐:融资金额不能说,这一轮的融资金额……你们应该比较了解,我是B轮。
畅想一下三年,能活着吧,按照我们现在挑战的艰难模式来看,如果我们能活三年,我们就可以活下去,如果活不到三年,春雨这个公司也基本就这样了,三年为限吧,因此我在做A
&To &C的很难的生意。
张遇升:我们是有天使投资,做了10个月时间了吧,现在正在做A轮融资,所以也希望跟有兴趣的投资人再聊,三年我们能做到一件事情就很满足了,医生遇到工作上、临床上的问题时第一时间想起去杏树林上看一看、查一下答案是什么,我自己觉得,我能为医生做这点事情就非常非常高兴了。
钟宏:其实未来三年是挺远的事儿,在收入方面,五位嘉宾写了“有”,刚才我讲时讲到了基因的问题,互联网经济,免费是主导,但在医疗领域,医疗挣不到钱还有什么能挣到钱?没有道理的事儿,我们是在考虑用移动的方式让体验更好、效率更高,用户感觉也更好,这样会有大把付费的用户,其实我们做的是高端、偏高端的付费模式,而且在寻找一种可以在很多地方快速复制的模式,而不只是基于区域化医疗服务的模式,我们也在做一种尝试,简单点说,我们其实希望医患之间有一种和谐的关系的,大家形成公开的市场,你可以花你愿意花的钱买到你希望获得的服务,这才是良性循环。
詹旭敏:瓦力的情况不太一样,已经做完B轮融资两年了,但瓦力当时融资并不是因为移动医疗,我们还有另外的主产品,所以医疗在我们公司来说也算是相对比较新的项目,没有专门为它做过融资的事情。
从三年的规划来说,确实,三年看得有点远,移动领域,能看准三年后的人都是很牛的人,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可能我们是反例,我们公司是一个互联网基因的公司,我们应该先从用户角度做,可能还会花一年左右的时间专心做用户体验和用户需求,包括累积用户,累积活跃用户,然后才会考虑到下一步怎样把收入模式进入进来,从三年的角度来看,我估计我们也仅能处在一个建立初步商业模式,在商业模式领域里处在起步阶段吧,不是特别能看到它的宏伟前景,只能走一步摸一步地看。
王宏林:掌上药店现在的情况,融资正在做A轮,三年的想法也是这样,我们希望掌上药店这个全科产品能够满足用户对于全科信息的需求,然后我们还会进入一些比较垂直的领域,比如糖尿病或肿瘤,不会太多,这些领域我们都分析过,应该是对我们的患者、医生有很好价值的领域才会做,基本上我们是这样的规划,谢谢。
网易科技:圆桌之后我们还是请三位投资人做一下点评,首先是凯鹏华盈的黄总。
黄瑞晋:我觉得大家都说得很好,老实说我实在没有太多需要加的,我只是觉得我们这个领域才刚开始起步,我很佩服大家花这么多心血,大家的团队都是很优秀的,大家花这么多心血去做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我完全同意,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要想太多平台的事情,你们就要注重现在能解决什么问题,那你的公司就有价值,大家刚才说得非常好。
从投资者的角度,我希望你们能够了解,我们在做投资的时候,如果不投不一定是因为你的公司不好,而是每个基金都有自己的限制,基金只有那么多钱,需要去平衡,有很多不一样的机会,所以不是公司做得不好,每个基金都要看公司成熟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才会去投。
我给大家一些建议吧,这几年在中国,因为我们投了很多医疗背景的项目,最近有家公司才刚卖掉,叫康辉(音),做骨科的,卖给了一家跨国公司,这个公司也是做了很多年才把公司的价值做得非常高,做的时候用了三亿人民币,最后以八亿美元卖出去,但我非常佩服的是,这个过程非常非常好,一轮轮慢慢融资,到最后上市。
但我很担心移动互联网领域,有时候被一些早期天使搞乱了,公司刚起步没多久就把价值变得非常高,但要记得,在我们这个领域,尤其是医疗领域,我们要想,这是一条很长的路程,有时候价值被一些天使投资人提得太高,反而把公司害死了,这是需要一步步脚踏实地做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救病人,这很重要。
刘维:简单说两句,我接着黄总的话说,正好我们也投了移动互联网的项目,我自己觉得移动互联网项目分两类,一类是纯粹模式性的东西,其实也没有形成类似于技术公司价值轴的。另一类,各位在做的医疗类的公司,其实有一点点类似于技术公司价值的地方,比如我们对医药行业的理解,比如我们圈住的专家资源,这和纯模式……比如做通讯工具,和这种纯模式、纯体验类公司比起来,还是有一些可以逐渐形成壁垒的东西。
我想接着黄总的话说,在现在的早期阶段,不管大家的估值低还是高,钱多还是少,还是要踏下心来想清楚自己的领域,一步步累积起来,这是未来长期的门槛,如果没有想清楚,把钱烧掉,用户数冲上来,其实没有用,像潮水一样起来又退下去,很多公司就这样死掉了。
刚才大家谈到了盈利模式,其实还是挺好的,这个行业的特点就是如此,做To
&B业务的有很多已有的游戏规则,医药厂商,400元的接触成本,你怎样帮助他把这个成本降低,这个钱是可以看得到的。
&C业务也是可以看得到钱的,不一定十年,互联网,有的东西原来价钱不高的被免费了,比如信息,原来媒体买张报纸几块钱网上媒体把它免费了;另一个是原本价钱很高的,把它变得便宜,我自己觉得医疗服务从网上获取更接近于这个,我们不能指望在网上可以买到免费的商品,免费的机票,但我可以买到便宜的商品、便宜的机票,医疗这块其实是最有这种潜质的,随着离线医疗成本越来越高,大家的需求越来越高,培养医生的速度肯定跟不上,导致这里面的竞争会越来越厉害,这样的竞争厉害了就给我们创造了很大的空间,我们把服务做便宜点,有效性更高一点,肯定会有收入。
两者结合起来,在座各位都已经是交叉领域比较领先的人了,希望大家能继续找到自己的特长价值轴和盈利模式,很好、很快地发展下去,都会用你们的应用,不过有些同志还没有安卓版,我搜了一下,但最后手机也没有安成几个。
黄瑞晋:有很多想创业的,一定要脚踏实地地做。
春雨掌上医生的创始人张锐先生首先发表演讲,他表示移动医疗市场非常广阔且有其特殊性,目前更应该去探讨那些事情不能去做.
以下为演讲实录:
春雨掌上医生装机量500万 苹果App Store排名第一
春雨掌上医生创始人张锐:我先画一个图。春雨掌上医生上线时间2011年11月,装机量500万,营收0,不过现在还是有一点了。
大家好,我是春雨掌上医生的张锐,非常高兴在这里跟大家做交流,其实我之前不知道,我准备了一个分享的PPT,前面10分钟环节是做自我介绍,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公司和我们的产品。
我们的产品叫春雨掌上医生,这是一款用户用来自诊和问诊的客户端,它解决用户需求,在身体不适时不知道自己的症状是什么,可以通过我们的客户端很方便地进行自查,或者和三甲医院的医生沟通,获得对自己病情的帮助,这是我们的产品和满足的需求。我们公司是一个非常小的公司,于去年7月份成立,目前公司现有人员33名,公司刚刚完成了B轮融资,这大概是我们产品和公司的情况。
产品情况我不浪费大家太多时间,大家方便的话现在可以下载我们的产品应用,App
&Store分类健康第一名就是我们的,在安卓搜索也可以下到我们的产品,“春雨掌上医生”。
做医疗健康产品最重要的是底线
我今天分享的主题叫“不做的”,很简单,因为我们是一个简单的产品和一个小小的公司,我们其实没有很多经验跟大家分享,我现在分享的是我们的一些思考,我觉得人在世界上最需要有敬畏之心,我们作为小公司、小团队和小产品,更应该如此,所以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我们不做的是什么东西。
为什么现在我想跟大家分享这样一个主题呢?因为这个世界确实很大,但我们公司确实很小,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不能做的,尤其在医疗健康这个领域,我曾经接受过一次采访,大家让我说医疗健康的mHealth,问mHealth在中国最需要的是什么,我觉得最需要的是底线,但医疗健康产品是人命关天的事儿,它跟做一款游戏和娱乐类产品不一样,它所要承担的事情更多,所以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不能做的。
还有一些是我们公司不想做的,有些事情可能市场不错,用户也有需求,但可能是我们不太想做的事,更多的事情是我们团队做不了,从我本人到我们团队,我们都是典型的互联网基因,是一个互联网公司,今天很多同行做的事情是我很羡慕的,但我们团队的基因问题,我们做不了。
不做医院做的事
哪些是我们不做的呢?第一个定位,“春雨坚决不做医院院墙内的事儿”,我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儿来解析,我所说的这个概念是我们不会做现有医院范围内做的事,这里面牵涉到一个基本核心概念,mHealth可以帮人看病,解决疾病问题吗?我觉得部分可以,但至少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绝大部分不可以,你指望它现在帮人治病是很难的一件事情,这就是医院院墙里面的事,我们不做。
还有一些医院院墙里的事情我们也不会做的,比如有些公司做的和医疗关联的事情,说得简单一点,今天来得很多人知道医院信息化里的,这些事情我们也不做,虽然这是技术基因的事情,但可能不是我们春雨能做的事情。
我们不做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我们做不了,虽然我们有一个小的医疗团队,但从我们本人和主要几个合伙人的背景来看,我们都不是医疗背景,我们觉得要做医院院墙内的事要对医疗本身非常了解,至少要对健康了解,保健和医疗是两个差异非常大的概念,要对这两个领域非常了解才行,但我们不行,所以我们团队没有这个基因。
我们判断这个市场上的空间也不大,为什么我这样说?大家可能知道中国的私营医院,私营医院是一个越来越大的群体,前段时间我和一个中国最大的私营医院投资机构聊天,掌握的事情让我吃惊,一方面我们觉得中国的私营医疗场所很少,但事实上我们看到市场机会已经不是特别多,这是第二个原因;第三个原因是竞争上不允许,为什么?如果我们做医院院墙里的事情,事实上我们就在跟医院竞争,现在我们在医院谈一些资源还是非常好谈的,为什么好谈呢?就是我们和医院是一个上下游之间的关系,比如前段时间我们刚和阜外医院谈了心血管的合作,为什么能谈起来?他们认为我们可以帮他们争取到优质病人,我们和他们是上下游的关系,但如果现在我也来做心血管,来做它的生意,其实我是跟它形成了竞争关系,这是一个逻辑的问题,在整体产业链里你自身的定位决定了你的敌人是谁、你的朋友是谁。这是我们不做医院院墙里的事的原因。
不做外设硬件
第二,我们不会做外设的硬件,今天来的时候我蛮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美国mHealth市场的几个主流做法和路径是什么,后来想一想,大家可能不会很感兴趣,但结合现在来说,春雨不会做外设硬件,不知道在座各位有多少人知道fitbit,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它是一个外设硬件,你可以用这个外设硬件测量很多东西,比如你的运动状况、睡眠状况等。
在美国的mHealth领域里,外设硬件的创业是一个非常大的潮流,很多人都在做,包括很多投资公司也在投外设硬件,为什么我们春雨绝对不做外设硬件呢?我觉得有几个原因导致,第一个是手机的发展,30年前手机能做什么?只能打电话,但现在手机能做很多东西,现在我们用一些外设硬件做的传感器,未来有一天会不会集成到手机里呢?这里面存在两个非常重要的趋势,第一个就是硬件集成,先给大家看这个,这不是概念,而是一个产品,这是一个镜子,对着镜子照完后就知道你的体温,这是一个日本的新产品,每天早晨我们起来照镜子,就可以看到今天的体温是什么状况,未来的硬件集成会做得很多很多。
科技频道有Google
&Glass,它就是非常重要的硬件集成的功能,我们也有,会把很多外设硬件的功能集成进来,说实话,目前市场上很多外设硬件真正起到价值和作用的可能就是一个Siri,它未来集成到手机来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还有硬件软化,比如跑步,以前有计步器,现在市场上会有一些计步类产品,我们已经可以用手机的GPS定位、传感仪实现这样的功能,硬件传感化也是非常重要的趋势,大家看我们的一款产品,叫春雨心镜,拿着摄像头对着人脸就可以测量出你的心跳,现在我们收费,6块钱,但经常会限免,大家注意一下,我们限免时你们再下吧,iPhone5的适配我们还没有做,只做了iPhone,因为摄像头比较标准,它把测量心跳的功能软化了,原理是什么呢?大家到医院测过心跳吗?用一个小夹子,有一个有束光,会射手指的皮肤,通过静脉血、动脉血颜色的差异,通过算法测量你的心跳,以前是用硬件,但现在我们可以用软件软化来做。
目前mHealth市场里很多硬件公司以后都会面临两个挑战,第一个是硬件集成上的挑战,第二个是硬件软化上的挑战,Fitbit做的非常多,北京做这个的不是太多,但跟我们公司谈过相关合作的外设硬件公司不下20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路线,目前确实有用户需求,但这不是春雨做的事情。
第三,我们不做导医,会前有位兄弟问我中国导医网,我不知道这个网站,很多人有这个需求,包括一些亲戚朋友,我从网易离开之后,前不久还有网易的朋友跟我说,张锐,你能不能帮我挂上某某医院某某科室的号?我说行,我帮忙,是可以帮忙,我认为大家可能都会有这个需求,这确实是一个需求,但不是春雨做的事情,刚才我说有些事能做,有些事不想做,这是我们不想做的事。
为什么我们不想做这个事?事实上,在美国做导医还是蛮重要的一个业务方向,但在中国为什么春雨不做这个事情呢?我觉得有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中国医疗市场化程度和美国相比是不太一样的,中国医疗单元是医院,美国的医疗单元是个体,是诊所,这些个体、诊所对外部病源的要求和渴望程度比中国高,中国有些医院、有些科室是渴望程度较高的,但总体上来看我觉得和美国不是一个量级,所以从这点上看,市场化程度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我认为这样的商业模式是没有空间的,从导医的角度,作为一个公司来说,在导医里能产生利润吗?能产生多大利润?这是一个多大的市场?做导医也许可以做,但我们没有想明白这件事情,所以我们不会做导医。
另外一点,我们可能有一些感性,全世界的医疗资源都很紧张,中国更为紧张,之所以中国的医疗资源这么紧张,会出现看不上、看不起病的情况,除了世界上通行的医疗资源紧张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中国现在的医疗政策是有很大问题的,包括所谓挂号,所谓黄牛,有黄牛的地方就有混帐的政策,你何必在这混帐政策的基础上做生意呢?这个生意又能做多久呢?我是质疑的,当然,这一点很感性,大家可以批判。这是我们不会做的第三个东西。
暂时不做社区
第四个东西,我们暂时不会做社区,包括我的投资人,我的很多朋友都会说,张锐,你们做不做社区?我们都很喜欢一个美国的网站,但我们现在暂时不会做社区,社区是一个非常好的东西,事实上,在mHealth里做社区的人也非常多,我们也认为做社区这块会有很多前景,但我们是暂时不会做社区的。
跑一下题,在创业之前寻找创业方向时我曾经认真思考过,我们要不要做一些社交产品,后来答案是我们没做,泛社交的产品,我认为从创业的角度来说,泛社交产品,我个人理解,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没有市场空间了,里面有几个很重要的判断,第一个判断,中国的微博、微信实在是太强大了,做泛社交产品你永远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腾讯做了你怎么办?第二,即便你突围了,你的商业在哪?你的生意在哪?这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且泛社交类产品多数会有一种情况,不知道最近有多少人下“PAPA”,我们CTU纠正,不念“PAPA”,而是“PIAPIA”,我们看到,社交类产品特别容易爆发,比如很短时间内拿到三五十万的用户量,其实是蛮容易的,但接下来你就会面临很痛苦的成长时期,首先,社交类产品是需要强力运营的,我再说得更明白一点,需要大钱去运营。
我离开网易的时候其实是相当惨痛的,当时我在管网易微博,非常对不起网易的兄弟们,网易微博我没做好,但我也有苦衷,丁磊给我打电话,张锐,你去年一年微博花了多少钱?我想了一想说,花了100万吧,第二天我问微博的总监,他告诉我,花了60万,而当年新浪已经花了一个多亿了,第一年的时候。所以社交类产品如果做起来,在中国做社交和在美国做社交不太一样,是需要强力运营的。
第二就是我刚才说的,面临竞争压力,这是我们创业时没有选择社交的原因,虽然我们都非常喜欢社交类产品,我们也觉得一个技术作为团队主体长项的团队,如果能做好的社交产品是很好的事情,很有美感的事情,但我们没做,即便我们对泛社交产品不看好,但我们非常看好垂直类社交产品,我非常看好杏树林,他们做的是垂直社区,为什么我们非常看好?因为垂直社区里的社交需求和泛社交里的广谱需求是形成显著差异的,这一点杏树林一会儿会跟大家分享,而这个显著差异又能成为非常重要的商业支点,整个医疗产业链里,大家知道,最挣钱的地方在哪儿吗?在药厂,而药又和医有密切关联,我们想,在医疗这个垂直社区里,其实是有很大空间的。
既然垂直社区这么好,我们春雨为什么不做?我们的路线是这样,希望先有用户,再做社区,我做一个社区类产品,天然地做上去,一定会有用户使用吗?其实社交类产品的技术门槛是非常低的,再说一款前段时间很红的产品,唱吧,唱吧红了吧,但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K歌达人没红?K歌达人做得比唱吧还早,为什么它没红?所以我认为,我个人的意见,中国社交类产品红与不红,最多一半靠产品,另外一半是靠运营,而运营这个东西,当你有用户之后再去运营,比你凭空做运营要重要得多。
再说一个春雨的亲戚产品,陌陌,中国基于LBS的陌生人交友的产品,比较闲的时候我统计过,大概有四十多款,为什么只有陌陌好?难道真的是陌陌这款产品相比其它优势很多吗?我认为不是,很多时候是在其他地方。
包括春雨,我们在理解这些问题时就会有一些启发,我们觉得对我们这样一个公司来说,我们最有信心的还是我们的技术力量,我们的产品力量,我们希望在产品上能够形成门槛,所以我们觉得我们暂时不会做社区。
OK,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就是“不做的”东西,说回来,世界很大,春雨很小,我们是一个小产品,我们是一个小公司,我们需要有点敬畏之心,刚才我说的这些东西都是我们不做的,那我们做的东西是什么?
我们会用我们全部的力量,全部的资源,全部的热情去做用户问答,做用户的亲卫,接下来在两年时间里至我们会用全部精力来做的,如果这两件事情做好,对我们来说也是很满意的。
我今天的分享就是这些,“不做的”。
杏树林创始人张遇升表示,医生群体是医疗体制的核心,也是消费导向的主体,杏树林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帮助医生解决效率问题”。
张遇升分享了几个数据,在美国,医生控制了整个医疗开销的75%。“大家到医院去,消费者没有太多可以做的,只能听命于医生,所以医生是医疗体制的核心,也是消费导向的重要环节”。
具体到杏树林这款软件上,张遇升透露,今年4月份上线的杏树林已经有10万专业人群的装机量,周活跃度在25%左右,而且已经有了收入。(浩宇)
以下为全部分享内容:
大家好,我是杏树林的创始人张遇升,先分享那几个数据吧,很丢脸,跟上面的几百万比起来只是很少的数字,我们的第一款产品叫“医学文献”,在座的不是医生的千万不要下,那样会拉低我们的活跃度的(笑),开个玩笑。我想说的是,这个产品是为专业人士服务的,服务于医生和医学方面的专业工作者,上线时间是今年4月初,现在有10万的医生和医学生用户,每周活跃率25%,和两家很大的药厂也有了合作关系,明年他们会在我们的平台上进行他们营销方面的服务,这是一个基本的概念。
我们第二个产品也马上快上线了,91上有了,但苹果商店还没有,叫做“E口袋”,接着刚才三位演讲嘉宾的话说,我们都讲了中国的医疗体制,整个系统,大家都有了大概的了解,在里面大家提到,很重要的一部分人就是医生,这部分人群很少,中国整个注册医生也就两百多万,但有趣的是,这部分人是整个医疗行业的核心,无论是从病人数量还是控制费用来讲,都是最大的。我们有一个数据,在美国,医生大概控制了整个医疗花销的75%,如果整个医疗行业花1万亿,可能有7500亿都是医生帮你花出去的,大家知道,你到医院去,其实消费者没有太多可以做的,他们只能听命于医生,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这部分人其实是医疗体制的核心。
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很简单,就是一句话,我们想让医生的工作效率变高,想让他最快地找到他在工作中的问题答案。什么意思呢?在座有很多搞投资的人,投资也是一个专业劳动,这个劳动中你会遇到很多问题,会联系很多创业企业,想要做很多判断,很多估值,这里面都会有很多专业问题,这些问题你怎么能够最快地找到答案?这是我们想解决的问题。
刚刚钟宏提了,我自己的背景是协和毕业,但纠正一点,我和那两位不一样,因为我一天医生都没当过,因为有很多问题找不到答案,没有,开玩笑的,后来我去美国霍普金斯,后来又在美国一个很大的医疗保险公司做战略方面的工作,主要是看到了很多医疗新技术在医疗产业里的应用,当时觉得在美国的mHealth会议真是很热闹,每年的会议都有好几千人参加,所以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也觉得在中国的医疗服务领域,因为我们刚好是接受过医学训练的人,所以觉得做一点专业的东西更符合我们公司的基因,所以决定做一个给医生的工具。
回到刚刚医生的问题,医生有找到专业问题答案的需求,现在他们怎么办呢?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干嘛呢?第一可以回去翻书,每个人都可以想到,你去医学图书馆里看,我记得有一个发表的数据,在全世界所有科别、所有科学门类里,医学这个门类出版的速度和发表文章的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各个门类,物理、化学,所有的加起来,它是最快的,因为有很多新的消息、资料、研究在发表,所以他可以翻书,可以问自己的老师,问比自己年长的医生,他也可以用百度,搜一下你就知道了,怪不得360最近说他们上面搜出来的都是干净的医学内容,医生也在用百度,但哪个医生用百度搜答案,我就不去看这个医生了(笑)。
第四个方法,有很多专业社区,主要是基于BBS的专业社区,很大的,有像丁香园、医脉通,在上面你可以发帖子,会有人回你,也许这个人说得比较靠谱,下次你遇到问题时再去发帖子。基本上来说,医生现在有的选择就是这四种,可以翻书、发帖子或是问老师,但没有好的老师时你会比较痛苦,所以我们想创造一个工具,让医生能够很快地(使用),就像我们用Google那样舒服,找到专业问题的答案。
这个事情听起来挺美好的,怎么做到?我们想了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我们把互联网上认为靠谱的、有用的、专业的信息加工整理综合起来,然后用一个很好的方式呈现给医生,让他可以很好地找到答案,这样还不够,为什么呢?因为很多答案是在人的脑子里,光在指南上写着还不够,所以第二步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医生之间可以很方便地回答问题,让问题去到最可能给你最好答案的地方,而且回答的人可以得到好处,就这么两步,我们现在在做这个事情。
我们的第一个产品主要是帮医生解决文献最新知识的需求,上去以后得到了很多医生非常热烈的反响,下载量和活跃度,包括用户评分都非常好,所以我们第二个产品主要是想把所有书架上的书、指南,或是资料上的东西全部整合在App
&Store里供他们使用,目前公司十来个人,也在做A轮融资,有兴趣的投资人在下来以后可以跟我们聊一聊。
5u家庭医生创始人兼CEO钟宏的演讲的主题为“移动健康模式创新”,他表示传统医疗行业的门槛非常高,大家更应该在“围墙外”寻找机会。
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5u家庭医生的创始人兼CEO钟宏,今天很高兴,同时也很不幸,一会儿再解释。
先说一下我们的数据吧,刚才张锐张总也算是5u移动医疗的老大哥了,做得非常成功,他说他是一家小公司,让我们很汗颜,如果让我们自己定位的话,我只能说我们是一家在移动健康领域很新的公司,5u家庭医生这款App正式上线时间是在今年8月份,刚刚两个月的时间,现在我们有5万的装机量,后面的用户活跃度暂时还没有特别好的数据跟大家分享,但营收方面,我们只能说我们已经有营收了,这就是5u家庭医生产品大概的情况。
我不知道今天活动的主要目标,来之前我还很忐忑,不知道大家想听到什么,今天我想跟大家用一张简单的PPT分享一个主题:移动健康模式创新,而非App。
为什么刚才讲到今天很高兴,今天看到这么多朋友冒雨来到这边,大家一起探讨非常火热的移动医疗、移动健康的领域,非常荣幸地参加这个活动,非常不幸的是,礼拜五我的笔记本电脑硬盘挂了,所以很多图片、数据没法儿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但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周五修笔记本的体验,我之前的笔记本ThinkPad还是挺皮实的,感觉硬盘可能有一点点坏道,但我没当回事,能正常使就好,但礼拜五时硬盘突然挂掉,硬盘完全不能用,给我急坏了,我立马背着电脑到联想维修站维修,我一向以为现在电脑出问题的概率比较低,不像以前了,以前用Dell的电脑,经常会坏,没有其它意思(笑),结果发现小小的维修站竟然排长队,大家等着修电脑,令我非常惊讶,我以为我到了医院,等待检修时检修员说不能当时修好,要把电脑留下等待他的检验,过两天再来取,坦率来讲,作为在医疗行业的人,医疗资源还是比较多的,所以在医院看病从来没有这么费劲过,通过电脑检修的事情突然让我觉得医疗是一件不可或缺的事,难度很高。
回到我们今天的主题,5u家庭医生我不想做过多介绍,今天更多想跟大家分享移动医疗的话题,坦率讲,移动医疗是一个特别大的话题,包括行业里经常有专业术语,对大领域的英文缩写,在这里我不得不跟大家分享一下mHealth的情况。
昨天在移动互联网大会上很多知名投资者都讲到,移动医疗、移动健康一定是未来非常重要的领域和投资分享,其实我也想说,mHealth真的太大了,电脑日常需要保健、需要管理,小小的硬件坏掉就会造成整个瘫痪,对于人体来说更是如此。
但中国的医疗,我一直讲,我的第一个题目是“围城内”,为什么这么讲?看右边这张图,在整个中国医疗环境里,无论你是作为个体消费者、病人,还是医疗卫生的管理部门,或是医疗保健专业人士,医护人员,甚至到非常知名的医疗器械公司、药品公司、保险公司甚至投资公司,都要围着人来转,机构就是我们中间的医疗保健服务机构,大家常说的医院。
医疗行业门槛非常高
我们讲的“围墙内”,就是指医院,原来在没有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看病,身体出了问题只能就近找医院,而在这个行业里最大的不同是这个行业有非常强大的政策导向,举个例子,作为个人,你觉得去医院看病需要审核吗?可能大家会说“不需要”,但如果医保报销的话你想一想,你一定要拿着医保卡才能享受报销,这就是对你身份的核实,如果想办医院更是如此了,没有卫生部相关审批,你根本不可能拿到资质,对于后续服务于医疗保健机构的无论是器械、药品、保险甚至投资,如果没有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批,都不可能进入这个市场,对于医疗专业的人更是如此,医疗人员需要定期考核自己的资格、资质。大家觉得医疗行业非常美,有非常多的机会,但大家要知道,这个行业的门槛非常高。
我们想说的是,在mHealth,首先是行业内在发生巨大改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周五晚上的焦点访谈,特别报道了301医院(中国解放军总医院),讲了它的两个改变,其中都是跟移动互联网相关的,第一个叫“院内的无线医疗”,现在医生都是用Pad查房的,以前要等病人拍完片子取回片子再下定义,现在完全不需要,去拍片子,人还没回来呢,片子就及时传回到医生手持的Pad上,所以可以看到无线医疗对……现在大家可能感知不到,过三五年,你再去医院看病,你会发现你的用户体验大幅度提高,时间有效率地节省下来,医生的临床诊断会更加快速。
另外一个就是挂号,大家原来觉得挂号特别难,得大早上起来排队,现在你拿着工行、建行的银行卡就可以挂号了,通过联网方式,将来在手机端也会有App出来,相信将来大家通过手机就可以挂号。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在“围城内”,医疗这么大的行业、这么大的产业,首先是围城之内的改革和创新,这是这个行业的基础。
移动医疗为医患提供多元化的渠道
现在这么多投资者、创业者都想进入这个行业,这么高的门槛,我想对大家来说未必是很好的机会,我想说的是,通过移动的快速普及,围城外其实会有更多的创业机会,我们首先发现,当智能手机快速普及之后,我们原来所形成的“围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我们任何一个人,无论是个人、政府还是医疗相关机构,都只能首先跟医院发生关系,才能跟用户发生关系,而现在通过移动互联网快速的推进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渠道变化了,首先,院内的市场化竞争越来越强,现在我们讲“多元化医疗保健机构”,政策松绑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看到,民营资本进入医疗行业的门槛越来越低,也就意味着会有更多民营医疗机构进入到市场中,所以就形成了竞争机制。
对于无论是个人是医生来讲,通过智能手机端都可以“身在曹营心在汉”,举个例子,张锐张总在做的医患之间互动问答的平台,如果没有移动互联网的到来,这事儿其实蛮难做的,我们一直在讲,互联网时代,比如“好大夫”,我们可以看到,做得非常成功,能够让一部分好的医生参与到互动平台中,但这毕竟是少数,现在通过智能手机的普及,特别是语音技术的使用,医生可以很轻松地、无时无刻地回答用户提出的相关问题,我觉得这是这个行业中(最大的改变),mHealth最大改变的是医生的出诊习惯,或者是问诊习惯,所以“围城外—挡不住的变革”是来自于移动医疗的方式。
在这个领域我个人认为最有机会的几个点,第一,我觉得移动医疗在围城外最有机会的就是器械,基于无线技术的传感器的应用,我相信这是移动健康最有发展前景的地方,包括国外。大家会用到GPS功能,很多围绕GPS功能跑步的应用可以帮助你记录身体活动的数据,这些是非常有价值的,在医疗层面上也有很多,比如心电、血压、血糖等的监护,作为医疗服务,如果你没有数据做基础,是没有办法开展医疗服务的,所以我想,真正能够改变这个世界的首先是医疗数据采集的变化,国外包括国内有很多厂家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和创新,这是移动医疗非常大的变革的基础。
除此之外,刚才张总讲到,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互动也是移动医疗非常大的机会,中国人的健康状况用三句话来描述:“健康无人管,小病不愿看,大病看不上”,这就是中国人的健康现状,核心原因除了资源稀缺以外,主要是获得优质医疗资源的时间成本太高,通过移动医疗,可以让医护人员碎片化的时间释放出来,能够给更多用户实现点对点的资源匹配,而不是去排一天队,看一个医生,医生跟你说,对不起,这个号挂错门诊了,换一个科室吧,这种成本是非常高的,所以,医患之间的互动非常多。
除此之外我们会看到新的渠道形成之后机会点非常非常多,举个例子,比如杏树林,遇升在做的,他在做的实际是医疗面向专业医生的资讯信息平台,同时也是医护互动的平台,这块,随着医疗服务机构在围城外的松动,相信机会会非常多,这些都是值得大家创新、观察的领域。
找对移动医疗行业的切入点
基于此我想跟大家分享一点,最近有很多业内朋友,包括投资圈的朋友,大家都在深度聊,看移动医疗、移动健康的商业模式到底在哪里,我特别欣赏刚才张锐分享的“不做的”,无论你是创业者还是投资方,希望大家一定要重视一点,就是你的基因是什么,你的基因决定了未来巨大的成长市场哪块是你真正能够抓到的机会。
举个例子,今天在座的张锐张总的首席医疗总监,我们公司的医疗总监,包括杏树林的张遇升,这三个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共同的背景,都是协和医科大学直读八年的博士,而且都在协和医院工作很多年,你在这个行业是否有很强的背景决定了你是往医疗靠、往健康靠还是往娱乐靠,你的团队决定了你的基因,你的基因决定了你能做什么。
去年我们接触了很多投资人,我们发现投资人大概分成两类,一类是围城内的投资人,他们以前更多是做器械、做药品、做流通,其实他们不太懂互联网是怎样的玩法,但他们实实在在地知道中国上市公司有多少药品公司和器械公司支撑起来,这个行业本身是很赚钱的,所以他们更多是想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人自己在这个领域有更强的竞争力,或者是寻找一些实体基金的新方向,一般外围人很少有机会能切入到中间这块,很难。
反过来讲,如果你之前没有很强的医疗背景和资源,这个行业依然有很多很多机遇,而这个机遇就在于我刚才讲的这个圈,你可以在任何一个点的互动中找到机会,这个圈如下:
个人、器械、药品、保险、投资、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医疗卫生管理机构,核心是“多元化医疗保健服务机构”。
最近我发现,由于美国投资环境对移动健康特别火热,所以中国很多在TMT方向的公司会转到这个行业里来,坦率地讲,这个行业水比较深,我看很多公司都在这个行业做功课,因为这是跨界的模式,需要大家多学习、多渗透,我还是要提醒大家,这个行业看起来很美,但最终的成功可能只属于专注于这个领域里,愿意持续不断往前推进的公司,基于移动医疗领域,跟大家分享一些我们特别简单的感受,因为在这个行业里朋友交流比较多。
最后花一点点时间介绍一下5u在做的事儿,5u家庭医生刚才讲了,今天我想分享的是模式,而不仅仅是App,医疗移动健康领域,用户想要的是你如何帮助他实际解决问题,而不只是单纯的App,它是很重要的用户终端入口载体,对于5u家庭医生,最不同的是我们希望让每一个进入到我们平台的用户都能拥有一位自己的家庭医生,这个家庭医生能够长期跟踪你、帮助你和你的家人知道你的健康状况,帮助你解决保健的问题,当你有小病时可以快速提供服务,当你需要得到专业医疗资源时由他来帮你匹配,这种模式在美国已经有40年的历史了,运行得非常成功,而中国也正在大力发展家庭医生的模式,5u的模式,你进来后一定会签一个家庭医生,真正是三甲医院的很好的医生,在这个医生的帮助下你可以做咨询、就医,包括最后到医院就诊,这就是5u家庭医生通过移动互联网方式构造的医疗服务的全新模式。
因为今天时间很短,简单跟大家分享一些我们自己的感受,希望大家对这个领域有一点自己的认识,谢谢大家。
移动医疗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商业模式。虽然医疗健康行业钱很多,但因为体系的复杂性,商业模式可能并不显而易见。很多产品“看上去很美”,但恐怕只赚吆喝不赚钱。商业模式涉及为谁创造什么价值,又如何从中收费的问题。在中国,移动医疗尚没有很成熟的商业模式。那么在国外,有哪些移动医疗产品找到了自己的商业模式呢?
  Epocrates-向药企收费
  Epocrates是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动医疗公司,今年1月份以近3亿美金的价格被收购。Epocrates为医生提供手机上的临床信息参考,其主打产品是药品和临床治疗数据库。2010年上市的时候,用户覆盖了全美40%的医生。Epocrates2012年营收约为1.2亿美金,75%来自于药企,主要是为其提供的精准的广告和问卷调查服务。
  Zocdoc-向医生收费
  Zocdoc根据地理位置、保险状态及医生专业为患者推荐医生,并可在平台上直接完成预约。这个成立于2007年的公司,融资总额已接近1亿美金。Zocdoc采取对患者免费,向医生收费的商业模式。病人可以更方便地选择和预约医生,医生可能得到更多病人,尤其是保险覆盖的病人,意味着更多收入。每个月医生需要支付250美金使用Zocdoc平台。按照Zocdoc公布的医生数量,其年收入应该在千万美金以上。
  未来,Zocdoc还有更多的收费模式,就是向医疗保险公司收费。保险公司都希望患者去看“性价比”高的医生,而Zocdoc的推荐可能影响患者的选择,替保险公司降低成本。
  Vocera-向医院收费
  Vocera为医院提供移动的通讯解决方案,其核心产品是一个让医生和护士戴在脖子上或别在胸前的移动设备,可以随时随地发送、接收信息,通话并设置提醒,取代了以往在医院里使用的BP机。在美国对病人信息安全性要求很高,有专门的HIPPA法案规范信息的使用和传输。一般的移动设备是不允许传输与病人有关的信息的(比如医生不能使用个人的email发送患者信息)。Vocera的设备符合HIPPA要求,而且非常适合团队使用。Vocera在美国有300多家医院客户,年收入接近1亿美金。公司也在2012年上市,市值超过6亿美金。
  WellDoc-向保险公司收费
  WellDoc是一家专注于慢性病管理的移动技术公司,其主打产品是手机+云端的糖尿病管理平台。患者可以用手机方便地记录和存储血糖数据。云端的算法能够基于血糖数据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及时提醒医生和护士。该系统已通过FDA医疗器械审批,而且在临床研究中证明了其临床有效性和经济学价值,因此得到了两家医疗保险公司的报销,提供给投保的糖尿病患者。Welldoc甚至还和药企合作,利用药企的医药代笔向医生销售该服务。
  Zeo-向消费者收费
  一大类面向消费者的健康移动应用,通过一个可佩带的硬件,监测心率、饮食、运动、睡眠等生理参数。当前的商业模式主要是面向消费者的硬件销售。ZEO便是一个例子。ZEO是一家提供移动睡眠监测和个性化睡眠指导的公司。其产品ZEO是一个腕带和头贴,可以通过蓝牙和手机或一个床旁设备相连,记录晚上的睡眠周期,并给出一个质量评分。用户可以通过监测得分变化或和同年龄组的平均值相比较,对自己的睡眠有一个量化的了解。另外,对于睡眠不好的人,ZEO也提供个性化的睡眠指导,通过一些测试找到可能的问题。ZEO的产品在美国很多百货公司都能买到,一套149美金。后续的收入还包括个性化推荐产品和药品的佣金。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易感基因检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