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知识干部习题集读书笔记

霍城县莫乎尔牧场五个结合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党务公开-霍城县阳光政务·阳光农廉网·
莫乎尔牧场·开干村
当前位置: >> 党务公开 >> 霍城县莫乎尔牧场五个结合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霍城县莫乎尔牧场五个结合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发布时间:
&&&& 浏览次数:
&&&&&&&&&&&&&&&&&&&&&&&&&&&&&&&&&&&&&&&&&&&&&& 霍城县莫乎尔牧场五个结合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 为做好霍城县莫乎尔牧场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莫乎尔牧场在创建工作中把民族团结进步与政治理论学习相结合、与法制教育相结合、与双语学习相结合、与文化活动相结合和与帮扶活动相结合,五个结合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与干部政治理论学习相结合。场党委十分重视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今年以来,场党委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州党委工作会议和县委十二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及上级关于民族团结的决策部署。尤其注重了民族团结方面知识的学习(民族宗教政策知识问答、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等法律法规及新疆近年来取得的成就为重点),同时要求干部书写读书笔记,加深对所学政治理论和民族团结知识的认识。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与法制宣传教育相结合。利用巴扎日,宣传“三非”活动的危害性,发放法制宣传资料,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广大农牧民群众要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参与非法宗教活动必然要受到法律的严惩,通过宣传增强了广大农牧民群众学法、懂法、守法意识。开展了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的渗透主题教育活动,印制了反对民族分裂增加民族团结倡议书,截止目前,场党(团)员、各村居民、信教群众、妇女等50%已签订承诺书。 &&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与加强干部职工双语学习相结合。莫乎尔牧场党委将干部双语学习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领导干部带头,全体干部职工要学习使用双语,周天学习20分钟至30分钟,主要学习日常简单用语。学习期间要求每位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做好笔记,同时民族干部与汉族干部进行一对一帮学。通过学习场干部能在日常工作中能与民族同志进行简单进行双语交流,拉近了干部与农牧民群众之间的距离。 &&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与开展文化活动相结合。莫乎尔牧场把文化活动作为增进民族团结、建立良好干群关系的载体,紧贴“热爱伟大祖国 建设美丽家园”这一主题,鼓励农民把民族团结、科技致富、遵纪守法等方面,发生在百姓身边的人和事编成文艺节目,参加场部集中文艺汇演,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传播文明和谐新风,为莫乎尔牧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族团结添砖加瓦。 &&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与帮扶活动相结合。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场领导与村支部书记工与43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结对子活动,不仅在汉族与汉族之间开展结对子,还在汉族与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中开展结对子帮扶活动,为困难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受到百姓的欢迎。开干村二组唯一的一家维吾尔族肖开拉提得了白血病,开干村党支部在得知消息后,组织党员及群众为肖开拉提筹得善款7415元,并亲自送到他家中,开干村民的善举让肖克拉提感受到民族大团结的温暖。
霍城县阳光政务·阳光农廉网
主办单位:中共霍城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霍城县监察局 霍城县农业局
技术支持: 联系我们:010-“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创建活动自查情况
       
民族团结教育
   法规搜索
   便民服务
  你现在的位置:
“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创建活动自查情况
  根据吐鲁番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办《关于开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验收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在地区地税局和市局党组的领导下,我局积极认真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的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针对存在的不足,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措施。现将创建工作自查自评如下:
  一、领导重视,强化学习教育
  (一)成立领导小组,明确任务职责。作为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我局始终将民族团结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领导小组,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明确了领导小组成员的分工及职责。及时制定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长期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做到了与税收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为争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注重加强民族团结思想教育和学习。
  1.加强民族团结理论知识学习。将民族团结学习列入日常的政治学习中,在干部职工中开展&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五观、三史&教育,学习&民族政策法规&、&民族宗教政策&、&新疆地方史&、&反邪教警示教育&等内容,受教育面达到100%。要求干部记录学习笔记,撰写心得,并对学习成果进行测试。
  2.思想教育长流水、不间断。领导班子在民族团结工作中,团结协作、率先垂范、身先士卒,引领全局上下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的创建工作。在工作生活中,注意干部的思想动态,发现干部有思想情绪的,及时谈心,化解矛盾。全体干部都能形成共识,充分认识到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类的极端重要性,&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认识深入人心,自觉主动对维护吐鲁番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自己的贡献。
  3.关心各民族同志的工作和生活。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党组班子对各民族同志平等相待、一视同仁,不论哪个民族干部职工,遇到生病或家中有困难的,组织人员进行慰问和帮助解决困难,让干部心中温暖,幸福生活,和谐工作。
  二、加强制度建设,树立典型
  建章立制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吐鲁番市地税局制定了《少数民族学汉语制度》、《业务学习制度》等,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业务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成立了帮扶小组,每名少数民族同志都有一个帮扶对象,并对帮扶成果制定了奖惩制度,承担连带责任。组织35岁以下的汉族同志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加强与少数民族同志的交流和沟通。重视少数民族推先选优工作,每年都从全局干部中推选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树立榜样,充分发扬先进引领作用。
  三、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尊重少数民族习惯
  1.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落实民族的节假日,尊重民族同志的婚丧嫁娶风俗和饮食习惯。对少数民族到国外旅游进行严格的控制和审核,凡我局出国的同志全部要上报申请,经党组研究同意,上报地区地税局审批,外出前对干部要进行思想教育,回来后要了解基本情况,保证干部不出现非法宗教活动和不做影响国家荣誉的事情。经过各方教育、防范,我局没有人员参加非法宗教活动,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情,干部也无违纪问题。
  2.注重培养民族干部。我局民族党员19人,占党员人数的42% 。在局领导班子和中层科所长竞聘过程中,明确规定了少数民族中层干部的比例。每年派出一些业务好的少数民族同志外出培训,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同志的业务能力。单位规定少数民族干部的培训比其他干部的培训费金额要高。注重发展少数民族党员干部,近几年,发展的少数民族党员占发展党员人数的一半。积极宣传落实少数民族学生及少数民族教职工子女的入学、升学、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四、开展各类民族团结文化活动,搭建团结友谊桥梁
  紧紧围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工作十项重点和六项专题活动&,积极开展工作。认真学习落实《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活动。
  1.在公共场合悬挂民族团结标语,制定了民族团结展板,编制民族团结信息,并及时上报。每年都以民族团结教育月为契机,开展徒步、民族团结演讲比赛、扶贫帮困等活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每年都派干部长期驻守在联谊村,进行宣传帮扶工作。
  2.利用节假日开展拥军爱民、军民共建活动。与驻军部门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共同发展。同时,与联谊村开展篮球赛等文体活动。慰问少数民族老党员、贫困户和孤寡老人,帮助他们建立生活信心,让他们感受党和国家的温暖。
  3.组织全体干部开展&热爱伟大祖国 建设美好家园&徒步活动,定期组织干部清扫国道、旅游景区沿途的道路、城市偏远地方的环境等,为家乡的美好环境尽一份力。为加强干部的民族团结教育,组织参加博物馆、&民族古村&等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基地,参观民族团结图片展等,提升干部团结意识和热爱家乡的热情。
  五、存在不足和努力方向
  尽管我局在持之以恒抓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与新时代、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民族团结工作的要求对比,还有不少的差距需要深化推进、不断提高。今后,要进一步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和上级党组织提出的加强民族团结工作的各项任务,更加深入扎实地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创建活动的水平和质量,为推进新疆、吐鲁番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佚名责任编辑:隋晓梅&&&共和新闻网
共和县在海南州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竞赛中荣获佳绩
共和新闻网讯 5月20日,海南州举行了2015年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竞赛颁奖仪式,对全州8个获得优秀组织奖的单位和200名获得优秀个人奖的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其中,共和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倒淌河镇和兰空部队共和场站共3各单位荣获优秀组织奖,共和县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农牧民群众及中小学学生共44人荣获优秀个人奖。海南报社社长杨成德、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正刚,县委统战部副部长羊本才让及获奖人员参加了颁奖仪式。仪式由张正刚主持。
仪式上,对共和县获奖的优秀组织和个人及州教育局、同德县民族中学、兴海县藏医院等其他获奖的单位和个人颁发了荣誉证书,以此来勉励获奖者进一步增强学习掌握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和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发挥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影响和带动周边的人积极投身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活动,为本地本单位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据了解,在海南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活动不断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州创建办和海南报社于今年3月10号至今共同举办了2015年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竞赛。全州包括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在校学生、农牧民在内的共18528人参加了答题活动,全部答对的有10312人,答对率为55.7%。其中共和县参加活动的有4039人。通过活动的开展不仅再一次普及了民族团结进步知识,而且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牧区,进一步推进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工作向纵深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县广播电视站 姜灵惠)
(实习编辑:童洋)
共和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共和县委宣传部”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共和县委宣传部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共和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共和县委宣传部联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
1902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黎文,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旨趣在“以求知识为职志”。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云祥又问:“他都有些什么著作?”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曹云祥同意了。
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加上件皮袍。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代劳,可他一概谢绝。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
他是一位“怪人”。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此举虽招致毁誉参半,但“寓意甚深”,可“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出于他的声望,北大的学生为不失名师的教诲也来清华园听课。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
陈寅恪也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将风流”。罗问作何解,他解释说:“你在北伐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又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这两副对联被传诵一时。
陈寅恪与王国维私交甚笃。1927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在向静安先生遗体告别时,研究院的学生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礼。他送挽联,撰《王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哀。次年,他又应研究院众学生之请为王观堂先生撰写碑铭,于碑文中阐发观堂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心曲。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没有吃的。一位日本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他。军部行文给香港司令部,司令部派宪兵送去好多袋面粉,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面临行将饿毙,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经十年,正准备回国,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的学业,一听说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且季的师祖便是自己的导师,他马上复长函鼓励季羡林,并热情把他推荐给胡适,使季羡林一帆风顺地到北大当了教授。后来陈寅恪读了季羡林的论文《浮屠与佛》大加赞赏,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使季羡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
胡适曾说:“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傅斯年也说过:“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更有人在谈及他的受世之尊之地位时说:“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陈寅恪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这充分体现了他在治学上孜孜以求的勤勉精神。
B.陈寅恪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教学时采用的国文考试加试方式——对对子,以及在王国维去世时行三跪九叩大礼,都说明他的治学与人格深受传统文化精神的浸淫。
C.梁启超认为自己虽然著作等身,可在治学的境界上依然无法与陈寅恪相提并论,这其实是襄助陈寅恪顺利执教清华的过谦之辞,并非诚心之言。
D.作者引用傅斯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这句话,对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的至高成就进行了褒扬。
E.文章灵活地运用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
在本文第二段中,作者记述的梁启超和曹云祥之间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通过本文作者的介绍,你印象中的陈寅恪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你如何理解“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这句话?它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感受。
阅读《红楼梦选读》中的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节选)
说着,果然出去带进一个小后生来,较宝玉略瘦些,眉清目秀,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似在宝玉之上,只是怯怯羞羞,有女儿之态,腼腆含糊,慢向凤姐作揖问好。凤姐喜的先推宝玉,笑道:“比下去了!”便探身一把携了这孩子的手,就命他身旁坐了,慢慢的问他:几岁了,读什么书,弟兄几个,学名唤什么。秦钟一一答应了……
那宝玉自见了秦钟的人品出众,心中似有所失,痴了半日,自己心中又起了呆意,乃自思道:&天下竟有这等人物!如今看来,我竟成了泥猪癞狗了。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若也生在寒门薄宦之家,早得与他交结,也不枉生了一世。我虽如此比他尊贵,可知锦绣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根死木头,美酒羊羔,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不料遭我荼毒了!”秦钟自见了宝玉形容出众,举止不凡,更兼金冠绣服,骄婢侈童,秦钟心中亦自思道:“果然这宝玉怨不得人溺爱他。可恨我偏生于清寒之家,不能与他耳鬓交接,可知‘贫窭’二字限人,亦世间之大不快事。”二人一样的胡思乱想。忽然宝玉问他读什么书。秦钟见问,因而答以实话。二人你言我语,十来句后,越觉亲密起来。
一时摆上茶果,宝玉便说:“我两个又不吃酒,把果子摆在里间小炕上,我们那里坐去,省得闹你们。”于是二人进里间来吃茶。秦氏一面张罗与凤姐摆酒果,一面忙进来嘱宝玉道:“宝叔,你侄儿倘或言语不防头,你千万看着我,不要理他。他虽腼腆,却性子左强,不大随和此是有的。”宝玉笑道:“你去罢,我知道了。”秦氏又嘱了他兄弟一回,方去陪凤姐。
一时凤姐尤氏又打发人来问宝玉:“要吃什么,外面有,只管要去。”宝玉只答应着,也无心在饮食上,只问秦钟近日家务等事。秦钟因说:“业师于去年病故,家父又年纪老迈,残疾在身,公务繁冗,因此尚未议及再延师一事,目下不过在家温习旧课而已。再读书一事,必须有一二知己为伴,时常大家讨论,才能进益。”宝玉不待说完,便答道:“正是呢,我们却有个家塾,合族中有不能延师的,便可入塾读书,子弟们中亦有亲戚在内可以附读。我因业师上年回家去了,也现荒废着呢。家父之意,亦欲暂送我去温习旧书,待明年业师上来,再各自在家里读。家祖母因说:一则家学里之子弟太多,生恐大家淘气,反不好,二则也因我病了几天,遂暂且耽搁着。如此说来,尊翁如今也为此事悬心。今日回去,何不禀明,就往我们敝塾中来,我亦相伴,彼此有益,岂不是好事?”秦钟笑道:“家父前日在家提起延师一事,也曾提起这里的义学倒好,原要来和这里的亲翁商议引荐。因这里又事忙,不便为这点小事来聒絮的。宝叔果然度小侄或可磨墨涤砚,何不速速的作成,又彼此不致荒废,又可以常相谈聚,又可以慰父母之心,又可以得朋友之乐,岂不是美事?”宝玉道:“放心,放心。咱们回来告诉你姐夫姐姐和琏二嫂子。你今日回家就禀明令尊,我回去再禀明祖母,再无不速成之理。”二人计议一定。那天气已是掌灯时候,出来又看他们顽了一回牌。算帐时,却又是秦氏尤氏二人输了戏酒的东道,言定后日吃这东道。一面就叫送饭。
宝玉见了秦钟,为何有“心中似有所失”的怅惘?
秦钟见了宝玉埋怨自己生在“清寒之家”,这与宝玉埋怨自己生在侯门公府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
如何理解“‘富贵’二字,不料遭我荼毒了!”这句话的含义?
本选段重在写宝玉初识秦钟,可情节中穿插上秦钟姐姐秦可卿的叮嘱与凤姐打发人来问宝玉饮食,这有什么作用?
选文末段,宝玉与秦钟大谈如何上学读书之事,这与宝玉向来因厌恶经济仕途而不喜读书是否矛盾,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伍立杨先生采访记
& 采访者:藏书报记者 王雪霞
& 受访者:伍立杨
& 问:伍先生,在书界,您有着不小的名气,您觉得大家看重的是您的哪方面?
& 答:杂文家牧惠、舒展、史学家王春瑜等先生,他们的文章求真求美,文采思想的搏动之下,字里行间,充溢关心民瘼的精神。以他们为师,可能迈出了一点点的步子。博客论坛上有读者说我最近的《故纸风雪》“……特别是在这本书里,他用了大量的篇幅抨击极权专制,为民主而呼喊,其胆其识其才,均令人钦佩”。过奖了,但这不妨是我追求的境界。说名气呢,还真汗颜。
问:买书、读书、作文在您的生活中占了多大的比重?
答:说全部嫌夸张,总之几乎是全部。“我生原为读书来”,我不敢说是“读书种子”,大抵因为无能,买书、读书渐成癖好,读多了就有这样那样的感想,于是就写下来,似乎已成一种生活方式了。
问:现在您还是一如既往地买书、读书吗?在《我的书房》一书中,我看到您的文章《书边散墨》,记述了您的书房,现在有多少册书了?主要是哪方面的?这些书都是为了阅读吗?
答:有时候,告诫自己,这趟出门,片纸不带。真到了书店,又迈不开步子了。我的藏书现约有七千余册。主要是古典文学、文史哲、别集、合集;晚清民初史料、当事人回忆录……宪政及美国史系列……等方面;大书如“廿四史”(中华标点本),“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元文类”、“明文海”、“清文汇”,以及“民国丛书”第一辑数百种,小书如民智书局初版的《建国方略》等等奇书、杂书,很多。特别喜欢的作家则专题收集,如钱钟书、唐德刚、苏轼、契诃夫等。藏书为了阅读,纯而又纯的藏书,我没有兴趣、也没有那个能力。有的朋友能两者兼顾,藏书多得吓人。
问:您把自己的第一书房,命为浮沤堂,第二书房命为发呆室,这其中有什么样的深意?
答:浮沤来自于佛教典故,意谓人生在宇宙的大背景上其实很渺小,其间积极者看到积极,这是我的一点微意;至于发呆呢,就没有什么深意,人生包括读书生涯的枯燥、倦怠、得闲的时候,如朱自清先生说“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就近于“发呆”。
问:您曾长期供职于《人民日报》,作记者、编辑,1999年调到《海南日报》,为什么做出这样的一个选择?
答:安居方能乐业。以前为住房所苦,南来以后,居住环境条件大大改善了。七千多册书,在几十米的大客厅就大致放下了。当时逼近中年,没有一个较舒适的读书写字的环境,真可说是六神无主。
问:您被流沙河先生归属于“富于春秋”的读书人,您写作的笔法也多有杂文的色彩,语言形式上也与文言文很近,这多少让您在众多的书人中显得有些另类,您自己怎么看?
答:文言文的坐标指向:美。而美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这是它恒久价值之所在……上海古籍出版社给我的书做的简介是“报人伍立杨的《大梦谁觉》,思路开阔,识见独特,汪洋恣肆,不拘常格,所谈大部分是民国史,但于古代史乃至世界史也多有涉及,于传统读史笔记题材外又辟一新天地,特别是有些谈古代诗歌、典籍的文章,见解颇为新奇独到。”这是美誉也是过誉,但我愿意做这样的追求。  
问:作为一个书人,您觉得书人如今的责任是什么?
答:读书人也应该是启蒙者,这是知识分子的道德责任和良心责任,对社会的发展,宜居安思危并葆有远见。应该清楚世界大势和文明的普世价值,宜在人本的意义上读书写作,为争取人性的尊严和自由而运笔;绝不能满脑子糨糊昧于大势却又振振有辞……
&&问:现在在忙些什么?有没有新著面世?
答:工作本身占用的时间已多,只能忙里偷闲读书写字;去年出版了《故纸风雪》《大梦谁觉》。今年山花文艺要出一本小册子已签合同。平时总是我采访别人,今天您采访我,惭愧惭愧,十分感谢。
选自《文学界》2007年第7期,有删改)
19.分析文中首次的问与答各有什么特点?& (4分)
20.从全文来看,伍立杨读书有什么特点 (5分)
21.整合全文信息,总结一下在伍立杨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格?&&& (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
1902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黎文,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旨趣在“以求知识为职志”。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他是哪一国的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云祥又问:“他都有些什么著作?”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梁启超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曹云祥同意了。
1926年,陈寅恪执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加上件皮袍。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代劳,可他一概谢绝。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
他是一位“怪人”。国文考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对对子,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此举虽招致毁誉参半,但“寓意甚深”,可“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以及“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出于他的声望,北大的学生为不失名师的教诲也来清华园听课。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
陈寅恪也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将风流”。罗问作何解,他解释说:“你在北伐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又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这两副对联被传诵一时。
陈寅恪与王国维私交甚笃。1927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在向静安先生遗体告别时,研究院的学生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礼。他送挽联,撰《王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哀。次年,他又应研究院众学生之请为王观堂先生撰写碑铭,于碑文中阐发观堂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心曲。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没有吃的。一位日本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他。军部行文给香港司令部,司令部派宪兵送去好多袋面粉,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面临行将饿毙,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经十年,正准备回国,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的学业,一听说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且季的师祖便是自己的导师,他马上复长函鼓励季羡林,并热情把他推荐给胡适,使季羡林一帆风顺地到北大当了教授。后来陈寅恪读了季羡林的论文《浮屠与佛》大加赞赏,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使季羡林“一登龙门,身价百倍”。
胡适曾说:“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傅斯年也说过:“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更有人在谈及他的受世之尊之地位时说:“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虽已被人称为“教授的教授”,但陈寅恪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这充分体现了他在治学上孜孜以求的勤勉精神。
B.陈寅恪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教学时采用的国文考试加试方式——对对子,以及在王国维去世时行三跪九叩大礼,都说明他的治学与人格深受传统文化精神的浸淫。
C.梁启超认为自己虽然著作等身,可在治学的境界上依然无法与陈寅恪相提并论,这其实是襄助陈寅恪顺利执教清华的过谦之辞,并非诚心之言。
D.作者引用傅斯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这句话,对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的至高成就进行了褒扬。
E.文章灵活地运用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
在本文第二段中,作者记述的梁启超和曹云祥之间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
通过本文作者的介绍,你印象中的陈寅恪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
你如何理解“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这句话?它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感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