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中形容小人的文言文与事无争的语句

  如题。。。。。。想不起来好煎熬啊。。
楼主发言:6次 发图:0张
  。。。。。。。。。。
  有人吗
  明明是毛说的好么?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No 知 no 评论!→_→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不懂别说话!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不置可否  
  我知道了 就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不予置评?
  @蛛丝结满雕梁
11:38:00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我想的也是这个。  
  @要抓狂了啊啊啊 8楼
11:44:24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  这句话是毛主席说的。不算文言文吧
  为嘛我想起的是这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当前位置:
>>>下列句子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①是寡人之过也②夫晋,何厌之有..
下列句子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是寡人之过也&&&&②夫晋,何厌之有?&&&③燕王拜送于庭&&&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⑤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⑥若属皆且为所虏&&&&⑦不然,籍何以知此&&&&&&&⑧此亡秦之续耳&&&&⑨大王来何操&&&&⑩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得复见将军于此A.①④⑧&&&B.②⑦⑨C.③⑩D.③⑤⑥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专项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列句子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①是寡人之过也②夫晋,何厌之有..”主要考查你对&&文言句式&&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文言句式: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常见的文言句式有以下几种:1、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等表示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吾翁即若翁,必”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用动词“是”“为”表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动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动词,在汉以后作判断动词则多起来,判断动词“是”正是由指示代词“是”发展来的,这是词义的转移。“为”一般也不表示判断,只有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相当。(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上面两个句子中的“是”是代词,不表示判断。 (3)“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上面两个句子中的“是”表示判断。 (5)“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6)“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上面两个句子中的“为”不表示判断。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前两个“为”表示判断)(《鸿门宴》) (8)“故今之墓中全乎为无人也。”(《五人墓碑记》)上面两个句子中的“为”表示判断。 (9)无标志判断句。这种判断句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而是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①“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②“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2、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3)介宾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3、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文言文中被动句的表达方式有两大类型:一是从语义上表示被动;二是借助一些表示背诵的词来表示被动。 (1)从语义上表示被动即不用任何专门表示被动的词语来表示被动,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 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②“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 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2)借助表示背诵的词来表示被动常见的用表示被动的词来表示被动的句子有以下几种:第一种,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③“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者,贞也。” 第二种,用“见”“见……于……”(“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与张仪。”(史记·楚世家) ③“臣诚恐见欺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种,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 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前一个“于”表示被动)(《师说》) 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第四种,用“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②“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纪》)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4.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①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②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④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在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句子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①是寡人之过也②夫晋,何厌之有..”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4618714927415191912227613721911690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点疑问大家知道新文化运动提倡的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但当时运动的举旗手写文章表达新文化的思想主张时确满纸之乎者也 呵呵 这难道不是很滑稽的一件事情吗 另外他们对于文言文和白话文的_百度作业帮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点疑问大家知道新文化运动提倡的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但当时运动的举旗手写文章表达新文化的思想主张时确满纸之乎者也 呵呵 这难道不是很滑稽的一件事情吗 另外他们对于文言文和白话文的
大家知道新文化运动提倡的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但当时运动的举旗手写文章表达新文化的思想主张时确满纸之乎者也 呵呵 这难道不是很滑稽的一件事情吗 另外他们对于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定义是什么 据我所知白话文行文大概风格和当时人们口语相差无几 所以说用举旗手们用纯洁点的白话行文作表率才合理
过渡嘛,这个很正常.就像你对一群只听得懂中国话的人用英文号召他们学英文,他们能响应吗?(1)青草池塘处处蛙  (2)人生自古谁无死  (3)赢得生前身后名 (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7分。每空1分,见错该空无分。)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古诗文默写(10分)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4分)A.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B.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C.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D.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篷。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E.洞庭之西江水东,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F.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2.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4分)①停杯投箸不能食,&&&&&&&&&&&&&&&&&&&&&&&&&&&。&&& (李白《行路难》)②&&&&&&&&&&&&&&&&&&&&&&&&&&&,属国过居延。&&& (王维《使至塞上》)③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辛弃疾《南乡子》)④簌簌衣巾落枣花,&&&&&&&&&&&&&&&&&&&&&&&&&&&, 牛衣古柳卖黄瓜。(苏轼《浣溪沙》)⑤&&&&&&&&&&&&&&&&&&&&&&&&&&&,娇儿恶卧踏里裂。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⑥晓镜但愁云鬓改,&&&&&&&&&&&&&&&&&&&&&&&&&&&。(李商隐《无题》)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说明:①题为必答题,2分。②题为加分题,2分。加分后第7小题不超过10分。]①在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我们感到浓浓的乡愁,在崔颢的《黄鹤楼》中表达同样的情感的句子是&&&&&&&&&&&&&&&&&&&&&&&&&,&&&&&&&&&&&&&&&&&&&&&&&&&。②诗如其人。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秋词》中一反悲秋的老调,告诉人们“秋日胜春朝”,足见其乐观,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也有同样积极乐观的情绪表达。&
科目:初中语文
古诗文默写。(9分)(1)客路青山外,&&&&&&&&&&&&&&&&&&&&&&&&&。(王湾《次北固山下》)(2)&&&&&&&&&&&&&&&&&&&&&&&&&&&&,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3)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4)莲是高洁的象征,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 &&&&&&&&&&&&&&&&&&&&&&,&&&&&&&&&&&&&&&& ”来表现自己洁身自好的品质。(5)今年4月,国家出台了国策十条,要努力改善百姓居住条件。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两句就体现了这种美好的愿望。(6)“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雨浸润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的心,请你写出连续两句与“雨”有关的诗句:&&&&&&&&&&&&&&&&&,&&&&&&&&&&&&&&&&&&&&。&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浙江省温州市芙蓉镇中学七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题型:默写
古诗文默写。(9分)(1)海日生残夜,&&&&&&&&&&&&&&&&&。(王湾《次北固山下》)(2)开轩面场圃,&&&&&&&&&&&&&&。(孟浩然《过故人庄》)(3)_____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4)子曰:“其恕乎!&&&&&&&&&&&&,勿施于人。”(《〈论语〉十则》)(5)在《龟虽寿》中,曹操表达对理想执着追求的句子是:烈士暮年,__________&&&&&&&。(6)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钟表现游子漂泊在外思想悲情的句子是:&&&&&&&&&&&,&&&&&&&&&&&&&&&&。(7)《钱塘湖春行》一诗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并透露出诗人喜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甘肃兰州市天庆实验中学九年级下期第五次月考语文卷(带解析)
题型:默写
古诗文默写。(9分)(1)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2)孟子说:“生,我所欲也;____________________。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_____。”(3)花间月下,独酌无亲,浪漫诗人,欲邀明月共饮,你听,诗人歌吟道:“花间一壶酒,______________,举杯邀明月,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5)而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乡愁》)(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年辽宁省大石桥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名句名篇
&古诗文默写填空。(15分)
1.&&&&&&&&&&&&&
&&&&&&&&&&&,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甫《泊秦淮》)
2.&&&&&&&&&&&&&&&&&
,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
3.&&&&&&&&&&&&&&&&&&&&&&&&&
,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4.&&&&&&&&&&&&&&&&&&&&&&&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5.春潮带雨晚来急,&&&&&&&&&&&&&&&&&&&&&&
。(韦应物《滁州西涧》)&&&&&&&
6.子曰:“&&&&&&&
&&&&&&&&&&&&,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7.黄梅时节家家雨,&&&&&&&&&&&&&&&&&&&&&&&&
。(赵师秀《约客》)
8.&&&&&&&&&&&&&&&&&&&&&&&&&
,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9.《无题》中常被后人用来形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诗句是:
&&&&&&&&&&&&&&&&&&&&&&&&&&&&&&
,&&&&&&&&&&&&&&&&&&&&&&&&&&&

10.王维《使至塞上》中运用比喻传达出作者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句子是
&&&&&&&&&&&&&&&&&&&&&&&&&&&&&
,&&&&&&&&&&&&&&&&&&&&&&&&&&&&

11.古诗词中有很多含有“水”字的句子,写出连续的两句: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容女子的文言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