そんなもん 知るか游べ的格列佛游记谁翻译的好

【知北游】有英文版么,谁能贴一章上来啊,我想看看被翻译成啥样_知北游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0,233贴子:
【知北游】有英文版么,谁能贴一章上来啊,我想看看被翻译成啥样收藏
知有英文版么,谁能贴一章上来啊,我想看看被翻译成啥样了,有没有毁文
1楼 08:55&|来自
Knowledge of travel to North
2楼 09:04&|
Zhe bu ke nen
收起回复3楼 09:36&|来自
I叫林fly此处省略N字
4楼 10:05&|
大家都知道微信,是什么工具,一直想约都没实现......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约到了!而且不止一个! 我用了一个女人的照片做头像,然后100多个人加我;骗了一个男的去宾馆开间等我,然后把房号给了另个男的,让他两相见...... 过了一会,两个男的见面后,同时发短信过来骂我,说要整死我;回复他两说:人家想要玩3P嘛,你俩脱光了等我哈.....一会就到 这两人的希望之火又熊熊燃起..... 过了半小时后,第三个男的又进了房间......
5楼 10:24&|来自
召唤学习妹子,召唤飘雪妹子,问问他们有办法没
6楼 11:06&|来自
登录百度帐号
内&&容:使用签名档&&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成都知迅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联系方式:
注册简历后,才能看到联系方式,请您
『』『』『』
成都知迅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简介
公司简介及成员构成:成都知迅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始终秉承“保持国际化视野、努力打造最专业的移动互联网研发团队”的经营理念,为全球用户提供最精美、最实用的移动互联网软件。公司总部位立于日本大阪,并在日本东京、四川成都等多地开设研究中心,并与D2C Inc.、Aming.Inc等日本多家知名一流软件技术公司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公司的骨干团队成员均来自国际国内知名移动互联网企业,拥有丰富的移动互联网开发经验与卓越的市场眼光。主要业务及行业情况:我们的职责是开发的工具应用能给用户带来更多的方便,我们的使命是创造的社交游戏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欢乐。作为业界老牌工具应用及移动社交游戏开发与运营商,我们曾赢得app市场及Android市场下载量双冠。开发团队与企业文化我们的团队拥有最创新的思想与最高昂的士气,坚持着梦想而不断地进步。同时公司也重视培养员工的技术能力,激发员工的创新思维,在热情洋溢的工作环境中达到共同成长。我们鼓励创意创新、崇尚团队合作,让每一位员工都有展现自我、走向成功的机会。公司福利及办公地点公司优势:1、广阔的发展平台和晋升空间;2、成功的项目年度分红;3、一年一次奖金发放;4、不定期的技术交流,学习,培训;5、公司购买五险一金;6、各种免费饮料及开水供应;7、法定节假日带薪休假;带薪年假;8、扁平化管理、互联网公司创新,开放,人性的管理理念;热情,融洽,积极的工作氛围;注重员工的提升和发展;9、新员工入职会分配老员工带领,可以学习并且能快速获得帮助;10、优美的办公环境。中央空调,现代化办公设施;11、先进的设备配置。我们身处成都最繁华热闹的春熙路蓝光大厦1901,如果您也拥有成为移动互联网领域王者的决心与目标,我们将诚邀您成为我们的一员,与我们共同奋斗。
公司地址:成都市城守东大街6号蓝光大厦1901室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城市人才招聘网
热门类别招聘:
求职提醒:政府规定,招工禁收抵押金及任何费用,敬请留意!如有类似情况,可于工作时间拨打 12333 投诉!
相关职位招聘
根据职位搜索招聘信息:
根据职位搜索人才信息:
该企业暂未公开联系方式,请直接投递简历。唐宋八大家
当前位置: &&
&&庄子知北游
庄子知北游
知北游【题解】本篇是“外篇”的最后一篇,以篇首的三个字作为篇名。“知”是一寓托的人名,“北游”指向北方游历。在传统的哲学体系中,北方被叫做“玄”,“玄”指昏暗、幽远,因此北方就是所谓不可知的地方。篇文认为“道”是不可知的,因此开篇便预示了主题。本篇内容主要是在讨论“道”,一方面指出了宇宙的本原和本性,另一方面也论述了人对于宇宙和外在事物应取的认识与态度。全文自然分成十一个部分,第一部分至“以黄帝为知言”,主要说明大道本不可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因为宇宙万物原来都是“气”,“气”聚则生,“气”散则死,万物归根结蒂乃是混一的整体。第二部分至“可以观于天矣”,基于第一部分的认识,进一步提出“至人无为,大圣不作”,一切“观于天地”的主张,即一切顺其自然。第三部分至“彼何人哉”,写齧缺问道,借被衣之口描述寂志守神的体道之法。第四部分至“又胡可得而有邪”,写舜与丞的对话,指出生命与子孙均不属于自身,一切都是自然之气的变化。第五部分至“此之谓大得”,通过老聃跟孔子的谈话,描述大道存在的独特方式,借以说明大道的特点。这一部分在全篇中处于重要地位。第六部分至“彼为积散非积散也”,说明大道虽不可知却“无所不在”,对道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论述。第七部分至“不游乎太虚”,借寓言人物的话,进一步指出道“不可闻”、“不可见”、“可言”的特点。既然大道不具有形象性,当然也就“不当名”,不可言传。第八部分至“何从至此哉”,写“有”与“无”的关系,“有”与“无”的相对性仍是基于“有”,只有“无无”才是真正基于“无”。第九部分至“物孰不资焉”,写捶制带钩的老人用心专一。第十部分至“亦乃取于是者也”,通过道化了的孔子之口,讨论宇宙的开始,提出“无古无今,无始无终”的观点。余下为第十一部分,写孔子对颜渊的谈话,讨论变化与安于变化,指出要“无知”、“无能”、“去言”、“去为”。《知北游》在“外篇”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也较为重要。篇文所说的“道”,是指对于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性的基本认识。篇文认为宇宙万物源于“气”,包括人的生死也是出于气的聚散。篇文还认为“道”具有整体性,无处不在但又不存在具体形象,贯穿于万物变化的始终。篇文看到了生与死、长寿与短命、光明与幽暗……都具有相对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相生、相互转化的,这无疑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观。但基于宇宙万物的整体性和同一性认识,篇文又认为“道”是不可知的,“知”反而不成其为“道”,于是又滑向了不可知论,主张无为,顺其自然,一切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可改变,也不必去加以改变,这显然又是唯心的了。【原文】知北游于玄水之上(1),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2):何思何虑则知道(3)?何处何服则安道(4)?何从何道则得道(5)?”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6)。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7)。”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8),其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9);我与汝终不近也(10)。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11),德不可至。仁可为也(12),义可亏也(13),礼相伪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14)’。故曰,‘为道者日损(15),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今已为物也(16),欲复归根(17),不亦难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18)!生也死之徒(19),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20)!人之生,气之聚也(21);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之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22),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着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23)’。圣人故贵一(24)”。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我应。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黄帝曰:“彼其真是也(25),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26),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27)。【译文】知向北游历来到玄水岸边,登上名叫隐弅的山丘,正巧在那里遇上了无为谓。知对无为谓说:“我想向你请教一些问题:怎样思索、怎样考虑才能懂得道?怎样居处、怎样行事才符合于道?依从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道?”问了好几次无为谓都不回答,不是不回答,而是不知道回答。知从无为谓那里得不到解答,便返回到白水的南岸,登上名叫狐阕的山丘,在那里见到了狂屈。知把先前的问话向狂屈提出请教,狂屈说:“唉,我知道怎样回答这些问题,我将告诉给你,可是心中正想说话却又忘记了那些想说的话”。知从狂屈那里也没有得到解答,便转回到黄帝的住所,见到黄帝向他再问。黄帝说:“没有思索、没有考虑方才能够懂得道,没有安处、没有行动方才能够符合于道,没有依从、没有方法方才能够获得道。”知于是问黄帝:“我和你知道这些道理,无为谓和狂屈不知道这些道理,那么,谁是正确的呢?”黄帝说:“那无为谓是真正正确的,狂屈接近于正确;我和你则始终未能接近于道。知道的人不说,说的人不知道,所以圣人施行的是不用言传的教育。道不可能靠言传来获得,德不可能靠谈话来达到。没有偏爱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讲求道义是可以亏损残缺的,而礼仪的推行只是相互虚伪欺诈。所以说,‘失去了道而后能获得德,失去了德而后能获得仁,失去了仁而后能获得义,失去了义而后能获得礼。礼,乃是道的伪饰、乱的祸首’。所以说,‘体察道的人每天都得清除伪饰,清除而又再清除以至达到无为的境界,达到无所作为的境界也就没有什么可以作为的了。’如今你已对外物有所作为,想要再返回根本,不是很困难吗!假如容易改变而回归根本,恐怕只有是得道的人啊!“生是死的同类,死是生的开始,谁能知道它们的端绪!人的诞生,是气的聚合,气的聚合形成生命,气的离散便是死亡。如果死与生是同类相属的,那么对于死亡我又忧患什么呢?所以,万物说到底是同一的。这样,把那些所谓美好的东西看作是神奇,把那些所谓讨厌的东西看作是臭腐,而臭腐的东西可以再转化为神奇,神奇的东西可以再转化为臭腐。所以说,‘整个天下只不过同是气罢了’。圣人也因此看重万物同一的特点。”知又对黄帝说:“我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回答我,不是不回答我,是不知道回答我。我问狂屈,狂屈内心里正想告诉我却没有告诉我,不是不告诉我,是心里正想告诉我又忘掉了怎样告诉我。现在我想再次请教你,你懂得我所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又说回答了我便不是接近于道呢?”黄帝说:“无为谓他是真正了解大道的,因为他什么也不知道;狂屈他是接近于道的,因为他忘记了;我和你终究不能接近于道,因为我们什么都知道。”狂屈听说了这件事,认为黄帝的话是最了解道的谈论。【原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1),万物有成理而不说(2)。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3),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今彼神明至精(4),与彼百化(5);物已死生方圆(6),莫知其根也,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7)。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豪为小(8),待之成体(9)。天下莫不沈浮(10),终身不故(11);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惛然若亡而存(12),油然不形而神(13),万物畜而不知(14)。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译文】天地具有伟大的美但却无法用言语表达,四时运行具有显明的规律但却无法加以评议,万物的变化具有现成的定规但却用不着加以谈论。圣哲的人,探究天地伟大的美而通晓万物生长的道理,所以“至人”顺应自然无所作为,“大圣”也不会妄加行动,这是说对于天地作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大道神明精妙,参与宇宙万物的各种变化;万物业已或死、或生、或方、或圆,却没有谁知晓变化的根本,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地自古以来就自行存在。“六合”算是十分巨大的,却始终不能超出道的范围;秋天的毫毛算是最小的,也得仰赖于道方才能成就其细小的形体。宇宙万物无时不在发生变化,始终保持着变化的新姿,阴阳与四季不停地运行,各有自身的序列。大道是那么浑沌昧暗仿佛并不存在却又无处不在,生机盛旺、神妙莫测却又不留下具体的形象,万物被它养育却一点也未觉察。这就称作本根,可以用它来观察自然之道了。【原文】齧缺问道乎被衣(1),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视(2),天和将至(3),摄汝知(4),一汝度(5),神将来舍(6)。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7)!”言未卒(8),齧缺睡寐。被衣大说(9),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10),不以故自持(11),媒媒晦晦(12),无心而不可与谋。彼何人哉!”【译文】齧缺向被衣请教道,被衣说:“你得端正你的形体,集中你的视力,自然的和气便会到来;收敛你的心智,集中你的思忖,精神就会来你这里停留。玄德将为你而显得美好,大道将居处于你的心中,你那瞪着圆眼稚气无邪的样子就像初生的小牛犊而不会去探求外在的事物!”被衣话还没说完,齧缺便已睡着。被衣见了十分高兴,唱着歌儿离去,说:“身形犹如枯骸,内心犹如死灰,朴实的心思返归本真,而且并不因为这个缘故而有所矜持,浑浑噩噩,昏昏暗暗,没有心计而不能与之共谋。那将是什么样的人啊!”【原文】舜问乎丞曰(1):“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2);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3);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4);孙子非汝有(5),是天地之委蜕也(6)。故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强阳气也(7),又胡可得而有邪?”【译文】舜向丞请教说:“道可以获得而据有吗?”丞说:“你的身体都不是你所据有,你怎么能获得并占有大道呢?”舜说:“我的身体不是由我所有,那谁会拥有我的身体呢?”丞说:“这是天地把形体托给了你;降生人世并非你所据有,这是天地给予的和顺之气凝积而成,性命也不是你所据有,这也是天地把和顺之气凝聚于你;即使是你的子孙也不是你所据有,这是天地所给予你的蜕变之形。所以,行走不知去哪里,居处不知持守什么,饮食不知什么滋味;行走、居处和饮食都不过是天地之间气的运动,又怎么可以获得并据有呢?”【原文】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1),敢问至道。”老聃曰:“汝齐戒(2),疏而心(3),澡雪而精神(4),掊击而知(5)!夫道,窅然难言哉(6)!将为汝言其崖略(7)。“夫昭昭生于冥冥(8),有伦生于无形(9),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10),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11),八窍者卵生(12)。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13),四达之皇皇也(14)。邀于此者(15),四肢彊(16)。思虑恂达(17),耳目聪明(18),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天不得不高(19),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且夫博之不必知(20),辩之不必慧,圣人以断之矣。若夫益之而不加益(21),损之而不加损者,圣人之所保也。渊渊乎其若海(22),魏魏乎其终则复始也(23),运量万物而不匮(24)。则君子之道,彼其外与!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25),此其道与!“中国有人焉(26),非阴非阳(27),处于天地之间,直且为人(28),将反于宗(29)。自本观之(30),生者,喑醷物也(31)。虽有寿夭,相去几何?须臾之说也。奚足以为尧桀之是非!果蓏有理(32),人伦虽难,所以相齿(33)。圣人遭之而不违,过之而不守。调而应之,德也;偶而应之(34),道也;帝之所兴,王之所起也。“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35),忽然而已。注然勃然(36),莫不出焉;油然漻然(37),莫之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解其天弢(38),堕其天製(39),纷乎宛乎(40),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不形之形(41),形之不形(42),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将至之所务也(43),此众人之所同论也。彼至则不论,论则不至。明见无值(44),辩不若默。道不可闻,闻不若塞,此之谓大得()。”【译文】孔子对老聃说:“今天安居闲暇,我冒昧地向你请教至道。”老聃说:“你先得斋戒静心,再疏通你的心灵,清扫你的精神,破除你的才智!大道,真是深奥神妙难以言表啊!不过我将为你说个大概。“明亮的东西产生于昏暗,具有形体的东西产生于无形,精神产生于道,形质产生于精微之气。万物全都凭借形体而诞生,所以,具有九个孔窍的动物是胎生的,具有八个孔窍的动物是卵生的。它的来临没有踪迹,它的离去没有边界,不知从哪儿进出、在哪儿停留,通向广阔无垠的四面八方。遵循这种情况的人,四肢强健,思虑通达,耳目灵敏,运用心思不会劳顿,顺应外物不拘定规。天不从它那儿获得什么便不会高远,地不从那儿获得什么便不会广大,太阳和月亮不能从那儿获得什么便不会运行,万物不能从那儿获得什么便不会昌盛,这恐怕就是道啊!“再说博读经典的人不一定懂得真正的道理,善于辩论的人不一定就格外聪明,圣人因而断然割弃上述种种做法。至于增多了却不像是更加增加,减少了却不像是有所减少,那便是圣人所要持守的东西。深邃莫测呀它像大海一样,高大神奇呀它没有终结也没有开始,万物的运动全在它的范围之内,而且从不曾缺少什么。那么,世俗君子所谈论的大道,恐怕都是些皮毛啊!万物全都从它那里获取生命的资助,而且从不匮乏,这恐怕就是道啊!“中原一带有人居住着,不偏于阴也不偏于阳,处在大地的中间,只不过姑且具备了人的形体罢了,而人终将返归他的本原。从道的观点来看,人的诞生,乃是气的聚合,虽然有长寿与短命,相差又有多少呢?说起来只不过是俄顷之间,又哪里用得着区分唐尧和夏桀的是非呢!果树和瓜类各不相同却有共同的生长规律,人们的次第关系即使难以划分,也还可以用年龄大小相互为序。圣人遇上这些事从不违拗,即使亲身过往也不会滞留。调和而顺应,这就是德;无心却适应,这就是道;而德与道便是帝业兴盛的凭藉,王侯兴起的规律。“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像骏马穿过一个狭窄的通道,瞬间而过罢了。自然而然地,全都蓬勃而生;自然而然地,全都顺应变化而死。业已变化而生长于世间,又会变化而死离人世,活着的东西为之哀叹,人们为之悲悯。可是人的死亡,也只是解脱了自然的捆束,毁坏了自然的拘括,纷纷绕绕地,魂魄必将消逝,于是身形也将随之而去,这就是最终归向宗本啊!不具有形体变化而为有了形体,具有形体再变化而为消失形体,这是人们所共同了解的,绝不是体察大道的人所追求的道理,也是人们所共同谈论的话题。体悟大道的人就不会去议论,议论的人就没有真正体悟大道。显明昭露地寻找不会真正有所体察,宏辞巧辩不如闭口不言。道不可能通过传言而听到,希望传闻不如塞耳不听,这就称作是真正懂得了玄妙之道。”【原文】东郭子问于庄子曰(1):“所谓道,恶乎在(2)?”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3)。”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4)。”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5)。”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6)。”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7)。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8),每下愈况(9)。汝唯莫必(10),无乎逃物(11)。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徧咸三者(12),异名同实,其指一也(13)。尝相与游乎无何有之宫(14),同合而论(15),无所终穷乎!尝相与无为乎!澹而静乎(16)!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寥已吾志(17),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吾已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彷徨乎冯闳(18),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19)。物物者与物无际(20),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谓盈虚衰杀(21),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译文】东郭子向庄子请教说:“人们所说的道,究竟存在于什么地方呢?”庄子说:“大道无所不在。”东郭子曰:“必定得指出具体存在的地方才行。”庄子说:“在蝼蚁之中。”东郭子说:“怎么处在这样低下卑微的地方?”庄子说:“在稻田的稗草里。”东郭子说:“怎么越发低下了呢?”庄子说:“在瓦块砖头中。”东郭子说:“怎么越来越低下呢?”庄子说:“在大小便里。”东郭子听了后不再吭声。庄子说:“先生的提问,本来就没有触及道的本质,一个名叫获的管理市场的官吏向屠夫询问猪的肥瘦,踩踏猪腿的部位越是往下就越能探知肥瘦的真实情况。你不要只是在某一事物里寻找道,万物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逃离开它。‘至道’是这样,最伟大的言论也是这样。万物、言论和大道遍及各个角落,它们名称各异而实质却是相同,它们的意旨是归于同一的。让我们一道游历于什么也没有的地方,用混同合一的观点来加以讨论,宇宙万物的变化是没有穷尽的啊!我们再顺应变化无为而处吧!恬淡而又寂静啊!广漠而又清虚啊!调谐而又安闲啊!我的心思早已虚空宁寂,不会前往何处也不知道应该去到哪里,离去以后随即归来也从不知道停留的所在,我已在人世来来往往却并不了解哪里是最后的归宿;放纵我的思想遨游在虚旷的境域,大智的人跟大道交融相契而从不了解它的终极。造就万物的道跟万物本身并无界域之分,而事物之间的界线,就是所谓具体事物的差异;没有差异的区别,也就是表面存在差异而实质并非有什么区别。人们所说的盈满、空虚、衰退、减损,认为是盈满或空虚而并非真正是盈满或空虚,认为是衰退或减损而并非真正是衰退或减损,认为是宗本或末节而并非真正是宗本或末节,认为是积聚或离散而并非真正是积聚或离散。”【原文】妸荷甘与神农同学于老龙吉(1)。神农隐几阖户昼瞑(2),妸荷甘日中奓户而入曰(3):“老龙死矣!”神农隐几拥杖而起(4),嚗然放杖而笑(5),曰:“天知予僻陋慢訑(6),故弃予而死。已矣夫子!无所发予之狂言而死矣夫(7)!”弇堈吊闻之,曰:“夫体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系焉(8)。今于道,秋豪之端万分未得处一焉(9),而犹知藏其狂言而死,又况夫体道者乎!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于人之论者,谓之冥冥(10),所以论道,而非道也。”于是泰清问乎无穷曰:“子知道乎?”无穷曰:“吾不知。”又问乎无为。无为曰:“吾知道。”曰:“子之知道,亦有数乎(11)?”曰:“有。”曰:“其数若何?”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12),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泰清以之言也问乎无始曰(13):“若是,则无穷之弗知与无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无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14),知之外矣。”于是泰清中而叹曰(15):“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无始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16)!道不当名。”无始曰:“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未闻道。道无问,问无应。无问问之,是问穷也(17);无应应之,是无内也(18)。以无内待问穷,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19),是以不过乎昆仑(20),不游乎太虚(21)”。【译文】妸荷甘和神农一同在老龙吉处学习。神农大白天靠着几案、关着门睡觉,中午时分,妸荷甘推门而入说:“老龙吉死了!”神农抱着拐杖站起身来,“啪”的一声丢下拐杖而笑起来,说:“老龙吉知道我见识短浅心志不专,所以丢下了我而死去。完了,我的先生!没有用至道的言论来启发教导我就死去了啊!”弇堈吊知道了这件事,说:“体悟大道的人,天下一切有道德修养的人都将归附于他。如今老龙吉对于道,连秋毫之末的万分之一也未能得到,尚且懂得深藏他的谈吐而死去,又何况真正体悟大道的人呢!大道看上去没有形体,听起来没有声音,对于人们所谈论的道,称它是昏昧而又晦暗,而可以用来加以谈论的道,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道。”于是,泰清向无穷请教:“你知晓道吗?”无穷回答:“我不知晓。”又问无为。无为回答说:“我知晓道。”泰清又问:“你知晓道,道也有名目吗?”无为说:“有。”泰清说:“道的名目怎么样呢?”无为说:“我知道道可以处于尊贵,也可以处于卑贱,可以聚合,也可以离散,这就是我所了解的道的名数。”泰清用上述谈话去请教无始,说:“像这样,那么无穷的不知晓和无为的知晓,谁对谁错呢?”无始说:“不知晓是深奥玄妙,知晓是浮泛浅薄;不知晓处于深奥玄妙之道的范围内,知晓却刚好与道相乖背。”于是泰清半中有所醒悟而叹息,说:“不知晓就是真正的知晓啊!知晓就是真正的不知晓啊!有谁懂得不知晓的知晓呢?”无始说:“道不可能听到,听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能看见,看见了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言传,言传的就不是道。要懂得有形之物之所以具有形体正是因为产生于无形的道啊!因此大道不可以称述。”无始又说:“有人询问大道便随口回答的,乃是不知晓道。就是询问大道的人,也不曾了解过道。道无可询问,问了也无从回答。无可询问却一定要问,这是在询问空洞无形的东西;无从回答却勉强回答,这是说对大道并无了解。内心无所得却期望回答空洞无形的提问,像这样的人,对外不能观察广阔的宇宙,对内不能了解自身的本原,所以不能越过那高远的昆仑,也不能遨游于清虚宁寂的太虚之境。”【原文】光曜问乎无有曰(1):“夫子有乎?其无有乎?”光曜不得问(2),而孰视其状貌(3),窅然空然(4),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5)。”光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及为无有矣,何从至此哉!”【译文】光曜问无有:“先生你是存在呢?还是不存在呢?”无有不吭声,光曜得不到回答,便仔细地观察它的形状和容貌,是那么深远那么空虚,整天看它看不见,整天听它听不到,整天捕捉它却摸不着。光曜说:“最高的境界啊,谁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呢!我能够做到‘无’,却未能达到‘无无’,等到做到了‘无’却仍然是在基于‘有’,从哪儿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啊!”【原文】dà马(版权 所 有 e we n ya n.c om 易文 言 网)之捶鉤者(1),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2)。dà马(版权 所 有 e we n ya n.c om 易文 言 网)曰:“子巧与,有道与?”曰:“臣有守也(3)。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鉤,于物无视也,非鉤无察也。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长得其用(4),而况乎无不用者乎!物孰不资焉!”【译文】大司马家锻制带钩的人,年纪虽然已经八十,却一点也不会出现差误。大司马说:“你是特别灵巧呢,还是有什么门道呀?”锻制带钩的老人说:“我遵循着道。我二十岁时就喜好锻制带钩,对于其他外在的事物我什么也看不见,不是带钩就不会引起我的专注。锻制带钩这是得用心专一的事,借助这一工作便不再分散自己的用心,而且锻制出的带钩得以长期使用,更何况对于那些无可用心之事啊!能够这样,外物有什么不会予以资助呢?”【原文】冉求问于仲尼曰(1):“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犹今也。”冉求失问而退(2),明日复见,曰:“昔者吾问‘未有天地可知乎?’夫子曰:‘可。古犹今也。’昔日吾昭然(3),今日吾昧然(4),敢问何谓也?”仲尼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5);今之昧然也,且又为不神者求邪(6)!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未有子孙而有子孙;可乎?”冉求未对。仲尼曰:“已矣,未应矣(7)!不以生生死(8),不以死死生(9)。死生有待邪(10)?皆有所一体。有先天地生者物邪(11)?物物者非物(12)。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13)。犹其有物也,无已(14)。圣人之爱人也终无已者,亦乃取于是者也(15)”。【译文】冉求向孔子请教:“天地产生以前的情况可以知道吗?”孔子说:“可以,古时候就像今天一样。”冉求没有得到满意的回答便退出屋来,第二天再次见到孔子,说:“昨天我问‘天地产生以前的情况可以知道吗?’先生回答说:‘可以,古时候就象今天一样。’昨天我心里还很明白,今天就糊涂了,请问先生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昨天你心里明白,是因为心神先有所领悟;今天你糊涂了,是因为又拘滞于具体形象而有所疑问吧?没有古就没有今,没有开始就没有终结。不曾有子孙而存在子孙,可以吗?”冉求不能回答。孔子说:“算了,不必再回答了!不会为了生而使死者复生,不会为了死而使生者死去。人的死和生相互有所依赖吗?其实全存在于一个整体。有先于天地而产生的物类吗?使万物成为具有各别形体事物的并不是具有形体的事物。万物的产生不可能先行出现具象性的物体,而是气的聚合而产生万物。由气的聚合形成万物之后,这才连续不断繁衍生息。圣人对于人的怜爱始终没有终结,也就是取法于万物的生生相续。”【原文】颜渊问乎仲尼曰:“回尝闻诸夫子曰:‘无有所将(1),无有所迎。’回敢问其游(2)。”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3),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4)。安化安不化(5),安与之相靡(6),必与之莫多(7)。狶韦氏之囿(8),黄帝之圃(9),有虞氏之宫(10),汤武之室(11)。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师(12),故以是非相也(13),而况今之人乎!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山林与,皋壤与(14)?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15)。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夫务免乎人之所不免者,岂不亦悲哉!至言去言,至为去为。齐知之所知(16),则浅矣。”【译文】颜渊问孔子说:“我曾听先生说过:‘不要有所送,也不要有所迎。’请问先生,一个人应该怎样居处与闲游。”孔子说:“古时候的人,外表适应环境变化但内心世界却持守凝寂,现在的人,内心世界不能凝寂持守而外表又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随应外物变化的人,必定内心纯一凝寂而不离散游移。对于变化与不变化都能安然听任,安闲自得地跟外在环境相顺应,必定会与外物一道变化而不有所偏移。狶韦氏的苑囿,黄帝的果林,虞舜的宫室,商汤、周武王的房舍,都是他们养心任物的好处所。那些称作君子的人,如像儒家、墨家之流,以是非好坏来相互诋毁,何况现时的人呢!圣人与外物相处却不损伤外物。不伤害外物的人,外物也不会伤害他。正因为无所伤害,因而能够与他人自然相送或相迎。山林呢,还是旷野呢?这都使我感到无限欢乐啊!可是欢乐还未消逝,悲哀又接着到来。悲哀与欢乐的到来,我无法阻挡,悲哀与欢乐的离去,我也不可能制止。可悲啊,世上的人们只不过是外物临时栖息的旅舍罢了。人们知道遇上了什么却不知道遇不上什么,能够做自身能力所及却不能做自身能力所不及的事。不知道与不能够,本来就是人们所不可回避的,一定要避开自己所不能避开的事,难道不可悲吗!最好的言论是什么也没说,最好的行动是什么也没做。要想把每个人所知道的各种认识全都等同起来,那就实在是浅陋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翻译游戏的软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