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有广州市幼师附属幼儿园园吗

您现在的位置:&&&
关于公开征求《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做大做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基础教育的实施意见》意见的公告
  撰写时间:  
  为充分发挥教育在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中的作用,加快都会区优质教育资源向两个新城区、三个城市副中心辐射,促进我市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市教育局在前期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草拟了《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做大做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基础教育的实施意见》(详见附件)。现根据《广州市重大民生决策公众征询工作规定》(穗府办〔2010〕42号)的要求,就上述文件,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一、征求意见的时间
2013年9月9日至18日。
二、公众获得征求意见稿全文的途径
登陆广州市教育局网站(http://www./)首页即可获得。
三、公众提交意见的途径
公众可将书面意见通过邮寄、传真或电子邮件的方式向市教育局反馈。对提出的意见,请说明具体的理由和依据,反映情况的书面材料或者电子邮件,请签署真实姓名,并提供联系电话和通讯地址,以便做进一步联系和沟通。
对《实施意见》的意见,请邮寄至越秀区西湖路83号市教育局发展规划处(邮编:510030),传真至020-,电子邮件发至com。
特此公告。
附件:《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做大做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基础教育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二一三年九月九日
                   
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做大做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基础教育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二O一三年九月
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做大做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基础教育的实施意见 ?????????????????????????????1
附件1:广州市中小学布点规划及中小学建设控制性导则规划编制实施方案?????????????????????????????????????????????????10
附件2:都会区公办名校辐射延伸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实施方案???????????????????????????????????????????????????????15
附件3:引进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投资办学实施方案??????????????????????????????????????????????23
附件4:依托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工程,提升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师资队伍水平实施方案????????????????????????????????28
附件5:依托教育信息化,提升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现代化水平实施方案???????????????????????????????????????????39
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做大做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基础教育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12338”决策部署和新型城市化发展“1+15”政策文件,充分发挥教育在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中的作用,在继续保持我市都会区基础教育优质发展的同时,扩大都会区优质教育资源对南沙滨海新城、东部山水新城两个新城区和增城、花都、从化三个城市副中心的辐射作用(以下简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提升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和教育质量,推动我市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做大做强全市基础教育,制定本实施意见。
& 一、背景分析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各级教育部门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但与都会区相比,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在优质名牌学校、师资队伍、教育信息化、特殊教育资源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教育现代化程度与新型城市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针对这种情况,我市近年来积极采取措施,推动都会区优质教育资源向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辐射带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引导省、市属名牌学校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设立新校区。如市二中在萝岗区举办高中部和民办苏元学校,广州外国语学校落户南沙新区、广铁一中在亚运城开办新校区等。二是引进国内外名校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办学。如黄冈中学在花都举办黄冈中学广州学校,香港耀华国际教育机构在花都开办新校。三是通过实施“百校扶百校”,组织都会区优质学校与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学校结对帮扶。四是开展农村教师专项培训,有效提高了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师队伍素质。五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了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与都会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加快推进,对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进一步加大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力度,在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建设一批优质名牌学校和幼儿园,以适应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布局调整对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需要。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统筹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坚持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所在区、县级市党委、政府和教育等职能部门为主体与加大都会区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力度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继续做强都会区基础教育与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辐射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公办优质教育资源先行引导和民办优质教育资源补充辅助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教育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构建适应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教育体系。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进一步优化我市教育资源配置,在继续做大做强都会区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加大都会区优质教育资源向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辐射力度,缩小我市区域、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力争到2016年,大幅提升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优质教育总量,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使教育发展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型城市化“123”功能布局的要求。
(二)具体目标
到2016年,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1.引导省、市属名校在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新建、共建17所优质公办学校和6所幼儿园;
2.引进国内外名校在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建设14所民办名校和8所幼儿园;
3.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分别建设至少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和外国语学校;
4.实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三级网络高速、安全地互联互通,远程教学系统覆盖城乡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师生“数字教育城”注册用户比例达到100%;
5.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建成一支高水平的校长和骨干教师队伍,力争培养教育专家5名、名校长40名、名教师80名,卓越校长和教导主任不少于240名。
6. 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所在区(县级市)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与“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的督导评估。
四、主要措施&
结合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部署,根据都会区优质教育资源存量,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都会区优质教育资源向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覆盖性辐射,带动当地优质教育资源的大幅提升。
(一)编制全市中小学布点规划,明确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基础教育学校的建设目标
根据新型城市化“123”总体布局要求,结合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未来人口变化情况、城市建设状况及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编制全市中小学布点规划,作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基础教育设施新建、扩建、改建的依据,在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布点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水平的学校。在编制布点规划时,充分借鉴越秀、天河等区组建教育联盟、实施学区管理等先进经验,优化整合区内学校布局,统筹安排都会区公、民办优质学校向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辐射延伸。
(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在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加快建设一批优质名牌学校
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学校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都会区和国内外名牌学校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独立或合作办学,兴建一批优质名牌公办、民办学校。帮助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学习了解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促进教育体制创新;进一步提升政府的办学积极性,加强对自身的品牌、窗口学校的软硬件建设,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提升当地教育整体水平。
(三)加快广州教育城建设,带动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职业教育水平提高
根据市委、市政府建设广州教育城的总体部署,为有效服务增城副中心和东部山水新城新型城市化发展,按照推动专业相近的中高职院校有效衔接,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开放办学、高效运作、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将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等一批市属优质、特色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分期、分批迁建到教育城,尽快建成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品质服务的广州教育城。同时,立足区域交通枢纽、大宗物流、重型制造业,以及会展、研发、教育、医疗等专项高端服务职能的定位,将教育城打造成体现国家中心城市水平、符合新型城市化要求的教育高地,进一步带动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职业教育发展,提升区域城市功能。
(四)建立教育国际合作试验区,推进教育国际交流合作
以教育部与广州市共建“亚太教育交流与合作广州机制”为契机,搭建广州和亚太国家(地区)及世界各国在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等方面交流和合作的平台,探索形成基础教育国际合作的广州特色和广州机制,全面提升广州基础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平。以申报市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试验区和基地为契机,通过“133工程”(即一个广州平台、3个试验区、3个基地)大力提升我市在广东乃至全国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地位。以南沙新区和中新知识城为战略性支撑平台,建设广州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充分发挥南沙新区和中新知识城在推进广州教育国际化、教育改革与知识创新方面的“先行先试”作用,以及香港科技大学、美国卫斯理安学院等境内外知名大学与南沙区合作办学对区域基础教育国际化促进作用,探索举办中外合作基础教育机构、粤港澳教育培训基地和国际学校的新路径,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良好格局。
(五)以人为本,建立和完善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特殊教育体系
按照国家、省、市有关特殊教育文件要求,推进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到2016年各区至少设置1所符合国家标准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积极鼓励都会区特殊教育学校(盲校、聋校、康复实验学校)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办学,帮扶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改善已有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使其成为本区域特殊教育的实验基地、指导中心、培训中心和教学研究中心。
(六)继续深化“百校扶百校”行动计划,开展“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推进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学校均衡优质发展
 & 继续推进第二期“百校扶百校”帮扶工作,组织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番禺、黄埔等都会区的优质品牌学校,通过互派校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到对方学校任职,共同开展教研活动,共享教育资源等方式,对口帮扶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相对薄弱的学校,帮助其加强软件建设,提高管理和教学水平,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积极开展“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在创建过程中发现、整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情况,从而深化学校均衡优质发展。
(七)依托名校长、名教师培养等工程,不断提升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校长、教师队伍水平
 & 实施广州市基础教育系统“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和“卓越校长培养工程”。着力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培育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家成长意识、富有创新精神和管理能力的广州卓越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群落;培养一批师德高尚、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丰富理论知识、高超教育教学能力、开阔的国际视野、处于领军地位和发挥示范作用的教育专家和名教师。
(八)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实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与都会区资源共享
针对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和未来需求,探索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基本均衡、教育信息技术服务广泛覆盖、优质教育资源高度共享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模式。继续加强中小学校信息化基础建设,进一步推广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融入性应用,通过资源配送、送教到镇、师资培训、结对帮扶、专题研究、技术支持等帮扶措施,使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区域基础教育数字鸿沟,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与都会区教育质量同步提升。
(九)以创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为契机,进一步落实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与都会区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
以全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战略部署为引领,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核心,对照“先进区”指标体系要求,找差距、促整改,促进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突破、特色发展和整体提升,推动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协调、优质、多元发展,不断提高区域教育现代化水平,打造与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地位相匹配的教育发展格局。
五、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成立由广州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市编办、发改、教育、财政、规划、国土、建设、人社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各区分管负责同志组成的专责工作小组,统筹协调市政府各部门、各区(县级市)政府的人力、物力、财力,形成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辐射、带动工作的合力。市编办、市人社局负责解决辐射带动工作引起的教师人员编制调整问题;市发改、财政部门按规定安排辐射带动工作所需经费;市规划、国土、建设等部门负责解决辐射带动工作涉及的用地规划、征地建设、房屋确权等问题;各区(县级市)政府负责制定本地区“做大做强本地基础教育”的方案,并提供人、财、物等方面的保障。
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所在区、县级市政府是做大做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基础教育的责任主体,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各区、县级市政府要成立相应的专项工作小组,制定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做强做大本区(县级市)基础教育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各项保障条件。都会区所在区政府要进一步继续做大做强本区基础教育,要按照市的统一安排,落实相关措施,积极主动做好优质教育资源向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辐射和帮扶工作。
(二)经费保障
 & 市、区(县级市)两级政府在安排教育经费时,要优先保证设立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的资金需求,用于新校建设、帮扶带动、扶持优质民办学校,确保辐射带动工作有足够的经费保障。
(三) 用地保障
 & 科学规划,确保新建学校的用地需求。结合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城市发展规划,落实新建学校的选址、用地指标和规划控制。开通新建学校征地、建设等绿色通道。
(四)人力保障
  按规定标准科学合理核定教师编制,确保辐射、带动工作有足够的人力保障。
按管理、教学和学科配置等比例关系,合理配置原校区的领导和教师编制名额,缓解名校因合作帮扶、新建分校输出校长、教师而造成的师资数量紧张,确保都会区名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因共建、帮扶工作而受到影响。提升名校辐射带动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发展的有效性和积极性。
都会区名校在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新建公办学校,由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新建学校教育教学需求,配齐配足人员编制。
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所在区、县级市也要适当增加教师编制,确保学校在派出校长和教师到都会区名校接受培训、跟岗学习时,正常的教育教学运转不受影响。
(五)制度保障
建立评估考核机制,将加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工作目标和任务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内容,全面评估考核各区(县级市)和市有关部门推进落实加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各项工作情况,督促各区(县级市)、各部门保质保量完成《实施意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1.广州市中小学布点规划及中小学建设控制性导则规划编制实施方案(已发文)
2.都会区公办名校辐射延伸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实施方案
3.引进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投资办学实施方案&
4.依托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工程,提升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师资队伍水平实施方案
5.依托教育信息化,提升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现代化水平实施方案
广州市中小学布点规划及中小学建设控制性导则规划编制实施方案
为加快我市中小学建设发展策略研究与布点规划及中小学建设控制性导则编制工作,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订本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
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城乡规划行政部门联合开展全市和各区、县级市的《中小学建设发展策略研究与布点规划及中小学建设控制性导则》的规划编制工作,通过规划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使教育发展与城乡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发展方向、城市结构、城市规模相协调。
二、工作任务
(一)划定工作范围
本次《中小学建设发展策略研究与布点规划及中小学建设控制性导则》的编制范围为全市10区2市,包括越秀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荔湾区、萝岗区、南沙区、花都区、番禺区以及从化市、增城市(已完成布点规划编制的区、县级市除外)。
(二)确定工作层次
本次《中小学建设发展策略研究与布点规划及中小学建设控制性导则》的编制工作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以各区和县级市为主体的各区(县级市)《中小学建设发展策略研究与布点规划及中小学建设控制性导则》;第二层次为全市性的《中小学建设发展策略研究与布点规划》。
(三)明确职责分工
1.市教育局
牵头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建设发展策略研究与布点规划》的编制工作,指导各区、县级市开展《中小学建设发展策略研究与布点规划及中小学建设控制性导则》。
2.市规划局
指导各区、县级市开展《中小学建设发展策略研究与布点规划及中小学建设控制性导则》,协助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建设发展策略研究与布点规划》工作,负责将规划成果提交市规委会审议,负责规划成果与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空间衔接。
3.区、县级市教育部门
牵头组织开展本区、县级市《中小学建设发展策略研究与布点规划及中小学建设控制性导则》的编制工作。
4.区、县级市规划部门。
协助组织开展本区、县级市《中小学建设发展策略研究与布点规划及中小学建设控制性导则》与城乡规划的衔接。
(四)明确时间节点
力争在2014年完成全市和各区(县级市)的《中小学建设发展策略研究与布点规划及中小学建设控制性导则》的规划编制工作,并配合广州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实现中小学布点规划与城乡规划的较好衔接。
1.第一工作层次进度安排
本次《中小学建设发展策略研究与布点规划及中小学建设控制性导则》的编制工作,区、县级市部分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初步方案阶段、方案深化阶段和成果审查报批阶段。
(1)准备阶段(2013年3月)
市、区成立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完成前期调研、编制单位考察、编制工作方案明确任务书等规划前期的各项组织工作。
(2)初步方案阶段(2013年4月)
完成现状调研与资料收集、现状评估与分析,形成中小学建设发展策略研究与布点规划初步方案,并征求部门意见和公众意见。
(3)方案深化阶段(2013年4月)
完善初步方案,形成中小学建设发展策略研究与布点规划方案,组织专家评审会,并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完善成果,形成中小学建设发展策略研究与布点规划最终成果,协调三规合一并开展中小学建设控制性导则编制工作(2013年4月30日完成),报规划部门审查。
(4)成果审查报批阶段(2013年4月30日以后)
成果完善后报区、县级市政府审议,通过后,《中小学建设发展策略研究与布点规划》进行公示。
2.第二工作层次进度安排
(1)全市《中小学建设发展策略研究与布点规划》将根据各区(县级市)规划编制情况适时启动,编制完成后提交市规委会审议及上报市政府审批工作(2013年5月)。
(2)中小学建设控制性导则经法定程序纳入三规合一、纳入控规(2014年6月30日完成)。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本次《中小学建设发展策略研究与布点规划及中小学建设控制性导则》的编制工作将按照“市区联动、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规划”的原则,组织各方面咨询专家、各政府部门和广大公众积极参与规划编制工作。
具体而言,设置市区两级组织机构。
1.全市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全市《中小学建设发展策略研究与布点规划》工作,对编制过程中的重大事项的指导和决策。其成员构成如下:
组&长:屈哨兵(市教育局局长)   
副组长:沈子鸣(市教育局副局长)、孙h(市规划局副局长)
成&员:崔学军(市教育局发展规划处处长)、崔萍(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骆翠馨(市教育局财务基建处处长)、林隽(市规划局地区规划和用地管理处处长)
2.各区、县级市相应成立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二)经费保障
市、区(县级市)安排经费,确保该项工作顺利推进。
(三)体制机制保障
建立协调例会制度。构筑两个层面的工作会议机制,分别包括:
1.市区联动协调会,主要协调各区、县级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与市级《中小学建设发展策略研究与布点规划》的矛盾。
2.部门联动协调会,主要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由教育行政部门采取联动协调会的形式,就中小学布点规划与城乡规划的衔接问题与规划行政部门进行专题衔接。
都会区公办名校辐射延伸两个新城区、三个
副中心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推进广州市都会区优质公办教育资源向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辐射,通过开办新校区、合作办学、共建学校和结对帮扶等方式,促进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提升、结构优化,提高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形成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教育发展格局,实现更高水平的优质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到2016年,引进都会区优质公办学校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开办新校区或开展合作办学;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均设有一所以上的特殊教育机构和外国语学校;在“百校扶百校”和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工程基础上,实现结对帮扶的制度化和常态化,使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
二、工作任务
(一)合作办学
1.各相关单位工作任务
(1)广州市教育局工作任务
广州市教育局负责规划、协调和督办工作:负责统筹制定都会区名校辐射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规划方案,协调相关部门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指导都会区公办名校与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合作办学的日常工作,协助解决办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督办都会区公办名校前往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合作办学的各项相关工作。
 & (2)都会区所在区教育局和公办名校工作任务
都会区所在区教育局要制定本区公办名校前往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合作办学的专项规划,落实合作办学中的各项具体工作。都会区公办名校要按照市、区的规划,积极做好相关办学和帮扶工作。
(3)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所在区、县级市党委、政府工作任务
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所在区、县级市党委、政府成立专门工作小组,负责为都会区名校开办新校区或合作办学提供人员、经费、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主动介绍本区的基础教育需求,主动沟通洽谈,制定吸引优质名校到本区建校办学的政策措施,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
(4)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所在区、县级市教育局工作任务
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所在区、县级市教育局负责规划、协调、沟通工作:把引进都会区公办名校辐射办学作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局的专项工作加以统筹安排;明确引入都会区公办名校的具体目标,做好合作办学的相关规划工作;充分考虑合作办学过程中所辖学校的困难及需求,并给予必要的协助和支持;在合作办学过程中与广州市教育局、都会区所在区教育局和学校及时沟通,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5)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接受合作办学学校工作任务
积极主动与合作办学的都会区公办名校沟通协调,配合都会区公办名校落实合作办学的具体事项,为合作办学提供支持;向区教育局及时反馈合作办学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以便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2.合作办学任务具体安排
根据都会区公办名校优质资源输出的能力和意愿,根据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对引进都会区公办名校辐射办学的需求,做出都会区公办名校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开办新校区或合作办学的具体安排(见表2-1)。
表2-1:公办名校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开办新校区或合作办学一览表
举办学校名称
辐射带动区域
所属部、省、市或区学校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幼儿园
南沙滨海新城
广州外国语学校
广州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幼儿园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广州外国语学校
广州外国语学校
星海音乐学院附中
星海音乐学院附中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
广大附中大学城校区
广州大学附属小学
广州市铁一中学
铁一中学亚运城校区
北京师范大学
北师大附属学校(中、小、幼)
东部山水新城
增城副中心
广州市第二中学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中部
广州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广州幼儿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幼儿园(教育城)
协和小学(教育城)
协和中学(教育城)
执信中学智慧城校区
市幼师附幼
计划合作共建2所幼儿园(从化二幼、三幼)
从化副中心
东风东路小学
计划合作共建希贤小学
广州市执信中学从化实验学校(品牌支持)
广州市农村特殊教育学校
广州市聋人学校
广州市聋人学校新校区
广州市盲人学校
广州市盲人学校新校区
广州市康复实验学校
广州市康复实验学校新校区
广州第二外国语学校(品牌支持)
广东华侨中学
广东华侨中学金沙洲校区
花都副中心
(二)结对帮扶
1.各相关单位工作任务
(1)广州市教育局工作任务
广州市教育局负责规划、协调和督办工作:统筹制定都会区名校帮扶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学校的规划方案,完善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协调指导都会区公办名校与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学校结对帮扶的日常工作,协助解决结对帮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督办都会区公办名校与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学校结对帮扶的各项相关工作。
(2)都会区所在区教育局和公办名校工作任务
都会区教育局负责协调和督办工作:负责协调都会区公办名校与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学校结对帮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督办都会区公办名校前往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结对帮扶的各项相关工作。都会区公办名校要制定前往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结对帮扶的具体计划,落实结对帮扶中的各项具体工作。
(3)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所在区区委、区政府工作任务
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所在区区委、区政府的专门工作小组,负责为都会区名校与本区学校结对帮扶提供人员、经费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结合本区基础教育需求,主动沟通洽谈,制定吸引优质名校到本区帮扶的优惠措施。
(4)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所在区教育局工作任务
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局负责指导、协调、沟通工作:明确与都会区公办名校结对帮扶的具体目标;充分考虑结对帮扶过程中所辖学校的困难及需求,并给予必要的协助和支持。
(5)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接受帮扶学校工作任务
与结对的都会区公办名校保持沟通,积极配合都会区公办名校落实结对帮扶的具体事项,为结对帮扶提供支持;向区教育局及时反馈结对帮扶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以便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2.结对帮扶安排
在“百校扶百校”行动计划、“百园牵手”等前期帮扶工作基础上,继续加大帮扶力度,有针对性地推进都会区名校(园)与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学校(园)的结对帮扶工作。根据都会区结对帮扶输出意愿和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希望接受帮扶的需求,年帮结对扶计划如表2-2.
表2-2:结对帮扶供需计划表
学校层次与类型
被帮扶学校
南沙区第一幼儿园
广州市第一幼儿园
南沙区实验小学
越秀区清水濠小学
南沙区万顷沙中学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
广州市真光中学
特殊教育机构
南沙区特殊教育学校
番禺区培智学校
萝岗区龙光幼儿园
广州市第二幼儿园
萝岗区九龙一小
黄埔区荔园小学
萝岗区华峰中学
萝岗区科学城中学(高中)
黄埔区泰景中学
广州市第二中学
特殊教育机构
萝岗区知明学校
荔湾区致爱学校
增城市小楼镇中心幼儿园
增城市小楼镇腊布幼儿园
越秀区烟墩路幼儿园
越秀区云台里幼儿园
增城市荔城街新桥小学
增城市正果中心小学
越秀区云山小学
海珠区同福中路第一小学
增城市中新镇中新中学(高中)
增城市小楼中学
广州市铁一中
广州市第三中学
特殊教育机构
增城市致明学校
海珠区启能学校
花都区风神幼儿园
越秀区教工幼儿园
花都区红棉小学
花都区雅瑶小学
东山培正小学
越秀区大沙头小学
花都区赤坭镇赤坭中学
花都区圆玄中学
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
广州市第16中学
特殊教育机构
花都区智能学校
越秀区启智学校
从化市幼儿园
广雅幼儿园
从化市良口善施学校
从化市流溪小学
荔湾区西关培正小学
荔湾区乐贤坊小学
从化市鳌头中学
从化市第三中学
白云广雅实验学校
广州市铁一中学
特殊教育机构
从化市流溪小学
荔湾区康迪学校
白云区蟠龙小学
天河区棠下小学
白云区沙亭岗小学
天河区龙洞小学
白云区龙归中学
天河区第113中学
白云区新和中学
广州天河区骏景中学
广州市彭加木纪念中学
广州市47中学
广州市第66中学
广州市天河中学
三、具体措施
(一)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所在区政府积极推动
 & 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所在区政府工作小组,认真谋划本区基础教育规模、布局及目标步骤,主动介绍本区的基础教育需求,制定吸引优质名校(园)到本区建校办学的政策措施,全力推动本区基础教育优化提升、扩容提质。
(二)有效提供合作办学和结对帮扶资源
结合新城区城市发展规划,提前筹备、合理布局、预留和保障新建学校(园)用地。加大投入,确保辐射带动工作有足够的经费保障。市、区两级财政要保障教育资金投入,确保都会区学校(园)在举办新校区、合作办学和结对帮扶顺利进行。在教育人才引进、为教师排忧解难上适当倾斜财力,提供经费保障。增加教师编制,确保辐射带动工作有相应的人力保障。按管理、教学和学科配置等比例关系,增加公办名校的领导和教师编制名额,以消除名校因辐射带动工作造成的本校师资紧张。加强教师队伍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在教师福利补贴、教师户籍管理和教师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倾斜。
(三)创新合作办学和结对帮扶的管理体制机制
创新合作办学管理体制和合作办学机制。通过引入名校资源,在干部交流、教师培训、骨干和青年教师培养、教育教学管理、教研科研工作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使新建校区与本部“教育资源共享、教学管理同步、整体综合联动”一体化运作,促进名校资源与本土教育的有效融合。完善激励机制,使名校(园)在辐射、帮扶工作中既有贡献,又有收益,调动都会区公办名校(园)的内在积极性。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帮扶机制。通过义务教育“百校扶百校”,学前教育“百园牵手”、帮扶北部山区镇等对口帮扶优化提升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薄弱学校(园)教育发展水平。
关于引进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投资办学的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引进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和社会资金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投资办学,探索区域优质民办教育资源提升的市场化和行政化相结合的新路径,优化我市民办教育资源配置,营造广州民办教育特色与品牌发展、与公办教育错位发展和协调发展的良好环境,扩大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优质民办教育资源,满足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群众的教育需求和区域教育配套要求。经深入研讨与初步规划,到2016年,拟引进建成与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发展相匹配的优质民办学校22所左右。其中,高中2-3所,初中6-8所,小学6-9所,幼儿园8-12所。
二、工作任务
(一)南沙区政府要做好引进黄冈中学广州学校、广东优联教育服务有限公司等优质教育资源和社会资金投资办学的工作。到2016年,在南沙滨海新城新建3-5所优质民办学校。其中,完全中学1所,小学1-2所,幼儿园1-2所。
(二)萝岗区政府要做好引进北京师范大学、香港高思幼儿园、岭南教育集团等优质教育资源和社会资金投资办学的工作。到2016年,在东部山水新城新建7-10所优质民办学校。其中,初中1所,小学1所,幼儿园5-8所。
(三)增城市政府要做好引进碧桂园豪园学校、广州市育才实验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和社会资金投资办学的工作。到2016年,在增城副中心新建2-4所优质民办学校。其中初中1-2所,小学1-2所。
(四)花都区政府要做好引进耀华国际教育机构、博雅教育集团、上才教育集团等优质教育资源和社会资金投资办学的工作。到2016年,在花都副中心新建6-9所优质民办学校。其中,高中1-2所,初中2-3所,小学2-3所,幼儿园1所。
(五)从化市政府要做好引进瑞士艾格隆学校、华师附小等优质教育资源和社会资金投资办学的工作。到2016年,在从化副中心新建2所优质民办学校。其中,初中1所,小学1所。
(六)白云区政府要做好引进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雅实验学校和广州市第一幼儿园等优质教育资源和社会资金投资办学的工作。到2016年,在东部山水新城、花都副中心和从化副中心新建2所优质民办学校。其中,初中1所,幼儿园1所。
表1: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建成优质民办学校汇总表
三、具体措施
南沙区政府、萝岗区政府、增城市政府、花都区政府、从化市政府、白云区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面向市内外(国际)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品牌效应、辐射功能和资源优势,坚持公民办学校布局规划统筹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教育市场需求匹配的原则,引入优质、高端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金,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开办优质民办学校。
(一)制定引进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投资办学的规划。
南沙区政府、萝岗区政府、增城市政府、花都区政府、从化市政府、白云区政府在分析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构成的基础上,要对教育需求做出明确的预测,科学制定引进基础教育领域的国外名校、中外合作学校、市内外名校等优质民办教育资源和实力雄厚、口碑良好的实业集团(社会资金)投资办学的发展规划。依照教育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编制教育资源(教学设施)布点专项规划,并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其中,计划引进的民办学校办学用地纳入教育资源(教学设施)布点专项规划统筹考虑。
(二)搭建引进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投资办学的平台。
南沙区政府、萝岗区政府、增城市政府、花都区政府、从化市政府、白云区政府要借助政府官方网站,建构“引进”、“辐射”虚拟平台,发布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导入需求,建立拟引入的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库。每年发布1次引进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公告和意向书,每年召开1次发布会、洽谈会。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为区(县级市)提供国内外优质民办教育资源信息,要为区(县级市)筛选优质民办教育资源向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辐射的可行性提供指导和服务。
(三)制定和落实引进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投资办学的政策。
南沙区政府、萝岗区政府、增城市政府、花都区政府、从化市政府、白云区政府对在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新开办的优质民办学校,应当在财政资助、土地划拨、师资待遇等方面给予切实的优惠。加大对新开办的优质民办学校公共财政扶持力度,落实新开办的优质民办学校的税收优惠政策,帮助解决新开办的优质民办学校的用地问题,加强新开办的优质民办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支持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以及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其他扶持和优惠政策。
(四)做好引进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投资办学的管理和服务。
1.加强领导。南沙区政府、萝岗区政府、增城市政府、花都区政府、从化市政府、白云区政府是引进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投资办学的责任主体,要切实负起责任,完善引进工作方案,落实工作经费,认真抓好引进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投资办学的工作,做到政策有力度,工作有决心,组织有保障,因势利导,攻坚克难,确保按时完成引进任务。市、区(县级市)政府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引进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投资办学的工作,定期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加强服务。南沙区政府、萝岗区政府、增城市政府、花都区政府、从化市政府、白云区政府要改进审批方式,优化审批流程,规范民办学校审批工作;依法清理与法律法规相抵触的、不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规章、政策和做法,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法律地位;为民办学校提供政策依据、信息咨询、风险预警等相关服务工作。
3.加强宣传。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引进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投资办学的宣传,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我市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提高我市民办教育优质资源比重,做大做强我市基础教育。 
依托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工程&提升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师资队伍水平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广州市“12338”决策部署和新型城市化发展“1+15”政策文件,进一步培养优化两个新城、三个副中心的师资队伍,满足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以广州市基础教育系统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与广州市卓越中小学校长培养工程等为主要抓手,加大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中师资队伍建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系统“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与广州市卓越中小学校长培养工程等措施,显著提升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与业务水平,实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区域内师资配置基本均衡,名师名校长群落基本形成,较好地满足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二、工作任务
(一)实施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培育教育专家、名校长、名教师群落。
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系统“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以打造我市教育领导人才队伍为目标,通过集中培训、课题研究、境外研修、岗位实践及品牌传播等多元、开放方式实施人才梯队培养培训计划,加大高层次教育领军队伍培养力度,为优秀教育人才成长搭建平台,培养一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管理水平、国际视野和开拓创新能力、较大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示范带动作用并处于领军地位、师德高尚的教育专家、名校长和名教师。名教师、名校长、教育专家均以2-3年为一个培养周期,最长不超过3年。到2015年,在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选拔教育专家对象20名、名校长培养对象120名、名教师培养对象840名参加市“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到2016年,力争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新增教育专家4名、名校长40名、名教师80名。
(二)实施卓越中小学校长培养工程,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培育卓越中小学校长群落。
实施广州市卓越中小学校长培养工程,通过理论培训、实践考察、挂职锻炼、考核评价、使用安排等措施,系统培养一批我市卓越中小学校长,显著提升中小学校长的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着力培育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家成长意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州市卓越中小学校长(园长)群落。从2013年开始,我市卓越中小学校长培训班每年将组织4个(正、副职)校长培训班,计划每年培训校长144名,五年培训720名。培养周期为2年半,其中理论培训4个月、实践考察1个月、挂职锻炼2年。其中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每年参加培训的卓越校长培训班学员60名,五年共培训300名。
(三)实施师资的成长性流动和发展性流动,促进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师资素质的显著提升与均衡发展。
实施《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发展实施意见》,通过师资的成长性流动和发展性流动,全面优化区域内的师资资源配置,积极促进每一位教师校长的专业发展,不断提升每一所学校的师资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逐步缩小学校之间、县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促进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师资素质的显著提升与均衡发展。建立名教师名校长流动激励机制,引导名教师名校长从城区学校、优质学校向农村学校、普通学校流动。在选拔名校长、名教师、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以及省市“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等人选时,要求选拔对象应有2个或以上学校的工作经历。结合年度考核工作,对参与刚性流动的人员实行考核,安排一定的 “优秀”指标,作为对表现优秀者的奖励。
对教育专家、名校长和骨干教师等人员从农村和乡镇学校流向城区学校的情况要严格控制,按照“先进后出”的原则实行总量控制,如有违反总量控制原则向城区学校流动的,须由流入学校的所在区(县级市)教育局事前报市教育局备案。市教育局将建立情况通报制度,把此类教师流动情况向全市进行通报,对通报之后仍不整改的,启动问责机制进行问责。
(四)引入国内优质教师教育资源,促进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师专业化发展。
积极引进国内优质教师教育资源,与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开展教育合作,努力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引入北京师范大学与从化市政府合作共建教师专业化发展实验区,发挥北京师范大学专家团队优势,科学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区域校长、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方案并协助实施。通过科学评估为区域不同学段(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一所)学校量身打造特色发展计划,并组织教育专家、名校长、名教师及特级教师入校“陪伴研修”,在区域范围内努力提炼学校特色并科学打造特色学校链条。
引入北京师范大学与萝岗区政府合作,全面开展包括教师队伍建设等多领域的教育合作。2013年3月28日,广州市政府陈建华市长与北京师范大学董奇校长在广州签定萝岗区政府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合作协议,北京师范大学在萝岗建立北京师范大学南方教育资源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开展教育质量监测、攀登英语教学、儿童阅读教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教师管理与培训等领域的合作,合作开展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和专业发展的研究与合作,帮助萝岗区提升教师管理水平及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
番禺区分别与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州大学及湛江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开展教育合作,充分利用高校资源组织相关培训,开展学科及骨干教师培训,提升区内师资队伍专业发展水平。
(五)继续实施对口帮扶北部山区镇教师培训计划,加大对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中北部山区镇教师培训的帮扶力度。
认真组织实施《广州市教育局对口帮扶北部山区镇师资培训十年规划方案》,进一步加大对北部山区镇师资培训的帮扶力度,建立帮扶长效机制,促进北部山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提升。鼓励山区镇教师积极参加学历、学位进修,对通过毕业考核的教师给予学费全额报销。加大紧缺学科师资培训的力度,注重对转岗培训教师的后续提升培训,努力培养学科骨干。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通过名师以师徒结对的方式,示范带动一批骨干成长。继续以减免远程培训学费的方式,使市级优质教师教育资源传播至每个偏远山区。充分利用名优教师工作站,让广大山区教师领略名优教师教育教学风采,并参与教育教学研讨活动。选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等教育领先人才参加市级和市级以上培养培训,促进我市北部山区镇师资队伍的高位发展。至2020年,北部山区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整体发展水平达到区域中等及以上层次。
(六)开展公民办学校师资结对帮扶计划,加大对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民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帮扶力度。
组织开展50所优质公办学校结对帮扶50所民办学校活动,结对帮扶的民办学校数量向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倾斜。结对帮扶的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每学年分别互派1名学校领导班子成员、1名中层干部进行挂职(含跟岗学习)学习,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公办学校校长担任民办学校名誉校长或顾问。同时,双方学校定期或不定期以共同召开行政班子会等形式,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管理的学校结对管理模式。帮助民办学校制定、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培训计划和工作措施,通过共同开展校本培训,进行教师实施新课程标准和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的能力培训,对民办学校教师每年全员培训一次以上。公办学校要力争3年内帮助结对帮扶的每所民办学校培养2名以上镇级(或片区)学科骨干教师。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市教育局分别制定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系统“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广州市卓越中小学校长培养工程、师资的成长性流动和发展性流动、引入国内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对口帮扶北部山区镇教师培训计划、公民办学校师资结对帮扶计划等的具体工作方案,由师资工作处等处室会同有关直属机构,分别组织实施。市教育局直属各有关机构要认真按照局的工作部署,按照分工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相关区、县级市教育局要根据市教育局的工作部署,根据本地区的具体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区的相应工作计划,并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确保每一项工作能够落到实处。
(二)经费保障
市、区(县级市)安排经费,为相关工作的组织实施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三)机制保障
  & 市教育局将会同市有关职能部门,就教师交流等涉及教师管理机制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建立完善相应机制与制度,为教师的流动和均衡发展提供机制与制度保障。
依托教育信息化,提升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现代化水平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针对我市城乡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和未来需求,进一步加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信息化的网络环境和装备设施建设,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快速配送和高效共享提供强大支撑;建设并完善教学综合应用资源库和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整合、汇聚都会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加大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本地特色资源建设,依托广州“数字教育城”,探索全市优质教育资源高度共享、区域教育信息化服务能力提升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模式,促进都会区与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质量的同步提升;加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师的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能力建设,探索并完善依托教育信息化促进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机制,以师资均衡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深化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学校的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加大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学校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网络的远程互动教学、协作教学研究和虚拟实验研究等模式的推广和应用,使信息技术成为教育创新与教育开放的强大动力和重要途径。
二、工作任务
(一)加大对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支持力度
发布广州“数字教育城”公共服务云平台,构建并完善“一网一平台两库四中心”(广州市教育科研网、数字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和教育教学应用知识库、教师学习发展中心、学生学习发展中心、教育电子政务中心和社区学习交流中心)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整合全市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加强“数字教育城”在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推广应用,努力实现一平台、多功能、全方位、高效能的服务。依托“数字教育城”,提升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能力,构建城乡教师协同发展模式、城乡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各类教育协同发展模式、跨区域间协同发展模式、多元合作协同发展模式等五类协同创新模式,提高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的均衡化、开放化水平。
(二)加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技术装备和网络环境建设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年)》,按照《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具体指标,深入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建设与推广应用。加快市教育科研网的网络升级改造,优化和提高网络性能,实现全市所有学校(包括民办学校)宽带网络进校园,把都会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快速配送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认真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网络接入达标工程及农村中小学“班班通”平台达标工程,进一步完善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均衡化的数字教育公共服务支撑环境,优化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并根据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教学的发展需求,形成优化和升级学校教育信息化装备的良好运行机制。落实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信息化装备的运维和使用制度,保障配置装备的保养和维护,提高现有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效益。
(三)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完善共建共享机制
根据我市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引入国家资源、共享省的资源、共建合作资源、采购通用资源、开发本地特色资源”等多种途径,在我市100TB市级教育信息资源总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丰富和完善符合广州教育特色、支持教学改革、服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教学知识库群。加强推广信息技术在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融入性应用,完善市、区(县级市)、校三级联动机制,努力缩小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与都会区间的基础教育数字鸿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围绕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应用、深化应用、创新应用三个重点,在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开展面向学生、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研究以及教学改革实验,积极倡导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实践和教育研究。健全网络教育协作联盟,以“百校扶百校”行动计划和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为依托,大力推广“数字教育城”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在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应用;根据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学校的实际与需求,按需遴选有针对性的资源进行个性化配送;指导承担对口帮扶任务的区开展资源配送,促进都会区与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实施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
结合“百项扶百校”和“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有效地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分层次、分阶段、分类别、多形式对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学校的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全员培训,提高其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意识和技能,改善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资源应用效益。建设和推广应用“网络互动教学教研系统”、“名优教师工作站”、“基础教育学业质量测评诊断系统”、“特殊教育IEP资源库开发及应用实验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更广阔的平台,促进全市师资水平均衡发展。力争在三至五年内,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帮扶措施和帮扶行动,经过帮扶方和受援方的共同努力,使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网络管理和应用水平显著提高、师生信息素养显著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部分应用领域有所突破,整体教育信息化水平达到所在地区的中等水平。
(五)推进“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工程
根据“智慧广州”建设的总体战略,启动了智慧教育体系建设,依托都会区首批6所“中小学智慧校园”样板校带动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学校,把云计算、虚拟化、物联网、智能感知、协同、控制等新技术引入“智慧校园”建设中,构建智能化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教学管理系统、学生学习生活系统、后勤服务管理系统。“十二五”期间,全市形成约100所智慧校园示范校,其中在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合理选点并建设20至30所示范校。建立支持学生探索学习的虚拟实验室、支持师生教与学的学科教学工具、支持师生互动的智能反馈系统等软件环境,让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共享广州“数字教育城”的教学资源与公共服务,推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三、具体措施
有效地开展“送教下乡”活动,通过分层次、分阶段、分类别、多形式对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学校的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全员培训,具体措施是:
(一)送教到镇
实施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学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全员培训。采用远程教育与实地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分层次、分类别地对教师开展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力争三年内实现市级培训全覆盖。继续推进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学校网络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确保三年内网络管理人员接受培训的学校覆盖率达100%,提高学校的网络管理和应用水平。2013年开展的培训内容如表5-1.
表5-1: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师网络管理与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内容
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班
示范-―模仿;探究―体验;任务―驱动;小组―协助
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中小学骨干教师
校园网管理技术(中级)
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中小学网络与信息技术人员
多媒体素材在教学中的处理和应用
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中小学教师
基于Flash交互式课件的开发设计
超级画板教学应用
深入学校面授辅导
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中小学教师
(二)专题研究
定期(每学期至少一次)组织召开都会区与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学校网络教育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深入研究探索城乡网络协作教育的新模式。分期分批在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学校选点开展基于“云计算”应用实验研究,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依托网络与信息技术,深入开展都会区与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师资水平均衡化发展模式研究。
(三)技术帮扶
指导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各学校在现有的基础上优化和改善校园信息化环境,如网络环境、资源环境和应用环境。针对目前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各学校网络管理技术相对落后的现状,根据网络教学活动的需要,实施远程协作服务,并按需开展其它相关的技术服务。
(四)资金帮扶
加大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费投入,完善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农村中小学的“班班通”平台达标工程;同时让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共享都会区优质教育资源,把都会区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引入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中小学课堂,使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孩子与都会区孩子共享同等的教育机会和优质的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四、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提升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现代化水平工作必须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共同发展”的原则,都会区和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学校要集合区域或学校的实际情况,共同确定提升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现代化水平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业务部门和学校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提升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现代化水平工作的重大意义,并把其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具体行动,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积极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贡献力量。各级教研部门、教育信息技术部门、教育装备部门要合理分工,将提升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现代化水平与“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 “百校扶百校”结合起来,明确各项责任,发挥各自优势,通力配合、高度整合;要加强统筹协调,及时沟通信息,定期通报各部门工作进展,加大衔接和协同攻关力度,共同研究和协商解决推进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现代化水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保证完成目标任务。
(二)经费保障
市和相关区、县级市要想方设法,切实加大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支持力度,多渠道筹措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信息化建设所需经费。一方面,要加强项目的整合,充分利用正在实施的有关项目经费,积极争取和拓宽其他经费来源渠道;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区、县要设立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信息化建设专款,并以相应的计划、制度,保证经费落实到位。
(三)制度保障
市、区(县级市)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提升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现代化水平工作的年度报告制度和工作检查制度,建立健全资源评审制度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部门、各学校参与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完善工作机制,强化过程管理,建立市、区(县级市)、校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强沟通,共同推进帮扶工作;强化教育信息化帮扶工作的过程管理,切实不走过场,努力实现帮扶工作的目标。各区、县级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抓好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跟踪和指导。
欢迎光临,您是第位访客
2009&版权所有 广州市教育局地址:广州市西湖路83号
邮编:510030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