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社会主义核心公司价值观怎么写的富强民主的作文怎么写

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十八大以来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述要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界围绕概括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展开研讨。归纳总结十八大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有助于“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作出的决策部署。 中国论文网 /4/view-4646512.htm  关键词:十八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和培育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5-07   党的十八大报告围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其中的一大理论创新就是提出了“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是党中央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吸纳社会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融汇哲学社会科学诸多学科的理论智慧而提出来的,它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和基本理念,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三个倡导”的提出,再次引起了学术理论界的高度关注,成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一大亮点。学界围绕概括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展开研讨。归纳总结十八大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有助于“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作出的决策部署。   一、“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意义   学界首先肯定了“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普遍认为“三个倡导”是兴国之魂、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的有机统一;是面向世界、引导未来、凝聚民族精神的价值导向。主要观点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三个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研究成果的高度整合与升华   十八大“三个倡导”的概括是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的概括与凝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大贡献、重大突破。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讨论一直是热点,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学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已有六十多种,涉及九十多个具体范畴:主张以一个范畴或一个词语表达的有9种;主张以两个范畴或两个词语表述的有2种;主张以三个范畴或三个词语(包括句式)表述的有7种;主张以四个范畴或四个词语表述的有46种;主张以五个及五个以上范畴或词语表述的有多种。这些主张和建言为科学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素材,具有重要的借鉴参考价值。[1]众多的观点,不同的阐述,如何统一和整合?国人在破解这一重大课题上对党的十八大抱以热切的期待。党的十八大因应人民新期待,首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冠以“三个倡导”的基本内涵,深孚众盼。正如有的学者提出的:“‘24个字’的基本价值理念,继承传统,符合实际,顺乎民意,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的表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它标示着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   (二)“三个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再一次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智慧和勇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和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理论创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和凝练既着眼于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优秀成果,又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这一凝练既是对前期研究成果的最大公约数的概括,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又采用简洁的语言、通俗的表达形式,易于传播和推广,推进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自觉。正如有的学者提出的, “三个倡导”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自觉意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三个倡导”就是一面新旗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从 1848 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算起,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产生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社会主义作为更高的社会形态,在社会运动进程中需要也应当形成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适时地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丰富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具有非凡的意义。[3]还有学者提出,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来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既具有社会主义的质的规定性,又适应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基本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创造;既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民族精神、良好道德风尚,又借鉴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反映了时代精神,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感。[2]   还有的学者把“三个倡导”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三个自信”联系起来,除了论证二者之间在理论前提、预设目标、本质特征和价值互动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外,还提出要发挥“三个倡导”的引领作用,在观念输入、全面覆盖、政府善治、基础抓手四个方面筑牢“三个自信”,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4]   (三)“三个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铸魂工程”,有利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面对国际国内条件变化造成的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保障我国文化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发掘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亮出自己的精神旗帜,有助于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把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团结和凝聚起来,也是对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和挑战的有力应对。因此,学界普遍认为,党的十八大鲜明提出“三个倡导”,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定方向。“三个倡导”、12个价值理念的概括,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便于人们记忆和传播,便于大众化;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作用,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凝聚社会共识的过程,表明我们国家和社会的思想共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这“24个字”12个价值理念“作为美好的价值目标,展现着人们为之奋斗的前景与指向,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行;作为基本的价值尺度,为人民提供了衡量各项建设事业得失成败的重要依据,引导着社会的发展航向;作为明确的价值范畴,确立了党和国家、全体社会成员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5]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提供强大的精神价值支撑。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凝聚力量、形成共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攻坚克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具备为全社会所广泛认同和践行的主流价值观,我们才能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   也有学者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视角来论述“三个倡导”的推动和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题中之义,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广泛而深入的诉诸实践,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力普及。‘三个倡导’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延续与理论具体化,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宣传教育和学习践行,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走进群众、引领群众、掌握群众,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6]   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与特征的阐述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学界对这“三个倡导”代表的三个层次进行了解读,绝大多数人赞同这“三个倡导”分别是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涵盖了主体应有的价值追求,即第一组“倡导”是从国家层面提出的;第二组“倡导”是针对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三组“倡导”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但也有人提出三个方面的倡导,体现了国家层面、制度层面、公民道德层面的价值取向;还有人认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高度概括,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和应有之义,是人民对于社会发展的共同诉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7]虽然论述不尽相同,但大致形成共识。分歧较大的是关于“三个倡导”的内在逻辑关系、内涵、特征等方面的论述,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关于“三个倡导”的内在逻辑关系   学界展开论述最多的是三个层面的内在逻辑关系,代表性的观点如下。韩振峰教授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基本层次是有机联系、内在统一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它体现的是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发展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它体现的是我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体价值趋向和整体目标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全体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上述三个层次的核心价值观相互联系、相互贯通,集中体现了国家、集体和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体现了国家目标、社会导向和个人行为准则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8]施芝鸿则联系毛泽东思想阐析道:“毛泽东一再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这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表述,也体现了同样的思想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有利于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   有的学者认为,这 24个字大体上形成了一条因果关系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处在“果”之终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处在“因”之始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则既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之“因”,又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之“果”。通俗地说,有了公民素质之“因”,才会有国家素质之“果”;有了国家素质之“因”,才会有价值理想之“果”。[10]有的学者提出,“三个层面”内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价值导向上的规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三个层次”的理念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6]   也有学者立足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论证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其一,立足于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战略需求,从国家和民族层面阐释核心价值观,当为 2006 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目标的本源所在。其二,立足于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需要和全体人民的期待,从社会层面阐释核心价值观内涵。其三,立足于社会成员的多样性需求,从个体层面阐释核心价值观。[11]   (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不同解读视角   关于如何理解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读。俞吾金教授提出要从四个关系解读核心价值观的12对范畴,即人与国家关系、人与市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12]刘进田的解读更具体,他指出:“‘三个倡导’中的第一个倡导,指明了社会生活四大领域的价值目标。经济领域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政治领域的价值目标是民主,精神领域的价值目标是文明,社会领域的价值目标是和谐。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诸生活领域的基本价值目标取向。‘三个倡导’中的第二个倡导是第一个倡导的深层本质。也就是说,第一个倡导是社会基本生活领域的体现,是外在价值,其深层的内在价值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诸价值。第一个倡导与第二个倡导之间的关系是表与里、外与内的层次性关系。‘三个倡导’中的第三个倡导,是对个人提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价值要求,是前两个倡导得以实现的主体性和道德性保障。‘三个倡导’中的第二个倡导作为深层价值不仅统摄着第一个倡导,也统摄着第三个倡导。第二个倡导保证了第三个倡导具有现代性特质。”[13]
  除了以上提到的之外,还有“三维解读”和“两维解读”说。如认为“三个倡导”中第一个倡导是执政之基;第二个倡导是和谐之本;第三个倡导是发展之源。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其他两个倡导的基础,是公民应该努力践行的道德规范。[14]而戴木才和彭隆辉的理解是,党的十八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集中体现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追求实现的现实价值目标;“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应当追求的理想价值属性;“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价值准则。这三个层面的价值理念,从基本道德价值准则到现实价值目标,再到理想价值属性,体现了递进和升华的关系,体现了现实与理想的联系,体现了立足于当前与着眼于未来的联系,为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力的价值理念支撑。[15]   (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征   关于“三个倡导”的核心价值观表现出的特征,有的学者概括总结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理想性;二是统领性;三是稳定性;四是建设性。[16]有的总结出“四个统一”,即“三个倡导”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集体、个人三者辩证关系在价值观上的集中体现,体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包容性与超越性的统一,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具备大众认同的理论品质和前提。[17]而戴茂堂教授则提出,从两个向度看核心价值观:从空间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向中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从时间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向未来,具有鲜明的开放气质。[18]   (四)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某一理念展开的重点论述   除了以上列举的就“三个倡导”的内在逻辑结构以及整体特征进行论证外,也有一些学者着重就12对范畴中的某一个范畴进行阐述。如,潘忠宇提出,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当代中国,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要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离不开道德个体的支撑,一个富强的中国应当是一个道德文明的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建立在坚实的道德基础之上。诚信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承下来的诸多美德中的最重要的道德要求和核心价值,在诸多中华美德对个人品德的要求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其他一切道德价值之本,它是个人道德的本源,也是社会道德的基础。诚信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人文环境基础和健康有序发展的基本保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支撑,也是人的自由发展应有的品质和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和道德基础。[19]张小媚认为,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基础,公正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基本价值,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要求,必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基础。公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所蕴涵的基本价值取向的凝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要求。[20]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和方法   “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后,一项重要的任务提上日程,不容回避,那就是如何宣传贯彻普及,使之大众化、普遍化,进而变成国家、社会、公民个人的行为取向和价值诉求,即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十八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为此,学界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和方法各抒己见,建言献策。学界形成共识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这既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绝非朝夕之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力倡导,更需努力践行。对于具体的路径和方法,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一)总体上的学理论述   从意识形态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以及当前中国实际等方面学理性的论述,如,李建华提出的根据不同层次特点探求不同方法的观点。只有针对各个层次的特点和要求,采取建设性的方法和路径,才能切实有效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意识形态战略高度着力培育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根本上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确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社会管理创新制度着力培育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从公民道德建设深度着力培育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1]再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特征角度探求方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国与世界的统一四个维度,培育核心价值观同样要立足于这四个维度,从这四个维度出发去建设、去弘扬、去践行。”[22]更有从方法论的视角进行探讨的:“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应立足于生存论层面‘问题归属’的现实基点。其次,应坚持一种系统思维的研究范式。再次,应探寻多种操作性强的科学化路径。”[23]   (二)循序渐进分层论述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路径,学界也有重点和一般结合的不同视角,试举两例。一是严志明提出,核心价值观培育需唤醒道德自觉,一要靠道德自觉确立“基准点”; 二要靠道德自觉扩大“共识群”。 缺乏道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失去动因,因为道德自觉激发践行责任,道德自觉引导践行理性,道德自觉增进践行情感。[24]   二是陈文钦的观点更具体明确,具有操作性。“第一,要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解读,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第二,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核心价值体系是核心价值观的存在基础、展开形态和重要载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第三,要坚持分层施教,深入把握受众特点与需求。第四,要讲究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党政机关、党员干部和青少年这些重点对象的作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和公众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发挥新闻媒体的鼓劲导向作用。”[24]
  (三)重点群体和重点领域的重点推进   除了上述一般性论述和探讨外,也有学者专门提出重点人群、重点领域的重点推进,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这方面,学者的观点比较一致,把重点锁定在党员领导干部群体和青少年群体,即要在行政机关和高校重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杨业华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在领导干部,这是由领导干部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领导干部在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起表率作用,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是对中国共产党优秀传统的继承。“上好德则下无隐”, 只有领导干部带头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时处处做出好的榜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落到实处。[25]也有人提出要重视高校内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培育。高校是培养未来国家建设人才的重要园地,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的重要思想阵地。必须密切结合现代青年的思想特点、成长规律、发展要求,紧密联系现代社会发展形势,密切结合现代科技快速发展,创新方法,找准路径,确保实效。[26]   (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弘扬和培育核心价值观方面,国外不乏成功经验和做法,可以学习和借鉴,如态度斩钉截铁、表述简明扼要、发挥多元主体作用、多样方式协调配合等。由此对我们的启示是:一是党和政府应高度重视核心价值观问题,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审慎地对多元文化和思想观念进行规范和引导。二是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与我国的文化土壤、时代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目标和规范体系。三是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让人人成为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共享者,成为自觉能动的建设力量。四是具体方式应更加柔和,创新传播理念,少做玄奥的解释、理论的推演和硬性的灌输,多做具体的描述、形象的体验和日常的感知,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27]   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和凝练工作远未完成   人类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真理、认识真理的,但不可能穷尽真理,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识也不应该是凝固不变的,它必须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因此,学界普遍认为,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述,使用了“倡导”和“培育”的字眼,这是一种开放性的表述方式,体现党对理论创新的审慎态度,为今后全党和全国人民深入认识、培育和进一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留有充分余地。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仍然持开放的态度”,“伴随着文化的发展进程,必须不断丰富价值观的内涵”。[28] “‘三个倡导’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范畴,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明确了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我们要大力弘扬这些思想、理念和精神,在凝聚全社会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概括更为简洁、更为有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9]现在已有学者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导下开始尝试做新的概括,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杨永志认为,我们理论工作者的任务,除了深入学习其精神实质外,还有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进一步高度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广大群众易记和熟知,真正发挥理论武装群众的作用;其二,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提高它们引领社会思潮的互补性和实效性。[3]   冯颜利、廖小明提出,可以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人义法自信”五要素的核心价值观。这五个要素应该说比较精炼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制度的本质属性、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承接、当代文明价值观念的吸收借鉴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品质,符合内容表达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汉语言表达习惯,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时代感。[30]   吴向东认为,核心价值观作为普遍性的价值原则,表现在价值关系所包含的相关维度上,价值关系中包含着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 价值主体、价值主体之间的关系、价值关系及其之间的关系。对应地,核心价值观在这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上可以概括为:人本、公正、和谐。人本、公正、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明地表达出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扬弃以及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本质区别,表达出社会主义的精神气质。 “人本”表达了对待价值主体的原则,它是针对神本、物本逻辑统摄下人的异化状态,侧重对人本身作为社会发展之出发点和归宿的强调; “公正”表达了对待价值主体间的关系的原则,是针对阶级的分化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经济剥削、政治压迫引发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非正义的现象,侧重从社会性、动态化的视角对资本主义平等的批判性超越;“和谐”表达了对待价值关系的原则,它针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之间的紧张关系,侧重对他者语境中的人的生存环境、条件与状态的强调。[31]   杜鸿林认为, “三个倡导”所提出的三大层面12个价值范畴仍有做再归纳再凝练再聚焦的空间和需要。这一再归纳再凝练再聚焦的工作一定是内敛式,而不是发散式的。可以再提炼“科学、幸福、鼎新、厚德”四个价值范畴,这样的提炼具有四个特点:一是中国特色鲜明;二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普遍意义;三是解释力强;四是较之于“三个倡导”概括的12个价值范畴,这四个价值范畴更集约更简明一些。[1]   梳理学界已有研究成果,旨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就此而言,可谓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杜鸿林.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思考[J].理论与现代化,2013,(2).   [2] 吴潜涛. 党的十八大报告理论亮点解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6.   [3] 杨永志. “三个倡导”是一面高扬的旗帜[N]. 光明日报,.   [4] 谭苑芳. 用“三个倡导”筑牢“三个自信”[N]. 光明日报,.
  [5] 沈壮海.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   [6] 杜鸿林,王其辉. 以“三个倡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天津日报,.   [7] 罗容海.核心价值观塑造民族魂[N].光明日报,.   [8] 韩振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基本层次[N].光明日报,.   [9] 施芝鸿.党的十八大报告八个关键词[N].中国教育报,.   [10]彭京宜. 漫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兼谈海南鹦哥岭大学生的精神内涵[N]. 海南日报,.   [11]韩春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重倡导”析理[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12]俞吾金. 从四重关系解读核心价值[N]. 解放日报,.   [13]刘进田.“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理论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   [14]王瑞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维解读[N]. 光明日报,.   [15]戴木才,彭隆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   [16] 陈文钦. 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契机 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南方论刊,2013,(1).   [17]薛利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基础[N]. 光明日报,.   [18]戴茂堂. 从两个向度看核心价值观[N]. 湖北日报,.   [19]潘忠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N].宁夏日报,.   [20]张小媚.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基础[N].贵阳日报,.   [21]李建华. 分层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 光明日报,.   [22]马建辉.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维度[N]. 中国文化报,.   [23]张春美.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论[N]. 文汇报,.   [24]严志明. 核心价值观培育需唤醒道德自觉[N]. 光明日报,.   [25]杨业华. 领导干部要做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表率[N].光明日报,.   [26]杨志平. 找准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N]. 光明日报,.   [27]代玉启. 国外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特色与启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1).   [28]韩震.价值共识[N].中国社会科学报,.   [29]王晓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30]冯颜利,廖小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三个维度与大众化[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31]吴向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与逻辑:一种可能的思路[J]. 哲学研究,2013 ,(1).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写好作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