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祎商业计划书读过哪些书?

周鸿t新书《我的互联网方法论》选读(3)|周鸿t|周鸿t新书_互联网_新浪科技_新浪网
周鸿t新书《我的互联网方法论》选读(3)
  互联网思维就是一层纸
  现在一些传统行业受到互联网的冲击,所以非常希望了解互联网的运行规律。于是,互联网思维似乎成了灵丹妙药,成为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代表。但仔细想一想,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每个企业其实都是传统企业。今天你觉得自己很先进,明天你一觉醒来就发现自己落后了。举一个例子,马云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建立了,看起来牢不可破,然而2014年春节发起的微信红包就对支付宝的统治地位形成了冲击。连马云都在焦虑,互联网圈子里其他人能不焦虑吗?面临互联网挑战的传统企业能不焦虑吗?
  前任首席执行官曾对嗤之以鼻,觉得那就是一帮毛孩子为搜黄色图片做的一个玩意儿。但今天谷歌在互联网上已镟ぞ击败了微软。面临着移动互联网的冲击,微软也不得不宣布向手机和平板电脑厂商免费提供视窗操作系统,来抵抗谷歌的安卓操作系统。
  其实,互联网已干掉了很多行业。它是一个价值的创造者,但它首先是一个价值的毁灭者,它在毁灭很多传统的商业模式,谁离互联网最近,互联网就先毁灭谁。在毁灭的同时,它再去建立新的商业模式。但请读者们不要误会,我这里说的“毁灭”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并不是真的把你彻底消灭了,而是说你被边缘化了,你的收入不再上升了,你的商业价值和商业地位在萎缩。
  比如,我曾在一些场合说互联网摧毁了报纸,我立马就成了千夫所指的对象。总编们纷纷表示:我们还活得好好的,报纸还能卖,还有广告收入。但你看,无论你在电梯里,还是在地铁里,几乎每个人都拿着一部手机在看新闻,而不像10年前人手一份报纸在读。
  同样,3年后电视台一定会有紧迫感。今天的《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看起来好像是一个节目组还必须依托于一个电视台,但中国的年青一代已经不看电视了,他们看什么都在网上看。我预计电视机的开机率会进一步下降,即使智能电视都很难对抗人类贪图便宜、方便的本性,因为人们坐在床边看手机,坐在马桶上看平板电脑,都比看电视更方便。将来出了一档很好的节目,它会直接跟或者爱奇艺合作,观众很快会有上亿,节目的制作人可以直接分享广告收入。一旦这种趋势形成,电视台的意义何在呢?
  再说另一个被互联网冲击的领域――制造电视机的大厂。过去电视机大厂互相竞争,一个是电视机部件的标准之争,比如等离子、LCD(液晶显示器)、LED(发光二极管)之争,另一个是价格战。电视机大厂打价格战是有底线的,不管怎么打电视机总是要赢利的。但现在,一帮互联网行业的野蛮人冲进来了,没有任何底线。对他们来说,卖电视机不再是一个生意。他们把电视机零利润出售,或者亏本卖给用户,然后电视机变成了他们和用户之间的一个接口,他们会用互联网的服务来挣钱,比如卖游戏、卖会员资格。传统的电视机大厂会玩吗?有能力玩吗?
  的小米手机为什么对传统的手机厂商形成这么大的冲击?很多人都以为我是雷军的敌人,其实不是。我很早就认识到小米手机的毁灭性。小米的模式其实特别简单,就是我常讲的互联网硬件免费的概念。也就是说,它的手机会卖得很便宜,性价比会很高,因为它不再把卖硬件看成一个孤立的生意。大家用手机看大片、玩儿游戏,看大片会产生广告收入,玩儿游戏可能会付费。所以,小米手机一出来,我就认为会对中华酷联靠卖硬件赚利润的模式产生很大的冲击。
  当时我给这些手机厂商讲了互联网的很多道理,现在来看其实就是什么是互联网思维。但很可惜,没有人能理解,觉得这是危言耸听。所有的人都看不起小米,都觉得老周在开玩笑。但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比他们想象的要快得多。今天,几乎所有的手机厂商都建立了独立的互联网手机品牌,也试图模仿小米玩儿饥饿营销、粉丝文化。但我可以说,这些都是皮毛,是表象。
  从小米对手机的冲击,乐视对电视的冲击,再联想到之前互联网对音乐、媒体、影视、电商的冲击,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公司规模越大,业务越成功,它在面临互联网冲击的时候可能就越危险。360算是试水互联网思维最早的企业之一。2006年,360开始进入互联网安全领域,到2010年初成为中国第一大互联网安全公司,打败了瑞星、金山以及国外的传统安全厂商。其实,大公司失败不是因为愚蠢,实际上它们有很多聪明的人才,而往往是因为自大。大公司看不懂新的模式,所以凭借老谀,对新生的事物报以嘲笑;但即使看懂了新的模式,它们又因为不愿意放弃既有的业务收入而错失转型的良机,而这给了小公司足够的发展时间和空间。以360为例,刚进入安全领域的时候,360不像大企业那样有实力,更不是安全专家。但360没有任何历史包袱,它从出生开始,全部基因都是新的,它的产品一开始就是面向云的,是互联网化的。它的营销是互联网化的,创造出了“督导委员”这样的粉丝文化,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中来,让用户帮助360持续完善产品。360那时候没有钱做广告投放,但能成功利用社会热点进行营销,用很低的成本把信息传递到用户那里。
  今天,你必须得承认一个事实,传统的PC(个人电脑)互联网已经成为过去完成时,甚至今天以手机为核心的移动互联网也未必代表了未来。在这样的新互联时代,怎样才能把新来的用户群成功地转移到新的竞争战场?更重要的是,怎样才能在新的战场上理解新的游戏规则,甚至建立游戏规则?
  具体而言,你是不是还像以前那样,认为搞互联网免费就是疯子,是傻子?你是不是还像以前那样,搞出八大亮点、十大功能,然后重金投入软文、广告进行地毯式轰炸?你是不是还像以前一样,跟顾客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就再也不想与顾客打交道了?你是不是还像以前一样,做出来一款产品说不上哪儿好,也说不上哪儿不好,然后差不多就供货了。
  如此等等,还有很多,问题是,你是不是感觉哪儿出了问题,但是好像又看不出来哪里有问题。是啊,按照传统的经验来判断,哪里都没有错,但是你可能没感觉到,这个时代在发生变化。
  这个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你需要互联网思维,当然不是那种越来越成为玄学的互联网思维,而是一种回归常识的互联网思维。
  没有人能打败趋势
  20 世纪90 年代,我在中关村工作、创业,对这个地方非常熟悉。那个时候中关村还没有改造,也没什么规划,到处都是小店铺,店里店外,人头攒动。虽然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关村就有了“骗子一条街”的称号,但人流从来没有断过,因为它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器材集散地。虽然你在这里可能会上当受骗,但是你能买到东西。
  后来,经过规划,大街拓宽了,高楼大厦出现了。北京的中关村e 世界、海龙大厦、鼎好电子商城被业内人士称作电子商贸“金三角”。在2008 年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生意兴隆的景象。你到中关村买电脑、买相机、买配件,任何大厦门口都有热情的经理迎接你,你的手里也被塞进各种五颜六色的小广告。但是,一进门,除非你是专家,你的大脑即被这些人控制,你的购买决策也将受到他们的影响。往往你买了之后才发现,花了不少冤枉钱。而且,买之前他们笑脸相迎,买之后他们屁股相对。如果你购买的货出了质量问题,如果你运气不好,不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就是被无限期地拖延,或者是踢皮球。而且,你没有地方去给他们打差评。
  如今,中关村的几座电子大厦陷入了销售额、客流量大幅下降的窘境。站在中关村e 世界电子卖场的一楼大厅,偌大的商场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消费者,空空的过道与商铺里紧密摆放的电子产品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关村电子大厦的没落,源自电商冲击波。而电商之所以能冲击中关村,根子在于一些商铺不讲诚信。俗话说,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确实如此,一些商铺不讲诚信,蒙骗顾客,导致顾客对中关村产生了坏口碑,一传十,十传百,这顶帽子一旦戴上,就再也摘不下来了。
  电商里面没有骗子吗?当然有。但是,在电商里面,信息是透明的,是快速流动的。出现了一个骗子,一个顾客给他差评,成千上万的顾客看到,那么他的销售量就会受影响。连续有几个差评,他就可能卖不出货了。但是,在中关村,不讲诚信的商铺今天骗了明天可以接着骗,因为很难建立一种信用机制去惩戒不诚信的商铺。
  当然,电商对传统百货的冲击不仅是诚信方面,而且还在于价格和便利。360 公司的总部临近望京地区,望京那里有一个华堂商场,是著名的品牌商场,2006 年开业,在望京经营了8 年之久。但是,这个商场在2014 年4 月28 日正式停止营业,5 月中旬全部撤离,随后改建成写字楼。当然,传统百货的衰落原因复杂,比如不合理的建筑布局、老化的硬件、缺乏创新的经营模式,但电商的冲击无疑是加速其衰落的最大的力量。
  回想一下,还在几年前,电商会不会冲击实体店这个问题大家还在争论不休。有的人说,实体店有自己的优势,顾客可以现场对物品进行感知,在这点上电商比不了。结果,最终大家发现,实体店变成了体验店,顾客进来进行感知,没错。他觉得货不错,记下来型号,转头就在电商上下订单了。前一段时间,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两个软件打起来了,不仅免费,而且还倒贴钱。这个现象对一些传统的脑子来说,实在是无法理解、不可理喻,但它就是这么现实地发生了。等到你回过味儿来,再说“不行,我们要转型了”,这时候,你会发现人家已经遥遥领先了。
  看趋势,你得在它还没起来的时候就能看到。比如,通过电商渠道销售的手机到底占整个手机销售量多大比例?我不是做手机的,但我猜测可能应该不到20% ,不是最大的销售渠道,还是实体店卖得最多。那你觉得20% 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吗?有人觉得是,有人觉得不是。有人说:他不是还得到我店里来买吗?但是,这种趋势一旦形成,它的发展就会加速。总有一天,厂商会发现,网上卖手机是能在短时间内上规模的。在实体店买手机的顾客,可能会被现场美女销售员的一番说辞所打动,脑子一热就花了不少冤枉钱。但他一到网上买手机,立马就变成了性价比顾客,因为大量的评论在那里摆着,他能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做出性价比最高的购买决策。所以手机厂商一旦选择网上开卖手机,网上的性价比消费文化就会逼着它必须注重性价比,就会迫使它不断牺牲在硬件上的利润,以形成更高的性价比来换取规模。最后你会发现,有一天厂商的有些手机是在网上专卖的,你在线下实体店里根本见不到。
  任何企业都可以找最强的竞争对手打,但有一个对手你是打不过的,这就是趋势。趋势一旦爆发,就不会是一种线性的发展。它会积蓄力量于无形,最后突然爆发出雪崩效应,任何不愿意改变的力量都会在雪崩面前被毁灭,被市场边缘化。
  是用户,而不是客户
  20 世纪90 年代初,我在西安交大读研究生。但我不是个标准的好学生,一个是不愿意上课,不想给导师干活儿;一个是上课少,老是跑到外面接活儿,改善自己的生活。因为读了《硅谷热》那本书,我心里澎湃着做出一款很牛的产品改变世界的想法。
  当时已经出现了计算机病毒,防病毒的手段还是用防病毒卡。那个时候已经有了瑞星公司。我搞到一本《计算机反病毒研究》,看了以后,决定研究反病毒。这个想法遭到很多人嘲笑,觉得没啥意思,没什么前途,做不起来。我发现在我的互联网生涯里,无论我搞什么,一开始大家都是不理解,不屑,甚至嘲笑。
  其实,那个时候很多资料我也看不懂。但为了证明给嘲笑我的人看,我看不懂也硬着头皮看,半懂不懂地就找了两个同学一起干。当时条件很艰苦,电脑是很稀缺的东西,自己还得编程序。产品做到后面,我又开始充当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的角色。为了把产品做出来,我们还不得不找机会蹭学校机房的电脑用。
  后来,我们做出了反病毒卡的原型,参加了在上海的挑战杯,还得了奖。那时得奖的很多都是导师的项目,但这个项目是我们自己原创的。
  那时我读了《硅谷热》。那本书讲了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怎样搞出了电脑,把苹果公司上市,他们都成了百万富翁。我特别想像乔布斯他们那样,觉得光拿一个挑战杯真的是没意思,要是能把防病毒卡卖出去,赚很多钱,既能过上自由的生活,同时还能让别人生活得更好,那才是伟大,那才是英雄。
  于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开始把防病毒卡当作产品去卖,但在真去卖的时候,才发现卖一件东西和开发一件东西完全是两个概念。也就是在卖防病毒卡的那段时间,我初步认识到什么是用户,什么是用户思维。
  防病毒卡我卖出去了几十张,但这几十张卡给我惹了不少麻烦,因为卡装到客户的电脑上和装在我自己的电脑上根本不是一回事。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是电路的问题,有的是各种软件的冲突,有的是卡做得不好,插到别人电脑上结果开机都成了问题。我疲于奔命地开始灭火,随时要去给客户做售后服务。所谓售后服务,除了给客户解决问题,其实最主要的是低着脑袋听客户骂。
  客户是不听你解释的,他给了你钱,买了你的东西,就是要你给他解决问题。你的产品解决不了问题,那客户就有理由把你叫过去解决问题,你一边解决他一边骂你。
  防病毒卡可以说是一件失败的产品,但给客户解决问题、挨客户骂的过程对我的帮助特别大,我从中收获的要比赚钱有意义得多。
  这可以说是我第一次从象牙塔走出来,直接面对客户。客户的想法和技术人员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客户不管你用什么高科技,也懒得知道。客户花钱买了你的东西,他们要的就是解决问题。技术人员可能为自己使用了什么技术感到骄傲,但对客户来说,技术根本就没有意义。这个过程给我的另一个教训,是不同客户的需求千差万别,电脑环境也是非常复杂,从研发成功到商业化成功,中间还有很长的距离要走。这个过程会生生砍掉技术人员的优越感和自负,但收获的是对什么是客户的认识,是对产品的认识。
  请注意,我这里用的是客户,而不是用户。虽然一字之差,二者的意义却有很大的差别。
  在传统商业时期,商家跟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以信息不对称为前提的,买的没有卖的精。商人基本上以逐利为目的。尽管人们老说客户是上帝,但在经济关系里只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商家,一个是客户。客户是谁?谁买了我的东西,谁向我付钱,谁就是我的客户。4P(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 ,意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各种营销理论都是通过广告、宣传、推广,成功让顾客购买你的东西。这是传统的经济游戏规则,很多人的字典里可能只有“客户”这个概念而没有“用户”概念。所以,很多传统企业在向互联网转型的时候,也只是简单地考虑在互联网上卖东西,把原来跟客户打交道的这套方法搬到互联网上,最终发现不会玩儿了。
  在互联网时代,环境变了,规则变了。以前你把东西忽悠出去,让客户购买了就达到目的了。现在则不同,用户是使用你的产品或者服务的人,但他们未必向你付费。你把东西卖出去或者送出去,用户才刚刚开始跟你打交道。你恨不得通过你的产品和服务,每天都让用户感知到你的存在,让用户感受到你的价值。
  让用户感知到你的存在,这一点太重要了。但传统行业的很多人对这一点不理解,说:他们又不为你付钱,白用的人多了,反而是累赘。他们不理解微信为什么免费,我告诉他们,微信虽然免费,而且腾讯也要往里投很多钱,但这对腾讯来说是小意思,因为微信为腾讯凝聚了几亿用户。有这样一
  个庞大的用户群,微信将来在上面嫁接O2O(online to of.ine ,离线商务模式)可以赚钱,嫁接电商可以赚钱,网上发一个游戏还导致全民都打飞机,也可以赚钱。所以,腾讯将来通过微信用户群,一年何止赚几百个亿,这比靠通信收费赚钱要容易得多。但最要命的是什么?很多运营商当初不承认微信有多大威胁,认为:你们是互联网公司,没有我们运营商搭路哪有你们跑的车?此话不假,但运营商没有发现,用户不再用你的短信了,不再用你的彩信了,不再用你的语音了,他们使用的都是微信的服务,他们从运营商的用户,转变成了微信的用户。用户才不关心路是谁修的。你作为修路的固然还会存在,但你没有了用户,或者用户无法感知到你的存在,那你的商业价值已经非常有限了。还有的运营商振振有词地对我说:我的短信收入没受影响。我心想:大哥你得看趋势啊。这就跟卖手机的一样,网上的销售量可能还比不上实体店,但它是爆发式增长啊。有一个省的运营商还跟微信合作了一把,因为腾讯劝说他们出一个微信流量包月套餐,虽然微信可能减少了运营商的短信收入,但微信用户还要耗流量,所以运营商可以在流量上赚很多钱。这一招就彻底地把运营商打成流量管道了。
  我一直在反复强调用户的价值。要理解互联网的思维,那就要有用户的概念。比如,买了你手机的人,是你的客户,不见得是你的用户。给你交套餐费的人,也是你的客户,是你的衣食父母,但不是你的用户。现在人们都在网上买话费,觉得自己是在跟各个互联网公司打交道,而不是在跟运营商打交道,运营商的服务价值除了通话质量和网速,根本没有体现出来。所以,微信对运营商最大的杀伤是什么?是让运营商跟中国几亿给它交话费的人隔绝了,这是最可怕的。你看,每个月到营业厅的人才有多少?除了办新电话卡的时候人们去营业厅,平时谁还会去?这意味着运营商根本不可能再接触到用户,根本不可能理解用户的需求,根本不可能再推出新的业务,而变成了纯粹的流量商。
  丢掉用户并不是说就没钱赚了。前两天有一家报纸的总编问我何为互联网思维。我问他:今天如果没有造纸厂、印刷厂,报纸能造出来吗?他说不行。我说:在新闻生产链条里面,印刷厂有价值,但我作为一个新闻读者,我在乎这是谁印的报纸吗?我不在乎。所以,印刷厂的价值在这个价值链里被边缘化了。
  我想强调一个最重要的观点,就是一定要形成用户这个概念。所有传统的商业模式基本上都特别简单,我卖东西给别人,他拿了我的服务和产品,就要向我交钱。这是一个二元的关系。我们原来的字典里只有客户的概念,很多企业会把这个理念写成客户至上、客户是上帝,因为客户给客户钱,是客户的衣食父母。但互联网要颠覆这个观点,当传统企业进军互联网的时候,当然客户的钱还是要赚,但要想想谁是你的用户。用户的定义在我看来就是那些你能长期提供一种服务,能长期让他感知你的存在,能长期跟你保持一种联系的人。你只有在互联网上积累了足够多的用户,才有能力把其中一些用户转成你的客户。
  没有用户,就没有客户。用户少了,客户就没了。所以,我一直强调,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不要一上来就想怎么去赚消费者口袋里的钱。做硬件的那些企业,如果硬件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就会体会到用户与客户的差别。比如,以前卖手机,卖出去以后买方就跟你没关系了。他交钱成了你的客户,但不是你的用户,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他怎样使用手机。你要想办法让这些人在没买你的东西的时候也能跟你发生联系;买了你的东西之后,更能跟你发生联系。
  今天如果你的手机卖出了2 000 万部,这些买你手机的人既是你的用户,也是你的客户。他们每天都在用你提供的软件,每天都在跟你发生联系。那么,你就是一个具备了互联网思维的手机厂商。但一些传统的手机厂商没有这种思维,他们会觉得产品卖出去了,就算完成了任务。这就是本质的区别。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周鸿祎新书《我的互联网方法论》-360新闻搜索
在互联网时代生存&&&&需要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第一书
顶级企业互联网思维内训教材
传统企业转型的互联网方法论
创业者的独家产品成功秘籍
首月销量突破30万册
知名企业家联名推荐
他们都在读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
华远集团董事长
博洛尼创始人
光线传媒总裁
万科集团董事局主席
泰康人寿董事长
福耀玻璃董事长
海南航空董事局主席
快乐购创始人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CEO
西安东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广东今日投资董事长
劲霸集团董事长
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
华住集团CEO
分众传媒创始人
北京壹人壹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学大教育CEO
吉利集团董事长
金立通信总裁
内蒙古腾格里投资董事长
招商银行前行长
先声药业董事会主席
如家酒店集团CEO
诺亚投资创始人
均瑶集团董事长
和君咨询集团董事长
用友软件董事长
桑德环保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雷士照明创始人
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依文集团董事长
深圳迈瑞医疗董事长
金蝶软件创始人董事局主席
中关村上市公司协会会长
万科集团总裁
蓝色光标董事长
美特斯邦威董事长
汇源集团董事长
北京时间: 星期五
周鸿祎简介
周鸿祎,中国互联网安全之父,360公司董事长,互联网新格局的缔造者,颠覆式创新家、知名天使投资人。360公司于日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成为互联网安全、移动互联网行业的领导者和先行者。
:今天去360,参观学习。@周鸿祎 送我一本他刚写的书《我的互联网方法论》。我们的未来世界是按互联网思维构架的。未来世界一定是更开放、更平等、更有效率,从今天的互联网中我们洞见到明天未来的世界。借助周总这本书也许是我们了解未来世界的一条路。
:正在看,周鸿祎说:敢想敢干、做出色的产品,与众不同,这是他的价值观。
:这几年360发展的很快,所有产品都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这和周鸿祎的互联网观、产品观和管理思想分不开,周总能对自己的这些经验做个系统的总结,对后面的创业者是很好的指导,价值很大。
:收到了大作,正好明天要长途飞行,可以一气读完。名字嘛,叫《送180°给全世界》吧,你够送两回的。[呵呵]//@周鸿祎: 我一直觉得中信出版社的@出版人卢俊 给这本书起的名字太雅,要我起名字的话叫《互联网转型之葵花宝典》,更直接,更好懂,再版的时候改我起的这个名字好不好?支持的请转
:老周题字的时候一点儿都不"颠覆",并认真地说:我们需要的不是那个越来越成为玄学的互联网思维,于是我决定认真地看看他回归常识的互联网方法论。
:看完@周鸿祎 的《我的互联网方法论》,收获甚大,发现其中提到的另外几本书也都不错,《创新者的窘境》《创新者的解答》《精益创业》《柔道战略》《免费》《商业秀》《一网打尽》《乔布斯传》《定位系列丛书》《黑天鹅》,[给力]多谢红衣教主!还望继续推荐哦!这些书好像都是@中信出版社 出的![赞]
:收到周鸿祎先生寄来的新著《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一口气翻完,精辟而务实,凝聚作者多年实战的思考,很值得一读。周先生可以说是互联网行业的定位派,今年4月在北京见面时,他谈及,在雅虎时力主搜索采用新品牌“一搜”,并聚焦图片和视频搜索,他对《品类战略》评价颇高,并推荐给公司高管和朋友。
:今晚花了3个多小时看了周鸿祎大哥的《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一口气看完了4章,觉得很过瘾,对于互联网有了更深的理解啦,受益匪浅哇[嘻嘻][哈哈][馋嘴]@周鸿祎
:「火车」:坐车来面试Siemens。回来买了张无座,只能被动自我「囚禁」,我用车厢门把自己关在了抽烟隔离区,一个四五平米的空间,坐在地上,把随手带的「周鸿祎--我的互联网方法论」看了两遍。传统企业如何互联网化,不是把产品搬网上去,周鸿祎的启示:用户至上,微创新,关注细节等等价值观得用上。
:看过好多企业家写的书,第一次让我激动哭的就是周总《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彻底让我开窍!感谢,太感谢…[给力]
:全天在走马观花@周鸿祎 的唯一著作,不得不由衷说声:你小子,真有东西。。腾讯大讲堂,先入为主,听你曾经的弟子说起过您,注意变您了,不多说。【我的互联网方法论】句句经典拍马屁,几乎句句经典不为过,大胆,霸气,不失诙谐,最都懂的是征服,我也才明白我骨子里最重要的品质也是征服,谢谢老周。
:屌爆了!我在京东JD.COM购买了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内容平实、通俗易懂,文字流畅。 读来一点也不费劲,适合不同层次的人阅读。 #京东让红包飞#超赞的! http://t.cn/RP8VC3H
:感谢 @周鸿祎 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干货受用,看书过程就像和老周聊天。投身到移动互联网,努力做对用户有价值的产品!
:【周鸿祎的葵花宝典你敢照学吗?】这个全民进入互联网焦虑症的集体主义美学时代,唯一的解药互联网思维也被大神们解释的七零八落让人不知所措。一本《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又能给互联网思维加入新的注释吗?http://t.cn/RPRkP8a
:【@周鸿祎:当初所有人都看不起小米】我是很早就认识到小米手机的毁灭性的人。我给手机厂商讲很多道理,但很可惜,没有人能理解,觉得这是危言耸听。所有的人都看不起小米,都觉得老周在开玩笑。今天,几乎所有的手机厂商都在试图模仿小米玩儿饥饿营销、粉丝文化。——《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瞭望阅读#很多人对于颠覆式的创新有一个误解,以为它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一出来就是高大全。其实不是,所有的颠覆式创新在刚开始出现的时候,都有一个典型的特征,那就是不被主流市场的领先者所看好,我管这个叫“屌丝的逆袭”。(《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发表了博文《读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合上这本书,没有周鸿祎说的“看懂点点头”“懂得用户至上、免费商业模式”或是“像其读《硅谷热》时一样充满创业激情”。第一遍看完之后,出现在我脑海里里最多的是|读&&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看完《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5个要点。1,免费,要玩免费 2,体验,做到极致 3,微创新,把一点做足 4,玩互联网,做一款产品来得最彻底,尽管做,错了改,对了放大做 5,做啥,都是搞定人性(这也是我自己做营销,做其他的核心准则)。
:读过《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 “是本好书值得读,讲的够实在,周鸿祎对产品的理解深刻所以也更容易讲给大家听,给这本书评分够四星,并且把《参与感》改成了三星.......” http://t.cn/RP856U2
:买了周鸿祎写的《我的互联网方法论》来读,可以确定是他本人执笔而非找人代写的。里面确实有干货,而且是他对互联网行业多年的积淀所思考的一些问题,基本整本书最强调用户体验如何重要。想起来90年代末那会刚接触电脑时,用的江民杀毒软件,以及后面的瑞星,技术实力了得,但是造的让一般人望而却步。
:正开始创业,看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语言通俗,观点实在,方法正确。从做产品的"用户至上,体验为王",看的出老周是个优秀的工程师,优秀的产品经理,更是个优秀的创业者。对于如何做出好产品,有深刻共鸣!我的第一款产品准备下周开模,希望能够学以至用,产品达到预期效果!@周鸿祎 @王利芬
新书部分章节选读
作者:周鸿祎
出版时间:2014年8月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360新闻搜索源于互联网新闻和频道,由系统自动分类排列,360新闻不刊登或转载任何完整的新闻内容
版权所有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亿之唐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 举报电话:1212787
| 举报电话:021-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许可证编号:沪B2-[沪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鸿祎怎么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