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材料反映资产及分布状况出中国教育的整体状况如何反映资产及分布状况了中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什么状况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
&&&&&&正文字号:【小】【中】【大】
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问题与对策分析
教育部专项研究课题组
    【内容提要】随着职业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逐步推进,职业教育教材作为教学改革实施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保障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成为微观领域改革的重要方面。本文从中等职业教育教材现状调研入手,从教材建设的不同层面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教材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 键 词】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问题与对策  【作者简介】中心编辑:席东梅,陈红,许耘,邵勇,黄静,赵美琪。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8)  以就业为导向,把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把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既是职业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职业教育工作的落脚点。由此引发了职业教育教学领域的一系列改革,它涉及课程模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育技术等诸多方面。职业教育教材作为教学改革实施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保障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成为微观领域改革的重要方面。  一、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分析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材体系的组成涵盖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教材,以及行业企业培训用教材四个方面。从课程的角度来看可分为文化课、专业课教材体系;从教材使用的物质载体角度可分为纸质媒体教材(一般包括用于教师的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教学参考书,用于学生的辅导材料、辅助教材等传统教材)、实物媒体教材、电子媒体教材体系;从教材的组织开发层次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教材、地方课程教材和校本教材,等等。鉴于本文的研究范围为中等职业教育,因此,教材现状分析只针对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概况。  (一)教材建设总体分析  综观近20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情况,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由于中专的培养目标为“技术员”类的人才,课程标准及教学模式受本科教育影响较重,教材建设以学科体系为主,基本为本科教材的压缩;理论偏深偏难,内容相对陈旧;实践教学不能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且比例较小;教材品种较少,不能满足教学实际需要。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学校的教材,由于多数是分散在各个行业,服务于各自的产业,其开发与建设工作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状态,发展无序且十分不平衡。  第二个阶段,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调整了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基本学制,淡化了中专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四类学校的界限,淡化了培养“(技术)员与工(人)”的界限,为制定统一的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除外)的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编写统一教材打下了基础。  1.国家规划教材及配套用书  在教材管理与教材建设方面,1998年底,教育部启动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结合此项计划,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并于1999年8月召开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和《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意见》指出,“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要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现代课程模式,特别是适应于学分制的模块式课程和综合课程的探索和实验,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构建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教育部组织开发了83个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4种德育课、23种文化基础课及公共专业基础课教学大纲,并由此启动了国家规划教材建设工程。  这一阶段的教材建设,由教育部组织,采取了新的出版与管理形式。在1993年《关于职业技术教育教材规划工作的意见》中“两级规划”、“两级审定”管理体制的基础上,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申报、立项及管理意见》,采取国家规划教材编写的评审立项形式。通过出版单位竞标,教育部组织专家,严格按照《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章程》进行评审,经由教育部审批,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向职业学校推荐使用。  国家规划教材建设历时3年,共有26家出版单位编辑出版了1 100余种公共文化课、重点建设专业主干课程教材,同时组织开发了120余种多媒体课件。国家规划教材按照新的课程方案编写,建设了一批精品教材。教材在结构上推广了模块化,在专业课程中突出了职业岗位(群)的知识和能力的结构设置;在内容上体现课程综合化,突出其综合性和实践性应用,既有通用性,又有灵活性;在管理上,由职教教材信息服务网络统一组织宣传、征订。国家规划教材的选用,对规范教学内容、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2.教育部推荐教材及配套用书  上世纪90年代末期至本世纪初,面对“高校扩招”、“普高热”和传统的鄙薄职业教育观念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出现连年下滑的局面。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对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系列重大政策问题作出了规定,指出:“职业教育要增强专业的适用性,开发和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  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生产、服务第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缓解劳动力市场上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紧缺状况,2003年12月,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启动了“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  此项工程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以加强实践教学、努力造就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配合工程的开展,52家出版社组织开发了660余种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教材及其配套教学用书,报教育部批准列为教育部推荐教材,以满足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需求。  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教材,作为教育部推荐教材,其开发与编写体现了“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更加关注相关专业领域最新技术发展,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突出了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各地也根据实际需要开发和编写了部分试验教材、校本教材和多媒体教学课件,为专业教学提供多样的教学材料、丰富教材形态起到了一定作用。  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推荐教材的使用,以及近千种引进版、新兴专业、五年制高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多种形式教材的出版,打破了以往职业教育教材同一课程方案、同一课程结构、同一课程内容、同一授课方式的局面,丰富了教材品种与形态,满足了教材多样化的需求。特别是竞争机制的引入,对丰富教材体系、提高教材质量发挥了一定作用。  3.地方课程教材、校本教材、行业企业培训教材  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且东西部、南北方差异较大。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导致了对人才需求的差异。职业学校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安排与设置课程,并编写校本教材,能够快速跟随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适量地方课程教材、校本教材的开发与选用,对切实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行业企业针对职业资格标准与岗位技能要求,开发了部分培训教材。  但由于这类课程的开发主要由学校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完成,缺少专家指导,使得课程的目标设置较多地关注了具体的职业专业能力而忽略了通用能力的培养,从而在学生的发展能力、社会能力等方面缺少必要的指导;教材的编者选择范围窄,教学经验及学识水平参差不齐,也不排除有些作者存在一定的功利目的,使得教材在知识的表述、内容的连贯以及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另一方面,这类教材多选择地方规模较小、且缺少教材出版经验的出版社,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材的总体质量。  4.教材的选用  从“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现状的调查研究报告》分析可以看出,职业学校教材的选用是多种多样的。在德育、文化课教材方面,大多首选国家规划教材,除心理健康课程外,语文、数学选用国家规划教材的比率均为70%以上,英语也超过65%;其次是教育部推荐教材和省编教材,许多学校还开发了校本教材。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校的德育课都选用国家规划教材。有一些学校选用省编和校本教材,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和心理健康这两门课程中,选用校本教材的比例分别为9%和12%。  对专业课教材,有83%的学校选用了国家规划教材,42%的学校选用教育部推荐教材,还有15%的学校选用省编教材,21%的学校开发了校本教材。  对专业实践课教材,66%的学校选用了国家规划教材及配套教学用书,39%的学校选用了教育部推荐教材,16%的学校选用了省编教材,39%的学校开发了校本教材。  调查显示,当前职业学校需求最迫切的教学材料是职业技能实训指导方案,占76%;其他的需求比例分别是:实习实训指导书占66%,高质量的教科书占54%,教学参考书占27%,学习指导书占20%。  分析以上情况,对于德育课、文化课,一方面反映了国家意志和意识形态的内容;另一方面,这些课程的内容大多是人类文化知识的积淀与精华,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课程选择上应属于国家课程,因此教材的选用应以国家规划教材为主。  对于专业课教材,有相当一部分课程,例如,工科相关专业具有共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涉及的技术领域和专业基础相近,工程对象相同。它所涉及的内容,是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对人才所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本要求,是毕业生一专多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对于这类“专业平台”课程的开发应由国家组织并归口管理,教材的组织也应是:在教育管理部门的统一组织下,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和指导,会同课程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教学一线“双师型”骨干教师,辅以国家教材出版机构的全程参与,构建符合职业教育教学需求的国家规划教材。  实训类教材和教学指导用书,因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地方特色,可由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区域发展状况自主开发与选择。在学校自主开发与选择过程中,应有较规范的开发方案,以保证自主开发教材的水平与质量。  (二)职业教育教材问题分析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有益的尝试,我国的课程教材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功能化的文化课教材、综合性的大类平台教材、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教材、初步具有互动功能的数字文本教材时有出现。但从整体上来看,数量少且专业分布不平衡,质量优劣不齐且进展缓慢。概括起来尚存如下不足:  1.教材形式相对单一  教材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以不同的物化形式呈现,也称教材形态。现有职业教育教材以纸质教材居多。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应用,传统的教材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单本书到幻灯片、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等多种形式的出版,以致形成教学中的专业(课程)网站,构成支持教学环节的整体教学资源,使教材实现向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的立体化方向发展。  整体教学解决方案的构建,作为教材出版的整体规划,它突破了以往教材一本书配一本教参和一本辅导书的纸质单一形式,开发了多种助学助教资源,在教材的立体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也存在有些参与的出版单位,因缺少专业教材整体规划开发的思想,配套的教学资源在教学功能设计、教学内容衔接、教学方法补充等方面,缺少必要的总体框架设计。从整体上看,缺少整体专业开发规划;在教材的配套建设方面,还停留在个别选题、零星制作阶段。特别是教材的立体化建设需要有很大的投入,限制了某些开发单位在系统设计、教学功能体现和制作等方面的开发能力,从而使教学资源的整体构建水平难以有效支撑教学改革的需求。另外,由于部分参与出版的单位认识水平参差不齐,涵盖的专业门类十分有限,还远未形成整体规划、规模出版,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距离走向精品化、立体化和网络化出版还有相当长的路程。  2.教材结构相对滞后  (1)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教材主要按照学科体系组织编写。一个学科就是一门课,一门课,就要编写一本教材。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知识的总量也日益扩展,学科的分类越来越细,相应的课程的门数也越来越多,而且那些虽已独立门户的学科,若干原本都源于同一科目,其无论是交叉还是综合,均不可避免地出现教材重复建设的现象。这使得原本就沉重的学业更加不堪重负。更为重要的是,鉴于职业教育的自身特点,其毕业生主要从事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作,完成生产第一线的具体工作任务,而具体生产任务的完成通常需要借助于多门学科专业的知识(综合的知识),一门学科的知识,尽管是系统的和完整的,但在具体的任务面前,则常常是支离破碎的。  (2)综合化教材是在原有学科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编写的。而学科式教材的建设依据是传统的学科课程,它们大多按照学科自身的学术体系构建,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具有学术的排他性;传统的学科课程多着眼于知识的科学、系统与完整,较少关注知识在劳动生产中的应用,更加缺乏关注新知识的更新与职业规范训练、职业道德的养成等。因此,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化教材的改革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目前的综合化教材,多数仅是形式上的综合,没有将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之间的界线完全打破,没有将教材的内容按照职业活动的要求编排,表面上适应了学时的减少和内容的精简。实际分析仅仅是将过去的3门或4门课程综合成了一门课程,而各自的内容在同一本教材中分章独立,没有实现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因此,这种综合化教材无法实施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更无法满足学分制管理、进行自由选课的要求。  (3)模块式的课程标准为编写模块化教材提供了依据。分析模块化教材的建设现状,可以看出:很多模块化教材仅仅是按照课程自身内部的模块化分为基础模块、专业模块或必修模块、选修模块,而没有根据不同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文化课程与技术课程等,来编写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模块教材。特别是在教材结构设计方面,较少从学习者的心理结构的形成、发展的需求来进行一体化设计,更少考虑学习者的能力层次,特别是不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技能形成的规律设计模块化教材。现有职业教育所谓知识能力结构的教材,形式上按模块化设计,章节名称将过去的“第一章”改为“模块一”,而实质上还是较多地强调按学科模式编排,强调逻辑结构,仍旧是以陈述性知识的获得为主;没有从结构上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在知识的选择、组合上,还没有较好地处理学科知识与现有学生认知心理的适应性,以及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的有效衔接。  3.教材内容以知识传授为主  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教材主要围绕着知识的传授展开编写,而且这个知识仅仅是指狭义的知识,还很少包括技能培训的内容;主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还缺少“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内容。  现有的教材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有利于教师的教,因而在内容上,前人总结好的间接经验很多,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所取得的直接经验则很少;在编排上,概念、意义、类型、作用等条目很多,而操作程序、检验标准、注意事项等则很少;在信息传递方式上,可供听觉、视觉传递的内容很多,但是,供手脑并用的内容则很少。特别是它将我们的学生始终定位在被动学习的位置上,既没有给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也没有给学生提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内容,停留在“有组织地和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教育理念之上,而没能真正实现“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和持续的交流”的教育理念之上。  4.教材主要由理论课教师编写  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教材主要由理论课教师编写。由于现行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没有明文规定,要求理论课教师,特别是专业理论课教师一定要有企业实践的经历。因此,从总体上说,理论课教师普遍没有从事职业工作的经历,还较为缺乏实践经验。  鉴于投入与开发能力的限制,很多教材的出版,还在沿用以往的形式,由学校教师编写一本教材或一个专业的教材,教师全程掌握编写的内容及形式然后由出版社出版,远未能够形成以课程专家主导、行业企业指导、一线“双师型”骨干教师执笔完成、出版社全程参与的规划模式,甚至有些出版单位实行“组织部分学校编写并由学校负责包销”的模式。因此,无法很好体现课程的目标,无法从教材的类型、内容、形式上进行整体规划。  二、教材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  终身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整合性,是教育在时间上的整合,贯穿于人的一生。人在某一时段所接受的教育,是由先前的教育所决定或影响的,也将对未来的教育起决定或影响作用,这被称为纵向一体化原理;终身教育是教育在空间上的整合,是教育与生活的整合,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整合,这被称为横向一体化原理;终身教育不仅是教育内部一切因素的整合,而且是教育与其外部诸因素的整合,称多元立体化原理。终身教育不仅要为经济增长服务,而且还要为人的持续协调发展服务,所以要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设计。在人们的生活中,终身教育不再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应该具有灵活、多样和容易进入时间和空间的优点。  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提出,为了有利于实施终身学习,在计划管理和课程设置方面,必须具有灵活性,要为学生提供进入、出去和再进入学习的方便,要从终身教育角度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个人的学业和职业指导。  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教材建设,就要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设计,在终身教育的框架下开发职业教育教材,在职业教育的框架下开发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和培训的教材,在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和培训的框架下开发各个专业和各项证书的教材。  2.适应市场的变化  职业教育适应市场变化的最佳选择是构筑富有弹性的可组合的课程。这里所述课程指大课程;学习的进程,教育计划的制订,又指小课程;具体的学程,是一门一门的具体课程。可组合的课程是建立在对现有专业和现有课程进行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之上的。  可组合的课程及其相应的教材由基本的标准单元模块构成,每一标准单元模块的课时数大致相同;标准单元模块又分为必修单元模块和选修单元模块两部分;每一标准单元模块是相对独立的,但和其他标准单元模块之间又是可以衔接和转换的;可随时根据生产力发展状况增加新的标准单元模块和淘汰过时的标准单元模块;可随时根据客户的需求对标准单元模块进行组合,可根据客户的需求随时对标准单元模块的组合进行调整。  可组合的课程能够较好地处理教育稳定性,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却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之中。可用必修单元模块组合来保证教育的相对稳定,来保证某一专业的基本要求的实现;用选修单元模块组合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变化和学生的个性化,来满足企业和学生的不同需求。  3.与信息技术同步发展  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特点,使信息的存储更加简易,传输更加可靠,处理更加统一;信息技术的网络化特点,支持资源的共享,使人们的信息活动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扩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化特点,使教学信息更加丰富,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教学效果更加显著;信息技术的智能化的特点,使语音识别、语音合成、文字识别达到了实用化水平,使智能代办成为可能。  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阶段,计算机辅助学习CAL(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阶段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ITC(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在总体上还停留在第一阶段。随着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职教界的普及,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也应从印刷文本的一统天下逐步过渡到印刷文本为主、数字文本为辅,直至印刷文本、数字文本并举的局面。  从终身教育的视野看,职业教育应努力满足不同对象的学习、不同时间的学习、不同地点的学习、不同方式的学习、不同进度的学习、不同目标的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平台和网络课程,LMS(学习管理系统)和LVC(虚拟教室系统)的出现,基本上实现了上述要求。可以实现集中学习、分散学习、离线学习;可以实现教案、答疑、讨论、作业、考试、统计等功能;可以不受人数多少、场地大小、教师好坏、时间先后限制,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职业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和职业教育教材的数字化建设应尽快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4.文化课教材处理好基础性和应用性的关系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这一决定,非常符合客观事实。近年来,很多企业在挑选员工时也确实将人文素养要求放在了第一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已成了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之道、立足之本。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熏陶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仅仅靠专业课是不够的。文化课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有着不可低估、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课不但不能取消,而且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当然,加强并不一定就是课时的增加,主要是指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职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应用性。为此,职业教育的文化课和普通教育的文化课还不尽相同,职业教育的文化课同时承担着双重的功能。一方面要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作出贡献;另一方面又要为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提供支持。职业教育文化课应该是基础与应用的有机组合,两项作用都不能缺失。为此,建议职业教育的文化课由基础模块与应用模块两个基本模块组成。其中,基础模块主要为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服务,不分专业,它的设计与普通高中课程预留接口;应用模块主要为专业课的学习服务,因专业的不同而不同,它的设计应为与高职课程的衔接预留接口。  5.专业课教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实际上,与这个命题相联系的,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即两者之间谁为主的问题。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还是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问题。说得更确切一些,就是职业教育的专业教材建设是理论的相对系统性和实践的相对不系统性的结合,还是实践的相对系统性和理论的相对不系统性的结合。  从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看,有企业为主的职业教育模式,职业学校为主的职业教育模式和企业、职业学校共同为主的职业教育模式等三种主要类型。而我国的职业教育从总体上来说是属于职业学校为主的职业教育模式,因而我们既需要理论的相对系统性和实践的相对不系统性的专业教材(理论教材),也需要实践的相对系统性和理论的相对不系统性的专业教材(实践教材)。目前最为缺少的是实践相对系统和理论相对不系统的专业实践教材。对于理论相对系统的教材需要将课程进行整合,将单一的学科课程整合成综合的技术学科课程。  我们提出如下实践的相对系统性和理论的相对不系统性的专业实践教材的基本框架。第一部分:提出所需完成的任务(包括相应的技术要求),该任务主要是由企业的技术专家首先提出,然后经过职业学校的教育专家的加工;第二部分:完成该任务所需的工具和材料;第三部分:完成该任务所需的相关的理论知识,这里所说的理论不是指一门门单一的学科理论,而是和任务完成相关的综合的理论知识;第四部分:完成该任务具体的工作步骤及其注意事项;第五部分:完成任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第六部分:由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任务;最后部分是评价指标。  6.对于学科的再认识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生物学,社会科学中的历史学、教育学,等等。  所谓的技术学科是指为完成某一职业领域的任务所需的诸多学科知识的集合。如果说学科是从纵向的角度对学术分类的话,那么技术学科则是从横向的角度对学术的分类。例如,要成功地进行一次商业贸易活动,营销学的知识、心理学的知识、法学的知识、公共关系学的知识、会计学的知识、统计学的知识、计算机科学的知识等都是不可缺少的,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项知识都是不系统的,都是有缺陷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技术学科同样需要系统的知识体系,相对于所要完成的任务,需要针对活动要求的系统的知识。但是就其中的任一门学科的知识,它们又不可能是系统的,而且就他们之间,各科知识的含量也是不完全相同的,有的学科的知识(如营销学)应多一些,有的学科的知识(如统计学)相对就少一些。  我们的基本看法是,职业教育需要学科,但是必须对现有的学科进行改造。学科在普通教育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职业教育领域同样是重要、不可缺少的。职业学校中的一切教学组织,都是以课程为单位,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一直到教学的管理,课程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标志。但是,在职业教育领域,特别是在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领域,传统的学科有必要做出调整,应以技术学科或综合学科逐步地取代一般学科。这种变化完全是由职业教育的特征所决定的。职业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使它的学生能够胜任企业的日常工作,企业的日常工作需要有综合学科的支持。  7.教材的编写队伍  毫无疑问,教材当然主要应该由职业学校的教师来编写。但是我们认为:职业教育的教材应该是由职业教育的课程专家领衔,职业学校的教学专家、企业的技术专家共同参与的一个团队来编写;如果是数字教材的话,还应加上信息技术的专家。这样的团队是职业教育教材编写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在当前相当部分专业教材不同程度地脱离实际的情况,究其原因,是缺少一个合理的教材编写队伍。  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有他们自身的长处,他们在专业方面有较高的理论造诣,但自身也有明显的不足,他们缺少企业的实践,对企业的了解往往是一知半解的。在这方面,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哪些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未来的员工是必不可少的。职业教育的课程专家则比较了解职业教育的规律,搭建合理的课程框架和教材结构,能够做好彼此之间的协调工作。  *本文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王军伟负责的教育部专项研究课题“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如何适应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规划研究与开发项目成果汇编”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研究分卷(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王军伟.“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现状的调查研究报告.2007.  [3]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规划研究与开发项目成果汇编”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研究分卷(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杨黎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J].职教论坛,2006,(9).
责任编辑:胡子轩
文档附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市政工程整体发展状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