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太懒而不重视学习他的学习怎么翻译

Peter Revson: 并非虚有其表
1回复 318浏览
&By Adam Cooper&AUTOSPORT special contributor40年前的3月22日,赛车届被Peter Revson的死亡所震荡,他在卡亚拉米测试时遭遇了可怕的车祸。即便那是个似乎每隔一个周末都会发生悲剧的年代,但在那个时间点失去Peter Revson这位F1和印地赛车届的双重明星实在太残酷了。在1973赛季他为迈凯轮赢得了两个大奖赛冠军,这让他成功转移了人们对他高富帅背景的关注,并使怀疑他能力的人相信他是不可忽视的一名竞争者。他加入了年轻而雄心勃勃的Shadow车队,并得到了在前雇主那儿错过的高度支持。下了赛道他就和世界小姐约会,还刚刚完成了他见解深刻的自传,生活对这个35岁的乐迷不能更美好了。走向南非黑暗一天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作为一个没有经验的年轻人,Revson在不具备竞争力的私人莲花-BRM车队度过了颗粒无收的1964赛季,几乎没给人留下什么印象,而此后他用了7年时间才恢复。当最终重返F1时,他成了一个强劲的竞争者。出生于1939年的Revson最初在美国的跑车俱乐部比赛。1963年他加入了初级方程式比赛的车手行列开始征战欧洲,并在丹麦站获胜。那年年底,在奥尔顿公园金杯赛上他驾驶着独立车主Reg Parnell的莲花-BRM完成了自己的F1首秀。这促成了1964赛季Revson加盟莲花-BRM,但在那个冬天Reg去世之后,他发现自己实际是为Parnell的儿子Tim开车。没有预算可言,Peter经历了不稳定的部分赛季,但是下了赛道他作为“Ditton Road Fliers”的一员和Mike Hailwood、Chris Amon分享一所著名的房子,一起找乐子。Revson在F1的首次亮相并不成功在失望的首度F1生涯后的七年间,Revson在其他赛事找回自信。他回到F3赢得了1965赛季摩纳哥站的胜利,随后在耐力赛、TransAm、Can-Am和印地赛车比赛中建立起好口碑。即便1967年7月,他弟弟在F3丹麦久斯兰半岛比赛中遭遇撞车丧生也没有削弱他对赛车的追求。Revson的大突破出现在1969年,他开着一辆不具竞争力的Brabham-Repco在第一场印地500比赛中从33位发车最终上升到第五位。接下来的一年,他在西部林12小时耐力赛上和队友Steve McQueen一起驾驶保时捷908以第二完赛,之后他的职业生涯发生了转折。因为Chris Amon和车队闹不愉快走人,他长久以来的朋友Teddy Mayer给了他一个和迈凯轮赛车一起征战印第安纳波利斯的机会。&这也让他在1971赛季获得了迈凯轮全职车手席位。那个耀眼的赛季见证了他赢得Can-Am冠军,在印地赛车坐上杆位并以第二完赛。那年的年底他还回归F1开了场比赛,在美国大奖赛上驾驶Tyrrell车队的三号赛车。那是一次低调的表现,却足以说服Mayer给他F1席位,和Denny Hulme一起在1972年为迈凯轮车队效力。因为Stateside承诺冲突,他只跑了部分赛季,但是一系列登上领奖台的坚实成绩让他获得了总积分第五位,并在加拿大站赢得了杆位。不愉快的1964赛季就此遗忘。“他是一位非常有竞争力的顶级车手。”迈凯轮车队元老Alastair Caldwell说,“他的外表和形象有时阻碍了他,他很清楚自己有多漂亮。”“继Bruce和Denny之后,他是我们第一位花花公子车手。这不代表他不够优秀,只是(看待他的)方法不同。Teddy被他迷住了。我想他让Teddy想起了自己在1964年澳大利亚死去的弟弟Tim,也是又高又帅。Revson身上有他的影子。”然而1973赛季过后,Revson和Mayer的关系就开始破裂了。他质疑相比于Hulme自己获得的支持不够,同时也在迈凯轮青训生和不定期第三车手Jody Scheckter挤进来(争夺车手席位)时感到了危机。当为了取悦赞助商去跑波科诺USAC比赛而被迫错过法国大奖赛时,他怒不可遏。Revson为迈凯轮征战了23场比赛,但是关系最终破裂“我第一次看到他很失望是在瑞典。”迈凯轮车队设计师Gordon Coppuck回忆道,“他很失落因为他压根不相信他开的车和Denny的一样。”“他在那儿和Teddy发生了很大的争吵,但之后不久他在波科诺登上了杆位,为Jody在法国站驾驶他赛车的事气得发疯。Denny做了所有的测试,这是事实。”当他在英国大奖赛上超过Ronnie Peterson获得了精彩的F1首胜后,Revson将不断增长的挫败感转化为证明自我。现在,那些总是将他视为富二代的人们要认真对待他了。“他感到这种情况给了他一次机会,他当然很有决心。”Coppuck说,“和促使他在印地拿到杆位一样,这种决心也让他赢得了英国大奖赛。“当车况不太好时他可能表现得一般,但当车子够好,而他自己也感到有机会做点特别的事时,他就能做到。“他知道需要怎样的平衡,我们就朝着那个方向一起努力达成目标,他很棒。我想没有其他任何人能在银石做得更好。”那次著名的胜利仅仅两周之后,Mayer告诉Revson车队在1974赛季没有他的位置了,因为有位头号车手――后来知道是Emerson Fittipaldi――带着主赞助商加盟。Hulme将会作为二号车手留下来。“如果我来选择,无论何时我都会选Revson而不是Hulme。”Caldwell说道,“但我没有参与。Revson/Fittipaldi组合对我而言将是更好的一手牌。“Emerson想要Hulme,因为他知道自己能击败他。那时Denny失去了价值,除非车子非常给力。”“Emerson不可能考虑让Peter成为自己1974赛季的队友。”Coppuck特别提到,“他必须得走人……”Revson在1973年的加拿大大奖赛后带着他的战利品庆祝胜利受挫于这样的冷落,他花了几个月权衡自己的下家选项,同时也因在加拿大混乱的雨站中再次获胜而增加了自己的信誉。法拉利曾有很大的可能性,虽然最终这笔交易因为钱而告吹了。卢卡-迪-蒙特泽转而雇了BRM的尼基-劳达。Mayer也提供了一份迈凯轮第三车手的协议,由一个单独的车组运营。Revson开始同意了,但他改变了主意,因为他怀疑这额外的条款是否能真正履行。至此为止,他已经彻底对Mayer失去了信心。“当我还是个孩子时心目中只有三个英雄:AJ Foyt、James Hunt和Peter。”Teddy的儿子Tim说道,当时他只有8岁,“出于同一个原因――他们都因我爸爸倍受挫折。”和Dan Gurney关于Eagle车队的F5000/F1项目谈判因缺乏资金而泡汤之后,Shadow车队的美国老板Don Nichols很渴望雇他,Revson受此鼓舞最后签了Shadow。“Peter很棒。”Shadow车队的设计师Tony Southgate回忆道,“他是个温文尔雅的好莱坞式明星,也是个很好合作的人。当我们把他放进旧的赛车里时,他马上开始了测试。他正是我们需要的车手。“他说,‘还不错,这车。’我们很高兴能得到这样的反馈。他足够专业,如果你有问题就可以和他探讨然后解决。他就是这么工作的。”新的DN3被证明很有竞争力,首次在阿根廷亮相Revson就在排位赛获得第四,只可惜在正赛第一圈因碰撞退赛。在巴西他又以第六名发车后退赛了,然后在布兰兹哈奇赛道的冠军赛雨战中以第六名完赛。下一站就是南非,和往常一样,赛前的一周车队集结做测试。权衡再三之后Revson在1974赛季转会Shadow车队“显然这是辆新车,还有一些磨合上的问题。”Southgate说,“我们正在改进赛车。而在卡亚拉米的计划就是做一些调教。“他跑得很快。他说这车感觉很不错。我们做了一些调整,而他最后说的一句话是:‘我现在要去飞快地跑一圈。’”Revson刚上赛道没一会儿,他的黑色赛车就叉进了路边的防护栏,车身扭曲地卡在有缺陷的护栏下着了火。附近的Fittipaldi、Graham Hill和当地的单站车手Eddie Keizan都停下来试图营救,Hulme也从P房赶来加入他们。但是依然无能为力。“正常情况下你可以逃出来,但是赛车是在一个快速弯摔下去的。”Southgate解释,“DN3是一辆有着非常非常低楔型鼻锥的车子,而他恰好跑到了护栏下面并还在前进,直到车身卡住才停下。“这可以说是最糟糕的。当时只有我和首席机械师Pete Kerr,以及两三个其他机械师。我们跳进租来的车立即开了过去,到达那儿时他们已经把他抬上了救护车。“我又疾驰到医院确认状况。Peter的头部受伤严重,像是撞到什么东西起了一个大包。”“那是在卡亚拉米牧场最悲伤的记忆。”Scheckter回忆,“我记得有人取走了他的包。不过后来它又回到我家――人还活着的时候这些东西总是很重要,但是突然,就变得毫无意义了。”与此同时,Southgate不得不检查残骸以找到发生事故的线索,最后确认事故原因是机械故障时让他非常震惊。“那时候我们用了很多钛材料在车上。”他解释说,“只要在使用寿命内一切都很好,没什么可过于担心的。”“但我们在使用钛材料的那阵子,它对机械制造而言是种很挑剔的材料,那会儿所有的东西就是手工制造的,我们没有如今用的那些精密机器。”“基本上用钛材料你需要一个很高的光洁度,就像一面镜子,你不希望有任何痕迹或凹槽。如果有,它将会极大地改变使用寿命,而这就是我将它归结为事故原因的理由。“一个连接前轮和下叉臂的球柱似乎过早衰竭。在事发弯角的部分赛道上你能看到一些东西刮蹭地面的痕迹,像是叉臂的一端。“我们立即扔掉所有这些部件,替换成普通的钢材料部件。我为此消沉了很久――大概有10年或15年。”Revson在迈凯轮怪异的M8F中,他赢得了1971赛季Cam-Am的总冠军.离上一年的Roger Williamson和Francois Cevert悲剧过去才那么短的时间,Revson的去世冲击了整个围场。“那本将是属于Revvy的一个赛季。”悲痛欲绝的Hulme在他的凹凸专栏里写道。“他决心赢下世界冠军,而且一旦当他的赛车在那个赛季正常运转时,他就将迎来真正的好时光。太可惜了……”那个竞争激烈的年代被Lauda, Regazzoni, Peterson, Fittipaldi, Scheckter, Reutemann和Hunt所统治,很难预测Revson会给Shadow车队带来怎样的表现。然而,事实证明1974赛季的冠军争夺是完全开放式的,Southgate认为美国人会比他后来的菜鸟继任者Tom Pryce和懒惰的Jean-Pierre Jarier将车队向前推进得多。他会迫使车队老板Nichols为研发找来更多资金,带领车队走出赛季开始时快但后劲不足的困境。“我们没有持续研发计划,而同样一群人也要从F1抽出精力为Can-Am和F5000工作。就像这个赛季,每年我们都会慢慢落后,从其他地方搞些钱。“Tom显露出了天赋,但他还在快速学习的过程中,而Jarier太懒了,技术能力也不够。如果Peter在,他会促使我们做更多的研发――换句话说他会确保Don拿出更多钱来让我们做想做的。那总是个问题。”另外值得一提的是,Revson还和老伙计Roger Penske签了1974赛季跑印地500的合同,他们多年来的合作关系本是开花结果的时候。或许最诱人的猜测是,不管他待在迈凯轮或放下自尊和薪水问题加入法拉利,那么在赛季会发生什么。“我不怀疑如果他在1974赛季和我们在一起的话将赢得更多分站。”Coppuck说,“当赛车状况良好的时候他肯定会比大多数车手开得都更快。”[ 此帖被soradoris在 19:22修改 ]
如果你喜欢
的文章,可以。& & & &
很多时候就是死者为大,没办法的事情
Hockey, more than a gam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
& 允许多选
192人参加识货团购268.00元142人参加识货团购79.00元622人参加识货团购439.00元221人参加识货团购558.00元83人参加识货团购550.00元87人参加识货团购568.00元304人参加识货团购499.00元38人参加识货团购199.00元42人参加识货团购468.00元34人参加识货团购69.00元275人参加识货团购780.00元61人参加识货团购99.00元▶▶跟读不当,会适得其反,大家在跟读这条路上一定要要慎重,跟读早晚与多少不影响孩子的英文能力的发展。
▶▶跟读的最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自主阅读能力,通过大量的读来养成良好的语感,从而下次听到的时候在大脑当中能有思维的呈现,。
网易教育讯()
晨晨是小学一年级下学期开始进行的有意识启蒙的,在此之前上过大约一年半的外教英语培训班,主要是和小朋友玩,做游戏、做手工,说到英语启蒙,基本为零,后来学校的原因课程上的断断续续,最后干脆停了。
紧接着,孩子上了一年级,进入幼小衔接时期,主要精力用在适应学校生活上,一直到一年级下学期,晨晨妈才真正考虑英语的问题,而晨晨妈自己没有英语基础,买了一些书籍后开始了艰难的英语启蒙。
晨晨妈妈主要的做法
一.坚持每天听音频
晨晨妈买的书,都是要带音频的,因为她的英语基本为零,只能依靠书里的音频。
每晚她们两个都坐在电脑前,先看看书的图画,猜猜大致内容,然后反复听,至少5遍以上,每次基本20到30分钟,尽量都指读,让孩子大致说说书的内容;然后一句一句的跟读,有些词发音不准,就反复听,多次读,最后基本这册书孩子能够很流利的读出来了,就给孩子录音,回放。
晨晨妈发现:小孩子很惊奇啊,下次再读就会尽量的模仿音频的发音,语气和声调了。
二.让孩子当老师教妈妈
因为晨晨妈不会英语,就和孩子一起学,一起读,并让孩子纠正妈妈的错误,而且也是锻炼孩子的过程,同时还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
三.自然拼读
晨晨妈用了安娜推荐的《清华自然拼读乐园》和《拼读故事屋》,每周她们用周六下午一段时间做一课主课本和练习册。晨晨比较喜欢活动手册,就让她自己做。
四.适量做题
上学的孩子必然要面对应试教育,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现状,只能适应。晨晨妈买了2本英语练习;《期末冲刺100分》和《一课一练》,这两本书都带音频,可以锻炼听力,每周做一到两次。
五.适量背单词
自然拼读孩子有些基础了,背单词就相对容易好多。而且孩子学校的英语老师抓得很紧,孩子在学校成绩尚可,自己也有自信了,自己说:“听英语也挺好”。
六.找到适合孩子的课外班
晨晨参加了个小学三年级的补习班,跟着老师学习,英语也有一些进步,也肯开口说一两句了。
晨晨的寒假计划与安排
马上到寒假了,晨晨妈打算利用这个寒假好好加强一下晨晨的英语水平,虽然平时晨晨完成各科作业,上完各种课外班基本就没有多少时间了。
1、听音频:《攀登英语》2到4级,《体验》ABCD1到4,《丽声》1到3,《美国少儿英文》1到3。
2、练习仿写:英文写作训练,从一两句话开始。
3、结合孩子的兴趣度做练习:手里有《听力周计划》和《阅读理解周计划》,《一课一练》,前2种天天做,每次10分钟就能搞定,一课一练每周做一课。
4、跟着课外班老师,完成老师每节课的任务。
5、继续自然拼读,用大量的阅读来提升单词的记忆。
晨晨妈的困惑&安娜的解惑
晨晨妈:好多人说不要背单词,这个到底对不对?
安娜:比较片面。背单词与否是和年龄,能力相关联的,这就如学习汉语当中的“识字”和“写字”,多大开始识字,多大开始写字都是要符合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的,当然因为个体的特殊性,孩子的早晚是有一些差异的。 晨晨这么大的孩子(年龄和英文基础)可以开始进行背单词的训练了,只有背单词,单词拼写累积到一定程度,孩子才可能开始有效的写作训练,你的计划里面也说了,从1、2句话开始练习仿写(当然仿写也可以照着单词写),那么有了单词的拼写基础,仿写就会变得游刃有余。
那么有的人为什么说不要背单词呢?我们找到了这种说法的原因去突破他,就能找到说服我们自己的答案。
1. 孩子感到很困难。孩子没有单词的识读(识字),上来就写,当然困难;孩子没有经历过自然拼读,没有拼读意识,背单词单纯靠记忆当然困难;背单词没有循序渐进,上来不管多长的就考试,孩子没有方法,当然困难。
2. 背单词无用。如果背单词无用,那么就是在说写字无用,这种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如果说二年级背单词无用,那么何时才有用,孩子的写作能力是需要一点一点奠基,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晨晨妈:音标要不要学?安娜:要是孩子五六年级大了,我还是会建议他学习的,毕竟要和应试接轨,但是晨晨刚刚二年级,还是要学自然拼读,培养音韵意识,不要怀疑自己选择的正确性。
晨晨妈:绘本怎么进行,好多绘本我自己都叫不准,还没有音频,没有翻译,怎么引导孩子?安娜:选择有音频的绘本和他一起听,这个量(有音频的绘本)也是足够了,如果你选择的资源合适,适合孩子目前的水平,是不需要翻译的。孩子看绘本,尤其是家庭当中看绘本不用一字一句的都要弄懂,看绘本提升的是素养,而非技能(学校的绘本精读课程除外)。
晨晨妈:孩子始终输出不好,我怎么帮他,我不敢和她对话,怕发音不准误导孩子,这种情况怎么做?
安娜:输出是所有孩子的弊端,就如子桐也是一样,听力,阅读,书写都远远好于输出。这不是一日之功,你不能帮助他,只能帮助他寻求环境,比如你帮他选择了合适的老师,老师的班级就有环境,将来大一点也可以选择网络口语外教课程。
【家长俱乐部】
【走进商学院】
【教育大家谈】
【第一时间】
【教育访谈录】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select name="site" class="left"&
&option value="网易" selected="selected"&新闻&/option&
&option value=""&网页&/option&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与翻译能力的培养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
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 &吴波
摘& 要: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为探讨翻译本质和翻译教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翻译教学的中心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而译者的认知活动和翻译能力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基础上的翻译教学模式对全面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改进当前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翻译能力 翻译教学
Abstract: A
cognitive linguistic perspective on translation provides a new outlook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teaching: the core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is to develop translation abilities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ranslator’s cognitive activities. A translation teaching mode
with a cognitive linguistic perspective will hopefully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abilities as well as the elimination of problems in current
translation teaching.
英文标题:A Cognitive Linguistic Perspective on
Transla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Abilities
Key wor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translation abilities, translation teaching
&一.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 “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王寅,2007:583)。”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强调体验和认知的制约作用,重视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追求实现“解释的合理性”和“翻译的和谐性”。认知语言学建立在体验哲学的基础上,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翻译,相比传统的以文本为中心的翻译观和传统语言学的翻译观,它突出了主体认知活动在翻译中的表现。这是有关翻译活动的一个本质现象,却一直以来在翻译研究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相比解构主义、阐释学和文化学派的翻译观等强调译者(即解构者或阐释者)本身的视域、经验和立场等主体性因素在翻译活动中的发挥,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提出要发挥体验和认知对主体性因素的制约作用。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一方面承认认知活动对翻译的决定作用,既译文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一方面又指出译者作为认知主体之一应受到其它参与翻译活动的认知主体间互动的制约,翻译时应“创而有度”, 而不是“任意发挥”(同上:581),因而它是一种追求平衡的翻译观。换言之,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承认并描述了认知活动在翻译行为中的客观存在,同时又提出译者必须尽量重现原文所表达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它既是看待翻译活动的一种新的整合性视角,同时又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翻译活动的标准。鉴于翻译教学的对象是未来的译者,而认知语言学直接关注译者认知活动的过程,强调主体的体验性和创造性,重视认知所产生的结果,笔者认为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当前的翻译教学,将会有助于翻译研究者和教师在和 翻译教学相关的一些问题上有新的发现,比如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模式,翻译教材的选择和使用的标准等。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可以为翻译教学提供一种有效的理论模式和支持。以下笔者将对此做尝试性的分析和探讨。
二.翻译能力:翻译课堂的具体目标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全面介入以及译者对翻译结果的影响在翻译研究中已获得广泛承认。根据相关的研究结果(吴波,2005),笔者认为翻译教学的总体远景目标是培养合格的译者,而翻译课堂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什么是翻译能力?早在1980年代,让·德利尔(孙慧双译,1988:1)就提出 “翻译是一种能力,是以语言知识和百科知识为基础的一种重新解释和表达的能力。是以编辑技巧为基础的一种重新表达的艺术。” 从翻译活动的操作层面来说,我们同意让·德利尔所提出的翻译能力的核心是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的能力。但需要指出分析原文并非仅仅分析原文的语言代码,而是要深入分析原文所体现的思维和认知活动,理解客观世界和认知主体的思维活动是如何通过内容得到体现的。翻译处理的不仅仅是语言,更重要的是体现语言所反映的世界。因此,翻译能力是一个整体性综合性的概念,涵盖着多个方面的内容。综观整个翻译过程:翻译能力首先是译者认知能力的展现,在其中译者依靠自己对世界的体验来理解原文及其所反映的世界;其次是译者在译文中重构原文世界的能力,当中体现出译者的创造力;同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把握翻译效果,因而必须具备确定翻译目的、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能力,以及和其他翻译活动参与者,如赞助人、目标读者等的沟通能力;此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还应具备自我控制、把握自己的立场和各种主体性因素的能力,以便有效地主导翻译过程,达到即定翻译目的。一言概之,我们认为翻译能力是以译者本身的经验和认知活动为基础,以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的能力为核心,并包括译者的知识能力、创造能力、文化能力、交际能力和自我约束的能力。翻译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译本的质量。翻译能力 就是译者的职业能力,是翻译教学的目标。
三.当前翻译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的缺失
当前虽然部分高校外语院系已经设立了翻译本科专业,但数量不多。大多数英语专业还是按传统把翻译教学视为语言教学的一个项目。根据穆雷的调查,“基本上所有的外语院系都把翻译当作本科生高年级的一门必修课。以英语为例,课型主要有汉译英和英译汉……汉英翻译和英汉翻译分开上的学校多一些,但也有一些学校把英汉互译作为一门课来设置。”(穆雷,1999:35)目前情况也依然如此。翻译课长期以来广泛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提供原文,学生做出译文之后,教师根据参考译文对有关的翻译问题进行讲解,评价学生翻译的得失。这种
“纠错”式(刘彤,陈学斌,2006)的教学法自身的缺点在于只进行语言训练,而不包含让学生进行信息提取、选择,根据既定的目的来创造译文等翻译能力的训练。从教学效果来看,传统笔译教学方式至少存在着两个严重的局限性:
其一,由于翻译这个行业一直以来在我们国家的职业化程度都不高,大学里的翻译教师,并不一定有过长期担任职业译者的经历;有的只是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好的母语和外语功底和偶尔从事兼职翻译的经历。这些教师在授课时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参考译文,囿于评析语言转换的得失,使翻译课无形之中变为语言学习的辅助课程,而非提高翻译能力的专业课程。
其二,即使教师本人具有足够的职业背景,重在点评和纠错的授课方式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经验主义的烙印,不足以全面揭示翻译的要义和本质,有限的课时又难以让学生有广泛而大量练习的机会。
传统的笔译教学缺乏系统组织和理论指导,远不能满足翻译实践对翻译教学的要求。笔者认为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有两点:一是翻译学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它一直以来仅是语言文学专业下的一门科目,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翻译课时十分有限,并和其它诸如写作、听力等课程一般被视为提高学生语言技能和修养的手段之一,翻译活动的独立性和价值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中没有获得承认。二是因为我们对翻译活动的内涵认识不足。很久以来我们只认识到翻译活动中语言转换的一面,没有看到社会文化环境、译者、翻译目的等因素对翻译结果所产生的影响,忽视了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目的性,因而在翻译教学模式上过于简单化、机械化。
美国学者唐纳德·克拉力归纳了翻译教学中主要存在的九个问题,笔者认为在其中他既描述了翻译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缺失的现状(如1,4,5,6),又指出了其原因(如2,3,7,8),同时也暗示了改进教学的方法:
1.缺少教学和翻译理论相结合的有系统的翻译教学模式;
2.在译员培训中未能使用其它学科(如社会学、人类学、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和现代翻译学的研究成果。
3.对翻译过程的认识肤浅,过分强调语言转换,忽视职业翻译中包含的社会和认知等因素。
4.在教学中未能把阐释和文化教学模式与语法教学模式相结合。
5.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
6.学生(甚至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
7.未能对翻译过程进行实验性研究,从而未能在此基础上建立关于翻译和译者能力的模式,并进而确立翻译教学的方法。
8.未能明确译者能力的组成要素,从而不能区分持双语者的语言能力和译者的职业能力。
9.对于现有的和计划中的翻译课程缺少评价标准,不能评价课程的实用性、效果和某个特定课程(如把母语译成外语)的教学方式。( Donald C. Kiraly,1995: 18& 笔者译 )
& &&由此,笔者以为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作为自成体系的理论, 因其对翻译过程中各个因素的关注,可以发展成一种可行的翻译教学模式,为解决当前翻译教学中的问题提供一条新途径。
四.译者的翻译能力和认知活动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认知语言学的核心观点可概括为 “现实——认知——语言”, 将现实和认知视为语言(或内容)的本源,人类通过认知活动使现实得以在语言中体现,即认知语言学不仅关注语言本身,同样关注语言习得和学得的整个过程。同样的思路映射到翻译活动上,即形成了 “现实——(体验)认知——翻译” 的翻译形成模式。这个模式指明翻译不光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是对于现实的体验和认知的结果。每一次新的认知活动都是建立在认知主体先前的认知基础之上。在翻译活动中,认知的直接对象就是原作:译者借助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去理解原作所反映的世界,然后把它重现出来。
我们现以王维的 “鹿柴” 诗的多个译本为例,来观察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活动并讨论这种活动如何影响译文的形成。王维因其作品的诗情画意,平畅易晓,鲜有典故而成为被翻译成英文最多的中国古代诗人,因而对王维诗不同译文的比较解读总会带来有趣的发现,引人深思。Eliot Weinberger 1987年编写的一本小书《19种视角解读王维》(Nineteen Ways of Looking
at Wang Wei)列出并分析了王维“鹿柴”一诗的19个文本,原诗是书中所举的第一个文本,此外有两种法语译文和一个西班牙语译文,剩余15个英语译文。笔者不懂法文和西班牙文,却发现其15种英译本的措辞、节奏、风格和形态各异,鲜明地体现出了译者对原文的不同驾驭及所体现的不同认知。我们试以其中的三首为例来加以分析: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I.Deer Forest Hermitage
Through the deep wood, the
slanting sunlight
Casts motley patterns on
the jade-green mosses.
No glimpse of man in this
lonely mountain,
Yet faint voices drift on
(by Chang Yi-nan &
Lewis C. Walmsley, 1958)
II. &&Deer Enclosure
Empty mountain: no man is
But voices of men are
Sun’s reflection reaches
into the woods
And shines upon the green
moss.&& (by Wai-lim Yip, 1972)
III. &&Empty
mountains:
no one to be seen.
Yet – hear –
Human sounds and echoes.
Returning sunlight
Again shining
On the green moss, above. (by Gary Snyder, 1978)
原诗的西班牙文译者Octavio Paz说:“鹿柴” 汇集了中国古诗的所有特征元素:内容的普遍性,缺乏人物、时间和主语(universality,
impersonality, absence of time, absence of subject) (Weinberger Eliot, 1987: preface),这些使得古诗的翻译变的十分困难。有一定诗歌修养背景的中国读者都知道 “鹿柴” 是王维的一首有代表性的田园诗,描绘鹿柴附近空山森林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它在声响上写的是静,而在色彩上描绘的是暗。“响”和“照”二字是意在以响衬托静,以明衬托暗。全诗包含着人、物、景、情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意境。
对比Chang & Lewis(张音南,沃姆斯利)的文本和原文,我们看到他们 对原诗的意义做了非常主观的解读。原诗除了 “空” 和 “深” 两个最简单的形容词以外,几乎只有动词和名词,朴素的诗句蕴涵着无穷的意境和无尽的阐释空间。Chang & Lewis在翻译中使原诗的意义具体而确定:“空山” 成为 “孤独的山”,“人语响” 是 “微弱的说话声在空中飘荡”,在原文中不出现但却实际存在的“阳光”被精确为“斜斜的阳光”,一个 “照” 字被描绘成 “在青苔上投射出各种各样的图案”。他们的译文,如果回译成中文,则变成:
“ 透过深深的树林,斜斜的阳光/挥洒成缤纷图案在翠绿的苔鲜上。
&孤独的山里没有人的踪影,
然微弱的声音在空中飘荡。” (笔者译)
从效果上看,原诗里中国山水画似的灵动成为英文文本中写实的图案。Cheng & Lewis 甚至调换了诗行的顺序:诗人先写声响、感觉然后才写景色,而译者是先写景物再描绘感受,因而原诗的虚幻也就被译文的实在所替换。Chang & Lewis曾合作出版过王维诗的译文集,但是被认为和原诗毫无相似之处,这点在鹿柴一诗的翻译中可见一斑。Eliot Weinberger认为这是典型的译者想要“提高”原文的例子。他承认若把翻译看作一种精神上的运动,那么这种运动就存在于把译者的自我溶解于译作之中。虽然在翻译中完全消解作者的存在并非是翻译真正的初衷,但是在不同程度上的消解却是翻译活动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而这种消解其实就是与译者的体验和认知紧密相关。Chang& Lewis 对王维的消解非常彻底,但是他们的译文并没有获得肯定。
相反,Snyder的译文从形式上看是典型的美国诗,却被公认为是最好的译文之一。细读Snyder的译诗,发现也很工整,八个诗行,在意义上是完整的四句话,体现出译者想要保持原诗形态的意图。此外,译文显然在尽力挖掘原诗的意义和精神,这种努力在译诗的细节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他用hear的主动形式来翻译“闻”,而不是英语中更为常用的(human sounds and echoes) Snyder是所有译者中唯一把 “复照青苔上” 的 “上” 字翻译出来的译者,并且他认为诗行中的青苔并非地上或岩石上的青苔,而是树上的青苔,因而 “上” 字并非指
“青苔的上面” 而是 “上面的青苔”。在Snyder的译诗中,我们读出了他对王维的应和,译诗中既有王维,也有Snyder。Snyder对王维的理解既是诗人之间的心意相通,又是两个热爱山水森林,崇尚佛教禅理的个体之间的共鸣。虽然两人生活的年代相差了一千多年,但是他们的思想、心境甚至部分生活轨迹却都惊人地相似。王维晚年在辋川山间别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喜欢参禅,写出了大量优秀的山水诗。而Snyder在游历多年之后,最终定居在内华达的山间农场,他作为一个禅宗佛教徒、登山家、环境保护主义者、生态哲学家的思想和生活境界对他的诗歌创作与翻译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这也可以解释虽然Snyder与王维虽然处于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但却能在译诗中重现诗人诗作的真境界。
Wai-lim Yip (叶维廉) 是唯一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译者。他深知形式、格律对于古诗的意义因而试图保留唐诗五言律的鲜明特征,结果他的译文非常工整。然而也可能正是因为受到形式(字数、诗行)的限制,他只能在意义上有所舍弃,无法顾及“深林”与“复照”,只能译成 “woods” 和“shines”。Yip在中国诗学对于20世纪美国诗歌的影响方面做过很有意义的研究,但是有学者认为 “他的翻译与研究相比却显逊色,也许是因为英语是他的第二语言的缘故。”(同上:27)
综观以上三种译文,我们发现译者个人的体验和他们关于翻译的思想从整体上决定了译文的风格;而译者本人对原语和译语的理解与驾驭又从细节上影响了译文的面貌。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翻译过程就是译者对原作及其所反映的世界进行认知的过程,翻译能力则体现在译者对这一认知过程进行控制,以取得事先所设定的翻译结果。具有较强翻译能力的译者总是有明确的翻译意图和目标,能够合理的处理原文,让译文发挥预期的功能并为读者所接受。从“鹿柴”一诗的翻译来看,认知的角度也直接体现了翻译能力的强弱。Chang&Lewis 只把原诗看作一个再创作的原始素材,对它进行了大胆改造;Wai-lim Yip把它看作是推介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机会;只有Snyder把视点落在诗本身,看到了诗人的独具个性和诗歌的独特意境。从诗学效果和被接受程度来衡量,显然Snyder展示出高人一筹的翻译能力。
五.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
翻译活动的主体是译者,翻译的认知语言学视角关注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经历的体验、认知和再现的过程。王寅(2007:583-590)提出认知语言学的翻译模式包含六个观点:翻译具有体验性;翻译具有多重互动性;翻译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翻译的语篇性;翻译的和谐性以及翻译的“两个世界”(即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 笔者认为这种综合描述的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对以培养翻译能力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有着非常深刻的启发意义。
首先,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本身就可以发展成为一种翻译教学模式。它所提出的现实——认知——语言(翻译)实际上是一个宏观的翻译过程,关照了翻译中的种种语言之外的因素:现实、人、文本。而这些因素又可以细分为当下的情境、对翻译任务的描述、人的立场、人与文本的关系、文本与现实/情境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同时,它还关照这些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反映到语言上的。换言之,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以同样的程度来关注原语和译语的转换以及语言转换背后的认知活动。用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去看待翻译教学,我们会意识到在翻译课堂中教授不同语言之间的互换技巧远非教学的全部,亦不是教学的中心。翻译教学还应包括引导学生去面对原文以及原文所反映的世界;确定自己对原文的态度;分析整个翻译的情境并确认自己在翻译活动中的立场;承担自己在翻译过程中所应负的责任并明确翻译活动所应达到的目的和效果等。翻译教学在内容上应至少包括两个基本的板块:一是让学生理解并参与翻译过程的每一步:认识原文——确立翻译目标——开展翻译活动——修改译文以实现既定的翻译目的;二是在“开展翻译活动”这一环节训练学生如何进行语言转换,如何处理翻译中的人际关系,译者如何进行翻译决策和选择等。认知语言学的翻译教学模式不仅仅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求学生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人际沟通能力、正确的选择和决策等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确定培养翻译能力是翻译教学的中心。
其二,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是以体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作为哲学基础,而译者是翻译过程中最重要、最活跃的体验和认知主体,因此,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把译者推到了翻译活动的核心与主导地位。自然而然对于译者的要求就不仅仅限于他的语言转换能力,还要求他具备相当的协调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和谐性”、“多重互动性”、和“翻译的‘两个世界’”等被认为是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的重要内容。译者的翻译能力实际上就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被确立起来。
其三,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提出对于翻译教学的课堂方式和教材的编写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在认知语言学的翻译教学模式下,学生势必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传统的教师点评译文的翻译教学方式遭到否定。从教材的编写上来说,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必须从方法论上鲜明地体现以培养翻译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思想。传统的以训练语言转换技巧如直译、意译等为主要内容的翻译教材也将完全遭到淘汰。若以“翻译的语篇性”这一重要的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点为参照,选择一些具有实用交流价值的语篇来编成教材,并在编排上贯彻有些学者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 “参考译文应配有两篇或三篇”, “组织学生对学生译文及参考译文进行比较评析,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信息为主动创造信息”,“强调以理论指导实践”(魏志成,2004:V)等观点,对全面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参考书目:
Baker Mona.
1992.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Donald. 1995. Pathways to Translation: Pedagogy and Process. [M] Ohio: The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ocess.
Claire. 1993.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Newmark Peter. 1988.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 [M]
Weinberger,
Eliot & Octavio Paz. 1987. Nineteen Ways of Looking at Wang Wei.
[M] Mt.Kisco, New York.
陈劲秋 等编著,2005,《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陈恪清,张玲编,2005,《大学英汉翻译教程》 [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程永生编著,2005,〈〈汉译英理论与实践教程〉〉 [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刘彤,陈学斌,2006 “外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改革初探”,{J} 《科教文汇》12月下半月刊。
穆雷,1999,《中国翻译教学研究》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让.德利尔著,孙慧双译,1988,《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 [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王寅, 2007,《认知语言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吴波,2006,《论译者的主体性》 [M],北京:外文出版社。
张春柏,2003,《英汉汉英翻译教程》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美芳. 2001,《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重视学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