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自己能画漫画16岁便怀孕了,爸妈和你出国后与父母断绝关系系。自己出国留学这是什么小说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不能使用此页面的全部功能。
请换用其他浏览器或者开启对javascript的支持。
(试发表)
一年前在华师大的一个书友活动里做的小讲座的内容。
致所有父亲缺席者
我从来不担心这个话题覆盖面会太小,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大部分父亲是缺席的。
而那些papa girl,也就是和父亲很亲近,觉得爸爸是世界上最帅的男人,最想嫁给爸爸的女儿,(这个词是我从 mama boy联想到的,此外日语中,还有お兄ちゃん子,意思是亲近哥哥的孩子,所以我想一定也有papa girl)你们也不用对这..
一年前在华师大的一个书友活动里做的小讲座的内容。
致所有父亲缺席者
我从来不担心这个话题覆盖面会太小,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大部分父亲是缺席的。
而那些papa girl,也就是和父亲很亲近,觉得爸爸是世界上最帅的男人,最想嫁给爸爸的女儿,(这个词是我从 mama boy联想到的,此外日语中,还有お兄ちゃん子,意思是亲近哥哥的孩子,所以我想一定也有papa girl)你们也不用对这个话题感到疏离,你们可以在这里体会、确定一下自己的成长中,有父亲确实陪伴在身边的这份幸运和幸福感。
我有不少的papa girl朋友,其中也有在写作的。
她们常常在文章里 不厌其烦 亲昵又不肉麻 地谈起父亲。
对我来说,这种感觉是羡慕,和完全无法理解。
也有和我一样父亲缺席的朋友,她却觉得我太过在意这个问题,她觉得也许小题大做。
但,我确实就是非常在意这个问题,我也不为我的在意感到不安或理亏或羞耻。
对父亲缺席造成后果的研究确实存在。
我会忍不住去描写这个话题,包括长篇里, 一个重要角色(志会),父亲缺席,成为她行动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解释一下父亲缺席。
这意思不是爸爸老不在家这么一个表象,而是一种更深刻的“不在”的状态。它是指扮演父亲的角色(不一定是爸爸,爷爷外公或者别的什么男性也可以)在成长过程中的缺失。
极端状态即是父母离婚导致父亲离开家庭,或父亲去世。而更常见的状态是,比如:父亲他在你的教养过程中存在感很低,忙于工作,或者刻意的疏远和孩子的直接关系,没能充分地让你感觉到他的爱。
这在我们的文化里很常见,因为父亲长期作为一个严肃的、管理家制、教化的角色,这个角色被要求不能塑造得太柔软和无原则,易于亲近是不被鼓励的。
包括许多父亲角色本身,在你出生的时候,他自己也还不成熟,当妈妈和出生的你关系突然亲密起来,他可能就因为得不到注意而自动退出了和你的亲密关系。
·影响可能是一生的。
系统排列观点,工作中,对待企业老板上司的态度,其实也都是和你对家庭关系的理解相关。
家庭是我们接触到的第一个,影响深刻的团体。而父亲常常是我们会投射到工作中,权威人士身上的一个角色。比如你的导师,你可能也会用父亲的角色去期待他。
恋爱中的影响会更早体现,迷恋年长男性就不说了。最坏的是,因为从没有一个亲近的男性,从而无法判断自己身为女性的价值,于是低估自己,为了一点微小的好处奉献自己。这就是为什么你会看到你一个非常棒的姐妹三五年的和一个人渣赖在一起,还分不掉,最后还结婚了。如果你问她,她多半回答“我觉得不会再有人会对我那么好了”,但这个“好”可能她只是在初交往时对方给她买过一支雪糕。
再丢人一点,我就曾经这样,一边自贬,一边卑微地放不下对方那点没劲的礼待。
我总是说这些,并不是想为自己的不足和过错找到可以谴责的对象,也不是想向人们描述一个悲惨的、无法挽回的未来。
过去会有很多小疏忽,导致我们身上各种各样的小毛病,但是,丘吉尔这么说,“你回首看得越远,你向前也会看得越远。”
对于自己的心之探索是这样,越是了解自己是怎么变成现在的样子,对未来的自己就越有把握,越能确定,自己是不是一直走在变好的路上。
关于写作,我也是抱持这样的初心,写人们为什么变成现在各自的样子,可以的话,并且确实做到了,用写作来直接面对自己。治疗自己。
题记:“人间旅行笔记”是个游记系列,去年开始立意写,这是刊登了的第一篇。游记很少有杂志需要,以后或许都只进行小站和博客发表了吧。
————————————————————————————————————————
【人间旅行笔记01】日本·岐阜:矢岛先生和奈津小姐
矢岛先生每天临近中午时出门,在家吃过面包,备好防水外套、登山鞋和两用雨伞。老伴对登山没..
题记:“人间旅行笔记”是个游记系列,去年开始立意写,这是刊登了的第一篇。游记很少有杂志需要,以后或许都只进行小站和博客发表了吧。
————————————————————————————————————————
【人间旅行笔记01】日本·岐阜:矢岛先生和奈津小姐
矢岛先生每天临近中午时出门,在家吃过面包,备好防水外套、登山鞋和两用雨伞。老伴对登山没半点兴趣,只好把她一个人留在家里,就这么出门驾车,到金华山下。
山顶矗立的古城寨最著名的一任城主名叫织田信长——甚至故乡“岐阜”这个名字也是他给改的,但如今,这里平日基本为当地像矢岛先生这样定年退职的老人占领。他们人人装备齐全,毛巾登山杖,走号称三种登顶方法中最平缓的那条“七曲登山道”。陡峭的“白曲登山道”就留给棒球少年们训练用吧。冬季的空气清洁冷冽,道上人迹稀疏,他们慢慢攀爬,就算互不认识,见到也都点点头互道个你好。
这个历史悠长的老城像它的新名字一样越来越低调持重,没能成为繁华的经济中心,作为旅游胜地的名气也远逊色于邻近的京都奈良。相比之下风雅的旧名“稻叶山城”倒通过战国游戏更广为人知。
矢岛先生对此没什么牢骚,他是个好奇多于固执的老人家,也许因为年轻时的职业常需要出差与外国人接触,早早就放弃了日本人的自矜,更加直率油滑。但年轻时的出行都是公务,算不得游历,退休后他用丰厚的年金一一弥补过去几十年积攒下来的好奇心。
过去出差和旅游去过几次中国,那个地方疆土巨大,风情又于日本诸多不同,海外旅行中也最近,他决定从这个国家开始他“了解世界”的计划。自冲绳签证开放后,岐阜的中国游客开始增多,他一遇到便抓住机会搭话,东问西问——光问也不礼貌,是小姑娘的话也不妨请对方喝个茶。
正月休假结束后第一天,他就在山顶捉到一个。凭着曾与中国人打交道的经验,他一下听出对方日语里微妙的中文口音。
“你是中国人吧?”
“是的……”姑娘友善地回答。
金华山除七曲登山道外,还有一条百曲登山道,从地图上看就路形险峻。但实际上号称平缓的七曲登山道一点儿也不轻松,登山阶梯基本未经铺设,保持着原始的不平整石块状,越接近顶峰,阶梯就越不给人喘息的机会般不断增多。今天还断断续续下起雪,没有准备登起来够呛。
他在山顶瞭望台的茶室笑眯眯地听小姑娘抱怨山路辛苦。她在山脚下还谨慎地向当地居民咨询,三个原本聚在一起聊天的老婆婆七嘴八舌回答说走七曲登山道的话“四十分钟左右。”“你们年轻人,三十分钟就够啦,”她们胸有成竹地跟她保证。这些腿脚麻利的老太婆们,以为人人都跟她们一样把这座山当散步道。他眨着眼睛摆出受不了的样子:“就是啊,这儿的老人家和小孩子可厉害啦,天天就这么爬呢。”
他对姑娘所代表的异国年轻人的一切都想了解。因为很可能只有这么一天的缘分,离题万里的寒暄能省则省,疑问能解决多少是多少。
他从她年龄开始问,和他儿子差不多大的姑娘,从哪儿来,为什么不结婚,城市里的年轻人都不太结婚吗?日本也是这样呢。在中国结婚后女性确实不用改夫姓,但几乎都要继续工作。房子很贵,经济可能有点危险吧?这次旅行的行程怎么安排,当地的朋友什么状况。相机哪里买的……他觉得对方被问得应接不暇。
得有来有往,他指给她看穿过岐阜的大河“长良川”,在山顶毫无遮蔽的强烈日光下,这座平原城市色彩疏淡而平凡,显不出什么异域风情。他看着自己从小长大的家乡,忽然觉得多少身负一点国际交流的使命。
现在这个时节没有樱花和夏日的烟火祭了,年轻女孩子对织田信长的故居大概也不感兴趣。“你看见那边的古城群吗?”他决定给姑娘当鹈鹕渔港的导游。
那条街紧靠着长良川,至今也有养着鹈鹕的渔船在河上浮游。街道里倒是都精心保存着老式建筑,路口的纪念馆空荡荡,也依然照常播放这里的宣传录像。除了一些旅游纪念用品店,住民都还在这里安然生活。他语调平常地向姑娘介绍一些本地宣传中常提起的要点,不知道在邻国,热门旅游区并不像他故乡这样,原住民不断被骚扰驱赶,已经逐个沦为大型购物广场。
长良川上空寂而冷,快要到达他安排的观光之旅最后一处“护国寺”。余下的相处时间不多,他更加细致地问对方,也给对方说起本地生活的片段。孩子长大后会留在本地,有的结婚也不新买房,住父母老宅的二楼,和一楼父母厨房浴室甚至玄关全都分开,就像他自己家一样。
离开寺院时,他反从外国游客嘴里听见他不知道的本国新闻。
“今年开始神社的巫女也接受留学生打工了。”
“诶……这样啊。”他感慨,心想本来巫女多是本地的少女来打打工干的,既然他们觉得接受外国女孩也行,应该没什么大问题。
他的好奇心都是留着给异国的。 虽然对世界充满好奇,但他一点也不怀疑故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
街道有序,河川洁净,铁筑的小桥许多年过去也结实可靠,父母甚至祖辈们幼时放课后偷偷相约见面的堤岸,至今仍然安静地拥着河道,保守许多代少年的秘密。尽管都是些全日本皆同的小城印象,但无疑是个好故乡。
而他留下来与这样好的故乡厮守了一生,也觉得这辈子过得并不窝囊。
他开车送姑娘回市区,告别前让姑娘给拍了照,“回头肯定会马上删掉吧?”他初次像个日本人那样开起自嘲的局促玩笑。应她要求到车站旁边的大厦把她放下,“你以后一定会成为好太太的。”他觉得自己告别时说的这句话还算像个父亲。
奈津小姐一直嫌弃地喊岐阜是“乡下”。在岐阜市工作一年了,休息日不是在市中心血拼就是在家乐福血拼,当地的名胜一概不乐意去。作为一个上海小姑娘,又在大阪念了五年大学和研究所,血管里流的都是洋气的血液,哪里知道毕业来了这么个土气地方工作。
商场品牌不如大阪齐全,百货大楼总共也没有多少,市中心以外就都是低矮有年代的大楼,跟都会根本不能比。她住的公寓还被本地居民的菜田包围,清晨上班常常路上一个人也见不着,只有路口那家的大黄猫,每天执着地在二楼窗口检阅她。
本地居民则几乎每人拥有一座这样独栋的两层日式民居,公寓楼是奈津这样的外来就职者或年轻人才住的。奈津管这些日式独栋都叫“野比的家”,就像我们对都会独身公寓的印象来自日剧《东京爱情故事》,日式民居的概念最早都源于《多啦A梦》中主角野比家的房子。
野比的家们风格只有两种,和风老居或新式建筑,统统老实地各占一块方正土地,构筑起所有日本列岛皆同的乡村景象,规矩得不可思议。本地居民年金优厚,大多种着一块菜地便生活到老。有庭院的必定侍弄一院子景观,没有的也都会在门口摆上长方形塑料盒种上蝴蝶兰或其他什么——连盒子也是一模一样。
看上去一副所有人都对追求同样的生活趣味感到安心满足的样子,不过认真问的话,回答也未必如此。
奈津常常和国内的朋友说起日本人身上这些她懒得去理解的矛盾。来到日本后,她渐渐改看美剧,也不再关心杰尼斯家的艺人。对缺乏攻击性口味的料理感到厌烦,一切和风物品对她来说已经是“令人讨厌的土气民族风”。
她不知道,这样的自己却已经比所有热衷介绍两国差异的留学生,更像一个本地人。
“这里的年轻人从来不看日剧的,也不听本国歌手的歌。”她略微夸张地向来旅行的朋友描述,却又尽心地介绍在这里生活的便利之处。食物都是干净的,虽然有些贵。坐公车要是没有零钱,可以到车上售票箱旁边的找零机前找开。所有的铁路线、公共汽车线都准点运营,说几点来就几点来。市JR站内就会有市内观光导览所,里面提供本市所有经典地图指南和一切问询。
数年兢兢业业的城市化,全日本的城市在生活设施与消费资源上都达成了统一,她租住的小公寓条件完全不比都市差,木地板,窄小干净,功能齐全,配有低矮的床与小桌。“就像莉香的单身公寓吧?”她说。
房东会配齐所有家居电器,看上去使用过但品相并不旧。挤在洗手池旁边的电磁炉功率小了点,做做便当还是够的。当然怀揣一颗中国胃,必须永远备一包“辛拉面”。
虽然假日后的第一天上班比上坟还要不开心,她还是利利索索地起来,在只比火车洗手间多一个浴缸位置的洗手间洗漱,厕所间隔在另一个小间。日本人认为排泄物最肮脏,住家大多把厕所与浴室隔开。
水可以直接取用煮开,站在冰箱前吃完早餐。旅行中借宿她家的朋友诧异:“你干嘛站那儿吃?”
“习惯了。”独居的年轻OL不需要那么多讲究,再者这样的生活也即将结束。月底她就辞职搬回国,回到充满令人怀念的肮脏又美味的小吃的故乡。
为此正月前她请下几天假,和朋友安排起“最后的日本之旅”。和所有大阪的朋友见见面,看场电影,去趟温泉。正月第一天,她跟朋友初次去了本地的大社伊奈波神社进行初诣。
青黑色木梁的神社围满了人,她们在阶梯上等待进山门。岐阜下过雪,白雪俯在线条厚滑的房顶上静静等待化散。人们平和地交谈着,偶尔看得见年轻姑娘鲜艳的和服后领从人群中冒出来。美容院帮穿和服连做头发,即使在这种“乡下”也要8000日币起,不便宜,她跟朋友感慨。
她们赛过钱,摇铃后要击掌两下再祈祷,抽签100日元就可以。平日抽到吉以下的签,就要把签纸折起来系在神社的树枝上,祈求好运。但今天巫女说,初诣这天抽的签无论好坏,最好都系在神社。她们系好签纸,把秘密留给不知道是否存在的神,冻得手指僵硬,沿着山路下去烤火喝甜酒,再回家。
她没去仔细看神社上方洁净的天空,反正这样的天空全日本都有;也没注意青空下深黛色的山,与枯败掉也颇有意韵的树。或者注意到却并不以为意。朋友一直感慨随处可见的红椿多美,“是的啊,”她淡淡回应,“日本人无比喜欢种这种茶花的,而且花都种得跟假的一样漂亮,所以你一般看不到假花的,没必要。”
这里琐碎的烦恼很少,没必要担心日常生活,公寓设施都一样,不需要特别适应,便利店特别大且能买到所有东西。没必要担心丢东西,在酒店落下一副手套,酒店的工作人员会顺路给你送过来。但反而要担心没能正确地丢弃垃圾。不必担心肮脏、错过时间、不合规矩,所有的规范都列好了。不必担心购物做了冤大头,店员会主动告诉你这件商品马上会打折,当然也可能没货。
这个国家的人不会边走边吃东西,不把背包牢牢抱在身上,两两走路从不挽手,和任何人错身而过都先道歉。没有人争抢,面对问路都慈眉善目,礼貌周到。 这里最大限度地减少它的居民对生活进行无谓的操心和思考,只需要遵照规范就能丝毫不必操心地生活。所以他们能尽情追求生活细节的趣味,没有一个方面不可以进行御宅式的考究,主妇专用的家计簿也能摆上整整一货架。
有时觉得此地的艺术家都太先天优厚了,你就生长在一个充满基本美的环境,不需要特别拨兀去寻找美——也许因此,这里的艺术家只有追求更精纯或偏逸的极端美。
NHK曾制作过一个城市系列的纪录片,有一辑中居住在东京都新区的居民不无感慨的说,过去对我们来说故乡就是青山绿水,下河摸鱼,但对这些在新区的公寓楼中长大的孩子来说,这里就是他们的故乡了吧。
哪里需要这么忧伤地描述这件事,这里丝毫不缺乏青山绿水的故乡,坚定地守护着自己的尊严存在着。
临行前奈津列好搬家事项表,向国内的朋友表达了对麻辣烫的热烈思念。没有太多想,自然地告别了这里神经放松的五年生活。这里把她照顾得太细腻,以致身在其中便鲜少意识得到。
这个国家的诸多好,所有也许都要等离开后才敢一一回忆。
岐阜伊奈波神社
探访神祗居住之所
给所有父亲缺席的小朋友:
有段时间我爱一个六十岁的叔叔爱得不行。
很难理解会有一个男人在上年纪后突然变得迷人,目光神情都美得逼近犯规边缘。诶,就是陈道明叔叔。
我在电脑里建了个文件夹存放他的图片,翻阅他的网站,发现他的思想完全不逊色于美貌。
“人活得简单一点才高级”
“平顺往往容易坦荡。因为不平顺容易产生勇气,同时也容易产生卑鄙。”
探访神祗居住之所
给所有父亲缺席的小朋友:
有段时间我爱一个六十岁的叔叔爱得不行。
很难理解会有一个男人在上年纪后突然变得迷人,目光神情都美得逼近犯规边缘。诶,就是陈道明叔叔。
我在电脑里建了个文件夹存放他的图片,翻阅他的网站,发现他的思想完全不逊色于美貌。
“人活得简单一点才高级”
“平顺往往容易坦荡。因为不平顺容易产生勇气,同时也容易产生卑鄙。”
“最愉快的是假设,最痛苦的是实施,最无聊的是得到。”
震撼心灵发人深省,于是我就更爱他了。
我跟朋友讲,喔唷,他简直是我灵魂之父呀。
现在想起来,是因为那时我需要一个“父亲“。
不是出于“爱”的需要,这个需求太危险,可能会让一个姑娘为了点微不足道的好处或幻想而将自己糟蹋给一个老混蛋。
我需要的是一种榜样,标范,人格的目标。是关于世界、人生,正确和错误的可靠引导。我需要父亲,就像上古的人类需要宗教,现在的你需要偶像。
你可能早就发觉,长大不是慢慢发生,而是一夜之间。
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你的课本没有一句话是对的,你的老师是说着冠冕谎话的猥琐男,你的父母虚伪又反复无常。
你可能会开始责怪父母、朋友、曾经参与过你决定的所有人,但最后发现责怪谁都没有用。世界突然摇摇欲坠,你急切地需要一根稻草。
后来同样因为某句语录,我突然发现道明叔叔也不是那么全知完美。我还是爱他,出于花痴的心。我开始阅读各种讨论爱和关系的论著,希望找到新的支点。
结果当然是至今也没找到。
任何存活或已亡故的人类都有局限、狭隘,甚至卑鄙的地方。上师并不存在,甚至可爱有趣的人类也数目寥寥。咦,真相竟然这么无聊。
所以抱歉,我可能写了一个满是牢骚的故事,我只想告诉你们:
所有父亲缺席,觉得自己颤巍巍站在世界中心的姑娘,希望你们都能找到那个父亲、偶像。然后看透它!抛弃它!
再依靠自己的双腿,去探寻雪线以上的神祗居住之所,亲身体验解决痛苦的焦虑。你可能血流如注,但你身后留下的斑驳的路,恰是你正向终点靠近的证明。
在小站贴出这篇我04年本科毕业的论文,是因为它被转载的量超过我的想象,甚至被抄袭……这只是一篇无实证数据、无定量研究,单纯的经验阐述和主观分析文章。当年写它时我就自知角度笼统理论模糊,落笔时也根本没想好切入点。但没想到这么多年来关于这个话题的竟然没有任何进一步的研究,就这么一篇不算好的论文也能流传这么久,只好无用地存以列证。
不过找到我的清华后辈,已经打算继续...
在小站贴出这篇我04年本科毕业的论文,是因为它被转载的量超过我的想象,甚至被抄袭……这只是一篇无实证数据、无定量研究,单纯的经验阐述和主观分析文章。当年写它时我就自知角度笼统理论模糊,落笔时也根本没想好切入点。但没想到这么多年来关于这个话题的竟然没有任何进一步的研究,就这么一篇不算好的论文也能流传这么久,只好无用地存以列证。
不过找到我的清华后辈,已经打算继续研究它了,算是见证了一小个进步。
————————————————————————————————
关于“同人女”现象的讨论
南开大学应用心理学2000级 柯晗 0011414
摘要: “同人女”是近年来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本文通过对同人女群体和同人小说进行的观察接触,对此群体的心理特点和各种心理矛盾进行了简要说明,并试图从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基础上,探讨这个群体及她们行为和心理矛盾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 同人女 同性恋 性 青少年心理 女性心理
“同人女”是近年来在我国形成的一个极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在说明“同人女”这个概念之前,首先要说明一下“同人”这个概念在这里的特殊含义。
“同人”这个词,最早来自日本。而创作同人的历史,最早则可以追溯到平安时代,其代表人物是紫式部,她的传世之作《源氏物语》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同人作品。同人作品又叫同人志,从总体性质上,大约分为三类:一为个人同人志,私人出资印刷,私人出售,赢得的利润归个人所有。目前市面上流动的同人作品,多为个人制作的同人志。由于个人同人志多为作者个人掏腰包出资印制发行、且数量稀少,因此价格方面普遍比较昂贵。在大陆,具有这类代表性的同人志有SD同人、银英同人等。二是商业同人志,大批量发行,从性质上来说此种同人依然以盈利为目的,但不用作者本身出钱,而是由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出版商运做。这种同人多半装订美观,而且作者多为在此同人创作领域的知名人士,作品具有收藏价值。目前在我国,因出版限制严格,暂时还没有这种同人志的出现。最后一种是现今存在范围最广泛、数量最多,创作人数也最多的网络同人志,不需要实际印刷,作品存在于网站上,非盈利目的,但一般拥有固定网站。网络的普及给这种同人创作方式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眼下绝大多数同人志是以这种情况出现的,同人作者一般具有个人网站或个人作品电子书以供读者浏览和下载。因此并不是所有创作“同人”的人都是同人女。“同人女”是创作同人的群体中为数庞大又有其鲜明特色的一个特殊群体。
同时不得不提的还有另外一个概念:耽美。“耽美”这个词,与“唯美”类似,目前网络上存在的“耽美”,早已不是最初的意思,鉴于种种原因,它代表了一种“以唯美幻想为主、不过分追究客观现实可能”的理想主义恋爱现象。“耽美”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在日本,它可以追溯到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前,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与它的周边产品在日本也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现在有的媒体或言论将“耽美”与“同性恋”划了等号,其实是不正确也不完善的。
同人女,最初是指以同人创作为喜好的作者,后来随着耽美作品的泛滥,逐渐演变成“创作具有女性向(BL)同人小说或耽美小说的人”,尤其特指活跃于网络之中、以某部作品为创作蓝本、进行文学创作的人。该群体以14~20岁的少女为主。她们普遍对同性恋,特别是男同性恋现象——她们称为Boys’ Love,简称BL——怀有一种超乎寻常的热情。她们热衷于收集、阅读描写BL感情的各种小说、漫画,其中大部分自己也创作描写BL的同人或原创作品。而她们选择来作为依托创作同人的那些原作品中,绝大部分没有任何BL倾向。
同人女在国外,特别是日本的发展远远早于我国,由于条件限制,在此主要讨论的是我国的同人女现象。我国的同人女群体发展可谓十分迅速,以网络为依托,从大约三四年前的一小部分,到现在在全国各大小说及动漫的官方网站都随处可见,甚至还有不少专门性的网站,如大陆最大的耽美网站“露西弗”。虽然由于条件限制无法统计具体数字,但从其发展和蔓延情况来看,同人女的数目也应该是极为可观的。而其本身也具有许多特异之处有待讨论。
同人女群体的特点
笔者在下笔之前,通过网络作过一次面对同人女的简单调查,参与调查人数为31人。根据调查结果和笔者对同人小说的了解,归纳出同人女群体的特点如下:
首先是年龄的低龄化。参与调查的31名同人女中,19名的年龄都分布在14~18岁之间,根据笔者在网络上活动的经历,12、3岁的同人女也大有人在。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人女这个群体初露头脚时,大部分还是由18岁左右的年轻女性组成,而随着近两年的迅速发展壮大,群体平均年龄呈明显的下降趋势,18岁以上的同人女人数急剧减少,而16岁以下的人数却不可阻挡的增多起来。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众多因素有关,例如网络的普及、少年一代文学功底的提升等,其中最大的原因,恐怕还是“榜样”的作用。最初的同人作者(下简称“第一代”),以“桑桑学院”和“天荒回廊”为主要集中地,年龄较长,学历很高,不乏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者,笔触成熟细腻,具有很强的思考性,她们的写作水平相当之高,容易引人共鸣,吸引了很多人来追随,并受到启发和鼓励,即而自己转向创作同人,成为新的作者。因为种种缘故,第一代作者现多退出网络或停止写作,为各自的学业与生活奔波;但受她们影响而成长起来的新人,经过锻炼不断成长,形成了第二代、第三代作者群。和第一代相比,她们的文笔略显幼稚,潜力尚未完全发挥。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代作者相比于从前,带上了明显的感情色彩,换句话说,通常比较灰暗和颓废,对人生的感悟不够明朗,有故作呻吟之嫌。这可能与她们在性格经历上都未成熟有关。
其次是对现实的同性恋的了解相对缺乏。根据笔者的调查,大部分同人女最初都是通过描写BL的小说和漫画了解到BL这一异常性指向的,在很大程度上,写出耽美小说的作者都没有接触过真正的同性恋爱人,她们得以使用的素材,完全是想象。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同人作者看同人作品去获得灵感,然后再反过来继续创作同人作品。这便使她们的作品充满了感性主义味道,与现实脱节,甚至背道而驰。虽然由于网络的普及,同人女们可以很轻易的获得许多关于同性恋的资料,有不少同人女对笔者坦言曾看过许多同性恋影片,其中少数包含十分露骨的性描写,但这些仍不能说明同人女们对真正的同性恋有现实的认识。这一点在较年长的同人女身上可以体现出来,20岁以上的,从初代发展而来的同人女普遍承认无法将同人作品中的BL与现实的同性恋相等同,对于现实的同性恋最多只是持理解态度,并不支持。这些同人女的心智相对年幼的同人女要成熟许多,观点也相对可信。
第三是对性描写的接受程度呈两极分化状态。这一点和年龄有较明显的相关联系。在回答问题的同人女中,年龄在14~17岁间的对性描写接受程度较高,一般都能接受带少量含蓄性描写及露骨性描写(甚至23禁以上)的内容;而年龄在18~20岁的大多只能接受带少量含蓄性描写的程度。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个别年龄为21、22岁的同人女,由于社会经验的丰富和心理成熟度高,对性描写的接受度当然也随之增高。但他们所谓的接受只是“能忍受、不反感”的程度,而那些年龄较小的同人女们对性描写可以说上升到了偏爱、狂热的程度。其中的原因将在下文进行一定程度的讨论。
第四是这个群体心理层面的矛盾。主要有两个矛盾。
&一&.口头上宣称重视BL的感情部分,而实际上对于性描写的重视一日甚于一日。同人女大多称她们是为男同性恋之间的爱情所感动,也一再强调她们是要描写男同性恋者之间“惊世骇俗、感人至深”的爱情。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同人小说几乎已经达到每文必H(性描写的代称)的程度,许许多多专为H和SM而写的文章泛滥不绝,在BL漫画中,强暴和诸多的床戏成了吸引同人女们的重头戏,不管同人女如何用“纯洁的爱”辩解,她们在私下里也不能否认BL漫画里的色情部分。通过H这种方式将形而上的BL恋爱转换成形而下的性描写,不能不说是一种自打嘴巴的矛盾行为。
&二&.身为女性却排斥女性。客观来说,大多数同人女对于BL的态度都是叶公好龙的。无论在网络中的样子如何,现实生活中的她们性指向绝大部分还是正常的,基本不会有成为女同性恋的情况出现——主观与客观上的矛盾,极其推崇想象中的BL,但是大部分实际上无法接受现实中的同性恋,将男性及他们之间的爱情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将女性放逐到思想生活和审美价值之外。BL小说中出现的女性,不是极其传统作为反派人物出现,就是逆来顺受接受现状。但是,无论哪种情况,小说里的女性人物都是扁平苍白的,缺乏完整的人格魅力,而关于GL,既Girls’ Love的小说,更是少之又少。那么这不仅与现实意义上的同性恋运动相背离(曾经有许多人强调过BL与同性恋的不同),还同正常的思维形式有着相当大的偏差。
身为女性却排斥女性,再加上对男性社会与权利的绝对信仰,使得同人女本身就处在了一个尴尬的地位。当她们作为创作主体支配情节和创作对象时,这种创作对象及情节所体现出的价值取向又将创作主体置于极低的地位。因为她们的价值观就是极其贬低女性。
在传统的男权社会中,女性便已经处于低下的被支配地位,但即使这样,她们起码可以作为男性的配偶而得到某种程度上的地位提升。然而在同人女的价值观中,女性连这种权利都已经欠缺了,女性甚至连作为男性配偶的价值都没有了。
同人女及其特异心理产生的原因
关于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文化人类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结论:“对于女同性恋的场面,男女同样兴奋,而对于男同性恋的场面,男女同样兴趣泛泛”。这一结论显然与如今同人女们的行为完全背道而驰。那么是什么样的原因造就了同人女这样一个极具特异性的群体呢?
笔者认为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新鲜感。这是年龄在13~15岁左右的同人女选择BL作为兴趣点的主要原因之一。刺激物的新异性是吸引注意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对青少年来说更加如此。我们都知道,同性恋在现今的社会中属于少数派,是一种与占大多数的异性恋性指向不同的性指向,被称为性指向偏差。而以往描写同性恋情感的文学或漫画作品本身为数就不多,再加上早几年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大多是歧视、排斥的——现在虽有所改观,但情况依然不是很乐观——国内的读者绝少有机会接触到这类作品。所以当她们接触到这些作品时,思想无疑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而年轻人开放、包容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她们能轻易地接受这种少见的性指向,并趋之若鹜。
第二,出于青春期的逆反及追求新异、与众不同的微妙心理。从资料可以看出,同人女们的年龄大部分在14~18岁间,正好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由于处在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思想本身就十分特殊,情绪易于波动,潜藏不安又富于幻想,同时自我意识增强。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孩子具有强烈的反抗性,他们反抗权威、,藐视传统的倾向十分明显。而同性恋正是一种有违传统意识,与社会主流相抵触的事物,正好符合青春期的少女们反其道而行,剑走边锋的微妙心理。综观网络同人创作界,依然有为数不少的作者喜欢——或故意——创作“非主流”作品,具体表现在颠覆创作主题,违背原人物性格,修改原故事设定等。她们通过描写同性恋感情的文字达到颠覆传统、自我表现和追求个性解放的目的。
第三,这种说法在网络上已经出现,并较富有争议性,而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其充分理由和存在原因。即同人作者对“过往岁月或某种感情”的追忆。少年,尤其是女性,通常在15~20岁期间会对某位特别亲密的同性产生超越普通友谊的感情,也就是通常所指的“非友情依赖”——对于自己喜欢的亲密伙伴,会产生类似与恋爱的感情,对其不由自主地迷恋和需要——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几乎每个此年龄段的青少年都会遇到,此后伴随着岁月的迁移,个性慢慢成熟,便会逐渐淡忘。然而,这种感情通常是当事人最不希望说出来或极力否认的,更不想让对方知道,因此当遇到一件合适的载体时,就会从文字中折射出来,表现为对同性之间的近似于“爱”的感情的理解与认可。
第四也是出于青春期青少年,特别是少女的一种心理:富于幻想。她们通过大量阅读BL小说和漫画,刻意追求一种单纯的、不为任何客观现实所限制的美感。网络上活动频繁的同人作者,以女性为多,特别是含有BL向的作品,基本上全部出自女性作者之手。对于爱情,女性多有一种带有幻想性的、对完美的追求,特别是以文科为喜好的作者,心思细腻、感触颇多,并不太注重客观真实。在她们的世界里,为了爱情,颠覆性别也无所谓,更不在乎打破原来的设定和勾框,一切为“情”服务,为“爱”让路,充满了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这在出自同人女手中的同人小说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即每篇小说中,无一例外的两位男主人都具有十分优秀的外貌身材等各种条件,而在现实中这种情况显然是极为少见的。
然而这一点似乎与前文所说的同人女们对性描写的兴趣相矛盾。表面上看来她们即追求单纯的、完美的爱情,又热衷于阅读和创作含有大量扭曲的(如SM)、H程度极高的性描写作品,喜欢阅读那些几乎可以称为“生理教科书”的小说或漫画,这种心理看似十分复杂而难以理解。对于这种矛盾的情况,实际上是需要对同人女这个群体进行分情况讨论的。
前文也提到过,同人女这个群体在对待性描写的态度上,至今也存在着较严重的两极分化。在同人女群体中,一部分同人女十分热衷描写男同性恋人之间的性行为,这种情况与日俱增,一部分达到每文必H的程度,甚至有人专门创作没有完整的、吸引人的情节,通篇都是性行为描写的文字,而令人吃惊的是这一部分的年龄大多较小,在14~18岁之间;与此相反的另一部分,她们对BL小说的纯洁度要求较高,最多只能接受到带有少量含蓄性描写的程度,这一部分的年龄大多在18~20岁左右。也就是说,那些对性描写十分推崇的同人女们在对待BL兴趣的着眼点上与后一部分略有不同,可以说她们对描写BL之间性行为的兴趣要略多余探索BL之间感情的兴趣。而后一部分人,她们对性描写的态度大多是必要的时候略略点到即可,少部分刻意回避性的部分,专门进行感情描写,即伯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从这一点上说,这部分同人女要更加富于幻想,脱离实际。
但是,年龄只在14~18岁间却对男同性恋之间的性行为大感兴趣,不仅阅读描写,还通过各种途径主动寻找含有较高H程度的BL小说、漫画、甚至外国同性恋的A片。对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这些内容未免过于暴露和激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令人担忧和费解的现象。
出于笔者与同人女们的长期接触和对同人小说的了解,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
下三个方面:
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性这一问题隐秘、避讳和压抑的态度。所谓的性教育是指,在青少年不断走向性成熟的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导向。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在对待性这一问题上大多采取秘而不宣、欲盖弥彰的暧昧态度,而这种观念由于有了较长的历史,一时间难以改变,并极大的影响了当今对青少年性教育的展开。再加上同性恋本身就是被社会主流观念排斥的性取向,这使得青少年更加难于了解到同性恋的真相。而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由于其特殊的心理生理状况,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越是无法从正常渠道了解,就越是想要了解、想要知道。并更加激发了她们描写同性恋性行为的兴趣。
在传统思想中有这样一种观念,即女性应当压抑性欲,女性在公开场合谈论性的话题或自身性欲过于旺盛是一件可耻的事情。这当然是由于男权思想长期处于统治地位造成的对女性的一种控制和歧视,在此不予过多讨论。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观念很大程度上还影响着现代人们的思想,在这种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女孩子,特别是未成年的女孩子,不少对于性这一问题有一定程度的洁癖。这种情况,不可否认是存在的。她们无法忍受性行为在自己身上发生,进而扩展到不能接受男性与女性之间的性行为,而将视线转向男性与男性之间发生关系,并很容易的接受了BL这种现象。这一点也可能是造成前文所说的同人女“身为女性却排斥女性”这一矛盾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方面就是我国近年来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由于我国社会不断开放,吸收外国思想程度不断加深,近几年来国内青少年的思想西化十分明显。而我国过去长期处于封闭、保守的状态,一紧一松的变化是我国人民的思想和观念一时间处在十分混乱的状态。与成年人不同的是,青少年由于好奇心强,心境开放且追求刺激,很容易的接受并消化了许多外国开放的观念,包括性方面。这就是为什么年龄尚小的同人女却能够进行露骨的性描写并不以为意的原因。
最后一方面原因,简单来说,就是为了满足性需求。曾有一名同人女坦言:“BL的H之于女生,就像A片之于男生。”女性进入青春期后,性意识萌发,开始关注这方面的许多问题,也渐渐产生了性幻想和性方面的需求。而爱情小说,与色情业不同,正是着眼于女性的性幻想。BL小说或漫画实质上与爱情小说类似。在国内流通的BL小说大部分来自台湾,台湾的BL小说实际已经是爱情小说的一个分类。爱情小说专供女性市场,性描述者眼于女性的性反应。BL小说不同的只在于描写的感情类型是男性与男性间的,实际上这类小说依然是重在传达男同性恋爱人间被动那一方的感受,这与爱情小说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同人女乐于阅读带有H成分的小说、漫画,与一般女性陶醉于阅读各种爱情小说的行为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满足性幻想的需要。
同人女这个群体是完全依托于BL的兴起和网络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究其根本仍然脱离不了那些常见的青春期少年和女性心理。只是借助了新的表现形式,才凸显出其特异性。同人女的出现也有其正面的作用,比如不少同人女确实是通过加入这个行列更多的了解到了同性恋这个之前很少为人深入了解的现象,她们中的大部分人即使最后不能支持或接受同性恋的性取向,仍然能够抱以最起码的理解或了解的态度。这对扭转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改变同性恋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有一定的帮助。然而对于同人女群体中年龄在18岁以下的那些少女们,不良的影响仍然不可忽视。比如过早的接触到不预留不同的性取向和一些内容过激的文字、图片,有可能使她们尚未成长稳定的世界观和个性产生某种程度的扭曲。
关于这个群体的特点和产生原因大部分是笔者观察、个别询问和推测所得来,精力和能力所限,难以展开详实的观察和访问。本文的许多内容还有待商榷和质疑,也因此同人女这个群体还有更大的讨论空间。
《女性心理及行为分析》 孔令智、汪新建主编 山西人民出版社
《青春期心理》 林秉贤、张克荣主编 河北人民出版社
《女性心理和生理》 浙江人民出版社
《同性恋亚文化》 李银河著 今日中国出版社
《红色皇后》 马特o里德利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NANA》里面最喜欢八子奈奈。
没喜欢过娜娜,也说不上来最喜欢的是真一还是泰,但从一开始就最喜欢八子奈奈,这是很确定的。
一直以来比起各种类型的帅哥,对女孩子的触觉会更敏锐一些。
所以问起喜欢的艺人和人,小姑娘永远随便一说就能说出好几个,但男生就会一下子想不起来名字。长相来说aiko是个典型,个子娇小,面相的线条简单,多是单眼皮或者偏细长的眼...
《NANA》里面最喜欢八子奈奈。
没喜欢过娜娜,也说不上来最喜欢的是真一还是泰,但从一开始就最喜欢八子奈奈,这是很确定的。
一直以来比起各种类型的帅哥,对女孩子的触觉会更敏锐一些。
所以问起喜欢的艺人和人,小姑娘永远随便一说就能说出好几个,但男生就会一下子想不起来名字。长相来说aiko是个典型,个子娇小,面相的线条简单,多是单眼皮或者偏细长的眼睛,五官没有很立体,通俗来说可以说是大饼脸?脸要圆圆的,有一点包子气。有点钝的可爱感也很重要。所以サエコ、苍井优、YUI、ELT的香织、木村KAERA全部上榜。いきものがかり的KIYOE也很可爱,包括好几次现场不太稳定都变成萌点。
那天上着班她突然发来QQ消息,劈头就是“给张你的照片来看看”一句话。
我马上笑嘻嘻地去找,笑嘻嘻发过去,然后殷勤地问,没变吧,太瘦了吧,你减肥没有呀。
她这两年在Q上对我说话的语气越来越简短利落,互相也很少打电话,但即使听不到她温软嗲气的声音,我也不会误会她对我凶巴巴。
她在有一年突然和我说结婚了,丈夫是我的初中同校。过了两年又冒上来,说生了个小男生,胖了许多,很懊恼。她还经常抱怨我很多年不回去看她,但依然每年都和我联系,即使每次语气都很直冲,但我知道她从来没有真的对不主动联系她、说了多次要去看她却一再食言、甚至没有参加她婚礼的我生气。
就算偶尔坐下来,越想越生气,也一定不会不理我吧。
她是我高中的女同学,单名瑾。
我到现在还是很爱她。
如今回想起来,那么多喜欢的女艺人,甚至最后定下来作为大本命的那一两个,全都长得和她有点像。
但事实上,我已不知道她现在是什么样子。
最近看到的照片是结婚照,和高中时印象一样,长的鹅蛋脸,眼睛小,但笑容甜美,有虎牙,嘴巴咧开像莉香——这是我最喜欢的地方。
她那时跟我一般高,身体圆润细长,背总是挺得很直,下课后笑着来找我玩,两个人要好到没事就互相贴脸蛋。
我们出生长大的小镇半山环绕,闭塞而土气,空气和马路都不太干净,人们说着沙哑怪异的方言,镇中心只有巴掌大一块地方,稍微往外走就可以进入郊野。我那时觉得自己也和这个小镇一样,笨拙,灰头土脸,粗糙,只会傻笑。
但她就不是。原籍不知道是哪里的她,一口糯软得像台湾腔的普通话。父母明明也没什么特别,她却不知为什么拥有天然可爱的姿态和用语,一身浑然天成的标准女孩子气。
我从那时就非常喜欢她,但很有自知之明地没有模仿。整个高中我驼背剪着男生头,和她手拉手做她的小男孩。
女朋友在日语里叫“彼女”,也就是“她”。
很多年前的大学暑假,我最后一次回去小镇。晚上约她出来逛那条不足500米、没有任何新意的不大干净的步行街,最后累了随便找家冷饮店。
我们在小镇闷热潮湿的夏夜对坐着聊天,还不知道这次之后好多年都不会再见面,说着无谓的女生话题。我烦恼地说刘海总也不直好土气,她说:“我知道哦~你头发那里长了就会有点自然卷。你看你的事我都知道的。”她说的时候一直眯着眼睛露出虎牙笑。
那时的我依然是没长开的笨拙小男生样,为一句突然而至的“你的事我都知道”害羞又开心得大脑空白死去活来,却只能没有任何技巧地以无以伦比的傻笑回应。
说过这句让我记了许多年的话的她,不肯给我再看照片,所以她做妈妈后发胖的样子,我一直都没法知道。而那天她看了我的照片,轻描淡写地回了一句“没变”。
她不知道十七岁时离开家乡小镇的我,怎样独自在大学慢慢长大,以及认识在她之后许多其他的“彼女”。
有爽朗大气很爱笑,不笑时像吴倩莲,每次交男朋友,就投入得把孩子名字都起好的。
有军训时拉着我一起大喊帅教官的名字后转身跑,陪我坐在暗恋的学长身后偷偷笑,生日时真诚又做作地写信给我的。那封信当然已经找不到了。
好像也有过一个温和沉稳的师姐;有过明明关系平淡但毕业时喝醉了抱着酒瓶坐在河边说很想念没能参加毕业典礼的我的同舍女生;有没见过一面却遥远地互相经历了彼此的逃家、毕业、出国、失恋直到结婚的女生。
如今她们有许多与我失去联系,丢掉了一切曾经相识的证据,也有许多已交往许多年,当然还陆续有死党新结交。
她也不知道后来我毕业了开始工作,没有再留过男生头,越来越少不知所措,也竟然能像那时的她一样,在朋友中被当作女孩子气的范本。
虽然都是些平常多半感觉不到,一眼看不出来的小变化,但她不知道,我也开始在某些时候能举止大气,知道偶尔要表达自己的真诚即使方法做作,不再用傻笑掩饰而是坦率地表现出不好意思,有需要的时候就直接把头靠上女朋友的肩膀。
她不知道那年夏天之后就没再见面的我这么多事情,就像我也不知道结束掉和我一起的时光后的她,后来有些怎样的变化;不知道那些与我失去联系的女朋友们,现在又是什么模样。我们总会这样,不知何时就互相告别,结束有彼此经过的这段岁月,而后不再相遇。
可是,即使当时不会那么快地反映出来,即使作为女朋友不会像恋爱那样每一次都留下明显的记号……但是许多年后她们每一个,都让我开始逐渐明白到,有一部分的自己是因为她们,才逐渐柔软、完善,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事实上就算是现在,即使就算要被嫌弃我也认为,女生是比男生更加麻烦的生物。
一个不慎引发的小情绪可以变成严重积怨,常常凭直觉和外表就下判定,还总喜欢不明理由地搞小团体互相排挤。
可女朋友们对我来说,依然是排名在美青年美中年萌系美少年男朋友等等之前更加重要的存在。
曾经在很多年前的夏夜说知道我所有的事情,有许多秘密不会和我分享也依然互相依靠,总是在我前面,比我更早明白事理,拥有更多勇气,开朗,柔软,坦率,不认输,毫不犹豫的她们。
就像一个个“彼女”范本,她们带来的每一点记忆和刻印,都是作为女生的自己,永远的必修课程。
(试发表)
《長い旅の途上》读书笔记
这部散拼的遗作,是本一见惊喜,细读后沦为平平,回味又复悠长喜悦的书。
书不知因何因缘,在我的购书单放了很久,以致我把它当成一本小说(还是青春或轻小说)一并下了订单。结果收到一翻,怪怪,美得惊人的图片让我内心狂喜。意外买了一本摄影集?!
当然对作者我之前也是一无所知,只能完全仰赖于这本书前封后页包含的所有文字信息,像个真正原始的阅读...
《長い旅の途上》读书笔记
这部散拼的遗作,是本一见惊喜,细读后沦为平平,回味又复悠长喜悦的书。
书不知因何因缘,在我的购书单放了很久,以致我把它当成一本小说(还是青春或轻小说)一并下了订单。结果收到一翻,怪怪,美得惊人的图片让我内心狂喜。意外买了一本摄影集?!
当然对作者我之前也是一无所知,只能完全仰赖于这本书前封后页包含的所有文字信息,像个真正原始的阅读者一般,我在素雅(没有广告推荐)的书腰上找到了作者介绍,乖乖读起来。
原来作者已去世。身为野外摄影师,在拍摄棕熊的任务中,死于熊掌。
至今所阅读的东西中,作者去世甚至逾百年千年也不稀奇,但不知为何只有星野道夫那铭记在书腰后的死亡,让我有贴切的实感。读正文时,看到他平静叙述朋友被袭击或意外死亡,或发出不知自己未来会如何与冰原相伴的感慨,我总不自觉想“啊,但你死了。”“你不知道不久的后来你也就这么死了”,心里说不出的惋惜失怅。
但读下去,我渐渐发现译文又一次阻碍了阅读的流畅。翻译者在第一部分还能维持行文,到了第二部分不知为何暴露出对作者风格的失控。只能勉强用一两个还算好看的用词修饰文章,大部分可以透过句子看出原文,长句基本就顾不上将日文词序中文语感化了,很多作者很棒的感悟也翻得不甚动人,以致我偶尔要自己脑补原文来体会。
看文末介绍,原作者的风格被评为纯净洗练,应当是流畅朴素的日语。译者有些用词却嫌文绉绉过分了。
翻译真是一件难事。
以及图片安排不是很理想,第二部分总把图片插在短文中间,看似做倒图文相映,其实一直在打断阅读节奏。第三部分图片排版全部太小。星野的图大部分是宏大自然美景,这类图只有全版出血才能展现其所有的美,缩版心、横图缩小排在一页中心等等都显得非常小气。
旅居巨大冰原的体验当然是非常罕见的,作者将这种稀有的体会描述得悠久永恒,安然又寂寞,在一开始深深震撼了我,生出“人类臂之所长最远不过触及阿拉斯加冻土了吧”的错觉——虽然明明月球都去过了。
读到后来,竟然将自己旅行云南高原时的感悟和作者在阿拉斯加所感重叠起来。那是都市中的人早已遗忘的自然和人类关系的真相。
当乘大巴如小甲虫般穿行在起伏无边的群山,村野在视野中时而出现,可怜地窝于群山包围,又消失,才像突然看清世界地图的真相,记起在真正的地球史中,从我们上古的祖先开始,人一直以来其实是这样:面对着永恒延绵、喜怒无常的自然,以渺小的身躯艰辛地一寸寸开拓着自己生存的领地。
当时我无法描述内心,现在才懂这种感觉,就是作者描述每次乘飞机俯瞰从芝加哥到纽约的夜景,都会灯火和原野星点人家时,所说“让我又爱又怜”。
地面的每一束灯火,都是人类燃烧着可敬生命力的证明。
而长期居住在人类文明具象化的城市中,很容易就以为世界太小,唯我独大,一边无法忍受城市的无聊。
并非要去到同样地方,才可以得到前人所述的无上体会。
不如说,即使去到同样地方,没有开阔温柔的心,一样是虚走一场。
作者还传达了另一件叫我舒畅的事那就是,“总觉得消化一个体验是需要一点时间的”。
原来真的是这样。并不是我太慢。
是我们一直都太快了,今天去过就要写出深刻的游记,甚至当时在此就要发微博传达感受。
我总是旅行完很久才写出反映当时心境的东西。立刻写的只有一些没有行文的断句配图。我真的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许多人可以这么快速反应出自己的内心。这么快就用简单速成、玩笑话连篇的句子总结掉自己的一段人生,不会阻断和掩盖自己真正可能获得的生命养分吗?
不必着急。像面对宏大自然的渺小生命该做的那样,坦然地渡过。
我忽然觉得,即使猝然死亡,星野所渡过的也是一段十分完整的生命。
如果可能的话我想写一封信给他,并且像这样开头——
致亲爱的冨坚:
你的人生有没有地图?
如果有的话,现在它是什么样子?
之所以选择写给这个人,是因为自己身上常年没有改变的东西,除了姓名和性别,也许只剩最喜欢的漫画家依然是他。
这个游戏的意思是,就算还只是个连男女都一眼看不出来的生物,也必须为往后的道路谋一个标志。好比铺开一张白纸,一角写上名字,...
如果可能的话我想写一封信给他,并且像这样开头——
致亲爱的冨坚:
你的人生有没有地图?
如果有的话,现在它是什么样子?
之所以选择写给这个人,是因为自己身上常年没有改变的东西,除了姓名和性别,也许只剩最喜欢的漫画家依然是他。
这个游戏的意思是,就算还只是个连男女都一眼看不出来的生物,也必须为往后的道路谋一个标志。好比铺开一张白纸,一角写上名字,另一角的任意位置点上一个点,那就是你要去到的地方。
然后在还没有任何征兆体现出来之前,名字和那个点之前的所有空白,都可以被任意想象。虽然很快它就不会再被想起,因为其后十三四年是普遍不受欢迎的题材,是故事情节外的空白部分。混乱,模糊,不确定,大部分无法成为有决定性意义的东西。
好比十四岁以前的冨坚,除了出生时间和地点外找不到资料。十四岁以前的浦饭幽助还没有记入任何一部少年漫画,并不会想到自己此前的人生会被自称黄泉领路人的小姑娘以“不良少年,为人懒散粗鲁,是打架和恐吓惯犯等”一句概括。
像是被叫起来罚站,直到抄写完没有背出的概念十遍才能坐下。像是在夸张的报分数声中走上前领走试卷。像是跟着爸妈在大人们中间懵懂听不明白他们的谈话,却偶尔捕捉到了几个嘲弄的眼神……就算有无数更加曲折的情节,过不了多久它们便会成为存在与否都很难确定的黑白画面。
包括那个,不管有多了不起的点。
为什么这个年纪通常被用来当作一个漫画主人公人生的开始?
对大部分人来说,这还只是坐在教室偷偷往书本的角落涂鸦的时候。那时便开始成为,并直到现在也是心中第一的漫画家,当时也不过在做着这样的事,稍微不同的是,他好像有玩出了一套纸上格斗游戏。
所以,人是从这时开始就决定了未来的样子吗?
既无聊,又焦急,没有一个声音来说你是被选出来的XXXX,也没有某天早上在镜子里发现不同的自己,无论怎么绕着看起来奇怪的井口打转,都没法发生比被路人奇怪地打量更特殊的事情。
惟一值得一说的,大概只有某天苍白安静的午后,也许刚刚下了一堂原本是自习却被数学老师霸占了来讲习题,或者又经历了一个不太平的课间。捏着被捣乱的男生无故揉坏的书页,摩挲几遍——
突然力量从指尖、头发……身体各个尖端部分汇集而上,胀满原本懒散懵懂的身体,像是冬眠结束的野兽,带着从雪层下挣脱而出的气力——站起时带倒桌椅,喉咙间发出根本不是自己的声音,手指被破坏欲充盈得发抖,甩打掉一切碰到的东西……
如果夸张几百倍画进漫画,就会被叫做变身的事情,多多少少都有发生。
少年漫画主角的话,就不用思考它到底是什么的东西,也不用想它几时会用完。
最早用来承认窝藏不及格试卷用掉了一点。接着是上课偷看漫画时,向喜欢的男生望过去时。每说一个谎话时,考试偷偷对答案时,打完告白短信按下发送键时……
和男生打架、甩老师白眼时用到的原来并不是它。只有心跳开始加速,脊背微微发麻,耳朵里响起嗡嗡声,声音变得像隔了一层玻璃罩时,用到的才是。如果早知道的话……
如果早知道勇气也跟传说中的爱一样,用一点就会少掉一点的话,就不会花在那么多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了。
希腊神话说有神居住的奥林匹斯,人间和冥界;天主教说有天堂、人间和地狱;冨坚说有人界、魔界和灵界。其实每一部漫画每一个动画每一本书里都是一个世界,只是你去不到。
说它就是那张从小学开始看了无数遍的花花绿绿的图纸。说七大洲四大洋,325个区域,193个独立国家,72个主权特属地区,无数国际不国际的日子,数不清的政策做法规则标准……如果说这才是世界的话,未免是个太绝望的谎话。
如果对任何一条路都不满意,对大部分的规则和样子都觉得有问题。能改变世界吗?
回答能也是谎话。
只能改变自己吗?
可我不想这么做。
【无名战士】
如果可以重新来过,过下面这种人生的话。
十四岁时是个倔犟而有点男孩子气的女生,在班上很有威信但没有担任什么职务。物理成绩特别好,上了高中以后却选择读文科,三年内没有谈过恋爱,有几个玩得好的异性朋友,经常参加运动会项目。大学报考了外语学院并顺利考上,入读后积极地加入学生会最后做到书记。临近毕业找到了一家不错的合资公司实习,忍受了默默无闻的一线工作后两年终于升职调回本部。如今收入不错,住在公司提供的单人公寓,平常没有想太多,下一个目标是结婚。
如果可以的话,愿意吗?
在所有看过的故事里最喜欢幽白的结局。变成大魔王的不良少年选择回到人间开拉面铺;曾经的强大妖怪安享上班族的生活;追求生存在极限的别扭男生也学会了给喜欢的女孩子送礼物;原本就平凡的不良少年B虽然考上高中有点勉强,但好歹在努力。
这样的故事看久了,就以为自己真的能明白“平平无奇的幸福”,以为自己也理所当然该跟这个故事一样,有开始,有铺垫,有高潮,有结局。然后结局后进入永恒平淡的Happy Ending。
可是没有。
套着各色的布头套,上面剪出的眼孔形状是长方的,看起来有点傻气却很可靠,在你需要时就给他发mail,他会来救你。——这是假的,虽然能带来温暖和力量。
“妈妈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不高兴,经常吃不到饭,每一天都在战斗,却没有人知道。全世界还有许多像你这样的小孩,叫做无名战士。”——这是剧集里用来赚眼泪的台词。
真正的无名战士其实是,什么都没有。
没有参加过武道大会,没有和异族朋友出生入死,没有签售过,没上过社会或娱乐版或任何一版的头条,没有机会化好完美的妆在时尚杂志的封面微笑。即使每天更新博客,也不过是转眼就被浏览的人忘记的内容。即使尝试过不理会这个世界只做自己喜欢的事一直往前走,有一天却发现停在了奇怪而尴尬的地点。
从现在开始,没有过开头,所以也不会有发展,没有高潮,只有一望无际的结局。
【十年之后】
或者是多少年以后随便。
我家冨坚已经变成了一个说不上算不算了不起的漫画家。浦饭同学及其朋友的生活早就和我没关系了。初中同学A结婚生子,高中同学B成了某某主任。同班通讯录上的附言中,纷纷写上生活安定。
我的地图上尽管增加了一些弯曲的看不出规则的,仿佛有希望的轨迹,目的地却几度出现又消失,至今依然空着那个位置。
没有想过靠心中最初生发的热量会不行;像个少年漫画的主人公一样大喊“用暴力解决吧”会不行;只是不满意这个世界,选择一直呆在自己世界中会不行。说服自己就这样做“无名战士”也不行。
并且,不知道是谁越来越着急。十四岁再决定人生似乎也太晚,少年漫画的主人公变成了十二岁、十岁、九岁……出道时间越早越好,二十岁就要赶快嫁掉。
没有想过,连为自己的无能辩解的借口也找不到一个。
你的梦想是什么?
我不知道。
“还是不要想太多的好。”
“越是觉得自己不行的时候,更要站起来。 ”
“世界是不分内外的,这世界只有一个。”
“重要的不是要不要去做,怎样去做,而是是否已经决定去做。”
“人是没办法一个人在世界上生存下去的,所以好好依赖着大家活下去吧。”
【Forever&Fornever】
我最喜欢的漫画家叫冨坚义博,这一点时至今日依然没有改变。这个人也许也曾经有过一张或几张地图,也许到现在为止也一张都懒得制作。
而全世界最喜欢他的我,到现在也摸索不出一张最妥当的地图。
不过,不按照这个世界的速度走,也没关系吧?
虽然没什么优点和特别了不起的地方,但也不是为了讨谁和这个世界的欢心而活着的。就算很想直接知道世界人生和宇宙的全部奥义,可是恐怕根本不存知道答案的人。
也反复考虑过很多次,地图应该怎么画才比较好。但结果那上面除去名字,还是白纸一张。
所以就算最后会很辛苦,我想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我也是考虑着很多问题,才走到今天的。即使事到如今实在是太晚太无药可就,也只好就这样——
搜集着爱和温暖,真诚和力量,和大家依靠着,不能太着急也不能不努力地,带着剩下的勇气,向着没有地图的路继续。
2010-7.第30个月:世界尽是你的
我在她身边坐下时,她正沾取一点赭石色,反复微微抖动着笔尖,那姿势仿佛她面前的画布上埋有一处神赐予的入口,找对了的话,就能打开通往无上殿堂的门。
“不热吗?”我出声打扰她。她乐在其中地摇摇头,小圆帽伏在丰富的头发上 。
“为什么用那么多秋天的颜色?明明是夏天。”
她没抬头看一眼眼前的色调,“为什么呢?总觉得她需要。”
2010-7.第30个月:世界尽是你的
我在她身边坐下时,她正沾取一点赭石色,反复微微抖动着笔尖,那姿势仿佛她面前的画布上埋有一处神赐予的入口,找对了的话,就能打开通往无上殿堂的门。
“不热吗?”我出声打扰她。她乐在其中地摇摇头,小圆帽伏在丰富的头发上 。
“为什么用那么多秋天的颜色?明明是夏天。”
她没抬头看一眼眼前的色调,“为什么呢?总觉得她需要。”
“世界。”
我没有说话。神告诉我,七月是我使命的开端,也是世界重新开始的契机。为什么是七月?
“现在有一半的人开始告别。”她好像回答我一般,“夏天告别春天,人们向愉快的气温和湿度告别,学期也暂时结束了,还有啊,许多毕业都在七月。”
我点点头。
“热闹又充实的时光一结束,身体就到处都觉得懒洋洋的。常常一不小心就睡不醒,不安又无法逃避地无所事事,这种时候,不是会很盼望秋天吗?丰盛,平静,叶子化成柔软的黄绿色,空气都变得温柔,可以让小鸟的声音一直传到树梢盯上。”
“嗯。”我答应着,踌躇半天,忍不住开口,“你闭着眼,这样能画好吗?”
“不知道。”她大笑,“你看呢?”
她闭着眼,正在画一个同样闭着眼的女孩,大地色系,脱离了周围的季节,像身在奇妙的异次元,独自在秋天里唱歌。
“很不错。”我诚恳地说。
她点点头,“我喜欢闭着眼,虽然闭着眼镜就什么也不知道,但越不知道,越是向往,想象力充沛到要爆炸。”
“是的,就像没有正面见过几次爱情的人,越爱读许多讲述爱情的故事。从来不知道末日,就越爱谈论末日。”
她终于抬头,依然闭着眼睛,“你是谁?”
我向她脱帽行礼,“我受人之托,在世界结束之前,以公历月份为单位,记录最后三十件好事情,用来积累我们的福祉。”
“你找到这个月份的好事情了吗?”
“是的,很不错,谢谢你。世界尽是你的,亲爱的。”我起身离开。
尽管时间无多,不可到达的梦想难以计数,当站在命运的路口,你依然觉得仿佛一切在手中,只要闭上眼,风能把你送到任何一个地方。
这是公元2010年7月,身在这个时间的你,世界尽是你的。
K桑早起的第一件事是绑好头发才去洗漱。他有一头很长并且不能剪掉的红色头发,因为某些原因还有点到处乱翘。
但是他从出生开始,经过幼儿园,小学,中学,一直到进公司工作(是的,我成绩优秀的K桑没有读大学)……无论是爱找茬的同学还是严厉的校规,似乎都人对他的头发提出过任何意见。
啊,这只是一条无聊的八卦。
K桑的家是两层带院子的小楼房,就像..
K桑早起的第一件事是绑好头发才去洗漱。他有一头很长并且不能剪掉的红色头发,因为某些原因还有点到处乱翘。
但是他从出生开始,经过幼儿园,小学,中学,一直到进公司工作(是的,我成绩优秀的K桑没有读大学)……无论是爱找茬的同学还是严厉的校规,似乎都人对他的头发提出过任何意见。
啊,这只是一条无聊的八卦。
K桑的家是两层带院子的小楼房,就像你从小就最熟悉的野比大雄的家一样。他从楼上下来,和厨房里准备早饭的妈妈问好,然后吃完牛奶加吐司的早餐,就说着“我走了”出门,听见身后说完“路上小心”还点一下头才关上门。
这是我认识了12年的K桑的早晨。
Rchan在早晨的集训中又失踪了,大家包括教官发现以后,也只是无可奈何地说我们继续。反正到了午饭时间,他又会若无其事挂着赖皮的笑容出现,告诉你早上进行体力训练会让身体太疲惫,所以他去瀑布旁的大树上进行了比较合理的冥想训练。
性格宽容的同伴一号叹口气劝他还是要注意自己的进度之类之类,性格正直的女同学二号则远远毫不客气地瞪过来几眼。
Rchan耸耸肩朝身旁的同伴眨眼睛,毫不在意笑着跟着上前面的人。
其实大家都挺喜欢Rchan的。这些人里面我是世界第一。
我喜欢K桑的时候,没有想过要持续多长时间。
K桑第一次被我见到,还是在远到记忆只有模糊色彩的时候,就像任何刚刚跨出少先队范畴,可以写个报告入团,然后用团员证押在书店图书馆借书的女生,穿着像布口袋的一样的蓝白校服,互相进行一些自认为很成熟的对话,爱装做慵懒,又精力充沛,喜欢和任何假想敌作战。
所以只是因为朋友一句“反正你很快会忘记啦”,就开始与自以为了解人生百态的朋友开始了更自以为是的“要喜欢K桑很长时间”大作战。
即使在一直往后增长的年份里,有过希望不要分开的人,相处的时候抱着不确定心情的人,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人……来源于一半赌气一半自我强迫式喜爱的这份奇特感情,却打败了所有曾经发生过的剧情。
于是认识的年份,从5年、8年,渐渐变成现在的12年。
很多年以后再一次见到Rchan,便在那一瞬间被带回了已经非常遥远的199X年,房间阴暗,电视机放着台湾配音的动画片,我的作业总是写得很慢,数学经常考不及格被点名还不敢站起来。
同学里有名字好听又有涵义,成绩也不差的女同学,还有一个在上课时和我一起互相做鬼脸,讲小话讲到最后被老师瞪眼睛调开的同桌男生A。
但各方面都拿不出能让自信增加的优点,还是个局促小孩子的我,对会喜欢上别人这件事常常感到羞愧,觉得那是不像话的事情。
我把它藏掖着,眼睛盯着他,却不敢告诉人家我好喜欢他哦。不是“其实蛮喜欢”“他很有趣嘛”“我觉得他比较好啊”,而是非常非常,喜欢到除他之外的其他人都是文字脸,一个远景也能立刻找到,看到他的时候周围都是黑白只有他被上了颜色。喜欢到一想到他的名字就心脏收紧,表情奇怪,心偷偷皱起来别扭和不好意思,脑袋里展开连绵无尽的联想和片断,不小心走神又漏听了一段讲课。
不,这些并不是指,曾经我以为以后也会在一起玩的同桌男生A,而是只在每天晚上六点半出现,每天只能见半个小时的Rchan你。
其实K桑的早晨,也许完全不是这样。
不知道K桑会不会生气。我认识他的时候,他是某高中的学生。但是从第一天起,我就擅自给他编起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所有过去和未来的事情。这些故事的片断随着我在这个世间生活的时间渐多而不断变化、推翻、重写。
我一直不懈地深入了解仔细研究天天放在脑子里想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直到现在和朋友谈起,自然而然一副“那只死狐狸肯定是这样这样那样那样”的老熟人口气。
但也许,K桑并没有随着我的长大而长大,他毕竟只是个随着连载开始而开始的生命。
也许从故事结束的最后一页起,到我已经长大到曾经自己所认为的大人年纪的今天,他依然是个收藏着千年灵魂的18岁少年。他们的生活看起来在纸页的背后继续,其实已经结束了。即使依然继续着,也在故事结束的那一刻起和我们没有了关系。
让我们知道的这部分青春,已经结束了。永远停留在一张照片中,变成了回忆。
也许K桑你之前与之后的生活完全不是我的故事中写的那样,那么就当作这是你抽出你的百分之一,做为一段十几年的时光中我存在的证明。
虽然总会有错觉,去张望每天早晨要走过的街道转角,傍晚客人稍微变多的便利店,地铁里站成一排前后摇晃的人群中,回家路上人影疏落的天桥……其实在这些地方,明明没有出现Rchan身影的任何可能性。不过——
在一个人等末班公车的夜晚,挂着耳机放很多遍海盗的主题曲,偶尔仰头看见昏黄路灯笼罩下一段高速公路的桥腹,恍惚间认为那是一个悬浮的世界岛,被树叶遮挡住看不见的地方,其实后面是俱全的山川河流,中间藏着几个村落,也许某个里面就有那只金色头发的轻佻家伙Rchan。
他经常这样,轻易地被我穿过空间和时间的缝隙找来。
虽然在偶尔中途会缺席一段时间,让其他的谁占据位置。但Rchan总会精神饱满又不经意地再次回来,把我带回199X年的浑浊日子,把我那时焦虑、茫然又认真的心情重新翻出来给我看,告诉我“看,你这么的喜欢过我”,甚至“现在也是一样喜欢我”。
曾经喧闹一起过生日,不怀好意地给我写情书来开玩笑,上课在我旁边滑稽而真心地呼唤他喜欢的女孩子的名字,进行过混乱早熟的恋爱的,在这个世间确实和我亲密玩闹过的男生女生们,在我与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他们都是一副永远不会离开的样子。
而事过境迁后我再想起他们,手忙脚乱地想汲取一些温暖,他们却依次从身边跑过,没有人看见我。
然后再过一些年,我就会像所有大人的哲理或小说里说的那样,渐渐连他们的脸也记不清吧。
只有在另一个世界的Rchan你,神奇地可以被我随时找来,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就算立刻出现在眼前也不会有半分缺失的形象,展开在心中放映过无数遍的清晰的微笑。
不是很确定,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过很多白日梦,多到足够让某些原本虚幻的形象慢慢长成,立体,有细微到每天天气的生活。虽然从未互相认识,永远在交错的时空,停留在你早就度过的一个年纪,或者你从来不可能经过他身边。在这个细化到中子质子的世界中,没有任何组成他们的真实微粒。
而跨过一道一道的年轮长大起来的自己身上,却确定地存在着被他们照顾过的痕迹。
比如,经常会有一连串不安或拿不定主意,却还没有成熟到能独自分析问题或下决定而不动摇的时候。因为在庞大又复杂的世界里一个人太过脆弱,总是需要仪式和迷信。
即使现在开始觉得,把妈妈当作迷信的对象才比较温馨,感到不舒服时第一个跟她说,无理取闹地冲她发一通脾气。或者发生了事情的时候回去听严肃的妈妈训话,听她端坐着跟你讲一些听起来不怎么亲切的道理。
但是在慢慢长大的很多年中,会拿来迷信,想到就安心的却不一定是父母,不是天天在路口等着的外婆。
不知道为什么会宁愿相信星座;相信出门前关于云彩形状的占卜;坚持床边的鞋子是一正一反着放才能平安睡好;在有很大的考试前,扔7遍硬币;以及……
在觉得没有力气或者害怕的时候,不曾推开门去和在客厅看电视的妈妈说过。反而会想起很多年前宿舍走廊上踢拖的走路声和水汽;远隔海域的女孩子;从没有见过面的漂亮姐姐……以及——即使不会见到面,不能用谈话来排解自己当下的烦恼,也会仅仅单方面地,一遍一遍想起陪伴多年的另一个世界或天上的那些人,获得一些看似虚无却真的有些用的力气。
这些奇怪的没有具象化的对象的“恋爱”,大概只是异常漫长自作自受不会被治好的一种爱的病吧。
有时会想,从十几年前到如今,再延续到几十年后的未来,直到我同样没有真实感的意识离开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秒,或许会有那么一部分,比起曾经确实交往过的人更加清晰地,想起被自己强行用恋爱拖来陪伴的他们,然后带着一场病程超时的爱之病,等待自己的剧终。
这样是很甜蜜还是很寂寞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国后与父母断绝关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