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山愚公愚公移山是什么故事意思

愚公移山是什么意思?跪求啊!意思?_百度作业帮
愚公移山是什么意思?跪求啊!意思?
愚公移山 1:拼音:yú gōng yí shān 2: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3:出处:《列子·汤问》(战国 列御寇)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后因感动天帝而让天帝命大力神搬走两山.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4:用法:主谓式;作主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5:示例: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6:近义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始终不渝 坚持不懈.7:反义词:虎头蛇尾、有头无尾 8:词性:形容词,褒义词.
其他类似问题
解释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典故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 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亲,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点击【采纳...
就是用罪笨的方法做事,付出的代价太大
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的,意志力很强悍!
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迎难而上,不退缩。题主,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比喻有毅力,有恒心,做事坚持不懈,不怕难。迎难而上,不退缩。
扫描下载二维码愚公移山_愚公移山的意思_愚公移山是什么意思_愚公移山的故事_愚公移山造句_愚公移山的近义词、反义词
您的位置: >
> 愚公移山
时间:来源:点击:
【成语名字】愚公移山
【汉语拼音】y& gōng y& shān
【成语解释】
传说北山愚公苦于家门前有太形、王屋二山阻拦出路,因而率领子孙挖掘土石,决心铲平二山。典出《列子.汤问》。后用&愚公移山&比喻努力不懈,终能达成目标。或比喻效率不佳。
【成语典故】
《列子.汤问》
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成语注解】
1、 太形王屋:山名。太形,&形&当作&行&,位于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王屋,在山西省阳城县西南。
2、 仞:古代计算长度的单位。
3、 冀州:古九州岛之一,包括今河北、山西两省,及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之地。
4、 河阳:地名。春秋晋邑,在今河南省孟县西。
5、 北山愚公:神话传说中欲移太形、王屋二山的老人。
6、 且:将要。
7、 惩:苦于。
8、 塞:阻隔不通。
9、 迂:曲折。
10、聚室:聚集在室内。
11、毕力平险:同心协力平定险阻,指移山。
12、指通:开通。
13、豫南:河南省之南。
14、汉阴:汉水之南。
15、杂然相许:纷纷同意。
16、献疑:提出疑问。
17、君:妻妾对自己丈夫的称呼。
18、曾:尚且。
19、魁父之丘:像魁父那样的小丘。魁父,古代的小山名,地约在现今河南省陈留县境内。
20、夫:泛称男子。
21、叩石垦壤:敲开岩石,挖起土壤。
22、孀妻:寡妇。
23、遗男:丈夫亡故后所出生的男子。
24、龀:音ㄔㄣA,自乳齿脱换为成人的牙齿。
25、跳:独出己意。
26、不惠:惠,或作慧。不聪明。
27、长息:长叹一口气。
28、固:顽固。
29、彻:通达。
30、不若:比不上。
31、亡:同&无&。
32、操蛇之神:手中持蛇的神,指太形、王屋的山神。
33、帝:天帝。
34、夸蛾氏:神话中的大力士。
35、厝:安置。
36、朔东:朔方以东的地区,约为今山西省的东部。
37、雍南:雍国之南。雍,周代诸侯国,在今河南省沁阳县东北。
38、陇断:高而陡峭的山岗。
【成语出处】
1、宋.张耒〈山海〉诗:&愚公移山宁不智,精卫填海未必痴。深谷为陵岸为谷,海水亦有扬尘时。&
2、《文史通义.内篇六.假年》:&不知专业名家,而泛然求圣人之所不能尽,此愚公移山之智而同斗筲之见也。&
3、清.黄宗羲〈兵部左侍郎苍水张公墓志铭〉:&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常人藐为说铃,贤圣指为血路也。&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比喻努力不懈,终能达成目标。
使用类别&& &用在&意志坚定&的表述上。
【愚公移山造句】&& &
1、当年横贯公路的开挖,正是现代版的愚公移山。
2、做事如果有愚公移山的精神,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怕。
3、十大建设所以会成功,就是全民发挥了愚公移山的精神。
4、你想要独力完成这件事,恐怕非得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不可。
5、这件事确实不易,但我们如果效法愚公移山的精神,还怕不会成功吗?
6、可别笑我笨,我将学愚公移山的精神,利用余生来编写一部理想的辞典。
7、我希望你有耐心和毅力,再困难的事,都能像愚公移山一样,努力完成。
8、只要凭着愚公移山的精神,不要说一条横贯公路,就是十条也可以开辟成功。
语义说明&& &比喻效率不佳。
使用类别&& &用在&效率不高&的表述上。
【愚公移山造句】&& &
1、现代挖隧道还用头慢慢敲?那不是和愚公移山没两样?
2、现代管理科学讲究效率,不是每样事情都用愚公移山的傻劲就值得赞赏。
【近义词】:有志者事竟成,,铁杵磨针
【反义词】:半途而废
【愚公移山的成语故事】
传说太行、王屋二山本在河南、汉水之间,二山之北住了一位称为愚公的老人,他已经九十岁了。因为苦于大山拦阻,出入不便,有一天,召集了儿孙,说:&这两座大山挡在家门口,让我们出入十分不方便,我想和你们一起合作,把山铲平,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大家一致表示同意,可是愚公的妻子却说:&以你的力量,连魁父那样的小山丘都损毁不了,怎么可能铲平太行、王屋那样的大山?何况你要把铲除的土石放在哪里?&大家便提议,可以将土石丢到海里去。解决了放置土石的问题后,愚公就率领他的儿孙开始进行移山的工作。有位名叫智叟的老人听到了这个消息,就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笨啊!你已经那么老了,时日无多,怎么可能把山移走呢?&愚公叹了一口气,说:&你的想法真是笨啊!我虽然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曾孙,如此世世代代繁衍不息,可以不断移山。山又不会长高,怎么可能铲不平呢?&智叟对愚公的反驳无言以对。山神知道了这件事后,非常害怕山真的会被愚公铲平,便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热忱与毅力感动,便命令大力士夸蛾氏的两个儿子,把两座山搬走。于是愚公的心愿达成了,从此河南到汉水一带再也没有大山阻隔。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愚公移山&,用来比喻努力不懈,终能达成目标;或比喻效率不佳。
喜欢这篇名为的成语,就猛击分享!
和相关的成语:
说说你对的看法吧
最新发布的成语
最受欢迎的成语郭初阳《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语文备课大师――全站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伴您成长!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来稿请惠寄!
郭初阳《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很高兴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一篇课文,《愚公移山》,请大家看这个题目,其实就其 中的“大”和“小”而言,这样四个字的排列似乎不是很合理,合理的应该是这样一种排列。师:愚公,移,山。因为山实在是太大了。(郭老师将板书作了重新设计,“山”字很大,“愚公”很小,“移”这根杠杆似乎很脆弱)我们接下来思考这样四个问题:第一,山是怎么样的?第二,愚公是怎么样的?第三,“移山”,“移”的过程是怎么样的?第四,最后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的?我们一边听录音,一边来思考这四个“怎么样”。(听录音0:52-3:44)师:这段朗读里面,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读错了的字,“惩山北之――”?生:塞(sè)。师:好。那这四个问题,我就请同学直接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好不好?这位同学,你来说好吗,山是怎么样的?生:方七百里,高万仞。师:很好,请坐。把话筒往后传,后面的同学,那么,愚公是怎么样的?生:年且九十。师:愚公年且九十,这是他的一个特点。不过愚公的特点更加明确的概括,是在智叟对他所说的话里面,哪四个字?生:残年余力。师:残年余力。请坐,非常好。(话筒)再往后。师:移山的过程,有八个字,最能体现出这中间的艰辛――生(犹豫):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师:非常好。移山是这样的漫长,冬去夏来,才能够往返一次,太累了。后面一位同学,最后结局怎么样?生: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师:非常好,请坐。”无陇断焉”,再也没有垄断了,一马平川。其实,山、人、过程、结局,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的体验。师:这是一个隐喻。幻灯右边有几个空格,我请同学来把空格里的词语补充完整。后面这位男同学,你来说。“方七百里,高万仞”,这是一个艰巨的――生:艰巨的“任务”。师:非常好,请坐。(话筒)往前。“残年余力”――生:微弱的“力量”。师:请坐。面对一项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无论是一个老头还是一个年轻人,年龄显得不重要了。(示意)继续。生:长期的“努力”。师:不错,请坐。(话筒)继续往前。生:“无陇断焉”,是最后的“胜利”。师:所以我说这是一个人生寓言,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来,前面这位男同学,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生:(停顿)没有。(众笑)师:(笑)有时候,放假了有这么多作业,就像一座大山一样,怎么做得完呢?但是在开学前几天疯狂地赶,好不容易第二天上学了,把所有作业都带去了,也稍微有点移山的感觉……那么,这个故事,它这样一种说法,其实和我们传统的一种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儒家的一种非常朗健的、非常积极的精神。师:这里选了三句话,我们一起来念一下好吗?第一句,“知其不可”一二开始。生:“知其不可而为之!”师:第二句,“子曰”――生: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师:一个男子汉,却不能强迫他放弃他的主张。最后一句,开始――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师:中国有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叫高行健,名字就来自于这个句子。“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经常和另外两个故事,一起出现。一个是“夸父逐日”,这个我们非常熟悉,夸父在那里追赶太阳,最后道渴而死;还有一个就是“精卫填海”,精卫她本来的名字叫女娃,炎帝的女儿,后来在游泳的时候被淹死了,魂魄化成一只精卫鸟,经常衔一些微小的土、石、木头,要把大海给填平。师:这三个故事中,显然有共同的东西,对吗?(话筒往后传)有什么共同点?生:都经过不懈的努力,完成自己的梦想。师:请坐。前面最好加一个词语――“试图”――试图完成自己的梦想,对不对?最后能不能完成可能还不知道,而且他们努力的目标,好像过于艰巨,艰巨的任务。那么,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停顿)愚公移山的故事,和夸父、精卫的故事,至少有三处不同。想一想。(停顿二十秒)我给一点提示好吗?出示(人数、外援、结局)师:(示意)请你来谈一谈。生: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都只有一个人。师:都只有一个人,而愚公移山呢?生:很多人。师:到底几个人?生:四个。师:四个?愚公以及子孙荷担者三夫,还有一个小孩不要忘记,一共有――生:五个人。师:请坐。一家子人。(示意往后)还没完,请你继续就刚才那位同学的话题讲下去。这一家子人真的只有五个人吗?生:不是。因为后面还是“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师:噢,其实有无穷多的人,N个人。好,(话筒)往后。(示意PPT投影)“外援”呢?生:愚公移山的话,最后是有夸娥氏二子帮他们把两座山背走。师:夸娥氏二子看愚公很辛苦,主动地来说,愚公啊,我们来帮你搬掉吧,是这样吗?生:没有,是天帝命令他们去把这两座山搬掉的。师:(点头)是天帝给派来的。继续讲。生:但是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他们两个都是靠自己的力量,没有其他人来帮忙。师:非常好,请坐。没有外援。“愚公移山”里面,有外援。(示意话筒往后传)区别三,结局呢?生:愚公移山是最后成功了,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应该是没成功的吧。师:很好,请坐。夸父和精卫,都是失败的故事;而愚公移山,这是一个成功的结局。那我们继续思考下去――愚公移山,他最后的成功,究竟是因为他“子子孙孙无穷匮”,究竟是因为“人数”呢,还是“外援”?众:(轻声)外援。师:好,我们还是这位同学来回答好吗,轮到谁就是谁。你认为――生:愚公移山的成功是因为外援。师:是因为天帝的帮助,是吗?生:(点头)师:好,请坐。(示意话筒)继续往前。愚公是怎么认为的?愚公认为他成功的保障,是不是因为有天帝的帮助?生:不是。他认为是(因为)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而山不加增。师:愚公显然认为,他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吗?生:(点头)师:你把愚公那段话给大家朗读一下好吗?我们听。生:(朗读)“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误读为‘chì’),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师:非常好,请坐。“汝心之固,固不可彻(chè)”,翘舌音,“通”。你的心太顽固了。愚公他非常深切地坚信自己会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是吧?他的话是在和另外一个人的争辩中说出来的,是和谁?众:智叟。师:智叟,对吧,智叟起先是怎么说的?生:他说,愚公是以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师:你,年纪这么大了,力气都没有了……(请坐)你连山上的一根草都拔不掉,你还怎么去移这么两座大山呀?但是,经过愚公这么一番话说下来以后,智叟却……什么以应啊?念什么?生:亡(无)以应。师:通假字哦,亡(无)以应。河曲智叟却什么话都说不上来了。师:因为愚公说,我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孙子又有儿子,孙子又有孙子……子孙会无穷无尽;山不会变,终有一天会移平。非常理直气壮,所以这幅画(示意幻灯),我觉得表现得很好――愚公很凶的样子,智叟吓死了,智叟吓得说不出话来。但是我们要知道,有一个成语,叫作“后息为胜”,它是意思是说,两个人在争辩,最后停下来的那个人,最后发言的那个人,其实就是隐含着的胜利者。师:那么在我们的课文里面,谁最后停下来,最后留下的是谁的声音?生:(众)愚公。师:是愚公的声音呀,对吧――“何苦而不平”!然后就在那边回荡,何苦而不平,何苦而不平,何苦而不平……然后智叟就呆掉了。那么假如,我们再给智叟一个发言的机会,假如让智叟最后一个来发言。其实智叟有两个地方可以发言,文中有两处。师:一处就是,愚公反问他,“何苦而不平”?这个时候,智叟可以说,他会说一番话;还有一处,就在文章的结尾,等到“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的这个时候,智叟还是可以站出来,再来说一番话,是不是?好,那分一下工好不好,我们这样吧,一二两组,探讨一下,上面智叟如果他应一应,他应该怎么说,他可以怎么说?三四两组,探讨,最后山搬掉了,智叟如果再跳出来,再叽里呱啦叽里呱啦,永远做一个反对者,他会怎么说?想一想,独立思考。学生思考(14:20-15:00)师:(插句)不要忘记,智叟智叟,他智商很高噢,他说的话很有水平的。师:好,我们讨论一下,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小组讨论(15:02-17:15)师:好,请转过来。首先请这边两组的同学,“河曲智叟曰”,你来应对一下,怎么说比较好,怎样才能说得有针对性,有说服力?谁想发言,举一下手。好,请那位同学,(递话筒)简单谈一谈,请你来“应”一下。生:我觉得,首先智叟可能会说,你能保证你的子子孙孙全部都是男的吗?(众人笑)师:万一不小心生了个……生:生了个女儿,然后就断子绝孙了。(众人大笑)师:生了女儿嫁人了,怎么办?非常好!这是一个基本前提――不但每一代都要有小孩,而且必须保证是男的――这太难了吧?(示意)请继续讲,好像还有话要讲。生:还有的话,智叟可以认为,移山这是愚公他本人的行为,而他的子孙可能会有自己的理想抱负,比如说读书、当朝廷大臣之类的。可能有些人不愿意去参加搬山这么傻的活动。师:(点头)说得太好了。说不定他的哪一代想移民到美国去了呢,你还要一定叫他在这里搬山?好像有点困难。所以说,这里他有着双重的要求:第一,血缘的不断。第二,思想的不变。对吧,只有符合这两个前提,这个工作才可能继续下去,愚公的观点才得以成立。这边还有同学要补充吗?哦,这边有位同学要补充(属于三四组的一位同学),你是补充他们的观点?生:是的。师:太好了。(递话筒)生:我还认为,他完全可以这么说,引用现代人的,邓小平的话。师:哦,用邓小平的话来反驳愚公。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你能完全靠你们家族的力量,搬掉这座山,如果我还能看见,我就会相信。师:说得是非常好,但是让我想起两句话,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啊,你们移山事业的成功要等到很多年以后,在这个时候,这两个人恐怕老早就已经作古了,对吧?旁边有一位同学,还有什么要补充的?生:河曲智叟会说,不要忘记地球还在不断地进行造山运动。(众生笑)师:喜玛拉雅每年都还在增高几厘米,说得也有道理。好,那么请这边两组的同学来谈一谈。最后,我们继续刚才这位同学的话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结局出来了,山被搬走了,他们在有生之年就看到了山被搬走,就看到了这样的坦途。那么这个时候,如果智叟继续站出来,他还要再说一番话,他还要坚持自己的观点,他可以批判什么,怎样才能讲得又合情又合理呢?谁来?怎么老是这么几位同学举手呢?我请一个不太爱说话的。(递话筒)你来!生:因为当初愚公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见他是想依靠自己的能力和他的子孙,来搬掉这两座山,而结果是他的行为感动了天帝,天帝来帮助他完成了这样的愿望。最后实际根本不是由他自己来完成的,所以说……那个……(沉默,笑)师:没事,请坐。意思已经表达清楚了,归结为一句话――没错,山是移走了,但是,是靠你自己的力气的吗?靠别人帮忙的呀,有什么了不起的!是这个意思吧?生:(点头)师:还有没有?喔,那么遥远的地方,有一位同学。那就不把话筒递给你了,请你站起来,大声地说,好不好?生:我觉得智叟会说,俗话说,“靠山吃山”,你现在把山移走了,我们靠什么吃饭呀?(众笑)师:这位同学,是从现代旅游开发的观点来看的,也有道理。(递话筒)继续来,还有什么话可以说?生:这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代表。师:怎么讲?生:因为自然界都有自己一定的自净能力,像他这样的掠夺性的开发,已经超过了自然自净能力的限度,必将遭到自然界更加残酷的报复。师:好高深啊。(众笑)师:一个环保主义者。我倒想起了杭州灵隐著名的一个景点。众生:(轻声)飞来峰。师:峰自何处飞来?哦,我们终于明白了,这个峰原来是夸娥氏二子背来的。后来这两座山到哪里去了?咦,怎么没有人回答我,话筒在那里的那位女同学,请你来告诉我们,两座山到哪里去了?生:朔东。师:朔东,还有呢?生:雍南。师:雍南!那边有没有人?众生:有人。师:那边有没有像愚公这样年纪很大的人?众生:有。师:从天而降两座山!(众一惊,继而笑)师:我想问,山阻碍人的出路,这个问题,有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众生:没有。师:刚才这么多同学,怎么没有一个人说的呢?所以说,智叟还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讲。那么怎么评价愚公这个人,好像比较困难。有人这么说,有一位学者叫张远山,他说过一段有点偏激的言论。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示意)你来朗读,好不好?生:“愚公虽然说出了可圈可点的豪言壮语,但最后还是没有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壮举。也就是说,智叟当初认为愚公不自量力,口气比力气大,并没有大错。按照这个结局,羞愧的不应该是智叟,而应该是愚公。如果愚公要想不羞愧,当时应该这样回答智叟:‘我自己是挖不平两座大山,但是我这样一直挖下去,迟早会感动上帝。一旦感动了上帝,事情就好办了。你等着瞧吧!’那样才是老实话。”师:请坐。这是某一种意见。再来看,另一个“假如”,假如这个结尾变一变。那位女生,请你把这个结尾读一下好吗?生:“后三年,愚公死,子孙承其志,世代挖山。时至今日,尚未休矣……”(众笑)那么我们就从这两个“假如”,来谈探讨问题。师:第一,张远山的思路,假如愚公早就料到帝会“感其诚”;或者呢,他老早就和帝达成了某种协议,或者契约,那我们如何来重新评价愚公?这是一个“假如”。第二,假如结尾是刚才同学念的,那么你又如何来重新评价愚公?想一想。学生思考(25:30-26:00)师:同桌要商量一下也可以,同桌可以交换意见。同桌讨论(26:00-26:30)师:好,我们时间有限。太好了,我看到有同学举手,真高兴啊。话筒呢?(递话筒)请你来说。生:如果这样的话,愚公是很聪明的。因为《孙子兵法》里有,“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愚公挖山就像一场战斗,他没有用力气就能获得胜利,这种是最聪明的。师:请坐。愚公在这里,如果按照这种说法的话,他用的是“头脑”,是吗?(示意)好,请你来继续讲好吗?有什么补充?生:我觉得如果这样的话,愚公还是很傻。师:(惊讶)还是很傻?为什么?生:他既然知道天帝会“感其诚”,或者说他早与天帝达成了协议,那他何必自己去挖呢?直接跟天帝说一声,“你帮我搬搬走”好了。还有一点,他如果真的和天帝达成了协议,他只是和智叟这么说一说,如果是我的话,我一定会和智叟打个赌,下点赌注。(众笑)师:你赢智叟一把,是吧?我倒是想到三国里面的一个故事,周瑜和黄盖的故事,后来引申出一个词语叫作……什么计啊?生:苦肉计。师:苦肉计。那也许他们(天帝和愚公)有更大的阴谋呢?也许这更加能够帮助建立帝的秩序呢?可能他们有着更多不可告人的东西,所以他们要上演一出戏。但是不管怎么样,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会发现:愚公,他给我们的形象,感觉有点……生:(轻声)狡猾。师:有点狡猾,是吧?甚至有点阴险。甚至还有点……生:毒辣。师:毒辣,可怕。怎么这个蠢老头,竟然是一个阴谋家?(众笑)成了个谋略家,太厉害了。(示意幻灯)那么第二种评价呢?请你来说。生:第二个“假如”,我有两个看法。先是关于“愚公”这个名词,一开始作者给他取名叫“愚公”,这个“愚”的意思大概是指他一根筋到底,然后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直到成功为止。师:说得真好,“一根筋到底”。(众笑)生:但是现在我觉得这个“愚”,真的有点“笨蛋”的意思了。还有一个看法,我觉得,愚公也是一个很自私的人。师:怎么讲?生:在这里,之后三年,愚公死了,世世代代,都是因为他的缘故而挖山,不能去实现自己的想法。直到今天,这么长时间下来,还在世世代代挖山,他死之前这么三年,影响了他的整个世代。师:请坐,说得太好了。刚才这位同学说了两个观点。第一个观点,说了“愚”的两重含义,前面一个“愚”,是大智若愚的愚;而后面这个“愚”,则真的成了愚不可及的愚。还有一点她提到的就是――他把个人的意志,强加给了他子孙,剥夺了他子孙生活的自由。(递话筒)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生:愚公是害群之马。师:害群之马?愚公成了一匹马?(众笑)生:他不但耽误了自己,也耽误了子孙后代,就像文化大革命一样。师:这个怎么会有联系呢?生:因为他的错误,造成了所有人的错误,给所有人造成了重大损失。师:就这样?请坐,很会联系实际。师:那么,我们继续顺着这位同学的思路讲下去。师:假如你很幸运,假如你很幸运生出来就是愚公的子孙,上面那个就是你。生:啊?(笑)师:从换牙那天就开始,你就去跟他们一起移山了。“换牙齿”大概几岁?众:六七岁。师:文章中怎么表达的?众:“始龀”。师:“龀”,不要写错,齿字旁一个“匕”。一直挖到现在,六十岁了。这个时候,你来发言,你跟亲属愚公说一句话。我请后排的同学,最后几位同学被人遗忘了。师:(递话筒)你说一句话,你变成了这般模样!(众大笑)生:我会跟他说,因为你这么一句话,就害了我们,你的后代非常痛苦。师:哦,“你害得我好苦啊”。师:(示意)你也来说一句吧!生:你一个人想着这样,就要我们跟着你一块儿干,好像是不是有点不大公平?师:请坐。这涉及到一个公平和自由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人,可能并非是黄帝和炎帝的子孙;换个角度来想,也许我们都愚公的子孙。至于智叟的子孙呢?没有。智叟这样的人,他没有留下子孙。师:我们总是在这个圈子里绕来绕去。我后来去采访了两个人。我们学校的两个外教,年轻老师,一个英国人,二十六岁;一个加拿大人,也很年轻。师:这个故事,我请英语老师,翻译成英文,让他们读了读,然后请他们评价。我们来看看对他们采访的DV。采访的文字,就印在讲义的反面。大家对照着看一看。(播放DV采访)但是他开始了一项他自己知道不能完成的工作,这令我觉得很奇怪。他的说法是:“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他指望这项工作能够持续下去,他指望他的家人继续他想做的事。在西方,至少如果是我的父亲开始了这项工作,他不会指望我去完成,他会自己完成它。&(神灵们帮助着他),这是一项机械的工作。它运用的是体力,而不是脑力。很显然,故事里没有提到他的女儿,没有涉及女性,除了那个寡妇。而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她失去了丈夫。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英国,故事里会出现更多的女性,可能会有一个女主角,而不像这里,主角都是男性。这是一个关于一个愚蠢的老头的故事,他有一个荒谬愚蠢的想法――移山。首先我想说的是,如果在西方,我们不会想到移山,我们会绕道而行。愚公,如果你加入中文,我就可以了解一点他的名字的含义。他的名字是什么意思?――“愚”是愚蠢的意思,哦,是吗?“公”的意思是老人―― 一个愚蠢的老头。但他愚蠢吗?这是个问题,因为在最后,他确实做到了。也许我可以认为他是一个疯狂的老头,他有一个梦想,而且他会去说服他的家人追随他的梦想。我很想问的是,为什么他不在年轻力壮的时候做这件事呢?(而现在这么老了,还要其他人来继续他自己的事情)师:提供了一点新的视角。采访里面可以注意到,他们在强调:“愚”――“foolish”。最后Ryan还说了句:“crazy!”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顺着他们的思路追问?师:中国人都这么聪明,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疯狂的,一个愚老人,这样津津乐道呢?会千年传诵呢?思考一分钟,好不好?把你的观点酝酿得成熟一点。你也许可以结合我们发下来讲义上的材料。它肯定背后隐藏着中国人非常喜欢的,或者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密码,文化的密码。你可不可以跳出来阐释一下,到底有哪些理由?学生思考(36:18-37:18)师:要不要讨论一下?好,那就直接请同学来说吧。谁想发言,请举起你的手。请边上那位同学,你来谈一谈,为什么?生:首先,大家之所以会关注,是因为移山这种事情是非常非常少见的,可能中国历史上也只听说过这么一个事例;第二点,移山虽然的确是非常傻,但是它具有一定可取的地方。就是坚持不懈,积极去完成,靠自己的力量。我记得以前篇文言文叫《秉烛》,年轻人人读书就像初升的太阳,老年人读书就像夜晚的月亮,虽然说不是很亮,但是总比不亮的好。所以他虽然老了,但是他还是能够这样努力地去移山,这是他可取的地方。鲁迅也曾经写过:“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大多数人会认为,这两座山在我们面前,不会有反应,不会去怎么样,在那里就在那里吧。而愚公却有自己的勇气,胆敢去挑战这座山,所以我觉得这点十分可取。师:说得太好了。有一点像堂吉诃德战风车,孤独英雄,对吧?知其不可而为之,非常好,回到了我们这节课的开头。“Just do it”,就是去做。(示意)好,你继续讲。生:我想可以打一个比方,写作篇文章的作者就可以是一个愚公,然后我们就可以成为他的子孙,一直推崇他,对于这个疯狂的愚老人津津乐道,所以说这样也是蛮有道理的,我觉得。师:哦,因为我们是他的后代,所以我们就喜欢他所讲的故事,我们就服从他。是这样吗?生:嗯。师:(示意)请你继续来讲。生:我认为,愚公他的精神,就是坚持不懈的努力,还有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也是为了他国家的繁荣昌盛;然后他以他的真诚感动了上天,追求真诚也是做人的原则,他以他的原则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追求自己的理想。师:这其实契合了中国人的一个观念,好人有好报。是吧,所以我们都喜欢。(示意)请你再来讲,把话筒递给她。生:我觉得这篇文章有一点和中国的传统是分不开的。师:怎么讲?生:中国相对来说比较人性化,国外相对来说比较理性化,所以外国人很多想法,都和中国不一样。它是写在战国时期,现代的中国人对传统的思想都是很敏感的,不是有句话叫“孝字当先”吗?他会有子子孙孙这样一种想法,子子孙孙也会努力地帮他开垦……也不是开垦……师:完成他的事业。生:完成他的想法。或者说,他死了,(子孙)完成他的遗愿,也都是感觉很符合常理的。师:很符合中国人的常理,请坐。其实从文章写作的角度,特别有趣的,这篇文章其他都写得非常简洁,唯独在某个地方,它反复强调,其实那段话,缩减成一句话就够了,怎么说?(众沉默)师:“而山不加增”,前面怎么说?一句话就够了。生:子孙无穷匮。师:“子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一句话就够了,但是它要绕、绕、绕,它在强调。强调什么习惯?我们都喜欢儿孙满堂。中国人注重血缘,这个很重要。(递话筒)你还有什么话要讲?生:我补充一下,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要团结。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大家一起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愚公的成功始于他的团结,中国人十分推崇团结。师:非常好,我们一直到现在还在强调集体主义,对吧?团队精神。最后那位同学,你还有什么意见要发表?生:我觉得这篇文章里,愚公是个老人,是最重要的。师:这怎么讲?为什么说他是老人,就最重要?生:因为他“年且九十”,比较老呀,中国有道德的人,都是老人。老子,孔子……(众笑)师:胡子一大把。生:所以他的语言,说出来的话,比较有权威性。师:他一说话,下面子孙有没有人表示反对意见的?都同意了。生:在材料五里面还提到,中国是“老人崇拜”的,连武侠小说的顶尖高手,都是老年人。老人都去移这两座山,更有教育意义,因为人家都知道,人老了,力气也没有了,连小孩都不如的。所以他用老人,在人(一生中)最弱的时期去移山的话,可以显出他志向的远大。师:请坐。根据这位同学的说法,愚公移山下面可以加个破折号,一个副标题,“愚公移山―― 一个老人的梦想”。这也正是刚才那个外教所提出的一点疑问――为什么他不在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这项事业呢?(示意)好像那位女生还有意见要发表,是吗?生:我认为,愚公移山给我最大的感想,就是某种精神,在内心里面的依托。就像鲁迅在《希望》里面曾有这么一段话,他说,“在我老的时候,回忆起以前的往事,那苍白的颜色,就像内心里把生活孤立起来……”那个时候,大家也都知道,鲁迅的主张并不是得到很多人的赞同。或许这里愚公是得到他的非常多的子孙的赞同,因此才会有后面把上帝感动,这同样也是心灵的一种寄托,因为他相信上帝在帮助着他。所以这种心灵寄托,就让他的梦想会实现。这更让我想到,三毛在她丈夫刚刚去世的时候,她心里是非常孤寂的,但她始终相信有有一个美好愿望:有一天,在天空里会看到她丈夫的影子。所以说,她始终选择活下去。(众鼓掌)师:说得太好了。好,我们就以这位女同学的发言,作为我们这节课的一个结束,不要忘记鲁迅说的那句话,希望之为虚妄,正与绝望相同。愚公这个话题,还可以继续引发我们的思考和讨论,大家课后,再花点时间去想一想,好吗,下课!
[点评]&&&&&赖配根& &&&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舍弃了对人的关注,历史就是一张没有灵魂的苍白的纸。教育生活是由每个教师直接影响形成的。舍弃了对教师的生命、人格、精神、理念的关注,教育不过是个抽象的概念。是哪些教师和他们的教学行为,让我们对2005年教育的理解鲜活起来?是什么样的精神和气质,让我们对未来的教育可以有所期待?一个充满自由精神的“叛逆”。 &&& 郭初阳是2005年一个具有标本意义的人物。他的出现,对语文界来说,是一个震撼。这个震撼不是因为他个性的言论。他的课例,比如《珍珠鸟》,比如《项链》,比如《愚公移山》,都可以说是在语文教育界扔下的重磅炸弹。&&& 教材是许多老师手里的“圣经”,尤其是教材中名家的文章,不少语文老师更是奉若神明。这就意味着,教学只是诱导学生去欣赏课文,去礼赞课文――从文字到思想,从修辞到结构。他根本无视课堂教学的“潜规则”。“郭老师似乎从来不把课本当回事。开学第一节课,他总是要我们挑整本书里面的好文章,然后他再备课。”他的学生说。备课的时候,郭初阳从不“顺从”教参,而是“首先进入文章,不抹杀自己阅读时的第一感觉,也不抹杀学生阅读时的第一印象。当然,教学时要为学生展开尽可能多的材料。”而从他呈现的课例来看,教师提供的材料似乎都自觉地指向一个目标:颠覆课文表面的意涵,解构教参的陈腐教义,掀掉遮掩真实的面纱,从而给学生的思想以极大的撞击。&&& 对于《愚公移山》,他与许多教师一样对教材规定的中心思想不以为然,但不同的是,他的“反叛”是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刻解读之上的:在与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的比较中,发现了不同结局(一成功,一失败)背后精神的迥异,又由愚公自信的理由推导出了可怕的逻辑(比如,子子孙孙思想的不变),后来更是引进外国教师对此故事的看法。但是,他这样做并非像有的人所说的要抛弃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实际上,让学生学会用理性、批判的眼光审视一切,不是更为重要也更为迫切的民族精神建设任务吗),他只是要打开通向文本的更多的窗户,而不只是一扇。阅读《珍珠鸟》,他读出了作者思想的“笼子”,读出了作者向往信赖却在下意识里“欣赏囚禁”!自然地,区别于许多老师以“信任”为主题,他的课始终围绕“笼子”展开(如果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到制造“笼子”的原因――课文作者缺少自我“忏悔意识”,缺少“一日三省吾身”的良知叩问,那么课堂也许会更精彩)。学生因此不只懂得了信任的重要,更对自由的精神有初步的了解和同情,对各种囚禁自由的“笼子”产生本能的警惕――这是形成独立人格的第一步。因而,郭老师的这些“叛逆”,首先不在于教学技巧甚至也不在于教育智慧,而在于思想精神气质。当然,他巨大的阅读量使他在课堂上挥洒自如,他广阔的视野使他与学生的对话如行云流水。但这些仅仅是让他的课堂更有魅力。而赋予他课堂力量的是他骨子里头都浸透着的自由精神:独立的思想、理性的批判。正是这一自由精神,使他与一般教师区别开来。&&& 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可贵的精神品质。尽管在具体的文本解读上,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他的课有许多还可商榷之处,但是,有一点是无可争辩的:他自觉地拒绝制造思想“缺钙”的盲从者,而要培养有强大精神的现代意义上的公民;他让课指向人生的远方,而不是局促在功利的当下。学生说:如果一定要以一个比喻来形容郭老师的话,我以为,许多语文老师和他们上的课是墙;郭老师和他上的语文课是窗,一扇干干净净,透明的窗。我想,教育如果为学生多打开几扇这样的窗,那么,从窗里走出来的,就不太可能被贴上思想陈腐、想象贫乏、精神卑琐的标签。那份出于人道的生命关怀 &&& 如郭老师这样对教学内容多一份人道视角的审视,把尊重每个生命的权利的理念渗透在自己的教学细节中,就是使每个生命都获得应有的高贵。这不是高不可攀的梦想,而是每个老师通过反省、追问都能够做到的。也许,你的一转念,将为社会多培育一份善良,一份仁爱,一份对生命的虔诚。
上一份资料: 下一份资料:
语文资源网 旗下网站&&&专注于语文在线备课 站长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愚公移山是什么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