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宾连笔字怎么写签怎么写

越剧经典(五)
芳华越剧团1954年演出.
尹桂芳—屈原 戚雅仙—婵娟& 徐天红—张仪 茅胜奎—楚怀王 许金彩—南后 尹瑞芳—宋玉
屈原给弟子宋玉讲自己的《桔颂》一诗,赞美桔树“独立不倚”、“至诚一片”的品格,告诫宋玉在这大波大澜的时代“生要生的光明,死要死得磊落
”,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这实际也是屈原光明磊落、爱国爱民伟大襟怀的诗意概括和自我抒发。秦为破坏楚齐联盟派使者张仪游说楚王,诡称秦以商于六百里之地与楚,条件是楚齐绝交。左徒屈原识破秦国虎狼之心,从维护楚国独立和关东六国人民利益出发,力劝楚王坚持联齐抗秦。张仪阴谋受挫,转而与楚王宠姬南后勾结。南后郑袖是个狠毒自私的女人,楚王长子正在秦国作为人质,南后为了固宠便接受张仪奸计,以离间楚王与屈原关系,破坏楚齐联盟换取秦国对立稚子子兰为王位继承人的支持,二人共同设下宫廷“构陷”的阴谋。南后以帮助指导“九歌”为名,把屈原骗入宫廷,当面吹捧屈原:“文章又好,道德又高,又有才能,又有操守”,待见到楚王回宫时,便诈作头疼,倒入屈原怀中,反诬屈原调戏她。昏庸暴戾的楚王,不辨真伪,便以“淫乱宫廷”的罪名,免去屈原左徒官职逐出宫廷,并宣布和齐国绝交,同秦国修好。屈原悲愤满腔,告诫国王:“要多替楚国的老百姓设想,多替中国的老百姓设想”。痛斥南后:“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们整个儿楚国呀!”“是我们整个儿的赤县神州呀!”屈原被贬,谣诼四起。无耻文人宋玉叛离屈原,投靠贵族集团。屈原愤而出走,路遇楚王、南后、张仪,情不可遏,痛骂张仪,怒责南后。楚王大怒,下令把屈原关进东皇太乙庙。侍女婵娟坚信屈原是纯洁和正义的,不为南后威逼和宋玉、子兰利诱所动,也被囚禁。屈原身陷囹圄,眼见祖国陆沉,一腔悲愤喷涌而出。他呼唤雷、电、风,“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他渴望雷电化作他胸中的长剑“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壮美的“雷电颂”把屈原光辉品格升华到最高峰。这时庙祝郑太卜受南后之命,以毒酒与屈原,婵娟和救她的卫士赶到,婵娟误饮毒酒代屈原而死。卫士刺杀郑太卜,焚庙。熊熊火光中,屈原展读《桔颂》,祭奠婵娟,并随卫士潜往汉北,和人民一起继续坚持斗争。
该剧气势磅礴,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把屈原一生放在一天来表现,剧情紧张 激烈,波澜起伏。风格刚健悲壮,酣畅淋漓。
芳华越剧团于曰首演了该剧的移植本,冯允庄编剧,司徒阳导演,1954年,该剧参加华东戏曲会演,剧中“诬陷”和“天问”两折已为越剧经典。
《玉蜻蜓》
芳华越剧团一九五零年版 《玉蜻蜓》
昔,姑苏望族南豪申贵升幼失怙,少有才志而豪放不羁。业师张国勋以女雅云婚之,雅云虽贤淑而性自负,夫妻情趣相悖几至反目成仇。一曰挚友沈君卿邀游于三堂,遇一尼姑荷锄栽桃,申吟诗嘲讽,未料竟遭和韵讥笑,惊为奇遇,询之,方知乃法华庵三太王志贞。屡屡诚意相访,乃得互诉心曲。决意断孽缘而成良俦,奈志犹未遂而疾笃,时志贞已怀身孕,弥留之际以家宝玉蜻蜓授之含怨而逝。临盆后,志贞忍痛弃子,腹佩玉蜻蜓为标记。弃婴为徐待郎夫人杨氏拾得,杨氏年迈无人,惊为天赐,取名元宰爱若擎珠。恰巧杨氏与张雅云有世交寄元宰为雅云螟蛉义子,乃成一子三母。元宰及长,聪颖过人,十六岁中解元。后因雅云与杨氏争子,乃得血书玉蜻蜓,元宰详血书而知母名,逐访母法华庵,几经周折,情愫乃通,真相乃白,经元宰泣血劝诉,始消雅云与志贞之宿怨,然一弘苦酒殃及两代,母子重聚。
《汉宫怨》
南京越剧团竺小招主演
写汉宣帝刘询接任时,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之妻霍显,一心想把爱女霍成君捧上皇后宝座。但刘询在患难时,曾与浣纱女许平君结为夫妇,他不弃糟糠,以寻访信物昆吾宝剑为线索,找到了如今流落霍府的爱妻许平君,册封为皇后。霍显因而忌恨在心。第二年,许平君分娩后身体虚弱,天真无邪的霍成君进宫探望,亲尝汤药,两人情结姐妹。霍显却买通御医药死了许平君,使霍成君继承了皇后之位。成君未预其事,后在无意中得悉平君系母亲所害,因囿于母女之情,不敢揭露。一年后阴谋败露,刘询为正朝纲,将贪鄙的霍显治罪,霍光气极一病而逝,成君知情不报,自请贬废。刘询虽于心不忍,但于法不能庇护,含泪将她废黜,黯然依依而别。
《天雨花》
传统剧。计大为编剧于1957年。本剧取材于弹词小说《天雨花》中“左维明巧断无头案”的故事。
&此剧由计大为导演,1957年初演,已故越剧表演艺术家竺水招饰演左维明,筱水招饰演荀含春,商芳臣饰演陈母,蒋鸿鳌饰演毛成,筱帼英饰演陈济川,裘奎官饰演仁和县令。1957年3月参加南京市第三届戏曲会演,获演出奖、剧本奖、舞台美术奖;竺水招、商芳臣获优秀演员奖,筱水招、蒋鸿鳌、筱帼英获演员一等奖,裘奎官获演员二等奖。“文化大革命”后,1980年恢复演出此剧时,以男女混演形式演出,由竺水招之徒夏文君及男演员韩林根饰演左维明,筱水招与水小燕饰演荀含春,商芳臣饰演陈母,男演员陈志伟饰演陈济川,蔡慰祖饰演毛成,李诚林饰演仁和县县令。&
  写仁和县城河畔仁和茶馆陈济川娶妻荀含春,荀好吃懒做,专爱打扮,致夫妻、婆媳不和。某曰清晨,茶馆门前城河里发现一具无头女尸,其穿着与荀含春平曰所穿相同,唯足上无鞋袜。仁和县县令来现场踏勘时,在茶馆门首拾得荀含春所绣花鞋一只。由此,仁和县令即以“杀妻抛尸”罪将陈济川屈打成招,问成死罪。秋后,陈济川临刑之曰,陈母满怀悲愤,踉跄来到钱塘江边投江自尽,巧为微服私访的巡按左维明所救。左问明案由,深感案情疑点甚多,乃亲赴法场,用钦赐尚方宝剑救下陈济川,并将一干人犯带回杭州,就在杭州府衙设行辕重审此案。审讯中,陈家的街坊邻居均反映案发之曰,城河十里俱已打捞,未见人头,且女尸虽身穿荀含春的衣服,但体态与荀不同,尤其是女尸双足与荀之“三寸金莲”相差甚远。深夜,左维明秉烛细察,见那只绣鞋色泽鲜艳,尚未曾穿过,便令手下去陈家搜查,又回说案发之时,荀含春房内箱柜空无一物,仅留下门首的这只绣鞋。对此,左维明推测河中女尸极有可能不是荀含春本人,但至今半年,却又从未发现有哪家女子失踪。左维明一时难决,徘徊于府衙后园,突闻园中小屋有异声,近前察看,见一犬在屋内扒地,进屋似闻血腥味,急令手下将土挖松,见土下埋一人头,面目虽已腐烂难辨,但发间有钏钗,证明是女人首级无疑。左传唤原府衙门子,查实此小屋为前任知府手下书吏毛成夫妇所居,且毛已于无头女尸案发之曰离杭回乡。至此,左维明对破案已胸有成竹。为免打草惊蛇,左维明亲赴嘉兴,访得毛成果携一妖冶女子在此蜗居。左乃伪托是前任杭州知府介绍,来聘毛当书吏,并连夜遣毛去远地办事。一方面左又差小童请毛大嫂前来叙话。果然来者即荀含春也。荀自作多情,犹以为攀上了年轻风流、又有权势的巡按大人,做上了白曰梦。左将计就计,以荀失落的绣鞋为诱饵,终于使毛成与荀含春通奸杀妻、抛尸害夫的奸计暴露,无头女尸案水落石出。
《秀才遇仙记》
竺小招于80年代中后期创作演出的剧目,这个戏是个喜剧模式,说的是永平秀才张鸿渐因写状纸告当地赃官,从而受到官府追捕,与妻互赠信物而别,临行发誓钗在人在,决不变心。妻代其被捕为囚,张秀才为狐仙施舜华收留,见狐仙美貌,即自表情意,狐仙动心之际,发现他随带的翡翠簪。张秀才便谎言妻子无情。狐妈妈半路救下张妻方氏,施舜华惊疑之际,化作方氏,以竹枕假作婴儿,试张秀才之情。鸿渐以为回到家中,便将狐仙忘到脑后,处处讨好妻子,贬落狐仙,把施舜华气了个半死。事情拆穿以后,张秀才又即花言巧语瞒天过海。施舜华决定亲自下山,先平息张秀才的官司,后试方氏之情,知其情坚意真,即赠银离去。鸿渐回到家中,又疑妻为狐仙所化,乃当面大说特说妻子的坏话,气得方氏欲告官府。张秀才跪地求饶,又有狐仙说情,夫妻二人重归于好。
《孟丽君》
传统剧。写元代才女孟丽君为救被权奸陷害的未婚夫--皇甫少华一家,女扮男装离家出走,后中试,官居丞相。元成帝识破丽君乔装,欲纳为妃,丽君不从,后在太后帮助下,丽君得以救忠除奸,与皇甫少华完婚。该剧为绍兴文戏时期常演的连台本戏,情节曲折。民国10年(1921年)3月5日,男班梅朵阿顺班首演于升平歌舞台,后为绍兴文戏时期常演剧目。上海越剧院于日,演于大众剧场。剧本由张桂凤、吕瑞英、陈少春根据男班艺人刘金玉、金喜棠的整理本整理,陈少春执笔。导演朱铿、副导演张桂凤,音乐整理薛岩,舞台设计顾大良,服装设计陈利华,灯光设计吴报章,技术指导薛传纲、李君庭。吕瑞英饰孟丽君、陆锦花饰元成帝、陈少春饰皇甫少华、张桂凤饰皇甫敬、吴小楼饰孟士元、金采凌饰苏映雪。1980年3月,上海越剧院二团根据丁西林的话剧《孟丽君》改编排演,改编吴兆芬,导演吴伯英,编曲金良、子川,舞美设计杨楚之、王强华,服装设计张娟娟,化装造型设计孙志贤,灯光设计明道宣,技导夏阳、刘永珍。王文娟饰孟丽君,丁赛君、曹银娣饰皇甫少华A、B角,金美芳饰元成帝,孟莉英饰荣兰,唐月英饰皇后,周宝奎饰皇太后。1982年夏,该剧由上海电视台摄制成戏曲电视剧播映,获全国第一届戏曲电视剧评比一等奖。剧中主要唱段已由中国唱片社等音像出版单位制成唱片和音带发行。民国25年(1936年),高亭唱片公司灌制了男班王永春、张雪芳演唱的《孟丽君·游上林苑》唱片1张。民国26年(1937年),丽歌唱片公司灌制了施银花、屠杏花演唱的《孟丽君·看图》和赵瑞花演唱的《孟丽君·看画》唱片各1张。1958年,中国唱片社灌制了张云霞演唱的《孟丽君·描容》唱片1张。
《十一郎》
古装戏。根据京剧《艳阳楼》、《白水滩》、《通天犀》改编。写十一郎穆玉玑在青龙山打猎遇徐凤珠,因夺雁而动了武。次日庙会,十一郎表妹雪梅与凤珠被知府之子刘仁杰劫持到艳阳楼,幸被凤珠胞兄徐世英和花逢春救出,但世英被擒。3月后,十一郎途经白水滩,适逢凤珠及青龙山英雄为劫持世英而大战官兵。他是非不分,相助官兵,反被刘仁杰骗擒,判处死刑。世英兄妹得讯,率众下山劫法场,救出十一郎。经此教训,十一郎认清了敌友,与凤珠结成夫妻。此剧玉兰剧团曾在建国初期演出,由张开程编剧,吴琛导演,徐玉兰、王文娟主演。
1959年该剧由吴琛(执笔)、徐玉兰重新编剧,上海越剧院实验剧团于1960年2月,首演于丽都大戏院(今贵州剧场)。陈鹏导演,胡章灿、孙国良编曲,苏石风舞美设计,吴报章灯光设计,陈利华服装设计,郭坤泉、方传芸、陈春海技导;史济华饰穆玉玑、卢成蕙饰徐凤珠、邬显豪饰徐世英、杨同时饰高登、凌仲祺饰刘仁杰、陆枫饰穆母、姜佩东饰雪梅、许惠泉饰贾师爷。该剧生、旦、净、丑行当齐全,文、武戏兼备,主题思想给人以有益的启示,艺术上较成功,发挥了男女合演的特长,受到行家的赞赏和观众的欢迎。男小生史济华的唱腔,观众掌声连连。《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戏剧》及《扬州日报》等报刊,均载文赞扬。这是解放后上海越剧试行男女合演以来最受观众喜爱的一出戏,现为上海越剧院保留剧目,史济华的代表作。1961年,刘少奇、周恩来及十大元帅曾在锦江小礼堂观看该剧"洞房"一场的演出。80年代,该剧复排演出,女主角徐凤珠由吕瑞英饰演。首次采用E调定调,主角男腔唱范派〔尺调腔〕,女腔以〔尺调腔〕的中高音区旋律为基础,吸收了〔弦下腔〕及〔四工腔〕的音调,使男女腔转接自然,浑然一体,丰富了男女声对唱形式。《戏文》杂志于1981年10月第三期上,发表了该剧剧本,1982年1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洞房"一场戏由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密纹唱片发行。1992年,上海电视台在《徐玉兰艺术集锦》中,录制了徐玉兰、吕瑞英演唱的该剧片断
《风雪雨樵》
古装戏。取材于元曲《风雪渔樵记》。写书生朱买臣应试落第,颓唐成性,其岳父刘二公逼女儿刘玉仙与之分离。在朱买臣狂醉中,刘二公气极猝逝。玉仙为激夫励志,做出泼水绝情,逼朱写下休书。而后又将父亲遗银、玉镯,以邻乡王安道名义转赠朱买臣,助其苦读,并忍受了流言的责难,终使朱中举做官,夫妻言归于好。上海越剧院于日,首演逸夫舞台。该剧由吴兆芬编剧,导演童薇薇,作曲、配器朱立熹,唱腔设计陈钧,舞台设计徐海珊,灯光设计张伟,服装、造型设计孙耀生,技导刘永珍。章瑞虹饰朱买臣,华怡青饰刘玉仙,郑国凤饰杨孝天饰,章海灵饰王安道,金红饰刘二公。
《北地王》
历史剧。写魏军攻蜀,蜀后主刘禅不听儿子北地王刘谌的劝谏,决意降魏。刘谌怒而回宫,其妻崔氏听后,伏剑殉国。刘谌又杀子,继赴祖庙,对先帝灵位倾诉爱国之情后自刎。该剧取材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编剧庄志,在原玉兰剧团《国破山河在》剧本的基础上,参考川、京、湘、汉等剧种的剧本改编而成。导演石景山,作曲顾振遐,舞台设计幸熙,服装设计陈利华,灯光设计吴报章、金秀谋,技导汪传钤。徐玉兰饰刘谌、王文娟饰崔氏、周宝奎饰谯周、郑忠梅饰黄皓、魏小云饰刘禅、徐慧琴饰谷阝正。上海越剧院日,在大众剧场上演,首轮演出35场,上座率100%,观众达53935人。该剧"哭祖庙"一场,唱做繁重,特别是大段〔弦下腔〕,运用了〔导板〕、〔快板〕、〔跺板〕等多种板式,音调高亢激越,感情悲愤壮烈,发展了〔弦下腔〕的表情功能,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赞赏。"哭祖庙"是徐玉兰的代表作之一,常作为折子戏演出,并作为小生行当的教材剧目。
  剧中"叹月"、"杀宫"、"哭祖庙"等场的唱段,由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唱片发行。民国37年(1948年),大中华唱片公司灌制了徐玉兰、许金彩演唱的《国破山河在》唱片2张。
《打金枝》
&传统剧,写唐汾阳王郭子仪七秩寿庆,幼子郭暧因其妻升平公主自恃高贵不去拜寿,一怒之下打了公主。公主向父皇母后哭诉,唐皇佯怒要斩郭暧。公主本爱其夫,反求唐皇宽恕。后郭子仪绑子请罪,唐皇将郭暧带至后宫温言相劝,促使小夫妻和好。该剧由华东戏曲研究院编审室根据晋剧,并吸收婺剧等兄弟剧种剧本的优点整理而成,成容、徐筱汀、苏雪安执笔,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于1954年排演,10月31日,首演于大众剧院。陈鹏导演,顾振遐作曲,幸熙、周楚江舞美设计,吴报章灯光设计。吕瑞英饰公主、丁赛君饰郭暧、张桂凤饰唐皇、金艳芳饰皇后、吴天芳饰郭子仪。该剧参加1954年华东戏曲会演,获演出奖、舞美设计及绘景奖。吕瑞英、张桂凤获表演一等奖,丁赛君获表演二等奖,金艳芳获表演三等奖。这是一出中型剧目,人物个性鲜明:公主的傲慢任性、郭暧的年少气盛、唐皇的豁达大度、皇后的贤淑慈善,被演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吕瑞英扮演的公主,稚态可掬,娇嗔可爱,有口皆碑。1955年7月,上海越剧院携该剧出访民主德国和苏联,郭暧一角改由范瑞娟扮演。1960年和1983年,上海越剧院携该剧赴香港演出,获得好评。1963年,香港长城电影公司将该剧拍摄成彩色越剧艺术片,片名为《金枝玉叶》,公主由夏梦饰演(徐涵英配唱),郭暧由丁赛君饰演。1984年,该剧由上海电视台摄制成电视艺术片播放,皇后一角改由赵秀英扮演。该剧为上海越剧院保留剧目,吕瑞英、张桂凤代表作之一,曾多次招待国宾演出。1990年,吕瑞英等携该剧随中国民族艺术代表团,赴联邦德国、比利时、法国、荷兰、卢森堡等国家演出。1955年12月,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该剧单行本。1960年,香港万里书店将该剧编入《越剧精华》第一集出版。该剧的主要唱腔已由中国唱片社和音像出版单位制成唱片和音带发行。
《三看御妹》
传统剧。写御妹刘金定赴庙进香,尚书公子封加进乔装乡民潜庙窥看,两人一见钟情。金定回府凭添相思,加进扮医生闯进宫楼二看金定。在复诊三看金定时,加进道出真情。金定以御赐双连笔相赠,誓偕白首。事为金定之父刘天化察觉,以调戏皇亲罪将加进押赴刑场处斩。后在金定周旋下,皇上下旨赦免加进,并赐金定、加进成婚。该剧在小歌班时期从绍兴大班移植而来。民国8年(1919年)4月2日,男班卫梅朵、费翠棠等演出于民兴茶园,剧名为《双连笔》,后又名《看看看》和《看御妹》,成为越剧屡演不衰的古装喜剧。1958年,上海越剧院排演该剧时,采用了江苏省锡剧团演出本改写,由朱铿导演、晓舟音乐整理、顾大良美术设计、明道宣和吴报章灯光设计、陈利华造型设计,吕瑞英饰刘金定、陈少春饰封加进、张桂凤饰刘天化。1962年,该剧由香港凤凰影业公司摄制成彩色越剧艺术片,由李萍倩导演,夏梦饰刘金定(徐涵英配唱)、丁赛君饰封加进(陈琦配唱)。1986年5月,上海越剧院携该剧赴香港演出。7月,由该院电视部摄制成戏曲电视剧,张少祥、朱铿导演,吕瑞英饰刘金定、陈琦饰封加进、张桂凤饰刘天化。该剧为上海越剧院保留剧目。1961年,由吕瑞英、朱东韵演唱的主要唱段,已由中国唱片社制成唱片发行。民国26年(1937年),胜利唱片公司灌制了支兰芳演唱的《三看御妹》唱片1张。
《血染深宫》
历史故事剧。写南宋高宗帝赵构之母自北归来,谓赵构之妹媛媛公主已死于金邦。不料媛媛前来求见赵构,经大理寺审辨确认,赵构接报甚喜。然太后却认为这是民女假冒,欲置死媛媛。几经周折,兄妹终于相认,赵构方知母后早已下嫁金将。但为保体面,巩固皇座,赵构不惜违悖人伦之情,亲刃媛媛,迫太后自尽。该剧由李莉编剧,原名《深宫怨》,曾发表于1988年《剧本》2月号。1989年春,经修改后由上海越剧院三团投排,5月9日,首演于人民大舞台。导演胡越、作曲刘如曾、副导演兼技导方云、布景设计顾大良、灯光设计金长烈、服装造型设计指导陈利华、服装造型设计张豫美。赵志刚饰赵构、孙智君饰赵媛媛、胡敏华饰韦太后、史济华饰王洪、许杰饰韩斌。国庆节赴宁参加中国艺术节华东片(南京)演出,并获1989年上海文化艺术节优秀成果奖,和文化部、中国剧协联合举办的1988年--1989年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
《玉簪记》
古装戏。根据明代高濂原作及有关川剧、昆剧本改编。书生潘必正赴试途中,来到姑母法成出家之处女贞观,读书备考,遇青年道姑陈妙常,两人相慕生情。观主法成惊见两人幽会,怕生不测,逼侄离观赴考。妙常雇舟追赶欲同行,又被法成追回。金陵首富王公子欲娶妙常,法成顺水推舟,妙常装孕拒嫁。潘必正惊闻妙常有孕,试毕急归,见妙常挺着大肚子,又气又恼。妙常故意逗趣,原来内藏宝贝百首相思词,有情人终于缔结好姻缘。其中"逼侄赴试"从川剧移植而来,"问病开方"、"三追舟"等有新的创造,最后两场则完全是情节发展的新作。该剧于日,由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首演于逸夫舞台。剧本改编薛允璜,导演胡越、童薇薇,作曲朱立熹,唱腔设计陈钧,舞美设计顾大良、谢同妙、浦立,灯光设计金长烈,服装设计张豫美。钱惠丽饰潘必正,陈颖饰陈妙常,胡敏华、章海灵饰法成,裴燕饰王公子。这台古典抒情喜剧的演出,剧场效果热烈,海内外观众给予广泛好评,北京《戏剧电影报》上的评介文章,称赞该?新方陈酿别有味"。尤其是钱惠丽的表演,借鉴学习川剧的喜剧手法之后,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舞台上三大块推移平台的艺术处理,也是个相当成功的创造。《剧本》月刊1997年5月号发表了《玉簪记》文学剧本,1999年6月,《中国戏剧》(总第505期)发表了胡越写的"越剧《玉簪记》导演札记"一文。
《汉文皇后》
历史剧。写汉文帝即位不久,册立窦姬为皇后,并找回了与窦姬失散12年的弟弟窦广平。正当姊弟沉浸在团圆欢乐之际,不料广平因幼稚无知,中人奸计,犯下死罪。文帝与窦后情深,对窦广平一案在执法与徇情上犹豫不定。然窦后深明大义,闻知弟弟凶讯虽痛不欲生,但还是支持文帝严明执法,处死窦广平。该剧由张波编剧,吴琛任艺术顾问,胡越导演,李修、庄德义编曲,苏石风、顾大良布景设计,金长烈灯光设计,陈利华、包翠玉服装设计,陈利华造型设计,王元培、郭友涓技导。金采风饰窦皇后、张国华饰汉文帝、赵志刚饰窦广平、沈永明饰贾大夫、袁东饰赵通、董觉君饰赵芙蓉。上海越剧院于日,首演于人民大舞台,获得文艺界好评,上座较好。1987年,该剧舞美作品参加了中国舞台美术赴捷克斯洛伐克第六届布拉格舞台美术展,荣获"传统与现代舞台美术结合荣誉奖"。1988年,该剧由上海电视台摄制成5集戏曲电视剧播映,主要角色汉文帝、窦广平,改由曹银娣、肖雅扮演。1984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该剧的单行本。
《西园记》
古装戏。写书生张继华,偶入赵礼隐居的西园,巧遇王玉真在楼上摘梅失手,花落张身上。张以为玉真有意赠花,又误当她是赵礼之女玉英。适赵慕张之才,聘张至西园执教。某日,张又在园中见到玉真,欲表心怀,玉真含泪叹息而去。疑惑间,园公告以玉英病亡,张又误会刚才所遇的玉真为玉英之鬼魂,在闹出了不少笑话后,才知玉真乃玉英之义妹。误会消解,继华与玉真结成伉俪。该剧是一出抒情喜剧,上海越剧院二团于1980年国庆节,首演于北京影剧院。剧本根据明吴炳所作的同名传奇及贝庚改编的昆剧本改写。改写庄志,导演马科,编曲配器顾振遐、庄德义,舞美设计苏石风,造型设计陈利华,服装设计张娟娟,灯光设计吴报章。徐玉兰饰张继华、王文娟饰王玉真、孟莉英饰香珺、徐天红饰赵礼。该剧通过误会巧合的情节,产生喜剧效果。徐玉兰扮演的张继华,具有迂阔味和书呆气,表现出人物纯朴、憨厚、对爱情笃诚专一的性格。王文娟扮演的王玉真,外表端庄文静、柔顺矜持,内心爱憎分明、热情奔放,敢于冲破封建礼教。该剧屡演均满座。1980年,上海越剧院携该剧赴香港演出亦受好评。1982年,被上海电视台摄制成戏曲电视连续剧播放,同年获全国戏曲电视剧评比金鹰奖。剧中主要唱腔已由中国唱片公司和音像出版单位制成唱片和音带发行。
《西厢记》
古装喜剧。写唐贞元间书生张珙,在普救寺邂逅已故崔相国之女莺莺,发生爱情。时河桥守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强索莺莺为妻,崔夫人当众许愿:有退得贼兵者以莺莺许之,张珙驰函好友白马将军杜确发兵解围。然崔夫人嫌张贫寒而赖婚,张珙相思成疾,莺莺在侍婢红娘撮合下,夜奔西厢探慰张珙,事为崔夫人发觉,拷问红娘,红娘据实以告。夫人不得已而将莺莺许配张珙,但又借口不招白衣女婿,迫张上京赶考,莺莺与张珙满怀离愁而别。本剧原是周恩来总理为了庆祝中朝协定的签订招待金日成首相,于1953年10月,下达给华东越剧实验剧团的排演任务。剧本由华东戏曲研究院编审室根据元王实甫的杂剧,并参考何人改编本改编,苏雪安执笔。导演黄沙、韩义、陈鹏,作曲刘如曾、陈捷、倪秋萍,舞美设计苏石风、幸熙,袁雪芬饰莺莺、范瑞娟饰张珙、傅全香饰红娘、张桂凤饰崔夫人。本剧在10月下旬赶排后赴京。11月23日晚,该剧在怀仁堂招待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相金日成,周总理陪同观看。
  12月1日,中国文联和中国剧协联合召开了该剧座谈会,田汉、阳翰笙、光未然、张庚等出席。1954年3月,在上海长江剧场公演该剧时,对剧本进行了修改,红娘一角改由吕瑞英扮演。1954年10月,该剧作为国庆5周年观礼剧目晋京演出,周总理陪同印度总理尼赫鲁及其女儿英迪拉甘地夫人,在怀仁堂观看了该剧。11月,该剧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一等奖、导演奖、优秀演出奖。主演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均获表演一等奖。1955年夏,上海越剧院携该剧出访民主德国和苏联,对该剧再次修改加工,删去了"佳期"一场戏,又在"赖简"一场戏前、后增加了"传书"和"寄方"两场戏。由吴琛、黄沙导演,刘如曾音乐整理,苏石风、幸熙舞美设计。袁雪芬饰莺莺,徐玉兰饰张珙,吕瑞英饰红娘,张桂凤饰崔夫人。该剧改编忠实于原著,以歌颂莺莺和张珙的纯真爱情,和挣脱封建礼教桎梏的反抗精神为主,一改以往舞台上常见的以红娘为主角的艺术处理。台词保持原著的文学特色,典雅清丽,被剧评家赞?戏曲舞台上出现过的许多改编本中最好的一个。""唱词颇多存留原曲牌体的格律,唱腔上有较多的出新。演员表演细腻传神,莺莺的热情、矜持,张珙的诚挚、潇洒,红娘的热心、机灵,老夫人的古板、顽固,都刻画得很生动,是袁雪芬、徐玉兰、吕瑞英的代表作之一,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好评,成为上海越剧院优秀的保留剧目,被誉为剧种的代表作。1960年12月,上海越剧院携该剧赴香港演出。剧本收入1955年出版的《华东地方戏曲丛刊》第二集,1959年,又被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上海卷》。1959年5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该剧的单行本,并编入该社1962年出版的《越剧丛刊》第一集。剧中主要唱段已由中国唱片社和音像出版单位,制成唱片和录音带,发行国内外。1987年7月至10月,该剧由上海电视台摄制成4集电视连续剧,由许诺导演,分中、青年两套演员拍摄。中年组由金采风饰莺莺、吕瑞英饰红娘、刘觉饰张珙、张桂凤饰崔夫人;青年组由华怡青饰莺莺、陈颖饰红娘、裴燕饰张珙、郁利群饰崔夫人。 
  1952年8月,芳华越剧团曾演出该剧于丽都大戏院,由陈曼编剧、黄祖模导演,尹桂芳饰张珙、许金彩饰莺莺、戴忠桂饰红娘、徐天红饰老夫人。卖座甚佳,连演100多场。民国32年(1943年)底,大来剧场演出南薇编导的《西厢记》,演员皆反串行当,袁雪芬扮张珙、张桂莲扮莺莺、陆锦花扮红娘、吴小楼扮老夫人。民国28年(1939年),百代唱片公司灌制了由筱丹桂、贾灵凤演唱的《拷红》唱片。40年代后期,大中华唱片公司灌制了由王文娟、竺素芳演唱的《拷红》和《红娘叫门》的唱片。
《李娃传》
古装戏。写唐代官家子郑元和,热恋长安名妓李亚仙,因金钱荡尽,被鸨母逐出,流落下层为歌郎,被其父郑北海发现,认为有辱家门,鞭笞至死,弃尸荒郊,然被叫化李四救活。一日,元和行乞市上,被亚仙遇见带归,劝其苦读。但元和恋情,用心不专。亚仙剔目以激励,元和遂发奋攻书,终于中试做官。父子、夫妻、翁媳尽释前嫌,合家团圆。该剧原系上海越剧院一团向成都川剧院学习剧目,日,移植演出于人民大舞台,剧名为《李亚仙》,由朱铿导演、项管森音乐整理、顾大良美术设计、明道宣灯光设计。范瑞娟饰郑元和、傅全香饰李亚仙、张桂凤饰郑北海、竺菊香饰李四,演出很上座,连演1个多月。1962年,朱铿、张洁娴参考唐代白行简的《李娃传》和六十种曲《绣襦记》进行改编,定名为《绣襦记》演出仍受欢迎,连续客满100多场,也引起了上海戏剧界的争鸣。《上海戏剧》1963年第二期、第三期分别发表袁斯洪和王一纲的褒贬不一的长篇评论文章。1981年,剧院将该剧修改复演,易名《李娃传》,由青年演员男女合演。1983年,上海越剧院携该剧赴香港演出,仍由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竺菊香主演,陈鹏导演、刘如曾作曲。该剧为范瑞娟、傅全香代表作之一。其中"责子"、"剔目"、"教歌"三场戏唱、做精彩,常作为折子戏演出。全剧已由上海电视台录像播放。主要唱段已由中国唱片社等音像出版单位,制成唱片和音带发行。&
《花中君子》
古装戏。源出于河北梆子传统戏《陈三两》。写才女李素萍家遭变故落勾栏,但矢志不作娼女,以卖文为鸨母挣银。因所作诗文每篇售银三两,故改名为陈三两。又认货郎陈奎为义弟,教其诗文,上京应试。尔后,三两被鸨母卖给珠宝商张子春为妾,三两不从,张贿通沧州知府,对其严刑拷打,逼其"从良"。不料知府即三两失散10年的胞弟李凤鸣。其时,京试中魁,职授巡按的陈奎钦差过此,三两不徇私情,要求陈奎将胞弟依法定罪。该剧由徐进、纪乃咸编剧,上海越剧院于1983年11月排演,张少祥、刘觉导演,苏进邹作曲,陆云峰布景设计,孙志贤、包翠玉服装设计,孙志贤造型设计,周银根灯光设计。吕瑞英饰李素萍、赵志刚饰李凤鸣、许杰饰陈奎、张国华饰李九升、张秋萍饰一寸金、徐德明饰张子春。男女对唱定E调,唱同腔同调。"花魁斗赃官"一场是全剧的高潮,女主角的唱工繁重,吕瑞英在大段〔弦下腔〕中融进〔尺调腔〕的成份,恰切地表现出人物既愤恨又悲痛的情绪感人至深。在"姐弟分别"的男女声对唱中,男角唱〔尺调腔〕,女角唱〔弦下腔〕、〔尺调腔〕、〔四工腔〕相结合的异腔,使男女声腔的衔接自然流畅,不失韵味。
《则天皇帝》
历史剧。写唐太宗逝世,才人武媚娘被禁安业寺为尼。高宗继位,召武媚娘入宫为妃。王皇后生妒,用蛊惑妖法算计媚娘,为内侍刘承德揭穿,高宗怒欲废后,元老上官仪、徐敬业等劝阻,并诬媚娘。媚娘进行反诘,徐遭贬为柳州司马。媚娘晋封皇后,助帝革新政事。上官仪连结太子李贤,谏帝废武后。武后察知,废李贤而立李哲。高宗死,武后因李哲庸懦,废为庐陵王,自临朝称则天皇帝。徐敬业、敬猷兄弟起反,并使骆宾王草檄讨武后。武后平乱后采取设女科、立铜柜、开言路、亲出巡、理民冤等革新吏治之举。唐宗室不服,伪托奉李哲敕书谋反。武后召回李哲,瓦解政变,但见李哲懦弱如故,拟禅位于外姓。狄仁杰告以祖宗之法不能轻改,武后不得已,仍立李哲为太子,继己之位。该剧由吴琛(执笔)、王文娟、孟云棣创作,上海越剧院二团于1959年6月,首演于上海艺术剧场。吴琛、徐玉兰导演,顾振遐编曲,苏石风、顾大良舞美设计,陈利华服装造型设计,明道宣灯光设计。王文娟饰武则天、郑忠梅饰唐高宗、吴小楼饰上官仪、徐慧琴饰徐敬业、徐玉兰饰狄仁杰。剧作者根据史料,着力表现武则天雄才大略的政治家风度,受到文艺界的好评。王文娟扮演的武则天具有豪迈的气魄和机智果断的性格,亦受行内赞赏。《上海戏剧》1960年5月号,发表了该剧剧本。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60年8月,出版了该剧的单行本。
  1961年,河南豫剧院将此剧移植演出。吴素秋主演的京剧《则天女皇》亦据此剧改编。
王老虎抢亲》
传统剧。兵部尚书之子王天豹终日强抢民女,作恶多端,被当地百姓称为“王老虎”。正月十五元宵节,江南才子周文宾因与好友祝枝山打赌,男扮女装去看灯,恰遇王老虎抢亲。周文宾出于义愤,与王老虎对责。王不知周文宾乃男扮女装,不由分说,抢入王府。
  进府后,王强逼成亲,终因周文宾的巧言妙语以及以“元宵节不能成亲”为由迫使王暂缓成亲。但到手的肥肉岂容放弃,王老虎黑夜将其寄宿于妹妹王秀英房中。对于这个王府千金,周文宾以前前来求过亲,但最终因王老虎从中作梗,王母以门不当、户不对为由拒绝。这次周文宾身陷闺楼正是对王秀英倾吐衷肠的好机会。王秀英也对周文宾仰慕已久,独对明月诉衷情。当秀英得知面前这位叫许大的姑娘是江南才子周文宾时,既高兴又担心。在周文宾的解释中,两人互吐衷肠,共订白首。
  翌日清晨,王老虎来妹妹闺楼看望昨夜抢来的美女时,意外发现美女是周文宾,气不打一处来。王秀英在周的安排下故做怒容,把哥哥责骂一番,并请来老母评理。王母得知王老虎把抢来的男人寄宿在女儿房中,惊的差点魂飞魄散。周文宾以夜里一时难以说清真相为由,在王母面前与王秀英导演了一慕双簧。周还以昨夜由祝枝山相陪看灯为借口。王母虽然精明,却又不明就理,将王老虎指责一番后,怒令其用八抬大轿将祝枝山请来议事。
  祝枝山请来后,王母陪尽笑颜,要他主持其女儿的婚礼。祝佯装自己不懂作媒,推辞一番,又对王责骂一番后,装作勉为其难地答应主持婚事。周与王秀英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越剧《王老虎抢亲》取材于曲词话本《四杰传》。远书四后册,写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宾、四大才子的故事。它在民间流传颇广,家喻户晓。因而,旧时不少艺人将它改编成说唱、戏曲等各种形式的本子,加以演出,尤其是弹词,每演可连续数月或经年之久,足见其内容之丰富、故事之繁长。据说很多地方戏也有以它为题材的传统剧目。越剧《王老虎抢亲》是根据“周文宾扮女看灯,王老虎见美抢亲,秀英女楼台许亲,祝枝山花厅合姻”,这一节故事编写的。
原书这一段故事描写极为简略,短短的仅二三百字,越剧本是以它为基础,从人物到剧情都作了极大的充实、丰富、虚构,是一部旧故事,新创作。决定搞《王老虎抢亲》是在浙江杭州,动笔写剧本是在西子湖畔。由于它是大喜剧,颇受观众喜爱,故全国各地剧团纷纷搬演,北京曲剧院也曾移植过此剧。有人说:有越剧团的地方就有《王老虎抢亲》。此话不假,一个剧目40余年久演不衰,这在越剧史上实属罕见。
日,由合作越剧团首演于瑞金剧场。红枫编剧,李卓云导演,毕春芳饰周文宾、戚雅仙饰王秀英、潘笑笑饰王天豹、陈金莲饰祝枝山。演出受到观众欢迎,成为剧团保留剧目。该剧故事源于弹词《三笑》,越剧男班时期即有演出。新编本突出了王老虎因抢亲所造成的一连串被动可笑的场面,讽刺和抨击了他的丑恶行为。其中“错认”、“戏豹”、“寄闺”、“赔妹”等场,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
1961年,该剧被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上海卷》。1962年,由香港长城电影公司拍摄成戏曲电影。同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新闻纪录片。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30多个越剧团排演该剧,北京曲剧团曾移植演出。1982年、1987年,中国唱片公司灌制了毕春芳、戚雅仙等演唱的唱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写好看的连笔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