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Glgg2类抗体体激活经典途径至少需要几个分子?lgMlgg2类抗体体激活经典途径至少需要几个分子?为什么?

免疫学习题
医学免疫学
1.免疫(immunity):机体对自己和非己抗原的识别及应答,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引起病理性损伤,导致疾病发生。
2.免疫的基本生物学功能? 防御、监视、耐受、调节。
免疫防御(抗感染免疫)
防御病源微生物及毒性产物的侵害。
超敏反应免疫缺陷
免疫稳定(自身稳定)
清除损伤衰老死亡的自身组织细胞。
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抗肿瘤免疫)
识别清除变性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或病毒持续感染。
肝病或病毒持续感染
3.中枢免疫器官有哪些,及其作用?(填空、选择)
 答:1.骨髓:免疫细胞的起源地;人类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2.腔上囊(法式囊):鸟类、禽类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3.胸腺: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4.外周免疫器官有哪些?(填空、选择)
 答:1.淋巴结: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过滤作用。
2.脾: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过滤作用。
   3(.黏膜免疫系统(MIS))称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参与黏膜局部免疫;产生分泌型IgA。
5.淋巴细胞的归巢及再循环的概念?
 答: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淋巴细胞表面的归巢受体与内皮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作用。(T细胞定居于副皮质区,B浅皮质区)
   淋巴细胞再循环多条途径可以使淋巴液与血液相通并循环,使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分布更合理,淋巴液得到补充,各种T、B淋巴细胞可与抗原和APC充分接触,发生免疫应答。
6.抗原(antigen, AG)的概念?
 答:抗原是指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结合,促使其增值、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7.抗原的2个特性?
 答:1免疫原性:刺激机体免疫系统的活化,激发免疫应答,导致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产生。
   2抗原性: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又称反应原性)
8.半抗原(hapten)的概念?
 答: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
9.完全抗原的概念?
 答: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又称免疫原(immunogen)。
10.抗原表位(epitope)的概念?
 答: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基。是与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其化学性质、数目和空间构型决定了抗原分子在免疫应答和免疫反应中的特异性。
11.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
 答:1.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即抗原自身的因素)
     A.化学性质    B.分子量&&&&&&&
 C.结构的复杂性
&&& D.分子构像&&&&&&&
E.易接近性&&&&&&&
F.物理状态
   2.宿主因素
     A.遗传因素    B.年龄&&&&&
 &  C.性别     D.健康状态
   3.抗体进入方式的影响
     A.数量      B.途径 &&&&&&
 C.间隔时间
12.抗原的分类?
 答:完全抗原(免疫原)、不完全抗原(半抗原)
  [根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Th细胞参与分类]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
  [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源关系分类]异嗜性抗原、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独特型抗原
  [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
13.内源性抗原及外源性抗原的概念?
 答︰内源性抗原-指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蛋白。
   外源性抗原-来源于抗原提呈细胞外的抗原,如细菌。
14.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的概念?
 答:TD-Ag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细胞辅助,又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
15.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的概念?
 答: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又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16.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的概念?
 答:为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17.超抗原(superantigen, SAg)的概念?
 答:某些抗原物质只需要超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称之为超抗原。
18.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的概念、主要基本结构、功能区及其功能?
 答:概念-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基本结构-Ig单体分子是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通过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四条链接构。
重链包括α、γ、δ、ε、μ链;轻链包括κ、λ链。
重链和轻链分氨基(N)端和羧基(C)端,最近N端的可变(V)区可分为高变区或互补决定区(HVR or
CDR)和骨架区(FR);靠近C端为恒定(C)区。
        α、γ、δ链C区有CH1、CH2、CH3三个功能区,在CH1与CH2功能区之间有铰链区,该区富含脯氨酸,易伸展弯曲,可被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水解;ε、μ链C区比α、γ、δ链多一个CH4功能区,但无铰链区。
   功能区-1VH、VL:是抗原结合部位,其中CDR/HVR是抗体与抗原决定基互补结合的部位;
       2CH、CL:Ig同种异型遗传标志所在处;
       3CH2:IgG与补体C1q结合的部位,也是IgG与滋养层细胞表面FcRn结合的部位,可介导IgG通过胎盘;
       4CH3:与细胞表面FcγR /
FcαR结合,介导调理吞噬或ADCC效应,也是IgM与补体C1q结合的部位;
       5IgE可通过其CH3 / CH4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FcεRI结合介导I型超敏反应。
19.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及其作用?(简答)
 答: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通过链间二硫键维系构成一个Ig单体分子,其中每条肽链又可被链内二硫连接拆迭成几个球形结构,这些球形结构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称为Ig的功能区。IgG、IgA、IgD的重链有四个功能区,即VH、CH1、CH2、CH3;IgM、IgE的重链有五个功能区,即VH、CH1、CH2、CH3、CH4;轻链皆有VL、CL两个功能区。
   Ig的功能区作用有 1VH和VL是结合抗原的部位;
            2CH1和CL上具有部分同种异型的遗传标志;
            3IgG的CH2和IgM的CH3具有补体C1q结合位点,可启动补体的经典途径;
            4IgG可通过胎盘(唯一可通过);
           
5IgG的CH3可结合细胞表面的FcR调理吞噬,ADCC;CH3也是IgM与补体C1q结合的部位,IgE的CH3 /
4可与靶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IgE的Fc受体结合。
20.免疫球蛋白的酶解片段?(填空)
 答:(1)木瓜蛋白酶水解IgG的部位是在铰链区二硫键连接的两条重链的近A端,可将Ig裂解为2个相同的Fab段和一个Fc段(Ig 木瓜水解酶 
2Fab+Fc)[Fab段--抗原结合片段;Fc段--可结晶片段]
   (2)胃蛋白酶水解Ig的部位是在铰链区二硫键连接的两条重链的近C端,可将Ig裂解为一个F(ab’)
2片段和一些小片段pFc’( Ig 胃蛋白酶  F(ab’)
21.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答:Ig的生物学功能由V区和C区的作用共同构成。
   (1)V区的功能:主要功能是识别和结合特异性抗原;
          Ig单体分子可结合两个抗原表位,为双价;
          Ab+Ag───发挥免疫效应;
          B细胞膜表面的IgM和IgD是B细胞识别抗原的受体。
   (2)C区的功能:激活补体IgM、IgG1~3+Ag;
          结合细胞表面的Fc受体,产生不同的生物学作用,如调理作用、ADCC作用(即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介导I超敏反应;
          穿过胎盘和黏膜-由特异性IgG输送蛋白(FcRN)介导。
22.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各类题型均可出现)
 答:(Ⅰ)IgG:(1) IgG于出生后三个月开始合成,3~5岁接近成人水平。
(2) IgG多为单体,为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多的Ig,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75%~80%。
(3) IgG1、IgG3、IgG4可穿过胎盘屏障,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4) 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IgG1、IgG2、IgG3的CH2能通过经典途径活化补体,与吞噬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作用;与NK细胞结合,发挥ADCC作用;人的IgG1、IgG2、IgG4的Fc段能与葡萄球菌A蛋白(SPA)结合,协同凝集反应,藉此可纯化抗体,并用于免疫诊断。
(6)具有抗菌、抗毒素和抗病毒的作用。
(7)参与Ⅱ、Ⅲ型超敏反应。
(Ⅱ)IgM:(1)为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Ig,称巨球蛋白。
(2)IgM激活补体能力比IgG强。
(3)天然血型抗体是IgM。
(4)IgM是最早产生的抗体(胎儿时就产生),脐带血内IgM增高,提示有宫内感染。
(5)IgM是B细胞抗原受体的主要成分。
(6)也可参与Ⅱ、Ⅲ型超敏反应。
(Ⅲ)IgA:(1)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SIgA)两种。
&(2)SIgA主要存在于初乳、唾液、泪液,以及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分泌液中,参与黏膜局部免疫。
(3)分泌型IgA的合成和主要作用部位在黏膜。
(Ⅳ)IgD:(1)膜结合型IgD(mIgD)构成BCR,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重要表面标志。未成熟B细胞仅表达mIgM,成熟B细胞可同时表达mIgM和mIgD,称为初始B细胞。
&(2)活化的B细胞或记忆B细胞其表面的mIgD逐渐消失。
(Ⅴ)IgE:又称亲细胞抗体,为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的Ig,其CH2和CH3功能区(结构域)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FcεRI(或与Fcε受体)高亲和力结合,引起I型超敏反应,此外IgE可能与机体抗寄生虫免疫有关。
23.单克隆抗体(monodonal antibody, McAb)的概念?
 答:单克隆抗体是只针对某一特定的抗原表位,优点是结构均一、纯度高、特异性强、效价高、血清交叉反应少或无、制备成本低,仅能合成及分泌抗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
24.补体(complement, C)的概念?
 答: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中,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
25.补体系统的途径特点(异同点)。
 答:补体两条激活途径的主要不同点───
抗原与抗体(IgM或IgG1~3)形成的免疫复合物
细菌脂多糖、肽聚糖、酵母多糖凝聚的IgG4、IgA等
补体固有成份
C3、B因子、D因子、P因子、C5~C9
Ca2+、Mg2+
C5转化酶作用
C4b2b3b在特异性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发挥作用
C3bnBb (P)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补体系统三条激活途径的异同点───
免疫复合物等
脂多糖、肽聚糖、酵母多糖凝聚的IgG4、IgA等
含甘露糖(半乳糖)残基的病原微生物
参与的补体成份
C3、B因子、D因子、P因子、C5~C9
C2~C9、MBL丝氨酸蛋白酶&
Ca2+、Mg2+
C5转化酶作用
参与特异性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感染后期发挥作用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可直接激活,自身放大;在感染早期起重要作用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可直接激活;在感染早期起重要作用
26.补体激活的过程?(选择、填空)
 答:在生理情况下,大多数补体成份以无活性的酶前体的形式存在。
   补体的激活过程是一系列扩大的级联反应,继之以补体分子的组装,在细胞上打孔,最终导致溶细胞效应。在补体活化过程中可产生多种水解片段,广泛参与机体免疫调节与炎症反应。
   补体激活过程依据其起始顺序不同,可分为三条途径:
    1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激活的途径为经典途径;
2由MBL结合至细菌启动激活的途径为MBL途径;
3由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表面,而从C3开始激活的途径为旁路途径。
   上述三条激活途径具有共同的末端通路,即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效应,在进化和发挥抗感染作用的过程中,最先出现或发挥作用的依次是不依赖抗体的旁路途径和MBL途径,最后才是依赖抗体的经典途径。
27.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答:[课堂笔记](1)溶细胞、溶菌作用;
         (2)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调整、炎症介质、清除免疫复合物的作用
   或[课本]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MBL途径、旁路途径通过末端通路于细胞表面组装MAC,介导溶细胞效应;同时补体激活过程中可生成多种裂解片段,通过与细胞膜表面相应受体结合而介导多种生物功能。通过上述机制,补体系统在机体抗感染免疫防御、维护内环境稳定和作为连接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中发挥重要作用。另外,补体还可与其它血浆酶系统相互作用,产生一系列生理和病理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1)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 1.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
             2.调理作用 3.引起炎症反应
(2)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 1.清除免疫复合物 2.清除凋亡细胞
(3)参与适应性免疫 1.补体参与免疫应答的诱导
         2.补体参与免疫细胞的增值分化
         3.补体参与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
         4.补体参与免疫记忆
(4)补体与其它酶系统的相互作用
28.细胞因子(cytokine)的概念?
 答:(书上)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产生的可溶性小分子蛋白,为生物信息分子,能够调节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促进细胞活化、增殖、分化。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及非免疫细胞受刺激活化后分泌的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它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或蛋白质的统称。(其它名称:单核因子、淋巴因子)
   (或 → 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
29.细胞因子的主要特性
 答:(1)细胞因子大多为低分子量蛋白
   (2)在较低浓度下即有生物学活性
(3)细胞因子可以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
   (4)细胞因子的作用具有多效性、重叠性、协同性和拮抗性。
   (5)受体依赖性
30.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
 答:白细胞介素是一组由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和其它非免疫细胞产生,介导白细胞和其它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其主要作用是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参与免疫应答中介导炎症反应。
31.干扰素(interferon, IFN)?
 答:干扰素是最先发现的细胞因子,因其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故称干扰素。根据来源和理化性质的差异,干扰素可分为IFN-α、IFN-β和IFN-γ三种类型。
生物学作用
白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
抗病毒感染、抗肿瘤
成纤维细胞
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
免疫调节、抗肿瘤
32.肿瘤坏死因子(TNF)?
 答:肿瘤坏死因子是一类能引起肿瘤组织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根据来源和结构,TNF分为TFN-α和TFN-β两种。
33.细胞因子的分类?(了解)
 答:根据结构和功能,细胞因子可被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六类。
34.白细胞分化抗原(lc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LDA)的概念?
 答: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
35.CD的概念?
 答: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同一群,简称CD。
36.CD分组?(了解)
 答:CD1~CD247,大致可分为13个组。
   T、B、髓样NK、内皮细胞、血小板、黏附分子、细胞因子受体、非谱系等。
37.细胞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 CAM)?
 答:黏附分子(CAM)是由细胞产生,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分子。主要分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钙粘蛋白家族。
38.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体(MHC)的概念?
 答:MHC即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体,指的是脊椎动物某条染色体上的一组紧密连锁的高度多态性的基因群,编码主要组织兼容性抗原,决定组织的兼容性,(是移植排斥反应主要决定因素),而且与抗体的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有关。
39.MHC分子的概念?
 答:MHC分子指的是由MHC基因所编码的基因产物,又称为主要组织兼容性抗原,因为这些抗原在器官移植中代表供受双方的组织兼容程度,故而亦称为移植抗原或兼容性抗原。
40.不同脊椎动物MHC分子的名称?(了解)
 答:人的MHC分子-HLA;小鼠-H-2;大鼠-H-1。
41.HLA的概念?
 答:HLA指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亦属基因产物。(为避免混淆,现称人体MHC为HLA基因或HLA基因复合体;将其编码产物称为HLA分子或HLA抗原。)至少有6个基因紧密连锁于人第6号染色体,其编码的分子表达于人的白细胞上,称HLA,这些基因复合体即人类的MHC。
42.HLA分子的分布和生物学功能?(简答)
HLA抗原类别
HLA Ⅰ类 (A、B、C)
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识别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8结合,对CTL的识别起限制作用
HLA Ⅱ类 (DR, DQ, DP)
主要分布于APC,此外还有活化的T细胞
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4结合,对Th的识别起限制作用
43.HLA基因的多态性?(了解)
 答:(1)等位基因数目众多,HLA是复等位基因。
   (2)等位基因表达的共显性。
44.MHC的生物学功能?
 答:(1)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MHC主要的生物学功能)
    1T细胞以其TCR实现对抗原肽和MHC分子的双重识别。
    2被MHC分子结合并提呈的成分,可以是自身抗原,甚至是MHC分子本身。
    3MHC是疾病易感性个体差异的主要决定者。
    4MHC参与构成种群基因结构的异质性。
   (2)做为调节分子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1经典的Ⅲ类基因为补体成份编码,参与补体反应和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2非经典Ⅰ类基因和MIC基因产物可做为配体分子,以不同的亲和力结合激活性和抑制性受体,调节NK细胞和部分杀伤细胞的活性。
    3炎症相关基因参与启动和调控炎症反应,并在应激反应中发挥作用。
45.T细胞抗原受体(TCR)的概念?
 答:T细胞抗原受体是所有T&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以非共价键与CD3分子结合,形成TCR-CD3复合物,其作用是识别抗原。
46.T细胞亚群的生物学作用?
 答:(1) Th细胞:根据所处的活化阶段,T细胞可分为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性T细胞。
   (2) γδT细胞和αβT细胞:(根据TCR的类型分类)
    ◆γδT细胞:占T细胞比例较少,约5%~10%;主要识别脂类、多糖等抗原,无MHC限制性。
    ◆αβT细胞:是主要的T细胞群,90%~95%;识别蛋白质等抗原,有MHC限制性。
CD4+T细胞和CD8+T细胞:(根据是否表达CD4和CD8分子分类)
    ◆CD4+T细胞:识别MHCⅡ分子递呈的抗原肽;Th和TDTH/TD。
    ◆CD8+T细胞:识别MHCⅠ分子递呈的抗原肽;Tc/CTL和Ts。
   (4) Th细胞:Th0、Th1(介导细胞免疫)和Th2(介导体液免疫)
   ◆Th1:分泌IL-2,IFN-B,TNF,介导细胞免疫,活化巨噬细胞,增强NK细胞活性,促进CTL作用,促进炎症反应,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
◆TH2: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Tc/CTL:能杀伤靶细胞。
   ◆细胞裂解:细胞毒效应。
     穿孔素:靶细胞膜出现小孔,细胞涨裂。
   ◆细胞凋亡:FasL途径-靶细胞膜Fas;颗粒酶。
47.T细胞功能(这写的不好,看上题结合课件表)?
 答:(1)CD4+Th细胞(按CD4+Th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谱的差异,CD4+Th细胞分为3个亚类)
    1Th1细胞:主要功能-增强吞噬细胞介导的抗感染机制,特别是抗胞内寄生菌的感染。
          A.分泌IFN-γ、TNF-β等
         & B.主要介导细胞免疫应答和迟发型超敏反应
          C.对Th2细胞的分化、发育与功能具有抑制作用
    2Th2细胞:主要功能-增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A.分泌IL-4、IL10等,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抗体生成
          B.主要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C.对Th1细胞的分化发育和功能具有抑制作用
    3Th3细胞:通过分泌TGF-β对免疫应答发挥负调节作用。
   (2) CD8+杀伤性T细胞(CTL或TC)
     功能:特异性直接杀伤靶细胞。
     机制:激活的CTL释放穿孔素,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活化的CTL高表达FasL,通过Fas/FasL途径导致靶细胞凋亡;
        CTL释放颗粒酶,藉助穿孔素的穿孔作用进入靶细胞,导致细胞凋亡。
   (3)迟发型超敏反应T细胞(TDTH细胞或称炎性细胞、Th1细胞)
     功能:TDTH细胞(Th1)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应。
   (4)抑制性T细胞(TS细胞)
     抑制性T细胞可能并非独立的细胞亚群,不同亚类T细胞在不同为环境或不同病理生理状态下可分别具有正或负的免疫调节作用。
48.B细胞抗原受体(BCR)的概念?
 答:BCR主要包括mIgM和mIgD,故BCR也称为SmIg,可直接识别完整天然的蛋白质抗原、多糖或脂类抗原,是B细胞抗原受体;是B细胞特征性标志;与Igα和Igβ组成复合物。
49.Igα和Igβ分子?(了解)
 答:参与B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与BCR一起形成BCR- Igα/ Igβ复合体。
50.B细胞的亚群?(了解)
 答:B细胞分为B1细胞(CD5+)和B2细胞(CD5-)
   (1)B1细胞:识别的抗原为TIAg,如细菌表面多糖。
        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M,低亲和力,多特异性。
        功能:抗微生物感染,清除变性的自身抗原,诱导自身免疫疾病。
   (2)B2细胞:识别的抗原为TDAg,如各种蛋白质抗原。
        产生的抗体可以是IgM或IgG,特异性和亲和力比较高。
        功能:产生抗体提呈抗原及分泌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
51.mIg的概念?
 答:mIg只识别和结合抗原的胞膜免疫球蛋白,为单体,以四肽链接构存在,包含通过二硫键共价相连的两条重链(H)和两条轻链(L),B细胞未成熟时其mIg主要为mIgM,成熟后主要为mIgM、mIgD。
52.抗原提呈细胞(APC)的概念?
 答:抗原提呈细胞(APC)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能提呈抗原信息给T淋巴细胞的细胞。
53.抗原提呈细胞的分类及其特点?
 答:(1)Mϕ,
巨噬细胞:具有较强的吞噬作用,还可将抗原加工处理后与MHCⅡ分子结合并提呈给Th细胞;另外Mϕ只能将抗原提呈给已经活化的或记忆性Th细胞。
   (2)DC, 树突状细胞:功能最强的APC,能显著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而Mϕ和
B淋巴细胞只能刺激已活化的或记忆性T细胞),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始动者。
   (3)B淋巴细胞:能浓集、结合抗原并加工处理后与MHCⅡ分子结合并提呈给Th细胞;B细胞只能将抗原提呈给已经活化的或记忆性Th细胞;因为有BCR,所以B细胞对低浓度抗原有着较强的提呈作用;只有活化的B细胞才具有抗原提呈作用。
54.外源性抗原的概念?
 答:外源性抗原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如被吞噬细胞吞噬的细菌、细胞蛋白质抗原等,要经过抗原提呈细胞摄取至细胞内才能被加工、处理,并以抗原肽-MHCⅡ类复合物的方式提呈给CD4+T细胞。
55.内源性抗原的概念?
 答:为细胞内合成的抗原,内源性抗原直接在细胞内合成,如被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和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蛋白等。在细胞内合成后直接被细胞加工、处理并以抗原肽-MHCⅠ类复合物的方式提呈给CD8+T细胞。
56.T细胞对抗原的双识别?
 答:[课堂笔记]TCRαβ链同时识别:1APC表面的抗原肽(即T细胞决定基)
                   2与抗原肽结合成复合物的MHC分子(即MHC限制性)
   或[课本]初始T细胞膜表面抗原识别的受体TCR与抗原提呈细胞(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特异结合称为抗原识别,这是T细胞特异活化的第一步。TCR在特异性识别APC所提呈的抗原多肽的过程中,必须同时识别与抗原多肽形成复合物的MHC分子,这种特性称为MHC限制性。
57.抗原刺激下T细胞活化需双信号刺激。
 答:第一信号-TCR与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结合。
   第二信号-协同刺激分子的相互结合:如CD28-B7分子、CD2-LFA3、 LFA-1和ICAM-1等。
58.T细胞的活化?(要点)
 答:免疫应答中,T细胞的活化───
(1)& 抗原识别受体,TCR
(2)& 抗原受体的分子结构:αβ/γδ链-TCR-CD3复合物
(3)& 刺激的抗原:TD抗原
(4)& 识别的决定基:T细胞决定基-温度决定基、线性决定基、连锁决定基
(5)& 需APC处理
(6)& 有识别抗原的MHC限制性
(7)& 抗原识别条件:双识别-TCR限制T细胞决定基;识别MHC分子
活化的双信号:信号1的传导-CD3分子;信号2的产生-CD28-B7等
(9)& 对CK依赖性:IL-1、2等
免疫学效应:细胞免疫;效应分子:多种细胞因子;效应细胞活化的Tc、TDTH。
59.效应性T细胞的应答效应?
 答:一、Th细胞的效应
    (一)Th1细胞的生物学活性
       (1)Th1细胞对巨噬细胞的作用:Th1细胞在宿主抗胞内病原体感染中起重要作用。Th对胞内寄生病原体可通过消化巨噬细胞及释放各种活性因子而加以清除。
       (2)Th1细胞对淋巴细胞的作用:Th1细胞产生IL-2等细胞因子;可促进Th1细胞、CTL等增殖,从而放大免疫效应;Th1细胞也具有辅助B细胞的作用,促使其产生具有强调理作用的抗体,从而进一步增强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
       (3)Th细胞对中性粒细胞的作用:Th1细胞产生淋巴毒素和TNF-α,可活化中性粒细胞,促进其杀伤病原体。
    (二)Th2细胞的生物学活性:(1)辅助体液免疫应答 (2)参与超敏反应性炎症
   二、CTL细胞的效应
     CTL主要杀伤胞内寄生病原体的宿主细胞、肿瘤细胞等,可识别MHCⅠ类分子提呈的抗原,在CD4+T细胞也有部分的CTL细胞,可识别MHCⅡ类分子提呈的抗原。CTL可高效、特异性地杀伤靶细胞而不损害正常组织。
     CD8+T细胞表达效应:(1)效-靶细胞结合 (2)CTL的极化 
               (3)致死性攻击:1.穿孔素/颗粒酶途径 2.Fas/FasL途径
   三、记忆性T细胞的形成
   四、T细胞活化后诱导的细胞凋亡:1.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 2.被动细胞死亡
60.B细胞的直接识别?
 答:B细胞的直接识别指的是BCR对抗原的特异识别。(BCR直接识别抗原分子中的B细胞决定基;Igα和Igβ传递特异性识别信号《活化信号》)
61.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答:在抗原诱导下,将细胞产生的抗体经淋巴液和血液流向全身,血流中抗体的浓度随应答时间的持续而增高,在初次接受抗原刺激时,机体发生初次应答;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二次应答,或称回忆应答。
   (1)初次应答:1.潜伏期长 2.所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M 3.抗体的亲和力低 4.抗体作用维持时间短
   (2)二次应答:1.潜伏期短 2.所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G 3.抗体的亲和力高 4.抗体作用维持时间长
62.免疫调节(immune regulation)的概念?
 答:[课堂笔记]免疫调节是指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各种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相互促进和抑制,并在遗传基因的控制下,完成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和应答。
   或[课本]免疫节是机体本身对免疫应答过程做出的生理性反馈。
63.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的概念?
 答:免疫耐受是机体对抗原刺激表现为「免疫不应答」的现象,具有免疫特异性;自身耐受可以避免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64.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的概念?
 答:已被抗原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发生异常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导致组织细胞损伤,或(和)生理功能紊乱,又称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
65.超敏反应的本质?(了解)
 答:特异性免疫应答,具有识别特异性、记忆性等特点。
66.超敏反应的分型?
 答:Ⅰ型(速发或过敏反应型)
   Ⅱ型(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Ⅳ型(迟发型)
67. Ⅰ型超敏反应的机制、所致疾病及防治原则?
 答:Ⅰ型超敏反应,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或过敏反应,主要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可发生于局部,亦可发生于全身。(了解)
   发生机制:(1)致敏阶段:变应原初次进入机体[B细胞产生特异性IgE[IgE
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FcεRⅠ结合[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2)激发阶段: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致敏肥大细胞/嗜碱性细胞表面IgE
Fab特异性结合[膜表面FcεRⅠ交联[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3)效应阶段: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发生过敏反应。
              1早期相反应与晚期相反应
              2活性介质及其生物学效应:A.预先储备的活性介质:组胺、激肽原酶等。
                           B.新合成的活性介质:白三烯、前列腺素、PAF、细胞因子(IL-4、IL-13)等。
   所致疾病:(1)过敏性休克:早严重,常见于药物过敏性休克和血清性过敏性休克。
        (2)呼吸道过敏症:常见变应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
        (3)消化道过敏症:过敏性肠胃炎。
        (4)皮肤过敏反应:特应性皮炎(湿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防治原则:(1)询问病史,避免接触
        (2)皮肤试验
        (3)特异性脱敏疗法 1异种免疫血清脱敏 2特异性变应原脱敏
        (4)药物治疗 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如色苷酸二钠
              2生物活性物质拮抗药:苯海拉明、扑尔敏等
              3改善靶器官的反应性:常用肾上腺素等
68.Ⅱ型超敏反应的机制、所致疾病?
 答:又称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是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了解)
   发生机制:IgG、IgM类抗体[与膜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介导溶细胞效应吞噬细胞和NK细胞表面FcR与C3bR[调理吞噬及ADCC效应[杀伤靶细胞抗细胞表面受体的自身抗体与受体结合[刺激或抑制靶细胞功能。
   所致疾病:(1)同种异体间的Ⅱ型超敏反应: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
        (2)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
        (3)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病)
        (4)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5)肺出血-肾炎综合症
69.Ⅲ型超敏反应的机制、所致疾病?
 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是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和效应细胞(如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了解)
   发生机制:(1)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可溶性抗原+IgG、IgM类抗体g免疫复合物
         1大分子量 " 吞噬清除
         2中分子量 " 不易清除、易沉积
         3小分子量 " 滤过排出
        (2)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1血管活性胺类物质的作用
          A.胺类活性物质的释放
           ◇IC直接与血小板表面FcγR结合"释放组胺等
           ◇补体活性片段作用于肥大细胞、嗜碱细胞、血小板"释放组胺等
          B.组胺的效应"增加血管通透性"有利于IC沉积和嵌入
         2局部解剖和血液动力学因素的作用
          ◇循环IC易沉积于血压较高的毛细血管迂回处
        (3)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的组织损伤
         1补体激活"组织损伤
         2中性粒细胞吞噬IC"释放蛋白酶"组织损伤
         3血小板被IC活化"释放血管活性物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充血水肿
   所致疾病:(1)局部免疫复合物(ICD):Arthus反应和人类局部ICD
        (2)全身免疫复合物病:血清病和急性IC性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70.Ⅳ型超敏反应的机制和所致疾病?(了解)
 答:Ⅳ型超敏反应,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是抗原诱导的一种细胞性免疫应答,效应T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结合作用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此型超敏反应发生较慢,通常在接触相同抗原后24~72小时出现炎症反应,故称迟发型超敏反应。
   发生机制:(1)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形成
         抗原:胞内寄生菌、某些病媒、寄生虫和化学物质
         过程:APC将抗原肽-MHCⅡ或Ⅰ类分子复合物分别提呈给CD4+TH1细胞或CD8+效应CTL细胞,使其活化;部分T细胞分化为静止的T记忆细胞。
        (2)效应T细胞引起的炎症反应和细胞毒作用
         1CD4+TH1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CD4+TH1细胞再次与APC表面相应抗原作用"释放趋化因子,IFN-γ、IL-2、IL-3、GM-CSF等"以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免疫损伤。
         2CD8+CTL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CD8+CTL细胞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 " 杀伤靶细胞
&&&&&&&&&&&&&&&&&&&
◆通过Fas/FasL途径 " 靶细胞凋亡
   所致疾病:(1)传染性变态反应(胞内微生物感染)
        (2)接触性皮炎
71.疫苗(vaccine)的概念?
 答:习惯上将细菌性制剂、病毒性制剂以及类毒素等人工主动免抑制剂统称为疫苗(抗原制品)。
   ◆死疫苗:理化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死制备的制剂(灭活疫苗)
   ◆活疫苗:人工变异或直接从自然界筛选出来毒力高度减弱或基本无毒的活病原微生物制剂(减毒活疫苗)
72.类毒素(toxiod)的概念?
 答:类毒素是用细菌的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制成,因其以失去外毒素的毒性,但保留免役原性,接种后能诱导机体产生抗毒素。
73.人工自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的概念?
 答:人工自动(主动)免疫:是用疫苗接种抗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
74.抗毒素(antitoxin)的概念?
 答:抗毒素是用细菌外毒素或类毒素免疫动物制备的免疫血清,具有中和外毒素毒性的作用。
7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概念?
 答:是酶免疫测定技术中应用最广的技术,其基本方法是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使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表面进行,通过洗涤将雇向上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液相中的游离成分分开。
用酶标记抗体,通过酶催化底物显色,抗原的量和显色深浅成正比,不但可以定性,还可以半定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丙肝 lgg lgm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