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心理最变态心理学的皇太子是谁?

清朝 皇太子胤礽被废的原因?如题 谢谢了_百度知道
清朝 皇太子胤礽被废的原因?如题 谢谢了
提问者采纳
电视剧野太太放肆两度废现实忘记兴趣看康熙王朝类书吧满意请采纳
其他类似问题
皇太子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揭秘:康熙皇帝为什么会起名叫作“玄烨”
本文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日第七版,作者:焦国标,原题:《康熙为什么叫“玄烨”》
康熙帝名玄烨,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可是康熙为什么叫玄烨,或者“玄烨”二字有什么含义,似乎鲜有人问及。读高中时,历史老师提到康熙皇帝名玄烨,当时就感觉这名字起得玄,多少年来一直都这么觉得。最近读汤若望的传记,眼前陡然一亮,答案似乎有了。
400多年前的紫禁城里,有一个深目高鼻的西洋人,在此自由出入达20余年之久。这位洋人,将西方最精密的西洋钟和千里镜带进这皇宫禁苑,还在紫禁城开阔的空场上为崇祯皇帝铸造过20门大炮。顺治皇帝管他叫“玛法”,“玛法”在满语里是爷爷的意思。顺治皇帝的母亲,即孝庄皇太后,尊其为义父。他为顺治皇帝亲政游说过觊觎皇位的亲王,他是中国钦天监第一个洋监正;中国至今阴历阳历并用,他是第一个将阳历引进中国的人,为此几乎被处凌迟,但最终没有执行;他官居一品,三代荣受皇封,并且可以世袭;康熙6岁继承皇位,也多亏他直言劝阻别的王位觊觎者。他一生未婚,笃信天主,生于泰西,殁于中土,葬于北京。他的美名在中西交通史上千秋永垂———这个人就是汤若望。
那么汤若望与“玄烨”之命名有什么关系呢?康熙是1654年也就是顺治十一年出生的。就在这年的前一年,顺治皇帝赐予汤若望“通玄教师”之封号,加奉一级。3年后,也就是顺治十四年,顺治皇帝又为汤若望御撰《天主堂碑记》一文,并赐“通玄佳境”堂额。可见,在康熙皇帝玄烨出生前后的三四年间,“玄”字在顺治皇帝的心目中是十分重要的,儿子的名字里带着“玄”字,给洋“玛法”的赐物里两次带有“玄”字,这个在重大场合频繁使用的“玄”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是老庄的“玄之又玄,重妙之门”的“玄”吗?不是。它是汤若望传授的包括天文、历法、机械以及天主教信仰在内的、为顺治皇帝深深服膺的一套学说。顺治皇帝笃信天主,生命的最后一两年改信佛教,故有五台山出家之谜。
玄烨出生前后那几年,正是西洋天文机械之学在清初朝廷里最走红的时期。观象测天几千年来在中国人心目中简直是通神通天的职业,岂可授予外人?可是大清朝廷居然能放心地将这个行当的第一把交椅钦天监监正拱手送给一个“西洋远臣”,为此,从隋朝以来世袭千余年的一个穆斯林天文世家被解职。此后,顺治皇帝又划地皮又斥巨资,在宣武门外建造一处天主堂,即北京南堂。
据此种种,笔者以为,“玄烨”之“玄”,乃汤若望所传学问之谓也。“玄烨”者乃祝愿洋“玛法”所传学问辉煌光大之意也。
笔者查阅了国家图书馆工具书阅览室里许多可能有助的历史资料,凡几十种,没有一处解释“玄烨”是什么意思。清世祖顺治皇帝共有八子:牛钮、福全、玄烨、荣亲王(未命名即夭折)、常宁、奇授、隆禧和永干,只有“玄烨”有些“玄”,其他都比较平常。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关于《金瓶梅》的另类解读少数民族地区盛传的求爱术与巫蛊一样神秘,它们是否确有其事?乱世之中一名女子如何能纵横全国?新浪首页推荐!女人能顶半边天的现代社会,这句古话该如何解读?新浪博客推荐!翻阅孙悟空的人事档案!两度推荐至新浪首页,点击量50万推荐至新浪首页,点击量19万推击至新浪首页,点击量11万推荐至新浪首页,点击量9.7万推荐至新浪首页,点击量8.9万推荐至新浪首页,点击量8.7万推荐至新浪首页,点击量8.5万推荐至新浪首页,点击量8万推荐至新浪首页,点击量7.8万推荐至新浪首页,点击量6.5万推荐至新浪首页,点击量6.3万推荐至新浪首页,点击量5.7万推荐至新浪首页,点击量5.5万推荐至博客首页,点击量5万推荐至博客首页,上中下三篇,点击量5万,推荐至博客首页,点击量4.4万推击至博客首页,点击量4.4万推荐至博客首页,上下两篇,点击量4.3万
(589)(46)(61)(27)(11)(32)(123)(61)(11)(20)(14)(1)(2)(3)
《坤舆万国全图》,是一幅由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年)所制的世界地图,是第一幅出现美洲的中文地图。
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年),利玛窦到达广州,自制《万国图志》。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利玛窦到京师献图,深受明神宗喜爱。万历三十年(1602年),太仆寺少卿李之藻出资刊行,曰《坤舆万国全图》。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明神宗下诏摹绘12份,传于现世,原本可能随葬明定陵。《坤舆万国全图》原为6幅,后来装裱为一幅。
《坤舆万国全图》高5英尺(1.52米),宽12英尺(3.66米),并特地以中国为地图中心。当时澳洲还未被发现,所以《坤舆万国全图》上只有五个洲:亚细亚、欧罗巴、利未亚(非洲)、南北亚墨利加(南北美洲)、墨瓦喇尼加(南极洲);另分四大洋:大西洋、大东洋(太平洋)、小西洋(印度洋)、冰海(北冰洋);附注地理志异,绘有风俗禽兽;四方各置“九重天图”、“天地仪图”、“日月食图”、“中气图”。
王旭馗&《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第七版)
  在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主馆陈列大厅里,有一张周恩来的巨幅照片,每天都吸引着众多的参观者摄影留念。照片上的周恩来微侧身躯,面容刚毅;双眉微蹙,眉峰间凝聚着无穷的魄力、意志和信心。这幅照片就是记录周恩来晚年形象的一幅风靡世界的摄影作品《沉思中的周恩来》。照片的作者是意大利摄影师焦尔乔·洛迪,照片拍摄背后的故事也感人至深。
日,洛迪先生作为意大利《时代》周刊的记者,随同意大利外长朱塞佩·梅迪奇访华。9日下午,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意大利外长梅迪奇率领的访华代表团及随行记者,双方进行了友好会谈。长期以来,周恩来总理伟大的人格和豁达的风度
吕坤(日-日),字叔简、心吾、新吾,号抱独居士,宁陵人(今属河南商丘),明朝思想家,写有《呻吟语》(笔记体哲学著作,成书于1593年)、《闺范》、《去伪斋文集》、《实政录》、《交泰韵》(音韵学著作)、《阴符经注》、《小儿语》。
据《吕李姓源碑》载,其先祖是元末菜农,因向明军报信而立功,得到朱元璋奖赏,并诏其回乡安居,然而朱元璋在手诏中误将“吕”姓写作“李”。至吕坤时,方上奏将“李”姓改回“吕”姓。嘉靖十年(1561年),吕坤中河南乡试第三,万历二年(1574年)殿试中三甲第50名,同赐进士出身,出任山西省襄垣知县,1576年-1577年任大同知县。1578年-1588年任山东省右参政,1589年-1592年任山西按察使、巡抚、陕西省右布政使、山西巡抚。
1593年-1594年,吕坤任都察院左、右佥都御史,1595年-1597年任刑部左、右侍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上
《落花诗》1&
一夜青莲化暮春,桃蹊梅雨笑花贫。
蝉鸣冷冷斟何义,风掠萧萧显不仁。
倦鸟归巢非易事,颓垣补瓦倍伤神。
朦胧月下惊回首,故地飘零几许人。
《落花诗》2
残红掩映夜遐悠,老树疏枝漫点头。
顾野闲思荒径立,依山怅数乱云流。
尘心微倦观帷幕,天宇犹寒挂玉钩。
枯草江堤晖洒照,轻舟一叶载轻愁。
《落花诗》3
青颜命薄只须臾,飘落君前软若无。
叶细几株随夜艳,星稀数颗照栏朱。
蛩唱惊风徒叹矣
《淳化阁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共10卷。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
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赵光义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上石(一说摹勒于枣木板上)于禁内,刻于秘阁;而王著采择未精,夹杂部分伪迹,或把作者标误,但古人法书,赖以此传。自汉章帝至唐高宗,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其中卷九、卷十为王献之画,此二卷合计六十三帖。所以历来将此阁帖称为“法帖之祖”。宋代文献记录此帖为木板刻,初拓用“澄心堂纸”、“李廷圭墨”,但未见此种拓本流传。宋仁宗庆历年间,宫中意外失火,拓印《淳化阁帖》的枣木原版不幸全部焚毁,后来历代摹刻、翻刻版本繁多。《泉州本淳化阁帖》是宋代翻刻本,帝昺南逃时携至泉州。陈懋仁《泉南杂志》:“淳化阁帖十卷,宋帝南狩,遗于泉州。已而石刻湮地中,久之,石出光怪,枥马惊怖。发之,即是帖也。故泉人名其帖曰‘马蹄真迹’。”明人又颇多翻刻,以上海潘氏(潘祖纯)、顾氏及肃王府刻本为著。清康熙年间
受到传奇与小说的影响,民间通常认为只要考上了状元,就会迎娶公主成为驸马,实际上,既是状元又是驸马的只有一人,就是唐朝会昌二年(也有说为会昌三年)的壬戌科状元郑颢。郑颢(817年-
860年),字奉正,荥阳(今河南荥阳)人。唐宪宗元和中宰相郑絪之孙。郑颢之父郑祗德,官至兵部尚书。以言行文雅闻名,会昌二年(842年)壬戌科状元,任右拾遗,诏授银青光禄大夫。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充翰林学士。其实,郑颢生年不载于正史,唯知其中会昌二年壬戌科状元(见《登科记考》卷二十二),而《全唐文补遗》第六辑载《唐故范阳卢氏(轺)荥阳郑夫人墓志铭》云:“夫人之兄五人,……长兄曰颢,幼而爽晤……长果博闻强识。廿六首冠上第,兴元帅辟为支使。”乃知其中第时年二十六,故推算为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生。
大中二年(848年)十一月,唐宣宗为万寿公主招婿,宰相白敏中荐举郑颢,时郑颢已赴楚州(今江苏淮安)迎娶范阳卢氏。皇帝硬是将郑颢召回娶公主,婚后与公主不睦,郑颢以白敏中之荐深以为恨,常于宣宗前弹劾白敏中。天子自不以为意,一次敏中将赴藩镇,向皇帝说:“郑颢不想娶公主,恨臣入
贡生,俗称“明经”。是指明清两朝秀才(又称生员)成绩优异者,可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贡士不同于贡生,举人经会试而被录取者称贡士。至于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细贡;清代有岁贡、拔贡、恩贡、副贡、优贡和例贡。
岁贡是指每年或每两三年由各省学政从各府、州、县学中选送优秀廪生升入国子监就读,称为岁贡。第一名称为“岁贡元”。拔贡是指由朝廷在规定时间内选拔到国子监读书的人,初每六年选拔一次,清高宗乾隆七年(1742年)改为每十二年一次。副贡是由副榜录取的贡生。恩贡是指皇帝登基或其他庆典颁布“恩诏之年”,除岁贡外,加选一次,称为恩贡。副贡即副榜,始于元朝至正八年(1348年)。明朝非常制,永乐中会试曾设副榜,嘉靖中设乡试副榜,准作贡生。清朝定制为各省学政在乡试录取名单外增列的优秀落榜名单,入国子监读书肄业,称为“副榜贡生”,简称副贡。优贡是指每三年由各省学政从儒学生员中考选一次,每省不过数名,亦无录用条例。同治中规定,优贡经廷试后可按知县、教职分别任用。例贡是指捐款于官家“援
监生,诸生的一种,指明清两朝,获得公家的选拔进入国子监读书的生员,或是取得“入国子监资格”的生员。监生出国子监之后,有任官的资格。小说《儒林外史》中的吝啬鬼严致和即为监生。
明代监生分四类:举监、贡监、荫监、例监。明代举监,是指参加会试落榜之举人,由翰林院选择入国子监读书者,称“举监生”。明代贡监,是指以贡生身份入国子监读书者,称为“贡监生”。例监,是指因朝廷有事,财政不足,官员子弟以捐纳“援例报捐”、“捐资入监”,取得监生资格者,称“例监生”,又称附监、增监。荫监,即荫生,以大臣官员子弟荫入国子监读书者。清代分二类:恩荫、难荫,称“荫监生”。恩荫:满、汉子弟奉敕送监读书,恩诏分别内外文武品级,荫子入监。文官京四品、外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俱送一子入监。宗室、觉罗给荫送监者。难荫:三品以上官员,任期满三年,或三司首领、州、县佐贰官,因公务殉难者,荫一子入监者。
清代监生分四类:恩监、优监、荫监
诸生,是古代中国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本出《管子·君臣上》:“是以为人君者,坐万物之原,而官诸生之职者也。”最早是指有学问之士人,后引申为众弟子。明清两朝是指经科举中经过院试而获得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入学资格的的士人——生员(俗称秀才),这也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槛。对府、州、县学生员也称庠生,因古称学校为“庠序”,府学为“郡庠”、州县学为“邑庠”
三元及第是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皆得第一。连续考中乡试、会试、殿试第一名者称为“连中三元”。
1906年《Peking》中的北京贡院明远楼
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或“殿元”,合称“三元”。中国科举史上,只有14人曾三元及第,名单如下:
唐朝:崔元翰、张又新;
辽朝:王棠;
&&本博客所有文字及未标明出处的图片之版权皆属学苑出版社所有。媒体采用,请与我们联系,个人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联系方式:电话:010-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珍贵资料一搜即得尽在学苑出版社阅览室:
学苑出版社&北京市丰台区南方庄2号院1号楼邮编:100079社网站:淘宝:(@士大夫书店)可使用邮局汇款、支付宝或网上银行等方式付款&读者服务部优惠购书热线:010-&E-mail:&&&&
&&我们开辟了文化遗产交流论坛,这里可以交流历史、民俗、考古、收藏、老照片、中医等一切关于中华文化遗产的话题。&笔砚耕论坛网址:&投稿、版权事宜:总编室:010-E-mail:xueyuan@public.&&&&
&&本博客是我社与读者交流的窗口,期待着您对中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弘扬与我们交换意见,更期待着您对我社图书提出宝贵建议,欢迎您与我们常联系。
欢迎您与我们QQ联系,客服QQ号:客服QQ群:清朝心理最变态的皇太子
近来以清朝宫廷为背景的影视作品持续热播,即使平日不读史料的观众也大概知道康熙二废皇太子的故事,为何一朝贤君两立两废太子?太子为何行径如此暴戾乖张?是康熙教育的失败还是太子允礽自身的问题?
图为皇太子允礽
皇太子的心理变态
&康熙帝虽然做出废黜皇太子的决定,但对允礽仍旧怀有鞠育之情,因而深深地陷入矛盾、痛苦之中,思想产生一定反复,其有关讲话,也给人旋即生悔之感。《清圣祖实录》卷234,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甲申、戊子。尽管如此,他还是于九月二十四日颁布了废黜皇太子允礽的诏书。
&&&&然而,康熙帝对于自己耗尽心血培养的皇太子竟成为恶行昭著,尽失人心之人这一事实,仍百思不得其解。加之他本来就有迷信思想,于是,产生了允礽“忽为鬼魅所凭,蔽其本性”,“非狂疾何以致是”的荒谬想法。《清圣祖实录》卷234,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己丑。
&&&&值得注意的是,一废太子之际,康熙帝将允礽的“贪暴纵恣”,归结为“为鬼物所凭,狂易成疾”;《清圣祖实录》卷234,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丁酉。复立允礽时则称此疾“已渐痊可”;《清圣祖实录》卷237,康熙四十八年庚辰。二废太子时,又说允礽“自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清圣祖实录》卷251,康熙五十一年九月庚戌。
&&&&其实,清朝采用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册立的惟一一位皇太子允礽,并无所谓狂易之疾,而是有着较重的心理变态,其诸多暴戾残虐行为,与此有密切关系。
允礽个性的突出特征,是心胸褊狭,性格暴躁,敏感焦虑。这既有先天因素,但更主要的还是他所处的环境使然。
变态心理的养成
图为允礽生母孝诚仁皇后
生母孕期焦虑或为先天原因
允礽生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其生母赫舍里氏怀孕的后一阶段,也是胎教最重要的时期,恰值三藩之乱初起,清廷备感窘迫之际。面对这种相当不利的形势,赫舍里氏的复杂心情,恐怕要超过后宫的所有人。由于她的头生子承祜已夭折,康熙帝曾为此深感痛惜,所以,再次生子,便是赫舍里氏身为皇后的首要职责,亦为康熙帝、孝庄太皇太后期盼之至。如果康熙帝重新有了嫡嗣,将在与三藩的力量对比中增加清朝实力,而赫舍里氏也可因此而进一步巩固其中宫地位。可是,如果此次生下公主,则将使她愧对夫君与太皇太后,留下终生遗憾,再次生子,故形成较重的心理负担。赫舍里氏在孕期的紧张、焦虑心态,对于胎教不利,而这种情绪会对胎儿产生一定影响。允礽禀性暴躁,或许有此先天性因素。
赫舍里氏生下允礽时,年方22岁,此前已曾生育,这次却因难产去世,不能排除她在孕期过重的心理负担所产生的负面作用。
&宠溺促成暴虐
允礽不满两岁,被册立为皇太子,从此处于极尊地位。康熙帝对他疼爱之至,无人敢对他指责一字,无不竭力加以奉承。允礽14岁前,曾祖母孝庄虽然健在,但年高多病,已不能像培养孙儿康熙帝那样,亲自督教曾孙。在这种极为特殊的成长环境中,允礽从小养成极强的优越感,目空一切,认为除皇父康熙帝外,一切人皆不如己,应在自己的支配之下。他无法承受挫折,不能容忍任何不如意之事,否则便大发雷霆,通过攻击、虐待、伤害他人来发泄不满,甚至以此为乐。这使允礽逐步产生了很强的权力欲望及滥用权力的习性,而在生活方面享有与皇帝等同甚至有所超越的待遇,又使他自幼具有对物质财富的强烈占有欲,养成挥霍无度的作风。这是允礽残暴、贪婪的思想根源。缺乏限制的权力以及为其所任意索取的财富,彻底腐蚀了他的身心,促使其性格中的两大弱点愈益彰显。一方面,原有的暴躁、焦虑等个性特征更加突出,另一方面,本已较差的心理承受力,进一步降低,精神极为敏感、脆弱,变态心理由此萌生。
&&&&康熙对恶行视而不见
康熙帝对于允礽的培养,存在很大偏差。他对允礽的恶劣品行视而不见,对其缺点百般包容,但又最大限度地满足允礽的奢求,“以感悦其心,冀其迁善也。”《清圣祖实录》卷251,康熙五十一年十月辛亥。然而,康熙帝又对允礽在满汉文化知识方面的学习抓得很紧,希望他能够读书明理、文武兼通、宽仁孝悌。可是,允礽在知识学习上大有长进,令人欣慰的同时,其贪婪、自私、残暴、为所欲为的思想作风,也在恶性发展。应当说,康熙帝对于允礽的这一严重问题,并非毫无觉察,但只是幻想通过让允礽学习知识,特别是学习儒家修齐治平之道,使之感悟,改正其恶行。同时,他又以允礽具有较高的满汉文化素养,“其骑射言词文学,无不及人之处”,《清圣祖实录》卷234,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己丑。来安慰自己,以减轻他对允礽畸形发展的忧虑。这种自我欺骗的做法,只能加速悲剧的来临。
文化差异造成精神压力
&满汉传统文化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特定氛围,也对允礽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
允礽仅仅凭依嫡长子身份而获储位,这同满族传统政治理念并不相符。在仍然受到满族传统文化影响的满族宗室王公内心深处,原本即对根植于汉文化土壤的皇太子角色,感到陌生,并抱有一定抵触心理,只是由于皇权强固,康熙帝决意实施这一制度,他们惟有服从而已。而皇太子允礽性格作风上的突出弱点,促使他们进一步产生对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的怀疑,加重他们对于这一制度最大获利者——储君允礽的反感。康熙十四年(1675年)建储后陆续出生的众皇子(皇长子允禔除外),更因皇太子允礽的存在,剥夺了他们竞争皇位的权力与机会,直接损害到其切身利益,因而对允礽产生不满与妒忌。加之允礽对众兄弟欺压凌辱,部分年长皇子中终于形成反太子派。
&&&&他不可能不觉察到这些骨肉手足及皇室懿亲、王公大臣的不满甚至敌意,感到一股强大的反对力量正在步步紧逼,使自己日益陷入被动境地,储位岌岌可危。这一严峻形势,使允礽本已处于萌芽状态的变态心理愈益加重。大量事例表明,他的“肆恶虐众,暴戾淫乱”,也含有以此减轻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缓解自己的焦虑和恐惧,并对政治对手进行报复的意图。
复得储位已成惊弓之鸟&&&
允礽的储位失而复得后,因反太子力量仍然存在,对其威胁日重,他重新成为众矢之的,同反太子派的对立更加尖锐。这种情况下,他的心理变态,亦即康熙帝所言“狂易之疾”,绝无可能去除,只有进一步加重。为了发泄自己的压抑、怨恨与不满,他殴打凌辱属下人员,达到歇斯底里的程度。他怀疑周围的一切人,甚至其手下一个小太监“如厕,皆遣人伺察”。对此,康熙帝感叹道:“以此观之,当无处不留心伺察者矣。”《清圣祖实录》卷251,康熙五十一年十月辛亥。这一典型事例,恰恰表明允礽在皇权与反太子派势力的夹击下,有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因时刻担心失去储位,允礽长时期处于焦虑之中,逐渐对所有人都失去信任,予以敌视,并以施虐他人的方式,发泄对诸皇子及王公大臣的怨恨,寻求心理上的平衡。
&&&&康熙帝所以称允礽“竟类狂易”,另一重要原因是他做出一废太子的决定后,情绪波动很大,思想斗争激烈。所谓允礽因患有狂疾才如此尽失人心,这本是一个难以自圆其说的诠释,却使康熙帝能够从中获取一些心灵慰藉,得到部分精神解脱。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变态心理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