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可下载广东省铁路线路图LED照明产业标准体系规划与线路图

当前位置:
&广东省LED照明产业标准体系规划研究报告
广东省LED照明产业标准体系规划研究报告
商品价格:
所属类别:
您看到的商品报价由易购整理
广东省LED照明产业标准体系规划研究报告用户评论
热卖新品上架推荐惠州市发改局
当前浏览位置:
选择字体:&&[&&&&&&&&&&&&]
双击自动滚屏
关于《惠州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年》(征求意见稿)的公示
  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科学谋划我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根据上级部署,我局牵头组织编制了《惠州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年)》(征求意见稿)。按照市政府《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管理办法(暂行)》的要求,现予以公示,公开征求社会各届的意见。如有意见和建议请于公示之日起30天内通过书面或电子邮件、传真、电话等方式向我局反馈。  联系人:胡小华  电话:6& 传真:6  电子邮箱:  地址:惠州市江北云山西路6号行政中心4号楼320室  邮编:516003  附:
  惠州市发展改革局  二〇一一年五月三十日
  惠州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年)  (征求意见稿)
  前& 言
  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建设我市现代产业体系。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年)》及《惠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具备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坚实基础。  1、惠民之州建设实现新跨越  "十一五"期间,产业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1730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8%,比2005年翻一番,五年(下同)年均增长15.4%,人均生产总值4.34万元(约合6411美元 ),年均增长13.5%,进入中等收入地区和经济增速最快城市行列。惠州产业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经济发展惠及百姓,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发布《广东省居民个人生活状况与主观幸福感调查报告》显示,惠州居民幸福感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排名第一。
  图1-1& 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2、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新提升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从2005年的9.3:56.7:34调整到2010年的6:59:35,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提升,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业适度重型化特征日益突出,轻重工业比重由2005年的52.9:47.1调整为2010年的25:75。石化、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其中,2010年,石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03.1亿元,增长41.2%;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281.5亿元,增长18.7%。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光电产业基地列入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2006年以来,西湖、罗浮山等旅游景区建设和环大亚湾五星级酒店群建设全面推进,新增五星级酒店4家、4A级旅游景区7个,引进银行10家、证券保险机构42家,房地产、商贸、物流、会展、传媒等快速发展。现代农业实力明显增强,年新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68个,建成国家级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10个,新增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3家、广东省名牌农产品11个。
  图1-2& 年三次产业结构
  3、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打开新局面  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打开新局面。年累计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4家、重点实验室3家,建立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5个,国家石油石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初步建立起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龙头的技术创新体系。获专利授权4991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24项,连续三届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列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2010年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6%,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600亿元。  坚持自主品牌战略。企业品牌战略实现新提升,全市拥有TCL、德赛、雷士照明、富绅等中国驰名商标4件,广东省著名商标68件,中国名牌产品10个、广东省名牌产品34个。TCL、德赛、华阳、侨兴、光弘5家企业入选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品牌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率先突围,带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服装制鞋等产业区域品牌效应日益明显。  4、产业集约集聚发展实现新突破  产业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组织不断优化,产业内大、中、小企业共生。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升,2010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8916元/人,比2005年提高90.8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3.8%。产业载体建设取得新突破,以大亚湾、仲恺两个国家级开发园区为主要载体,产业链不断延伸和拓展,产业加快向园区聚集。以大亚湾开发区为主体的沿海石化产业集群加速发展,新成立的仲恺新区已完成"一区四园"的资源整合,带动电子信息产业进一步集聚发展。随着TCL液晶园加快建设,美国科锐LED芯片、TCL集团高端新型电子信息项目、德赛集团高端新型电子信息项目、华阳集团高清数字视听等一批高新光电项目带动电子信息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同时,依托重点园区和专业镇,还初步建立起了服装制鞋、汽车零部件、水泥建材、灯饰产品、食品药品等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  5、产业发展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  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惠州市现代产业体系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惠州市现代产业100强重点培育项目为重要抓手,引领全市现代产业发展。围绕现代城市、历史文化、山水三条主轴线,交通、能源、通讯、水务和环境保护等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的硬件环境和城市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加快建设,政务环境、治安环境、法制环境不断改善。  尽管惠州产业发展已取得重大成绩,但在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和国内外竞争进一步加剧的形势下,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中所积累的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一是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信息化程度不高。二是产业发展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产品科技含量偏低,创新能力不足。三是产业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未来持续发展的压力较大。四是产业发展过于依赖国外资源和市场,易受国际经济波动影响。  (二)主要优势  1、独特的区位优势  惠州位于珠三角的东北端,素有"粤东门户"之称,是珠三角通往粤东、江西、福建的门户,是沟通南北、辐射东西的枢纽。近年来,惠州加快推进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建设,积极打造"珠三角一小时经济生活圈"。 随着潮莞高速惠州段、惠深沿海高速的通车,惠州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跃居全省第二位,"五横四纵三支"高速公路网逐步形成。铁路和轨道交通条件也加快改善,惠大铁路二期进港线建成通车,使得国家一类口岸惠州港成为京九铁路最便捷的出海口。京九铁路惠州段电气化改造、厦深铁路惠州段和莞惠城际轨道交通等项目的加快建设,极大改善了区域交通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良好的区位条件加上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为惠州吸引国内外投资创造了独特的区位优势。  2、突出的资源禀赋优势  惠州陆地面积占珠三角的1/4,在全国200个大中城市中,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排名第25位左右。海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23.6公里,是广东海洋大市。大亚湾海域宽、腹地广、泥沙淤积少、风浪小,是华南地区不可多得的天然深水港湾。拥有西湖、罗浮山、南昆山等一批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及自然保护区。土地资源、淡水资源、海洋资源和旅游资源充裕,海港条件优良,在承接产业转移和大项目布局方面优势十分明显。  3、强大的产业发展后劲  现代产业100强重点培育项目成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强大引擎,为我市产业发展增添后劲。中海壳牌南海石化、中海油1200万吨炼油两大龙头项目建成投产,并带动60个石化中下游项目落户大亚湾,总投资超过1400亿元,推动石化产业链加快形成和石化工业的跨越发展。TCL液晶模组整机一体化、科锐LED芯片等项目建成投产,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等7个领域中有16个项目入选省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重大项目,助推惠州培育起超千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依托绵长的海岸线资源,清洁能源和造船等装备工业将在环大亚湾地区加速布局。随着深莞惠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的不断建立健全,惠州将迎来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机遇,特别是深圳、东莞的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和精细化工等产业转移。另外,随着制鞋、纺织服装、建材等优势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品牌效应将进一步增强。  4、厚重的城市文化底蕴  惠州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之称。东江民俗文化、东樵宗教文化、东坡寓惠文化、东江革命历史文化相互融合,积淀了丰厚的人文底蕴。我市大力推进"文化惠州"建设,通过重塑城市历史风貌,丰富历史文化主轴线,不断提升城市人文精神和文化品位,增强了惠州对高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主要机遇与挑战  1、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不断深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呈现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的新趋势。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跨国公司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重新筹划资源配置和价值链整合,这有利于惠州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在更高层次上承接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产业转移,为产业优化升级提供良好机遇。  2、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许多国家和地区将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海洋开发技术作为战略性新兴技术予以重点培育。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低碳经济迅速兴起,节能环保等低碳技术成为国际技术竞争和扩散的战略重点。国际技术进步和转移有利于我市追踪国际技术前沿,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3、国内市场持续转型升级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发展,国内市场需求逐步扩大,消费结构快速升级,有利于惠州企业扩大国内市场规模,建设内销市场渠道,促进产业向品牌、标准、专利等高端价值链延伸;有利于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减少产业发展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实现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增强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可持续性。  4、国家和省产业发展政策环境优化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相关意见、规划和具体措施。政策环境的优化有利于惠州为现代产业发展争取国家和广东省的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特别是有利于惠州发挥自身优势,吸引国家和省的重大项目落户和布局。  5、深莞惠经济圈一体化加速  我市深入实施《规划纲要》,加快融入珠三角经济一体化,积极落实深莞惠各项合作协议和联席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深莞惠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交通对接取得重大成果,公共服务合作务实推进,产业合作取得明显成效。莞惠联手共建惠东、龙门两大产业转移园,"坪新清"产业合作示范区规划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旅游业联动发展,金融合作发展迅速。深莞惠一体化的加速,为惠州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惠州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仍然面临重要挑战:一是金融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将持续蔓延。惠州经济外向度偏高,产业发展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出口贸易面临更大压力。二是节能减排压力进一步加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性进一步增强。三是国内外产业竞争已开始由土地、原材料等传统资源竞争向人才、技术、创意等高端资源竞争转变,惠州在区域分工合作、要素流动和招商引资等方面将面临更大挑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转型升级,升华惠民之州"为核心,以产业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集聚化、低碳化为引领,以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为重点,以现代产业100强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大力推动"双转移",全力推进"七大产业基地"建设,构建具有惠州特色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发展思路  1、项目带动,跨越发展  以"七大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提升产业发展平台,强化项目建设,重点培育省500强惠州项目和市现代产业100强项目,引进和培育产业链关键缺失环节的重大产业项目,打造珠三角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新的增长极,以增量带存量,实现产业的跨越发展。  2、优化结构,协调发展  明确政策导向,突出战略重点,培育引进与现有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着重发展以石化和电子信息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优先发展以现代物流业、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优化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陆海统筹,发展海洋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3、人才引领,创新发展  更新人才理念,创新用人机制,培育引进领军人才,产业集聚人才,人才引领产业,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开放互动的创新机制和环境,促进产业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4、区域合作,互动发展  以大开放推进区域合作互动,以大协作促进区域优势互补,深化深莞惠一体化,整合优势产业链,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促进产业链向深度和广度延伸,实现产业的错位和互动发展。  5、优化布局,集聚发展  加快深莞惠区域一体化,打破行政壁垒,调整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向园区聚集,整合资源,继续推进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开发建设,积极推进深莞惠共建产业合作示范区,规划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现代农业园区。  6、节能减排,绿色发展  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提高水、土地、能源的节约利用和综合开发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定位与目标  1、发展定位  惠州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定位是:建设世界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粤港澳地区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广东省清洁能源生产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等七大基地,构建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有惠州特色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世界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依托大亚湾大石化项目,加快石化产业链的伸延发展,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化、生态化、循环型的石化产业集群。  --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深化深莞惠产业合作,以仲恺高新区为核心载体,进一步延长和完善电子信息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打造以先进电子信息制造业与现代信息服务业为主体的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  --粤港澳地区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突出生态休闲旅游特色,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以森林度假旅游、滨海度假旅游、特色温泉养生旅游、特色文化旅游和运动休闲旅游为重点,打造粤港澳地区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粤港澳地区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博罗、惠东和龙门三个省级产粮大县,扩大"八大特色农产品"& 种植面积,建设都市型、外向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粤港澳鲜活农产品供应基地、生态农业观光科普旅游基地、农产品加工流通基地和外向型农业示范区。  --广东省清洁能源基地: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继续做好惠州LNG电厂等能源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中广核惠州核电项目建设,因地制宜积极开发风电、余热发电、太阳能,促进地热资源综合利用,努力打造我省重要的清洁能源输出地。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以仲恺高新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为主要载体,整合高端资源,重点在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LED)、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突破,培育一到两个新兴产业集群,形成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增长极。  --广东省现代服务业基地: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科技、商务、会展服务业,优化提升生活服务业。  2、发展目标  到2015年,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产业结构明显升级,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明显优化,基本融入珠三角区域一体化。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4:56:40,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在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培育形成2-3个具有增长极性质的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达到8.5%以上,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2%,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8%,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7%,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目标内,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到2020年,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3.5:54.5:42,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比重显著上升,形成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以上,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万元GDP能耗和环境质量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建成世界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粤港澳地区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广东省清洁能源生产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三、发展重点  围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定位,依据产业基础和优势条件,结合国内外产业的发展趋势,重点发展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五大主体产业,全力建设七大现代产业基地,大力推进惠州市现代产业100强重点培育项目建设。  (一)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着力发展附加值高、带动性强、涉及面广的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业等先进制造业,全力推动世界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建设。  1、石化产业  以"炼化一体化"大项目为龙头,以石化深加工和精细化工高端产品开发为主线,着力壮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打造规模强大、技术领先、集聚发展、链条完善、循环利用、生态安全的世界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加快推进填海扩园工程,积极扩大大亚湾石化区面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强配套能力。着力推进中海油"炼化"二期建设进程,做好三期建设准备。大力引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和名牌产品落户,重点开发石化中下游产品和精细化工品。加快推进"环大亚湾经济区"区域合作进程,打造连接各县(区)、辐射深莞惠乃至全省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建设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2、汽车及零部件制造  依托汽车电子和零部件产业基础,进一步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适时引进整车项目,着力发展汽车零部件、汽车轮胎、汽车电子及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四大体系,形成以轿车和客车整车制造为主,以专用车、载货车以及摩托车生产为辅,零部件配套发展的产业格局,力促汽车工业成为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抓住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性机遇,积极引进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项目。以本地和周边地区整车制造为核心,注重引进日系和欧美系零部件企业,积极培育本土配套企业,增强零部件产业配套能力,形成零部件标准化生产、配套及出口保障体系。发挥惠州电子信息产业和石化上游原料的优势,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产业和开发汽车石化产品,加快以自主品牌和先进技术为主的汽车电子集群发展,建设全省重要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  3、装备制造业  结合战略合作和引入外资等方式,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大力发展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船舶制造和海洋工程装备,推进我市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建设全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及系统、锻压及成形设备、包装机械、塑料加工成型机械、液压、气动装备、环保机械设备等通用设备,形成规模化生产,增强产业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大型石化设备、轨道交通风源设备、楼宇及起重设备、医疗器械、高技术纺织专用机械、食品加工机械、木工机械设备、高性能农业装备等专用设备的开发和运用。积极引入风电设备、核电设备、高压输变电设备及系统、轨道交通设备等重大成套装备制造和高端数控机床、工程机械等重大技术装备制造。积极发展各种液压件、密封件、气动元件、传感器、控制泵阀、精密大型专用轴承、模具等重要基础零部件。发展电子专用制造设备(片式元器件生产线设备、表面贴装生产线设备、高档磁性材料生产线设备等),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装备支撑。  --船舶制造。依托稔平半岛和盐州半岛海岸线优势条件,以特种船舶、海洋工程装备为重点,大力发展船舶制造和船舶配套业。积极推进造船项目的筹建,配套发展船舶修造企业,引入豪华游艇和中档游艇制造企业,拓展船舶制造配套产业群,打造以现代造船总装模式的先进企业为中心,船舶制造、修理和配套相结合的产业链上下游体系。  (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培育和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以及海洋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推动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广东省清洁能源基地建设。  1、高端新型电子信息  全面提升平板显示、移动通信、汽车电子等优势产业,重点培育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等产业,全力推动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推进仲恺高新区"一区四园"整合和"仲恺高新区"建设,抓好重点产业园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引进周边地区产业高端环节和配套项目,推动产业集聚化、高端化、品牌化和协调化发展。  --电子信息。大力发展光电产业、新一代通信、物联网、三网融合等新型高端产业,积极推进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惠州光电产业)建设,以光电产业发展引领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支持和推进大尺寸超薄型LED液晶模组、面向三网融合的光电显示配套系列产品等的研发及产业化。  --LED。重点推进LED芯片、LED背光源显示、LED照明以及LED路灯等高端技术领域的开发和生产。加快科锐LED产业园建设,完善LED芯片产业配套,重点引进和突破LED芯片、外延片关键技术,积极向产业链上游延伸。  --平板显示。全力支持TCL液晶产业园建设,突破一批关键性技术,重点发展新型平板显示器高端产品。积极拓展产业链条,建立玻璃基板、面板、彩色滤光片等关键材料和专用设备等上下游配套完整的产业链,着力打造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基地。  --移动通信。加快建设国家级移动通信生产基地。在服务内容、移动网络方面加强与运营商以及设备制造商的合作,积极开发适应3G网络特点和移动互联网需求的新业务、新产品。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标准为重点,在移动终端芯片工艺及设计、整机设计方面增强研发能力,以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规模化带动存储器、玻璃基板、精密模具、基础软件等移动通信终端配套产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大型国际化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积极打造移动通信区域性品牌,强化珠三角通信设备制造中心城市地位,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地。  --汽车电子。着力推进德赛集团、华阳集团高端汽车电子项目的研发及产业化,尽快形成汽车电子集群优势,积极打造汽车电子区域性品牌。  2、生物产业  以现代制药工业的分离、提取、结晶合成技术为重点,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工业。大力发展控释和缓释技术、微胶囊技术、靶向制剂、透皮吸收制剂等其它新型制剂以及药包材、辅料,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创新药物开发、生产体系。鼓励和扶持海洋生物产业的开发和产业化,以海洋类新药开发为龙头,以海洋生物制品开发为重点,培育形成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名牌产品的大企业、大集团,做大做强海洋生物产业。  3、新能源  以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为目标,以广东省清洁能源产业基地建设和重点项目推进为抓手,以新能源开发应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为主线,积极壮大新能源产业,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加快油气管道网络,完善油气战略储备。  抓住全省用电负荷增长迅速、电力能源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的有利时机,着力扩大产业规模和促进新能源开发,形成以绿色煤电、水电、LNG发电、核电等为主体,风电、太阳能、生物能发电等为辅的绿色清洁能源体系。争取将惠州核电、LNG发电厂二期、丰达电厂扩建等列入省或国家"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重点推进抽水蓄能电站等能源项目顺利投产。落实项目建设条件,尽快推进惠东风力发电场开工建设。大力推进燃煤电厂节能环保技术应用和热电联产。完善电、气、油输入网络建设,大力推进全市智能电网建设和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建设,为全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能源有力保障。  利用现有电池产业发展基础,以仲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区,重点发展锂、氢镍等新型高能电池、仪器仪表用长寿命一次电池、燃料电池、高转换率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及其他电动工具用动力电池、电池管理系统及充电设备等高能电池及其材料产业,加快太阳能光伏发电等产业发展。  4、新材料  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和分立器件用化工材料、彩电配套化工材料、印制线路板生产与组装用化工材料、获取与存贮材料、金属微晶材料、液晶显示器件用化工材料、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等。大力发展新型复合及聚合物材料产业。继续优先发展稀土功能材料,力争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并逐步产业化。加快发展生物医用材料和制品、新型催化材料等,形成产业规模。积极推动超细粉体及纳米材料的产业化。  5、节能环保  以解决工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问题为突破口,重点发展新型环境监测与防护设备、工业性社会化公害防范技术与设备、清洁能源、清洁生产新技术及其设备、三废处理与资源再生利用技术与设备、可完全降解材料、自然生态保护与园林绿化等环保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环保工程设计安装、环保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的环保服务业。  6、海洋产业  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拓展海洋资源利用范围和深度,实现海洋资源集约利用,丰富海洋产业内涵,延长海洋产业链,培育发展新兴海洋产业。通过存量调整和高端产业要素的引入,优化海洋产业的结构和布局,逐步实现我市海洋产业由资源依托为主向服务依托为主的转变。重点构建从小桂湾至惠东港口沿海的环大亚湾海洋经济带和从港口至盐洲沿岸的红海湾海洋经济带。环大亚湾海洋产业带主要发展石化、能源、港口物流、滨海旅游及临港工业;红海湾海洋产业带重点发展能源、船舶修造、集约化海水养殖和滨海旅游业。  --海洋工程装备。积极引入海洋工程装备优势企业和配套企业,加强与中海油等石油公司的沟通和合作,发展适合石油公司需要的产品。重点发展大型海洋油气开采装备、海洋工程作业船和辅助船、填海围岛及航道疏浚工程装备、跨海桥梁及海底隧道工程装备、临港机械以及海洋环保装备,建设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海洋工程装备研发、设计、总成、总包基地。  --海洋渔业。加快发展海洋渔业,促进渔业产业结构升级。重点发展无公害、生态养殖,用现代化渔业工程技术推进名优、珍稀海洋生物引种、繁育和工业化高产养殖,推动海水养殖由沿海向中海和深海延伸,发展水库网箱养鱼、银鱼移植增殖,推广库湾拦网养殖等精细养殖,在惠东县重点发展高位池养虾、工厂化养鲍,在大亚湾开发区重点发展深水网箱养殖。推进水产的进出口贸易,发展水产养殖的综合利用和水产品的精深加工产业。引导和鼓励企业向远洋渔业加工、运输、冷链配送和品牌销售等方面发展。同时,积极推动传统渔业向休闲渔业、观光渔业的转变,促进海洋渔业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  (三)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重点发展物流业、旅游业,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现代信息服务业、商贸流通业、金融业,全力推动区域性物流基地建设和粤港澳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建设。  1、现代物流业  充分利用惠州港优越的自然条件,以石化物流发展为先导,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物联网",打造辐射周边的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  扩大荃湾、东马、碧甲三大港区规模,完善各种通关配套设施。重点推进惠州港建设,实施"惠盐港口一体化",承接盐田港集装箱货运市场的分流,逐步建成以石油化工产品、集装箱为主,兼顾大宗散货仓储、运输的现代化枢纽港口。发挥港口物流水铁联运的强大功能。加快惠州港内大型专业物流园区建设,实现区港联动,提升惠州港总体发展水平。加快建设以石化数码产品、纺织服装、鞋类、农副产品、建筑材料等为主的现代物流基地,促进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装卸、批发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鼓励和引导物流企业向社会化、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发展。提高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按照一体化、信息化、标准化的要求,增强物流服务能力。恢复惠州机场民用航空服务,启动惠州机场航空城规划建设工作。完善港口、铁路、公路和机场为主骨架、主枢纽的交通基础设施,夯实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基础。  2、旅游业  以建设"休闲惠州o度假胜地"为目标,建设三大旅游功能区(北部生态旅游区、中部文化旅游区、南部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区)和百里生态旅游带,整合旅游资源,把惠州各主要旅游组团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发挥出规模优势,实现我市不同类型旅游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惠州旅游产业的发展。北部生态旅游区 应进一步加强对森林资源和温泉资源的保护,打造粤港澳地区最有特色的生态型多功能度假地。中部文化旅游区 应大力开展以东坡寓惠文化、东樵宗教文化、东江民俗文化、东江革命历史文化为代表的"新四东"文化体验和弘扬,打造文化旅游胜地。南部滨海旅游区 应积极开发海岛观光、滨海游艇、海上垂钓、海底潜游和休闲渔业等集休闲、度假、娱乐于一体的新兴旅游项目,重点发展巽寮湾、平海湾与红海湾区域旅游。扶持沿海渔民发展渔业观光旅游等休闲渔业项目,挖掘具有惠州地方特色的渔业文化活动。加强与香港、澳门以及珠三角地区紧密合作,创新合作机制,积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惠州游客集散中心,促进惠州旅游接待水平的整体提高。  3、文化创意产业  重点发展影视娱乐、游戏动漫、会展业。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为纽带,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园区,重点加快广东(惠州)港澳台影视拍摄基地、惠州印刷创意产业园、仲恺高新区软件产业园等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园区,以及惠州报业全媒体产业基地、广电新闻中心、新华文化广场、龙门农民画产业园、惠东金融街天后宫民俗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大力扶持和发展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知名品牌。扶持会展业发展,争取一批全国、全省性会展项目落户惠州,把惠州会展业打造成在珠三角有较大影响、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会展业。大力推进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工作,扶持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文化企业,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文化企业群。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运用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的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方式,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促进数字广播、数字报纸、数字电视、数字出版、动漫制作、网络软件等行业加快发展。  4、现代信息服务业  做大做强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业,重点发展以移动通信终端、汽车电子导航为主要应用领域的嵌入式软件,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C设计、RFID为核心的现代物流、智能卡和数字内容产品的应用软件,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软件产品。积极发展软件外包出口业务,建设软件外包出口基地。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重点推进优势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推进设计、生产和管理各环节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加快发展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支持集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发展。  5、商贸流通业  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大容量、多功能商贸中心。积极培育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并购、联盟、参股等多种形式的经营主体,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大型骨干流通企业,实行规模化经营。重点支持大型连锁企业发展加盟业务,大力推进中小企业自由连锁,引导企业在流通管理方面进行升级改造、做强做大,促进城市社区商业发展。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一步扩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在惠州市的覆盖面。积极做好惠州产品网上展销会电子商务平台运营和推广工作,通过与惠州产品网上展销平台对接上线融合发展,加快提升全市商贸、物流、会展、金融、旅游等产业的电子商务应用水平。以产业集群示范区为重点,加快石化、电子、纺织服装、鞋类鞋材、农副产品、建筑材料等大型专业批发城建设。  6、金融服务业  积极发展地方金融机构,鼓励和吸引香港和珠三角金融机构在惠州发起设立、组建、参股或重组地方金融控股公司、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以及其他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吸引风险投资机构入驻,促进风投行业的发展,扩大企业发展资金来源。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农村金融风险补偿基金,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加快农信社改革步伐,积极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和保障深度。  (四)优化提升优势传统产业  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品牌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为主要抓手,以家用电器、纺织服装及制鞋、水泥建材、金属制品等优势传统行业为突破口,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化经营水平,推动传统产业走创新型、效益型、集约型和生态型发展模式。发挥优势传统产业10强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建设国内外高精尖家电产品生产和研发基地。  1、家用电器  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重点发展智能网络和3C融合家电产品,智能和节能环保型小家电,改造提升我市彩电、激光视盘机、组合音响、电话单机等家电产品。依托TCL、德赛、华阳、侨兴、雷士照明等大企业大集团,进一步扩大"惠家电"品牌影响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强化工业创意设计能力,促进产业从跟随发展向引领发展转变,从国内领先向国际领先迈进,积极建设国内外高精尖家电产品生产和研发基地。  2、纺织服装和制鞋  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化发展,加快"中国男装名城"、 "中国女鞋生产基地"、"中国休闲服名镇"等区域品牌建设。促进国际营销渠道建设,优化出口结构,提高自有品牌产品出口比重。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加强行业信息化水平,推行环保节能的清洁生产技术。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设备,开发个性化、时尚化、艺术化产品,提升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吸引知名大企业进驻集群、产业基地以及工业园等,在研发、设计、营销、信息以及上下游配套方面加强区域合作。  --纺织服装。结合国内外纺织工业发展趋势和惠州产业基础,重点建设棉针织、毛织、梭织三大服装行业,以服装为龙头,积极向服装面料、纺织原料等上游行业发展,形成纺、织、染、服装共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利用我市现有的纺织产业基础优势,积极发展化纤行业特别是产业用纤维,开发科技含量高、功能性强、市场前景好的新纤维品种。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西装、衬衫、休闲装、丝光棉T恤、毛衣、童装等服装系列产品。  --制鞋。引导鞋业企业规模化生产,加强产能和产业链整合,提高行业集中度。大力发展国内外女鞋知名品牌贴牌加工业,注重材料研发、创意设计、鞋材检测、品牌营销和商贸流通等能力培养。高起点规划建设功能齐全、产业配套完善的中国女鞋生产基地,打造华南地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3、建材水泥&  按照"上大压小"的原则,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和节能环保建筑材料。鼓励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配套建设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引导水泥企业利用水泥窑炉处理工业废渣和城乡生活垃圾,实现循环经济和废物利用。支持"环球"、"塔牌"、"光大"和"罗浮山"等大企业通过新建、收购、兼并等方式在龙门和博罗两县建立大型水泥建材生产基地,提升行业档次和水平。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全省水泥生产基地和绿色建材基地。  4、金属制品  加快金属制品示范性产业集群建设,以先进技术工艺和环保节能技术开发、应用为重点,推进金属制品产业优化升级。重点发展新型金属材料和金属材料深加工产品,新型五金制品,包装用金属材料,新型合金材料,钢、铜、铝及其他有色金属材料深加工产品等。出于环保考虑,不鼓励电镀、表面处理等高污染的新型金属材料及其深加工产品。  (五)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积极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大力发展特色型种植业、循环性养殖业、生态林业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农产品物流业,积极拓展农业的生态、文化、旅游功能,加快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基地和产业园区。  1、特色型种植业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以优质稻种植为重点,建设博罗、惠东和龙门三个省级产粮大县。加快甜玉米、马铃薯、梅菜、荔枝、龙门年桔、石湾韭黄、特色蔬菜以及花卉等八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带,特色效益农业面积稳定在210万亩以上,特色主导农产品从8个拓展为12个以上。打造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高标准农田30万亩,新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50个以上。建设高标准节水型农田灌溉系统,重点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3万亩以上。建设机械化作业高效农业示范区,水稻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新增设施农业面积3万亩以上。  2、循环型畜牧业  以生态健康养殖为发展理念,按照适度集中的布局原则和畜(禽)-沼-鱼-果(菜、粮、花)的立体种养方式和沼气综合利用等健康生态养殖模式,科学规划设置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重点促进龙门县、惠东县畜牧业的发展。重视农牧产业链耦合功能,促进畜牧业结构优化及畜牧业生产与大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打造现代化畜牧业基地,建设和完善现代畜牧业生产基地60个以上。  3、生态渔业  强调"健康养殖"、"无公害养殖"和"生态养殖",用现代化渔业工程技术推进名优、珍稀鱼类的引种、繁育和工业化高产养殖。在全市范围内的山塘、水库和池塘,视水源保护控制情况以分散粗养和集中精养、网箱养殖等方式,安排淡水养殖。打造特色优质水产养殖基地,改造低产鱼塘5万亩,新建渔业标准化示范基地50个,建立优势水产品养殖示范区20个。  4、现代林业  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进一步强化林业的生态功能,保护和加大公益林种植面积。营造阔叶林、防护林、碳汇林和绿色通道造林100万亩。发展木片加工、林产加工及果、茶、药等加工业。积极推进林权改革,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加快推进市植物园、潼湖湿地保护修复、森林生态休闲公园建设。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  5、农产品精深加工服务业  重点围绕八大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发展到250家和400家以上,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30万户以上。逐步实现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标准化,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化、精优化、产加销一体化和集群化发展。以大宗农产品主产区为依托,整合资源,建设一批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建立或完善50个乡镇级的田头农产品集散市场,重点建设市区江北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和追溯体系建设,保障食品安全。推动农超对接,大力发展农产品会展业。  四、空间布局  按照国家、广东省、惠州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的要求,根据惠州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落实"南进北拓、东西伸延"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以优化总体布局、突出区域特色为导向,按照功能协调、产业集聚、生态和谐的布局原则,全力打造"一核优化、两极辐射、四带联动"的产业空间布局。  (一)一核优化  "一核"是指惠城区的中心区。依托"两江四岸"优美的城市环境,发挥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要素集聚能力,打造"宜居宜业中心区",成为全市现代产业服务核心。规划期内,贯彻现代、文化、山水城市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中心城区优化整合,加快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金融保险、文化创意、商贸物流、商务会展、信息服务、休闲娱乐等都市型高端现代服务业。力争在2020年基本形成现代服务业占主导的服务经济体系,承担政务中心、总部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枢纽等区域统筹服务职能。  (二)两极辐射  1、大亚湾开发区  依托重大石化产业项目和港口资源条件,构建炼化一体化产业链,打造"世界级滨海石化区",成为全市最具辐射力、带动力的核心增长极。规划期内,抓住世界石化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加快发展石油化工、港口物流、汽车零部件、清洁能源、滨海旅游和海洋渔业等重点产业。大力推动岸线资源规划和保护,加强沿海区域港口、交通、信息、城市生活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布局,重点建设大亚湾东区石化产业板块、西区先进制造业板块、中心区总部经济板块,发挥全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引擎作用,辐射带动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仲恺高新区  依托科技创新基础和产业集聚发展优势,打造"国家一流高新区",成为全市最具创新力、集聚力的关键增长极。以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为核心,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电动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业;以金融业与现代物流业为核心,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休闲、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大力推动园区整合,提升产业集聚效应,着力打造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基地、国家级移动通信生产基地,着力建设移动通信、汽车电子等一批区域性品牌,建设成为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发挥对全市科技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四带联动  1、南部环大亚湾滨海产业带  依托惠深高速、深汕高速等交通干线、惠州港和绵长的海岸线资源,串联惠阳区南部、大亚湾开发区、惠东县的稔平半岛和东南部区域,形成一条"发挥临海优势、推动蓝色崛起"的南部环大亚湾滨海产业带。优化滨海产业结构,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清洁能源、港口物流、汽车零部件、船舶修造、电子信息、滨海旅游、海洋渔业、海洋生物等。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以环大亚湾经济区为核心,积极开发稔平半岛、考洲洋、巽寮湾,重点建设惠州港,推进海岛开发开放,打造临海工业集群、港口物流基地和蓝色观光走廊,将南部环大亚湾滨海产业带打造成为惠州现代产业建设的引擎和龙头,辐射带动中部和北部产业带转型升级。  2、中部传统优势产业带  依托广惠高速和国道G324沿线良好的产业基础,串联博罗县的石湾镇、园洲镇、义和镇,经博罗县城,惠城区北部及南部区域,到惠东县中部区域,形成一条"集聚特色资源、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中部传统优势产业带。利用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模式,推动纺织服装、制鞋、灯饰照明、数字视听、运动器材、食品加工、农产品种植等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整合现有工业园区和专业镇,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和产业链延伸拓展,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整体竞争力,打造东江流域优势传统产业升级发展带和区域品牌发展示范区。  3、西南部高新技术产业带  依托科技创新和产业集聚优势、惠深高速和惠莞高速等交通干线,串联仲恺高新区、惠城区南部、惠阳区和大亚湾西部,形成一条"集聚创新要素、支撑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西南部高新技术产业带。重点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电动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信息服务、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壮大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精细化工产业。重点建设仲恺高新区"一区四园"、"坪新清"产业合作示范区、惠澳大道沿线(包括惠阳经济开发区)、惠深高速沿线,打造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惠州市科技创新核心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4、北部生态产业带  依托北部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串联龙门县、博罗县北部及东部区域、惠城区东北部区域、惠东县北部及东部区域,形成一条"集聚生态资源、倡导绿色低碳文化"的北部生态产业带。严格遵循"强化保护、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原则,推动山区特色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休闲度假与生态旅游业、医药健康产业、低碳环保产业、山区资源型绿色生态工业。加快推动罗浮山-南昆山一体化建设,重点建设博罗惠深产业合作基地等重点园区和基地,构建自然--城市间新型的和谐互动关系,形成具有带状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产业集聚带,打造广东绿色健康产业走廊、生态经济特色区和城乡协调发展示范区。  具体产业空间布局见图4-1。
  图4-1& 惠州市现代产业体系空间布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1、成立领导小组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现代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由市领导分工负责,市直有关单位具体承办的工作机制,按重点产业发展的需要设置若干工作组,实行分类指导,统一协调,统筹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对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分解落实到责任领导和承办单位,定期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制订相关配套措施,有计划、有步骤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2、建立统筹机制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区域协调,推动深莞惠之间以及各县(区)之间在产业发展、园区共建、重点项目等方面的合作,强化市县、部门之间的联动;建立项目推进协调机制,集中解决项目规划、策划、招商、申报和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强化产业引导  1、设立产业扶持资金  设立产业扶持资金,重点支持省500强惠州项目、市现代产业100强项目、关系产业全局关键领域和战略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的项目。对承担国家、省重大项目的本地企业,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对战略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给予技术研发、品牌培育、自主创新等专项扶持。统筹惠农资金的使用,突出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园区的支持。  2、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  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每年滚动筛选50家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对企业申报国家、省、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给予优先推荐;在审批服务方面提供"绿色通道";在自主创新、品牌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3、设立企业上市资金  设立扶持企业上市专项资金,市县(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注入扶持上市专项资金,对其上市前期费用给予一定补助,并对成功上市企业给予一定奖励。  (三)创新金融服务  1、鼓励金融企业区域总部入驻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环境,鼓励金融企业区域总部进入惠州。对新入驻惠州的金融机构法人总部给予一次性财政补助,同时在用地指标、土地规划等方面予以重点优惠,并在一定期限内对其上缴所得税市县(区)地方留成部分给予一定比例的返还。  2、建设金融中介服务体系  积极引进国际国内有较高声誉和经营实力的金融中介机构,大力扶持资信评级类机构,推进信用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咨询、代理类机构,设立政策性担保公司,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积极推进设立风险投资基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大力发展村镇银行,支持搭建新型投融资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企业的支持力度。  (四)深化区域合作  1、加速一体化对接  加强规划和协议对接,推进与深莞两市在"十二五"发展总体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城乡规划、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公共服务管理等专项规划的对接,继续落实好三市前四次党政联席会议签署的11个合作协议和三市对口行政职能部门签署的各项合作协议,以珠江口东岸地区一体化为突破口,全面加强与珠三角其他城市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对接,逐步融入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十二五期间重点在轨道交通、惠港港口合作、惠港澳旅游连线、惠港澳农产品的长期供给关系等方面进行突破。  2、共建产业发展平台  与深圳、东莞合作,在惠州共同建设通讯设备、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基地,同时,推动形成与深圳、东莞政府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及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合作机制,推进产业发展对接,进一步加快推进莞惠、惠东产业转移园建设力度,完善园区内、外部基础设施,提高产业承接能力。  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服务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力扶持新兴战略产业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实现产业发展平台战略突破。  (五)促进招商选资  1、创新方式方法  积极构建政府监管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招商网络,利用新加坡、香港等地的专业招商资源,大力推行委托招商、代理招商。实行"走出去"招商和"引进来"招商相结合、园区招商和企业招商相结合、传统招商和网上招商相结合充分,以石化、电子等优势项目进行产业链招商,加强与各地商会、行业协会、台协、工商联的沟通联系,广泛挖掘社会招商资源,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和国资委下属中央企业,积极引进一批对推动我市产业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的大项目。设置产业准入的环保关、投资强度关和产业链关,选择性招商。  2、加快载体建设  扶持园区建设,重点加快莞惠、惠东产业转移园建设,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引导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市财政有关节能、挖潜改造、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以及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专项资金等各类扶持资金,要向进入产业转移园的项目和企业倾斜。进一步开发、完善各类开发园区,高效能管理和服务,积极搭建新型产业招商平台,完善实体和虚拟招商载体。加强与深圳、东莞等地在招商载体方面的合作,借用外地资源,完善载体建设,实现合作共赢。  (六)完善项目服务  1、突出政策服务  帮助企业理解、用好有关支持企业发展、科技创新、循环经济、人才引进等方面的省市政策,为新进驻的企业提供政策支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工业项目的信贷投放,对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和贷款贴息。积极帮助企业落实各项科技支持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的税前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研仪器设备的快速折旧、购买先进科研仪器设备税收扶持等特事特办。  2、加强效能服务  分类指导,重点服务,以问责制度推动各政府部门提高招商引资项目服务效率。对重大项目的招商、审批、建设项目实施效能监察,及时对项目报批、工程管理、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情况实施监督检查,提高贴身服务效能。  3、优化社会配套服务  优先办理重点建设项目外地外籍员工的户口和居住证,协助解决配偶就业和子女入学等问题。合理规划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外籍人员居住区和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建立完善服务企业发展的职业学校和实训基地,帮助企业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保证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营造一流的的社会环境。  (七)鼓励自主创新  1、建设创新平台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区域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围绕电子信息、石化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扎实推进仲恺高新区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和大亚湾石油化工共性技术平台组建工作。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力度,以企业集团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重点工程中心为基础,通过省市联动,培育组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和省级工业研究开发院,积极争取国家级创新平台在我市企业增设分支机构。在大亚湾、仲恺高新区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完善孵化功能,加快形成孵化集群,为创业企业打造孵化平台。  2、推进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建立科技统筹攻关机制,依托大亚湾、仲恺高新区园区内的行业龙头企业、骨干科研机构组建上下游产业之间的跨园区产品配套合作联盟、技术创新联盟等各类联盟体,引导企业由内部的科技创新活动走向外部的合作、协作等方式的创新活动,集中资源,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数字家庭、新型发光与显示系统、精细化工与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大项目进行攻关,加快推进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完善创新制度环境  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投融资机制,积极鼓励和发展风险投资,支持企业资信评估机构、信用担保、信用系统建设,加强对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贷款担保力度。建立省、市、县(区)重大项目联合招标机制,解决我市支柱产业的核心关键技术问题。建立健全鼓励科技创新的政府采购机制,对符合政府采购产品目录和标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同等条件下实行政府优先采购,不断提高政府采购本市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比例。  (八)推动集聚集约发展  1、统筹开发土地资源  完善土地调配协调机制,在全市范围内统筹重大项目用地指标,开通重点项目用地预审和用地报批绿色通道,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新兴战略产业项目和现代服务业的土地供应,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要明确向重点产业行业、大项目、大基地倾斜。积极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推进"三旧"改造为发展提供土地承载空间。制定低效和闲置产业用地加快流转奖惩结合的管理办法,鼓励低效和闲置土地的二次开发,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2、优化园区布局  抓好大亚湾开发区"五大板块"建设,提升园区发展水平,推进仲恺高新区"二次创业",整合东江高新科技开发区、惠州工业园区和留学人才发展基地,推进TCL液晶平板产业园建设和大亚湾石化区填海扩园工作。积极引导各类产业对接项目向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等各类园区聚集。各县(市、区)要围绕各自产业特色,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实现错位发展。  3、促进节能减排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抓好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工作,推动清洁生产向纵深发展,鼓励企业对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及时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以石油、化工、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推动LED绿色照明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等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通过市场手段促进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等的推广应用,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建立健全污染物排放总量前置审核制度,制定各类环境功能区产业准入名录,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强化污染防治和全过程控制,提高生产废水达标排放率。  (九)加快外贸转型升级  1、培育自主出口品牌  提高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积极推广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出口品牌的设计能力,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奠定品牌基础。做好境外商标的注册保护工作,强化品牌安全意识,防范商标危机,做好广告宣传,建立国际营销网络,提高品牌市场占有率。加强政策激励和引导工作,协调财税、金融、保险等有关部门对自主品牌企业提供贸易、投资等各方面的便利和资金补贴。发挥中介组织的桥梁作用,推动自主出口品牌建设。  2、鼓励企业开拓新兴市场  鼓励企业境内外参展。对企业参加境内外出口商品展览会、境外国际承包工程展,给予每个标准展位一定展位费补贴和综合费用补贴。鼓励企业开拓新兴市场,防范贸易风险。对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给予一定补助。支持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对企业利用现代通讯及网络融合技术提升品牌价值,进行品牌营销、开拓国内外市场、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项目,给予一定财政补助。鼓励企业大力拓展东盟、东欧、中东、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  3、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将更高技术水平、更高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和产品向我市转移,争取跨国公司在惠设立地区总部、研发机构、采购中心等。优化加工贸易监管模式,引导来料加工企业转变形态,鼓励和支持加工贸易企业通过更新设备、改造工艺技术、增加研发投入、创立自主品牌等多种形式促进转型升级。支持加工贸易企业扩大深加工结转业务,提升前后关联产业配套能力,延伸产业链。  (十)着力人才引进培育  1、打造人才梯队  建立人才引进目录,打造创新科研团队、领军人才、技能型人才齐全的人才梯队。以产业引才、以项目引才和以岗位引才相结合,重视团队的引进和培育,重点引进和培育"七大基地"建设急需的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LED)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和高科技创业团队;在创业投资、金融、法律、财务、知识产权、管理咨询、专业培训、猎头等领域聚集和培育一批由高端领军型创业投资家和科技中介人才领衔的创业服务团队。  2、完善人才服务环境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增强外来人才的文化认同感,搭建各类人才载体和平台,为高层次人才施展才华提供用武之地。注重关怀,感情留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和措施,做好政策引人工作。同时,将进一步做好管理和服务,重点是积极做好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各类评奖的推荐和职称评审工作,进一步改善其生活服务环境。  3、实施企业家成长计划  实施企业家成长计划,重点加强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宏观战略、创新思维、国际视野等方面能力素质的培养和拓展培训,努力打造一批熟悉战略决策和资本运作,掌握国际市场规律,勇于开拓创新的大企业集团领军人物。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职业能力建设,完善企业家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建设。举办企业家论坛,建设综合性、多功能、高标准的企业家会所,为企业家学习、培训、论坛、交流、沟通、商讨业务提供平台。充分利用企业家协会、青年企业家协会等凝聚企业家的有效载体,定期组织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广泛听取企业家的愿望和服务需求,拓宽政府与企业间沟通联系的渠道,促进企业家之间的沟通交流。  附件  惠州市现代产业鼓励发展指导目录  一、先进制造业  (一)石化  1.乙烯、丙烯等基本有机原料及中间体  2.提高油品质量的炼油及节能降耗装置改造  3.高端专用精细化工品(化工新材料、工程塑料、电子化学品、汽车化工用品等)  4.环境友好和高性能涂料、防水材料  5.环保型和专用型胶粘剂、表面活性剂、加工助剂  6.大型合成橡胶和橡塑性弹性体先进工艺、新产品制造  7.高等级子午线轮胎及配套专用材料  (二)汽车  1.中高档乘用车、中高级客车以及高吨位载货车等商用车、高技术、高附加值专用车等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开发及制造  2.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天然气汽车、清洁燃料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开发及制造  3.汽车关键零部件及其电子、电器产品  (三)装备制造业  〔通用和专用设备〕  1.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及关键零部件开发及制造  2.数控或节能型注塑机、压铸机  3.自动化包装机械  4.新型液压、气动、密封元器件及装置制造  5.大型或精密轴承  6.大型石化设备  7.高技术纺织专用机械  8.先进印刷专用设备(无版印刷技术、柔性版印刷关键设备等)  9.高性能农业装备  10.木工机械设备  11.食品加工机械  12.清洁能源发电设备制造(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等)  13.大型、精密模具及汽车模具设计与制造  14.新型医疗器械及制造技术开发  15.数字化医学影像产品及医疗信息技术开发与制造  16.新型医用精密诊断及治疗仪器  17.环保机械设备(污水、垃圾、废品、废气、噪声、粉尘的处理设备及监测设备等)  18.高电压等级、高参数输配电设备及关键部件(变压器、开关设备、控制和保护设备等)  〔船舶〕  19.高技术、高性能、特种船舶及6万吨级以上大型船舶设计及制造  20.海洋船舶大型维修基地和设备制造  21.5000立方米及以上液化石油气(LPG)、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舶、设备制造  22.3000标准箱(TEU)及以上集装箱船制造  23.船用动力系统、船舶通讯导航及自动化系统等关键船用配套设备  24.豪华游艇和中档游艇设计和制造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高端新型电子信息  〔通信网络〕  1.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站、基站控制器、网络管理系统等核心技术和装备  2.新一代移动通信相关辅助配套技术和产品  3.移动通信终端产品  4.宽带多媒体网络技术和产品  5.信息安全技术及产品  6.下一代网络(NGN)、数字微波、数字集群、卫星通信、智能天线、宽带无线接入、智能终端技术和产品  7.数字家庭网络和多业务平台,包括高清晰数字电视、数字机顶盒、手机电视、数字家庭网络、数字家庭终端技术和产品、数字音视频编解码设备、数字音视频广播设备、数字光盘、数字式高密度视盘刻录播放机、便携式数字音频和视频产品、多媒体视听产品、高档扬声器及音箱  〔新型平板显示〕  8.大尺寸TFT-LCD面板和材料  9.有源OLED/PLED全彩色器件和材料  10.高亮度、大功率、长寿命LED显示  11.小型前投显示器件  〔软件〕  12.基于LINUX的中间件、系统软件、行业应用软件  13.工业、通信类与消费电子类的嵌入式软件  14.网络公共系统资源管理平台及面向不同领域的应用平台软件  15.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产业  (二)生物产业  〔创新药物〕  1.中药复方药及饮片  2.中药配方颗粒(冲剂)  3.高效活性物质提取技术  4.高效、速效、长效、靶向给药的新型药物制剂,缓释、控释、透皮吸收制剂以及蛋白或多肽类药物的口服制剂  〔生物医学工程〕  5.生物降解材料及软硬组织替代材料  6.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7.骨(牙)及关节系统用的生物活性修复替换材料和体内植入物  8.介入导管和器件  9.介入性治疗材料  10.新型医用诊断仪器/设备  11.新型医用治疗仪器/设备  12.医用电子监护仪器/设备  13.医用分析仪器以及家庭用自我诊断、医疗、保健器械  (三)新能源  〔清洁能源〕  1.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包括太阳能利用应用、地热能利用、海洋能源  2.LNG冷能利用  3.天然气利用  4.新型高能电池  5.仪器仪表用长寿命一次电池  6.燃料电池  7.高转换率太阳能电池  8.动力电池  9.电池管理系统及充电设备  10.大型核电基地  11.单机60万千瓦及以上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电站建设  12.城乡电网改造及建设、跨区电网互联工程技术开发  13.原油、天然气、液化天然气、成品油的储运和管道输送设施及网络建设  14.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LNG等清洁能源发电  (四)新材料  1.特殊功能材料,包括超大容量信息储存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新型电子陶瓷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新型能量转换和储能材料  2.绿色精细化工产品,包括环境友好的高性能工业涂料和建筑涂料制备技术与工艺、水性粘合剂、辐射固化粘合剂、氨基酸系列产品、酶制剂系列产品、新型生物高分子材料  3.环境友好塑料制品,包括环保可降解塑料、可循环回收再利用的塑料、新型无污染自毁塑料、水溶性无毒无害包装薄膜、高性能无毒无害的塑料制品、废旧塑料的分解利用再生新技术  4.特殊行业塑料,包括新型高性能、无菌医药卫生包装塑料薄膜及一次性医疗用塑料制品,新型无毒、保鲜、无菌食品包装塑料薄膜,IT行业及电池用离子渗透微孔塑料薄膜产品及生产技术,高阻隔、多功能性特种多层复合包装塑料薄膜,纳米级聚酯多功能塑料瓶,仿天然皮革的平面塑胶制品  5.特种工程塑料,包括通用塑料(PP、PE、PVC、PS等)的改性技术、交联聚乙烯材料和电器用合成树脂材料、万吨级通信和电力电缆及油气输送用聚烯烃管材及生产技术、氟塑料成形加工技术、新型高性能工程塑料及塑料合金  6.新型助剂,包括优质专用塑料品种的化学与共混改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新一代聚烯烃催化剂、高效硝基苯加氢催化剂、用于废旧塑料催化降解的高效催化剂、新型高效多功能稀土助剂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7.无机非金属材料及深加工制品,包括高技术玻璃深加工产品、高品质人工晶体材料生产技术、高新技术和环保产业需求的高纯、超细、改性等精细加工矿物材料、超薄复合石材、高档高岭土加工制品、工业废石膏的应用技术  8.新型建材,包括轻质、高强、节能、环保等新型墙体材料以及优质环保节能的绝热隔音材料、防水材料和新型建筑密封材料,新型管材和管件,优质节能复合门窗及五金配件,优质环保型磨擦与密封材料,水性化、功能化、高性能建筑涂料,高档复合装饰板材及以高档水泥纤维板为基材的高档装饰板材  9.聚氨酯(PU)、饱和聚脂(UPR)产品,包括环境友好的高级油墨和新型合成洗涤剂、化工鞋材等精细化工产品  (五)节能环保  〔节能照明〕  1.半导体照明衬底、外延、芯片等前端产品及其生产装备  2.发光效率超过80lm/W的其它节能照明产品  〔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  3.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  4.高效、低能耗污水处理与再生技术开发及设备制造  5.煤气、烟气除尘、脱硫、脱销技术开发及应用  6.节能、节水、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开发及应用  7.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  8.可生物降解聚合物材料研发与生产   (六)海洋产业  1.海洋油气开采装备、海洋工程作业船和辅助船、填海围岛及航道疏浚工程装备、跨海桥梁及海底隧道工程装备、临港机械以及海洋环保装备  2.海洋药物和海洋生物功能制品  3.海洋生物基因资源开发利用  4.海洋生物功能纸品开发  5.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设备  6.深水网箱养殖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  7.海洋渔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信息平台建设  8.海洋类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生态示范工程  三、现代服务业  (一)信息服务业  1.自主基础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数字内容处理等研发与应用  2.计算机系统服务   3.互联网技术开发与服务  4.数据处理及数据库服务   5.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技术及系统开发应用  6.电信、广播电视增值服务  7.卫星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建设及服务  8.卫星导航及空间地理信息服务  9.基于手机终端(3G)与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身份识别及移动信息服务的开发与应用  10.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支撑系统技术开发及建设  11.专业化信息安全服务  12.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征集、分析、处理和应用  13.承接国际服务外包&   (二)现代物流业  1.第三方物流设施建设及服务  2.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3.粮食、食糖、食用油、化肥、石油等重要商品的现代化仓储、中转、装卸等物流设施建设   4.智能化管理、标准化单元装卸、立体仓库、自动识别和标识、可视化与货物跟踪、货物自动分拣、电子结算等物流系统技术开发及应用  5.物流系统分析和诊断服务  (三)旅游服务业  1.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开发   2.旅游商品、纪念品开发、生产及销售   3.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红色旅游、水上旅游及旅游资源综合开发项目建设  4.旅游演艺产业开发   5.文化、旅游、教育产品及服务出口   (四)金融服务业  1.银行服务业  2.证券服务业  3.保险服务业  4.信托、担保、金融租赁等其他金融服务业  5.风险投资(创业投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  6.企业上市,上市公司服务及资本运作  7.网络金融服务  8.信用卡网络服务   9.金融创新新产品  10.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五)科技服务业  1.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新产品开发设计中心,科研中试基地,实验基地建设  2.知识产权、科学普及、技术推广、科技交流、科技评估与鉴证、技术咨询及气象、节能减排、环保、测绘、地震、海洋、技术监督等科技服务  3.防伪技术开发和运用  4.科学仪器、实验动物、化学试剂、文献信息等科研支撑条件共建共享服务  5.科技孵化体系建设  6.商品质量认证和质量检测服务   7.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六)文化创意产业  1.工业设计创意,包括先进装备制造业设计、服装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家居产品设计等  2.建筑景观设计,包括建筑规划设计、环境规划设计、园艺设计、城市色彩设计等  3.动漫游戏业,包括漫画设计、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及短信(彩信)作品等  (七)商贸服务业  1.闲置设备、旧货、旧机动车交易市场建设  2.现代化农产品市场流通设施建设  3.日用品、药品、出版物、餐饮等连锁经营  4.专业化配送、大型批发采购分销网络建设  5.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品交易市场   6.商业自主品牌建设,商业"老字号"传承与发展  (八)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服务业  1.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及特殊教育   2.远程教育系统建设及服务   3.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大众文化、科普设施建设及产业化运营   4.文物保护及设施建设   5.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6.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   7.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8.民族和民间艺术、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   9.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和文化街区保护   10.民族文化艺术精品的国际营销与推广   11.基本医疗、计划生育、预防保健服务设施建设   12.血站建设   13.远程医疗服务   14.社会化、专业化康复服务   15.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及服务   16.城镇社区医疗(流动医疗)服务设施建设   17.心理咨询   18.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及服务   19.体育健身休闲服务   20.体育竞赛表演、器材场地租赁、体育运动指导等产业化运营服务及体育设施建设   21.体育经纪、培训、信息咨询服务   22.农村体育设施建设   四、优势传统产业  (一)家电  1.高效节能空调、变频空调  2.节能、节水和大容量洗衣机  3.超级节能、大容积、多门电冰箱  4.智能、节能和环保型小家电  (二)纺织服装和制鞋  1.各种差别化、高仿真、高性能化纤的研发生产  2.新型高档丝光棉生产  3.高档纺织品的染整污水处理技术  4.化纤印染的清洁生产及环保治理新技术  5.高性能、高技术的产业用纺织品生产及相关的功能性纤维  6.采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高档服装生产  7.可应用于产业化的服装设计计算机技术  8.纺织服装企业生产信息监测和管理系统  9.制鞋设备、生产线更新改造  (三)建材水泥  1.节能环保新型干法水泥生产,配套纯低温余热发电、粉磨系统等节能改造  2.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窑炉处理工业废弃物、城市污泥和垃圾的生产、技术装备开发与制造  3.利用新型浮法玻璃生产技术的节能、安全平板玻璃深加工  4.资源综合利用类建筑材料,以节能、节土、利废、环保、改善建筑装饰功能为目的的建材产品技术改造  5.新型高端墙体材料、新型建筑节能材料、新型装饰、装修材料  (四)金属制品  1.高精度、高性能金属材料深加工产品(钢、铜、铝及其他有色金属材料)  2.节能高效金属材料生产线  3.新型金属材料及金属材料深加工产品  4.新型五金制品  五、现代农业  1.梅菜、甜玉米、马铃薯、荔枝、龙门年桔、韭黄、特色蔬菜以及花卉等优势特色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保护和开发  2.节水灌溉系统的水肥一体化高效利用改造,中低产田综合治理与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建设  3.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  4.休闲观光农业、科普农业基地建设  5.出口蔬菜、水果、花卉生产基地建设  6.农产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7.粮食全程机械生产示范,蔬菜水果机械化种植暨冷藏保鲜机械化技术研究与开发  8.有机精致农业示范工程  9.农林牧渔产品储运、保鲜、加工及综合利用,大型农产品冷库及冷链物流建设,安全食品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监督检测检验体系建设  10.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  11.动物疫源疫病预防与控制体系建设  12.绿色无公害饲料及添加剂研究开发  13.名优水产品水产养殖品种选育、繁育、保种和开发利用,大宗水产养殖品种亲本更新  14.林木种苗、防护林、森林抚育、低产林改造和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  15.农产品品牌建设与体系认证  16.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17.农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18."农超对接"等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及相应流通服务  19.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  20.农业融资、科技、信息服务及对外贸易  21.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工程  22.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技术及快速检测技术仪器设备研发
来源:惠州市发展改革局
更新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东省铁路线路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