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烦解答下,《中国奇谭》中《鹅鹅《咏鹅》背后的故事的故事好在哪儿?

看你怎么看了。这一集改编自南朝吴均的《阳羡书生》,典型的南北朝志怪故事。当然也有说法是这个故事其实也不是吴均原创,而是他改编自三国时期僧人康僧会的《旧杂譬喻经》,是否真的如此我也不清楚,但可以确定一点的是,古今中外都有不少类似母题的故事。比如说有个故事,讲的是古代藏传佛教的密勒巴尊者和他的弟子惹琼巴有一天在外面赶路,忽然天上下起了冰雹,惹琼巴急得没有地方躲,却看见师父不紧不慢地钻到一根牦牛角里,还招呼他一起进来。待到惹琼巴也钻进牛角后,发现里面的空间不大也不小,两人在一起刚刚好。这就跟《阳羡书生》开头描述的情况一样,书生钻到鹅笼里和两只鹅呆到一起,鹅笼既没变大也没变小一样。所以到了清代,蒲松龄就说:世态渔洋已道尽,人间何事不鹅笼。大概意思就是说人生虚幻,就跟阳羡书生钻的那只鹅笼一样,鹅笼纳书生,书生纳美女,美女又纳壮汉,壮汉还纳美女……一层套一层,真真假假,虚实难辩。当然,这是蒲松龄的解读。这个故事好就好在它的留白非常大,意味镌永,回味悠长,你怎么解读都是可以的。比如你可以认为它是在说人内心的欲望,一层套一层,层层叠叠的永无止境;也可以认为它讲的是人的内心是个无底洞,千奇百怪什么都有,藏污纳垢无所不包;当然我自己的理解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自己的秘密,但你自以为完全掌握的秘密,其实也是有你所无法触及的隐情,它会在你所不能及的某一时刻,自己跳出来,以你所不知的方式彰显它自己的存在,而且跟套娃似的一环接着一环套下去,没完没了,永无止境。所以故事的主角许彦(卖鹅的货郎)的态度就非常的好玩,他在整个事件中从头到尾只是个旁观者,不管是阳羡书生,还是书生吐出来的美女,还是美女吐出来的壮汉,亦或是壮汉又吐出来的美女……无论他们说什么,干什么,要求什么,许彦就只说一个字:善。他既可能是代表着见证了这个秘密发生时一旁的客观存在,也可能象征着这个主人还不知晓其存在的、关于他那阴暗秘密的那个洞悉者——譬如说我就觉得像极了现在那些态度暧昧的吃瓜群众,不管你这瓜多大,他永远只会说好,不会嫌瓜小。当然也有可能是他吓傻了,除了点头同意也说不出什么来。以上都是对原著的解读。说回到这集《鹅鹅鹅》,其实对原著改编并不大,除了把阳羡书生改成狐狸变的以外,主要改编就三点:一是把许彦自愿背负阳羡书生改成了被书生逼迫;二是把最后壮汉吐出的女子改成了开头被狐狸书生从许彦鹅笼中偷吃掉的鹅娘;三是最后加了一段鹅娘想请许彦带她走,许彦犹豫了一下,但没等他同意还是不同意,书生就醒了过来,于是后者递次把前者吞了回去。这个改编难说好或者不好,只能说这是导演自己对《阳羡书生》这个故事的理解。从本集来看,导演应该还是想说一个“人心变幻难测,唯有套路不止”的故事。每一个人都瞒着上一个人有下一个“心上人”,看起来喜欢得不得了,藏着掖着,然而一旦只剩无关人员时,就忍不住拿出来炫耀一二。最后套娃的尽头鹅娘竟也生出了二心,对许彦勾勾搭搭。而许彦本来是被狐狸书生强迫来的,此时竟然也难免生出几分旖旎的念头,面对随时可能命丧鹅口的情形,居然还犹豫不决。所以最后狐狸书生与许彦分别时,露出的那一抹似神秘、似嘲讽的笑容,也许暗示着他对后来发生的事完全清楚?而这些都只不过是他的试探?那就只有天知道了。如果若许彦答应了,说不定下一次狐狸书生就该遇上一个村姑,而鹅娘最后吐出的就是许彦了。有意思的是,按照改编的情节来说,鹅娘出自许彦的笼子,但又被书生吃了,最后经由书生的“心上人”,进了壮汉的嘴,而这个笼子又背在许彦身上。而许彦面对鹅女带她走的请求如果没有犹豫,是否真的会被鹅女吃了呢?如果被吃了,那这样全片就不仅是一个套娃结构,还成了一个莫比乌斯环式的循环结构,不仅永无尽头,连始终都没有了。所以说这就是典型的现代社会的理解,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嘛。哈哈哈!以上说的都是对故事的理解。现在我想谈谈画面。很多人看了本集的画面,都会说水墨风什么的,但我感觉这更像是沙画的风格(当然不完全是,但主要是),尤其是人物运动时那种略微的模糊感。我们都知道,沙画的表演方式是没有台词的,因此很讲究意境和留白。因此本集最大的特点就是留白以及氛围的塑造,包括人物的对话都是用默片的方式,以第二人称(你)的字幕作为旁白来呈现。所以最后呈现出来的画面特点就是全片既有一种瑰丽的奇幻感,而作为画面底色的苍白,又给人一种极度的诡异感和荒诞感。甚至“你”这种第二人称,都给我这个屏幕前的观看者,带来的也不是代入感,相反的是一种淡淡的抽离感和空虚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怅然若失。在我看来,这种方式是比较好地呈现出了南北朝志怪的那种特点的:短小,镌永,脑洞极大,想象力比今人高了何止一个等级。而在风格上,相比于唐传奇的瑰丽奇幻,和明清笔记小说的诡异荒诞,南北朝的志怪呈现出一种瑰丽奇幻和诡异荒诞交织在一起的风格,包括读者读完后的那种怅然若失感,这都是后来者不曾有的。而在叙事上,则向来是少铺叙,上来就是强情节,直来直去毫不拖泥带水,而且往往通篇只叙事,而不过多地去剖析故事中人物内心的动机,也不太转述作者自己的创作思想,能有什么样的结论全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譬如《阳羡书生》原著结尾的部分,书生将招待许彦的铜盘送给了他。后来许彦当了官,把这个铜盘拿给同僚张散看,张散就说这个铜盘是东汉永平三年制作的。故事到此就戛然而止,为什么是东汉的铜盘,张散说这个是在暗示什么,原文都没说,留给读者自行想象。而本集的动画在最后的结尾处也有一处小改编,狐狸书生赠铜盘和张散的情节没有了,取而代之的则是鹅娘遗失在地上一枚珍珠耳坠,许彦捡起后耳坠化成一行天鹅飞进群山之众,茫茫而不可见。鹅娘为什么会遗失耳坠,耳坠又为什么会化作天鹅,是在向许彦暗示什么,都不得而知。看完之后,你只会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这在我看来,这个改编就深得原著精髓,也颇有南北朝志怪的那种调调。而沙画的风格对于耳坠化成天鹅飞入群山这一幕来说,绝对是相得益彰的。可以这么说,《中国奇谭》是一部带有一定实验和探索性质的短片动画集。而本集的《鹅鹅鹅》对于中国传统志怪,尤其是南北朝的志怪在动画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上的探索,无疑是成功的。我很喜欢。}
浅浅写一下自己的看法,当然这是一个开放式的故事,大家的观点不趋同才是正常的。“世态渔洋已道尽,人间何事不鹅笼。”世间的万物万态渔洋先生已经都说得清清楚楚了,这人间的哪件事不是变幻无常的呢?故事中的送货郎是“你”,是我们每一个人。1.交代故事背景2.鹅山是你失踪的地,此处首尾呼应,也就是说结尾处的你握着鹅妖的耳环已经迷失了原本的自己,你把自己弄丢在了这鹅山之中,再也没能回去。3.你初见到狐妖书生,是你从未见识过的新奇东西(它或许指的是现实中的欲望可怕且让人惊奇着迷),人的天性就是对“谜”很着迷,虽然恐惧但是好奇。4.你初来乍到刚刚见识到它的可怕模样以及等待着你的未知风险,你感到害怕,你后悔没有听猎人的告诫了事物皆有两面性,你做了一个选择就一定会后悔,可是如若没有选择它又会着迷于它的不可知,也一样会后悔。可现实情况是你已经来了,后不后悔没有用的。你只能硬着头皮应对前路挑战,迎接可能的得与失。5.既已上贼船,便再难轻易脱身。你也不再能由己,处处要受狐妖的束缚和驱使,狐妖(或指欲望)他驱使你前往“山顶”,退无可退,你也只能选择前行。6.狐妖吃掉了你的鹅,至此你失去了两只鹅,可你的初衷本是送这两只鹅去临村来着。你第一次体会到了代价(也即失去)你也惊愕也胆怯也心痛地看着狐妖,可他邪魅一笑,仿佛在说“小子,你太嫩了,这只是开始”,你不敢怒于形色。7.他要给你一点儿甜头了(也即得)你初次见识到这种待遇不胜惶恐,一时还招架不住。8.他要给你展示一下他拥有的更高级的东西,你开了眼见,甚为惊愕——原来还可以“如此这般(行事)”(这里就好似不为人知的潜规则)9.你开始羡慕他所拥有的东西了,你开始一点点贪婪起来也想拥有如此“美好”的东西。[狐妖说要请出自己的心上人-兔妖,可这心上人原来是心身不由己均由狐妖控制和支配的,狐妖对心上人并不是爱,而是占有和利用,是一种自私自利满足自己不顾对方不尊重对方人格的行为。对方已然不是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了,依然变成一件物品、狐妖的附庸物。]你也想拥有这种支配别人的权力,你也想所欲之物唯你是尊。可你连最初的鹅都没有了(沉没成本-越输越想赌)你不甘心你想翻盘,你想拥有多-更多,欲望愈演愈烈。10.狐妖的心上人背着狐妖也有她的心上人-猪妖。狐妖强行占有想要据为己有的东西真的完完整整属于狐妖吗?狐妖的心上人的心上人也有心上人-鹅妖。你见识到了欲望套着欲望,人心隔着肚皮。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无穷尽也难分难辨。人心多变,幻中吞幻。11.你见到了鹅女,你心动于她,至于为何心动的是她——大概①有似曾相识的原因(她是鹅);也有②见色起意的原因;亦有③吊桥效应(场景烘托)的原因……总之是心动呢还是幻觉呢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当局者迷而不自知。且心甘情愿为之持续着迷。注:吊桥效应是指当一个人提心吊胆地过吊桥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这个时候,碰巧遇见另一个人,那么他会错把由这种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为对方使自己心动,才产生的生理反应,故而对对方滋生出爱情的情愫。12.你们属意于对方,她想变成鹅住进你的鹅笼,你感觉拥有了她,你暗喜望了望身后的猪妖遂又犹豫,因为①你不知道能不能应付的来身后这一连串妖怪(阻碍)②你也不知道得到这鹅女的代价又会是什么(变成鹅女的心上人而被其吞噬?);③你害怕鹅女以后也会有你所不知别的心上人。故而犹豫不决。13.终于你擒着泪花想好了再难再苦也要带鹅女走。可是猪妖醒了,猪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吞掉了鹅女;兔妖遂即吞噬掉了猪妖;狐妖而后吞掉了兔妖,一切都发生在瞬间——拥有在瞬间,失去也在瞬间。(于你来说你一时不知曾经拥有与经历的过眼浮云真的发生过还是幻觉呢?)至此你失去了第三只鹅。[曾经拥有过的时光现在回过头来看好像一场梦啊。就像做了一场梦,醒来还是很感动。“梦”或者说“不真实”有两种,一种是已经流逝变成过往的;一种是尚在未来不停幻想的。]14.狐妖书生(或指欲望)与你作揖作别,可是他真的自此便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吗?恐怕未必吧?他已经以融于你的方式(参见作者另一作品《访客》)改变了你。你再也回不去原来的你了。他仍在这里,说不定永远不会消失。他是我的过去,其实每个人都被过去所缠绕。当你失去一个人,每一支蜡烛,每一段祷告都不能改变这个事实,你仅有的只是忍受那个你在意的人曾在你心里居住的地方变成一个空落落的洞。你本是一个货郎,要送两只鹅去临村,走了一次鹅山,你失去了三只鹅,自此你迷失在这鹅山里,这里是你失踪的地方。这一遭你有很多很多后悔之处——后悔来鹅山;后悔没听猎人劝;后悔没有早一点儿作出决定……其实事实上:无论你作出何种选择你都会有不满意你都会后悔但是后悔不管用也没有必要。因为有的弯路该走就避免不了。还有一些东西放在一生中去看真的不值一提,没有必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我们只管向前走不回头。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犹可追。世间所有的错过,都无须重逢。 不要希望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人,不是和他在一起就能够一切如意。凡是错过的人,错过的事,我们总是认为比现在拥有的更金贵。我们的“诗和远方”在另一群人的“嫌弃里”。而我们“所嫌弃的”又成为了另一群人的“诗和远方”。得不到的或错过的人事物,之所以比现在拥有的更美好,是因为它给了你充分的想象空间,而不是是它本身就那么完美。 TA最大的吸引力来源于你的强大想象力。 “要是当初”,“如果那时候”我们总是从自己选择的人生,看向另一种人生,感到羡慕,感到后悔!但实际上,无论选择哪一条路,生活都不会尽心如意、完美无瑕。“世界上好的选择有很多,但你要选定一个,然后忠于这个选择,让它成为最好的选择” 人世间杀伤力最大却又最隐蔽的悲哀就是:我们总是在一种生活里,却又妄想着另一种生活。然后又错过了现在的生活。其实,没有一种生活叫”最好的生活"!世间所有的错过都是无须重逢!一直沉湎于过去,悔恨于失去,你会和这货郎一样——失去昨天,忘了初衷,也弄丢自己。}
我觉得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不是名利双全,而是心中那份未经世事磨砺的纯真和梦想。要评选历史上最有名的诗,《咏鹅》肯定能够入围提名奖,这是骆宾王7岁时写下的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他用简单的文字,描绘出一只向着蓝天引吭高歌的鹅,似乎表示它向往蓝天、向往远方的不凡志向。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的白色羽毛在绿水中漂浮,红色的脚掌拨动着清澈的湖水。少年以鹅咏志,以这个年纪独有的朝气蓬勃和从容自信,奏响了一曲生动活泼的乐章。《咏鹅》一直被当成儿歌流传后世,我相信绝大多数成年人很少会去思考,为什么7岁孩子写出的句子,会被千古传诵?其实这首诗,好就好在他是7岁孩子写的,简单,干净,直接,没有太多的技法,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可是纯粹到无比真实。这样的诗,我们7岁写不出来,17岁、37岁更加写不出来,我相信成年后的骆宾王也写不出来。多年以后,骆宾王跟随讨逆军征伐武则天,兵败如山倒之时,或许他会怀念,7岁那年在池塘边和大白鹅,一起度过的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当我们面对现实的挑战,生活的困顿,我一直相信,少年感,是成年人最可贵的气质,因为只有这种气质,才会让你一如骆宾王笔下的鹅,无论何时何地,都能高昂头颅,向天歌唱。当你被世界伤得千疮百孔,愿你归来仍是少年!更多精彩内容请到视频号,搜索并关注“帅先生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咏鹅》背后的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