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看到了您回答的关于专培才能晋副高的帖子,请问专博期间没有并轨专培怎么办,工作后博士毕业可以直接评副高吗专培吗?

专博扩招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廉价劳动力不够用了......扩招是在规培政策不断推广和强化执行后几年开始的,随着规培制度的成熟,专博招生越来越多。这主要是因为以前硕士可以作为科室干活主力,你考上A导师的硕士,可以在A导师所在科室学习工作3年,这3年你可以值夜班,做实验,出门诊,上手术,拿快递,取报告,送病人,买饮料。总之只要是你能干的,不用给你钱的活,都可以让你干。而且一般科室硕导都不只一个,所以每年全科招5-6个硕士,无论值夜班还是拉钩举腿都有人干了,除了你,全科老师都美滋滋。但是这种好光景被专硕规培给毁了,自从“四证合一”政策出台后,专硕根本不在科里,而是按照规培制度全院转科,一个专硕上3年实际在导师科室停留时间顶多6-8个月,这日子还能过?所以没办法,只能招科硕,可是科硕毕业还得再去转科,能考上硕士的学生又不傻,所以不好招人。那就只能招博士了,但是一般科室能带博士的人少,而博导每年招人的指标又有限制,评选博导的指标更稀缺,哪个医院也不可能1年之内新增几十个博士点,所以只能把招人指标增加,让现有的博士点多招生,用来填补苦力空缺。以上是扩招原因,接下来说说医学生该怎么选择。首先,入职大医院越来越难,这一点跟扩招无关,而是和国家卫生发展政策有关。大医院缺人吗?缺!不缺人能扩招吗?那为什么进不去呢?因为没钱,准确说是没有国家给的岗位编制,国家为什么不给?因为国家近几年开始的政策方向是:严(遏)控(制)大医院规模,大力发展基层医疗机构。替卫贱萎的大人们说句心里话:“现在90%的三甲医院都关门,把医生全放到广大农村去才是坠吼的!”所以在政策的大棒下,你就是博士毕业也未必能留的下。2017年北京某三甲医院预计招收博士学历入职医生60人,结果7月份突然接到“圣旨”要求把指标强行下调至40,要知道7月份各医院招聘已经结束,这时候再找工作基本属于痴人说梦,当时被裁下来这20人跑到医院人事科去一哭二闹三上吊,就差喝百草枯了,最后被“妥善安置”到了平谷和通州的“XX医院共建的三级医院”入职,这两家医院可好了,尤其是通州那家,从一个门诊摇身一变成为“三级综合医院”,威武雄壮的住院楼拔地而起,除了没病人什么都有。我记得有一位博士很郁闷地说:“早知道去这医院,我硕士毕业就能去,还读个屁的博士。”所以进大医院难,不是因为你没学好,而是你在逆潮流而动,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其次,作为大部分“平庸”的医学生,在波涛诡谲的卫生政策面前应该把握一条原则——尽快就业!就像炒股一样,当大盘震荡时怎么避免损失?要么按兵不动,要么尽快变现逃离。学医肯定是不能按兵不动的,怎么按兵不动啊?先在家呆10年观望,等政策稳定了再决定考博还是就业?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先尽快先找个坑占上,所谓“我先上班,你们随意”。这个坑当然越舒服越好。举个例子,以前北京毕业的医学生都有一种非大医院不去的“舍我其谁”的气势,硕士留不了就考博士,多辛苦无所谓,关键是牛逼,要的是情怀,名气。你协和哪怕就招聘一个人,那也必须是我!老子不管什么政策不政策,老子就不停考,先念上10年,不信你还能不要我?我就真有同学执念要留在同仁眼科,经历了硕士3年,规培2年,博士4年,入职时都已经32了。可能有人觉得这很好,但我觉得这是不划算的,因为在他规培时,首医开始实行四证合一,规培和硕士统一了,他和比他小两届的同学同一年规培结束,心里十分不爽,却也只能认倒霉,而且目前医疗系统还在酝酿去编制,说不定过几年就搞个“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政策坑一下新人,到时候你不爽找谁去?所以取得一定学历后优先就业比较好,能留在一线就进一线,不能就去二三线省会,再不行就去四五六线的综合医院也行(去几线城市主要看能不能买的起房)。一定要去综合医院,别去基层社区。如果非要在北京的社区和铁岭的市医院选的话,也要先选铁岭。(原因下节分析)再次,摆正自己的身份。现在很多学生被学校和导师恶性洗脑,认为做医生主要是科研能力,查文献,写综述,实验设计,统计分析,英文写作才是第一生产力。医患沟通,临床思维,动手操作能力是不重要的。觉得管病人是在浪费时间的硕士博士比比皆是。但实际上科研能力属于一种“屠龙之技”它只能在非常小的领域,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而且这个“作用”还需要特殊机构的认可才能成为结果。比如我们现在都在发SCI,SCI能当饭吃吗?不能。只有学校,研究所,医院认可SCI,SCI才能给你带来好处,你为了符合这些“机构”的认可,必须苦逼呵呵地不断“提高自己”,特别是医学生,由于培养经历的不同,其科研能力很难与生物专业的学生媲美,医生做科研纯是为了进医院和在医院混下去,一旦离开科研型医疗机构,医生的科研能力基本上无用。但现在大环境下,科研型医疗机构规模不再发展,甚至还要压缩。从国家到社会都在逼着医生回到治病救人这件事上来。以后市场化的医疗机构至少要顶起中国医疗行业的半边天,他们可不看你能不能发SCI,主要看你能不能很好的与患者沟通,能不能独立开展一些治疗项目,能不能规范的指导患者检查和用药,总之就是能不能让患者愿意掏钱找你看病。所以为什么要去综合医院,去综合医院可以接触更多的患者,积累经验。目前医生培养有个致命的缺陷——分科过细导致医生处理合并症的能力差。这点在老龄化社会中是致命的,如果你临床能力强,经验丰富,可以独当一面。将来无论去哪种医院起码都不慌。不管国家政策怎么改,都有治病的手艺傍身,这才是“真本事”,不会让你感觉自己的付出因为国家政策的改变而白费。以上是个人的一点建议。只针对“平庸”的医学生。学霸和学神不用理我,祖国医药卫生事业一样需要优秀的青年学子去建设,要学习“两弹元勋”那种不计报酬,甘于奉献的精神。而且真的投身于这一事业中前景也是好的,将来成了两院院士,拿个诺奖,自然名利双收,比只做个医生强太多了。}
以上海为例先来看专硕和专博的培养方式。上海专硕算职工,在医院中归人事科和研究生科共同管理。读研,也就是规培三年中,要轮转医院大部分临床科室,临床工作繁重,工资相对充裕。与此同时科研要求极低,就我院专硕要求来讲,仅需在公开发表的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文章类型不限,级别不限,综述meta都可以。所以多数专硕同学在繁重的临床压力下,每天没日没夜的忙碌,其中对自己要求高的同学,在老板有课题的情况下,挤出时间做做科研。但是就这样的研究生培养模型,还能算的上研究生嘛?有的三年毕业下来,连下文献都费劲,这样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有啥区别?但是,他们正是医院和现今各地卫计委所需要的学生群体。不需要高工资,招到实力水平远高于社会规培人(上海的专硕极其难考)的学生在医院干活,确保医院的一线正常运行。此为背景。然而前几天一条专业硕博不需要参加规培的消息霸占医学生朋友圈,详情见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3_LfTpkiLv3ZFzx_r5blQ紧接着就出现了专博大量扩招的新闻。若说前面的文件和专博的扩招没有关系,我是打死都不信的。为什么?因为正如前文所说,专硕的存在支持了医院的一线运行,那专硕或者规培成了非必需品或者人手不够了呢?扩招专博呗。那专博的培养模式又是什么样?和专硕无差别吧。于是这博士又是多大的含金量?这就和规培之后又要落实专培是一个套路。知乎上还有很多大神医生鼓吹规培的长远意义,其实屁股决定脑袋,屠龙勇士变恶龙。临床技能挡不住你的晋升,就用论文限制你,你读科硕科博有牛逼的论文加速晋升,就用规培和专培限制你。说白了一句话,不能让年轻人成长太快。搞笑的是,前面的不需要规培的新闻热度还没降下来,中国医师协会就已经回应,这是国家政策,地方有另行规定还得听地方。简直干得漂亮。所以你问在种情况下如何规划职业生涯?我觉得不需要规划,这是很显然的朝令夕改,你的规划永远没有变化快。就比如专博能不能抵消专培?前面读专博的没有并轨专培,那以后还要不要专培?然而作为一名科研型博士在读医学生,除了能努力做科研好好发文章,没有任何办法。就是不知道还要多少年才能正式入职。选了医学道路,是我儿时坚持的梦想,也是我一生注定苦逼的源头。}
我国的医生培养体系本来就是一锅粥。教育部五年制,八年制,五加三,专硕,科硕,专博,科博,还有七年制和早年的六年制,以及个别学校的九年制,十一年制之类,每个人都可以是上述情况的排列组合。卫健委强调临床能力,要住陪,专陪,形式有跟学位结合的,面向社会化的,和面向单位人的,还有委培的,五花八门。科技部自然基金委牢牢控制上层路线,甭管你上面两条路怎么走的,要想在大医院混,统统去给我搞基础研究,否则别想晋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博士毕业可以直接评副高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