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缔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构真的有必要吗?

可能是受到了双减政策的刺激,最近总有一些人在传播一些耸人听闻的言论,比如学科类被整顿之后,接下来就肯定就会轮到艺术素质教育,真的有这种想法很可能是患上了受迫害妄想症,如果真的要整顿干脆一起整顿不就好了,都是一桌人,为什么还得开两桌席呢?当然如果你把眼光只盯在教培行业身上,那你很难看懂整体形势的,也很难理解为什么部分行业会成为重点打击的对象。比如娱乐业、房地产、金融、互联网、医疗、课外培训等,这些行业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会造成内卷,简单来说就是财富和资源集中化,二是持续传播焦虑,引发持续的社会问题,二者加在一起的结果就是资源越来越有限,进场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拼尽全力,但是能获得的实际价值在持续递减,从而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最终的结果就是谁标价码更高,谁看起来就是最后的赢家。这就好比是一场赌博,赢只是过程,输是必然的结果,因为所有的都是玩家而不会是背后的庄家。从上面这个原则上来分析,资源有限或者增量有限,很容易被形成焦虑的行业很容易会成为下一个被重点打击的对象。为什么会整改教培行业,因为你有钱就能吸引更多的教育资源,甚至还有吸引公办学校的老师进入培训机构,会让公办教育资源越来越薄弱,长此以往的结果就是有钱就能上好大学,有钱才能有好工作。类似的行业是什么?其实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考编培训。考编培训的本质逻辑跟中小学的学科类培训是一样的,你有钱就能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你有钱就有更大的可能性上岸,最后就变成谁越有钱,谁就更有可能成为公务员,这种情况和我们目前的用人原则很显然是背离的,而是完全是不可能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的。所以说,如果你要考编,请尽快。如果你做的是考编培训,K12的境遇就在眼前,也请尽快。每年的考编的名额几乎都是固定的,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动,但是资本市场当然是希望培训机构的业绩越来越好,培训机构就会想尽一些办法做营销,招来更多的人,但是从业者都知道,就像中高考一样,每年的录取人数也是相对固定的,招来的人越多,考不上的人也就越多,培训机构实际上挣的是那些没考上的学生的钱。很显然这就是在加剧内卷,这种商业模式在这种相对竞争的行业里怎么可能被长期允许存在?我们现在在压减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同时也在提倡社会实践能力,我们在往素质教育上做转变,而编制培训已经是形成了一套模板化的套路和工具的局面,已经事实上成一种应试教育,就如同流水线一般,显然这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局面。国家需要的是具备社会实践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各种应付考试的机器和工具。所以,在职业培训行业同样也会面临着一场变革和转型,对于成人培训一直以来都是鼓励的态度,目前有45%左右的孩子通过中考分流到职业教育,这是大势所趋,至于心理上接受不了更多的还是因为毕业之后的收入水平和身份上还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但是这明显就是社会大转型时期的必然过程。而且职业教育具有周期性,实际上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因为随着技术创新也产业升级,你之前所学习的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而这明显就需要更多的持续学习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对于一个制造业大国而言,为工业体系提供支持的服务业必然占据着极大的比重,包括科研、职业培训、设计院等等,这就是实业立国的服务业标准,但是相对于西方社会的去工业化,让制造业离开本土市场,我们自己更多的是低端制造业的迁移,而保留高端制造业的本土化就业,这就涉及到职业培训的终生学习受教育的问题。同样的,为什么会提倡非学科类的教育,因为类似舞蹈、美术、体育之类的,都属于社会多元化需求的表现,而且目前中国的娱乐业、影视、旅游行业等服务业都很不发达,这也是恰恰需要更有的人才的导入和社会认知的转变。遗憾的是,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从业者对于自己经营的科目存在的价值还是依旧停留在以升学导向,每一次美育进中考的消息出现的时候,朋友圈都是一片欢呼雀跃,你们在欢呼什么,你们到底又在想什么?除了传播焦虑,咱们是不是还可以做点更有意义的事情。我一直说学科类培训是短期市场、艺术素质教育是中期市场、成人培训才是长期市场,如果你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而依旧抱残守缺只坚信所谓的刚需,下一次的“双减”的大棒很可能就会砸在你的头上。更多教培机构(非学科)精细化运营内容,请关注公众号:新师道研习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培训机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