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六尺巷的故事100字”的故事

【www.baozhen-education.com--文档】
  张英(1637~1708)与张廷玉(1672~1755)号称父子双宰相,张廷玉是康雍乾三朝重臣,曾任礼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
  六尺巷,在“桐城派”的故乡——今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在市区西环城路的宰相府内。这里有一条长约180米、宽约2米、鹅卵石铺就的巷道,人们称之为六尺巷。六尺巷南边是宰相府,北边为吴家吴氏宅。巷道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有关它的来历,可有一段十分有趣的故事。下面是CN人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叶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铁算盘。
  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尚书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叶家。
  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
  一纸书来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唯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张英的行为正应了那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
  尚书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叶家的一半。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村民们可以由此自由通过。六尺巷由此得名。
  日落,星移,月转,风起,走在六尺巷,婆娑光影记忆着谦让。小小巷子,总有世俗人理的故事,这条传奇与亲和力具备的小巷所具备的魅力足以让人流连忘返。
  《周礼》记载,“五家为邻,四邻为里。”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段关于巷子的记忆。每一个住在巷子里的人,都有鲜活的童年回忆。
  那时候,没有冰冷的大楼相隔,没有邻里间的冷漠。邻居家的饭香味,邻居家的小朋友,邻居家的小庭院……在日头里温暖了岁月,惊艳了时光。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深巷卖櫻桃,雨余红更娇”。充满灵性的小巷,言有尽而意无穷。
  #拓展知识#
  “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今天的我们礼让,和睦,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明之士尚能如此,今天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处理小事小非,更应该比封建时代做的更好。事情就是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本文来源:https://www.baozhen-education.com/wendang/19539/}
2022-11-10 08:13:53
六尺巷的来历和故事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的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相府家人遂驰...
六尺巷的故事简介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
六尺巷的故事“六尺巷”的典故之所以成为一段历史佳话,源于张家与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 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的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
六尺巷讲的什么道理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和睦、包容忍让、平等待人,作为一种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在建立和谐社会进程中,这种谦和礼让的传统更需要发扬。胸襟开阔、雍容大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心有多大,就有多少。在故...
六尺巷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个故事里的吴家人也是值得称颂的,当他们在和张家争宅基地时,他们应该知道对方的背景,但是他们并不畏惧。而当对方作出高姿态时,他们并没有“把别人的客气当成自己的福气”,而同样以高姿态来回应,也作出了令人...
八尺巷的典故清代康熙年间,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因年代久远,没有什么强有力的证据,县令难以明断,公说公有理,...
六尺巷在哪里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
六尺巷位于哪个城市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
六尺巷位于现在的哪个地方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
六尺巷给我们的启示“六尺巷”故事,讲的是古代有两邻居争地建房,互不相让,其中有一人写信给京城做官的兄长,要求出面干预。但其兄长的回信只写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其弟听从兄...
战争小故事战争中的母爱:越南战争中的一位摄影师拍到这样一副画面:越军用机枪扫射敌人,有许多平民被误杀,纷纷倒下。其中有一个人倒地时特别慢,而且姿势十分的怪异。摄影师把胶片重新慢速播放,发现那个人是位母亲,她的怀...
南山南的真实故事南山南背后的故事这个故事,本来就是一个异地恋的悲惨往事。故事的女主在南方,具体来说,是深圳。男孩在北京,一在天之涯,一在海之角,一云隆冬日,一曰是春晓。万里的相恋。所以从一开始,歌词就写出了这种状况:...
老人讲的阴间鬼故事我一个堂哥的媒人的事那时候他大概40岁左右,是个贩牛的。个子不高,人黑黑的,因为他帮我堂哥做媒,所以那时候我经常和我堂哥去他家玩,他很奇怪的一个人,他经常无缘无故的在家里睡上几天几夜,醒来后就说他去哪...
破釜沉舟的主人公破釜沉舟的主人公是项羽。破釜沉舟典故出自秦末的钜鹿之战。前208年十二月(西历公元前207年),项羽为报叔父项梁之仇,亲率二万精兵进攻秦国王离及章邯。渡漳水后,命令兵士凿沉船只,打破煮食用的釜镬,只带...
退避三舍是哪次战役退避三舍这个时间发生在城濮之战中,因为晋国的重耳为了报答当年逃亡之后受到楚王善待的恩情,所以在晋、楚两国交战的时候退避三舍。这个成语现在被用来形容一个人为了免冲突的发生,从而退让、回避的行为。退避三舍...
灰猎犬号真实历史是什么护航船队制度是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开始实施的,由于在护航战中效果显著,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同样沿用。简单来说,就是将四十艘左右的运输船集中起来组成一个船队,排成阵型统一行动。这不是随便拍脑袋想出...
蚯蚓韩国真实事件原型《蚯蚓》这部电影是以真实发生在普宁的一宗残酷校园暴力虐童事件为蓝本创作的。事件原型就是号称十大校园暴力事件之首的李创发校园暴力事件与电影不同的是,受害者是一名男生他从小学开始就一直被欺负。而且...
大明风华的真实历史按明史,景清本耿姓,讹为景。读书过目不忘,洪武年间中进士,授编修,改御史。建文初年,景清曾为北平参议,与燕王朱棣交谈,言论明晰,被朱棣大大称赏。1402年,许多大臣都在靖难之役遇难了,包括方孝孺等都殉...
高山流水的典故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弹奏琴曲。“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
血战钢锯岭的真实历史戴斯蒙德·道斯1919年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他的父亲是一名木匠,1942年,道斯正式入伍,成了一名医疗班士兵。他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认为武器是杀人工具,所以拒绝使用武器上战场,他觉得自己的武器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尺巷的故事100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