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开设著名的死亡教育育必要性何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非常相信一句话: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
——钟南山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了大地,
意外的“超长”假期,也给亲子关系带来新的挑战,
甚至有不少家长开始有“再不开学,不是我亡,就是娃疯”的哀嚎。
3月3日,河北石家庄,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因为睡懒觉不起床,上网课不认真,家长忍不住训斥了他几句。
谁想到,这个孩子竟然一怒之下跳了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母跑到楼下看着躺在血泊中的孩子,捶胸顿足:“我不该骂你,不该逼你做作业,我再也不逼你学习了……”
可是,为时已晚!
无独有偶,3月6日,上海妈妈刘女士,在家辅导孩子上网课写作业,跟孩子学习起冲突,
一怒之下,刘女士跳河轻生。
消防人员迅速赶到河边营救,刘女士哭着说:
“不要救我,我太累了,他(指她自己生的娃)就希望我去死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明是彼此相爱的人,为何都活成了一场目送?
本以为随着疫情的逐渐解除,开学如期而至,家长和老师都可以皆大欢喜 ,
却不曾想,开学没几天,发生多起学生跳楼事件!
4月26日早晨,安徽巢湖,17岁高一男孩,因学习压力太大,一时想不开,跳楼自杀身亡。
4月13日,江苏无锡,一名12岁的女孩,在开学第一天竟跳楼自杀,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4月13日,安徽合肥,一名15岁学生因学习问题与父母发生争吵后,爬出阳台扬言要跳楼。幸好被派出所营救。
4月12日,陕西商洛,一初三女生,从教学楼三楼跳下,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4月7日,江苏南通,一名15岁初二男孩从19楼坠落,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
这些至少仅四月份的数据,
这些孩子,大的十几岁,小的只有几岁,
他们尚未成年,生命之路还很长,
却亲手扼杀生命之花,以惨烈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
这些触目惊心的自杀案例,也让我们这些成年人如坐针毡,焦急中叹息着:孩子,你到底怎么了?
2、是什么导致高自杀率?
在《北医儿童发展中心》有这样几条数据:
  中国儿童自杀居世界第一,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孩子死于自杀,8个自杀未遂。  在自杀者的年龄排列中,12岁占第一位(40.3%),其次为14岁(22.7%),11岁和13岁(13.6%)。在自杀者的性别对比中,女孩子远远高于男孩子:女孩占(72.7%),男孩占(23.7%)。  高校约有20%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其中15%属于一般心理问题,需要学校、亲友进行疏导;3.5%有心理障碍,出现失眠、消瘦等症状;1.5%有精神病,失去自制能力,分不清现实与幻觉。
从这些冰冷的数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自杀不再存在高中与大学,而是越来越低龄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究竟是什么,让这些孩子,在花样的年纪,一步步走向了暗黑的深渊?
这也让我们不禁思考:是怎样的问题,促成了学生的高自杀率?
孩子对抗挫折的底气,该从哪来?
在江苏句容,有个9岁的小男孩,
因为撞碎了学校的玻璃,害怕受到惩罚,留下一封遗书之后,从17楼跳了下去。
尚且有许多字不会写的他,用稚嫩的笔触,夹杂着拼音和错别字,歪七扭八地写到:
  "nai nai ,我前天把学校的bo里zhuang sui 了,我之到要chen fa,suo以我跳lou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短短一句话,读着让人难掩心痛。
孩子究竟是有着怎样的压力与绝望,才会选择用放弃生命来解决问题呢?
就像有位网友留言所说:
  “可以想见这个孩子在家里肯定是不敢犯错的,否则怎会如此惶恐不安?甚至不惜以死谢罪。”
有时候,压死骆驼的,未必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稻草。
《原生家庭》中有一句话:孩子应该拥有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权利,犯个错而已,又不是世界末日,这是他们尝试新事物并建立自信心的途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试想一下,孩子每次犯错,我们抱怨、指责:“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你又犯错!我一开始就不应该给你那么多权力!”
孩子得到的信息是什么呢?
是害怕、感觉自己不被信任,质疑自己,而且下次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依然不知道怎么补救。只会本能的想着躲避父母。
如果我们能忍住怒气,多问孩子一句:“你现在打算怎么解决呢?要怎么做才能避免下次再犯呢?需要妈妈的帮助吗?”
孩子能学到什么?
是不是就能感受到父母的信任,从而学会自主思考,和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孩子来说,只有父母能够接纳他包容他,他才会感觉到安全和放心,才有底气说出自己遇到的问题。
孩子对抗挫折的勇气,只有家庭能给!
孩子对生命的敬畏,何在?
在国人的观念里,死,是一个很忌讳的词。
《西藏生死书》里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是的,我们对于孩子的死亡教育,依旧是一片空白。
一个个悲痛的事例,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缺失死亡教育的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自残、甚至是自杀,
他们对生命完全没有敬畏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死亡在孩子眼里似乎成了逃避惩罚的退路、抵抗生活压力的手段,
他们面对死亡,有好奇,有挣扎,有报复,却唯独没有害怕二字。
面对“死亡”,家长要做的不是忌讳不语,也不是含混敷衍,
而是拿出端正的态度告诉孩子生命的发生和消亡、轮回和延续,更要让他们明白生命存活于世的伟大意义。
对于4岁之前的孩子:
要避免问题复杂化,可以带点童话色彩的方式,比如死去的人会变成星星陪伴着我们,去出差了,去天堂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岁之后孩子:
对社会有了一定认知,跟他们讲“死亡”之时,更重要的是强调“生”的意义。一定要强调“生命”的可贵和“死亡”的危险,培养孩子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
当孩子具备一定独立性:
就可以用科学的态度直言不讳,可以带他们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长大,老去,死亡,
平静地告诉他们,他们就不会害怕,反而会欣然接受。
孩子长大,那父母呢?
在一期《少年说》节目中,
一个男孩吐槽自己38岁的妈妈,只顾着准备自己考研,连羽毛球都不陪他打了。
他表示很不理解:“别人家都是孩子学习没时间搭理父母,怎么就我们家反过来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妈妈的回答亮了:“因为我是在儿子身上看到了学习的风采,所以妈妈也要这样去努力!”
在很多人眼里,38岁的中年女人,
或许是生活的重心都在家庭;
或者是一颗心牢牢系在儿子身上;
或者是一颦一笑都由孩子的成绩和心情决定。
可这位妈妈,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教育,不是牺牲所有时间和精力陪着孩子,而是我们用心生活,活出自己。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论”,身行一例,胜于千言。
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灌输给孩子什么,
而是孩子能从我们身上看到什么样的活法!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很多家长对于子女的期盼。
但教育孩子之路,需要的不仅仅是如何教孩子成长,更是父母的自我成长!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著名的死亡教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