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的故事内容是什么?


《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一起,并称为“乐府双璧”。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双璧”是指民间乐府诗歌而言的,并不包括文人主动自发的创作。
《木兰诗》在乐府中的地位,属于民间叙事诗
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有泾渭分明的两部分:
其一是属于南方抒情为主的文人乐府,用辞雅致,情感细腻,以描写情爱为主,比如著名的《西洲曲》,其中名句为: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其二是属于北方叙事为主的民间乐府,用辞质朴,行文简练,以讲述情节为主,比如《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等。
《木兰诗》作为“乐府双璧”,其实只是代表着北方民间乐府的最高成就之一,属于民间派系。
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谈,抛开乐府的民间或者文人取向,从叙事诗的角度来说《木兰诗》,能发现这些诗歌的另一种特色。
叙事诗的发展有一个明显的过程,《诗经》时代往往是一句、两句的片段化叙事,诗人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到了楚辞时期才有了完整的叙事诗。
直到汉代蔡文姬《五言悲愤诗》的出现,才真正让人们看到一个形式工整的叙事诗是什么样子: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这是蔡文姬汉末时期沦落匈奴生下子嗣,即将返回中原不得不与其子分离时的场景。抛开故事内容不谈,其给人的阅读感受已经和唐朝时期杜甫等人的叙事诗非常接近了。
而《木兰诗》的形式和这样的诗歌同样很贴近,只不过用语稍显民间化,其中偶尔会出现一些违和感。
我们来看这一句: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是其中对于木兰从军之后战争的描写,十年战火被压缩在前四句之中。
不说这种技巧是不是民间文学能达到的,单说其用辞、结构等方面的特色就有非常浓厚的文人色彩,这与这首诗中的其他语句对比非常鲜明。
这就说明,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些著名的民间叙事乐府诗歌,其实不仅仅来自于民间。故事的主体是民间传说,但语句其实是经过了文人的润色。
《木兰诗》的故事主题,在于传奇而不是忠义
《木兰诗》经过文人的润色之后,其结构布局对于主题来说有了更鲜明的倾向性。
那就是表述的是木兰故事的传奇性,而不是为了国家、民族而征战。
试想,从军打仗自古便是男儿,那么当一个女子装扮成男人替父从军,是不是显得非常具有传奇性?
这才是符合民间故事的调性,要以传奇的方式来讲述故事,才能引起普通人的兴趣。
那么,既然有了替父从军的主题,那么就要讲述木兰的经历,家人对这件事是什么态度?木兰如何奔赴战场?战争结束之后木兰是否还活着?活着的木兰又有着什么样的结局?
这些才是人们真正关注的焦点所在。
那么,如果在这首诗中详细描写战争,那么为了吸引观众,必须要写得精彩跌宕,必然会有着惊险万分的描绘,这无疑会冲淡故事的传奇性。
人们对于木兰从军这一件事情的关注,转而变为了对于战争场面的热忱,岂不是跑题了吗?前面所做的铺垫以及后续的故事,就会以战争部分为分界点,明显断成了三节。
这才是对叙事诗整体性的破坏。
所以,战争十年仅仅用六句话一带而过,人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凯旋而归的木兰命运如何,这样的故事才更为顺畅,也更为符合阅读的习惯和心理。
要知道,古代所有的诗歌,尤其是叙事诗,都是要考虑读者的感受,并不是像今天很多人所说的那样,写给自己看。
古代的文人诗歌是向社会表达自身的“情志”,所以自然需要读者来共鸣;而叙事诗本身就是以故事的形式来达到传播的目的,自然需要读者的理解。
所以,分析这样的叙事诗歌,尤为需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来看待整首作品,因为在创作的过程中,这也是作者的考量。
《木兰诗》故事的衍生,背景在隋唐时期
《木兰诗》讲述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结局仅仅在于其凯旋归来。
但这种故事的传奇性又非常得高,深受民间欢迎,以此为题材的衍生作品也非常多,最为著名的就是《隋唐演义》当中为其改编、续写的故事。
《木兰诗》的风格很像唐诗,在隋唐之际被人润色的可能性非常高,所以时代的背景也带有浓厚的唐朝色彩。
《隋唐演义》中,花木兰还是和诗中一样,属于少数民族的部队,但并不是打了胜仗凯旋,而是做了俘虏。
恰恰俘虏了她的军队是一支全由女子组成的部队,她也因此而得以活命。
这里面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逻辑推测,就像诗中所言:
同行十二载,不知木兰是女郎。
那么,花木兰的相貌以中国的自然审美来说,作为女性自然是极为丑陋的。
但是花木兰有一个妹妹,叫做花又兰,却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后来嫁给了罗成,所以花木兰又成为了一个和主角势力同一阵营的角色。
这样安排无非是因为花木兰在民间的形象是正面的,一位女子如此勇敢、善良、孝顺,如果还要变成隋唐英雄们的对立面,那这些英雄就不够英雄了。
而对于花木兰的结局,有说其嫁给了当时的可汗,有说她因为不想嫁给可汗而自杀的,不一而足,反正是故事的一个分支,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
但是,从这一现象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民间是有着非常高的影响力的,并且这是一位正面形象,在故事素材的处理上明显需要考虑民间的接受心理。
所以,不论是《木兰诗》还是小说演义里,对于花木兰参与的战争都是略写的,不让带有高关注度的战争描写抢了“木兰”的风头。
这样才会使得故事的主题更为鲜明,不至于喧宾夺主。
读懂了辛弃疾的“婉约”,才知道辛词为何如此动人
举报/反馈}
关键词:叶露盈
插画家 花木兰
《木兰辞》绘本图
近期,花木兰这个诞生于中国传统诗词的人物再次成为文化焦点,关于这个东方故事中少见的女性形象再度成为热议话题。从北朝民歌《木兰诗》开始,对木兰故事的改编作品以及形象解读折射出不同时代的主流观念,从忠孝两全的传统观念到如今借木兰成长史而彰显一种独立奋斗乃至“逆袭”的现代女性觉醒意识。
不到四百字的《木兰诗》,留给创作者充分的空间去想象发挥,去代入其中,而改编的观念与现代性转化决定了作品能在多大程度上打动今天的观众。近期,青年插画家叶露盈推出绘本新作《木兰辞》,从自身经历与东方视角为这个故事注入新的创意细节。“90后”的叶露盈已摘取了众多专业奖项:2016年,24岁的她以《忠信的鼓》获得第七届信谊图画书奖首奖,同一年作品《洛神赋》获第13届中国动漫金龙奖最佳插画奖金奖、上海国际童书展金风车国际青年插画家比赛金奖,也正是这部作品传递的东方意境与成熟画风,让她在2018年作为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的“今生守护者”亮相《国家宝藏》节目,带着古老的《洛神赋图》一起“破圈”,而为大众欣赏。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古典故事绘本更应该注入年轻血液以及这个时代的标签,保留魂,注入新颜。”这个创作观念起始于她在中国美院以及挪威高校读研的课题“东方传统经典绘本的现代演绎”,之后从《洛神赋》一直贯穿到了今年两部新作《兰亭序》《木兰辞》。魏晋南北朝,在叶露盈看来是个性最自由奔放的时代,那些人物的魅力超越千年而来,在现代读者眼前依然鲜活。尤其是在木兰身上,叶露盈将自己从小镇到城市的成长求学感受放置其中,这种共通的永恒情感是她在新作创作中最大的收获。在采访中,她表示,无论木兰身上被赋予了多少伟大的意义,她最本真的情感和决定是真正打动现代读者的地方,而更难得的是,叶露盈对战争画面的处理并不像影视作品那样着重渲染,而是传递出珍重生命与和平的理念。
“没有伟大意义附加的木兰,才是更现实更生活化也更有魅力的”
记者:今年你已经推出两部新作,《兰亭序》是和文字作者吴菲合作,把王羲之的成长时间线创意融合进兰亭雅集场景里,最新的《木兰辞》为何决定文字完全使用原诗?
叶露盈:这两部作品在故事性上有着很大不同,当时我感觉《兰亭序》的文本还不足以构成一个故事,它有许多王羲之感叹的部分,如果有一个现代文字来合作呈现会更丰富地体现一场古代的晚春午后聚会。《木兰辞》其实和之前作品《洛神赋》的感觉有些像,本身的故事线已经很完整了,我自己在读《木兰诗》时已经可以抒发出很多的想象和创意,其实这个问题涉及到绘本中很重要的一个图文关系的创作问题,我在中国美院教学时也和学生探讨过,像《木兰辞》这样比较简练的文字,更适合以图像来发现其中蕴含的文化丰富性。
记者:《木兰辞》并不长,还涉及了南北朝的市集、边塞场景和征兵制、妆容术等内容,留给创作者许多想象空间,木兰得胜归来见天子的画面有点联想到了敦煌壁画的构图,在南北朝服饰、建筑设计方面是如何处理资料的?
叶露盈:我在创作前做了许多资料准备工作,特别参考了沈从文的《中国服饰史》、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等资料,木兰归来见天子那个画面也是受到古代画像砖上多种视觉焦点的灵感,当然也发挥了自己的一点想象,比如木兰的家一半是参考了南北朝的民风建筑,一半是我自己创造的。
记者:《兰亭序》《木兰辞》里都出现了动物守护神的形象,木兰是凤凰与兔子,北方游牧民族的坐骑形象是鹰熊鹿,这种人与自然一体的呈现在你的创作中有着很明显的辨识性。
叶露盈:我一直想做一些不一样的创作尝试,在古代故事中突显动物形象便是如此。《木兰辞》中跟随木兰征战的凤凰是象征了女性力量的觉醒,兔子则代表了家庭的寄寓。而且它们的形象是有变化的,兔子在从军前就陪伴木兰左右,征战时一起穿上盔甲,得胜凯旋归来后变成了普通的兔子,有点南柯一梦的感觉,此时的木兰已经觉醒成长了,可以脱离凤凰和兔子的陪伴了,这是我埋下的一个伏笔。至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坐骑形象,是参考了萨满教的一些资料,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陌生的文化,我希望更多的是从精神层面去想象呈现给大家。
记者:木兰题材的改编已有许多作品,看似很难改出新意,但你还是有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改编处理,尤其是战争观念的处理和影视作品里的渲染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她独自骑马上山决定替父出征的心情,以及战场上神灵引渡亡灵的画面。
叶露盈:我在画《木兰辞》的时候,并不希望自己完全站在木兰这一边,为获胜一方歌颂,战争终究是悲剧,牺牲就是伤痛,因此我在天空中幻化出男神女神为逝去的生命落泪,这就像是战争后的慰藉,也算是我个人的浪漫情怀。后面的画面里,“壮士十年归”我处理得格外平淡,因为战争的宏大,使得回乡时在河边洗马的细节更加动人,战士们的内心也在期待着回归平淡淳朴的生活。
记者:木兰过去是和孝道忠义观念在一起,到了现代有了更多解读,她没有招婿代为出征,没有在凯旋归来后嫁给如意郎君变成“大团圆”结局,反而自我意识有了更多成长觉醒。你在创作过程中有哪些感受?
叶露盈:我在明清改编的木兰故事里的确看到了婚嫁的情节,还有太多关于忠孝的宣扬,我觉得这些都无法掩盖北朝民歌《木兰辞》里她最原本的形象,她追随自己的内心,做出保护家庭的本能的决定,在凯旋归来后也并不想当官,富贵如浮云,她这些情感是非常潇洒的,用一个现在流行的词来说也很“飒”。没有伟大意义附加的木兰,才是更现实更生活化也更有魅力的,这是我最有代入感的地方。
“风格不代表一切,但是感受代表着一切”
记者:我在金风车国际青年插画家大赛、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原创插画等比赛的获奖作品里注意到,中国的原创插画具体到单个作品已经非常国际化水准了,而在题材社会性多样性上、多幅作品场景叙事完整性上和国外插画家存在很多不同,这方面你有什么观察?
叶露盈:这些奖项在评选作品上都有不同的取向差异,给了当下插画家更多表现舞台。我看到一部分年轻的插画家作品依然会有一些模仿的痕迹,但这或许是必经之路,最终还是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
记者:英文版《射雕英雄传》(第一部)插图版的插画也是来自于你,这个合作和之前的作品创作有什么不同?
叶露盈:英文版《射雕英雄传》插图版是英国出版社编辑来找到我的,我们磨合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打磨交流,对我来说,题材不同在创作上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武侠故事里的飘逸感和之前创作《洛神赋》时的那种飘逸感是不同的,这对我算是一次挑战尝试。
记者:看你的获奖和创作经历会觉得很顺畅,但是你提起过自己经历,中国美院保送研究生后前往挪威留学然后回国任教,初期也是度过了一个“怀才不遇”的过程,之后《洛神赋》获奖被更多读者所认识,找到了最适合传统题材的绘画风格。
叶露盈:这些年我并没有太多思考风格这个问题,也许还为时尚早。绘画方法是我在创作过程中会注意到的地方,比如《洛神赋》采用了电脑数位绘制,画法是飘逸的,到了《兰亭序》采用纯手绘方式则比较有氤氲感,在新作《木兰辞》我刻意留了些草稿笔触,希望传递出一点泥土一般的大地感,我更多是从感受上来确定题材采用什么绘画方向,这点非常重要,风格不代表一切,但是感受代表着一切。
记者:你现在在中国美术学院担任教师,学生会和你交流讨论国风、国潮这类市场属性的热点话题吗?
叶露盈:我在教学时和学生们比较少谈论市场属性的话题,像国风、国潮这类词还是有许多市场赋予的概念在其中,站在创作者角度,重要的是如何讲述一个中国故事,我们怎么去表达故事,故事和“我”存在的共鸣点在哪里,这是比较纯粹的思考点。幸运的是,我和学生们相差年龄并不多,在这些问题上常常是互相认同的。
记者:中国美术学院在长三角地区参与了许多公共文化空间改造升级,你认为传统题材作品如何呈现在公共空间会有比较好的视觉传递?
叶露盈:这些年我的作品有在公共空间做成小型动画视效、VR作品以及长卷轴等形式的呈现,关键还是在于展现的题材、内容以及初衷是什么,这样与这个公共空间的契合才会更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木兰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