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的语法是怎样的?

  一直一直以来,从未认真思考过,这句话背后的问题。

  直到刚刚脑袋发热前那一秒钟,问自己:为什么在买东西的时候,第一句开场白是:"多少钱" !

  第一时间百度一下,各国人民的看法(小伙伴们也可以百度:“国外买东西询价吗?)

  怀疑我的英语老师,为什么教这一句?

  暂且不知2000年历史中,商业文明的交易行为是何种方式,双方过程又是如何。

  自懂事起,第一次独自去购买自己所需时,第一句开场白,也是:‘多少钱’ !(对商家良心质疑)。因为这是每个人的权益和应有行为。可以说,这句话耳目熏染,不知从何而来,总之这样的开场白一定是对的!不这样问,就会吃亏!

  现代商业中,也有两种场景下,没有多问过这句话(大型超市和网购平台)

  这就不禁自问这又是为什么?

  前一种情况下,商品明码标价,价格相对合理,也没有具体询价人;后者是经过定义筛选后,确认已是自己接受的价格范围。

  关于多少钱 !背后的问题:

  近代实体商业的落后,和人均收入的”底气“。(物价的不信任,收入的不自信)

  老外购买商品询价吗?这种情况比较少,觉得问这句话是多余的,也没有礼貌!

  但老外来到中国生活、工作多年后,显然也会接受我们的语法,也会问句:how much ? 多少钱(防范意识)

  商业的根本特性是诚信。显然我们近代商业对于这一点没有一个完美或完善的认知。从改革开放开始,不乏很多下海人急速扩张财富,顾虑也没那么多,对于商品的定价,基本是随心所欲,逮一个,赚一双。一件商品一个地方一个价,而且也不会明码标价,好像是生意人的潜规则一样。消费者总是前脚刚买到,后脚发现一个更便宜的地方。总有不放心和上当受骗的感觉,询价就成了买卖双方的一种心理战术。

  询价也成为准备砍价的探路方式;而砍价成为一种自豪感和幸福感!

  可以理解,这是这一时代的形态,或许跟人均收入也有一定的关系,反正多数人就这样过来的。

  30年来,买卖过程中人与人,不真诚,不自信的表现!

  在此也感谢改革开放后的商业形态,让人们有了更丰富 ,完善的物质体验!

  基于”询价“,企业和商家也在不断完善一些办法:

  广告塑造品牌,开设专卖连锁,等等...

  目的是稳定商品物价,平衡买卖双方心理。这样的方式显然有效,持续维持了十几年。

  突然有一天,电商出现了,让商品的价格变得透明了...,一时间实体经济苦不堪言,就像是扯掉一块遮羞布一样,恼羞成怒。

  这是时代商业进化的结果,也还原了商品的本质,原来品牌专卖也是相当的有水分。(实体店是如何对抗、挣扎及套路方法,暂且不论)

  当然天下生意没有不挣钱的道理,而衡量的标准则是:每个人的人心。

  假如不挣钱,工厂就不会开工,企业也无法发展。也当然商业就不会进步,商品也就不能更好的完善大众生活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事情出现了两种极端,一种认为:便宜就是硬道理,结果就是怎样省成本怎样做→假货泛滥。另一种认为:要贵的超出预期,只服务那些能买的起的‘有钱人‘。

  人人渴望生活在一个幸福的物质环境中。

  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的人均收入,消费支出,与发达国家的物价、收入支出,有着明显差异化和对比。

  然而事实上,我们的物价也是可以实现人均平衡。只是我们落后的商业体在制约着物价的不平衡,不健全。

  当然我们也不是没有这种企业,只是太少太少。或许有一天,也不必再多问这句了。

  中国商业的改变和进步,也将从“多少钱”这句话开始!(诚信与良心)

  在商言商,但处在这个时代,总要承担一部分责任及对商业未来形态进步的改变。

  首先,还没能全面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但也尽一切可能。(正在完善中...)

  其次,产品的好坏要有个很明确的区分,职业操守,也是良心定义。

  再者 ,进一步平衡物价:如同发达国家一样,让生产方直接参与,提高效率,节省成本(去掉所有的中间商),保障物有所值(人均消费水平)。

  时代是进步的。也因为,这是商业发展的必然性!你不做,也会有别人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美要首次直接对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