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调试成绩和真实分数有什么动荡吗?

(以下简称《中考改革方案》)

一、我市此次出台《中考改革方案》的背景和过程是什么?

答:1.中考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是激发教育发展动力和活力的重要手段。中考改革作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涉及千家万户,事关教育公平,事关社会稳定。2006年开始我市稳步推进中考改革,实行了“两考合一”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制度,推行了综合素质评价、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自主招生等改革办法;2011年,我市实施了第二轮中考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改革了考试科目和高中招生录取办法,实现了全科开考、学完即考,将地理、生物、政治、历史、体育等学科作为中考科目Ⅱ纳入全市统一学业考试中,将考试成绩以等级形式作为高中录取的依据。2016年,将体育与健康以50分纳入中考计分科目。这些规定和制度符合国家全面发展、综合评价、减轻负担、规范发展的要求,基本发挥了引导、评价和激励的功能,促进了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本次中考改革是历次改革的延续,我们坚持稳妥推进,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进一步优化中考考试制度、考试方式、考试内容、录取办法等。

2.中考改革是落实国家、省上中考改革文件精神的需要。

2016年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同时要求要改革录取计分科目的构成,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选择部分科目作为录取计分科目,除语文、数学、外语科目外,根据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确定其他具体科目及数量,防止群体性偏科和加重学生负担。

2018年7月,甘肃省教育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决定从2018年秋季起,兰州、嘉峪关等2个市州率先在全省进行中考改革试点,要求将义务教育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确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明确了中考录取计分科目的构成和考试方式,要求完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高中招生录取办法,加强考试招生管理。全科开考、一考多用,避免多次考试,加重学生备考负担。

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政策要求,为进一步推进我市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工作,本着“积极推进、平稳过渡”的原则,市教育局于20187月启动中考改革工作,成立了《兰州市中考改革方案》起草工作小组,组织开展调研、论证、起草工作。在方案起草过程中,履行了集体讨论、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相关程序,先后召开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初高中学校校长、一线教师代表、学生家长代表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高校专家等参加的座谈会十余场,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广泛吸纳各方意见建议,并通过实地调研太原、南京、武汉等省会城市实际做法,有效借鉴全国其他省会城市成功经验,经多次修改,并报请市政府研究同意,省教育厅审核备案,市维稳办评估通过,形成了《兰州市中考改革方案》定稿。

二、此次中考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答:此次中考改革是在基本延续我市现行中考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和省上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2018年启动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学生开始实施。通过进一步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建立健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改革招生录取办法,到2021年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唯分数论”的不良倾向和负面影响,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促进高中阶段学校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更好地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改革后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和考试方式怎么确定?

1.考试科目:将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规定的科目全部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包括: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共12门课程。引导学生认真学好每门课程,避免过早过度偏科,确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分为全市统一考试和考查两类:全市统一考试科目共10科: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体育与健康;全市统一考查科目共2科: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2.考试方式:根据学科特点,采取不同的考试方式: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6科实行书面纸笔闭卷考试,其中外语增加了口语测试,将外语听力测试从笔试中分离出来,实行外语口语与听力测试人机对话考试方式;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实行书面纸笔闭卷考试和现场实验操作技能考试;体育与健康实行现场测试考试;信息技术教育实行无纸化上机操作考查,艺术(音乐、美术)、劳动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考查相结合的方式,考查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应维度。

四、这次中考改革会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答: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是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初中毕业和高中升学的基本依据。本次中考改革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规定的科目全部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调整了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等4科的成绩呈现方式,由原来的以等级形式呈现改为以分数形式呈现;同时将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和外语听力测试从原来的笔试中分离出来单独考试,增加了外语口语测试;所有科目都侧重于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对学生都是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社会实践则是提倡学生参与社会活动,适应社会生活,增强适应能力等。以上变化,看似增加了考试内容,但是客观上不会给学生增加过重负担。首先,这些学科都是初中阶段的必修内容,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这种变化,是对原来相对弱化的学科的一种纠偏和加强。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的再分配来缓解和减轻学业压力;其次,我们可以通过规范考试管理、提高命题质量、控制命题难度等方式来缓解和减轻学业压力;再次,这次考试内容的变化,只是考试计分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考试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到学生减负问题,他指出,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这一部分,把它叫做负担。在这个以内的,把它叫做课业、学业,叫做必须付出的努力。所以,我们所说的减轻负担,是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并不是不要负担。学习当然是有压力的,适当的负担对学习也是必需的。要把学生正常的课业付出与课业负担作出区分。归根结底,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根本途径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中考命题质量,以及严格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五、这次中考改革方案与现行中考方案相比主要变化有哪些?

答:这次中考改革有以下几点变化:

1.改革了部分科目的考试方式,更加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实验操作技能考查从笔试中分离出来单独进行实验操作技能考试;增加了外语口语考试,将外语听力测试从笔试中分离出来,实行外语口语与听力测试人机对话的考试方式。

2.调整了部分科目的成绩呈现方式。将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四个学科的成绩由以等级形式呈现作为中考录取的前置条件调整为以分数形式呈现纳入中考录取总分。

3.调整了卷面分值设置。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要求和省上中考改革方案要求,确定录取计分科目各科分值为:语文、数学、外语各120分,体育与健康50分,物理90分,化学60分,道德与法治、历史各50分,地理、生物各40分,总分740分。外语的分值包含30分口语与听力测试分值,物理、化学、生物的分值各包含10%的实验操作技能考试分值。

4.改革了普通高中录取办法,实行计分计等相结合的招生录取制度。由现行的“将科目Ⅱ的等级和综合素质评价的等级作为普通高中招生录取的前置条件,在符合前置条件的基础上,根据考生志愿,按照科目Ⅰ的总分从高到低依次录取的办法”调整为“以综合素质评价五个维度评价等级为前置条件,在符合前置条件的基础上,根据考生志愿,按照10科录取计分科目的总分从高到低依次录取的办法”。

5.改革了中考命题工作,优化考试内容,充分发挥中考命题的育人导向作用。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中考命题将更加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更加注重发挥对课程与教学的导向作用,更加注重减负增效,切实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密切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优化了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强化了评价结果在招生录取中的运用。一是进一步优化评价指标、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确定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五个维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二是强化评价工具和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可操作性,提高评价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建立“兰州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坚持以初中学校为主体实施评价,注重对学生发展过程进行全面评价,充分反映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加强评价过程管理,保障评价结果公平公正。三是强化评价结果在初中毕业和高中升学中的应用,将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五个维度的评价结果作为初中毕业资格认定和普通高中录取的重要依据,作为普通高中自主招生的参考依据。

7.坚持和完善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招生政策。对口分配比例不低于75%,进一步完善名额分配办法,适当向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倾斜。

六、为什么要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对发展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我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从五个维度对学生进行成长评价,强调对每个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的写实记录,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列为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之一。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重在促进初中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丰富校园生活,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扭转以考试成绩和分数单一评价学生的状况,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学会自我管理、规划人生、激发潜能,培养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为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各界整体评价、监督学校办学提供新的载体。

七、这次改革对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什么新的要求?如何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真实?评价结果如何使用?

  2006年我市就初步建立了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经过多年实践,这次改革又进行了完善。一是在评价内容上,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了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五个维度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努力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实落细。二是在评价重点上,强调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充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三是在评价程序上,强调要做好写实记录、遴选典型事实材料,并经公示、审核、建档等规定程序,做到管理严谨,结果真实。在严格评价程序的同时,还特别强调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综合素质评价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保障评价结果客观真实。四是在结果使用上,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以等级形式呈现,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前置条件。2A3B及以上作为享受优质高中对口分配名额、“双优助学班”和“珍珠班”等优惠政策的基本依据,其中思想品德维度必须为A等;1A4B及以上作为享受自主招生录取政策和省级示范性高中统招录取的基本依据,其中自主招生具体的A等维度由各招生学校拟定;5C及以上作为其他普通高中学校统招录取的基本依据。没有综合素质评价的考生,高中阶段学校不予录取。

八、这次改革对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对口分配政策有何调整?

答:这次中考改革将继续坚持和完善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招生政策,并逐步加大优质高中对口分配比例,2021年对口分配比例不低于75%。同时进一步完善名额分配办法,适当向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倾斜。进一步严格分配名额的享受条件,小升初不按规定入学的学生不得享受优质高中对口分配名额。

九、这次改革对普通高中自主招生有哪些新的要求?

答:本次改革,进一步规范了普通高中自主招生工作。实行普通高中学校自主招生资格审批制度,由市教育局初审,省教育厅审核批复。对取得自主招生资格的高中学校实行年检制度。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普通高中学校的自主招生工作方案,报市教育局备案后,需提前一年向社会公布。自主招生范围与学校普通生招生范围一致,未经省教育厅批准,任何学校不得跨市(州)自主招生。自主招生人数在当年下达的招生总计划内执行,一般高中原则上不超过5%。同时坚持阳光招生,规范自主招生程序,所有工作方案、录取过程以及各类预录取、录取结果都要进行公示。注重招生录取档案建设,做到录取工作符合规程,有理有据,自觉接受考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和质询。

十、针对中考改革,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做了哪些方面的准备?

根据省教育厅中考改革文件精神,兰州市作为甘肃省中考改革试点城市之一,2018年启动中考改革试点工作,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学生开始实施年。

考虑到中考改革事关重大,需要一个充分的准备和适应过程。从20187月起,兰州市教育局就开始了中考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在制定《兰州市中考改革方案》的过程中,市教育局广泛征求了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初高中学校、一线教师代表、家长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高校专家及社会人士等多个层面的意见和建议,组织进行了专项调研、专家论证、集体讨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程序,取得了一致的认同和支持。负责中考考务组织的相关部门前期已经做了大量的考务研究准备工作,包括考试相关硬件设备的准备、考试风险的评估、应急预案的制定、考试流程的设计等,各学校在教学管理和课程实施上已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充实、完善和强化。应该说,无论从教学研究、设施设备等方面,都作了扎实的准备工作,能够比较从容地应对这一改革和变化。近期,市教育局将进行多种形式的政策宣传和解读,主动答疑解惑,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同时,组织中考管理人员开展相关学习和培训,力求准确、规范地实施各项改革措施,确保中考改革顺利推进。

十一、外地回兰考生、同等学历社会考生如何参加考试?

答:户籍在我市在外地就读初中的外地回兰考生,报考我市高中阶段学校的,须参加我市所有招生录取计分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原学校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不予认可。

同等学历社会考生报考我市高中阶段学校的,须重新参加我市所有招生录取计分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不予认可。

十二、遇到转学、休学、复学的情况,如何参加考试?

  答:转学:从外省市转入兰州市的学生,如在七、八年级时转入,按照《兰州市中考改革方案》中的规定执行;如在九年级时转入,生物、地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参加升学当年八年级全市统一考试。

休学、复学:现就读八年级的学生(20178月入学),因休学期满需随现就读七年级的学生(20188月入学)继续学习的,按照《兰州市中考改革方案》中的规定执行;现就读九年级的学生(20168月入学),因休学期满需随现就读八年级的学生继续学习的,按照兰州市现行中考方案执行。

十三、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如何制定?

答:按照国家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实行以区域内初中毕业生数为基本依据,由市教育局综合参考城乡高中阶段学校的布局、办学条件、适宜规模等因素,坚持普职比大体相当的原则,核定每所高中阶段学校的招生计划及招生范围,报省教育厅审批后下达执行。

十四、这次改革对考试招生加分是如何规范和完善的?

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项目的政策要求,这次改革将大幅减少、严格控制中考加分项目,逐步将加分的激励导向功能转移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上来。我市从2017年起,已逐步取消了科技创新获奖的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下一步将严格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保留确需保留的中考加分项目,严格控制加分分值,进一步健全考生加分资格审查公示制度。

}

今年的中考分数如此虚高,有多少人会认识到真实的自我?有多少人会重新审视自我?又有多少人在盲目自信?

扪心自问,找准定位,三年后不后悔才是真!

至今郑州市各高中中招分数线还未确定,但有一点就是今年分数线暴涨,建档线已经预计到450分左右了。不够建档线的很遗憾,无法建立高中学籍。

今年初中毕业生6.59万人

第一批第二批公办高中预计招生21250人

第三批民办高中招生人数较多,预计20150人,国际班招生2560人,小计22710人

也就是说普通高中共招生43960人。

初中毕业生顺利升入普高率66.7%左右。

郑州44所民办高中登记分数汇总,表中最低登记分要求是400分,最高登记分要求是620分以上,民办高中的翘楚新枫杨不接受登记[赞]这是一个十分宝贵的时间窗口,与其在这东张西望,不如抓紧时间行动。

郑州中招考试过去许久了,分也都查到了,现在都大数据和智能时代了,根据所报志愿,用鼠标轻轻划拉一下,录取分数线岂不是分分钟搞定?

2021年,郑州初三毕业生人数为6.59万,一批次二批次公办高中招生计划合计是21250人,民办高中招生计划是20150人,国际班招生计划是2560人,加一起一共是43960人。不用怀疑,教育部门是有数据的,直接参考第43960名学生的成绩就可以板上钉钉了……

中招考试不同于高考,高考出分的时候就可以划出批次线了,这个批次线是通用的,但具体各高校会录取到哪个分数,需要到录取结束才会知道,也就是说,高考出了分数线,录取才刚刚开始。

而中招分数线则不同,是根据各个高中的招生计划来划定的,一旦出炉,实际上各个学校的具体分数线就已经大差不差地定下了,通俗地说,就是开始的同时也即意味着结束

还是回到刚才的数据,今年郑州的高中招生计划是43960人,这里面一批次的二批次的三批次的,有需要统录的,也有需要按分配生录取的,得回来回来试线,况且这里面肯定还有人不想上高中,有的还想去外地,协调来协调去是个非常艰苦和繁琐的浩大工程,所以这个时候会有一个窗口期,家长朋友们可以趁这个窗口期多跑跑学校,多打听多问

等一个萝卜一个坑各就各位了,大势已定,蓄势已久的录取分数线就会喷薄而出!

做为老大哥,郑州的中招,能不能像漯河一样公布公布一分一段表?特别是郑州的新郑中牟荥阳,能不能像漯河的舞阳一样公布公布一分一段表?大家知道,新郑中牟荥阳的中招录取走的是轻盈灵巧的S步,有的可能不知道什么是S步,先解释一下,也叫拐线招生,例如荥阳,前100名考生被录取至荥阳一高,根据规则,第101名,102名,103名和104名考生将会被依次均分至荥阳一高,荥阳二高,实验高中和京城高中四所公办高中,从第105名开始又“拐”回到荥阳一高,以此类推。这样的规则之下,有了一分一段表的神助攻,岂不更加清新透明?

亲爱的朋友们,你意下如何?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要查分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